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天津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天津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6
2
/26
剩余2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2.阅读下面两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菩萨蛮·丹阳道中【元】宋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驿城那惮远?佳句初开卷。寒雁任相呼,羁愁一点无。长相思·山驿【宋】万俟咏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①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注释】凉蟾:秋月。(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写羁旅行役,都写旅途见闻,然而情感迥异,但都充满着“行路难”的慨叹。\nB.“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两句,将练湖之明波认作丽人之“美目盼兮”,写活了自己对山水的爱赏。C.“短长亭”,是古人送别之所,此句是山驿望中之景,“古今情”是由景产生的联想,即古今相同的离情;时空纵横,拓展了诗歌意境。D.用“凉蟾”代指秋月,“蟾”比“月”与“兔”更能表现“凉”意,“凉”字则暗示行人触景所生之情。(2)“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两首词中“雁”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这两首词中此意象对情感抒发分别起到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李氏小园(其二)清·郑燮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初望淮山黄庭坚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三釜①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注:三釜:微薄的俸禄。(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氏小园》用大量细节勾画了母亲晨起为儿缝衣的人物形象。B.“逆旅”意为客舍,在《初望淮山》中体现的是无家可归的苦楚。C.《初望淮山》结尾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韵悠长。D.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是情感都真切诚挚。(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请选其中一首加以赏析。(3)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n[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5.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列题目。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曾国藩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天桃无语自开花③。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注】①曾国藩25岁进京科考未第,客居京城,准备参加来年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依:我。③天桃:出自《诗经》,以“天桃”称艳丽的桃花。(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嵋山下”交代了故乡的确切方位,“是依家”一样撕地,有力地烘托出作者对故乡的自豪和对青年自我的信心。B.“物华”指自然风貌,“物华”前着一“斗”字,一方面实写故园万物竞绿的风姿,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乡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C.颔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老柏有情”“天桃无语”的对举中写出故乡树木花草对主人的悠悠思念。D.全诗一改传统思乡诗灰暗低沉的色彩,语言华美,笔调自然,词约意丰。(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n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雁南归,呼应标题“寒”字,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B.三、四两句用语平淡朴素,但一个“隔”字却写出了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的思念、眷恋和心痛,用词精炼贴切。C.五、六两句选取“乡泪”“归帆”等典型意象,表现了作者客居异地,思念家乡,徒然心痛,眼泪在旅途中流尽,哀伤无限。D.最末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并以景结情,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黄昏天色阴暗,烘托作者内心从政还是归隐的迷茫。(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颈联。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寒食江州满塘驿①(唐)宋之问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注】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B.首联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C.颈联上句以“吴州春草”承上,下句启下,间接抒发了思归之情,感情深沉痛楚。D.纵观全诗,情思深沉委婉,语言含蓄隐晦,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2)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n(3)这首诗的尾联跟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写到猿声,但所起的作用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卖花声·题岳阳楼[宋]张舜民[注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2]。[注1]张舜民,北宋人,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注2]长安:此指汴京,为北宋都城。(1)是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怀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B.“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是因为词人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用,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之意。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既写出悠然的景色,又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作者借此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意蕴深厚。(2)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费衮评价“此词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后人评价“全词跌宕起伏,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请概括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9.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nA.本诗首联点明题目,诗人看到“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视线由近及远,景象开阔辽远。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写自己将迟暮之年付诸“多病”之身,但未有贡献报答“圣朝”,流露出惭愧之意。C.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结构巧妙。D.本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居草堂,但依旧心忧边疆。这份爱国之情,深沉强烈,感人至深。1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南柯子·淮西客舍得陈敬止书,有寄【清】毛奇龄驿馆吹芦叶①,都亭舞柘枝②。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注释】①芦叶:即芦笳,古代的一种以芦叶为管的乐器。清代兵营巡哨多用之。②柘枝:即“柘枝舞”,传自西域,起于唐代,此处泛指。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对仗工整,视听结合,“吹”“舞”写相聚欢乐,“驿馆”“都亭”又暗示旅途凄凉,离别在即。B.“相逢风雪满淮西”,描绘去年相逢之景,风声与芦笳之音呼应,舞衣与白雪映衬,相得益彰。C.上片实写离别情境,下片“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是想象友人北上之程,虚实结合D.“长安书远寄来稀”,山高水长,慰藉思念的书信也如此稀少,词人喟然叹息,而徘徊驿站,坐立不安的身影宛在眼前。12.鉴赏“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13.分析这首词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杜北山①王镃②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注】①杜北山,宋代诗人。②王镃(zī),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不仕。\n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途中所见,晨风里树叶萧萧而下,夜月中漂泊的游子寄居他乡异地。“晓”“夜”写出了时间的推移。B.颈联,“一江烟浪古今愁”化无形之愁思为有形之烟波,极言愁思之浓之广,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C.“对写法”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本诗尾联就采用了这种写法。D.全诗既暗示了诗人时光易逝、人生迟暮之感,又传达了诗人国破家亡、思亲念友之愁。15.请赏析诗歌首联。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①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注】①这是杜甫晚年北归无望,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江汉,指长江、汉水之间。16.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17.诗中颔联描写了“片云”“永夜”“孤月”等自然景物,把诗人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方惟深《谒荆公不遇》)B.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杜甫《漫成一首》)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D.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18.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说明。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长安晚秋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n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1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景色迷蒙而壮阔。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20.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赏有加,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赏析颔联的妙处21.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恨别①[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注]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使用数量词,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展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和国家的艰难遭遇。B.颔联中,“草木变衰”暗示诗人已入蜀多年。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飘零憔悴。C.颈联中,诗人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他的无限情思,映照了题意,诗味隽永。D.尾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况后的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充分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n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B.颈联用“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C.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D.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25.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2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注】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带湖(41岁)。仔细阅读这首词,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诗歌短评。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怀友二首宋·郭祥正其一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抱琴一写之,冰霜溅孤怀。但惜对樽酌,而无良友偕。聊将幽独思,滔滔寄长淮。其二晚坐庭树下,凉飕经我怀。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来。\n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想闻诵①声作,崩腾满江淮。[注释]①诵,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2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由“夕阳在窗”写到“晚坐庭树”,时间渐晚,听“萧萧”之音,感凉风“经怀”。B.诗人怀友,第一首写自己思念友人,第二首“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两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虚实结合,感情深浓。C.怀友第一首由夕阳西下之景引得诗人抱琴抒怀,由“孤怀”过渡到怀念友人,“溅”字使诗人孤单的心境又添凄凉。D.诗人情感由“滔滔寄长淮”到“崩腾满江淮”,情感逐步强烈,奔放纵横,近于李白。28.《怀友二首》(其一)“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29.“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别 诗(南朝)范云孤烟起新丰,归雁出云中。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折桂衡山北,采兰沅水东。桂折心焉寄?兰采意谁通。30.诗的五、六句中,“满”“空”两字可谓灵动传神,请试作分析。31.结合课本中所学过的《涉江采芙蓉》,说说诗的最后四句写“折桂”“采兰”二事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3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3.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n参考答案:1.(1)C(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①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②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亲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C.“‘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说法错误,这里没有使用拟人手法,而是虚写,是想象。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从李诗“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看,诗人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从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故两首诗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n不同点:从杜诗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因为战争颠沛流离,不能回家,家信断绝,音讯杳然,“烽火连三月”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可见,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从李诗看,“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一个“归”字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结合注释对“弹铗”这一典故的介绍来看,“《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冯谖有才却只能做人门下之客,后得孟尝君赏识;诗人李贺想要入朝为官却难以实现,想要像冯谖一样施展才华而不能,所以这“裂帛”之中还有流露出失意之情。所以李贺诗歌中的“裂帛”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2.(1)A(2)前往丹阳道中,夕阳西下,秋风吹来,苍松翠竹环抱,一幅秋日黄昏清幽安逸的行旅图。(3)雁是旅愁之触媒。第一首词诗人凭借自己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爱赏,摒除了常人未能豁免的羁旅之愁,触发旅愁的雁反衬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感(或和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感形成对比);第二首词雁给使羁旅之愁更添凄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A.“都充满着‘行路难’的慨叹”错误,第一首词因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而“羁愁一点无”,全无行路之愁;第二首却是通篇萧疏冷落,表达了行人之愁思。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画面的能力。首先找到诗句中的景,把握景物的特点。“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主要写到“西风”“落日”“丹阳道”“竹”“松”等景物;“西风”即秋风,“落日”即夕阳,“丹阳道”点明地点,“竹”是翠竹,“松”是苍松,环境清幽而静谧。接着将景物连缀为画面,同时抓住画面、事件等概括特点。结合标题“丹阳道中”以及诗句中的“驿城”“羁愁”等可知,主人公身在行旅之中,行走在丹阳道上,眼前呈现出的是夕阳西下、秋风吹拂、苍松翠竹环抱的画面,环境清幽安逸。据此进行概括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先分析“雁”在诗歌中的含义:由于大雁南来北往,往返故乡,日夜飞行,不辞辛苦,所以“雁”常常成为游子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象征;由于大雁成群飞行,而掉队的孤雁,又成为一种凄苦无依的象征;点缀秋冬景象。\n结合这两首诗歌来看,由诗歌标题“丹阳道中”“山驿”以及“驿城”“羁愁”“短长亭”可知,这两首都是羁旅词,“雁”是触发行旅之人愁思的媒介。然后分析两首词中“雁”对情感抒发所起的作用。先看第一首。结合“羁愁一点无”可知,词人虽然在行旅之中,却没有羁旅之愁,因为眼前所见是翠竹苍松环抱、练湖秋水明澈的美景,所以任凭“寒雁相呼”的悲鸣,词人也“羁愁一点无”,“寒雁”的悲和词人的乐形成对比,突出词人豁达开朗的情感。再看第二首。如“楼外凉蟾一晕生”写小楼在月影下独立,月影映衬着小楼,以“凉”字暗示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如“暮云平,暮山横”写太阳渐渐西沉,暮云合拢,远远望去,群山模糊一片,山中的暝色越来越深了,云空阔而单调,给人萧瑟之感。由此可知,行人的心境是感伤凄凉的。而“几叶秋声和雁声”则由视觉而听觉,所见既已如此,所闻更使心惊,风吹叶落,秋声萧瑟,再加上南归大雁的鸣叫,此情此景,真让人难以承受,因而词人不禁呼出“行人不要听”,把深浓的乡思推向高潮。3.(1)B(2)《李》母亲的单衣和为儿缝制的棉衣形成对比,突出了老母对儿子的怜爱。《初》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表现了时光的流逝,暗含离家已久。求取微薄的俸禄跟母亲长久的思念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无奈。(3)同:都写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异:《初》更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B.“在《初望淮山》中体现的是无家可归的苦楚”错误,逆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劳生逆旅何休息”意思是终生劳碌,如同暂时居于旅店,何时能够得到休息。诗人感叹人生短促,并非表达“无家可归的苦楚”。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题干明确了“对比”手法。《李》诗“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描绘母亲担忧儿子寒冷,用长线缝厚衣,针脚绵密、厚实,以使它能够忍耐雪霜。“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厚衣使得儿暖,而母亲的衣服却十分单薄,两相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之情。《初》诗“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中,前句写诗人离家之时,穿风裘,带雪帽,如今紫燕翻飞,黄鹂鸣叫,已是夏季。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写出时光的流逝,表现诗人离家已久,暗含思乡之情;\n“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前人微薄的俸禄就像免役绢,慈母一整年都盼望着早早回到身边。求取的俸禄很微薄,却要造成母亲长久的思念,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无奈。(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和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同:《李》诗“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描绘母亲担忧儿子寒冷,用长线缝厚衣,针脚绵密、厚实,以使它能够忍耐雪霜。“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厚衣使得儿暖,而母亲的衣服却十分单薄,两相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之情。《初》诗“一年慈母望归心”句,描绘自己离家日久,老母时时惦记,盼望儿子归来,内心急切。可见,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书法了写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异:《初》诗,“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中,前句写诗人离家之时,穿风裘,带雪帽,如今紫燕翻飞,黄鹂鸣叫,已是夏季。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写出时光的流逝,表现诗人离家已久,暗含思乡之情。“一年慈母望归心”设想母亲盼归之景,表达诗人思乡坏亲之情。“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三径”用典,可见,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写诗人奔波劳碌,感叹时光短暂,不由生出归隐之意。《初》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4.(1)A(2)①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结合、双关等手法亦可)(3)①“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②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③借雁衔芦草而飞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n(2)虚实结合。颔联“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中的“沙尘”“风雨”,既指现实的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3)运用典故,尾联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当时诗人从夔州沿江而下到湖南潭州,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颔联,“尘沙”喻指战争,“风雨”亦实亦虚,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颈联,写矫健的鸿雁衔着芦草而飞,显现了对鸿雁前途的忧虑;猿的哀啼,更显凄凉,何况是独猿失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雁与猿,其实正是诗人羁旅的景况。尾联,借典抒怀,写苏秦羁旅狼狈,离国无家可归,实指自己。本诗表达的情感,由诗歌题目“远游”以及诗句中的意象“云”“雁”及“猿啼失木”“苏季子”的典故,足以看出诗人漂泊之苦;另外,“雁衔芦草”隐喻人生前程之险,“雁”又常与思乡联系起来,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5.(1)A(2)①诗人在岁暮除夕将至时写下“岁岁年年斗物华”的豪言,表达了自己勇闯前程的豪情与自信(不畏科场失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也可)。②诗人通过对故乡一般风貌和典型景物的回忆,抒发了宦海游子对故多的热爱和浓浓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古诗词的能力。B.“一方面突出故园万物竞绿的风姿,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乡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中“更重要”一词表述错,诗歌前四句突出故园风物竞绿,后四句表现乡人的人生态度,不分孰轻孰重;同时,“积极乐观”用词欠妥,应该是勤劳朴实。C.“颔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老柏有情”“天桃无语”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老柏和天桃赋予人的情感,写出故乡树木花草对主人的悠悠思念。D.“语言华美”表述错误,全诗用语没有华丽铺陈,是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故园风物和乡人的状态,所以“语言华美”表述错误,应为语言质朴。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品诗句,悟感情。\n首先结合注解①的内容分析,首次进京参加科考未第,但他雄心不已,决心继续客居北京,参加来年的会试。时光匆逝,转瞬即到除夕大节,曾国藩思乡怀亲,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此诗。隐含着作者勇闯前程的豪气和自信。其次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依据诗歌前四句“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可知,耸立洒脱的高嵋山,精巧别致的待莺亭,不乏绿意的老柏,灼灼其华的夭桃。诗中的故园是明丽的;依据诗歌后四句“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可知,诗中的乡人或红豆相思,或碧水浣纱,三叉路上,更是樵来耕往,他们是勤劳朴实的。诗人通过对故乡一般风貌和典型景物的回忆,抒发了宦海游子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6.(1)A(2)描绘了一幅深秋江上所见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萧瑟景象。(3)“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凄苦。“归帆天际看”是虚写,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遥望“天际”“孤帆”,盼望自己归去。虚实结合,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说法有误。这里并没有以“雁”比喻书信,也没有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主要是借北雁南飞这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兴”的手法。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描绘了一幅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的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乡泪客中尽”是实写,作者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凄苦。“归帆天际看”是虚写,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盼望自己回家。虚实结合,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7.(1)B\n(2)描写手法:虚实相生(想象)、衬托(乐景衬哀情)。抒情手法:借景抒情,乐景衬哀。写出洛阳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之景以及眼前吴州只有一片新绿,表达诗人对京华的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3)①本诗中的“猿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②李诗中“轻舟”一词写出作者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表现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轻快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错,应为“前一天”。C.“间接抒发”错误。“思归怀故乡”,直抒满腹乡愁。D.“语言含蓄隐晦”错误。应该是“清丽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情思深婉含蓄,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州草新绿”,虚实相生,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风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乐景衬哀情。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表达诗人对京华的向往。遥怜洛阳草木花树,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注释“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分析,此时诗人被贬南行。“猿声”,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更添孤独肠断之痛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体现诗人遇赦之后,从此海阔天空的爽快心情。8.(1)C\n(2)①开篇两句用“木叶”“漫漫空水”等意象(或翻译诗句: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描绘了一幅萧瑟迷蒙的洞庭秋景图。②作用: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悲凉的情感作铺垫或奠定了全词悲伤的感情基调。(3)羁旅的愁思,遭受贬谪的失意、怨愤,对故乡的眷恋或者对君王的期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天淡云闲’四字……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错误,“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虽然写出悠然的景色,但并未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句的能力。“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的意思是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这两句词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一般来说,分析诗词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景物描写本身的作用以及诗歌的篇章结构角度分析,如渲染氛围、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等。这两句词位于整首词开篇前两句,对洞庭湖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从而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纵观全词,这首词写出了诗人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阳关曲》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融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被贬的悲慨。“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是词人在被贬途中所见景色,凄凉萧瑟,惹人羁旅愁思;而“何人此路得生还”,更可见诗人内心中充满对故乡的眷恋,以及自觉难以回去的痛苦怨愤。“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根据注释可知,此处代指北宋都城,诗歌中向来有以都城代指朝廷、皇帝的手法,故而此处表达了词人对朝廷和君王重新重用自己仍怀有期待的感情。9.A\n10.作者抒发的情感: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由近及远”错。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西山在锦江对岸,西山三城的堡垒是远景,清江上的桥是近景,诗人观察的视角由远及近。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海内风尘诸弟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风尘”,海内外处处烽火,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特色;“诸弟隔”写诸弟流散,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战乱之中音信不同,不知亲人状况,诗人对亲人的惦念和担忧跃然纸上;“天崖涕泪一身遥”,与亲人分离,诗人此时“一身遥”,客居西蜀,如在天之一涯。“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11.C12.以景结情,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与友人一别已近一年,在秋色苍凉中读信,更生一重天涯分隔的伤悲。13.既有对相聚分别景象的深情忆念,又有离别后的焦虑牵挂;既有收到友人书信后的欣悦,又有依然分隔天涯、音信罕有的伤感。【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上片实写离别情境”错。上片回忆与友人相聚与离别的情景,是虚写。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秋色”虽只有两个字,却能让读者就此展开联想,似乎看到了秋叶渐黄,秋红惨淡的萧瑟秋景。秋天,对于远在“天涯”的游子来说,是更容易触动乡思的季节,本来收到有人从长安寄来的书信是件喜悦的事情,可是在这样的景象和心境中读信,反而更添一层天涯分隔的悲伤。此句以景结情,天涯之悲,离别之恨更显深重。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n这首词写羁旅中怀念京城友人。上片回忆去年相会。“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驿馆”、“都亭”,均指供行人休息的客舍。开篇两句写相逢后的欢悦之情。第三句“相逢风雪满淮西”,既明点时令,又暗藏“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意外之喜。正因为风雪遇友人,欣喜异常,故两人忘却漫天飞雪,忘却客舍的孤寂冷清,兴致勃勃地听乐、观舞,直至深夜,仍剪烛话旧。“残烛”显出话旧时间之长,亦表明两人感情之深。“征衣”透露出宦游身份,指两人当时的境况,同时暗含旋将上路,分手在即之意。这一切虽然已是“去年”情事,但深厚的友情,却刻骨铭心,永记在怀。此句既有对相聚分别景象的深情忆念,又有离别后的焦虑牵挂。淮西客舍相聚之后,陈敬业即北上“长安(此指京城),而作者仍滞留淮西。冬去秋来,思念不断。下片就诉说今日相思。“盘山”,形容蜿蜒之山势,这句写翘首北望京城,崇山峻岭阻断了视线,无法确知友人近况。终于,在焦急的盼望中得到了友人书信。按常理,词人应欢欣雀跃才是,但出人意料,作者不仅无喜,反而有怨:“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时间如此之长,天涯如此之远,思念如此之切,书信却如此之少,一封怎能解思情之“渴”?强烈的思念带出了一声埋怨,透过这责怪,我们看到的不正是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吗?此句既有收到友人书信后的欣悦,又有依然分隔天涯、音信罕有的伤感。14.C15.拟人,将柳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秋意萧索,又表现出诗人归心难酬。“萧萧”写出诗人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韵律感。【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本诗尾联就采用了这种写法”分析错误。尾联不是“对写法”,“却忆同登望海楼”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展开的想象,虽是虚写却不是对写法。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倦客萧萧两鬓秋”中“萧萧”是叠词,形象地描写了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运用叠词,还可以增强诗句的音韵美,韵律感。“柳丝无力绊归舟”中“无力”是拟人的手法,将柳条人格化,既写出秋意萧索,又表现出诗人归心难酬。这两句诗中的“两鬓秋”“柳丝无力”说的是年岁浮华之感,表达出时光易逝、人生迟暮之感。16.律诗17.C18.(一)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1)颔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2)颈联中“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年老的诗人漂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疑。(3)尾联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二)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1)首联表现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表达了作者的辛酸。(2)颔联写到远在天边的云、孤月,也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他乡的孤独之情。(3)尾联以“老马”自比,表达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n【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本诗共八句,中间两联对仗,是典型的律诗。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把愁绪与春江、烟草融为一体,融情于景。B.通过“宿鹭”静眠,“跳鱼”以动衬静,写出客中孤寂冷清。C.本句是直接议论哲理,没有景物,也没有融情于景。D.在“芳树”“落花”“春山”“鸟啼”中寄托了诗人寂寥的愁绪。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开放式作答,学生可先选定一个观点赞同,再根据该观点在诗歌中寻找证据。如认为是自强不息,如“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写出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如认为是怨愤之情,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很深。“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也可理解为,诗人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十分怨愤,难道自己一生竟然比不上一匹老马,在暮年依然能够有所作为吗?19.C20.①动静结合,雁南飞是动景,人倚楼是静景;②调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③借景抒情,通过星辰寥落、雁南飞、笛声悠远等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之情。21.①表达诗人的故园之思。前六句描写秋日凄清之景,雁阵南飞,引发作者思乡之情;②表达归隐之意。最后两句借典故抒发归隐之情,说明要像张翰那样辞官归乡。【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nC.“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错误,“红衣”代指花瓣,“愁”字赋予荷花人的感情,应为借代和拟人手法。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景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大雁飞越关塞是动静,而自己一人倚楼是静景,动静相宜,构成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画面;视听结合,寥落的残星、南飞的大雁是看到的,凄然悠远的笛声是听到的,两者互相映衬,让人产生悠远的哀思,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这两句诗看似是在写景,实则借景而抒情。稀疏的星星,排阵南飞的雁群,悠远的笛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的图画,让人心生怀乡思亲之愁。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颔联写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颈联写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表达作者归隐之意。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22.D23.①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②长久处于战乱中的无奈、悲凉;③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④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悦;⑤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忧国忧民之情。【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错。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困苦经历和国家的艰难遭遇。\n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表达了诗人长久处于战乱中的无奈、悲凉之情。尾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乘胜”的史实是指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表达了诗人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悦。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表现了杜甫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忧国忧民之情。24.D25.①“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描写了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之景,画面萧瑟冷寂。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漂泊羁旅之感与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尾联以景结情”说法错误。诗歌的尾联“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写出了诗人想寻酒市借酒浇愁,酒却不能化解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愁绪的情怀。并没有对景物进行描写,因此不是“以景结情”。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描述画面,概括意境,揭示蕴含的作者情感。从画面内容上看,颔联“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选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树、灯、雨、风、雁、秋。该联描写了在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这些景象色调灰暗,阴郁凄凉,使画面显得萧瑟冷寂。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联中,“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思乡之情,寓情于景,景中含情。26.示例:\n1、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诗歌的开篇别出心裁,很有特色,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将主人公内心的不舍和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以哀景衬哀情,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以乐景衬哀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但最终殊途同归,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无限的思念、不舍和不得相见的无限悲伤。2、这首词的语言很具有表现力。如“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题目要求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诗歌短评,看似很难,但只要抓住诗歌的特点,结合一个方面进行评说就可以了。诗歌鉴赏通常从语言尤其是炼字、手法、意象意境、情感主旨等四个方面来考虑,写短评时不是任选一个方面即可,而是要抓住本词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地方进行点评,抓住一个点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27.B28.通过“夕阳在窗”,“凉气”乍来,“微风”吹来,萧萧之音在庭院、空阶间响起,构成一幅傍晚庭院清冷萧条(幽静凄凉)画面。29.思念友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勉励友人做好官获得人民的赞颂。【解析】27.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B项,“‘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两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友人与我隔着重重的距离,那么谁又将是他的同辈之人呢?这两句重在从对方“友人”处着笔,想他远隔“重城”,没有朋友相伴。是侧重写友人的“幽独”,而非“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表达的是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涵要点,通过对诗句的整体把握,侧重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n诗中“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作者观察仔细,抓住了“在窗的夕阳”“不知来自何处的凉气”等这些极常见的意象,而“夕阳”给人以伤感,“凉气”恰和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半夜凉初透”相似,给人的不仅有寒冷肌肤的触感,更有内心之凄凉之感,这些常见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便组合成一幅画面,又兼有“萧萧”“空”等表现感觉的词语,所以描绘了幽静凄凉的环境与心怀。2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抬头仰望夜空,看见云在天空中慢慢移动,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庭院中漫步,只有月亮洒满台阶,由此可知,诗人是寂寞的,写出了诗人因思念友人,见不到友人而产生的伤感惆怅的感情。“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中,根据注解“诵,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可知“诵声作”是对友人做好官获得人民的赞颂的勉励。30.“满”不仅点出离别时河水满溢的情状,更暗含着主人公离别时感情的深重,似乎如那河水一般满溢。“空”与上句“满”相对,突出的是月的亏空、不圆满,这显然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写出了主人公因企盼团聚而不得的空落与失望之情。31.兰桂等香花异草,常用来喻品行高洁、感情忠贞。诗人在这里言此二事,与《涉江采芙蓉》一样,借以表达主人公对感情的忠贞,对远行之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和你离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满盈,分别的日子里,我常常在空明的月光下思念你。诗中的“满”指在分别时河水的满溢,从感情上看写出了分别时感情如同这满溢的河水一般。“空”的“满”相照应,写“思君”时的感受,月亏即是不圆满,正是暗含了别离后的心境。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诗人情感的分析能力。我从衡山的北面折来芳桂,又从沅水东岸摘下了兰花。可是采下的兰花芳桂时的情怀又怎样传达呢。《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表达高洁的品格,同样兰桂等香花异草,常用来喻品行高洁、感情忠贞。“可是采下的兰花芳桂时的情怀又怎样传达呢”,诗人在这里言此二事,与《涉江采奖蓉》一样,借以表达主人公对感情的忠贞,对远行之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32.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意思相同即可。)33.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n解答此题,首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本首词的上阙描写了“鸿雁”“风”“云”“燕”等景物,描绘了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的画面。上阙所描写的是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沈郎多病不胜衣”意思是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词人将眼前这春意盎然的景象和自己的衰弱进行对比,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写出了内心的阴郁。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下片写到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鸿雁传书,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所以下片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想的感情。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届高中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之羁旅思乡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边塞征戍类 羁旅思乡类 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2023届天津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2023届天津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悼亡类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9-11 09:00:02
页数:26
价格:¥5
大小:67.5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