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0

2/30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送陆务观①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②(节选)范成大宝马天街③路,烟篷海浦心。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④深。京尘⑤成岁晚,江雨送人归。第30页共30页\n[注]①陆务观:陆游,字务观,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靠近海边。②待阙:等待补缺任命。③天街:南宋京城的大街。④道根:道德的基础,立身的根本。⑤晋人陆机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以表现其游宦晋朝都城洛阳的情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天街”“海浦”分别交代出行地与目的地,呼应标题中“送”“归”二字。B.第三、四句实写首联中“心”的内涵,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表达归隐之切。C.第七句宽慰友人,应看淡荣华高贵,第八句赞赏友人深植立身之本,能够忘怀得与失。D.第九句运用典故,暗示京城的官场充满尘俗,第十句暗示陆游回去也不一定是坏事。4.本诗第五、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①幕杜甫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②。【注】①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此诗是杜甫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当时杜甫已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②五云,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三台,星宿名,这里是以星宿比喻杜相公。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的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离去蓄势。B.颔联在“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C.颈联的“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D.尾联中诗人以星宿作比,形象地表达出了李秘书进京为官,获得重用,仕途一片光明。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司勋杜十三员外①李商隐第30页共30页\n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②,名总还曾字总持。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汉江远吊西江③水,羊祜④韦丹尽有碑。【注】①杜十三员外:即杜牧,字牧之。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杜牧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常有不遇之叹。②梁江总:即江总,南朝著名文学家,字总持。③汉江:本指杜预,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④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杜牧的官职、名、字和诗作,“杜秋诗”是指杜牧名篇《杜秋娘诗》。B.颔联写杜牧与江总二人取名拟字的方式相类似,极富巧思,可见作者精工的诗风。C.颈联借宝剑之锋利暗指杜牧为人刚直,虽遭受排挤但却并未心灰意冷、哀怨自叹。D.全诗构思精巧而不纤弱,风格清扬又不失蕴藉,于深沉豪迈中见出对友人的关切。8.李商隐在另一首诗作《杜司勋》中盛赞杜牧“人间唯有杜司勋”,请结合《赠司勋杜十三员外》简要分析李商隐具体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杜牧的赞赏之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注】①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因写《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而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30页共30页\nA.韩愈因上表切谏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身处京师的好友贾岛写作此诗以抒己怀。B.首联两句笔力奇横,表达忠臣被逐,寒士内心难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情厚谊。C.颔联中“篇章”“书信”既写出了两人的相互应和和肝胆相照,又与诗题遥相呼应。D.尾联借烟风卷尽、皓月东升之景寄予诗人的美好憧憬,暗含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之情。10.诗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逢王建有赠张藉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①每追随。使君②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经今三十余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B.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常常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格调清新。12.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黄补阙①南迁杜荀鹤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第30页共30页\n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注】①补阙:官名,掌供讽谏。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在送别黄补阙南迁之时难舍难分的心情。B.颔联叙述了黄补阙被贬的原因,全心全意地劝谏皇帝而得罪了他人。C.颈联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对黄补阙进行了劝慰并称赞他为朝廷直臣。D.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明畅,每联或呼应标题,或暗扣标题。14.诗人为什么说黄补阙“难滞楚南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注:云阳,县名,县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韩绅,《全唐诗》注:“一作韩升卿。”韩愈的四叔名绅卿,与司空曙同时,曾在泾阳任县令,可能即为其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从上次别后,已历数年,由于山川阻隔,两人不能相见,内心充满了相思之情。B.“乍见”“翻疑梦”,写出了重逢的意外以及相遇时的惊喜,让诗人感觉重逢好似在梦中。C.“相悲各问年”道出朋友离别之后的悲苦,如今两人相见,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D.“恨”字道尽明朝羁愁别恨,“惜”字描绘殷殷劝酒之状,表达了彼此依依不舍的感情。16.请简要赏析诗的颈联。第30页共30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崔判官使太原①武元衡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②本世亲。两地山河分节制,十年京洛共风尘。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报主由来须尽敌③,相期万里宝刀新。【注】①崔判官,武元衡任到南节度使时的蜀中幕僚,共事多年,辞职欲回大原。武元衡写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遇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②刘君:太原节度使。③尽敌:全歼敌军。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元衡称属下崔判官为“君”,且用一“劳”字,尽显其礼贤下士的谦恭态度。B.“两地”句写作者与刘君一在剑南,一在河东,相距遥远,分别节制着两地山河。C.“十年”表现共事之久,“共风尘”则传达出风雨同舟之情,颇有动人的力量。D.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出句推测对方情况,对句叙述自己的生活。18.前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常侍御却使西蕃①韦应物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②识遗民③。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第30页共30页\n【注】①唐德宗建中二年,常鲁以监察御史身份担任入吐蕃使崔汉衡的判官。吐蕃赞普认为唐王朝书函措辞不当,又对所划疆界存有异议,崔汉衡遂命常鲁回朝请示,故此诗题称“却使西蕃”。却使:回使、报使。②亭障:边塞堡垒等军事设施。③遗民:吐蕃侵占地区的大唐百姓。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紧扣题目,写常鲁从遥远的吐蕃回来,又携带天子诏书再度出使。B.颔联先抑后扬,常鲁本是一介书生,拘守文墨,现在却能凭单骑消除边塞战争。C.五句承上,写旅途风雨,关河夜宿,辛劳可知。略点景物,有含蓄不尽之妙。D.六句启下,想象常鲁途经吐蕃侵占之地,多见亭障遗民,内心必然感慨不已。20.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辛弃疾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②边。麴生③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②萤雪:指车胤囊萤,孙康映雪。③麴生:酒。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便直截了当地劝勉曹君应当早日求取功名,体现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B.“一灯传”句是说儒家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儒学前辈传扬下来的,值得珍重和继承。C.“西窗约”化用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期望能和曹君早日再相聚。D.下阕最后两句运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寄寓送别之意,含蓄蕴藉。2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才?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第30页共30页\n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合花开香满庭”,浅而不浮,艳而不俗;夜合花开,紧扣诗题“夏夜”,结构浑然。B.第三、四句意即纷乱年代珍贵家书总是难以送达,而今与表兄相见,凄凉往事不堪回首。C.第五、六句是大部分人同有之事,也是大部分人想说之话,表达朴素,容易引发共鸣。D.最后两句虚实结合、以景结情,写出作者面对河桥边的美酒佳宴时生发出的无限感慨。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大理张卿顾况(唐)春色依依惜解携,月卿今夜泊隋堤。白沙洲上江蓠长,绿树村边谢豹①啼。迁客比来无倚仗,故人相去隔云泥。越禽②唯有南枝分,目送孤鸿飞向西。[注]①谢豹,鸟名,即子规。②越禽,南方的鸟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用拟人的手法将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描绘得别致动人。B.颔联融情于景,写出了白沙洲上水草茂盛生长,绿树村边杜鹃悲啼,渲染了离别之人心中的悲愁。C.颈联直抒胸臆,用“迁客”点出了友人被贬的身份,直接表达对友人远行无所倚仗的牵挂之情。第30页共30页\nD.尾联化用《古诗十九首》中“越禽巢南枝”的诗句,与孤鸿向西飞的画面结合,将友人天各一方的形象地描摹出来。26.古诗中在结尾常常以景结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赠成封州   陆游绿发临边固已奇,不应憔悴客京师。极知自有封侯骨①,但要无忘耕垄②时。意气覆毡③书捷布,风流横槊④赋新诗。平生每恨相从少,满眼关山又语离。【注】①封侯骨,典出《汉书》。翟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詈辱。汝南蔡父认为其有封侯的骨相,后来翟方进曾为相。②耕垄,指“躬耕陇亩”,语出《诸葛亮传》。③覆毡,比喻才思敏捷,典出《北史·陈元康传》。④横槊,即“横槊赋诗”,语出苏轼《前赤壁赋》。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写朋友青春年少到边疆(封州)任职,固然已经算是惊奇之举,寓含赞扬之意。B.第二句话锋一转,表面写朋友不应面容憔悴客居京师,实则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之情。C.颔联写诗人深知自己有封侯骨相,但不会忘记“躬耕陇亩”,借典故表达自己的志向。D.尾联感慨平生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不多,短短相聚,就知道要分开了,只好匆匆话别。28.颈联“意气覆毡书捷布,风流横槊赋新诗”是这首诗的诗胆(即核心思想)所在,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第30页共30页\n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既点明分别的时间,更表明了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B.“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C.颈联中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借以劝慰友人要乐观豁达。D.尾联中诗人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30.有人评论说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诗里,这是全诗的主脑。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侯中丞流康州①刘长卿②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30页共30页\n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B.颔联表达了诗人和友人被贬谪后的心理感受,有对侯令仪被人猜忌散布谗言长流岭南康州的同情,也暗含有幽愤之情。C.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32.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停),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点题,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暗含了他功业无成的感叹。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以责备口吻写流水的无情,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境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C.“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D.结句写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与凄凉之意。34.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第30页共30页\n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宋)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阐明无论富贵或隐居都要宠辱不惊的道理,以与祐之弟共勉。B.下阕前两句不直写送别却回忆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倍显多情。C.词人想象送别后只有翠山秋水伴祐之弟前行,表现了离别时的孤独感伤。D.这首词描写、叙述、议论结合,运用想象、比喻、对仗等手法,耐人回味。36.“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皇甫冉湖上孤帆别,江南谪宦归。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云梦春山遍,潇湘过客稀。武陵招我隐,岁晚闭柴扉。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湖上”是分别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诗人家乡阳羡所处的区域。B.以“孤”饰“帆”隐含形只影单之意,“谪”则显示了诗人的身份和归因。C.颈联运用了互文手法,写楚地的山水处处充满春意,从这里经过的人却少。D.诗人化用武陵源的典故,暗示自己在隐居生活中获得了安慰,悲情已消减。3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第30页共30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①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及其所赠之诗的推崇之情。B.额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裴迪对自己的相忆,用一个疑问句表达对装迪没有自由的同情。C.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感到抱歉。D.全诗从对裴诗的称赞,转到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脉络顺畅自然。40.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2.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第30页共30页\n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3.B4.①“高兴余飞动”是说陆游虽遭贬谪,但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是说耿耿忠心,皇天可鉴,总会有起用之时。②该联包含诗人与友人共勉的深意,抒发志在朝廷、忠于朝廷、渴望得用之隐衷。【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表达归隐之切”错误。三、四两句紧承“心”字而来,实写“心”的内涵。“京口”即镇江,“山阴”即会稽,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爱京口”与“忆山阴”,应是情感所钟,心之所向。陆游家本山阴,自难忘怀山川美景。作者以乡思解释陆游返里待阙的直接原因,显然是要避开人主之逆鳞;并非表达陆游“归隐之切”。故选B。4.第30页共30页\n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针对五、六句的思想感情来设题。考生须基于整首诗语境来分析。五、六两句就三、四句作转折。前者出以陆游口吻,写其所思所忆;后者转由作者叙事,写其所见所感。“高兴余飞动”意思是“君情志高远而壮采飞动”;“高兴”是形容情志高远,这是赞陆游心志高远,结合“待阙:等待补缺任命”可知,陆游此次归去是贬谪之后等待补缺,本该是失意之时,却依然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意思是“自有皇天明察你的孤忠”;“孤忠”是指得不到理解的忠诚,而“有照临”是说陆游的一片忠心总会被皇天察知,定会有起用之时,叹友人以忠获罪。作者的这两句话,语重心长,既是对陆游的安慰和勉励,也是对自己的勉励,这里既可见陆游之心,亦可见范成大之心。表现出忠于朝廷、希望得到朝廷的心志。5.C6.①对朋友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②对朋友赴京为官的欣喜、羡慕之情;③对自己无法重得起用,又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错误,根据“后命催”可见,“恐”字,表达了唯恐耽误了赴期而被催促的担心。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大意:小船来自益州,李八秘书要乘船穿过巫峡,此时,枫叶飘落,菊花盛开。为了早到相府,早晨就要出发,唯恐误期被人催促。西北方向五色云多的地方,就是要去的三台杜相府。前两联,写朋友从益州穿过巫峡,得以与自己相会,流露出重逢旧友的喜悦之情。颈联,写朋友为不误佳期而早早出发,才刚相逢又要离别,此处表达出作者对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和对朋友匆匆别离的伤感。第30页共30页\n尾联,写朋友这一去是到京师为官,有祝福、羡慕朋友能得人赏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情感。结合诗人自己的处境遭遇,此时他在夔州,正是年迈落魄之极,与朋友相较,不免有自己无法重得起用,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7.C8.①夸赞杜牧文才出众:首联赞杜牧《杜秋娘诗》高远清新,颔联将杜牧比作江总,赞其文才之高,名气之大;②盛赞杜牧武略之高:颈联赞杜牧胸中自有武略,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感伤悲叹;③极赞杜牧文章不朽:尾联赞杜牧撰写的韦丹碑文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虽遭受排挤但却并末心灰意冷、哀怨自叹”错。颈联上句借宝剑之锋利暗指杜牧为人刚直,心如铁石般坚定,且胸存甲兵锋利如同干将莫邪剑刃,下句则为作者对杜牧进行慰勉,不要为衰老而兴嗟叹。依据诗句“鬓丝休叹雪霜垂”,“休叹”是作者对杜牧的劝慰,言下之意,杜牧其实是有哀叹之意的,而并非如选项所言“并未心灰意冷、哀怨自叹”。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首联意思是: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该联赞杜牧《杜秋娘诗》高远清新。颔联意思是: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作者将杜牧比作江总,赞其文才之高,名气之大。这两联是夸赞杜牧文才出众。(2)颈联意思是: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作者盛赞杜牧胸中自有武略,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感伤悲叹。(3)尾联意思是: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作者极赞杜牧撰写的韦丹碑文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9.D第30页共30页\n10.颈联“峰悬驿路”一句写道路险阻。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蜂峦上。“海浸城根”一旬则说韩愈到任后处境凄苦。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悬”“浸”二字,一高一下,生动形象。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切心情。【解析】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词内容和手法的能力。D.“暗含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之情”无中生有,尾联并无此意。尾联句意为: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以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喻指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故选D。10.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颔联意为: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为之含秋。这一联中,“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悬”字以山峰悬挂在道路上的奇特笔法,极言山之高,路之难;“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浸”有全部沉没之意,以沉没之低、湿写出潮州城地势低下、空气潮湿的特点。而“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这一联都是作者对对方行路艰难的悬想,也在景物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虽未参与实境,却在设身处地地为朋友的艰难而担心,为朋友的际遇而挂心。写到此联,已把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双方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11.B12.求学生活,应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求学生活,应努力探求义理,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求学生活,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享受过程。【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错误。三、四句是回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不是回忆当年交游广泛。第30页共30页\n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第三联“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描写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询问,共同努力,不断创作新的诗词歌赋,空闲的时候就一起探讨课题。表现出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互相学习,谋求上进的融洽求学生活。其中“新作句成相借问”,体现了同学之间彼此学习,平等求学,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闲求义尽共寻思”,体现同学之间努力探求义理,相互帮助,探讨课题的浓厚求学氛围,表现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闲求义尽”,还强调求学中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共寻思”表现了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享受学习探究的过程。13.A14.①黄补阙南迁“非天意”,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不符合天理,事理)。②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谏主,是为直臣。③“喧然公论在”自有他人替黄补阙抱不平。【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难舍难分的心情”理解有误。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黄补阙正直谏言的肯定以及对其被贬的义愤之情。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难滞楚南春”是说黄补阙不会在南方被贬谪、滞留太久,很快就会回到朝廷。诗人这样这样说是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此次被贬并非皇帝本意,诗歌起笔说“得罪非天意”,这里的“天”指的是皇帝,“非天意”是说黄补阙南迁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当然如果把“天”理解为“上天”,则此句意思是黄补阙南迁不符合天理,事理。总之,这就意味着他会很快回朝。第30页共30页\n二是黄补阙本人的人品和才华,诗歌颔联说他“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说明他是因为劝谏住上,不防伤了某些人才导致被贬,这恰恰说明了他的忠直敢言;颈联又说“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直臣”二字是对黄补阙的高度评价。由此我们得知,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谏主,是为直臣。这也是他不可能长期被贬滞留南方的理由。三是有人替他鸣不平。诗歌尾联说“喧然公论在”,“公论”“喧然”,说明很多人在议论黄补阙被贬一事,大家都替黄补阙抱不平。这是他“难滞楚南春”的第三个理由。15.C16.诗人用“孤灯、寒雨、浮烟、湿竹”四个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而“寒”字和“暗”字,突出了夜雨的寒冷和浮烟的暗淡。借此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也以此景表达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解析】【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理解错误,“各问年”互相问的是年龄。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点句子的能力。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是描绘眼前景。颈联和尾联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二句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诗人用“孤灯、寒雨、浮烟、湿竹”四个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而“寒”字和“暗”字,突出了夜雨的寒冷和浮烟的暗淡。借此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也以此景表达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第30页共30页\n17.D18.示例一:尾联确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①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则尾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②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则向刘君荐举崔判官的意思十分明显,刘君读到此诗是意料中事,因此,尾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示例二:尾联并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而是与崔判官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①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则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②虽然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但这只是作者对可能到刘君处求职的崔判官的安慰,诗不是给刘君看的,所以不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错,从诗的内容看,颈联是承颔联而来,颔联写的是作者与刘君,则颈联写的也是作者与刘君,因此,颈联上句写的是刘君的生活而非崔判官的生活。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对于“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这一观点,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若答同意这一观点,那么可以从题目“送崔判官使太原”“我与刘君本世亲”和注释“武元衡写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遇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送给崔判官的,和“崔判官”共勉是理所当然的;又本诗的写作目的既是送别,又是举荐,那么把崔判官举荐给“刘君”,肯定也是把这首诗给刘君读的,那么,诗中也有刘君共勉;“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是期望崔判官到达太原后“报主”“尽敌”,是对崔判官的一种勉励。第30页共30页\n若答不同意,“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是期望崔判官到达太原后“报主”“尽敌”,是对崔判官的一种勉励,可以说这是作者与崔判官共勉之句;看题目“送崔判官使太原”,这首诗是送给崔判官的,目的是赠别勉励,自然全诗是与所送对象崔判官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虽然写到了“我与刘君本世亲”“十年京洛共风尘”,但是,作为赠别,崔判官会去刘君处求职,但并不一定会让刘君看到此诗,故作者这是和崔判官的共勉。19.B20.手法:①想象。诗人想象,友人此去必能收复故地,完成使命。②反问。“宁辞”是“怎会推辞”的意思,实即“不辞”。情感:诗人期待常鲁不辞辛苦,不辱使命,收复失地,报效国家。【解析】【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B.“先抑后扬……拘守文墨”错,颔联先写常鲁以前的身份是小小的文职,后写他现在肩负出使边塞调和战争的重大使命,无所谓抑扬,有对比转折。“守”是固守、坚守之意,中性词,不能理解为贬义的拘守、拘泥。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尾联“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中诗人嘱托并祝福常鲁这一去一定要想法收复失地,不要因为只身前往边塞,路途遥远危险往来频繁而畏惧推辞。题目为“送”,说明常鲁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只是即将出发,诗人联想想象,虚写常鲁这一去的美好结局,其间融入了诗人对常鲁的祝福和期待。“宁辞沙塞往来频?”中“宁”是难道,与结尾问号结合构成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常鲁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无畏无惧的决心,表现了忠贞爱国、奉献担当精神,也饱含了作者的敬意和赞美肯定之情。21.C22.①珍惜时间:以光阴易逝劝曹君珍惜青春年少的宝贵时光,努力学习。②勤奋用功:以囊萤映雪的典故告诫曹君学习要勤奋刻苦。③修身洁行:以“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告诫曹君要自珍自爱,养成良好习惯,不要耽于饮酒而辜负家人的期望。【解析】第30页共30页\n【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期望能和曹君早日再相聚”错,“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是告诫友人不要贪杯,不辜负家人期望。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青云”是志高之意。这两句是说时光匆匆,要早点树立远大志向。以光阴易逝劝曹君及早求取功名,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句中的“萤雪”指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曹君刻苦夫学习。“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麴生”指酒,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是说如果因贪图享乐耽误读书就会自食其果。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劝告友人要修身洁行,自珍自爱。23.D24.①对远方亲友的挂念之情。从“远书珍重”可见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挂念。②对时光流逝、时过境迁的感慨。以前的孩童都长大了,亲友大多离散,有物是人非之感。③对表兄的依依不舍之情。想到明朝又要独自漂泊,不舍愁情油然而生。【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第30页共30页\n“最后两句虚实结合”错,根据尾联“明朝又是”可知,这是将要发生的事,故这句应是虚写,没有实写。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和兄弟说起在纷乱的年代写一份叮咛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寄不到,家中的事情,件件桩桩都够凄凉的,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离开的日子里那些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过去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已经亡故,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已老,物是人非的情感;“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明天一早又要孤零零的乘船远离,想起河桥下青色的酒幔,心中不由得一阵忧愁,因为又要在那里与亲人分别饯行,表达了和表兄将要离别的恋恋不舍和离愁别绪。25.C26.(1)尾联写景,以越禽南飞,孤鸿西飞的画面,将友人天各一方的形象描摹出来,渲染了离别的悲愁。(2)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解析】【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友人被贬的身份”错,“迁客比来无倚仗”说自己是“迁客”,点明被贬的身份,写出故人离去,自己无所倚仗的孤独。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30页共30页\n尾联“越禽唯有南枝分,目送孤鸿飞向西”意思是,诗人与友人分别,就像那越鸟向南飞,孤鸿向西飞一样,从此天各一方。此处化用《古诗十九首》中“越禽巢南枝”的诗句,与孤鸿向西飞的画面结合,将友人天各一方形象地描摹出来。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尾联写景,以景结情,把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寄寓在景物的描绘之中,使离情抒发的更加含蓄和深沉。27.C28.①颈联借用典故,“意气”“风流”典故分别指陈元康和曹操两人,诗中取其书生意气、洒脱豪放之意。②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颈联借用典,希望朋友能文能武,意气风发,挥写捷报,风流倜傥,横矛吟作新诗篇,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对朋友的期待与鼓励。③同时,颈联也抒发自己的情怀,充分体现了诗人言书捷报及赋新诗篇的报国宏愿,丰富了诗歌的主题。【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人深知自己有封侯骨相”“借典故表达自己的志向”分析错误,这里是以翟方进喻指朋友,借诸葛亮之事来告诫后辈勤于学问,躬耕陇亩,韬光养晦。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诗胆”就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情感所系。颈联“意气覆毡书捷布,风流横槊赋新诗”,两句两个典故。根据注释③可知“覆毡”典出陈元康。陈元康,字长猷,文思敏捷,颇有才干。神武帝高欢伐刘蠡升,天寒大雪,令人举毡,元康在毡下作军书,笔不及冻,顷刻而成。后“覆毡草书”,亦作“毡下作书”,比喻才思敏捷。根据注释④以及我们学过的《赤壁赋》可知,“横槊赋新诗”典出曹操,此句描写曹操顺流东下时的洒脱豪放。此句用陈元康之典勉励朋友要有陈那样的才华和意气,用曹操的典故同样是鼓励朋友要有曹操那样的豪放之气,希望朋友能文能武,像陈元康那样意气风发,挥写捷报;像曹操那样风流倜傥,横槊赋诗,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对朋友的期待与鼓励。第30页共30页\n陈元康和曹操又何尝不是诗人心中的理想?诗人也渴望像陈元康那样书写捷报,像曹操那样在胜利之后赋新诗一篇。故此句也抒发作者的报国宏愿,丰富了诗歌的主题。29.C30.(1)作者与朋友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在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不知道下次相见是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感伤离乱的飘零之感。(2)过去分别到现在相见,已经四十年了,“更为后会”的可能性不大了,作者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表达了人生苦短的迟暮之感。【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借以劝慰友人要乐观豁达”错误,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已经四十年之久,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四十年后,好不容易相见,路六侍御又要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这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表达了作者感伤离乱的飘零之感。“忽漫相逢是别筵”,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表达了人生苦短的迟暮之感。31.C第30页共30页\n32.答: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解析】【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错。“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尾联“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大意是“那高高的九重皇宫中的重臣,谁能够为侯中丞抱屈喊冤?只能让他面对湘江水像屈原一样泪洒衣襟”。“独看湘水泪沾襟”运用了屈原的典故,屈原正道直行、精忠报国却遭到流放,只能独自泪洒湘江。诗人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而“北阙九重谁许屈”则是对那些朝廷重臣的质问和鞭挞,语气中包含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再联系注释可知,诗人与侯中丞一样遭受贬谪,对侯中丞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33.A34.①“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②“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想象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解析】第30页共30页\n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错误。“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此句化用了苏轼“对尊前,惜流年”的词句,但感觉更深沉悲慨,词人意有所郁结,面对别酒随事触发。“情味减”是说年轻时那样的兴致和趣味已经大大减退了,这是作者对青年时代怀抱壮志的一种遗恨,“老来”两字并不是说年华老去,词人作此词时正值壮年,并不老迈,此处表现的是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故选A。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滞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①“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莼菜羹、鲈鱼脍,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②“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想象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表露出自己不能去朝天,愁肠满怀,借酒浇愁,表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自己不能去朝天,愁肠满怀,借酒浇愁,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借“好月”点明送别时节将近中秋,恰逢团圆佳节,而圆满的明月“不照人圆”,以美景衬哀情,触目皆愁。“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劝勉范昂不要眷恋于故乡之爱和天伦之乐,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应当趁征衫未脱,去朝见天子,因皇帝在宫里正盼着贤德的人去帮助料理国事,希望他得到重用,作者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跃然纸上。第30页共30页\n“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作者用更羸引弓虚发,惊落一只病雁的典故,说明自己仍未忘却疆场的戎马生涯,依然有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虽“老”而还堪一用。35.C36.秋来饮美酒,冬夜吟佳句,描述了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既表现了词人闲处过平生的人生态度和高洁的情趣,又嘱咐了祐之弟走后要闲淡处世,宠辱不惊。【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了离别时的孤独感伤”有误。这里将景物写得清新明丽,表现了词人对祐之弟的美好祝愿:前程美好,就像这陪伴着的秀美山水。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分析其思想感情的能力。“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是指饮如露般甘甜的酒,写构思精巧的诗。结合上文“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可知这一句是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应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当然这也是词人生活态度的写照诗人认为在朝在野都是幻梦,不必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只需平静闲淡地度过余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描述了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词人闲处过平生的人生态度和高洁的情趣。37.D38.①被贬的伤感。诗人仕途不顺,遭贬归家,因而惆怅。②惜别的友情。诗人送刘长卿依依不舍,并对其前程表示担忧,临水落泪。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归去的地方。【解析】【分析】37.第30页共30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在隐居生活中获得了安慰,悲情已消减”错误。诗人写此诗时正在回家途中尚未归隐。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湖上孤帆别,江南谪宦归”中的“湖上”是分别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诗人家乡阳羡所处的区域。诗人仕途不顺,遭贬归家,因而伤感、惆怅。颔联“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写了诗人对刘长卿的前程表示担忧,分别之时眼泪沾满衣服,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尾联“武陵招我隐,岁晚闭柴扉”写武陵正在招呼我去归隐,每到晚上就可以关闭柴门,享受悠闲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归去的地方。39.B40.①思念友人。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伤。诗人由“伤岁暮”而引发人到暮年的感伤。③思乡之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乡愁,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羁旅思乡的愁绪。④忧国忧民。国家正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表达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不妥。诗的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意思是: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而诗人却庆幸未蒙以梅相寄,以免勾起伤感。故选B。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想象裴迪对着雪中梅花想到诗人,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30页共30页\n“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体现出诗人看着梅花又一次开放,思念家乡的情绪;“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表达一年一度梅花开放,时间流逝,诗人渐生白发,体现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结合注释“时值安史之乱”,可见诗人离开家乡是因为安史之乱不得不漂泊他乡,这些愁绪都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因而有忧国伤时之感。第30页共3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1 17:46:03 页数:30
价格:¥9.99 大小:57.77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