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2021学年安阳市殷都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2021学年安阳市殷都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14.0分)1.“这里很重庆--防空洞里吃火锅”。下列火锅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择菜理枝B.清洗食材C.摆盘上桌D.点火下锅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醋B.果汁C.氧气D.自来水3.下列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烧碱Ca(OH)2B.沼气C2H6C.干冰CO2D.生石灰CaCO34.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着一种具有空心、且类似于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一种最好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6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N60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B.N60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0C.N60和N2都是氮元素的单质D.N60这种物质是由氮原子构成的5.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可以得到氮气,此过程为化学变化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B.活性炭能净化水是利用了其吸附性C.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大量的氧气D.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7.以下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检查气密性C.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D.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8.已知某过氧化氢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10,现取44g该溶液加入适量MnO2,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2gB.4gC.6gD.8g9.如表除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实验操作AMnO2(KCl)水溶解、过滤BCO(CO2)氧气点燃CNaCl(NaOH)稀硫酸蒸发结晶D铁粉(碳粉)稀盐酸过滤A.AB.BC.CD.D10.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②2PH3③SO2④O-2⑤Mg2+⑥2NO3-⑦H2O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B.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C.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11.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B.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12.下列对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物质的鉴别B.化学与能源①用灼烧法可以区分羊毛和合成纤维②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①化学电池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②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C.化学与生活D.化学与安全①霉变的大米煮熟后可以食用②可以用甲醛溶液浸泡鱼虾以防腐①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抽气②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试验A.AB.BC.CD.D1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黑色固体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二氧化碳B.试验酒精溶液导电性:灯泡发光C.氧化铜中加入稀硫酸:黑色固体逐渐减少或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放热D.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14.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淀粉+O2,可推断淀粉(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C.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但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D.条件不足,无法推断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2.0分)15.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2H2:①______;②______;2Cu:______;2CO2:①______,②______。16.用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表示:(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______。(2)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______。(3)驱动氢能汽车的能量可来源于氢气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4)实现“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农林工作者用波尔多液[Ca(OH)2与CuSO4的混合物]给沿岸树木杀菌,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17.①O2 ②CO ③CO2 三种气体中,密度(标准状况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既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又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_;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______;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_____;(填序号)18.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名称为______;画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等质量的镁和铝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最多的是______。1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A的试管口有少量水滴。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______。 (2)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3)丙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则应选用图中的______装置(填字母)。20.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Na2CO3、Na2SO4、NaCl、Ba(NO3)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 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2)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 溶解,加足量稀HNO3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AgNO3溶液,观察现象。请分析改组 同学的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2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 尝试通过下列途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 碳,并将二氧化碳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所示: (1)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名称是______。(2)反应、分离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3)请写出这种“捕捉”二氧化碳工艺的一个优点______。22.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1)实验室用装置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2)若用上述装置制取并收集氢气,应选用的一套实验装置为______(填字母)。(3)B或C装置均可作制取CO2装置,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解:A、择菜理枝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清洗食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摆盘上桌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点火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答案:C解析:解:A、食醋是醋酸和水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果汁中有维生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正确;D、自来水中有可溶性杂质、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C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3.答案:C解析: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俗称和化学式不相符合;B.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其俗称和化学式不相符合;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其俗称和化学式相符合;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其俗称和化学式不相符合.故选C.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答案:D解析:解:A、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所以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所以N60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A正确;B、N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60=840,故B正确;C、N60和N2都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氮元素的单质,故C正确;D、N60是N60由分子构成的,N60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故选D。5.答案:C解析:解:A、分离液态空气可以得到氮气,此过程为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错误,不是质量的五分之一;故选项错误;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做保护气、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故选项正确;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做保护气,不是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选项错误;故选C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分离液态空气可以得到氮气,此过程为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错误,不是质量的五分之一;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做保护气、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做保护气,不是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性质和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6.答案:D 解析:解:A、将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B、活性炭能净化水是利用了其吸附性,故选项说法正确。C、工业上常利用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大量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A、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活性炭的吸附性以及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答案:A解析: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C、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实验没计能实现与其对应的实验目的。D、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实验没计能实现与其对应的实验目的。故选:A。A、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水中的白磷的燃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实验现象: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8.答案:D解析:解:44g溶液中氢元素质量:44g×11+10=4g,完全反应后水的质量:4g÷218=36g,生成氧气质量:44g-36g=8g。故选:D。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9.答案:A解析:解:A、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NaOH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铁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碳粉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A.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0.答案:B解析:解:A、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2NO3-中的“2”表示硝酸根离子的个数为2,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H2O、SO2中的“2”分别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O-2中的2表示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说法错误。D、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PH3中的“2”表示分子的个数为2;2H中的“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A、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D、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11.答案:B解析:解:A、因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物都为气体,不能用于该实验,故A不正确.B、因红磷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态P2O5,故B正确.C、红磷的量足,能耗尽氧气,当氧气耗尽后,反应停止,水位不会继续上升,因此C不正确.D、该实验中红磷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所以只能确定空气中有氧气,剩余气体的成分不能确定,因此D不正确.故选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消耗氧气,测量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确定氧气的含量.因此在选择消耗氧气的药品时,应考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生成物不能为气体;还应注意装置不漏气,药品的量要足,读数时温度要回到原来的温度等.本题考查了实验室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实验成功的操作进行了系统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特别是对分析实验能力的培养.12.答案:A 解析:解:A、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用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A正确;B、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B错误;C、霉变的大米中含有的黄曲霉菌毒素性质稳定,经洗净、高温蒸煮后也不能食用;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故C错误;D、厨房煤气泄漏,不能打开排气扇,否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D错误;故选:A。A、根据纤维的鉴别方法,硬水与软水的区分进行分析;B、根据电池的原理,能源分类进行分析;C、根据黄曲霉素有毒,甲醛有毒进行分析;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二氧化碳不帮助呼吸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主题知识的归纳,把握有关化学知识的应用。13.答案:D解析:解:A、红热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产生白光,生成气体,生成二氧化碳为结论,错误;B、酒精不导电,灯泡不发光,错误;C、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时生成硫酸铜和水,黑色固体逐渐减少或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不放热,错误;D、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硫酸铜和银,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正确。故选:D。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酒精不导电;C、根据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来分析;D、根据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硫酸铜和银,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进行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实验现象必须是感官能够感受到的。14.答案:C解析: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素组成,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即反应前为碳、氢、氧三种元素;而生成物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而反应物中含有氧气,所以反应后只能确定氧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以推断淀粉中一定含碳、氢元素。故选:C。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反应物中的元素是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生成物的元素也应该是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可以据此作答.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方面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理解与掌握.15.答案:前一个“2”表示氢分子的个数为2 后一个“2”表示1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铜原子的个数为2 前一个“2”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 后一个“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解析:解: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H2中的前一个“2”表示氢分子的个数为2;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2H2中的后一个“2”表示1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Cu中的“2”表示铜原子的个数为2。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CO2中的前一个“2”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2CO2中的后一个“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答案为:前一个“2”表示氢分子的个数为2;后一个“2”表示1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铜原子的个数为2;前一个“2”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后一个“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16.答案:(1)NaCl;(2)H+; (3)2H2+O22H2O;(4)Ca(OH)2+CuSO4=Cu(OH)2↓+CaSO4解析:解:(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其化学式为:NaCl;(2)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其离子符号为:H+;(3)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4)氢氧化钙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uSO4=Cu(OH)2↓+CaSO4。故答案为:(1)NaCl;(2)H+;(3)2H2+O22H2O;(4)Ca(OH)2+CuSO4=Cu(OH)2↓+CaSO4。(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2)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3)氢气燃烧生成水,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氢氧化钙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7.答案:③①② ① ② ③解析:解:(1)密度(标准状况下)最大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物质,O2是32;②CO是28;,③CO2是44;故选③①②;(2)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选①(3)三大可燃性气体有: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大还原剂是:氢气、碳、一氧化碳,所以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一氧化碳;故选②(4)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选③.密度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来判断,收集方法要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考虑.本题考查了气体密度大小的比较,收集方法的判断,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18.答案:硅  铝(或Al)解析:解: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名称为硅,镁原子的核内有12个质子,核外有12个电子,分三层排布,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所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镁、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两个化学方程式中,参加反应的金属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如下:Mg+2HCl=MgCl2+H2↑24                         22Al+6HCl=2AlCl3+3H2↑54                         618                          2由两个化学方程式中,等质量的镁和铝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最多的是铝。故答案为:硅;;铝(或Al)。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9.答案:氢元素 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 A、C解析:解:(1)由于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氢元素;(2)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3)在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甲烷难溶于水,要收集一瓶较纯的甲烷,可用装置C收集。故答案为:(1)氢元素; (2)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 (3)A、C。(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2)根据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进行分析;(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及特殊要求选择装置。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因素和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答案: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 可行,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解析:解: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钡、氢氧化钠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由图1可知,加入水,有不溶物,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由图2可知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了原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钠和硫酸钠,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了不含有氢氧化钠,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所以(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3)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加足量稀HNO3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所以该方案可行,原因是: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故答案为:(1)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2)可行,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根据碳酸钠和硝酸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氢氧化钠在溶液中显碱性等知识进行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21.答案:过滤;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循环利用解析:解:(1)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名称是过滤;故答案为:过滤;(2)反应、分离室中发生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 (3)这种“捕捉”二氧化碳工艺的一个优点: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循环利用;故答案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循环利用;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名称是过滤;(2)反应、分离室中发生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配平即可;(3)这种“捕捉”二氧化碳工艺的一个优点: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循环利用。本考点考查了碱的化学性质,解决本考点需要根据实验现象,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此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22.答案:2KMnO4-  △   K2MnO4+MnO2+O2↑ BE或CE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解析:解:(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MnO4-  △   K2MnO4+MnO2+O2↑;(2)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E或CE;(3)B装置的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答案为: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2)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1-11-02 15:00:02 页数:17
价格:¥3 大小:181.56 KB
文章作者:likeziyuan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