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中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之羁旅思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寄黄几复①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属广东)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指黄几复善治国。同样是鸿雁传书,《寄黄几复》与下面的诗句相比,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用了哪一种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这首诗与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苦 笋陆游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归雁二首(其一)杜甫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家乡。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野 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有何作用?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的晚年。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_______,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___________的________感情。10.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小题。杂 诗王赞①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两个,永不同时出现于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期卫国的著名乐师。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11.军城早秋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①磔②。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注】①猬毛:这里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é):张开。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从军行(唐)王维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这首诗展示了戍边将士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14.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客 游李 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16.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双调】折桂令·九日①张可久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游历,足迹踏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作为张可久晚年之作。1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归雁”“秋”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B.“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思考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C.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好景不长,游子不要留恋他乡。D.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18.作品末尾三句化用宋代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进行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病后登快哉亭贺 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19.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踌躇满志之情。B.第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C.颔联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D.颈联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草入荒城,诗人于登亭所见景物之荒凉,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20.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隐士之冠。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22.“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在长安。23.本诗的题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4.本诗风格是(     )A.清新淡远B.豪放飘逸C.含蓄蕴藉D.朦胧隐晦25.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颈联的写作手法。甲鹧鸪天王寂【金】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乙思吴江歌张翰【晋】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机:机灵。26.对甲乙两首诗歌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都不是近体诗B.两首都是近体诗C.只有一首是近体诗D.两首都是古体诗27.以下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篇“晓云”二句运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晓云散尽、宿雨来时山间之朝暮变化。B.甲篇写沙鸥见人不惊,说明作者已无人世机巧之心,突出其淡泊而恬远的情怀。C.乙篇巧妙化用了“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D.乙篇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前因后果,畅达自然。28.甲乙两首诗歌中都有“木叶”一词,结合课文《说“木叶”》,赏析这一意象在体现诗歌主旨上的作用。岁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29.“岁除夜”是中国传统(       )A.春节B.中秋C.元宵D.除夕30.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31.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哀婉悲凉B.凄楚含蓄C.清幽质朴D.旷达闲适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促织①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③异天真。【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放妻:一说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甚细微”与“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是和诗人的心情互相接近。C.尾联将“悲丝”“急管”与促织的鸣叫对比,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乐器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33.诗歌颈联中的“放妻”有两种解释,一说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临高台   谢脁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高台,面对随风舞动的帘幔,不禁产生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之情。B.诗人极目远眺,一只孤独的飞鸟闯入视野,他的心绪也由此而产生波澜。C.诗人努力看向故乡,连绵的群山却遮挡了视线,这让他的内心更加惆怅。D.清晨未明,诗人登临山顶,面对着清冷的晨风和袭人的寒气,不忍离开。35.有人说,读诗需要字字斟酌,词词品味。请尝试从末尾二句中的“谁知”、“倦游”、“嗟”、“故乡忆”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来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北旅思张籍①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②。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注】①张籍,中唐诗人,原籍吴郡。②白苎词:指《白苎舞歌》,是一首吴声歌曲。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日日”叠字领起,表达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望”字摹写思乡之态。B.第二句写诗人独自客居蓟北,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载歌载舞吟唱白苎词的场景。C.颈联写思乡愁绪无处排解,只有自我倾诉,“还”“只”强化了这种孤独感。D.尾联以景结情,描绘了客亭柳“向南枝”被折尽之态,言有尽而意无穷。37.诗人将颔联两句引为“平生最得意句”,请简要赏析。子规【注】杜甫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注】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5年)客居云阳(今重庆市东北部)时。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齐”字写出了云安县江楼的整齐划一,显示出了云安县的建筑风貌。B.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C.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悲鸣,表达了诗人对子规啼号的厌烦。D.全诗借景抒情,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整齐,体现了杜甫一贯的诗歌风格。39.“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一联表达巧妙,请从表达技巧和效果方面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4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C.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白水碧相映,色彩鲜明,亦增添了沧浪之“可爱”。D.两首诗语言上都平实质朴,又巧用典故使其清雅而不流于浅俗,内容上都是先写景,后抒怀。41.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遣兴【1】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4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43.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44.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4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46.诗人为什么要“谢”残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罗旧驿①王阳明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布谷鸟啼村雨暗,剌桐花暝石溪幽。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②天北是神州。【注释】①罗旧驿,位于贵州的驿站。诗人被贬途经此地。②五云,五色瑞云,常用指皇帝所在之处。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罗旧驿独特景致:细雨中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刺桐花遮掩着潺潺的溪水。B.诗人经过青杨瘴,适逢炊烟轻轻地从天空飘过,给人轻盈而又朦胧缥缈之感。C.“芳杜洲”化用屈原《九歌·湘君》的典故,推陈出新,馥郁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D.尾联写诗人来到万里天涯的夜郎,遥想天北。而“天北”与首联“南来”遥相呼应。48.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泛舟刘方平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写秋天景色,却不落窠臼,避开秋山、秋叶、秋菊等常写之物,而专写秋声和月影。B.“虫响荻飕飕”借助叠词描摹声音,写出了秋夜生命的律动,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C.“皆因”“各为”把看似无关的自然现象理出了因果关系:影是果,月是因;声是果,秋是因。D.《春江花月夜》中“月”是登场的主角,被渲染得出尽风头;而本诗没有正面写月,但月隐含其中。50.该诗后两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迷津欲有问”,是《论语》中的故事。孔子带学生们周游列国,迷路了,让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5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C.“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它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D.“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5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归朝欢[注]柳永(宋)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注】这首词写于柳永中年时期漫游江南之时。5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萧”是草木摇落之声,写出了荒寒景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萧萧”意思相近。B.“路遥”句为转笔,由写景转为写人,由于天色已晚,路途遥远,所以道路上还有很多行旅之人。C.“一望”句中的“望”字,写出与故乡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实际上无法望见,为下文做了铺垫。D.“新春”句说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因岁月飞逝而心惊,有年光逼人之感。5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作者即景生情,先以白描手法重点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种特定的抒情环境,由景到情极为自然。B.“归去来”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柳永借此抒发了对黑暗的官场的厌恶之情,有归隐田园之意。C.本词以描写铺叙见长,表现手法运用自如,例如,“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轮”和“双桨”都是借代。D.“归朝欢”是词牌名,本词作者柳永,世称柳屯田,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代表作有《望海潮》等。55.柳永词“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与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相似,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请结合所给句子,分别从内容及情感的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链接材料】商山早行温庭筠(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注】南桥、西第:均在洛阳。5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游寓”二字点明诗人宦游的处境,“秦”字点明宦游的地点,照应了题目中的“京中”。B.第二句关键在“看春”二字,内容上交代了愁的结果,结构上又领起下文对春景的描绘。C.颔联两句选取典型场景,刻画了京中春天的生机盎然,表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的欢愉。D.尾联构思新颖,其中“明年”“倍还”等语表明诗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情绪。参考答案:1.①《寄黄几复》中“寄雁传书谢不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当作人来写,因为双方距离太远,连大雁也谢绝替诗人传递书信,表达了诗人无法与友人互通音信的无奈和绝望之情。②《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鸿雁”代指书信;还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询问寄给友人的书信什么时候能收到,引出下句,表达诗人对书信不能及时到达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深沉思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两首诗中包含“鸿雁传书”内容的句子,然后具体分析两句中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寄黄几复》中表现鸿雁传书的句子是“寄雁传书谢不能”。“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句中巧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想要让鸿雁将书信带到友人身边,却被鸿雁婉拒,表现了诗人与友人距离遥远,诗人因书信难通而产生的苦闷与绝望之情。《天末怀李白》中表现鸿雁传书的句子是“鸿雁几时到”,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句中运用借代和设问的修辞手法,“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用设问来询问书信什么时候能收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担忧,并且恰到好处地扣题,表明了诗人心中对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2.①运用了细节描写。②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③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开封”指打开信封,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联系上面三句诗,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是“见秋风”,因见秋风而生思乡之情;第二句写作书前“意万重”,第三句写作书后“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作者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读来,细细吟味,让人觉得意味无穷。3.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运用对写手法,反向落笔,即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是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4.《柳枝词》的尾句紧承前文,而《越中览古》的尾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柳枝词》首句表现等待的场景,次句回答等的对象,第三、四句直写离别。全诗一气而下,表现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越中览古》首句点题,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第二、三两句承上启下,写战士还家、越王还宫的盛况。结句笔锋一转,说过去繁华热闹的宫殿如今只剩几只鹧鸪盘旋不去,以景结情,表达了盛衰无常的主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的能力。需要在理解诗歌各句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题干中已经给出他人对《柳枝词》的评价,是答题时的重要参考信息。首句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表现的是一个“等”字。次句以“直到”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第三、四句直写离别,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全诗就船和送别场面展开描写,气韵贯通,正合陈衍所说的“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而《越中览古》在首句点题之后,第二、三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体现出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结句突然一转,通过昔时的繁盛与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5.①用典。“我见魏征殊媚妩”引用了唐太宗评价魏征的典故。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却深受唐太宗器重。这就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在诗人看来却应该得到认可。②象征。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笋历经风雨方能长大成竹,也象征了人才养成必须经受磨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注释可知,诗中颔联援引了唐代名臣魏征的典故。诗人在此用典是为了表示自己并不因苦笋味苦而厌弃它,因为苦笋的“苦节”与生俱来,这就像耿介的品性是由人高尚的内在素质决定的。诗人由“苦节”联想到魏征,正是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尾联承接上文,点明了诗人不让孩童拔去太多苦笋的原因,是笋长成竹子需要经受风雨的洗礼,象征着人才的成长也要经过无数挫折和苦难。因此,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用典、象征的表现手法。6.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的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但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7.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事物形象的内涵及寓意的能力。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写衡阳的大雁今年又要飞回北方,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归雁。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背人飞”写出大雁的落魄。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云中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诗人却在沙滩独自歇息的孤独与凄凉。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内心忧愁寂寞,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托物言志,大雁的落魄、孤独、凄凉象征着诗人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大雁系书表达了作者因为羁旅在外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8.颔联描绘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诗歌托物言志,借野菊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题目共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野菊的形象特征;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塑造野菊这一形象的作用。解答第一问,不仅要概括出野菊的外在特征,还要结合诗句概括出野菊的内在品质。“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无人欣赏却不会自减其香,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便忙也折一枝黄。此联写出野菊从不因无人欣赏而有所减损,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彰显了野菊一贯高洁的品性。诗歌中作者着意描写的野菊这一事物,作用上是托物言志,借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慕赏识,不减妙香的特征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9.    对比    同流合污    悲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的能力。本诗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结合注释“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诗人写“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10.①反衬。“昔往鸧鹒鸣”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都以明媚的春光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②对比。都将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进行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之快、变化之大,写出了战士离家之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基本化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因而它们在句式结构上相似,都以“昔”“今”分别领起一句,明显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王诗的“昔往鸧鹒鸣”以乐景反衬“今来蟋蟀吟”的哀情,突出了今昔的巨大变化。表明时间流逝之快、变化之大,以此来突出戍边战士离家时间之久,突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将离别时的情景与当今的情形相对比,通过如今的变化之大反衬作者的相思之情,所以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是相似的。因此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是都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表现手法。11.①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风”“朔云”“边月”等意象;②这些意象描绘了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③这些意象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作了铺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用“秋风”“朔云”“边月”“西山”等几个富有边关特点的独有景物,描写军城早秋的夜晚景色,秋风萧瑟,朔云堆积,秋月照山,一派阴沉凝重之景。结合诗歌注释可知,当时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因此诗歌意象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作铺垫,“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因此意象秒回为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作了铺垫。12.①外貌描写。“须如猬毛磔”描写“男儿”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描写“男儿”不看重七尺之躯而在意在战马上比试胜负的心理,表现出“男儿”刚勇犷悍的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这句诗通过描写雄伟莽苍的边塞环境,烘托出“男儿”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形象。④对比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心怀柔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须如猬毛磔”,结合注释①,可知此句写男儿稠密的胡须,属于外貌描写,意思是: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通过刻画胡须又硬又密这一细节,展现了“男儿”粗犷、勇猛、刚强的形象。“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的意思是: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展现了男儿驰骋沙场、无畏生死的心理,属于心理描写,刻画了“男儿”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精神。“黄云陇底白云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边塞图——将士们马蹄所至,烟尘四起,黄沙弥漫,头顶上寒风猎猎、白云飘飞,诗人借此暗示了气候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运用环境渲染的手法,从侧面烘托出“男儿”的豪情和坚毅。最后两句“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铁骨铮铮的三军将士,却因羌笛演奏的出塞曲而泪如雨下,刚毅“男儿”也有思乡的柔情,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13.(1)奋勇争先,征战沙漠,不辞艰辛;(2)生擒敌酋,“系名王颈”,英勇善战;(3)忠君爱国,以胜利“报天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诗歌首联写到阵阵号角之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颔联写到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颈联写到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所以描写了戍边战士奋勇争先,征战沙漠,不辞艰辛的形象。“尽系名王颈”写到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体现了戍边战士英勇善战的特点。“归来报天子”写到把绳子套在敌酋的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体现出戍边将士忠君爱国,以胜利“报天子”的形象特点。14.①颔联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②颈联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南征之苦:年老多病,仍想报效朝廷,现实的命运却迫使他南征;③尾联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赏识的寂寞之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及归纳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回答诗中写出了哪些“苦”?需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标题是“南征”点出了诗人背井离乡的苦楚;颔联“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用“偷生”“沾襟”形象地写出了辗转流徙、餐风露宿的羁旅之苦。颈联“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写南征时,作者已经是暮年,体弱多病;虽心系国君,希望被重用,但还是被迫南征,饱受奔波之劳苦,艰难跋涉于征途中。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一生穷困潦倒,不被赏识、重用的失落感,这是空有报国之志的读书人无法排遣的落寞、惆怅。15.B16.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错误,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同点:从李诗“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看,诗人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从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故两首诗都是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同点:从杜诗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因为战争颠沛流离,不能回家,家信断绝,音讯杳然,“烽火连三月”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可见,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从李诗看,“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一个“归”字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结合注释对“弹铗”这一典故的介绍来看,“《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冯谖有才却只能做人门下之客,后得孟尝君赏识;诗人李贺想要入朝为官却难以实现,想要像冯谖一样施展才华而不能,所以这“裂帛”之中流露出失意之情。所以李贺诗歌中的“裂帛”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17.A18.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之景: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归雁’‘秋’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不正确。“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勉强整理乌纱帽打起精神登山,回归的大雁横穿飞过秋季的天空,在外漂泊困顿疲倦的游子思念起了家乡。“雁”一般代表思乡怀人,“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这三句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意思是转过身来回看那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飞远的寒鸦,营造出苍凉微茫的意境,表达一种萧瑟、落寞的情绪,反映出诗人漂无依的情怀和思乡之情。结合诗后的注释可知,作者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一生处于漂泊之中,此曲是他晚年之作。“寒鸦”曾多次出现在张可久的曲子中,用来表达一种萧瑟、落寞的情绪,此处再次塑造这样一种情境,更添惆怅之意,而他自己的经历正如眼前的情境一样凄惨、悲凉。这三句所写的苍凉之景,可以说是作者人生的写照及象征,表达了作者暮年的愁怀;这三句写景,借景物描写表达漂泊之感,思乡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而且出现在诗歌的结尾,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全曲情景交融,意境幽远,为作者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19.A20.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首联写眺望故乡的路,尾联写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③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和诗歌末句写秋风吹白了霜鬓,都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又微露了诗人的踌躇满志之情”说法错误,这里诗人是以蝉的“得意”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故园又负黄华约”意思是又不能回故乡了,又要辜负回乡赏花之约。“又”说明不止一次。结合首联“征尘断处见归程”,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表达了作者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但觉秋风发上生”中的“秋风”一指季节,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之感。结合颈联所写“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用暮色中的寒鸦,晚照斜阳,古刹,暮色秋草,荒城几个意象渲染一片萧瑟,沧凉,凄清氛围,表达了作者凄凉落寞之感。“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黄华”“秋风发上生”都让人想见作者斑白的鬓发。结合第三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21.D22.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优民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D.“境界小巧别致”错,“云白山青万余里”,写景所展示的境界是阔大的。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由题目“舟中作”及注释“羁留长沙”,说明作者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羁留长沙,透露出漂泊异乡的愁苦,由此可总结出:异乡漂泊之愁。由“佳辰强饮食犹寒”“老年花似雾中看”,说明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由此可总结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由“愁看直北是长安”以及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可总结出: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忧民之愁。“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23.思乡怀人诗24.C25.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本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故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诗。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不直接抒写自己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故整体上来讲本诗写的含蓄蕴藉。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意思是染香的雾气打湿了远方妻子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妻子玉臂生寒。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正在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深沉。诗人写妻子“云鬟湿”“玉臂寒”,想象妻子的鬓发湿了、玉臂凉了,这一“湿”一“寒”,委婉含蓄地指出妻子眺望远方之久,对“我”的思念之深,牵挂之切。26.A27.C28.甲诗“木叶”含有静美之意,暗示诗人恬静的心情,为下阕表达“久忘机”的主旨定了基调。乙诗的“木叶”和秋风一起充满凄凉、萧条之意,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引出诗人的思想之情。【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鹧鸪天”是词牌名,再结合诗句的格式,可知第一首是词。第二首作者是晋代人,故其诗歌不可能是近体诗,从而可知两首诗歌都不是近体诗。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巧妙化用了‘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错误,“秋风鲈脍”“莼羹鲈脍”就是说的张翰本人的事,后成为典故演绎佳肴之美和思乡之切。此处就是“秋风鲈脍”的出处,不是化用典故。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秋后亭皋木叶稀”,秋天到后水边平地木叶稀落。本句中词人写秋风扫叶,直接呈现秋后物态,差不多看不到词人把景物作为自己情绪的烘托,但其闲适、宁静的心情,以及他对大自然的赞美,通过描写木叶传达出来,为后面内容定了基调。下片的中心是“久忘机”。正因为山中有无穷的景致可供欣赏,在这儿,他可以得到灵魂的休息,可以保持着一种独立的不媚世俗的人格,所以他人虽老,仍不改初衷,喜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自甘恬淡一生。“秋风起兮木叶飞”,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其中“木叶”充满深秋的萧瑟和凄凉。诗歌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29.D30.D31.C【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说的是除夕守夜这个民俗活动。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依此判断本诗中“岁除夜”解释为“除夕夜”。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内容的能力。D.“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错,“芙蓉枕”“竹叶杯”指被子和酒杯,“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这两句写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更表达出思乡之切。不能说明主人公格调高雅。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常见的作品风格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哀婉悲凉、旷达闲适、绚丽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悲壮慷慨等。依据诗歌意象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四气推迁往复回”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清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思乡情愫;“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哀婉悲凉”程度太重,诗句点出“相思”所以不是“凄楚含蓄”,“旷达闲适”也不符合,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故选C。32.D33.(1)赞同第一种。①“放妻难及晨”的意思是:结伴多年的妻子也难以稳睡到天明。诗中的“久客”指诗人自己。诗人久客他乡,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牵动了思乡之情,不禁泪下,由此想到远在故乡的妻子同样深夜难眠,也在思念自己;②虚实结合,表达思乡念亲之情更为强烈。(2)赞同第二种。①“放妻难及晨”的意思是: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难以稳睡到天明。诗中的“久客”指长期客居外乡的人。长期客居外乡的人,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不禁泪下。而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半夜也同样被哀鸣的促织声惊醒,流泪不能入睡。②“久客”和“放妻”都是命运悲苦的人,他们在面对促织鸣叫时,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抒情上更具普遍性,更易引发情感共鸣。【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作者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故选D。3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可以认为指妻子。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作者由此想到故乡的妻子同样深夜难眠,也在思念自己。由自己思念妻子,进而想到妻子思念自己,思乡念亲之情更为强烈,并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所以理解为妻子更合适。可以认为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放妻”理解为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更能表现“久客”命运的悲苦,他们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更易引发情感共鸣,抒情上更具普遍性。34.D35.①“谁知”写出作者心情能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有口难言;②“倦游”写出诗人“游”走于权贵之门以求官职,长久以来却官卑职微的疲“倦”;③“嗟”字,似把胸中万般辛酸倾盆倒出,悲慨郁结之气远达于高台四野;④“故乡忆”照应开头的“思归”主旨,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清晨未明,诗人登临山顶,面对着清冷的晨风和袭人的寒气,不忍离开”错误,诗人早晨即来登台,辨认故乡所在,一直辨认至夜晚。暮色降临,清风四起,寒气砭人,诗人不见故乡而不愿离台而去。诗人登上高台,不是“山顶”;是傍晚时的风,不是“晨风”。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尾联“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意思是:又有谁知道倦于奔走求官之人呢!感叹这些故乡的回忆。“谁知”是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奔走求官的疲倦的心情,能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有口难言。诗人早期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奔走“游”历于萧齐权贵之门,以谋求官职。然而直至当时,还仅是一名官卑职微的地方王的文学侍从。他自然感到极度的疲“倦”。“嗟”是感叹的语气,把胸中的疲倦辛酸倾盆倒出,悲慨郁结之气远达于高台四野。“故乡忆”照应开头“千里常思归”的“思归”,全诗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36.B37.颔联写诗人由送别友人(看到别人送别)的场面,忆起自己离家时亲人难舍的情景;现实与回忆相交融,虚实相生,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与思念故乡联系起来,将欲归不得的失望,客居异乡的寂寞等多种感情相融合;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传达了浓郁的愁绪。【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载歌载舞吟唱白芦词的场景”分析错误,是自己徒然地唱着故乡的《白芦舞歌》,以解思乡之愁。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这两句古诗是这首古诗的情感发起点,诗人亲眼目睹了别人分手,别人的离愁别恨的场景,才想起了自己和亲人分别时的瞬间。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看到别人正在经历什么,自然而然的就会把自己带入到那样的场景当中。更何况诗人所看到的,也正是诗人此时此刻对故乡的思念所不可能不回避的场景。“长因送人处”写送别友人,是实写,“忆得别家时”是回忆离别家乡的情景,是虚写,此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与思念故乡联系起来,将欲归不得的失望,客居异乡的寂寞等多种感情相融合。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羁旅他乡的寂寞之情,思家不得归的愁绪。38.C39.①巧用叠音词,“眇眇”状子规啼号,“萧萧”写山木,音韵协调;②对偶,“眇眇”对“萧萧”,“春风见”对“夜色凄”,对仗工整;③借景抒情,“眇眇”摹子规孤单无依,“萧萧”写山木的落叶,春风动思,夜色凄凉,表达愁情,同时为后面抒发“客愁”渲染氛围。【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子规啼号的厌烦”错。子规啼号引发诗人的“客愁”,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此时客居云安县,“客愁”应是客居思乡之情,故“对子规啼号的厌烦”说法错误。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一句巧用叠音词,“眇眇”,孤单无依貌,描摹子规的啼叫;“萧萧”写风吹树木以及落叶之声。两个叠音词描摹两种不同的声音,音韵协调;此句运用对偶,“眇眇”对“萧萧”,以声对声;“春风见”对“夜色凄”,同为主谓结构,对仗工整;整个句子是借景抒情。子规“眇眇”,既用子规的啼叫催人回去表达诗人的孤单之感,又以子规的孤单衬诗人的孤单,而春天到来又会触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萧萧”写叶落,在秋天的夜晚,这种声音更能让游子思乡之情无法排遣,更赠愁绪,因而夜不能寐。此句写春风动思,夜色凄凉,表达愁情,同时为后面抒发“客愁”渲染氛围。40.D41.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洁。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内容上都是先写景,后抒怀”错。其八是先抒怀,后写景。首句“素心爱云水”是说本性就喜欢山山水水,东南行于桐庐道上,看到清澈的富春江水,自然会产生由衷的喜悦之情;而后才写富春江水的清澈。其九则是先写景,后抒怀。此诗首句承上诗尾句之意,对沧浪之“清”再作具体描绘。然后写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里是抒写自己对坚持忠贞之志的高度信心与决心。故选D。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风尘化客衣”引用的是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思是京城之中多风沙,白色的衣服会被尘土污染变黑。这里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人们风尘仆仆奔走京城,追逐功名利禄,也泛指京城的烦嚣尘世。本题要回答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即是要阐述诗人所具备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可从秉性、胸怀、品行及所处外在环境等方面入手。①其八首句“素心爱云水”即是在说诗人本性喜欢山山水水的自然之境,怀“素心”,爱“云水”说明他本性纯朴高洁。②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途中写下该诗,虽是仕途遇阻,诗中却不见怨怼和不满。诗人寄情山水,展现出宠辱不惊的豁达与超脱,淡薄泰然,襟怀博大。③“沧浪清可爱”句,诗人见“沧浪”水,主动“洗缨”,看似是用典来礼赞富春江水的清澈可人,实际上表现了诗人高洁自守的自律品性。④从“沧浪无限清”到“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诗人都在集中笔墨来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明丽,桐庐一带仿若画境。美景可以涵养情操,怡情养性,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这干干净净的动人之境,远遁世俗尘烟,诗人在此自然多了一份不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42.C43.B44.“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满眼烽火,到处戎车。反映出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现实。“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C.“用了细节描写”错误。“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揭示了阻隔回乡路途,亲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家乡一带到处是烽火连天,安史叛军在函谷关以东正向官军发动进攻,战乱未息,道路阻绝。这细节描写,而是取景宏阔,粗笔勾勒。故选C。4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B.“遥知兄弟登高处”,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诗句都是联想想象,有虚无实。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揭示了阻隔回乡路途,亲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家乡一带到处是烽火连天,安史叛军在函谷关以东正向官军发动进攻,战乱未息,道路阻绝。满眼烽火,到处戎车。反映出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现实。“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什么时候这种局面才能结束,展望前途,曲折坎坷,遥望故乡,归家无期,回顾自己,年华已逝,诗人不由得发出感慨。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45.B46.(1)因为在诗人眼里,残灯不嫌弃自己,孤舟中能整夜与自己相伴相依。(2)“嫌”字将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残灯对诗人的陪伴。(3)既表达了残灯陪伴下的宽慰与温暖,也表达了不能归乡的无奈自嘲与落寞孤寂。【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错误,由“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可知,“不眠”的原因是“乡音无伴苦思归”。故选B。46.本题考查学生炼字及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首先找到“谢”残灯的诗句,分析“谢”的原因。“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意思是“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可见诗人认为残灯不嫌弃自己,在孤舟中整夜陪伴自己,给自己以一丝温暖和陪伴,姑且纾解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寞。然后分析诗人这样说流露出的情绪。“残灯”本是物象,照亮是灯的物理属性,而此次诗人却说“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不嫌”“许相依”都是人的行为态度,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诗人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而唯有孤灯相伴,更可以感受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寂寞,也是诗人不能归乡的无奈和自嘲。47.C48.①诗人作为贬客,且天天行走在万山峰顶之间,旅途何其艰辛;然而佳山胜水洗尽愁肠,日日饱览也算胜游。②首联写出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作者的旷达襟怀。③纵观全诗,首联起了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作用。(大意符合即可)【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馥郁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理解有误,此时勾起乡愁,没有流连忘返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句作用的能力。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句作用的能力诗句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首联“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意思是:我这个贬客每天都在赶路,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座山,一路南来,爬山涉水,就当它是一场游览吧。作者把被贬的旅途当成是胜游,写出了大自然的魅力,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结构上,首联是总领句,二三两联承接首联对被贬途中的景物展开具体的描写:耳边布谷鸟不停在鸣叫,眼前的小村,因为下雨显得昏暗,路旁的刺桐花没精打采,石头小溪显得格外幽静。南地的炊烟轻快的在青杨上空飘过,在芳杜州我心头涌起一股惆怅的乡思;同时,与尾联“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表现的乐观豁达的情怀相呼应。纵观全诗,首联起了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作用。49.B50.①直接抒情。颈联直抒胸臆,诗人客居异乡,想到秋天一到,一年又将尽了,内心中浓浓的“乡思”不禁喷薄而出。②以景结情。回首西北方向,浮云遮蔽,望不见远在浮云之外的乡关,也不知伊水年复一年地空自奔流向何处,在景物描写中寄托漂泊之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错误,由“乡思不堪愁”可知,客居异乡,因秋气引发秋思,此时诗人充满了乡思之愁。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的能力。颈联“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中“乡思不堪愁”直抒胸臆,“岁华空复晚”诗人客居异乡,想到秋天一到,一年又将尽了,因秋景引发秋思,无法抑制内心浓浓的“乡思”之愁,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尾联“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中通过写“浮云”的遮蔽、“伊川”的空自奔流,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漂泊之感,尾联通过写西北望所见之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51.D52.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理解有误,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故选D。52.本题考查叙述赏析句子的能力。“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木”,就是“落叶”,“雁”“长江”等意象,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不仅是秋天的天气情况,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同时“寒”字也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53.B54.B55.内容:两首诗都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都用了“桥”“月”“霜”这些意象,都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情感:两首诗都借景物的描写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暗淡孤寂的心情。【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B.“天色已晚”错误。“渐渐分曙色”指的是天刚破晓。故选B。5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文学常识的分析能力。B.“借此抒发了对黑暗的官场的厌恶之情,有归隐田园之意”错误。词中借此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故选B。5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初冬,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也表现了诗人早行的孤寂之感。所以,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柳诗和温诗有异曲同工之妙。56.C【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的欢愉”分析错误,“花徒发”“叶漫新”中“徒”“漫”二字,标明春景虽美,却无人共赏,流露出无限的惆怅。故选C。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4 15:00:06 页数:34
价格:¥5 大小:80.8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