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中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2

2/52

剩余5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谒巫山庙薛涛①乱猿啼处访高唐②,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③。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注】①唐代著名女诗人,遭受人生打击后、迫于生计,16岁无奈加入乐籍。这首诗写于贞元初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早闻薛涛大名,第一次见面,就让她当场赋诗,题目不限。薛涛略微思索,就写出了这首诗。②高唐:观名,此即指巫山庙。③襄王: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神女谓襄王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用于表达悲伤的情感,诗中“猿啼”开篇就营造了凄凉的气氛。B.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C.神女朝朝夜夜为云为雨,楚襄王最终亡国,诗人对此既有慨叹又暗含规劝之意。D.诗歌用语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的美感,感情表达直白,“惆怅”一词表明心迹。2.本诗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景物描写都如入画境,两位诗人写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的画面。B.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近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远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C.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山脊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山脊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感。D.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远近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4.第三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杏花罗隐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5.结合前两句简析《北陂杏花》中“杏花”的形象特点。6.两首诗均写杏花,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阮郎归·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变式思考:(2)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月上海棠陆游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①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②旧事。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③。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注】①点酥:喻梅花素雅、娇美的花瓣。②宣华:指蜀王旧苑。③诗人陆凯《寄范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从蜀王旧苑写起,“斜阳”"废苑”“朱门闭”传达出繁华褪尽后的凄凉。B.宫梅见证了废苑的繁华,此时淡然开放,在与废苑的对比中写其顽强的生命力。C.词人化用陆凯的诗句,折下梅花却无人可寄,流露出面对中原沦陷的沉痛之感。D.结尾画面感极强,词人伫立江皋;不见有陇头归骑,只能登上高楼,独自倚楼。9.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本词中的重要性。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齐山①绣春台宋吴潜②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③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④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①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杜牧曾在此写下《九日齐山登高》。②吴潜,宋末元兵南侵攻鄂州,吴潜被任为左丞相,而后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遭贬。③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④“勾”,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石符”,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符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从昔日登临此山,腿脚灵便,不需竹杖写起。十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不难看出,词人这时的心境较为悲凉。B.词人联想到曾一同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朋友:“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空山冷”是对国事日衰的曲折反映,表现了词人深沉的失落感。C.词人借古喻今,暗以勾蠡喻宋,以石苻喻金。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奋发图强,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D.词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感时忧国的慨叹: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悲壮豪放,耐人寻味。11.中国诗人往往有登临情结,请结合下阕诗人登临所见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大伾山诗(明)王守仁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注:①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开创了被认为是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②大伾山,在今河南浚县,山上有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③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秋,新科进士王守仁以钦差身份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因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登山的时间,写景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B.颔联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由所见之景思接千载,同时“风湍沙势”也隐含着诗人仕途的不顺。C.颈联写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日光照耀,霞光万道。D.尾联写诗人已经登上绝顶,这时候他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五彩祥云笼罩的遥远的北京城。13.“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有人说这首诗最后两联却表现了诗人饱满的激情与昂扬的斗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①向子湮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②不动。【注】①绍兴九年(1139),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②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句。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描写了柳绿如烟、苍穹红云的山村之景。B.“萧萧白发”中的“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意思不同。C.“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心志。D.这首词以时间推移写景,首句写暮霭之景,至“徜徉江月林风”句已为晚间之景。1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大德歌·冬景①关汉卿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注】①此曲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朝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极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chā):小船。16.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B.第三句意在表现雪下得很大,遮住了村庄稀稀落落的四五人家。C.全曲色彩明快,画面生机勃勃,饱含了作者对雪景的无限热爱之情。D.全曲描绘了傍晚郊野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稳定生活的向往。17.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冬景?请任选两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 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18.“风乱万畴青锦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9.第三联中“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0.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可食、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之感。2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游凤林寺西岭(唐)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23.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2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典雅绮丽B.清新明快C.豪迈奔放D.空灵飘逸2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①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②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③,揾英雄泪?【注解】①岑:远山。②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③红巾翠袖:女子衣物装饰。26.关于这两首作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书愤》从诗歌体裁角度来看是一首律诗。B.《书愤》一诗中有三个韵脚。C.《水龙吟》按照字数分类是一首长调。D.《水龙吟》从风格上分类属于婉约词。27.结合这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     )A.《书愤》虚实结合,既回忆了过往的战争岁月,又抒发了必将必收复失地的雄心。B.《书愤》尾联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表达自己虽年老亦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C.《水龙吟》上阕“玉簪螺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秀美山河。D.《水龙吟》下阕连用张季鹰和刘备的典故,表达愿躬身入局,护守河山的雄心壮志。E.《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和《水龙吟》中“倩何人”一句都运用了借代的手法。F.《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和《水龙吟》中“把吴钩看了”一句,都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行①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2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B.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意境凄凉萧瑟。C.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树而产生了思乡之情。D.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29.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30.两首诗都描写了“月”,但却分别表达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甲】诗中的“月”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中的“月”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32.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B.“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33.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道情宋方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34.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充满隐逸乐趣的自叙曲。作者看透了虚伪的世情,将功名利禄世俗欲念统统抛在了脑后,扑进了大自然的怀抱。B.作者选择了与山水为伴的避世生活方式,并把这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加以热情地讴歌。C.曲中用大自然的“青山”“白云”“茅斋”“野花”与官场的“紫罗袍共黄金带”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浮华富贵的厌弃。D.这首曲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借用了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故,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使诗歌留下无穷韵味。35.这是一首表达贫士志气的曲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①周密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②。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③,共赋消忧。[注]①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②王粲登楼: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3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开篇三句,既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又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烘托了词人抑郁而沉重的心情。B.“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写出了昔日的登览胜地蓬莱阁,如今一派荒芜落寞的景象,以此象征了大宋王朝的沉沦、山河的破败。C.“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重见美好的江山,感时伤怀,难掩内心巨大的创痛。D.结尾两句,由今而古,由虚而实,向空处寄情。词人要召唤贺知章一起来赋诗消忧,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遗,实则更显忧愁郁结,难以消除。37.此词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各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38.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39.对“上”和“依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子。B.“依依”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C.“上”用细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D.“上”,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40.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题李舍人浦中新斋司马光陇上家身勇气殊,边亭卧鼓欲安居。非同王翦私求宅,更似甘宁晚好书。剑依寒窗风淅沥,门无杂客柳萧疏。蒲州风土平生爱,为问旁邻地有余。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虽是“寄题李舍人浦中新斋”,作者却多处以“斋”写人,颇有意味。B.李舍人勇武过人、声名远播;“卧鼓”指战事停息,新斋落成,正可以安居。C.通过典故比较,写李舍人不同于王翦的“私求宅”,更像甘宁一样读书养性。D.邻里互让相挨土地,宅子周围空间有余,写出了蒲州一带谦虚美好的风土人情。42.“门无杂客柳萧疏”与《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往来无白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该句诗的妙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①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③。[注]①辛弃疾:山东人。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回南宋后历经宦海浮沉,始终力主北伐抗金。此词作于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时。②行人:指因宋土沦丧而逃难的人。③鹧鸪:鸟名。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43.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辛弃疾,还有____________,他的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44.怎样理解“可怜”的含义?45.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4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融合时间和空间,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B.下阕写词人遁入空门,早已内心平静,忘怀人生,表达冷漠和决绝的心境,其中痛苦,可谓字字千钧。C.结尾两句越过词人自身境遇,展现出新的感情境界,内容包涵之广,感情蕴藏之深,令人感叹。D.本词为词人一生写照,从少年到晚年,东奔西走、四方漂流,包孕一腔旅恨、万种离愁,读来使人凄然。47.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①。唯有南风旧相识,径开门户又翻书。【注】①梦余:梦醒之后。48.对于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了雨后初晴,诗人从梦中醒来见到的生机十足又宁谧生动的图景。B.诗人午睡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雨后的绿树,但可以想见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C.青苔满地,表明已阴雨多时,此时天放晴朗;诗人白天进入梦乡,睡醒后发现四周无人,只有浓浓的绿荫。D.诗人的情感有久雨初晴后的喜悦,有四周无人的孤独,亦喜亦忧,复杂跌宕。49.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次北固山下①唐•王湾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③,风正一帆悬④。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注释】①次:停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②客路:旅途。③两岸阔:江水很大,看不到两岸。④风正;顺风。悬:悬挂。⑤海日:江面上升起红日。残夜:一夜将尽。⑥入旧年:春天来得早,赶上前一年的末尾。⑦洛阳:今属河南。作者家乡在洛阳附近。此句谓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50.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切地表现了风景的特点,以及在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B.这首诗是作者在南方漫游,路过北固山时写下的,诗篇表达了他淡淡的乡愁和因神奇的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更换,使作者从自然界中感受到勃勃生机,由此产生了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了诗人凄苦无奈之情。51.请赏析颔联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伯时画马礼部试院作①黄庭坚仪鸾②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木穿石盘未渠透③,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藖④逢一豆⑤。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著鞭随诗翁⑥,城西野桃寻小红。【注】①本诗写于元祐三年,时苏轼以翰林学士知贡举,黄庭坚(参详官),李公麟(字伯时,点检试卷)等均为其属官,公务之余多唱和之作。②仪鸾:指仪鸾司,掌奉供帐之事。③该句典出《真诰》:傅先生年轻好道。太极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石槃。他昼夜穿钻,历47年成功,遂得神丹而升天。槃,即盘。渠:通“遽”,疾、立时。④藖:斫余的草茎。⑤豆:精饲料。⑥诗翁:指苏轼。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从礼部试院落笔,首三句选用三个典型细节,渲染试院生活的丰富多彩。B.本诗写“观”画马,突破一般盛赞丹青妙技的俗套,开掘深,联想广,首尾圆合。C.“贫马百藖逢一豆”与韩愈《马说》中“食之不能尽其材”句表达的内涵不相同。D.本诗每句押韵,三句一换韵,给人以奇峭之感,三叠戛止,突兀生新,不落窠臼。53.本诗最后三句有什么含意?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注】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注】指北宋灭亡已三年。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岳阳楼地理位置,第三句描绘岳阳楼的壮阔景象,均从大处着眼,给人境界开阔之感。B.第四句中的“徙倚”指徘徊不定,写出了诗人沉重的心绪,一位愁苦异常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C.颈联中的“凭危”与王安石“千古凭高对此”(《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凭高”均为登临高处之意,是古代文人遣怀的一种方式。D.本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风格雄阔沉郁,与杜甫《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5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首诗即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太白峰①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小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5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面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B.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C.五到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和风自由轻快地穿过云层,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57.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山农家顾况①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58.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赉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59.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抖音脚本(部分)画面内容画面声音预期表达效果板桥人渡泉声山溪、木板桥、诗人①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茅檐日午鸡鸣茅屋、阳光、人、鸡悠长的鸡鸣声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①晏几道街南绿树春饶②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③,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注】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晏几道故地重游作此词。②饶:充满,多。③慵去:懒得离去。6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满游春路”中的“雪”代指春天的“柳絮”,用了借代的手法。B.“朱户”就是“朱门”,即红漆的大门,古诗文中一般用来指富贵人家。C.词的上阕写景,居高俯视:下阕由景及情,情景融合,写出了作者的怀人之情。D.结尾化用崔护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意含蓄,咀之无穷。61.请简析本词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6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C.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并且这两个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63.请具体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问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①铜征:乐器,形似钟而驶长。64.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诗选》B.《古诗选集》C.《律诗菁华》D.《长翅句集幹》65.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雄浑悲壮B.闲适清雅C.哀怨凄婉D.奇异瑰丽66.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画线诗句。二、小阅读-课外6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歌的第三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68.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意难忘·山家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6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①,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①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在全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7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法曲献仙音①·秋晚红白莲吴文英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艳拂潮妆,澹②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③洗、玉井晓霞佩响。寸藕折长丝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荡。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⑥。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注】①法曲献仙音:词牌名,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②澹:恬静、安然的样子。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气息。④寸藕折长丝:折断寸藕可见长丝。⑤何郎:三国时的何逊,人称“粉面何郎”。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本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7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月 圆①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杜甫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7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7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7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西湖杂诗①(其一)黄任②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注】①共十四首,前五首写杭州西湖景物兼咏南宋史事,寄慨颇深,亦饶风韵。②黄任: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康熙四十一年举人,曾任广东四会知县,罢官归,船中所载唯砚石,归里后生活清苦。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有人说诗中的“博”字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7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越调】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简要分析“一点飞鸿影下”一句的精妙之处。76.春行寄兴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创作背景】李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当时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李华在安史乱平之后的一个春天经由宜阳,因对这些景象有所感触,产生独特的体验,写下此诗。【译文】宜阳城下春草茂盛,涧水东流右转向西。秀美树木无人欣赏,奇异花草独自凋零。山路蜿蜒春光烂漫,然而行人稀少。只有一路鸟鸣相伴,让我倍感孤寂。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77.   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78.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简析下片中作者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79.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①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ér:一种鸟。“乱点碎红山杏发”与“榕叶满庭莺乱啼”中均用到“乱”字,请分别赏析其妙用。8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六月三日夜闻蝉①白居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注】①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当时作者在苏州,因病休假。②东京:指东都洛阳。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8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早秋夜作韦庄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①。不须更作悲秋赋②,王粲③辞家鬓已凋。【注】①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②悲秋赋:语本《楚辞·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泛指抒发悲秋之情的诗文。③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8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龙吟①朱敦儒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②。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③,泪流如雨。【注】①本词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②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之局面。③《梁父》:指《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好为《梁甫吟》。“泪”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中的“泪”的内涵有何不同。8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诗歌的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如何表现?苏秀道中①(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8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西 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注】①耿:微明的样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8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经典题)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参考答案:1.D2.(1)①本诗正面描写,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进行描写,从听觉写“猿啼”,从视觉写“烟霞”,从嗅觉写“草木香”,以声、色、嗅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②近景与远景相结合,先描写“烟霞”“草木”等近景,再远观“山色”远听“水声”,构建了画面的层次感;③使用拟人修辞来描述,写山色不忘宋玉,水声哭襄王,柳树与女子的眉毛要争个短长,使画面富有情味儿。(2)①《钱塘湖春行》采用俯视和仰视的视角进行描写,诗人仰视见禽鸟,俯察见花草;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钱塘湖的春景,以“行不足”侧面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③选择精妙词语进行描述,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感情表达直白”错,诗中多处用典,情感表达含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首联,从多感官描写,属于近景描写,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颔联,“山色”“水声”描写的是远景,“山色”属于静景、视觉描写,“水声”属于动景,听觉描写,且“忘”“哭”提示此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尾联,“春来空斗画眉长”采用拟人手法写景,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钱塘湖春行》仰观“早莺”“新燕”,俯看“乱花”“浅草”,视角有所变化。前三联正面描写钱塘湖的春景。最后一联从自身感受侧面描写。中间两联使用了多个生动的词语描写钱塘湖的美景。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中间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3.B4.分别是“明”和“出”。作者在这里用“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作者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近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远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中“近处”和“远处”弄反了,前句“郭门临渡头”是远景,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村树连溪口”是近景,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字的分别是“明”和“出”。“明”是“明亮”的意思。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明”字突出描写了流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更加明亮的特点;“出”是“出现”的意思。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出”字写出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明”和“出”二字,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景色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5.(1)《北陂杏花》的首句交代了杏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绕”字既写出陂水的姿势,又写出水、花相依相亲,突出了杏花清婉、柔媚的特点。(2)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妖娆”这里用于写杏花,展现出杏花争奇斗艳的照人光彩。6.不相同。王诗写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赞赏杏花不愿沉沦的品格,寄寓诗人甘愿为理想献身,始终不渝的节操,充满了悲壮。罗诗由“梅花已谢杏花新”而生发出深沉的人生思考——人事代谢如同杏花荣枯,充满着无奈。【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要结合《北陂杏花》的前两句来分析,《北陂杏花》的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的是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的地理位置。“陂”,此处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突出了杏花傍水而生、占尽春风、清婉而柔媚的特点。“花影妖娆各占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的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回答情感是否相同,此题因两首诗主旨不同,故不能回答“相同”,答案唯一。接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形象有何不同,所蕴含的情感又有何不同。王诗的一、二句通过环境描写和拟人的修辞,突出了杏花清婉柔媚、风姿绰约的特点。三、四句则重在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春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春风吹拂,娇媚的花儿不堪承受,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南陌”则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结合诗歌背景可推知,南陌杏花是对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北陂杏花则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诗人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罗诗说的是在春风潜入人间,梅花凋谢后杏花绽放娇妍的新貌。但即便是新开的杏花,也抵不过自然的规律,抵不过自己的命运,陆陆续续开放的杏花终会陆陆续续地凋零枯萎。诗人由杏花的枯荣联想到世间人事的兴衰,不由得感慨万千,抒发了对人事代谢的忧思与无奈。7.(1)翻腾装束,闹春苏堤,这是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这是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这是叹春之意。(2)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由爱春、留春到惜春、伤春,再到叹春的情感变化。上片首句写清明寒食节后花渐渐飘落,女子们精心打扮,到苏堤赏花的景象,“留春春怎知?”道出游人的爱春之情、留春之意。下片写雨中花褪色,柳絮沾泥,女子神伤,难移步履。伤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最后游人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在暮色中归家,饱含游人对春天离去的叹息和无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标题“西湖春暮”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此外要关注词中人物的身份特点,分析词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如动作、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这首词通过刻画西湖游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他们的不同情感。“番腾妆束闹苏堤”写的是女子们精心梳妆打扮后来到苏堤游春,描绘出苏堤上游人如织,大家装束鲜艳、争相赏春的热闹景象,表现出游人的爱春之心。“凌波寸不移”写游湖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驻足凝神不忍离去,表达了游人的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写的是雨后,暮色渐起,人们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表现了游人对春天归去的叹息和无法挽留春天的无奈。(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的能力。本题侧重分析词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应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表现的是游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词的上片开头说,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零,季节和背景的交代,奠定了“惜春、伤春”的情感基调。然后,用“番腾”二字写出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箱倒柜,精心打扮,盛装出行。“闹”字的妙用,表现出游人装束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这都是为了尽情游春,想要留住春天。此时人们是兴奋而紧张的,带着期盼和爱春之情前来赏春。“留春春怎知?”一句反问,更道出了游人爱春、留春之意。词的下片先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面对人们的盛情挽留,春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深意,仍要归去,此时游湖的人们没了期盼,只有惜春、伤春之情。接着写雨后春去,面对无法留春的事实,人们也只好纷纷叫船归家,此时人们的心情是因春的归去而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8.B9.①蜀王旧苑的梅花不仅是词人描写的对象,也是两百年来五代蜀国兴衰的见证者。②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词人情感的生发之物。上片借宫苑梅花凝愁忆旧来抒发词人对蜀王旧苑的凭吊。③梅花也是词人情感的寄托者。下片因梅而忆人,“折幽香、谁与寄千里”,表现了词人国家沦丧后,无人可寄的“凄凉意”。【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在与废苑的对比中写其顽强的生命力”错,词人用梅花表达对蜀国的兴亡之叹。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阅读这首词可知,“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写见证废苑过往之繁华的梅花,如今依然淡淡开放,风姿如常。这句话描写的就是梅花的色与态,梅花是词人重点描写的对象。上半阕因面对五代时蜀旧故宫中的梅花而生兴亡之叹,起句之“斜阳废苑”顿时传达出一种繁华褪尽后的凄凉,面对这样的环境,感慨兴亡往往是人最直接的反应。“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道出自然恒常与人事无常这一令人无限感慨的现实。可见梅花也是两百年来五代蜀国兴衰的见证者。然而这一直开放的梅花并非无情,她虽一如既往淡淡开放于这蜀宫废苑,却依依愁悴,似在悲叹蜀宫那逝去的繁华。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词人情感的生发之物。上片借宫苑梅花凝愁忆旧来抒发词人对蜀王旧苑的凭吊。下片因梅而忆人,行人之“别有凄凉意”者,别于上阕中的梅花为五代蜀国的灭亡而感慨,亦别于陆凯的知己分离。当年陆凯在江南折梅而逢驿使,可以就此寄给身在北方陇头的范晔,而如今自己如陆凯一样手捧散发着幽香的梅花,却没有人能够替我带到千里之外的北方,因那里如今已为金人所占。梅花是词人情感的寄托者。10.B11.①诗人眺望山川,看到中原沦陷,百姓暗无天日,表达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②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③诗人认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④空有济时忧国之志,却无人理解,壮志难酬。【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形象等的能力。B.“词人联想到曾一同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朋友”错误,作者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因此,杜牧是作者的前辈,不是一起登山的朋友。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描写诗人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沦陷区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处”,描写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统治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勾蠡规模非浅近,石服苻事业真俄顷”描写诗人面对眼前景色的思考,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越的政治见解。“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说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无人理解古今兴衰,夜无人理解诗人壮志,空有济时忧国之志,壮志难酬。12.B13.(1)清澈的溪水于青石之间跳跃奔流,好像一条巨龙鳞光闪动,跃跃欲飞。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日光照耀,霞光万道。眼前所见之景壮丽夺目,由景生情,令人涌现一种豪情壮志。(2)入目所极,遥想到五彩祥云笼罩的北京城,作为钦差身份,受国家重托,皇恩浩荡,感到自己不辱使命的无尚荣耀。(3)“高秋更上九霄看”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风湍沙势’也隐含着诗人仕途的不顺”无中生有。此句描写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且此时的王阳明是新科进士,又是钦差,没有体现“仕途不顺”之意。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扣住“饱满的激情与昂扬的斗志”来分析。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此联写景壮丽夺目,由此可窥见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高秋更上九霄看”,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14.D15.①对山村之景的喜爱之情。词句中的“烟绿”“云红”勾勒出色彩明丽的山村之景,流露出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眼前景色的喜爱。②对年华已逝、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萧萧白发”描写的是作者头发稀疏的样子,表明作者与仲舅李公休已是“衰翁”,自伤年老、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不言自明。③对专权误国的权贵们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贞。“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作者不接受金诏,蔑视高官厚禄,既表明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心志,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贞。④看透宦海沉浮,淡泊浮华名利。“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在作者眼中,宦海浮沉不过是过眼云烟,既然看不惯,不如远离官场,这样的选择正是作者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表现。【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首句写暮霭之景”错误,上片首句写柳烟云红,可以是晨烟朝霞,也可以是暮霭之景,而下片首句描写江月林风,应是晚间之景。写作顺序上,景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因此首句应为晨烟朝霞。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的能力。先看注释。由注释“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可以看出,作者对以秦桧为代表的专权误国之辈的蔑视,不受金诏的行为正是作者对国家忠贞的表现。上片,首句“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写景,杨柳如烟,花红柳绿,“绿”“红”等色彩词均为亮色,“烟绿”“云红”之景十分美好,由此可推断出作者对眼前的山村之景的喜爱与心境的闲适之情。第二句,“萧萧白发”是头发稀疏的样子,尽显作者与李公休年老之貌,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不与时人同梦”,表明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立场。下片,“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描写作者抛弃高官厚禄,徜徉林间,之所以抛弃高官厚禄,是因为对时局不满,也是对高官厚禄的蔑视,由此可见作者对国家的忠贞。“世间万事转头空”,描写作者因为不能实现报国理想,不如徜徉山林之间,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对官场的鄙弃。16.C17.①比喻。“雪粉华,舞梨花”,把雪花比作飘舞的梨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②动静结合。雪花飞舞,晚鸦鸣叫,是动景;烟村四五家,黄芦、清江、钓鱼艖,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安宁、稳定的生活图景。③渲染。皑皑白雪、归巢晚鸦、江岸边的黄芦,色彩对比鲜明,渲染了空寂的意境。④远近结合。大雪漫天飞舞,村庄依稀难辨,是远景;晚鸦、黄芦、钓鱼艖,是近景。远近视角的变化让画面层次分明、生动立体。【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C.“色彩明快”“生机勃勃”错误,在大雪与乌鸦这一黑白画面中,黄色的芦花为画面增加了色彩,但荒凉沉寂仍是主要的意境特点,再结合注释①中作者的处境可知,全曲色彩不够明快,也没有生机勃勃。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表述规范,即分点作答,每点依次指出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使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首元曲中描写冬景的手法很多,如“雪粉华,舞梨花”是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描写出雪花的“粉华”颜色和“舞梨花”般的形态。雪花飞舞,晚鸦鸣叫是动景;烟村四五家,黄芦、清江、钓鱼艖是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皑皑白雪、归巢晚鸦、江岸边的黄芦,色彩对比鲜明,是渲染。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说明野外的扑朔迷离,依稀难辨,突出色彩之白。白中有寒鸦,一分荒凉;黄芦掩映,色彩富有质量感,给人温馨。“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北风吹扫,扬起雪粉,烟雾笼罩,仍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这是远景。“看疏林噪晚鸦”,看,那傍晚归巢的乌鸦,在稀疏的树林中正噪闹着,是准备栖息。“黄芦掩映清江下”,黄色的芦花倒映在水里,形成一条黄橙色的彩带,给这荒凉环境带来了几分温馨和一丝快意。黄色为暖色。北风的吹拂,江岸边的黄芦在清江白景映衬下,更显得光彩夺目,摇曳多姿。“斜缆着钓鱼艖”,那岸边泊着一叶钓鱼舟,独览着一清江之景。作者勾画出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远意境。船泊在岸边,说明天气太晚,渔夫已归家,这样使环境更显得宁静。作者摄景“钓鱼艖”,描绘出了人活动的足迹,给荒凉宁静的环境增加了生机和魅力,同时给人以期待和希望。这都是近景。18.描绘了雨中(后)万亩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19.“遥”是遥远的意思。描绘了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旧隔河互语的情形。“遥”字生动地描绘了雨后人们的兴奋。“忽”,是忽然的意思。描绘了雨后树枝上积水增多,而鹭不知这一变化,仍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致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忽”字形象地点明了雨后自然环境变化。20.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这场雨带来了丰收,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意思这是一个丰收之年,反衬出对这场雨的“喜”。③出乎意料:开头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表达喜悦,结尾转写愁情,形成对比,让人出乎意料。结尾的“愁”实际是俏皮话,从反面来写喜雨,使诗歌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诗句意思:大风吹过,万亩禾苗如同青色锦被,绿浪翻滚。再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青锦褥”,抓住景物特点,“风”是乱的,“青锦褥”指的是庄稼绿油油得像一条褥子,突出其绿和广阔。描绘了雨中(后)万亩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遥”,遥远。描绘了雨后水涨河宽,虽然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隔着河水遥遥地对话的兴奋情形。“忽”,忽然。形容鹭鸟立于树枝之上时,因树枝折断忽然惊飞的情态。这两个字从人、鹭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效果,照应了标题“喜雨”。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根据尾联“岁岁只愁”与“今愁”,将今年之愁与往年之愁进行对比,是正衬的手法,突出今年之愁的不同,点明今年“愁”的内容,即往年只为没粮做饭和酿酒而愁苦,今年愁的是因丰收没有更多的炊具和酒瓶。通过“愁”的内容(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可知,这种“愁”恰恰是一种“喜”,以“愁”反衬“喜”,照应标题“喜雨”;结尾的“愁”实际是俏皮话,表面写“愁”,实际是表达喜悦之情,如此表达饶有谐趣。“欲知一雨惬群情……”,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有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21.B22.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B.“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错误,与诗意不符,诗中“蚕娘”喜获丰收,应是内心甜美,看不出生活的艰辛。故选B。22.本题考查诗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特点以及作用能力。“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这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诗人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诗人通过对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23.A24.B25.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首诗共有8句,每句五字,字数对应整齐,不符合律诗4句和曲子词长短句的字数特征,故可排除B、D。从诗中“间”“山”“闲”“还”可知,诗歌押“an”韵。而古体诗押韵自由,不如此严格,如此规范押韵应是律诗。排除C。故选A。24.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清新明快的风格最适合形容本诗。故选B。25.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和技巧的能力。《游凤林寺西岭》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与年轻的伙伴们同游的逸兴。作者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心情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美丽景象,景中融情,作者赏景的乐趣在对景物生动的描写中展现了出来。“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颈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诗人既通过对乐事的记叙表达愉悦,还通过“洽”“闲”这两个形容词表现了出来。“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尾联中“莫愁”不仅通过议论直接表明观点,“招”字还将月亮拟人化,移情想象,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26.AC27.BCDF【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B.“三个韵脚”错误。应为五个韵脚。即:艰、山、关、斑、间。D.“婉约词”错误,《水龙吟》从风格上分类属于豪放词。故选AC。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A.“必将必收复失地的雄心”错误。应为壮志难酬的感慨。E.“都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错误,“楼船夜雪瓜洲渡”没有借代。故选BCDF。28.B29.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即宏大开阔,有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③成功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⑤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的综合运用。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答出两点即可。)【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意境凄凉萧瑟”说法错误。应是意境轻松愉快。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在诗歌历史上非常有名,尤其是其中的颔、颈两联,历来为诗家所称道。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中,“万壑有声”发出天籁之音,是动;而“数峰”沉默的矗立在斜阳之下,是静。此处动静结合,以“万壑”之声来衬托“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同时,在颔、颈两联中,颔联描写的是远景,而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则是描绘的眼前之景,是近景。此处将景物远近结合,既显出远景之宏大开阔,又表现了近景的细致入微,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增加了读者美的感受。再有,在这两联中还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方法,“数峰无语”中将山峰人格化,将本不能语的山峰说成是无语以突出其静。同时,在颈联中将“棠梨”的叶色比喻为“胭脂”,将荞麦花色比喻为“白雪”,既凸显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让诗句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两联中还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作者要表现的景色。如颔联中将“有声”与“无语”对比,两种境界相映成趣,以突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中“棠梨叶”的“胭脂色”和“荞麦花”的雪白色对比鲜明,犹如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张颜色分明的大布,给了读者感官上的享受。最后,这两联中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如“万壑有声含晚籁”是听觉的感受,“数峰无语立斜阳”则是视觉的感受,“荞麦花开白雪香”则又有嗅觉的体验。多种感官综合运用,让诗歌从多角度立体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让读者感受至深。30.    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3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互文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甲】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托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表达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乙】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赏析要抓住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描绘出的画面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怀来作答。这四句是虚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日月、星汉仿佛都在大海中运行、灿烂,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32.A33.①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②“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③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④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从远近两个角度”错误,“碧云天”是仰视,“黄叶地”是俯视,可见应为“从俯仰远近多个角度”。故选A。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词中来看,上片是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渺渺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在诗词中,芳草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34.D35.①贫贱不移,安贫乐道。“陋巷箪瓢亦乐哉”,以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志趣。②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用“青山”“白云”“茅斋”、“野花”的隐逸生活与“紫罗袍共黄金带”的官场生活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厌弃浮华富贵,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沉郁顿挫的风格”错,没有“沉郁”。这是一首言志曲,它表达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所以没有“沉郁”。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意思是:我爱青山,愿与它相伴;我爱白云,想让它相陪。做梦也梦不到穿上紫罗袍系了黄金带。“紫罗袍”指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装,用“紫罗袍”“黄金带”代指官场生活。“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意思是:只要有一间茅屋,四周围野花盛开,管他谁家兴旺,谁家衰败。这里作者用大自然的“青山”“白云”“茅斋”“野花”与官场的“紫罗袍共黄金带”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鄙视功名富贵,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陋巷箪瓢亦乐哉”意思是:过着穷日子,我也挺愉快。这里“陋巷箪瓢”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借孔子赞叹颜回箪食瓢饮,住陋巷,不去追名逐利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安于清贫生活,坚贞守志的情感。36.D37.①意境营造上(或意象选择),沉郁悲壮:上阕阴沉凄凉的冬景,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的鉴湖、兰亭,荒芜落寞的蓬莱阁,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②情感表达上,深沉蕴藉:词人处境窘迫,四处飘零,但怀念故国,思念故园,心系家国,全词极写了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感情深沉。③手法运用上,起伏顿挫:词的上阕,借景抒情,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直抒胸臆,“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手法多变,情感表达辗转。④结构安排上,层层推进,回环往复:词的上阕,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随后却轻轻一退,转而要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这样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D.“由虚而实”错,结尾两句,由实而虚,“共赋消忧”与上阕结尾处的“一片清愁”相应,都有“意在言外”的韵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转深了一层。故选D。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结构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词借景抒情、借物抒怀,以阴沉凄凉的冬景表达作者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意境营造: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这就登楼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缓缓而起的序曲,它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景物却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清冷压抑的阴影。“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当时的天气。冬云凝重,天色昏黄,仿佛要下雪的样子,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作者以阴沉的天气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情感表达:词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只觉“千古悠悠”。“岁华晚”三句是对个人身世的慨叹。自己不知不觉已步人晚年,却还要四处飘泊,远离故乡,孤身只影,又有谁会同情我,理解我,愿与我一起泛舟五湖?字里行间不仅抒发了寂寞伤怀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对前途和归宿的设想,曲折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态度。“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二句点题,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意在反衬亡国的惨痛。词人处境窘迫,心系家国,感情深沉。手法运用:上阕以写景为主,涉及国土沦亡,萧敝的冬景无处不渗透遗民的哀痛。下阕直抒胸臆,“故国山川,故园心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开始抒发对故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结构:“鉴曲”三句,描写登阁所见到的景物,鉴湖和兰亭都是历史上名士栖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这三句自然化入楼上景观,将人文物象和自然风光融合无间。由写景转入抒情,为过渡到下文作准备。下阕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然后语锋一转,再由今而古,由实而虚,向空处寄情。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38.D39.C40.答案示例一   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答案示例二   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答案示例三   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话,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境界旷远壮阔”错误,应该是和谐幽静,淡泊宁谧。故选D。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C.“细描手法”错误,此处是白描手法,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黛玉评诗“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可见,她喜爱陶渊明的淡然纯真情怀,这反映出她性格上高洁,不远沾染世俗的特点。黛玉葬花时,是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她的高洁。从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她并不因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对香菱充满同情,富有耐心;薛宝钗同样才华横溢,却不愿费心教她;而黛玉则悉心传授,可见她眼中没有世俗阶级、礼法等级之分,只有性灵相投之感。在《红楼梦》中,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同样出自真纯内心,他们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懂得对方内心对于世俗礼教的不屑而追求真诚的心意,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黛玉在诗歌上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极强,她并非墨守成规之人,而是更推崇淡然纯真,越是“淡而现成”,越是有诗意,仿佛整个人都是由诗构成的一般,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天人合一的诗性。她对一切自然外物的感受,如葬花,对花儿无限同情与爱怜之意;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对燕子这种自然精灵充满关爱与体贴;她的潇湘馆幽静深远……这些都体现黛玉形象中诗的气韵灵性。41.D42.①“门无杂客”,意思是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形容交友谨慎,同“往来无白丁”表达效果一样,突出李舍人的清高恬淡;②“柳萧疏”则是以环境来衬托李舍人的清高、超凡脱俗。【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邻里互让相挨土地,宅子周围空间有余,写出了蒲州一带谦虚美好的风土人情”错误。尾联是说蒲州风土人情也是诗人平生所爱,因而探问李舍人:新斋旁邻是否还有余地可供筑室?诗人借此表达对李舍人的倾慕之情。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门无杂客柳萧疏”意思是: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做客,门前的柳树稀稀疏疏。这两句是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房子周围的环境来表达主人美好的志向。“门无杂客”,意思是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与之来往的必然是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与“往来无白丁”表达效果一样,形容交友谨慎,突出李舍人的清高恬淡;“柳萧疏”,风柳萧瑟,是以环境来衬托李舍人的清高、超凡脱俗。43.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李清照、姜夔44.“可怜”意为“可惜”,词人朝西北方向眺望中原故都,可惜被无数的山峰阻挡,更添思念之情。(若解释为“可恼”“可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45.表达了词人对故土故都的怀念,也抒发了作者对北伐战争的复杂心情——既感到正义事业是不可阻挡的,又感到实现它困难重重。【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苏辛”,所以,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辛弃疾,还有苏轼。苏轼的词作有很多,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蝶恋花·春景》等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李清照、姜夔、温庭筠等。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作者此时任江西提点刑狱,远离长安,才会有“西北望长安”,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但是却有无数的山峰阻挡,在此情境下蕴含着一种惋惜之情,所以“可怜”可解释为“可惜”,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故都思念之情。4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写的是作者辛弃疾远在江西,遥望故都长安,可惜有无数的山峰阻挡,表达了词人对故土故都的怀念。这首词看似写景,实则也隐含着作者复杂的心情。“可怜无数山”中“山”喻指阻挡“清江水”“东流去”的力量,即反对北伐抗金的力量。“毕竟东流去”是指人民的抗金意愿不可阻挡,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回南宋后历经宦海浮沉,始终力主北伐抗金,所以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既感到正义事业是不可阻挡的,又感到实现困难重重。46.B47.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按时间顺序,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下阕写词人遁入空门,早已内心平静,忘怀人生,表达冷漠和决绝的心境”理解有误,词人并没有遁入空门,只是寄居僧庐,虽“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故选B。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思路的能力。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三个具有特点的阶段。即少年、中午、晚年听雨的不同感受来写。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48.D49.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南风人格化,只有南风是旧日相识,直接推开门,又兀自翻书。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风的直爽可爱及与人的亲近,表达了诗人对南风以及初晴天气的喜爱。【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有四周无人的孤独,亦喜亦忧”错误,“绿树无人昼梦余”,是写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十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没有“孤独”“忧”。故选D。4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结合诗句加以赏析”,就是要求在写出表达技巧后写出运用此表达技巧刻画了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人的哪些特点,从而传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唯有南风旧相识,径开门户又翻书”意思是: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这是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这明显是拟人手法,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如此活泼生动地刻画南风,字里行间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50.B51.“悬”是“悬挂”,写出船帆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佛、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B.“因神奇的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错,情感理解错误。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有家归不得的凄苦无奈之情。故选B。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炼字题要先解释字义:“悬”是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然后结合手法,描述画面:“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描绘画面时注意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意境特点。概括意境特点,要把握作者所写意象的特点。“潮”“风”“帆”“日”等意象都给人以开阔之感,由此概括出本诗描绘的意境。本诗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佛、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最后结合情感与结构作用作答: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52.A53.①诗人观看伯时作的马图之后,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情不自禁想要策马扬鞭,追随诗翁到城西郊野寻春赏桃花。②表达诗人对自然美丽春光的憧憬,对久居试院的郁闷生活的厌恶,对隐退、闲逸生活的向往,对画家精湛技艺的赞赏。【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渲染试院生活的丰富多彩”错误。首三句选用三个典型细节,渲染试院生活的清苦、简陋,烘托凄寒、烦闷的氛围。故选A。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评价思想情感的能力。“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著鞭随诗翁,城西野桃寻小红”,诗歌最后三句诗笔归到题面的“观伯时画马”上,透出题画正意。“玉花骢”,即是李公麟此图所画的具象,全诗只有这一句,题咏了画面形象。“径思”二句,又由画马推想开去,以画马作真马,诗人想象骑上玉花骢,追随诗翁,到城西去寻找野生的小红桃。诗人观看伯时作的马图之后,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情不自禁想要策马扬鞭,追随诗翁到城西郊野寻春赏桃花。最后三句诗人没有用直接议论或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却用宕开一笔的写法,从马画生发开去,意欲骑马去寻找自然界的春光,从反面衬出诗人厌恶试院生活、悲叹自身遭际的真情实感。诗意从反面透出,耐人寻思,韵味悠长。表达诗人对自然美丽春光的憧憬,对久居试院的郁闷生活的厌恶,对隐退、闲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画家精湛技艺的赞赏之情。54.D55.诗人经历了国家灭亡的“多难”“三年”和“万里来游”的逃难坎坷,加之“白头”迟暮的现实处境,借登岳阳楼“吊古”遣愁。看到的是“不动”的“帘旌”、将坠的“夕阳”和无边的“老木”“苍波”,眼前的景色都浸染了诗人悲凉的情感气息,都成为诗人抒发人生迟暮的伤感和亡国之痛的载体。【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形象、手法的能力。D.“议论”分析错误。本诗描写了景物,抒发了悲凉的情感,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D。5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是: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首诗歌在“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方面主要体现在: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伤悲落寞的情怀。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诗人经历了国家灭亡的逃难坎坷,加之“白头”迟暮的现实处境,借登岳阳楼“吊古”遣愁。眼前的景色都浸染了诗人悲凉的情感气息,都成为诗人抒发人生迟暮的伤感和亡国之痛的载体。56.B57.诗歌末句表现了诗人既想远离人世、超脱现实,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诗人在朝廷被权贵排挤,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上太白峰,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末句“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想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B.“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错误,《登太白峰》三四句“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是说太白星对诗人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这里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诗人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而《蜀道难》则是正面实写。故选B。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设题的诗句,如本题针对诗歌最后一句设题,问的是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找到设题诗句之后,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体会人物的心理。“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意思是“一旦离别武功山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诗歌前几句是描写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语密话,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展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表现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所以他在诗歌最后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把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回答问题。58.D59.①淙淙的泉水声②山村农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亲自参加……达了对劳动的喜爱”错误,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表达对山村景色和山农生活的欣赏喜爱。诗人并没有亲自参加劳动,也就谈不上热爱劳动。故选D。5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意境的能力。结合“板桥人渡泉声”可知此处作者走在板桥上,只听桥下有淙淙的泉水声。“茅檐日午鸡鸣”,茅草房前公鸡啼鸣。这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60.A61.①借景抒情。上阕写春日美景,借以表达对朱门女子的思慕之情。②通过动作描写抒情。“疏帘高卷”“倚尽”“慵去”表达了想见所恋慕的女子,想离去又不甘心的感情。③化用典故抒情。下阕化用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的思恋之情。【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借代”错误。“雪”是借喻,用来比喻柳絮。故选A。6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借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然后似有意,似无意,加上一句“树底人家朱户”,自己所渴慕之人便在此宅之中。故上阕借景抒情。上阕写春日美景,借以表达对朱门女子的思慕之情。“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此处“闲”是寂寞、惆怅、慵懒之意,词人之上北楼,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的怅惘。通过动作描写抒情,表达了想见所恋慕的女子,想离去又不甘心的感情。“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的思恋之情。62.C63.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解析】6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C.“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故选C。6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炼句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然后从空间、方位、感官、色彩及词语选择等角度具体鉴赏所用技巧。“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意思是,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从空间的角度上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翻飞白鸟”指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照水红蕖”意思是满池荷花,映照绿水,这是俯视角度,所以运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从色彩搭配看,“白鸟”与“红蕖”中“白”“红”是颜色,红白相间,颜色明丽,意境清新淡雅,颇有诗情画意。从感官角度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白色的鸟语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是视觉角度,引人入胜;“细细香”指荷花散发出柔和的芳香,这是嗅觉描写。视觉、嗅觉,多种感官的运用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从描写的方法上看,“翻空白鸟”指空中翻飞的白鸟,写出了鸟飞翔的姿态,是一种动态描写;“照水红蕖细细香”指的是水中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是一种静态描写。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是诗歌具有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将景物写活了。从词语使用方面来看,“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速。“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64.C65.B6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含笑点出野桃绽开之景,以自摇写出柳树随风起舞姿态,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农家春景图,表达了诗人欢快的心境。【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诗歌中间两联对仗严谨,每联结尾押韵。属于七言律诗。故选C。6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风格闲适清雅。故选B。6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的意思是: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将野桃、柳条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们人的活力。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表达了诗人欢快的心境。67.运用了通感(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夜色如凉水,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这句话以凉水的触觉感受来写夜色的视觉形象,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生动新颖,给人以立体的感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夜色”是人的视觉体验,而“凉”则属于触觉,夜已深沉给人带来的寒意和凉水的寒凉,是二者构成比喻的相似点,因此以触觉写视觉,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新颖,给人以立体的感受。68.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一句,将静景化为苔径追逐篱笆的动态景象。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从“高话桑麻”开始,词人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艺术:(1)诗歌上片从远望“云遮”的“村坞”,到近处所看到的苍藤、老干、翠竹、明沙等,到堂前的苔径、篱笆,再到室内的陈设,词人视角不断变化,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2)老树上缠绕着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屋舍依水傍石,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所写之意象连缀在一起,色彩和谐,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3)而“苔径逐篱斜”一句,“逐”字化静为动,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了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的画面;“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叙事艺术:(1)下片词人自谓是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胃口极佳,“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2)从“高话桑麻”开始,到“种柳”“浇瓜”等词人一一罗列山家生活及农事,这是铺陈写实的手法;(3)“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浅近直白,以农家话语写种树浇瓜的悠游轻松,“这风味清佳”也是典型的口语化赞语,家常语言使得主人怡然自乐的神情跃然纸上。69.开门见山。一个“愁”字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首先理解首句的意思。“一上高城万里愁”意思是“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然后结合首句在结构上的常见作用分析。诗歌首句在结构上一般起到如下作用:开门见山点明情感,点题,统领全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一上高城万里愁”是全诗的首句,开篇就直接写愁,“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属于开门见山的结构技巧。70.①对偶。“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相对,“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相对,读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②拟人。将水波、晚秋当作人来写,富于情味;将红白莲当作冷艳沉静、相对玉立的美人来写,表现出对荷花的怜爱。③借代。以“绿”“红”分别借代叶、花,用语简洁,凸显了叶、花的特点。④比喻。“伴鸳鸯”两句,写盆栽的红白莲像鸳鸯般双宿水上,表现出与爱人远离不能相见的怅惘。⑤双关。“寸藕折长丝”中的“丝”字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分隔两地的爱人的思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先准确地答出词中所用修辞手法,再结合相关词句分析表达效果和作者情感。该词使用的修辞手法较多。起首两句“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对仗工整,后面“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也是如此,读来极具节奏感,富有音韵美。运用拟人手法,将红白莲当作美人,写它们“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仿佛在对着彼此说话,惹人怜爱。以“绿”代指叶,以“红”代指花,用语精练,这是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伴鸳鸯秋梦”写红白莲花像鸳鸯双栖在水上,而自己形单影只,反衬与爱人不能相见的寂寞孤单。另外还有双关,“寸藕折长丝”既是说藕断丝连,也是指相恋的两人虽然远隔两地,但仍然长相思。71.杜甫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前三联写孤月当空、月映寒江,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挂空山、万籁俱静的场景,是实写。尾联遥想故园松树正茂、桂花开放,是虚写。诗人由眼前的月亮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以及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注意审清题干:题干实际包含两问,表现手法是一问,表达的情感是一问。诗中前六句描绘了“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前三联是眼前的实景。尾联“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想象出的故乡松树正茂、桂花正香的景象,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尾联是虚写。因此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渴望团圆之情。72.(示例一)“绕”字更恰当。“绕”即“环绕,围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具有动态美。(示例二)“晓”字更恰当,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关键字的能力。这种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哪个字进行赏析都可以,但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一步,解释含义,若运用了修辞手法要说明。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第三步,说明效果。认为“绕”字更恰当,“绕”即“环绕、围绕”,绿水环绕人家,赋予绿水以人的动作行为,运用拟人修辞,该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具有动态美。认为“晓”字更恰当,“晓”,拂晓,写作者眼前之景:绿水潺潺的小溪边,坐落着农家小院,天已经拂晓。“晓”字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给读者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答案不必拘泥于此,言之成理即可。73.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要对全词的用词特点、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有整体认知,明确语言特色,再从细节入手,组织答案。“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等词句体现出对话的口吻。“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等词句通俗易懂,直白如话。“溪里鱼儿堪数”与后文的“虾跳鳅舞”形成了对比,“跳”和“舞”两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白沙浦和青泥渚的生机勃勃,反映出这首词语言的生动活泼。结合最后“看头上风吹一缕”等内容,全词读来清新明快,诙谐有趣,体现出词人与自然“欣然一处”的闲趣。74.博,博取,换得。用“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湖”,如此悬殊的不平等交换,作者用一“博”字有力地抨击了南宋王朝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可悲与可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眼的能力。诗歌前两句描写了西湖美景。游人进入西湖,就如同进入一幅天然的图画中,只见楼台雕梁画栋如锦绣交错,漫漫长堤仿佛铺上了绿毯。作者着力刻画西湖之美,意在揭示这西湖美景是以“宋家万里中原土”换来的,一个“博”字,重如千钧,包含着千千万万个爱国志士血与泪的惨痛经历,有力地抨击了南宋王朝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可悲和可耻。75.①情感基调转移。此句连接诗歌前后两部分,使诗歌情感基调自然转移,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转为明朗绚丽之景,情感基调由凄凉转为明丽。②画龙点睛。“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其速度之快,此句使整个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有了灵气,有了神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从构思上来看,此句位于诗歌的中间,联结前后两部分,将上句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营造出的秋肃杀萧疏之景转为“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一绚丽多彩之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情感基调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凄凉转为明丽。从意境的创设上来看,该句画龙点睛:“一点”是远景描写,反衬出意境的开阔深远,同时也写出了秋日的孤寂萧瑟;“飞鸿影下”是动态描写,使画面灵动、鲜活。作者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此句使整个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有了灵气,有了神采,也表现出作者的情感。76.①该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②“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③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凉冷寂。“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该诗写出“春行”时的所见所闻,可谓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以眼前“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衬托出诗人花落鸟空啼、国破山河在的愁绪,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的伤感之情。77.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③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第一句写到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而后文写到自己喜欢拄着拐杖敲击在坎坷不平的坡路上铿然的声音。首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可以说是全诗的铺垫。首句描写了月夜下的东坡,一个“洗”字写出了雨后的东坡格外干净,一个“清”字写出了月夜下的东坡清幽宁静的特点,所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氛围。第一句映衬出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市人行尽野人行”,那些“市人”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家,只有像词人这样的“野人”在这里静静的感受这月色之美,感受这人生的滋味。“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不要再去嫌弃这里的路没有城中的那么平坦,此时的词人苏轼心静如水,就喜欢这样拄着拐杖发出的铿然的声音!东坡是作者的被贬之地,而作者却喜爱拐杖拄在崎岖不平的坡路上的声音,从而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旷达之意。78.①直接抒情。②下片紧扣江行特点,写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足矣。③抒发了旷达自适的情怀,也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到了下阕,作者的心情转变了,变得低回沉郁起来。首先谈到了“酒”,只要有“酒”的地方,那就是“家”。这不过是借酒消愁而已。直抒胸臆。紧扣江行特点,陆游幻想就这样坐着船,到处漂泊,喝喝酒,反正有吃的,就这么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用想不用做,放纵生涯算了,不管什么理想、抱负了就好。等夜宿一晚,到明天又顺着风前行,那前面江南江北是什么样子的,就随它去吧,懒得想了。下阕写得沉郁,在表面词意下,还隐藏着更多的难言的心情。从“任”字就可以看出这点,如果很自适,他不会使用这个“任”字。隐约地透露了无可奈何之情绪。79.①白诗,“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虽没有秩序可言,却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②柳诗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莺啼本婉转动听,可诗人却说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思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白诗“乱点碎红山杏发”一句意思是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乱”指自然、随意,化静为动,“乱点”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柳诗“榕叶满庭莺乱啼”一句意思是榕树落叶满庭黄莺纵情啼唱。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所以,“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作者将婉转动听的莺啼,说成“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思绪。80.第一次写蝉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到洛阳的家,蝉声的作用是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声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中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的作用和意象所表现的情感的能力。第一次写蝉声是“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当年的第一声蝉鸣。为实写。后句“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蝉鸣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人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可见,这次写蝉声,主要是蝉鸣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声是“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在诗人洛阳的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竹林中的蝉又在鸣叫了。这次写蝉声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诗人借蝉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81.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绿苔苍苍,红树绕檐,艳丽的色彩,衬托出庭院的冷清。蟋蟀夜鸣,蜘蛛织网,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列举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再分析效果。“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大意是台阶旁的绿苔中传来阵阵蟋蟀声,屋檐边的红树上挂着晶亮的蜘蛛网。“鸣蟋蟀”“织蟏蛸”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着眼描写早秋,是动态之景,写了蟋蟀鸣叫和蜘蛛织网的早秋之景,“绿苔”“红树”色彩鲜明,是静态之景。该句描绘了一幅色彩对比鲜明、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绿苔”“红树”衬托出庭院的冷清;“鸣蟋蟀”“织蟏蛸”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82.本词中的“泪”表达的是词人对国家遭遇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霖铃》中的“泪”表达的是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中的“泪”表达的是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内涵的能力。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说的是如今“我”只能独自忧愁地敲击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甫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结合诗下注释②③可知,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像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所以这里的“泪”表示词人对国家遭遇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这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所以“执手相看泪眼”中的“泪”,写的是恋人离别之时的恋恋不舍,抒发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以少女的装束代指少女。意思是: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在宋代,游宴娱乐的场合一般都有歌伎在旁唱歌伴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来擦拭英雄的眼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所以这里的“泪”是作者因为感伤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而流。83.①颈联抒发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复苏的欣喜之情。②运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③诗人想象(借助)大雨后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的景象,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湘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意思是: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句是想象之辞,“千里稻花应秀色”想象一场大雨之后,千里原野稻田葱绿,表达作者对这场雨的喜爱之情,喜爱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下句“五更桐叶最佳音”描写诗人深夜听雨的情景,听雨打梧桐,这声音如同美妙的音乐,听雨如同听音乐表达了诗人欣喜的心情。84.相同点:内容上,描写的都是乡村风光。情感上,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不同点:《西村》中写“高柳簇桥”和村中“数家临水”等景物,可以看出侧重写自然风光;而《游山西村》中写村民用“腊酒”“足鸡豚”来招待客人可以看出侧重写乡村人情,从“箫鼓”“春社”“衣冠简朴”中可以看出该诗还侧重写乡村的古风民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干,题目要求比较内容与情感两方面的异同。内容上,《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西村,侧重描绘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一诗通过“腊酒”“足鸡豚”等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因此侧重描写乡村人情;而“箫鼓”“春社”“衣冠简朴”则道出了乡村的淳朴民风。情感上,《西村》通过回忆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高柳簇桥”“数家临水”乡村环境的热爱;《游山西村》表达的是对乡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85.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珍惜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的“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和珍惜;二是思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乡之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因而不眠。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作客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使作者不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4 15:00:25 页数:52
价格:¥5 大小:113.6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