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0
2
/30
剩余2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甲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_。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标题都出现了地点,点明送别的地方。B.两首诗都有离别时的景物描写,令人印象深刻。C.两首诗语言都比较平实,简单易懂、明白如话。D.两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以真情感染读者。3.任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情感内容等)对两首诗进行比较,然后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字数在150字左右。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4.这首诗中韵脚有几个字( )A.4B.5C.6D.75.下列杜牧的作品是( )A.《六国论》B.《鸿门宴》C.《阿房宫赋》D.《烛之武退秦师》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n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友人即将别离的惆怅之情。C.尾联“寂寥”一词间接地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醉里送裴子赴镇西[唐]岑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7.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 )A.格律精粹B.盛唐印象C.边塞回响D.唐人百首8.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B.“边城”句融叙事于写景,以眼前萧条昏暗烘托出诗人沉重忧愁的心情。C.“岂无”句一句反诘,一句回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讥讽不平之请。D.“惆怅”句以典入诗,以景结情,与首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的挫折失意。9.有人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并联系所学,说明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宋代)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n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10.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 )A.永遇乐B.念奴娇C.沁园春D.渔家傲11.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12.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13.以下对这首诗说法错误的是( )A.赠别诗B.边塞诗C.有五个韵脚D.押平声韵1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B.第二句直接勉励魏大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D.七八句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15.以下对五六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此处的景物是实写,展现眼前山隘的险峻。B.“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nC.“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D.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甲】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16.选出一项没有出现在甲乙两首诗中的艺术技巧( )A.化用典故B.虚实相生C.借景抒情D.托物言志17.对甲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B.甲诗中的“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第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C.乙诗一二两句既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又以“洛阳”“三湘”表明地点的转移,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D.乙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的感觉。18.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你的观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唐)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注]①几度:多少年②共传:一起举杯。\n19.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诗。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C.“乍见翻疑梦”一句写出了诗人与故友相见不易。“翻疑梦”把诗人欣喜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D.尾联写两位友人举杯劝饮,由悲转喜,全无离别的伤感。21.就作品中画线句,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临江仙【南宋】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①。不应②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①飞诏下青冥:谓下令回朝。②不应:不顾。22.出版社编《分类词选》,这首词放入以下类别中合适的一类是( )A.忆旧B.致仕C.赠别D.怀乡2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记得”句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B.“回头”句虚写重逢之景渲染悲情。C.“铁马”句情景交融,境界雄阔悲壮。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而下阕豪放磅礴。24.画线部分思路曲折、词情慷慨,请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①【唐】刘长卿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注】①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谪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附现代文⑤-⑦段:\n⑤至于中西之间,受民族文化影响而产生对色彩不同看法的例子就更多了。以蓝色为例,蓝色作为冷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加上广阔的蓝天大海的联想,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汉语中的蓝色并没有太多特殊意味。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蓝色的大海了解相对较少,而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或象征婴儿般的纯真无瑕,或表达情绪的低落、抑郁等等,这些色彩意蕴都源自英语民族对海洋的深入认识。⑥曾有研究表明,对西方人来说,中国色彩中最难理解的是“青色”。“青”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丹青”代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然而青色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色彩,在缺乏直观视觉效果的古诗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它可能是绿色,例如“青简”是绿色的竹简;也可能是蓝色,例如“青天”可以是蓝色的天;宋代以后,它才被用来指“黑色”,盛唐李白诗曰“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另外,诗中的色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之物,往往反映作者的心灵世界,有较强的主观性,解读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同样是指向绿色的“青”,有时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生机,青春勃发;有时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在某些诗中又和中国文人眼中象征君子人格的竹子联系在一起,显露出无尽的高雅。前两者中西方还有相通之处,高雅的意味则是中国独有的。⑦为了让外国读者在读中国古诗时打破认知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中国诗人运用色彩营造的诗境,不少翻译者会根据读者的审美心理,决定是否对诗歌中的色彩进行改译。例如汉代古体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的“青青”,美国诗人EzraPound就将其译为“blue(蓝)”,因为和“green(绿)”相比,“blue”所蕴含的忧郁和沮丧之意,能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思妇的寂寞哀怨。25.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于以下哪本诗集?( )A.《乐府诗集》B.《古诗精选》C.《律诗选集》D.《绝句精选》26.以下对本诗的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C.运用典故D.以景结情27.为了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参照现代文一第⑤—⑦段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中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______(宋代)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n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28.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 )A.江城子B.念奴娇C.沁园春D.渔家傲29.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30.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送廓之①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②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①廓之:编写《稼轩词甲集》的范开,辛弃疾的门人。其生平事迹不详。②“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31.“春蚕食叶”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凉”字暗示廓之应试前的紧张心情。B.“鹏北海,凤朝阳”描摹出廓之的满怀豪情。C.词作多处用典,体现了辛词“掉书袋”的特点。D.送别词作往往情感感伤,本词格调豪迈昂扬。33.结合题材内容,分析该词具有豪放风格的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陈章甫注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n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注:陈章甫很有才,长期隐居嵩山。曾应制科及第,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后经上书力争,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但是仕途并不通达。3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B.中间“陈侯”八句,描述人物,形象鲜明。C.“长河”二句实写渡口风浪,又暗喻仕途险恶。D.纵观全诗,笔调轻松,用语豁达,送别诗中别具一格。35.诗人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下列选项中与之最接近的一项是( )A.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D.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白居易《长恨歌》)36.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声调激昂,感情深婉。方东树曾评其诗“缠绵情韵,自然深至”。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诗人情感进行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唐 杜牧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37.这首诗共有______句押韵( )。A.2B.3C.4D.538.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平和冲淡B.沉郁顿挫C.含蓄隽永D.绚丽俊逸39.全诗是怎样抒写作者情感的?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n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陈]阴铿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②与城闉③。【注】①鼓声: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②江汉:指今湖北省一带。③城闉:城门,此指作者所在之城。40.对标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4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B.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相同。C.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D.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言清新。42.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送李将军赴定州①(唐)郎士元双旌②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③路,天骄④已请和。[注]①送李将军赴定州:诗题一作“送彭将军”。这首诗有多个版本,此处取其一。②双旌:唐代节度使出行时的仪仗。③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山间缺口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④天骄:汉时以此称匈奴。\n43.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 )。A.送别诗B.边塞诗C.记行诗D.咏史诗4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形象鲜明,气势雄壮。B.颔联工笔细描,色彩绚丽。C.颈联视听结合,意象寥廓。D.全诗虚实相生,用字简洁。45.“莫断阴山路”又有版本作“想到阴山北”,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请结合整首诗,从内容角度说说你的理由。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宋代)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46.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 )。A.踏莎行B.念奴娇C.沁园春D.渔家傲47.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48.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唐)曹松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49.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n50.根据你的理解,本诗最适用于下列哪一种情境( )A.给独自踏上异乡的朋友的宽慰之赠言。B.给去奔赴美好前程的朋友的赠别寄语。C.表达希望友人平安,快速到达的祝福。D.与友人分别后传递对友人不舍的思念。51.“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是本作品中的写景佳联,请从意象、虚实的角度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怀人之作,抒情写景,感情真挚。B.“无言谁会凭阑意”体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及孤独原因。C.词中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了一种浓郁的凄美与哀怨氛围。D.下片中的“强乐”一词与上阕的“黯黯”一词遥相照应。5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历来被人们称颂的佳句,概括该句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被人们称颂的原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_·候馆梅残【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54.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 )。A.满江红B.破阵子C.踏莎行D.桂枝香5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三句写旅途所见。梅残、柳细、草薰、风暖,冬去春来的季节特征十分强烈。B.“候馆”“征辔”两词,透示了词中的远行人其实是无暇无心去欣赏大自然所赐予的美景。C.“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写出了思妇对远在天边的行人的绵密深长的眷恋和担忧。D.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56.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划线句。\n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唐】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③。【注释】①西汉贤相,受汉宣帝信任,两度出任颍川太守。②春秋时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③有所思,古乐符篇名。57.题目中的“柳柳州”即_____。58.下列对本诗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沉郁顿挫C.含蓄隽永D.悲壮慷慨59.诗歌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2.D3.示例:从情感方面分析:在王诗中,作者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表明作者在遭到小人的议论,几次受到贬谪后,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而李诗中,则是更多地表现作者对朋友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作者远望朋友所乘之舟,一直到它隐没于地平线以下还不舍离去,从中可以体会作者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知识的掌握能力。\n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又根据字数的不同而分为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本题中所选的两首诗都为四句,每句七字,属于七言绝句。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两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分析错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这里不是白描手法。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及情感内容的分析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任选诗歌的一个角度来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赏析。以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为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此诗没有重点描写离情,而是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诗的后两句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情感上看则属于典型的送别诗,李白的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4.B5.C6.C【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韵脚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韵脚”的概念。“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本诗为律诗,一般要求偶数句的尾字要押韵,本诗中除了“骄”“桥”“摇”“寥”押韵外,“消”也押韵,都押ao韵,共有5个字押韵。故选B。\n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作者是苏洵;B.作者是司马迁;C.作者是杜牧;D.作者是左丘明。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C.“间接地抒发”错误,尾联“寂寥”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惜别之情,照应了题目。故选C。7.C8.A9.同意。《蓟中作》一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结合“岂无安边书”“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等表述,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抓住朋友飞马越天山的镜头,体现出边塞特有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类型及特点的能力。岑参《醉里送装子赴镇西》是送别诗,不属于边塞诗范畴,故“边塞回响”不合适。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错。“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意为“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这两句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以“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从中无法得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的结论。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所谓“尚质主理”,即高适多关注边塞的弊病与问题所在,并做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所谓“尚巧主景”,即岑参着重对边塞自然风光的奇异之景作出描绘,并从中体现作者豪迈乐观的思想感情。\n《蓟中作》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本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却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符合“尚质主理”的特色。《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意为“醉倒了没有办法告别,等到醒来后才来送你离开。看着你骑着马疾驰而去,似乎走上了天山的云端”。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却舍弃了送别时一些通常之景与通常之情的描写,只摄取自己久久地望着朋友飞马翻越天山的镜头加以勾勒,既描绘出一个飞马上云端的奇特景象,也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构思新颖,语言通俗,诗味醇厚。符合“尚巧主景”的特色。10.D11.B12.“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文体常识的能力。词牌与词的格式相关,决定着这首词的格式,如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押韵等。考生可以回顾学过的词,根据这些词的句数、字数进行排除。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句是“千古江山”,显然与这首词的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A。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是“大江东去”,与这首词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B。如《沁园春·雪》,第一句是“北国风光”,与这首词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C。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从句数到每句字数都一致,所以这首词的词牌是“渔家傲”。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由题干来看,首先要理解小序的意思,然后进行选择。如“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意思是在金陵赏心亭送别王胜之,交代写作缘由。如“金陵赏心亭”是共游赏景的地点,“王胜之”是人物。如“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交代王胜之因为官职调动将要离开金陵。\n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错,诗歌序文部分交代送别地点、缘由,友人是因为官职调动而离开金陵,无法看出送别的感伤,而且词中虽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但更多的是对王胜之品德高洁的称赞以及对王胜之的宽慰。没有显示感情基调。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如“渺渺斜风吹细雨”描述送别时的环境,如“斜风”“细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苏轼送别友人王胜之,惜别之情令人感动。如“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意思是“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描写金陵父老挽留王胜之的场面,借助百姓的“留”来突出王胜之品德之高洁,词人的用心可谓良苦,令人感动。如“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意思是“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说其离去时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在此想象的基础上再度想象,说他竟惊鸿一瞥就要离开金陵,不是他愿意离去,而是为他驾车的青鸾和护航的红鸾看到了金陵的白鹭洲,神奇的鸾鸟不愿与白鹭为侣,所以振动翅膀,载他翩然而去。以“红鸾”和“骖乘”“白鹭”来夸赞王胜之志向之远大,可谓知音之人,令人感动。如“翩然欲下还飞去”意思是“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以翩然飞去来形容王胜之“视事一日”,化解友人的尴尬,宽慰友人,既是为王胜之的匆匆离去开脱,也是在恭维他的度越恒流。这些都应该是让王胜之感动的地方。13.C14.B15.D【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的能力。C.诗歌中的韵脚依次为“戎”“雄”“中”“功”,只有四个。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B.“第二句直接勉励魏大杀敌建功,保卫边疆”错误,第二句的“魏绛复从戎”,是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诗人变“和戎”为“从戎”,活用典故,用魏绛建立功勋来间接勉励魏大建功立业,保卫边疆。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关键诗句的能力。\nD.“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错误,五六两句用“横”与“接”字点明魏大所守之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暗示魏大责任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的勉励之情。故选D。16.D17.D18.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甲诗中“劳歌”源于《晋书》,化用典故。B.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为虚写;“日落”“满天风雨”为实写。C.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满天风雨”借景抒情;乙诗“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借景抒情。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错误,“梅花发”不属于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是隆冬时分的典型物候。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是探究鉴赏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从诗句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甲诗第四句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乙诗结尾句运用比喻,把“离恨”比作“江水”,形象生动,“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结尾句直接点出“离恨”,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达出自己和友人的离愁别绪。\n19.五言律诗或近体诗20.D21.情景交融。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隐约浮起片片烟云。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孤寂的心情,抒发了作者与老友久别重逢后又将再次别离的不舍和伤痛。【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诗歌从体裁分,一般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一般包括律诗和绝句;以年代为限,古体诗一般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近体诗一般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从形式特点来看,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而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从年代来看,司空曙是唐代诗人;从诗歌的形式来看,诗歌共八句,四联,每句五个字,且每联尾字押韵,所以应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由悲转喜,全无离别的伤感”错误,“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意思是“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传杯痛饮”,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是总写伤别,用一“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离杯惜共传”,在惨淡的灯光下,两位友人举杯劝饮,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来看,考生需要找出诗歌中的景,把握景的特点,然后体会诗中的情感,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意思是“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所写的景是“灯”“雨”“竹”“烟”:“灯”是“孤灯”,突出其“孤”,“雨”是“寒雨”,突出其“寒”,“竹”是“深竹”,突出其“密”,“烟”是“暗浮”,突出其隐约,由此可见,这景是凄凉之景;从情来看,诗中写二人久别之后再逢,而再逢之后明朝又将再别,所以孤灯、寒雨、浮烟、湿竹这些凄凉的景象渲染了伤别的气氛,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由此可知,这两句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22.C23.C\n24.一般人即使安心守边疆也仍然希望归家,霜塞晚也是常人眼中的悲景,画线句却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边塞生活,有横槊赋诗之兴,只恐被朝廷召回,勾画出友人在其心中雄姿英发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友人在边塞建功报国的情意,这样写熨帖动人,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边鼓之声。【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材的能力。这首词写南宋时光州是接近全国的边防重镇,作者送别朋友去赴任。词之上片由此番遽别,忆及上次分别后六年阔别的情景,自然地将眼前的伤离意绪反跌出来。下片运用想象手法,拟写友人边地的生活情状,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鼓励他边塞建功立业的情意。所以可归为“赠别”一类。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特点的能力。A.“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错误。“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可见,并没有“以昔日乐景衬相思”,而是直接抒发了辛酸沉痛之情。B.“虚写重逢之景”错误。“回头双鬓已星星”写了现在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所以并不是“虚写”,而是“实写”。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错误。上阕回忆了六年前在武陵相聚时种种快乐的情事,现在两鬓都已花白,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宴上的酒还要给老朋友倾倒,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可见并非“幽峭冷艳”,而是朋友之间的温情。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路和赏析思想情感的能力。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处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n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边鼓之声。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25.C26.D27.示例一:Blue更适合。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示例二:译为“blue(蓝)”更好。因为蓝色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从而突出象征着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蓝色这种深沉抑郁的色调与岭上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示例三:译为“g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也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本诗五言八句,颔联与颈联对仗严格,尾字押韵,符合律师的特征。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现的手法的能力。D.“以景结情”错误。“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没有写景的成分。此句故作反语,实际上抒发的是忠而被谤、报国无门的怨愤。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颜色所隐喻的情感特征来回答。示例一:blue更适合。这首诗写于作者谪守南巴将要赴任时,眼中所见是年年岁岁梅枝不变的寒意,落日下沉、孤舟漂泊的萧索,此去万里,此生无望,静寂的湘水茫茫无际,几声猿鸣更添悲凉。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示例二:译为“blue(蓝)”更好。由“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可知,蓝色在西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中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落日孤舟”与“青山万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与青山万古不变的阔大构成对比;而“blue(蓝)”就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同时,蓝色调深沉抑郁,与诗中的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给人以阴沉黯淡之感,更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n示例三:译为“g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从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来看,并非一味消沉,而是随着所见景致的开阔表现出心境的开阔,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天地宽广,湘水平静,洞庭草色一望无际,“已料”“唯应”都表达出诗人试图借自然山水脱离俗世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28.D29.B30.“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文体常识的能力。词牌与词的格式相关,决定着这首词的格式,如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押韵等。考生可以回顾学过的词,根据这些词的句数、字数进行排除。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二句是“不思量,自难忘”,显然与这首词的第二句“从公一吊兴亡处”不一致,排除A。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是“大江东去”,与这首词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B。如《沁园春·雪》,第一句是“北国风光”,与这首词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C。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从句数到每句字数都一致,所以这首词的词牌是“渔家傲”。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作用的能力。由题干来看,首先要理解小序的意思,然后进行选择。如“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意思是在金陵赏心亭送别王胜之,交代写作缘由。如“金陵赏心亭”是共游赏景的地点,“王胜之”是人物。如“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交代王胜之因为官职调动将要离开金陵。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错误,诗歌序文部分交代送别地点、缘由,友人是因为官职调动而离开金陵,无法看出送别的感伤,而且词中虽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但更多的是对王胜之品德高洁的称赞以及对王胜之的宽慰。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如“渺渺斜风吹细雨”描述送别时的环境,如“斜风”“细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苏轼送别友人王胜之,惜别之情令人感动。\n如“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意思是“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描写金陵父老挽留王胜之的场面,借助百姓的“留”来突出王胜之品德之高洁,词人的用心可谓良苦,令人感动。如“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意思是“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说其离去时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在此想象的基础上再度想象,说他竟惊鸿一瞥就要离开金陵,不是他愿意离去,而是为他驾车的青鸾和护航的红鸾看到了金陵的白鹭洲,神奇的鸾鸟不愿与白鹭为侣,所以振动翅膀,载他翩然而去。以“红鸾”和“骖乘”“白鹭”来夸赞王胜之志向之远大,可谓知音之人,令人感动。如“翩然欲下还飞去”意思是“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以翩然飞去来形容王胜之“视事一日”,化解友人的尴尬,宽慰友人,既是为王胜之的匆匆离去开脱,也是在恭维他的度越恒流。这些都应该是让王胜之感动的地方。31.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32.A33.该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宏达、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雄浑、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春蚕食叶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故其比喻的是“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暗示廓之应试前的紧张心情”过度解读,这句话是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并非映射人的心情。故选A。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是诗歌的意象,“鹏北海,凤朝阳”,选用鲲鹏展翅,丹凤朝阳的意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朝阳光芒万丈,寓意前程光明,整个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又携书剑”则刻画出人物的豪放不羁的形象,携书带剑,文武双全,让人想象其上京赶考时儒雅刚健、神采飞扬的模样,心境开阔。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n34.A35.B36.描写送行路上的田园风光,表达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肯定与羡慕之情;刻画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对友人不同流合污,品行高洁的赞美之情;与友人依依惜别与无力援助的无奈惆怅之情;设想返乡后故交很多,对友人的安慰之意。【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能力。A.“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错误,开头四句用轻快的笔调,鲜丽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初夏风光图,一派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不禁也勾起诗人的一阵思乡之情。诗人借此“奇景”表示对于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旷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故而此处并非“乐景哀情”,也未奠定感情基调。故选A。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诗歌中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是用了闲云野鹤、孤云独去闲等寓意。A.此处写自然之云,不具有象征意义。B.此处借云自然而然自山中冒出,来表达自己悠闲自得的心境,与诗句用意相似。C.此处实写眼前白云飘飞之景,不具有象征意义。D.此处借青云写宫殿之高,不隐含人品性的寓意。故选B。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写诗人送友人离去时,所见风光怡然,勾起人思乡之情,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之情。中间八句塑造陈章甫形象,刻画出一位自负清高、不同流俗的高士形象。“陈侯”四句,先写陈章甫与众不同,他襟怀坦荡,胸藏万卷,有着豪爽出奇的相貌,犟直的性格和非凡的抱负。“虬须虎眉仍大颡”,不仅抓住了陈章甫的外貌特征,而且也能显示其性格特点,刻画得传神之至。“腹中”二句写陈章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抱有经邦济世的大志,积极出山入仕,不肯混同凡庸之辈碌碌终生,老死山林。“东门”四句写陈章甫不以功名为累,不以罢官为意,轻视世事,脱略形迹,却能看重友情,欢饮至醉。“有时空望孤云高”,写他脱尽尘俗,寄托孤云的清高志尚,也反映出他在做官时不肯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洁身自重的高尚品节。此处对友人形象的刻画,即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刻理解,和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孤高品性的赞美、仰慕之情。\n“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写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思和无力援助的深沉感慨。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陈章甫本是志在山林的高洁之士,如今去官归隐,正遂其初志,况故林相识颇多,此次旧友重逢,定会欢迎他的重返山林。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借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之情。37.D38.C39.本诗前二句想象从前两人凭栏共语的画面,以昔日团聚之景衬当下的分离之状,突显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后四句以春草与柳絮喻离愁别绪,恨如春草,愁若柳絮。春草长满天涯状恨之多,柳絮纷飞空中,喻愁之复杂;整首诗作者虽未直接抒发离愁,但通过回忆过往画面及春天景物作喻,含蓄地抒发对友人深切的牵挂与思念。【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首诗歌押的韵是“u”韵,押韵的韵脚分别是“馀”“语”“处”“去”“絮”,对应的诗句分别是第一、二、四、六、八句,所以共五句押韵。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前二句想象从前两人凭栏共语的画面,以昔日团聚之景衬当下的分离之状,突显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后四句以春草与柳絮喻离愁别绪,春草长满天涯状恨之多,柳絮纷飞空中,喻愁之复杂;整首诗作者未直接抒发离愁,是通过回忆过往画面及春天景物作喻,含蓄地抒发对友人深切的牵挂与思念。所以本诗的语言含蓄隽永。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全诗是怎样抒写作者情感的,这是对抒情手法的考查,可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题目“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怀人诗,情感主要是表达依依不舍、思念之情。“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去年夏天,在微雨中我们一起凭栏共语,这二句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用从前两人凭栏共语的团聚之景来反衬当下的分离之状,突出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春草一碧无垠,兼用比喻,离恨如春草,数不胜数,绵展无边,形象地写对朋友浓浓的思念。下句仍然用比喻。往事如天边孤飞的鸿雁,杳杳愈远,渐渐无迹无踪。这句仍是感叹时间流逝的无情与迅速。\n“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尾联总收。即景,眼前无尽去远的堤柳飘起了团团簇簇的飞絮;切情,牵挂思念朋友之愁,感慨世事多变、时间无情之愁,恰如这纷纷扬扬飘荡的柳絮,没有个边际。化无形为有状,具体又生动。后四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春草与柳絮喻离愁别绪,春草长满天涯状恨之多,柳絮纷飞空中,喻愁之复杂。综合来看,整首诗采用想象和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回忆过往画面及春天景物作喻,含蓄地抒发对友人深切的牵挂与思念的。40.C41.D42.答案示例:首先是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不及”,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人乘船远去,虽是百般依恋也无可奈何。其次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描写“不及”的感觉,直到开船的鼓声完全散去,友人的船在天边完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接着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时间之久,作者细致刻画了周遭环境的变化:直到岸边的离亭里人群已经散去,码头上只剩下鸟儿,晚钓的人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人仍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最后通过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自己错过送别友人后无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分析】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分析标题内容的能力。“江津”位于四川,是送别的地点;“刘光禄”是送别的对象,官名。汉有光禄勋、光禄卿、光禄大夫。故选C。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语言、题材等能力。D.“想象奇丽,语言清新”错误,本诗是送别诗,是诗人送别友人眼前所见实景,并且语言朴实。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二句“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是一幅目送朋友风帆逝去的远望图。通过诗人的动作描写送友人不及。\n以下六句可分为两个层次,也可以把它看成两个镜头。第一层次“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两句是电影长镜头中的远景,写船已经远去的情状。紧接着的四句是第二层,可以看作近乎特写的近镜头。诗人回过头来写自己身边的情景,也就是朋友刚才离去的那个地方。“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这个泊处是朋友离船所泊之处,因为没有来得及送别友人,因而对与友人刚刚驻足的地方产生情感上的牵连和迁移。“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仍是承上二句,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正渲染出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情绪和氛围,景的色调灰暗,从中可窥出诗人心中的悲凉。最后二句是说朋友已去江汉而自己却返归城曲。“如何相背远”,诗的语气平淡朴素,其中深深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调。这样写自己归来的情状于全诗而言,对江津送友不及情状的续写,更可见出诗人对朋友思念之深、之切。43.A44.B45.答案示例1:“莫断阴山路”更好。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辛、畅想交战时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而尾联用“莫断阴山路”,则有劝诫的意味,劝诫李将军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一味杀伤敌人,使诗意更进一层,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和平安定的强烈愿望。若用“想到阴山北”则延续了此前赞颂祝愿的思路,无此反跌之效。答案示例2:“莫断阴山路”更好。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辛、畅想交战时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尾联若接着写“想到阴山北”,只是直接延续此前语意,诗意较平。“莫断阴山路”不直接写对胜利的祝愿,而是说敌人已请和所以请放敌军一条生路,以此来表达必胜的信心和祝愿,更显委婉,更有风致。【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由题目“送李将军赴定州”可知,这首诗是在送别“李将军”时所写,写作目的是送别李将军。虽然诗中写到了边塞的景象,都是作者送别李将军去定州时,想象边塞定州的情境,本质还是送别诗。故本诗是送别诗。故选A。4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工笔细描”错,“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意思是“关塞悠远,春风难以企及,未到关前,就已经看不到春色了;关外,风卷沙尘,黄沙弥漫如云,遮天蔽日”。这一联没有对边塞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而是粗线条勾勒,属于“白描”。故选B。4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句独特表达效果的能力。尾联“莫断阴山路”劝诫,意思是不要赶尽杀绝。阴山路,敌人的退路。故兵法,围城三面,留一面让敌人逃跑,避免死战。只要打胜了,敌人要求和谈就可以了。这一联不直接写李将军战胜敌人的场面,而是用兵法上留一面让敌人逃跑来写胜利和敌人的求和,表现了李将军的军事才能,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和平安定的强烈愿望。如果是改成“想到阴山北”,紧承上文“烽戍隔长河”,想到将军所去之地,在那阴山之北,慑于将军声威,入侵的强敌已经求和。若果用“想到”句,结构上属于承接,选用“莫断”句,意思上有劝诫、转折意。\n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6.D47.B48.“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分析】4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背诵名句名篇的能力。首先背诵与选项相关的名篇,然后结合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加以判断,因为相同词牌下这些信息是相同的,比如《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构特色与本词相符,所以词牌名为“渔家傲”。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此词题序云:“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可见,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奉诏调往汝州。八月,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江宁知府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送别。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可见交代了送别的人物、地点、原因。没有显示感情基调。故选B。4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和词人感情的能力。此词开头“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过拍两句“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结尾两句写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49.B50.D\n51.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诗人选择了“云”和“雁”的意象,一个象征漂泊,一个象征思念,意象选择富含情感;此联上句写了诗人看到天空云朵飘荡,似乎跟着友人离开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写大雁飞入南京,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分析】4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结合诗句分析,颔联“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中,“汲水”对应“扬帆”(动词对应动词)“疑山动”对应“觉岸行”(动词+主谓结构作宾语)。颈联中“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云”与“雁”相对,“京口树”对应“石头城”(地名+名词,偏正结构)。因此是这两联对仗。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拟想了一幅友人舟行水上的画面,抒发对友人一路的牵挂和思念。A.“宽慰”不符合诗歌要表达的感情。B.“奔赴美好前程”不符合诗歌内容和情境。C.“祝福”不符合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故选D。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上句选择了“云”的意象,不说友人离开京口,而说“云离京口树”,一方面实写眼前之景,另一方面,“云”的意象往往象征漂泊,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惦念;而下句选择了“雁”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雁”象征思乡、音信,不说友人到了石头城,而说“雁入石头城”,表达了对友人的惦念和期盼早通音信。这两个意象的选择十分准确生动。而从手法来看,上句写了诗人看到天空云朵飘荡,似乎跟着友人离开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写大雁飞入南京,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而“离”与“入”两字体现了景物从此地到彼地的空间转换,以离别之速衬难舍之情;画面富有层次,看似平常,实则别有趣味,匠心独运。52.C53.该句在词中表达的是对伊人执着的追求和坚贞不渝的深情,之所以历来被人称颂,是因为它寄托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成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具备的境界。如答:因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广为流传。【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nC.“哀怨”错,词人写的是“春愁”,抒发刻骨得到相思之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文章借景抒情,抒发凄美、感伤、惆怅之情,但无“哀怨”。故选C。5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和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这里的“伊”可联系《诗经》中的“伊人”,一个曼妙的女子,那么此句表达的就是对伊人执着(终不悔)的追求和坚贞不渝的爱情。这句话描绘了热恋中的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然衣带渐宽、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被人们传诵的原因也不过如此。当然,还可以理解成对美好理想、事业的追求。考生可以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分析即可。54.C55.C56.示例一:这两句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示例二:这两句运用对写法,实际上是行人远行,遥想家中思妇,殷切叮嘱其莫要上高楼远眺,因为自己已走到她目力所及尽头,除却“平芜”“春山”,根本无法看见自己的身影。既写出思妇对行人的思念之深,又加上行人对思妇的关切眷念之情,从而让情感更浓。【分析】5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诗词文化常识的能力。本词词牌名为“踏莎行”,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本词正符合其词体要求。故选C。5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写出了思妇对远在天边的行人的绵密深长的眷恋和担忧”错误,该句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不是写思妇的眷恋与担忧。故选C。5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这两句的意思是: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这其实是补足“莫近危阑倚”之故,也\n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这正是一个深刻理解所爱女子心灵美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另外,“春山”已经够远,在“平芜”尽头,而“行人”却比春山还远,更在“春山外”,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凭栏远望之人对行人的思念之情随着景的延伸而延伸,而景也随着人的想象而扩大,情景交融,更增感染力。57.柳宗元58.B59.(1)用典:运用了西汉贤相黄霸和春秋时期柳下惠的典故。借助这两个典故作者以自嘲的口气写出了自己再次被贬,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自己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到的打击。(2)借景抒情:颈联诗人以“回雁”、“哀猿”来抒发二人的离愁别绪。(3)想象:尾联想象作者和柳宗元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低头吟诵《有所思》,写出了两人山水相望的无限相思,表达了志同道合而又遭分别的两人情义。【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柳宗元因官终柳州刺史,所以人称“柳柳州”,并且柳宗元和刘禹锡是好朋友。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风格的把握能力。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是和柳宗元分别时所写的一首诗,本诗的情感有分别时的愁绪,但又暗含了对当政者的不满和自己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到的打击,情感饱满沉郁。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运用了典故、借景抒情、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使诗歌抒情脉络起伏,所以本诗的语言风格为沉郁顿挫。59.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本诗颔联写到“黄丞相”“柳士师”两个典故,意思是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运用了西汉贤相黄霸和春秋时期柳下惠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在此被贬的无奈,同时也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自己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到的打击。颈联写到“回雁”和“哀猿”,意思是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到故乡和不忍分别的愁绪。尾联是作者的想象,想象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从而表达了志同道合而又遭分别的两人情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边塞征戍类 羁旅思乡类 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边塞征戍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2023届天津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9-11 08:20:02
页数:30
价格:¥5
大小:73.3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