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2021学年滁州市定远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2021学年滁州市定远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医疗急救B.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C.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D.用洗涤剂洗碗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且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红磷B.镁带C.硫磺D.铁丝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B.添加酒精C.闻气体气味D.加固体药品4.从微观视角认识事物是化学的重要特点。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C.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D.蔗糖放在水中后消失是因为蔗糖分子被分解了5.2019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露天焚烧废旧塑料B.将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C.利用风能发电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6.2015年5月1日起国家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化学式为C14H10O4)这种使用多年的面粉增白剂正式退出人们的餐桌.下列关于过氧化苯甲酰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氧化物B.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5:2C.相对分子质量为242gD.1个过氧化苯甲酰分子中共含有28个原子7.如表列出了部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显电性的情况下,表中m的值为8B.如果失去第三层电子,上表空格内的微粒符号可表示为Mg+2C.上表中所列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8.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和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所示: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B.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之比为8:19.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92205反应后质量/g待测10813A.反应后X的质量为4 gB.该反应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3D.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81232反应后质量/gX26212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B.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11.下列事实,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A.铁路上的钢轨受热膨胀,因为铁原子之间空隙变大了B.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因为水分子运动速度快,撞开壶盖C.用凉开水养金鱼,金鱼很快就死了,因为凉开水所含的氧原子很少D.1L芝麻和1L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L,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12.下列归纳和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C.酸碱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液体是碱溶液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13.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诞生的第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请回答下列问题:(1)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周期。(2)第9号元素的钠盐常被添加到牙膏里以预防龋齿,该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元素X的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单质X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______。(3)在元素周期表中,19号元素钾与钠位于同一族,则钾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___,金属钾与钠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原因是______。14.根据如图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请从微观角度写出甲和乙均属于混合物的判断依据_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15.在化学实验室,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一瓶没有密封好的 NaOH 已经结块。于是对其成分进行科学探究,请你一起完成探究的过程。Ⅰ固体的成分分析【提出问题】结块后的固体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碳酸钠。猜想二:固体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固体中含有碳酸钠的原因______。【查阅资料】BaCl2 溶液 pH=7。【实验探究】从瓶中取出一定量的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再将溶液分三等份分别装入A、B、C 三支试管,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甲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认为结块固体中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实验分析】(1)根据甲同学的实验结论可知,三支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为:A 试管中______,B 试管出现大量气泡,C 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C 试管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原因是______。【实验设计】请你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填入下列表格中。操作现象结论取少量结块固体于试管(或烧杯)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①______②______①______②______固体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Ⅱ固体中各成分含量为确定该固体样品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小芳同学称取 2 g 样品,利用 A 为 Y 形管、B为量气管、C 为水准管作为主要反应容器,进行了如图(I)所示实验。(1)在量气管内水面上加一薄层油,目的是______。(2)使样品与稀硫酸反应的操作为______。 (3)实验结束后,小芳同学读出量气管中的气体体积为 22.4mL(已知该温度压强下,CO2的密度为 1.965 g/L),请你计算出样品中 Na2CO3 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4)小明同学设计如图(Ⅱ)装置,分别测定反应前、反应后仪器以及仪器内物质的总质量,进行有关计算,实验操作中没有失误,多次测量的结果均偏大,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16.某化肥的部分说明书如图.请回答:(1)该化肥属于化学肥料中的______(填字母).A.钾肥B.氮肥C.磷肥D.复合肥(2)KH2PO4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3)NH4NO3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4)16kgNH4NO3与______kg尿素[CO(NH2)2]的含氮量相等.(5)从“注意事项”看,该化肥的性质是______(写一条).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7.小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几种气体.(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这个反应的类型属于______反应,所用的制取装置(也叫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图中代号,下同),排水法的收集装置为______.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要______,然后再______. (3)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了改变此反应的速率需要加入一种黑色固体药品是______,它在此反应中起______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所用的制取装置为______,向上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为______.(4)在实验室里若选用B、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5)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小芳用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解:A、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用氯化钠配制生理食盐水只是物质的溶解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只是看硬度大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用洗涤剂洗碗只是将其杂质除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2.答案:D解析: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C、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故选:D。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3.答案:A解析: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嗅闻气体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慢慢用手煽动,使少量气体接近,不要俯向容器口直接去嗅,否则可能吸入有毒气体;故错误;D、块状固体没有沿着倾斜的试管壁滑入试管中,会打破试管且不能用手直接拿药品;故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基本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4.答案:A解析: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正确,故A正确;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题目中解释错误,故B错误;C、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较大,题目中解释错误,故C错误;D、蔗糖放在水中后消失是因为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分子间隔中了,题目中解释错误,故D错误。故选:A。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正确;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解释错误,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C、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解释错误,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较大;D、蔗糖放在水中后消失是因为蔗糖分子被分解了,解释错误,蔗糖放在水中后消失是因为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分子间隔中了。掌握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子具有四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4、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5.答案:A解析:解:A、露天焚烧废旧塑料,易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保护环境,故错误;B、将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故正确;C、利用风能发电能保护环境,故正确;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防止水污染,能保护环境,故正确;故选:A。根据已有的保护环境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答案:D解析:解:A、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组成中含有C、H、O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B、该物质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1×10:16×4=84:5:32,故错误;C、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2,不是242g,故错误;D、1个过氧化苯甲酰分子中共含有14+10+4=28个原子,故正确。故选D。7.答案:B解析:略8.答案:A解析:解: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一定条件  CO+3H2,A、由图示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故正确;B、反应前在甲烷和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反应后在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0,发生了改变,故不正确.C、反应前在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反应后在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发生了改变,故不正确.D、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之比为16:(3×2)=8:3,故不正确.故选A.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一定条件  CO+3H2,据此分析解答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9.答案:C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设待测质量为a,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得:9g+2g+20g+5g=a+10g+8g+13g,解得a=5g.由表格中数据可知:Z、Y、Q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X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A、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为5g,故错误;B、X、Z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Y、Q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但不能判断物质类别,该反应类型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故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分别为:(9g-5g):(20g-8g)=1:3,故正确;D、因不知道具体的反应方程式,所以无法得到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故错误。故选:C。此题是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生成物先做出判断,再利用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即可判断反应的类型,且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相等可求出待测的质量,据此回答问题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图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去伪存真,挖掘出有效数据。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求解。10.答案:B解析: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5g;同理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12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甲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20g=5g,故X的数值为18-5=13.A、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25g-20g=5g,故X的数值为18g-5g=13g,故选项说法正确。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丁,生成物是乙,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25g:20g=5:4,故选项说法正确。D、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11.答案:A 解析:解:A、由于原子间有间隔,铁路上的钢轨受热膨胀,因为铁原子之间空隙变大了,故选项正确。B、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因为水烧开后,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隔增大,体积膨胀,将壶盖顶开,故选项错误。C、用凉开水养金鱼,金鱼很快就死了,因为凉开水所含的氧分子很少,故选项错误。D、将1L芝麻与1L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宏观物质性质的表现,不能反映微观粒子的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2.答案:B解析:解: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故选项推理正确。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但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液体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B。A、根据常见的带电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C、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3.答案:3 2  Li2O、P2O5 4 它们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解析:解:(1)由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2周期;故填:3;2;(2)9号元素是氟,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氟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元素X的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元素是锂元素或磷元素,锂、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Li2O、P2O5。故填:;Li2O、P2O5;(3)在元素周期表中,19号元素钾与钠位于同一族,则钾原子的电子层数为4,金属钾与钠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填:4;它们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1)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物质的组成来分析;(3)根据原子结构以及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来分析。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14.答案:2H2O2- MnO2  2H2O+O2↑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水和氧气,方程式是:2H2O2- MnO2  2H2O+O2↑。甲和乙均属于混合物的判断依据由不同种分子构成;故答案为:2H2O2- MnO2  2H2O+O2↑;由不同种分子构成;根据物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甲乙的特点分析解答;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确定物质的分子构成,能够正确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答案:2NaOH+CO2=Na2CO3+H2O 溶液变红色 BaCl2+Na2CO3=BaCO3↓+2NaCl 不能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静置 滴加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色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倾斜Y形管,使稀硫酸流入样品中 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解析:解:Ⅰ固体的成分分析【猜想与假设】固体中含有碳酸钠,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实验分析】(1)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A 试管中溶液变红色;B试管出现大量气泡,是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C 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故填:溶液变红色;BaCl2+Na2CO3=BaCO3↓+2NaCl。(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原因是不能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故填:不能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设计】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钡;滴加酚酞试液,滴加酚酞试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操作现象结论取少量结块固体于试管(或烧杯)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①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静置;②滴加酚酞试液;①产生白色沉淀②溶液变红色固体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Ⅱ固体中各成分含量(1)在量气管内水面上加一薄层油,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故填: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2)使样品与稀硫酸反应的操作:倾斜Y 形管,使稀硫酸流入样品中。故填:倾斜Y 形管,使稀硫酸流入样品中。 (3)设碳酸钠质量为x,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22.4mL×1.965 g/L=0.044g,Na2CO3+H2SO4=Na2SO4+H2O+CO2↑,106                                          44x                                          0.044g106x=440.044g,x=0.106g,样品中 Na2CO3 质量分数为:0.106g2g×100%=5.3%,答:样品中 Na2CO3 质量分数为5.3%。(4)可能的原因是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导致二氧化碳质量偏大,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大。故填: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6.答案:D +5 2:4:3 12 易溶于水(或受热易分解)解析:解:(1)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磷酸二氢钾中含有钾元素与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填:D;(2)磷酸二氢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显+1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1)+(+1)×2+x+(-2)×4=0,x=+5;故填:+5;(3)NH4NO3分子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4:3;故填:2:4:3;(4)设所需尿素的质量为x,则16kg×14×280×100%=x×14×260×100%   x=12kg故填:12;(5)根据化肥标签可知,该肥料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故填:易溶于水(或受热易分解).(1)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计算磷酸二氢钾中磷元素的化合价;(3)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4)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5)根据注意事项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试管;酒精灯;集气瓶;分解;A;D;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移出导管;熄灭酒精灯;二氧化锰;催化;2H2O2 MnO2  2H2O+O2↑;B;C;CaCO3+2HCl=CaCl2+H2O+CO2↑;E解析:解:(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试管;酒精灯;集气瓶;(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验结束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故答案为:分解;A;D;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移出导管;熄灭酒精灯;(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二氧化锰;催化;2H2O2 MnO2  2H2O+O2↑;B;C;(4)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5)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E;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实验室制取CO2 ,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和催化剂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1-11-02 14:44:40 页数:17
价格:¥3 大小:251.37 KB
文章作者:likeziyuan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