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9
2
/29
剩余2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在长安。1.本诗的题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风格是( )A.清新淡远B.豪放飘逸C.含蓄蕴藉D.朦胧隐晦3.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颈联的写作手法。甲鹧鸪天王寂【金】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乙思吴江歌张翰【晋】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机:机灵。4.对甲乙两首诗歌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都不是近体诗B.两首都是近体诗C.只有一首是近体诗D.两首都是古体诗5.以下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篇“晓云”二句运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晓云散尽、宿雨来时山间之朝暮变化。B.甲篇写沙鸥见人不惊,说明作者已无人世机巧之心,突出其淡泊而恬远的情怀。\nC.乙篇巧妙化用了“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D.乙篇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前因后果,畅达自然。6.甲乙两首诗歌中都有“木叶”一词,结合课文《说“木叶”》,赏析这一意象在体现诗歌主旨上的作用。岁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7.“岁除夜”是中国传统( )A.春节B.中秋C.元宵D.除夕8.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9.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哀婉悲凉B.凄楚含蓄C.清幽质朴D.旷达闲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夜过瓜洲①〔清〕袁枚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注】①夜过瓜洲:1759年作者赴扬州访友,途经瓜洲时写了这首诗。10.依据题材,本诗可归入的一项类别是( )A.咏物类B.送别类C.感遇类D.行旅类11.以下对本诗的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nA.写景角度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B.远景近景层次井然,衔接巧妙自如。C.视觉和听觉多感官结合,意在以静衬响。D.有现实之景,也有联想之景,虚实相生。12.这首诗是否适合选入《悲秋诗集》?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临川见新柳(唐)崔櫓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13.这首诗的题材可归为( )A.送别类B.咏怀类C.田园类D.怀古类14.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主要是写杨柳的生长地点在桥边。B.颔联写杨柳枝在烟雨中颜色忽深忽浅。C.颈联写诗人在他乡两次看过杨柳荣衰。D.尾联中的两个“人”都是指诗人自己。15.这首诗是怎么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去者日以疏佚名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①,欲归道无因。【注】①思还故里闾:“还”通“环”,“环绕”的意思;故里闾,指故居。16.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李凭箜篌引》B.《春江花月夜》C.《迢迢牵牛星》D.《登岳阳楼》17.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nA.一、二两句猛挥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B.七、八句借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句。“萧萧”不仅仅是悲风之声,又有墓中死者如白杨树的哭泣之声。C.“一去一来”属时间顺流,“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D.本诗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陆游①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18.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将这首词放入某一类别,请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是( )A.旷达词B.羁旅词C.小令D.怀古词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第一句写了桐叶飘零,寒蛩夜鸣,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氯围。B.“黯黯长安路”一句具有象征的意味,感觉通向京城的路分外暗淡。C.词人被罢官,无奈回乡隐退,但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无人托付,难以放心。D.整首词的思路:抚今—思昔—现实—往昔,今昔交织,回环在复。20.本词尾句“悔”字结情,内涵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比较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去者日以疏佚名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①,欲归道无因。【注】①故里阁:还:通“环”,环绕的意思。故里闾。指故居。21.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nA.《李凭箜篌引》B.《迢迢牵牛星》C.《春江花月夜》D.《登岳阳楼》22.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猛挥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B.七、八句借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句。“萧萧”不仅仅是悲风之声,又有墓中死者如白杨树的哭泣之声。C.“一去一来”属时间顺流,“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D.本诗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23.清人朱筠有云:“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请结合作品对此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2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诗。25.以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送别诗。B.根据诗歌内容判断,作者当时身处异乡,故乡应在江南。C.作者借“河水深无梁“一句来表达归乡之路的艰难,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下句“愿为双黄鹄”的感慨。D.本诗语言朴素,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却一往情深。26.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秋夜与友人宿(唐)杜牧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歧路客愁长。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n秋夜同友人话旧(唐)谭用之露下银河雁度频,囊中垆火几时真。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云外簟凉吟峤月,岛边花暖钓江春。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27.依据题材,对以上两首诗归类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水类B.送别类C.隐逸类D.羁旅类28.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杜诗“归梦远”暗扣“宿”字,谭诗“共故人”暗扣“话”字。B.杜诗颔联用“蒹葭”“砧杵”,意象凄清,营造了凄寒孤冷之境。C.谭诗颔联用“数茎”“一盏”,人灯相对,透露出人世沧桑之感。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均清新质朴,而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29.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岁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30.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B.从体裁看,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同。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31.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清新雅致B.深沉刚劲C.清幽质朴D.飘逸旷达32.请结合全诗内容对尾联加以赏析。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宋]苏轼\n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33.“少年游”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从字数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3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B.前三句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C.下片写妻子本想仿效李白对酒邀月以慰寂寥,却不意反惹出更加惆怅的情绪。D.结尾借月中姮娥只怜爱双栖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写出了妻子月下的孤独。35.简要赏析下片画线句运用的艺术技巧。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次北固山下①唐·王湾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③,风正一帆悬④。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注释]①次:停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②客路:旅途。③两岸阔:江水很大,看不到两岸。④风正:顺风。悬:悬挂。⑤海日:江面上升起红日。残夜:一夜将尽。⑥入旧年:春天来得早,赶上前一年的末尾。⑦洛阳:今属河南。作者家乡在洛阳附近。此句谓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36.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37.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切地表现了风景的特点,以及在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B.这首诗是作者在南方漫游,路过北固山时写下的,诗篇表达了他淡淡的乡愁和因神奇的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更换,使作者从自然界中感受到勃勃生机,由此产生了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了诗人凄苦无奈之情。38.请赏析颔联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秋晚归故居(唐)李昌符\n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3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40.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平淡潇散B.清新流畅C.质朴沉郁D.婉约凄切41.赏析颔联中“忽”“渐”二字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晓行巴峡(唐)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①树树梢。②井:即市井,村;万井指千家万户。42.下列作品在体裁上与本诗同属一类的是(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杜甫《登岳阳楼》C.杜甫《登高》D.苏轼《江城子》43.关于本诗,以下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新明丽B.隽永凝练C.阔大宏远D.情景交融44.扣住尾联“山水趣”赏析诗歌二至五联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唐]王绩\n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45.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看,本诗是一首五言排律。B.题目中“见”的用法是表示被动。C.从押韵看,本诗一韵到底,隔句押韵。D.从题材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46.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描写了诗人和乡人由乍见之悲转为相见之喜。B.“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孺子。C.“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表现诗人希望乡人立即答复自己问题的迫切。D.“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表现诗人将很快动身回乡且归隐故园的愿望。47.《唐诗选》中评价此诗“诗中连间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围绕此评价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风入松宋·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①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注释:①瘗:埋葬。48.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词。49.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风听雨过清明”一句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出凄凉的氛围。B.“交加”一词用得好,写出在宛转的啼莺声中进入梦乡的无比惬意。C.下片写了风雨过后,天气放晴,词人依旧游赏林亭的所见所思所感。D.整首词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来表达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n50.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泊舟严滩①(宋)真山民②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注]①严滩:即严陵滩。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朝遗民,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此诗即作于归隐时。5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 )A.咏史诗B.田园诗C.行旅诗D.赠别诗52.对本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叙事,紧扣题意,点明泊滩的时间地点。B.颔联明月高照,对月怀人,是对诗人的莫大慰藉。C.颈联翻进一层,清亮笛声,更添加了此刻的愁思。D.“休望”二字,语气决断,写出心情的绝望沉痛。完成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53.题目中“踏莎行”是________。54.下列对《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薰风暖摇征辔”,以乐景写离愁,从而达到烦恼倍增的效果。B.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D.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逐层深化,委曲尽情。55.请从“对面落笔”的角度,对“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句进行赏析。\n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妲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注释: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56.“词”又称_____________。57.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B.前三句把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C.下片抒发了本想对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怅的情绪。D.最后一句,用双栖燕反衬单栖人,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构思新巧别致。58.有人说,词的上片借用了《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但推陈出新,更见精巧。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思乡怀人诗2.C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本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故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诗。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不直接抒写自己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故整体上来讲本诗写的含蓄蕴藉。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意思是染香的雾气打湿了远方妻子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妻子玉臂生寒。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正在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深沉。诗人写妻子“云鬟湿”“玉臂寒”,想象妻子的鬓发湿了、玉臂凉了,这一“湿”一“寒”,委婉含蓄地指出妻子眺望远方之久,对“我”的思念之深,牵挂之切。4.A5.C6.甲诗“木叶”含有静美之意,暗示诗人恬静的心情,为下阕表达“久忘机”的主旨定了基调。乙诗的“木叶”和秋风一起充满凄凉、萧条之意,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引出诗人的思想之情。【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鹧鸪天”是词牌名,再结合诗句的格式,可知第一首是词。第二首作者是晋代人,故其诗歌不可能是近体诗,从而可知两首诗歌都不是近体诗。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巧妙化用了‘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错误,“秋风鲈脍”“莼羹鲈脍”就是说的张翰本人的事,后成为典故演绎佳肴之美和思乡之切。此处就是“秋风鲈脍”的出处,不是化用典故。故选C。\n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秋后亭皋木叶稀”,秋天到后水边平地木叶稀落。本句中词人写秋风扫叶,直接呈现秋后物态,差不多看不到词人把景物作为自己情绪的烘托,但其闲适、宁静的心情,以及他对大自然的赞美,通过描写木叶传达出来,为后面内容定了基调。下片的中心是“久忘机”。正因为山中有无穷的景致可供欣赏,在这儿,他可以得到灵魂的休息,可以保持着一种独立的不媚世俗的人格,所以他人虽老,仍不改初衷,喜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自甘恬淡一生。“秋风起兮木叶飞”,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其中“木叶”充满深秋的萧瑟和凄凉。诗歌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7.D8.D9.C【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说的是除夕守夜这个民俗活动。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依此判断本诗中“岁除夜”解释为“除夕夜”。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内容的能力。D.“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错,“芙蓉枕”“竹叶杯”指被子和酒杯,“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这两句写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更表达出思乡之切。不能说明主人公格调高雅。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常见的作品风格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哀婉悲凉、旷达闲适、绚丽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悲壮慷慨等。依据诗歌意象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四气推迁往复回”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清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思乡情愫;“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哀婉悲凉”程度太重,诗句点出“相思”所以不是“凄楚含蓄”,“旷达闲适”也不符合,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故选C。10.D11.C12.首联“一声语”“两岸秋”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略显寂寥。但作者并没有沉浸于此,颔联将沿岸芦花飞絮想作飘散船头的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使原本孤寂的行程平添新奇的感受;颈联转向对诗人内心和行为的描写,“乘潮去”“夜不收”不仅没有流露丝毫悲伤,反而在快行的轻舟上展现出诗人乘兴而行的洒脱姿态;尾联明月当空映照,一个“出”字将先前的孤寂感一扫而尽,画面一下子开阔明朗起来。整首诗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由题目“夜过瓜洲”可知,这是一首羁旅诗作,由“霜雁”“烟江”“船”“孤帆”等意象可知,本诗表达一种羁旅途中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故应属于“行旅类”类题材。\n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以静衬响”错,本诗以静景描写为主,雁叫声是以动衬静。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意境情感的能力。首联“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一声语”写的是声音,“两岸秋”写的是视觉景色,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使得画面立体可感。颔联“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描写沿岸芦花飞絮犹如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三十里”为想象之景,写出了秋的空旷苍茫,画面辽阔,意境宏阔。颈联“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虽“孤帆”略显孤独,但写出了乘舟而去潇洒自由之态;尾联“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苍茫”天地间本显寂寥,“明月出”,“出”字阔开意境,写出了明月映照之下的明朗感受,拓宽了诗歌的意境。由此可见,整首诗虽描绘秋景,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集》。13.B14.C15.触景生情,见到桥边新柳,触发思乡之情;借景抒情,写杨柳、草色的变化来表达思乡之情、人生荣衰之愁;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本诗前两联写江边柳树,后两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抒发游子的愁绪,这是借景抒情、借物咏怀的手法。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主要是写杨柳的生长地点在桥边”错,“三四日”“老金丝”写杨柳短时间变老;B.“颜色忽深忽浅”错,“带雨带烟深浅枝”是说看到烟雨中杨柳的颜色有深有浅;D.“两个‘人’都是指诗人自己”错,一个指自己,一个指家人。故选C。\n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触景生情。开头写见到江边的柳树,“柳”字谐音“留”,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树往往表达送别、惜别之情。因而诗人见到桥边新柳,触发思乡之情。借景抒情。开头写“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三四天不见,柳树的枝条已经老了,借柳树的变化写时光流逝之快;尾联“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草色变化同柳树一样,草木的荣枯也像人生的盛衰。写杨柳、草色的变化来表达思乡之情、人生荣衰之愁;直抒胸臆。“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愁杀远人人不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16.C17.D【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体知识的能力。从字数和句数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句数不定,但每句皆为五字。A《李凭箜篌引》是七言古诗。B.《春江花月夜》是七言古诗。C.《迢迢牵牛星》是五言古诗。D.《登岳阳楼》是五言律诗。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清新典雅”错误。所谓“清新”是指语言新颖,不落俗套;所谓“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这首诗歌抒写游子路出城郊,感慨世路艰难、人生无常、遭逢乱世、羁旅天涯,表达思归故乡而不得的悲苦感伤之情,表现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悲凉迷茫之感,语言朴素自然却饱含无限酸辛,与“清新典雅”无关。故选D。18.B19.A20.①通过写枫叶飘零,寒蛩夜鸣,抒发了作者凄凉孤独之情;②借助回忆,联想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表达词人爱国忧时的情怀;③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④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辨析体裁和题材的能力。\n此词触景尘情,追忆往事,今昔对比。表现出词人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悲愤感情。排除A。本词62字,属于中调(59-90),58字以内属于小令,排除C。结合“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江海轻舟今已具”分析,写羁旅异乡,表达了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情,排除D。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氛围”错误,首句通过桐叶飘零,寒蛩夜鸣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尾“悔”总领全诗,此题找出整首诗表达的感情即可。本诗写于作者晚年被罢官后,首联为景物描写,写到桐叶飘零,寒蛩夜鸣,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之情。“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这一句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作者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下阕首句承上启下,”江海轻舟”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明有隐归之意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报国无路,则只有归隐江湖才不负一个读圣贤书之人!然而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感慨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亦有两重含义,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进军策略,也可喻之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然而朝中没有能抗金之臣,抗金志士亦零落无存,国家社稷岌岌可危。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悲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这里作者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长杨赋》是两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其实在于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大好河山的悲愤。这“悔”的后面,实在是“恨”!21.B22.D\n23.末二句从上面的所见所感,转向(牵连)到自身,好像游离开前文,确乎“一掉”。但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迅速,游子唯一的希望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此为一折;但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此为二折。末二句欲归不得的叙述中包含着无限心酸。【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体裁的能力。《去者日以疏》为五言古诗。A.七言古诗。B.五言古诗。C.七言古诗。D.五言律诗。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清新典雅”错误,此诗抒写游子路出城郊,触景生情,感慨世路艰难、人生无常、遭逢乱世、羁旅天涯,表达了诗人思归故乡而不得的悲苦感伤之情,表现了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悲凉迷茫之感。语言看似朴素,实则含蓄浓烈。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末两句的意思是:身逢乱世,羁旅天涯我想返回故乡啊,但心想回家却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子。这两句在平平淡淡中却饱含着无限酸辛,表现看来,这两句好像游离开前文,确乎是朱筠说的“一掉”;介这一个大大的转折,却显示了诗歌的跳跃性,并非游离之笔,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既然人生如寄,代谢不居,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那么长期作客的游子,则不能不为之触目惊心。唯一的希望只有是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这时,老人该尚未因尽死而疏,而过去未曾见过的新生后辈,又复得以亲近,这将是无比美好的。不过,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这些故障尽管没有细说,而只是一笔带过,化为饱含着无限酸辛的二字:“无因”!但,这位凝神地谛视着满眼丘坟,冥索人生的反思自我的诗人,他的前途茫茫是可以想见的。24.古体或(五言古)25.A26.本诗虚实相生,将现实与回忆想象交错,极具艺术表现力。开首两句既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作者当时重走一次送别友人的城东路,所见既是眼前景又是回忆中前日已经历之景,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后四句幻想自己可以随友人一起返回故乡,虽是虚幻,却化虚为实,用自己愿化作黄鹄的具体形象表达难以言传的思乡之情,感人至深。\n【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首先中间两联不对仗;其次前两联和后两联换韵,前两联先押u韵和后两联换成ang韵;最后不讲求平仄,综合来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是五言古诗。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的能力。A.“送别诗”错,根据诗句“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不是一首较为典型的送别诗,而是思乡诗。故乡A。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我走出城市的东门,遥望通向江南方向的路。前两句先是铺叙,介绍地点和行动,诗人从城内走出,来到了城东门外。属于写实。“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前天在风雪中,故人从那里离去。作者望乡非但没有得到安慰,城门外特殊的环境,又勾起了他对另一幕景象的回忆。前一日风雪交加,他正在这通往江南故乡的路口送走一位故人。在风雪中送别友人归去,诗中此处通过虚写友人离去的场景,渲染凄伤的氛围,衬托出抒情主人公不能和友人一样回返故乡的自伤自怜之意。这两联虚实相生,将现实与回忆想象交错,极具艺术表现力。“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我想渡过黄河水,但是河水深而广。回家心切,但无奈河宽水急,欲渡而不得,表现出现实中有让人无可奈何的阻碍,产生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和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诗人希望化为自由遨翔的大鸟,与他的同伴一起高飞蓝天,返回故乡,抒发了诗人迫切而炽热的乡心。后四句运用比喻、幻想等手法,幻想自己可以随友人一起返回故乡,虽是虚幻,却化虚为实,用自己愿化作黄鹄的具体形象表达难以言传的思乡之情,让诗文显得极其生动逼真。27.D28.D29.杜诗尾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通过笛声、月色等意象视听结合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表达了长愁无眠,宦游他乡的漂泊之苦。谭诗尾联运用想象(或虚写),憧憬归去后携手伴红霞的温馨美好画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对友情的珍重。【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第一首题目是《秋夜与友人宿》,尾联写道: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由此可知,在他乡,诗人和友人都在互诉羁旅之思。第二首题目是《秋夜同友人话旧》,尾联写道: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由此可知,诗人和友人都渴望回家,表现了羁旅之思。\n所以这两首诗都是羁旅类。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错误,应该是谭诗比杜诗情思更丰富婉转。杜诗通过“蒹葭、砧杵”等意象,表达了羁旅之思;谭诗除了通过“露、云、岛”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外,还通过对友人和未来的展望进行了设想,由此可知,谭诗比杜诗情思更丰富婉转。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杜诗尾联写诗人听到秋夜佛晓时笛子的声音就好像在家里床上的样子。此联寓情于景,“寒”,寒冷凄凉;“月满床”为视觉,“闻吹笛”为听觉。残笛入耳,凉月满床,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暗示诗人长愁无眠,抒发了羁旅思乡的漂泊之苦。谭诗尾联是虚写,写诗人和友人想着将来回到家做邻居的场景,携手重游,红霞依旧,画面温馨美好。这是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进行设想,既有羁旅之思,又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何当”之问是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30.D31.C32.①诗歌结尾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②“那得梦魂来”,直抒胸臆,把思念再推进一层。③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对写”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情感更加深沉。【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裁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错误。诗中用“芙蓉枕”与“竹叶杯”点明新春将至。“芙蓉枕”意为绣有芙蓉图案的枕头,“竹叶杯”杯中盛有竹叶青酒。主人公因思乡而独坐帐中借酒浇愁的状态,而非“格调高雅”。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风格的能力。常见的作品风格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哀婉悲凉、旷达闲适、绚丽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悲壮慷慨等。依据诗歌意象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四气推迁往复回”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清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思乡情愫。\n“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中开头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接下来写除夕之夜,诗人看落焰残灯,香炉尽灰,暗示诗人因思乡愁绪久久未眠;第三联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思念家人。尾联“守岁家家应未卧”,这是从对方起笔生情的写法,诗人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其实是自己有感于除夕佳节不能回家而思念亲人,这样写以家人团聚的热闹反衬自己之孤寂。接着,诗人希望梦中魂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相思那得梦魂来”中“那得”两字,说自己连“梦归”也做不到,将思念的愁苦更添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再以梦归难以实现结束。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33. 词牌名 小令34.B35.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由双栖燕子想到单栖人,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孤单和寂寞。【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这是关于“词”的文学常识。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的标题一般由词牌名和题目构成,本词中“少年游”就是词牌名,后面的是题目。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这首词共51字,是一首小令。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错。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故选B。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n画线句是“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意思是好似那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此句运用联想和反衬手法,看到梁上的双栖燕,而想到了自己这个单栖人,由燕子的双宿双栖,反衬出自己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36.五言律诗37.B38.“悬”是“悬挂”,写出船帆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佛、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分析】36.本题考查理解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首诗从字数上来判断,是八句四联。从押韵上来判断,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再从对仗上来分析,诗歌的第二联和第三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因此,这首诗是律诗,是五言律诗。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B.“因神奇的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错,情感理解错误。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有家归不得的凄苦无奈之情。故选B。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炼字题要先解释字义:“悬”是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然后结合手法,描述画面:“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描绘画面时注意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意境特点。概括意境特点,要把握作者所写意象的特点。“潮”“风”“帆”“日”等意象都给人以开阔之感,由此概括出本诗描绘的意境。本诗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佛、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最后结合情感与结构作用作答: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39.D40.C41.“忽”写出作者“惊喜”之情,离家已久,忽然发现眼前呈现旧时熟识的风景,让他感到自己正在回到家乡。“渐”写出作者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随着距离家乡越来越近,认识的路人越来越多,作者心中归乡的喜悦也逐步加深。\n这两个字用“乡树”“路人”侧面写出作者归乡时微妙细腻的心理感受,生动形象,把归乡的喜悦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细细的小径之中穿插着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不是作者迫不及待地从田地里穿过,而是从田地间小路穿行而过时,看到小路久无人走,禾黍蔓生,感到有些苍凉寂寞。故选D。4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A.本诗是一首写自己归乡之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故而“平淡潇散”显然不符合。B.诗歌中描写景物“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展现出家乡景物的萧条,并非“清新”之景。C.本诗语言质朴,蕴含了思归的迫切心情,归乡时故人不相识的深沉感慨,故而“质朴沉郁”正确。D.诗歌中固然也有些伤感,但终究是回到自己思念的家乡,是喜悦惆怅交织,而“凄切”一词太过,不符合本诗特点。故选C。4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惊讶的看到家乡的树出现在眼前,渐渐的发现认识的路人多了起来。“忽”字是作者突然发现“乡树”出现在眼前的惊喜之情,随着这一标志,作者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了乡里,正在一步步归乡。“渐”字则生动地写出作者的脚步逐渐回到了家乡,曾识的风景显现在眼前,认识的路人逐渐增多的情景,对“乡树”与“路人”的“惊”“识”,流露出作者喜悦逐渐增强的心情,从侧面体现出循序渐进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42.A43.B44.答案示例1:“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二至五联诗人选择了富有巴峡地区山水特点的景物(意象)人情逐一描绘,景物具有典型的江山之乡的地域特色;以异乡人新奇视角赋予景物以特殊的美感;描写调动视觉、声觉,视角高低俯仰远近,富于变化;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活动交融,山水人情,浑然一体,充满了情趣。答案示例2:山水之趣统摄全篇。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是即目所见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觉声觉,富有山乡生活情趣;水国舟市、桥过树梢,视线由水上到山上,高低俯仰变化之间写出山水之乡集市风情及奇幻景观;登高万井、眺迥二流,写出了立足点变化,视野开阔,意境宏远;人作殊语,莺为故声,人声与鸟声的对比,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出漂泊异乡之人的独特体验。【分析】42.本题考查学生鉴别诗歌体裁的能力。本诗形式上不同于绝句、律诗,也不同于词,共有12个句子,从对仗上看第六联不对仗,对仗和押韵都比较自由,属于古体诗。陶渊明《归园田居》属于古体诗,与本诗一样;杜甫的《登岳阳楼》《登高》都属于律诗;苏轼《江城子》是属于词。\n故选A。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表现了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词句清丽,景象雄伟,情景交融,富于艺术感染力。“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体现语句的明丽;“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体现阔大宏远;“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则是情景交融。但本诗白描居多,没有隽永凝练的语言特点。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山水”就是作者借以抒情的主要意象。“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二至五联,诗人从“水”写到“山”,富有空间变化。“水”方面,写到“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桥过树梢”,是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听结合,富有山乡生活情趣;“山”方面,写到“登高万井、眺迥二流”,视野开阔,意境宏远;同时巧妙地把“人语”和“莺声”做对比,分别代表他乡与故乡,写出漂泊异乡之人的独特体验。45.A46.B47.诗中所问从亲朋宗族到园池树木,全面地表达了对故乡情况的关切和思念,叙事委曲周详,风格清新自然,从琐屑的提问中,显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只问不答,给读者留有无穷回想余地。【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题目中‘见’的用法是表示被动”错误。由题目“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可知,应为诗人在京城管见到同乡人,并询问故园的情景,故“见”应为诗人主动,翻译为“看见”。C项,“从押韵看,本诗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错误。本诗韵脚为“回、来、杯、孩、台、栽、裁、梅、苔、开”,其中“来、孩、台、栽、裁、苔、开”为怀来辙,押“ai”,而“回、杯、梅”为灰堆辙,押“ui、ei”,故“本诗一韵到底”错误。D项,“从题材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错误。由题目“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可知,本诗是一首思乡诗。故选A。\n4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孺子”错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意为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的情况,详细周到地问起孩子们的情况。是作者在向同乡的人发问的内容,并非在拜访。故选B。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情感的鉴赏能力。诗中“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增强了文字语气,强调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诗中所问从亲朋宗族直到园池树木,全面地表达了对故乡情况的关切和思念,从而导出即将辞官归田之念。叙事委曲周详,风格清新自然,一面热情招待他,一面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向他了解故园的情况。从絮絮叨叨的提问中,显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只问不答,给读者留有无穷回想余地。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乡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乡。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乡之苦。48.怀人(思亲)49.B50.上阕主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写景。“听风听雨”从听觉角度写出凄凉的环境,“愁草”、“落花”、“柳丝”等是从视觉角度写凄冷的春景,“料峭春寒”是从触觉角度写春寒。【解析】48.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题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考查词的题材,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战争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记行诗(行旅诗),爱情诗,讽喻诗,哲理诗等。“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有怀人之意;“交加晓梦啼莺”写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有思人之情;“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从侧面烘托,凸现佳人的美好形象。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写不怨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此时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词为怀人词。\n4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B项,“‘交加’一词用得好,写出在宛转的啼莺声中进入梦乡的无比惬意”说法错误。“进入梦乡的无比惬意”错,词人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然后回顾诗词的表现手法。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上阕中,“听风听雨过清明”,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听风听雨”从听觉角度写出凄凉的环境,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词人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与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愁草”“落花”“柳丝”等从视觉角度写凄冷的春景。“料峭春寒中酒”,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料峭春寒”,从触觉角度写春寒。【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51.C52.B【解析】51.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分类。按照题材,诗歌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行旅诗、闺怨诗、送别诗等。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和区分。从标题“泊舟严滩”来看,作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停船于严陵滩,很显然诗人正处于行旅之中。同时,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泊舟严陵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的感情,特别是诗中的“孤蓬”“天涯”等词刻画出了诗人孤苦漂泊的形象。由此可见,这首诗是一首行旅诗。故选C。5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nB项,“是对诗人的莫大慰藉”错误,颔联“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既渲染出严滩冷寂的夜景,又衬托出作者凄苦的心境。明月高照,对月怀人,本来是一件给人莫大慰藉的事情,然而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有谁可以和作者分享呢?这两句诗写出了严滩四周的孤寂无依和作者的一片沉郁之思,真切动人。故选B。53.词牌名54.B55.①“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②这两句写少妇在楼上观望和对“行人”行踪的想象,这种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追踪的想象显示出少妇的深情,让人感到重情而感伤;③行者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居者的离愁,又由居者有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解析】53.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本题考的是关于词牌的知识点,“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5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因为战乱”错误,属于无中生有,诗句“草薰风暖掘征辔”,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我们由此知道只是出现了远行的旅人,原因并没有告知。故选B。\n5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炼句题,解题时可以从炼字、手法等角度作答。注意要首先理解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本题已经明确要从“对面落笔”欣赏着两句诗句。这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3.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4.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56.长短句(曲子词、诗余)57.B58.答案参考点,仅作参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句“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又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也“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此词的上片,“飞雪似杨花”中“飞雪”为本体,“杨花”为喻体;“杨花似雪”则“杨花”为本体,“雪”为喻体。“飞雪”“杨花”往复循环,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征人离家之长久,同时构成洁白迷蒙的意境,象征纷乱的情思。既具有比喻的形象性,又具有回环辞格所产生的往复循环、回味无穷的特点。【解析】56.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n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5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理解错误,前三句分别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之间思念之深,此词是“代人寄远”,以思妇的口吻来写的,并不能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故选B。58.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本题涉及代人寄远手法,仔细理解诗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本题应同意题中观点。此词与《诗经·采薇》的手法相近又推陈出新。此词艺术上的成功集中在两处:一是利用飞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候的特点,互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长久;二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也就是说,雪与杨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别致。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这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诗词赏析: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其实是写自己的不归之感,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n这首词有点特别。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十一对此词作了说明:“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这就是说,此词是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环境——“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飞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这一段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寂寞中,思妇触景伤怀,便希望借酒浇愁,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让她倍感凉意,只能邀月对饮,可见孤寂之甚,只有凉意侵袭,可见悲凉之至。结尾三句是说,妻子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月光给梁间幸福的双燕挥洒温柔的光辉,好生怜惜,而对于孤寂伤怀的自己,月亮却毫不在意,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那份愁苦、凄惶真令人不堪忍受。这个思妇的所思所念,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这样作者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若揭。此词艺术上的成功集中在两处:一是利用飞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后的特点,互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长久;二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也就是说,雪与杨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别致。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这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届高中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之羁旅思乡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边塞征戍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天津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9-11 08:21:02
页数:29
价格:¥5
大小:70.7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