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6
2
/26
剩余2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元明韵寄子由①黄庭坚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②?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欲解铜章③行问道,定知石友④许忘年。脊令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注】①元明,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的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这首诗是元丰四年黄庭坚知吉州太和县时所作。这时苏辙贬官在筠州监盐酒税。②凌烟,阁名,唐太宗曾令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③铜章,指县令的印。④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⑤脊令,一种水鸟,后常用借指兄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依照其兄黄元明作诗所用的韵来和的一首诗,他将此诗寄给好友苏辙。B.首联诗人借典感慨年华似流水,朋友中这么多人有谁能够建功立业图形于凌烟阁呢?C.诗人说自己欲辞官去寻求人生的真谛,想来苏辙定会忘掉年龄的差异和他一起研道。D.尾联诗人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各自的兄长却欲归不得,时间飞逝中兄长们都老了。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试着从情景的角度分析该联。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唐]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D.“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运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4.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谒巫山庙薛涛①乱猿啼处访高唐②,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③。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注】①唐代著名女诗人,遭受人生打击后、迫于生计,16岁无奈加入乐籍。这首诗写于贞元初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早闻薛涛大名,第一次见面,就让她当场赋诗,题目不限。薛涛略微思索,就写出了这首诗。②高唐:观名,此即指巫山庙。③襄王: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神女谓襄王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用于表达悲伤的情感,诗中“猿啼”开篇就营造了凄凉的气氛。B.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C.神女朝朝夜夜为云为雨,楚襄王最终亡国,诗人对此既有慨叹又暗含规劝之意。D.诗歌用语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的美感,感情表达直白,“惆怅”一词表明心迹。6.本诗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景物描写都如入画境,两位诗人写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月上海棠陆游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①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②旧事。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③。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注】①点酥:喻梅花素雅、娇美的花瓣。②宣华:指蜀王旧苑。③诗人陆凯《寄范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从蜀王旧苑写起,“斜阳”"废苑”“朱门闭”传达出繁华褪尽后的凄凉。B.宫梅见证了废苑的繁华,此时淡然开放,在与废苑的对比中写其顽强的生命力。C.词人化用陆凯的诗句,折下梅花却无人可寄,流露出面对中原沦陷的沉痛之感。D.结尾画面感极强,词人伫立江皋;不见有陇头归骑,只能登上高楼,独自倚楼。8.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本词中的重要性。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①向子湮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②不动。【注】①绍兴九年(1139),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②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句。9.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描写了柳绿如烟、苍穹红云的山村之景。B.“萧萧白发”中的“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意思不同。C.“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心志。D.这首词以时间推移写景,首句写暮霭之景,至“徜徉江月林风”句已为晚间之景。1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大德歌·冬景①关汉卿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注】①此曲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朝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极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chā):小船。1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B.第三句意在表现雪下得很大,遮住了村庄稀稀落落的四五人家。C.全曲色彩明快,画面生机勃勃,饱含了作者对雪景的无限热爱之情。D.全曲描绘了傍晚郊野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稳定生活的向往。12.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冬景?请任选两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听雨陆游发已成丝齿半摇,灯残香烬夜迢迢。天河不洗胸中恨,却赖檐头雨滴消。夜坐听雨范成大四檐密密又疏疏,声到蒲团醉梦苏。恰似秋眠天竺寺,东轩窗外听跳珠。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以诗人当时的人生状态起笔,范诗则直接描写雨落檐头的画面。B.两首诗都巧妙运用叠词,产生了绵密悠长而又含蓄蕴藉的审美意蕴。C.陆诗的语言风格平易浅近,将诗人听雨之时的心绪表现得真切直白。D.范诗描写在天竺寺酒醒后听到如跳珠般雨声,以声写形,活泼灵动。14.两首诗都写“听雨”,但心境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登山亭陆游飞观峥嵘天宇宽,幽人半醉凭阑干。三山①渺渺鸾鹤远,七泽②茫茫蓑笠寒。清吹拂林横玉笛,紫云覆鼎熟金丹。童颜绿鬓无人识,回首尘寰一梦残。【注】①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也可指眼前所见之山。②七泽: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后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远观角度写山亭高耸,山峰高峻,天空辽阔,令人有更上层楼之感。B.第二句中的“幽人”是诗人的自称,“半醉”二字真切地写出了其愁苦的生活状态。C.颔联中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眼前之景悠远、苍茫的特点。D.颈联中诗人先写微风中的笛声,接着表明自己想要求仙问道,做一个炼丹术士。1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②。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③果满篝。【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灵湫:深潭,大水池。古时以为大池中往往多灵物。③瓯窭:狭小的高地。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这里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B.颔联写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已经实现。18.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二)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①。画省香炉②违伏枕③,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注]①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②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值班。③伏枕:卧病。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孤”来修饰“城”,显示夔州是一座地势高迥而荒僻的山城,烘托强调了诗人长期羁旅的孤寂心情。B.本诗语言凝练,对仗精工严整,颔联前句按意义排列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因声律关系而颠倒了词序。C.“奉使虚随八月槎”是化用典故,以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D.本诗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语简意繁,心情苦闷,意境恬淡,结尾直抒胸臆。20.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所蕴含的对家国的深深眷恋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①风月,屡变星霜②。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注】①孤:通“辜”,辜负。②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处”三句是写即目所见之远景,疏朗的清秋之景中流露出独自倚阑远望的忧思。B.“晚景”两句,意思是人到晚年,眼中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的感叹。C.“故人”两句,情与景交织在一起,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可看作全词的主旨。D.“难忘”二字唤起对往事的回忆,“海阔山遥”一句表明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22.请结合意象的运用,赏析“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的意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行①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B.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意境凄凉萧瑟。C.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树而产生了思乡之情。D.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24.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道情宋方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25.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充满隐逸乐趣的自叙曲。作者看透了虚伪的世情,将功名利禄世俗欲念统统抛在了脑后,扑进了大自然的怀抱。B.作者选择了与山水为伴的避世生活方式,并把这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加以热情地讴歌。C.曲中用大自然的“青山”“白云”“茅斋”“野花”与官场的“紫罗袍共黄金带”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浮华富贵的厌弃。D.这首曲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借用了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故,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使诗歌留下无穷韵味。26.这是一首表达贫士志气的曲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①周密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②。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③,共赋消忧。[注]①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②王粲登楼: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开篇三句,既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又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烘托了词人抑郁而沉重的心情。B.“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写出了昔日的登览胜地蓬莱阁,如今一派荒芜落寞的景象,以此象征了大宋王朝的沉沦、山河的破败。C.“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重见美好的江山,感时伤怀,难掩内心巨大的创痛。D.结尾两句,由今而古,由虚而实,向空处寄情。词人要召唤贺知章一起来赋诗消忧,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遗,实则更显忧愁郁结,难以消除。28.此词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太白峰①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小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面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B.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C.五到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和风自由轻快地穿过云层,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30.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①晏几道街南绿树春饶②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③,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注】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晏几道故地重游作此词。②饶:充满,多。③慵去:懒得离去。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满游春路”中的“雪”代指春天的“柳絮”,用了借代的手法。B.“朱户”就是“朱门”,即红漆的大门,古诗文中一般用来指富贵人家。C.词的上阕写景,居高俯视:下阕由景及情,情景融合,写出了作者的怀人之情。D.结尾化用崔护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意含蓄,咀之无穷。32.请简析本词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C.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并且这两个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34.请具体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①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④满芳洲。【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沉累:指屈原沉湘。③虞舜:舜帝,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宁远县)。④杜若:一种芳草。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登楼背景和楼上初见时的景致。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漂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B.“徒倚栏干久”两句,写词人凭栏远眺,久久徘徊,直至残月升起,表现了词人的思绪起伏难以平静。C.下阕最后两句写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以杜若花的灿烂、美好烘托作者遇到舜帝一样的明君的惊喜之情。D.这首词写途中登临岳阳楼的感受,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栏杆拍遍却无人理会的心酸,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36.“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沉湘草木,远思渺难收”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色?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酌酒与裴迪王维①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注】①王维:唐朝诗人、画家,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淡泊名利,信奉佛教,在禅意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此诗作于隐居辋川时期。②按剑:提防。《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③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司。《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贞公弹冠”。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的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重复强调“君”字,看似宽慰友人,其实是诗人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起借酒消化。B.颔联紧承首联的“人情翻覆”,用“犹”“笑”二字传神地说尽了人情无常、世态炎凉。C.颈联借花草展自然神韵、彰万物亲和,描摩出了诗人想象中清秀明丽的景色,豁然呈现出一片全新境界。D.尾联“世事浮云”“高卧加餐”充满禅意;“何足问”含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承三、四句;“高卧”淡远空灵,超凡脱俗,承五、六句。38.这首诗有哪些抒情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出郊时的情况,“失”字凸显雾之大,“雨脚微”则写细雨蒙蒙的场景。B.颔联运用拟人、比喻,赋予山、云和石以生命,流露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C.颈联写“黄鹂语”“紫燕飞”,并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农家欢乐图。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语意委婉,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40.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D2.①颔联表面写景,写春天到来,过目之处皆是春风春雨春花,江北江南的春水拍打岀滔天的浪花。②在情感上,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③该联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诗人将对友人的记挂和思念融入景物之中,浑化无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D.“兄长们都老了”错误,雪满颠,比喻白发满头。尾联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各自的兄长,但欲归而不得,只有独自遗憾惆怅,时光飞度,日月催人,二人都是满头白发了。这里指诗人和苏辙都满头白发,在岁月的催逼中日益老去了而不是说兄长们都老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意思是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春花过眼;主人公怅望着江南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颔联表面写景,写春天到来,眼前所见到的景色。在情感上,表面上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满眼春雨春花,怅望江北江南,春水生波,浪花拍天。但自然令人感到高兴,情深无边。自然而然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从而引发下文的议论。该联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看似自然,实际上费尽炉锤而复归于自然,诗人融情于景,将对友人的记挂和思念置于景物描写之中,了无痕迹,自然随意。3.B4.“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说法错误,此联是说作者月下沉思久久不归,思念古人,感叹如今能与古人相通的人真是太稀少了。“相接”在此处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考是一道炼字类试题,炼字类试题要从字义、手法、情感等角度作答,考生要解释字的深层含义,明确手法,同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作用和炼字的效果。首先判断哪些字用得好,一般选取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此句选取“摇”“滴”两个动词,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判断有无使用手法,这两句描绘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一幅画面。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得静态的景物画面有了生机和活力,是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这两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5.D6.(1)①本诗正面描写,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进行描写,从听觉写“猿啼”,从视觉写“烟霞”,从嗅觉写“草木香”,以声、色、嗅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②近景与远景相结合,先描写“烟霞”“草木”等近景,再远观“山色”远听“水声”,构建了画面的层次感;③使用拟人修辞来描述,写山色不忘宋玉,水声哭襄王,柳树与女子的眉毛要争个短长,使画面富有情味儿。(2)①《钱塘湖春行》采用俯视和仰视的视角进行描写,诗人仰视见禽鸟,俯察见花草;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钱塘湖的春景,以“行不足”侧面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③选择精妙词语进行描述,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感情表达直白”错,诗中多处用典,情感表达含蓄。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首联,从多感官描写,属于近景描写,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颔联,“山色”“水声”描写的是远景,“山色”属于静景、视觉描写,“水声”属于动景,听觉描写,且“忘”“哭”提示此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尾联,“春来空斗画眉长”采用拟人手法写景,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钱塘湖春行》仰观“早莺”“新燕”,俯看“乱花”“浅草”,视角有所变化。前三联正面描写钱塘湖的春景。最后一联从自身感受侧面描写。中间两联使用了多个生动的词语描写钱塘湖的美景。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中间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7.B8.①蜀王旧苑的梅花不仅是词人描写的对象,也是两百年来五代蜀国兴衰的见证者。②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词人情感的生发之物。上片借宫苑梅花凝愁忆旧来抒发词人对蜀王旧苑的凭吊。③梅花也是词人情感的寄托者。下片因梅而忆人,“折幽香、谁与寄千里”,表现了词人国家沦丧后,无人可寄的“凄凉意”。【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在与废苑的对比中写其顽强的生命力”错,词人用梅花表达对蜀国的兴亡之叹。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阅读这首词可知,“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写见证废苑过往之繁华的梅花,如今依然淡淡开放,风姿如常。这句话描写的就是梅花的色与态,梅花是词人重点描写的对象。上半阕因面对五代时蜀旧故宫中的梅花而生兴亡之叹,起句之“斜阳废苑”顿时传达出一种繁华褪尽后的凄凉,面对这样的环境,感慨兴亡往往是人最直接的反应。“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道出自然恒常与人事无常这一令人无限感慨的现实。可见梅花也是两百年来五代蜀国兴衰的见证者。然而这一直开放的梅花并非无情,她虽一如既往淡淡开放于这蜀宫废苑,却依依愁悴,似在悲叹蜀宫那逝去的繁华。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词人情感的生发之物。上片借宫苑梅花凝愁忆旧来抒发词人对蜀王旧苑的凭吊。下片因梅而忆人,行人之“别有凄凉意”者,别于上阕中的梅花为五代蜀国的灭亡而感慨,亦别于陆凯的知己分离。当年陆凯在江南折梅而逢驿使,可以就此寄给身在北方陇头的范晔,而如今自己如陆凯一样手捧散发着幽香的梅花,却没有人能够替我带到千里之外的北方,因那里如今已为金人所占。梅花是词人情感的寄托者。9.D10.①对山村之景的喜爱之情。词句中的“烟绿”“云红”勾勒出色彩明丽的山村之景,流露出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眼前景色的喜爱。②对年华已逝、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萧萧白发”描写的是作者头发稀疏的样子,表明作者与仲舅李公休已是“衰翁”,自伤年老、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不言自明。③对专权误国的权贵们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贞。“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作者不接受金诏,蔑视高官厚禄,既表明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心志,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贞。④看透宦海沉浮,淡泊浮华名利。“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在作者眼中,宦海浮沉不过是过眼云烟,既然看不惯,不如远离官场,这样的选择正是作者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表现。【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首句写暮霭之景”错误,上片首句写柳烟云红,可以是晨烟朝霞,也可以是暮霭之景,而下片首句描写江月林风,应是晚间之景。写作顺序上,景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因此首句应为晨烟朝霞。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的能力。先看注释。由注释“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可以看出,作者对以秦桧为代表的专权误国之辈的蔑视,不受金诏的行为正是作者对国家忠贞的表现。上片,首句“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写景,杨柳如烟,花红柳绿,“绿”“红”等色彩词均为亮色,“烟绿”“云红”之景十分美好,由此可推断出作者对眼前的山村之景的喜爱与心境的闲适之情。第二句,“萧萧白发”是头发稀疏的样子,尽显作者与李公休年老之貌,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不与时人同梦”,表明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立场。下片,“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描写作者抛弃高官厚禄,徜徉林间,之所以抛弃高官厚禄,是因为对时局不满,也是对高官厚禄的蔑视,由此可见作者对国家的忠贞。“世间万事转头空”,描写作者因为不能实现报国理想,不如徜徉山林之间,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对官场的鄙弃。11.C12.①比喻。“雪粉华,舞梨花”,把雪花比作飘舞的梨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②动静结合。雪花飞舞,晚鸦鸣叫,是动景;烟村四五家,黄芦、清江、钓鱼艖,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安宁、稳定的生活图景。③渲染。皑皑白雪、归巢晚鸦、江岸边的黄芦,色彩对比鲜明,渲染了空寂的意境。④远近结合。大雪漫天飞舞,村庄依稀难辨,是远景;晚鸦、黄芦、钓鱼艖,是近景。远近视角的变化让画面层次分明、生动立体。【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C.“色彩明快”“生机勃勃”错误,在大雪与乌鸦这一黑白画面中,黄色的芦花为画面增加了色彩,但荒凉沉寂仍是主要的意境特点,再结合注释①中作者的处境可知,全曲色彩不够明快,也没有生机勃勃。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表述规范,即分点作答,每点依次指出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使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首元曲中描写冬景的手法很多,如“雪粉华,舞梨花”是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描写出雪花的“粉华”颜色和“舞梨花”般的形态。雪花飞舞,晚鸦鸣叫是动景;烟村四五家,黄芦、清江、钓鱼艖是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皑皑白雪、归巢晚鸦、江岸边的黄芦,色彩对比鲜明,是渲染。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说明野外的扑朔迷离,依稀难辨,突出色彩之白。白中有寒鸦,一分荒凉;黄芦掩映,色彩富有质量感,给人温馨。“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北风吹扫,扬起雪粉,烟雾笼罩,仍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这是远景。“看疏林噪晚鸦”,看,那傍晚归巢的乌鸦,在稀疏的树林中正噪闹着,是准备栖息。“黄芦掩映清江下”,黄色的芦花倒映在水里,形成一条黄橙色的彩带,给这荒凉环境带来了几分温馨和一丝快意。黄色为暖色。北风的吹拂,江岸边的黄芦在清江白景映衬下,更显得光彩夺目,摇曳多姿。“斜缆着钓鱼艖”,那岸边泊着一叶钓鱼舟,独览着一清江之景。作者勾画出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远意境。船泊在岸边,说明天气太晚,渔夫已归家,这样使环境更显得宁静。作者摄景“钓鱼艖”,描绘出了人活动的足迹,给荒凉宁静的环境增加了生机和魅力,同时给人以期待和希望。这都是近景。13.D14.①陆诗通过写诗人头白齿摇和难眠长夜中想到了人生遗憾,表现了诗人年迈体衰的孤独伤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慨。②范诗写诗人酒醉梦醒听到雨声,通过对雨声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平和宁静又略带喜悦的心境。【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D.“在天竺寺酒醒后听到如跳珠般雨声”错误,酒醒后是现实的场景,天竺寺听雨是虚写的场景。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陆诗前两句“发已成丝齿半摇,灯残香烬夜迢迢”中“发已成丝”写头发已花白,“齿半摇”写牙齿也松动,体现了诗人已年迈体衰;“夜迢迢”写长夜无眠,难以入睡,体现了诗人心有所思,壮志未酬。联系后两句“天河不洗胸中恨,却赖檐头雨滴消”可以看出,诗人借写夜晚听雨表达了年老体衰的孤独、忧伤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范诗前两句“四檐密密又疏疏,声到蒲团醉梦苏”中“声”指雨打屋檐的声音,疏密相间,“醉梦苏”指诗人酒醉梦醒听到雨声,联系后两句中“似秋眠天竺寺”“窗外听跳珠”可知,此时诗人内心平静、闲适,心情愉悦,所以,诗人借写听雨表现了平和宁静又略带喜悦的心境。15.D16.①迷茫孤寂之情。诗人半醉倚栏,放目远眺,三山渺渺,遥不可达;自比渔翁,独钓寒江,表达了诗人迷茫、孤寂的心情。②不被重用的不满。清风拂林,横吹玉笛,紫云覆鼎,金丹将熟,表面上看诗人似有当炼丹术士的想法,其实是正话反说,实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被重用的不满。③无人赏识、梦想破灭的悲愤。童颜绿鬓,无人赏识;回首尘寰,梦想破灭。【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明自己想要求仙问道,做一个炼丹术士”说法有误,颈联表面上看似诗人想要当炼丹术士,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山亭高耸,山峰高峻,天空辽阔,令人有更上层楼之感。诗人以“幽人”自称,“半醉”二字真切地写出了其愁苦的生活状态。颔联,写诗人半醉倚栏,放目远眺,三山渺渺,遥不可达;诗人自比渔翁,独钓寒江,表达了诗人迷茫、孤寂的心情。颈联,写清风拂林,横吹玉笛,紫云覆鼎,金丹将熟。后句表面上看似诗人想要当炼丹术士,实际上诗人说反话,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尾联,意思是童颜绿鬓,无人赏识;回首尘寰,梦想破灭,表达了诗人无人赏识、梦想破灭的悲愤之情。17.D18.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令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③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已经实现”错误。“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再看“喜”的内容,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茧”“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想见“瓯窭果满篝”,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来的生活富足而喜;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喜”体现的就儒家的这一理念。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是与百姓相关,可以说“尽显儒者情怀”。19.D20.①首联中的“京华”指京城长安。诗人常常依北斗所指而北望长安,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牵挂,对国事的关注;②颔联写诗人由秋景而联想到“八月槎”的典故,喻指诗人想“乘槎”至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③颈联写诗人想要像当年在尚书省一样为国效力,但却只能寓居夔州,卧病在床的无奈;④尾联突出因思念京华之切,忘其伫望已久,不知不觉,那照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移向沙洲的芦荻,可见用情之深。(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意境恬淡,结尾直抒胸臆”错,诗人心情苦闷,意境萧瑟凄清,结尾“已映洲前芦荻花”是以景结情。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写夔州的暮景,但点出了“望京华”这一关键意。可以说,这首诗的中心就是“望京华”。“每依”就是无夕不依。“依南斗望”就是因为长安又名北斗城,夔府在南。上句说,夔府孤城落日,诗人用“孤城”表明了凄凉孤寂之感,而用“落日斜”表现出了一派凄凉衰飒景象。后一句的“望京华”正是第一首中的“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具体表现。杜甫远在夔州望不见长安,但心总是循着北斗的方向去追寻长安,表明了诗人牵挂故园的情怀。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运用典故,喻指诗人想“乘槎”至长安,为国效力,却只能孤舟长系,有家难回。实写猿的哀鸣声,虚写自己归乡之日的遥遥无期。虚实结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孤身漂泊异乡,心怀故国却有家难归的深切哀伤。接着颈联写道:“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画省”就是指省署以粉画之。据相关资料记载,唐代中央办公机构分“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杜甫当初在长安供职于门下省。“画省香炉”就是门下省的办公室薰香香炉。“违”即离。“伏枕”是指衰老多病的人。“违伏枕”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因病离开那里了。这里是杜甫回忆当初在长安任左拾遗时的经历。“山楼”指夔城楼。“粉堞”就是说城上齿形的女墙刷上白色。其中的“隐”通“殷”,用来形容一种声音响起来的样子。“悲笳”即悲凉的笳声。这里,诗人追念昔日任左拾遗是焚香而寝,而今日身在夔州,却愁多病,悲不能寐。尾联写道:“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说,刚才方见日斜,现在请看石上之月,已映照在江边沙洲前芦荻花上,表明了一夜已经快要过去了。这就说明了诗人彻夜难眠。可以说,诗人结尾,以景结情,在委婉含蓄中蕴含了诗人心怀故国的真挚感情。21.B22.①词人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②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③词人借助这些意象营造出萧疏衰飒、凄清沉寂的意境氛围。【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人到晚年”错,词中“晚景”意思是傍晚之景,不是人生暮年。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作者描绘典型意象,水风、苹花、月露、梧叶,渲染出秋日的萧索凄凉,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做铺垫。23.B24.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即宏大开阔,有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③成功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⑤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的综合运用。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答出两点即可。)【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意境凄凉萧瑟”说法错误。应是意境轻松愉快。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在诗歌历史上非常有名,尤其是其中的颔、颈两联,历来为诗家所称道。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中,“万壑有声”发出天籁之音,是动;而“数峰”沉默的矗立在斜阳之下,是静。此处动静结合,以“万壑”之声来衬托“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同时,在颔、颈两联中,颔联描写的是远景,而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则是描绘的眼前之景,是近景。此处将景物远近结合,既显出远景之宏大开阔,又表现了近景的细致入微,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增加了读者美的感受。再有,在这两联中还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方法,“数峰无语”中将山峰人格化,将本不能语的山峰说成是无语以突出其静。同时,在颈联中将“棠梨”的叶色比喻为“胭脂”,将荞麦花色比喻为“白雪”,既凸显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让诗句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两联中还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作者要表现的景色。如颔联中将“有声”与“无语”对比,两种境界相映成趣,以突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中“棠梨叶”的“胭脂色”和“荞麦花”的雪白色对比鲜明,犹如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张颜色分明的大布,给了读者感官上的享受。最后,这两联中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如“万壑有声含晚籁”是听觉的感受,“数峰无语立斜阳”则是视觉的感受,“荞麦花开白雪香”则又有嗅觉的体验。多种感官综合运用,让诗歌从多角度立体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让读者感受至深。25.D26.①贫贱不移,安贫乐道。“陋巷箪瓢亦乐哉”,以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志趣。②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用“青山”“白云”“茅斋”、“野花”的隐逸生活与“紫罗袍共黄金带”的官场生活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厌弃浮华富贵,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沉郁顿挫的风格”错,没有“沉郁”。这是一首言志曲,它表达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所以没有“沉郁”。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意思是:我爱青山,愿与它相伴;我爱白云,想让它相陪。做梦也梦不到穿上紫罗袍系了黄金带。“紫罗袍”指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装,用“紫罗袍”“黄金带”代指官场生活。“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意思是:只要有一间茅屋,四周围野花盛开,管他谁家兴旺,谁家衰败。这里作者用大自然的“青山”“白云”“茅斋”“野花”与官场的“紫罗袍共黄金带”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鄙视功名富贵,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陋巷箪瓢亦乐哉”意思是:过着穷日子,我也挺愉快。这里“陋巷箪瓢”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借孔子赞叹颜回箪食瓢饮,住陋巷,不去追名逐利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安于清贫生活,坚贞守志的情感。27.D28.①意境营造上(或意象选择),沉郁悲壮:上阕阴沉凄凉的冬景,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的鉴湖、兰亭,荒芜落寞的蓬莱阁,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②情感表达上,深沉蕴藉:词人处境窘迫,四处飘零,但怀念故国,思念故园,心系家国,全词极写了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感情深沉。③手法运用上,起伏顿挫:词的上阕,借景抒情,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直抒胸臆,“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手法多变,情感表达辗转。④结构安排上,层层推进,回环往复:词的上阕,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随后却轻轻一退,转而要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这样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D.“由虚而实”错,结尾两句,由实而虚,“共赋消忧”与上阕结尾处的“一片清愁”相应,都有“意在言外”的韵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转深了一层。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结构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词借景抒情、借物抒怀,以阴沉凄凉的冬景表达作者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意境营造: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这就登楼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缓缓而起的序曲,它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景物却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清冷压抑的阴影。“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当时的天气。冬云凝重,天色昏黄,仿佛要下雪的样子,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作者以阴沉的天气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情感表达:词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只觉“千古悠悠”。“岁华晚”三句是对个人身世的慨叹。自己不知不觉已步人晚年,却还要四处飘泊,远离故乡,孤身只影,又有谁会同情我,理解我,愿与我一起泛舟五湖?字里行间不仅抒发了寂寞伤怀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对前途和归宿的设想,曲折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态度。“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二句点题,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意在反衬亡国的惨痛。词人处境窘迫,心系家国,感情深沉。手法运用:上阕以写景为主,涉及国土沦亡,萧敝的冬景无处不渗透遗民的哀痛。下阕直抒胸臆,“故国山川,故园心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开始抒发对故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结构:“鉴曲”三句,描写登阁所见到的景物,鉴湖和兰亭都是历史上名士栖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这三句自然化入楼上景观,将人文物象和自然风光融合无间。由写景转入抒情,为过渡到下文作准备。下阕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然后语锋一转,再由今而古,由实而虚,向空处寄情。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29.B30.诗歌末句表现了诗人既想远离人世、超脱现实,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诗人在朝廷被权贵排挤,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上太白峰,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末句“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想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B.“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错误,《登太白峰》三四句“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是说太白星对诗人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这里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诗人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而《蜀道难》则是正面实写。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设题的诗句,如本题针对诗歌最后一句设题,问的是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找到设题诗句之后,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体会人物的心理。“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意思是“一旦离别武功山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诗歌前几句是描写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语密话,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展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表现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所以他在诗歌最后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把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回答问题。31.A32.①借景抒情。上阕写春日美景,借以表达对朱门女子的思慕之情。②通过动作描写抒情。“疏帘高卷”“倚尽”“慵去”表达了想见所恋慕的女子,想离去又不甘心的感情。③化用典故抒情。下阕化用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的思恋之情。【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借代”错误。“雪”是借喻,用来比喻柳絮。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借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然后似有意,似无意,加上一句“树底人家朱户”,自己所渴慕之人便在此宅之中。故上阕借景抒情。上阕写春日美景,借以表达对朱门女子的思慕之情。“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此处“闲”是寂寞、惆怅、慵懒之意,词人之上北楼,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的怅惘。通过动作描写抒情,表达了想见所恋慕的女子,想离去又不甘心的感情。“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的思恋之情。33.C34.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C.“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炼句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然后从空间、方位、感官、色彩及词语选择等角度具体鉴赏所用技巧。“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意思是,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从空间的角度上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翻飞白鸟”指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照水红蕖”意思是满池荷花,映照绿水,这是俯视角度,所以运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从色彩搭配看,“白鸟”与“红蕖”中“白”“红”是颜色,红白相间,颜色明丽,意境清新淡雅,颇有诗情画意。从感官角度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白色的鸟语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是视觉角度,引人入胜;“细细香”指荷花散发出柔和的芳香,这是嗅觉描写。视觉、嗅觉,多种感官的运用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从描写的方法上看,“翻空白鸟”指空中翻飞的白鸟,写出了鸟飞翔的姿态,是一种动态描写;“照水红蕖细细香”指的是水中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是一种静态描写。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是诗歌具有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将景物写活了。从词语使用方面来看,“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速。“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35.C36.描写了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盛开的草木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写出夕阳西下洞庭湖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富含情味的环境。乐景衬哀情,引起词人内心的深长感触,思绪翻腾,颇难平静。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铺垫。【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以杜若花的灿烂、美好烘托作者遇到舜帝一样的明君的惊喜之情”错误。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美好的自然景物: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盛开的草木两岸草木,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乐景衬哀情,引起词人内心的深长感触,思绪翻腾,颇难平静。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情感,故此处的写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37.C38.(1)直抒胸臆:首联中“人情翻覆似波澜”,把人情无常比作为“波澜”,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尾联中的“何足问”“不如”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俗事的厌弃和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2)引典抒情:颔联中“按剑”“弹冠”等词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相知成仇、人情无常的讥讽与不满之情。(3)借景衬情:颈联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所见之景的喜爱,反衬出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描摩出了诗人想象中清秀明丽的景色”错。颈联中的“草色”“花枝”不是“想象中”的景色,而是与挚友酌酒时“所见”之景。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1)首联直抒胸臆。前句中“君”字重复,强调了诗人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排遣。次句把人情无常比作为“波澜”,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结合注释分析,颔联引典抒情。“按剑”“弹冠”等用典,“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表达了诗人对相知成仇、人情无常的讥讽与不满之情。(2)颈联借景衬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诗人描写了草色青青,已经全被细雨打湿,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的景象,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所见之景的喜爱,反衬出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3)尾联,意为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多多进食,保重身体。“何足问”“不如”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俗事的厌弃和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39.D40.①从时间顺序来看,首联写太阳将出未出时,雾中山城的特有景色。②从空间顺序来看,由远及近。颔联写远景:雾消天晴,但云还未散去;颈联写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景象。③尾联从物写到人,写田家早耕完毕,呼儿吹笛骑牛回家之景。【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错误,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是愉快欢乐的,并没有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尾联是抒写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故选D。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景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写之景的层次感。从时间顺序来看,首联“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意思是“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前一句点明刚出郊时的情况,太阳要出还没有出,第二句写满天大雾,以致城都隐在雾里看不见了。写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从空间顺序来看,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是写雾消天晴之景,天忽然“作晴”,四山原来被雾幔遮住,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来了,而天虽然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还要故意作态,那些山石上还没有散掉的云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这一联写的是远景;颈联“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意思是“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这是近景。从尾联来看,“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意思是“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这是写农家之乐,是写人的行为,而上文写的是黄鹂、紫燕,这是由物写到人。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方法技巧课件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知识清单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词语言(抒情类)
2023届高中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阅读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景抒情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写景抒情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9-11 11:47:03
页数:26
价格:¥5
大小:73.2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