首页

2020-2021学年锦州市凌海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2021学年锦州市凌海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0.0分)1.下列说法对的是(    )A.黑色物质就是木炭B.无色透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C.酿酒是缓慢氧化D.使用催化剂可以使产物增加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粉末药品B.点燃酒精灯C.闻气味D.验满氧气3.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各地积极行动,落实措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B.燃放烟花爆竹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D.大力植树造林4.下列符号正确的是(    )A.Cl1-B.2NC.CUD.H-5.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己发射成功,“嫦娥”探月工程又获得了一次重大的突破.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氦-3,每百吨氦-3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含有2个质子B.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 C.原子核内含有1个中子D.最外层电子数为2,所以容易失去2个电子6.201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明了“全世界最小的机器”,将分子合成在一起,使其成为极微小的电机和传动装置,他们使得分子运动具有可控制性,只要加入能量,就能执行任务.下列实验现象体现分子运动的是(    )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B.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几粒品红,液体变红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D.可以将大量的氧气压缩在蓝色钢瓶中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B.高温灼烧一定质量的大理石时,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C.将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时,固体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分数的变化8.氧气是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制备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化学表达式为Fe+O2- 点燃  Fe2O3D.利用如图装置,可比较MnO2和CuO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A.木炭B.铁丝C.红磷D.硫粉10.下列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表示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B.表示碳在含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碳元素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C.表示一定质量的锌粒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H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D.表示在恒温条件下往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固体,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11.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倾倒液体C.氧气验满D. 检查气密性12.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B.白磷熄火后立即打开止水夹C.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D.实验时白磷一定要过量1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物质B.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C.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D.氧气具有可燃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14.“类推”是学习化学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①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②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③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④碱溶液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CO气体.A.①④B.①③C.①②④D.全部15.某化合物2.3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对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 ①一定含碳氢元素   ②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可能含氧元素 ④一定含氧元素⑤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为2:5⑥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⑤B.①④⑥C.①②⑤D.①④⑤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16.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1)3个氮原子______;(2)2个氢气分子______;(3)n个亚铁离子______;(4)氢氧化铝______。17.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 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题中信息回答:(1)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2)X=______;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填序号)。(3)A、B、C、D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填序号)______,其中钙元素与序号C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18.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问题:(1)请在乙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2)甲图表示的物质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微观角度说出判断依据______。(3)此变化前后未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填名称)。(4)该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每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1个氨分子。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某同学借用乙醇的分子模型构建酸碱盐的网络图如图(“-”代表两种物质间可发生反应),其中A~E五种物质均属于不同类别。(1)物质A为______(写名称);则B的类别属于______(填标号)。a.活泼金属b.非金属c.不活泼金属(2)若C与D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①“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合理即可)(写一个)。②若“A+C”属于中和反应,则“C+E”反应的现象是______。③该网络图中涉及的复分解反应有______个。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20.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对这瓶NaOH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①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该NaOH固体______变质(选填“已”或“未”)。②写出步骤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③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______,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______。2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如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 (1)结合图,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A.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B.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到化学变化C.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D.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碳循环中的下列变化①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______。②消耗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______。(3)从化学的视角看物质目前,人们对二氧化碳的评论褒贬不一,请列举有力的证据取论证褒贬两方面的观点。要求:①表达完整,因果关系清晰明确 ②一个角度举出一个事例即可③字数分别控制在30字内。有益处:______;有害处:_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0分)22.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性质验证的常用装置。(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O2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字母)。(3)写出用A装置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4)若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氧气,请在C装置图中将导管画出。(5)写出D实验中反应的现象______;把D装置改成E,其优点除了防集气瓶炸裂外,还有______。(6)实验室中常用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等多种物质制取氧气。请计算(写出计算过程):①计算过氧化氢(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②计算氯酸钾(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甲、乙两个实验。(l)甲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乙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把实验后的两支试管的溶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中仅得到无色溶液,他们决定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一致认为认为溶液的溶质一定有Na2SO4和______;溶质中还可能有什么?【进行猜想】小明认为烧杯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有NaOH,小亮认为烧杯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有______;小红认为烧杯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有Na2CO3和NaOH。【验证猜想】实验操作现象结论①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测定pH.pH>7溶液呈______性②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静置,再滴加无色酚酞。______,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小红的猜想成立 【结论分析】小刚认为实验操作②的结论不严谨,因为______(用文字表述);若要确定小红的猜想是否成立,应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然后观察是否有______出现,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拓展与思考】如果实验操作①中测得的pH=7,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______;可见,探究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综合计算】向50 g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2)求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3)在实验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0至b段溶液中溶质质量逐渐增加B、a、b、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均为一种C、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D、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一直在增加。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24.钠有多种化合物,如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等,这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定条件下相互间能进行如下转化。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2NaOH+CO2↑=Na2CO3+H2O(CO2气体适量)Na2CO3+H2O+CO2=2NaHCO3NaOH+CO2=NaHCO3(CO2气体过量)(1)将8.8克二氧化碳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固体质量增加的质量为______。(2)将7.8克Na2O2完全溶解于93.8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______。 (3)向100mL一定浓度NaOH溶液中通入CO2充分反应后,在减压和较低温度下,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M(不含结晶水)。通入二氧化碳的体积V(标准状况下)与M的质量W的关系如图所示。推断b点时M的组成成份及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解:A、黑色物质不一定就是木炭,与可能是二氧化锰、氧化铜等,故选项说法错误。B、无色透明的水中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直接饮用,故选项说法错误。C、酿酒是粮食与空气的氧气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说法正确。D、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使产物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A、根据常见的黑色物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无色透明的水中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析判断。C、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D、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水的性质、常见的黑色物质、催化剂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答案:A解析: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不能引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实验室闻气体气味时,要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让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A、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C、根据实验室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D、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3.答案:B解析:解: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燃放烟花爆竹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大力植树造林,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B。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有: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4.答案:B解析:解:A、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氯离子的离子符号应为Cl-,故选项符号书写错误。B、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故选项符号书写正确。C、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铜的元素符号是Cu,故选项符号书写错误。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氢离子的离子符号应为H+,故选项符号书写错误。故选:B。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B、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C、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5.答案:D解析:解:He-3中的数据3是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原子的质子数是2,所以中子数是1,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核外电子数也为2;氦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有两个电子,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 故选D.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属于创新题目,由题目给出信息,推断该元素的原子构成,对于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应当熟记,此问题可以迎刃而解.6.答案:B解析:解:A、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A错;B、加入品红,溶液变红说明品红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故B正确;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C错;D、可以将大量的氧气压缩在蓝色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D错.故选B.A、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B、加入品红,溶液变红说明品红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D、可以将大量的氧气压缩在蓝色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特点和性质,并能灵活运用.7.答案:A解析:解:A、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正确。B、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错误。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将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铁多,故选项图象错误。D、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错误。故选:A。A、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镁的活动性比铁强,结合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8.答案:B解析:解:A、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法不正确;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说法正确;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Fe3O4,不生成Fe2O3,说法不正确;D、由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利用如图装置不可比较MnO2和CuO对H2O2分解的影响,说法不正确。故选:B。A、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收集的方法;B、根据分子的性质和氧气的构成分析;C、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分析;D、根据对比试验的特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性质、制取的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9.答案:B解析: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故选:B。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10.答案:C 解析: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是相等的,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氧气的总质量,所以图象是错误的,故A错误;B、碳在含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可知反应前后碳元素质量是相等的,故B错误;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氢的前面,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但是由于锌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随时间的变化所产生氢气的总质量一开始增大,而后保持不变,故C正确;D、往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固体,不再继续溶解,所以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也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溶质质量分数一直是不变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11.答案:C解析:解:A、试管加热液体,体积未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倾斜,操作正确,故A正确;B、试剂瓶倾倒液体时,瓶塞正放于桌面,瓶口紧挨试管口,且标签朝向手心,故B正确;C、氧气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不得深入瓶内,因为氧气密度大,沉积于底部,若深入内部,木条也会复燃,但是氧气还未集满,故C错误;D、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故D正确。故选:C。考查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A、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加热前进行预热,然后进行加热,试管倾斜与水平面成45度角,管口不得朝向自己或者他人;B、试管内倾倒液体,试剂瓶瓶塞正放于桌面,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C、氧气验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置于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集满;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进导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避免安全试管发生,减少实验误差。12.答案:B解析:解:A、白磷的作用是与氧气反应,消耗试管中的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B、白磷燃烧放热,白磷熄火后不能立即打开止水夹读数,因为此时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部分水的的体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装置漏气,外界空气进入,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D、白磷的作用是将试管内的氧气耗尽,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量筒中的水进入试管,进入水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因此必须过量,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13.答案:B解析:解: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故错误;B、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正确;C、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只能说明水中含有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错误;D、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可以助燃,但不可燃,故错误。故选:B。A、根据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解答;B、根据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解答;C、根据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只能说明水中含有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解答;D、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解答.解答本题要理解氧气能够支持燃烧,能够供给呼吸,但是氧气不能燃烧,同学们应该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氧气的性质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14.答案:D解析:解: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②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KClO3,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③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 ④碱溶液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但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不能用碱溶液吸收CO气体,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故①②③④类推结果均错误.故选:D.①根据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②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③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④根据碱能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中和反应的特征、氧化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答案:B解析:解:由题意,反应后CO2和H2O生成,有机物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则①正确;CO2中C元素的质量4.4g×1244=1.2g,H2O中H元素的质量2.7g×218=0.3g,1.2g+0.3g=1.5g<2.3g,说明有氧元素,则②③不正确,④正确;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g:0.3g:(2.3-1.5)g=12:3:8,则⑥正确;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g12:0.3g1=1:3,则⑤不正确。故选:B。本题根据有CO2和H2O生成,说明有机物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氧元素要计算CO2和H2O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若质量和小于2.3g,则有氧元素,相等则不含氧元素;然后可进一步计算元素质量比和原子个数比.本题根据元素守恒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元素,利用定量计算确定氧元素,是有机物成分确定常用的方法.16.答案:3N 2H2 nFe2+ Al(OH)3解析: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氮原子表示为:3N。(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气分子可表示为:2H2。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n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nFe2+。(4)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Al(OH)3。故答案为:(1)3N;(2)2H2;(3)nFe2+;(4)Al(OH)3。(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氢氧根显-1价,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7.答案:9 40.08 8 BC AB CaCl2解析:解:(1)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故填:9;40.08。(2)X=18-2-8=8;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C,这是因为它们的核内质子数相等。故填:8;BC。(3)A、B、C、D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AB,这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其中钙元素与序号C元素(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钙,氯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氯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化钙化学式是CaCl2。故填:AB;CaCl2。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2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18.答案: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氢原子和氮原子 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氮分子破裂成氮原子解析: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在乙图中应补充一个氢原子,如下图:。(2)甲图表示的物质属于混合物,从微观角度判断依据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此变化前后未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氮原子。(4)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的微观实质是: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氮分子破裂成氮原子,每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1个氨分子。故答案为:(1)。(2)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3)氢原子和氮原子。(4)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氮分子破裂成氮原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2)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4)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微观实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9.答案:稀盐酸 a Ca(OH)2+Na2CO3=CaCO3↓+2NaOH 产生白色沉淀 4 解析:解:(1)A能与氧化铜、硝酸银溶液反应,应为稀盐酸,稀盐酸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稀盐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则B的类别属于活泼金属。(2)①C与D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均显碱性,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且两者能发生反应,可能是C和D中的一种,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②A+C属于中和反应,则C是氢氧化钙,E能水反应,应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则“C+E”反应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③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该网络图中涉及的复分解反应有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4个。故答案为:(1)稀盐酸;a;(2)①Ca(OH)2+Na2CO3=CaCO3↓+2NaOH;②产生白色沉淀;③4。(1)根据A能与氧化铜、硝酸银溶液反应,进行分析解答。(2)①C与D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均显碱性,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且两者能发生反应,可能是C和D中的一种,进行分析解答。②A+C属于中和反应,则C是氢氧化钙,E能水反应,进行分析解答。③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20.答案:已 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钠 碳酸钠、氢氧化钠解析:解:①根据上述实验可知,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确定该NaOH固体已经变质。故填:已。②步骤②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加入氯化钙产生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测得E的pH=7,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则A的成分是碳酸钠,若测得E的pH>7,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则A的成分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1.答案:AD C6H12O6+6O2- 酶  6CO2+6H2O CO2+H2O=H2CO3 A、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B、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尿素、纯碱、制碳酸饮料等;C、二氧化碳可以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人造云雾等;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 A、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所以可以使人窒息死亡;B、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解析:解:(1)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故正确;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是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到化学变化,故错误;C、碳循环过程中,有单质氧气生成,氧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错误;D、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正确;(2)①生物体内的葡萄糖(C6Hl2O6)被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6O2- 酶  6CO2+6H2O。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3)观点一:二氧化碳的“利”大于“弊”;观点二:二氧化碳既有“利”也有“弊”;观点三:二氧化碳的“弊”大于“利”论据①:有益处: A、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B、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尿素、纯碱、制碳酸饮料等;C、二氧化碳可以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人造云雾等;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论据②:弊:A、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所以可以使人窒息死亡;B、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答案:(1)AD;(2)①C6H12O6+6O2- 酶  6CO2+6H2O.②CO2+H2O=H2CO3;(3)论据①:有益处:A、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B、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尿素、纯碱、制碳酸饮料等;C、二氧化碳可以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人造云雾等;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论据②:有害处:A、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所以可以使人窒息死亡;B、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1)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解答;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2)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3)任何事物对人类都是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遵循客观事物事物发展的规律,尽量使客观事物向着有利于人类的一面发展。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22.答案:酒精灯 长颈漏斗 B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操作方便、氧气充足、铁丝燃烧可持续更长时间解析:解:(1)仪器①是酒精灯,②是长颈漏斗;故填:酒精灯;长颈漏斗; (2)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O2属于固液常温下制取气体,选择装置B来制取;故填:B;(3)装置A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因为试管口处没有棉花团,所以是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故填:氯酸钾氯化钾+氧气;(4)为了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导管要伸入集气瓶的底部;故填:;(5)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把D装置改成E,其优点除了防集气瓶炸裂外,还有操作方便、氧气充足、铁丝燃烧可持续更长时间;故填: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操作方便、氧气充足、铁丝燃烧可持续更长时间;(6)①过氧化氢(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34答:过氧化氢(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②氯酸钾(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339+35.5+16×3×100%≈39.2%答: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9.2%。(1)熟记仪器的名称;(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3)根据气体的发生装置确定制取氧气的原理;(4)根据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来分析;(5)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以及实验装置的特点来分析;(6)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因素和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3.答案:CuSO4+2NaOH=Cu(OH)2↓+Na2SO4 产生白色沉淀 氯化钠 碳酸钠 碱 产生白色沉淀 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 稀盐酸 气泡 Na2CO3+2HCl=2NaCl+H2O+CO2↑ 硫酸钠、氯化钠 100 CD解析:解:(l)甲实验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故填:CuSO4+2NaOH=Cu(OH)2↓+Na2SO4。 (2)乙实验中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故填:产生白色沉淀。(3)【提出问题】一致认为认为溶液的溶质一定有反应生成的Na2SO4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填:氯化钠。【进行猜想】小明认为烧杯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有NaOH(氢氧化钠过量时),小亮认为烧杯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有碳酸钠(碳酸钠过量时);小红认为烧杯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有Na2CO3和NaOH。故填:碳酸钠。【验证猜想】①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测定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②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静置,再滴加无色酚酞,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钡或硫酸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实验操作现象结论①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测定pH.pH>7溶液呈碱性②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静置,再滴加无色酚酞。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小红的猜想成立【结论分析】小刚认为实验操作②的结论不严谨,因为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若要确定小红的猜想是否成立,应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然后观察是否有气泡出现,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稀盐酸;气泡;Na2CO3+2HCl=2NaCl+H2O+CO2↑。【拓展与思考】如果实验操作①中测得的pH=7,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硫酸钠、氯化钠,可见,探究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硫酸钠、氯化钠。 【综合计算】(1)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为:50g+54.9g-4.9g=100g。故填:100。(2)设硫酸铜质量为x,CuSO4+2NaOH=Cu(OH)2↓+Na2SO4,160                       98x                        4.9g160x=984.9g,x=8g,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g50g×100%=16%,答: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3)A、0至b段溶液中溶质质量逐渐减小,该选项是否不正确;B、a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硫酸钠,b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钠,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该选项是否不正确;C、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这是因为c点对应的溶液显碱性,该选项是否正确;D、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一直在增加,这是因为氢元素没有形成气体或沉淀,该选项是否正确。故填:C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4.答案:2.4g 8%解析:解:(1)设固体质量增加的质量为x2Na2O2+2CO2=2Na2CO3+O2↑     固体增加质量            88                 32       88-32=56           8.8g                                 x 8856=8.8gx   解得x=5.6g(2)7.8克Na2O2完全溶解于93.8克水中,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的氧气为z2Na2O2+2H2O=4NaOH+O2↑156                 160      327.8g                  y         z1567.8g=160y=32z  解得:y=8g    z=1.6g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8g7.8g+93.8g-1.6g×100%=8%;(3)由图知NaOH质量为4 g,物质的量为0.1mol,完全转化为Na2CO3时,Na2CO3质量为0.1mol×12×106g/mol=5.3g,完全转化为NaHCO3时,NaHCO3质量为0.1mol×84g/mol=8.4g,故a点白色固体M为Na2CO3,c点白色固体M为NaHCO3.由图b点时M的质量为7.16g,5.3<7.16<8.4,由此可知M由Na2CO3和NaHCO3组成;设在b点时Na2CO3物质的量为x,NaHCO3物质的量为y,则:2x+y=0.1,106x+84y=7.16 解得:x=0.02 mol,y=0.06 mol,则:Na2CO3的质量为:106g/mol×0.02mol=2.12g,NaHCO3的质量为:84g/mol×0.06 mol=5.04g。故答为:(1)5.6g;(2)8%;(3)M组成是Na2CO3、NaHCO3,质量分别为:2.12g、5.04g。(1)根据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找出差量关系。再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计算;(2)根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求出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再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3)图B点时M的质量为7.16g,5.3<7.16<8.4,知M由Na2CO3和NaHCO3组成;设在B点时Na2CO3物质的量为x,NaHCO3物质的量为y,根据钠离子守恒、二者质量之和列方程计算x、y的值。本题以图象形式考查化学计算,难度较大,其中(3)中利用假设法判断a、c两点白色固体的成分是解题关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1-11-02 14:45:31 页数:26
价格:¥3 大小:256.47 KB
文章作者:likeziyuan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