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9

2/39

剩余3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_________,从题材上看都是__________。2.这两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结合诗句分析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_______·咏鹰(清)陈维崧①寒山几堵②,风低③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④。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释】①陈维崧:清代词人、骈文作家,身世飘零,游食四方。②堵:座,这里指山。③风低:写鹰乘风低掠。④轩举:意气飞扬。3.请为这首词选择恰当的词牌名(       )A.沁园春B.声声慢C.水调歌头D.醉落魄4.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39页共39页\nA.“寒山几堵”是背景,既写出秋山之肃杀,又以夸张突出山峦之高峻。B.“秋空一碧无今古”起着为前二句拉宽气势、扩大氛围的作用。C.“醉袒貂裘”引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富有豪迈雄放又颇多洒脱的神态。D.“略记”一句是结上片,启承下片,由“鹰”化入人的镜头,即由物转为“我”。5.结合全词,分析“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两句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正宫】醉太平(元)曾瑞相邀士夫,笑引奚奴。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吊古。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醁,孤山山下醉林逋。洒梨花暮雨。柳梢青·西湖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空外笙箫,云间笑语,人在蓬莱。天香暗逐风回。正十里、荷花盛开。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6.“醉太平”是________;“柳梢青”是________。7.比较这两篇,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程相同,但游览西湖方式不同。B.季节不同,恰印证西湖四时皆美。C.时代不同,但赏玩西湖兴致盎然。D.“醉太平”结局遭雨,大煞风景。8.“醉太平”一曲中的画线句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的志趣。请结合全曲,具体分析其情感寄寓。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贾生第39页共39页\n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王安石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①万公卿。【注】①何啻:犹何止,岂只。9.从题材上看,以上两首诗都属于______诗。10.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看法却不同。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11.“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的用意是______。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12.以下与这两首诗在体裁和题材上差异最大的一首是(     )。A.《蜀相》(杜甫)B.《春晓》(孟浩然)C.《登高》(杜甫)D.《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第39页共39页\n13.以下评价对两首诗都适用的一项是(     )。A.雄浑悲壮B.淡远闲静C.沉郁激愤D.含蓄蕴藉14.有人认为李白的这两首诗不仅主题相近,写法也缺少变化,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②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15.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     )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第39页共39页\nC.《律诗集粹》D.《诗余选集》16.下列关于两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史与兴怀结合B.寓情于场景之中C.沉郁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17.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①,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注】①从开封通到扬州的运河。②乘坐宫殿般大船南巡。③如果周郎没有东风之便。④二乔:指孙权夫人大乔和周瑜夫人小乔。18.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甲乙两首诗产生的时代是(     )。A.秦汉B.三国C.魏晋D.唐19.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     )。A.悲壮慷慨B.质朴自然C.清新活泼D.理趣深邃20.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有推陈出新之处,你同意吗?请简析。第39页共39页\n阅读文章,回答各题。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21.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将这首词放入一个类别,以下选项中合适的是(     )A.旷达词B.中调C.羁旅词D.抒怀词22.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三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的情绪。B.“千里”两句有典故化用,还有精妙构图。C.“六朝”两句动静结合,又以哀景衬悲情。D.全词旷远雄健,是对“词为艳科”的突破。23.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试分析上下阕之间的关系。阅读诗歌,完成各题。[黄钟]·人月圆(元)倪瓒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齐木苍苔。当时月明,依依素影,何处飞来?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消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第39页共39页\n24.“黄钟”为这首曲的__________。25.下列对本曲的上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问”,既写出诗人不堪问询的愁怀之深,又引出摧人心肝的原因是“前朝事”。B.“鹧鸪啼处”,从听觉上渲染凄清的气氛,赋予其留恋不舍、悲伤哀切的象征意味。C.“青山故国”,指故国如今青山依旧,借景抒情,寄托了诗人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D.“月明”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盛今衰的感慨。26.这首曲的下片虚实结合,请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题浔阳楼       白居易〔唐代〕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27.这首诗的体裁属____诗。28.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文思高玄B.闲淡简远C.明白如话D.含蓄蕴藉29.这首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书写内心情感。请指出一种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松滋渡①望峡中(唐)刘禹锡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②土黑有秦灰。第39页共39页\n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③回。十二碧峰④何处所,永安宫⑤外是荒台⑥。注:①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距下牢关三峡尽处不远。②夷陵:楚国先王陵墓,在今湖北境内,秦军曾焚烧夷陵。③鸟道:指三峡曲折水道。④十二碧峰:指重庆、湖北交界的巫山十二峰,其中巫山神女的传说最为著名。⑤永安宫:三国时刘备所建,在今重庆奉节。⑥荒台:传说中神女的阳台。30.依据题材,本诗不能归入下列类别的一项是(     )A.写景诗B.怀古诗C.羁旅诗D.游仙诗31.下列对本诗首联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轻雨”与“寒梅”点明季节,使全诗笼罩在凄迷氛围中。B.“溶溶雪水”喻指轻雨越下越大,加重了全诗的迷离之感。C.“渡头”与“云际”表明作者移步换景,由渡口登上高峡。D.“洒”字描绘出寒梅花瓣如雨飘下的情景,增强凄美之感。32.清代文学家方东树认为本诗“起句松滋渡,以下七句,有‘望’字意,一直说去,大气直喷”。请对本诗的这一特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念奴娇】登旸台山绝顶望明陵王鹏运登临纵目,对川原绣错,如接襟袖。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阜。一霎沧桑,四山风雨,王气消沈久。涛生金粟,老松疑作龙吼。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终古,滚滚边墙走。野老也知人世换,尚说山灵呵守。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出山回望,夕阳犹恋高岫。【注】王鹏运,清末词人。旸台山,在北京城西北。明陵,位于昌平西北天寿山,自明成祖至末代庄烈帝共十三座皇帝陵墓的总称,又称十三陵。金粟,山名,在陕西,为唐玄宗陵墓所在地。边墙,指长城。第39页共39页\n33.下列词牌与“念奴娇”同属于长调的一项是(       )A.如梦令B.破阵子C.苏幕遮D.八声甘州34.下列对词作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对川原绣错,如接襟袖”一句可知作者登临旸台山赏景的顺序是由远及近。B.“一霎沧桑,四山风雨”比喻明末朝廷内忧外患,三百余年的基业在一瞬间就消亡了。C.“涛生金粟,老松疑作龙吼。”写作者极目远眺,看到远处的金粟山,感伤唐代的盛衰。D.“平楚苍凉”一句化用了谢朓的诗句“平楚正苍然”,体现作者伤感之情。35.本词结句取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意,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⑴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⑸。第39页共39页\n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⑷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36.这两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37.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38.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阅读古诗,完成各题。苏武庙(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后,食色三百户。39.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分别是______图和居塞牧羊图。(四字)40.对于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想象了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B.颔联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C.颈联刻画了苏武归来时物是人非的场景。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第39页共39页\n41.请赏析本诗的尾联。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万兜鍪,千军万马。4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B.《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望中犹记”中的“望中”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C.《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中的“千古”与《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千古”意义相同,都是“久远的年代”的意思。D.《南乡子》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永遇乐》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43.辛弃疾在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提到了孙权,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两处用典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第39页共39页\n44.从字数上看,本词属于____________。45.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风格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气象磅礴B.格调雄浑C.境界宏大D.清新自然46.全词是怎样表现作者愁情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47.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诗。48.选出对诗句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     )A.首句说胜败乃兵家之常,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为下文作铺垫。B.次句认为项羽力能扛鼎,虽然兵败自刎,仍旧算得上真正的“男儿”。C.对于项羽不能忍辱负重,重振旗鼓,卷土重来,作者深感惋惜,持批评态度。D.此诗议论不落俗套又能言之成理,强调兵家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49.王安石写过一首《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你认为杜诗和王诗哪一首写得更好,为什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台城韦庄①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①韦庄:唐末、五代诗人。50.本诗首句先从景物描写起笔,如果说是写“眼中所见”的话,那么次句转入____、_____。第39页共39页\n51.“鸟空啼”的“空”字用得极好,它与杜甫《蜀相》“_______________”中的“空”字一样,含有物换星移、人世沧桑之感。52.后两句写“烟笼十里堤”的“台城柳”,深刻地揭示了这样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53.自然无情人有情,本诗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伤感情绪。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元)白朴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①,铁瓮②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遥望石冢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④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注]①金焦:金山,焦山。绀宇:寺庙。②铁瓮:北山前的一座古城。③石冢:东晋高官王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④龙荒:荒漠之地。郭璞曾有“桑梓其翦为龙荒”之叹。5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属于慢词。B.从题材看是怀古之作。C.题中“坡仙”即苏轼。D.本词的押韵并不规范。55.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落日”“残”渲染苍茫荒凉的气氛,寄寓历史沧桑感。B.以“几点”状沙鸥之小,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C.“天宝人杰”化用古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语。D.下阕运用典故,借郭璞的预言来慨叹生灵涂炭的历史。56.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第39页共39页\n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57.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C.“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D.“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58.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9.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决然不同于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    七言绝句    怀古诗2.《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第39页共39页\n《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分类的把握能力。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每首都是四句诗,属于绝句,每句诗都是七个字,属于七言诗,所以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的题目都和乌江亭有关,都是通过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项羽的评价来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都属于怀古诗。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的把握能力。《题乌江亭》的首句就直接说到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所以《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乌江亭》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说明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从而导致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而“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说到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所以《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3.D4.A5.“人间”句写人间尚有很多恶人、小人,在侵凌着正义和善良,所以“我”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去惩奸除弊,表现出作者嫉恶如仇,侧面流露出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此际”句,直接表达出对鹰的喜爱,但“思”的也是建功立业的才智之士,也是作者自己,借物抒怀,侧面流露出想被英主贤大臣赏识、承认,从而得以一展大才,有所建树。【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第39页共39页\n本题考查词牌知识,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分析本词,双调五十七字,仄韵,符合醉落魄词牌特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夸张”错,“寒山几堵”堵,量词,座,这里指山。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人间多少闲狐兔”,“闲狐兔”其实是奸佞小人、恶人的代称。因为人间尚有很多的恶人、小人,在侵凌着正义和善良,所以“我”寝食难安,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去惩奸除弊,还人间以公道。此句从侧面表达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是直抒胸臆,月黑沙黄,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是特别地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着一“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此际偏思汝”有言外意,“思汝”,即“此际谁知我”,思的是鹰,思的是建功立业的才智之士,其实也是思作者自己,这种“思”也是作者的自我追求的表陈,寻求的思念的是被英主贤大臣的认识、赏识、承认,侧面流露出渴望被赏识,从而得以一展大才,有所建树。6.    曲牌    词牌7.C8.作者游湖,“写新诗吊古”,游苏堤寻芳林、断析畔沽酒,表达了作者要像古人一样纵情山水;记林逋、要同这隐士一醉,寄托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第39页共39页\n【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正宫】为宫调,“醉太平”为曲牌,“柳梢青”为词牌,“西湖”为题目。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正宫】醉太平》描写了作者与朋友们逛西湖的情景,“苏堤”“断桥”“孤山”表现了他的兴趣并不在歌吹热闹而偏向于怀古的幽情。最后以林逋自况、写景作结,神情毕现,表达了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怀,而非“赏玩西湖兴致盎然”。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写新诗吊古”交代了作者与朋友游西湖的目的。“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醁”是说“在苏堤上赏看芳花林树,在断桥桥边买来老酒”,游苏堤寻芳林、断桥畔沽酒,表达了作者要像古人一样纵情山水;“孤山山下醉林逋”的意思是“在孤山山下像林逋一般醉他个迷迷糊糊。遍身上洒满片片梨花滴滴暮雨”,林逋是宋初著名隐士,以爱梅著称,隐居于西湖孤山。词人记林逋,要同这隐士一醉,实际是寄托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9.咏史诗10.    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    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11.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两首诗歌,题目相同,体例相近。都是咏怀贾谊其人,属于咏史诗。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这俩句突然急转,和前两句描写情景完全不一样,文帝如此虚心垂询,推崇赞叹,实际上只是追问鬼神的本原问题,可以说是空谈至夜半,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里通过强烈的对比,撕破了统治者丑恶的面纱,揭示了它们在“求贤”过程中的真实面目。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由“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可知,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第39页共39页\n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思是: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咏史是为了讽今,贾谊收到重用自是他的幸事,诗人很容易联系自身,自己也身居高位,但“古来何啻万公卿”,自己却没有贾谊幸运,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12.C13.D14.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都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却同中有异。《越中览古》先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与结句所写今日之荒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思;《苏台览古》着重写今日之荒凉,荒凉所折射出的人事变化、兴废无常与旧苑荒台中自然景物的今古常新形成鲜明对比,意味深长。《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体裁上,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A.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B.体裁是五言绝句,题材是写景抒情诗;C.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写景抒情诗;D.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差距最大的是C项。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尾句写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的画面,把盛衰的感慨蕴含其中,风格含蓄蕴藉。《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风格含蓄蕴藉。第39页共39页\n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及写作技巧的能力。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两诗主题一致。但写法不完全相同。《越中览古》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尾句写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与前面两句形成对比,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览古》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杨柳新”“不胜春”写出当下的春景,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早已远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15.B16.D17.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39页共39页\n两首作品均为古体诗。不符合ACD(“诗余”属于词)的体裁。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两首诗均使用了对偶和比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但无铺陈(铺开来写,极尽渲染之能事)修辞,只是用五言句式精炼简洁质朴无华。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性格是“骁勇善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上宾;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体现于“素车”(凶、丧事所用之车),交待了送行地点——在易水岸边。七、八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展示了送别场面,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依依不舍的哭声感动了路人,可谓悲壮伤感。结尾两句“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写送别之人知晓这一去凶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泪落感慨,为英雄志士这一去不复返而深深叹惋哀伤,使用“青云”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赞扬了荆轲高贵的人格魅力。可见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写荆轲和高渐离临别饮酒,并击筑高歌,饮酒尽兴自是助长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气。“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轲以哀歌应和,情之所至无拘无束旁若无人。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自己虽然没有荆轲那样的壮士气节,但节操也是不同世俗的,“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清高孤傲蔑视权贵,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第39页共39页\n可见两首诗虽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属于就英雄之事赞英雄之气;左思在压抑社会中,借助荆轲之人、之事、之节来礼赞低贱者,抒发自己渴求施展抱负的情怀。18.D19.D20.观点推陈出新。传统认识上,人们都是否定隋炀帝,认为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多次南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而本诗则写出开挖运河的交通价值,一个“赖”字说明河运功能的巨大。作者甚至用大禹治水之功来类比。关于赤壁之战,传统观点上,都充分肯定孙刘联合的战略,称赞周瑜和孔明巧借东风的智慧形象,而本诗则反弹琵琶,指出如果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用“锁二乔”来揭示其失败的恶果。由此看来,两首诗都能辩证地多角度地认识史实,善于在史实中挖掘新的思想意义来启迪后人,充分体现了咏史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解析】18.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依据“汴河怀古”中的“波”和“多”所押的韵一致,以及“赤壁”中的“朝”和“乔”所押的韵一致,由此可知,这两首诗属于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而格律诗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另外,依据“汴河怀古”中的“尽道隋亡”可知,这首诗应在隋朝以后,依据“赤壁”中“周郎”“二乔”等内容可知,这首诗应写于三国以后。综合以上分析,这两首诗应产生于唐朝。故选D。19.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依据第一首诗的题目“汴河怀古”及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特别是后两句“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其意思为“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作者以诗文的形式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意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走隋朝灭亡的老路,用意深刻;第39页共39页\n“赤壁”这首诗,作者借对历史遗迹及人物的思考,表达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特别是运用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这里作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极富理趣,寓意深刻。综上分析可知,这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理趣深邃”。故选D。20.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第一首“汴河怀古”:诗中的“汴河”指的是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并且“至今千里赖通波”,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认为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但当时诗歌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因为隋炀帝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多次南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所以这些诗歌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但作者在这里却一反常态。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首诗中的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可谓“推陈出新”。其次,第二首“赤壁”:对于赤壁之战,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场战役是孙刘联军共敌曹魏,加上周瑜和诸葛亮巧借东风,最后吴胜曹败,但作者在这首诗中,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如果当时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并且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作结,把战争的结果说的极其含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确有“推陈出新”之处。综上所述,这两首诗都能够辩证看待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中提出富有新意的看法,给人以深深的启发,这也正是咏史诗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价值所在。21.D22.A23.①上阕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全词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②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③下阕“念往昔”一句,承接上阕,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④“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后文又转入现实,结句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首词的题目是《金陵怀古》,旨在抒怀,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属于抒怀诗。第39页共39页\nA.旷达词,旷达原指人的心胸开阔,举止无拘检。移之论词,则指词的一种风格境界。这种词风的代表人物是苏轼。本词更多的是感叹家国兴衰,不符合旷达词的词风。B.中调,词调体式之一。因其篇幅长短适中,故称中调,通常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本词全篇101字,不符合中调篇幅,是长调。C.羁旅词是指客居异乡的人写的思乡诗,不符合怀古的主题。D.抒怀词,指抒发作者某种情感为目的的词,本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属于抒怀诗。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雄浑场面,境界苍凉。B.“有典故化用”错误。“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属于化用诗句,而非典故。C.“动静结合”错误。“六朝旧事随流水”是作者的感慨,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是虚写,而寒烟衰草是实写。属于虚实结合。D.“是对‘词为艳科’的突破”错误。这首词在艺术上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但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不过作者作词力戒此弊,为苏轼等士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铺下了坚实的基础。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同时,“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千里澄江似练”一句起,具体写了登临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如此萧条、苍凉的景色,如何不引起作者的思绪翻腾呢?因此,作者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第39页共39页\n下阕“念往昔”一句,紧承上文,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痛惜。作者对前朝往事的感慨,由“六朝旧事随流水”一句作结。紧而转写现实“但寒烟衰草凝绿”,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此结句无异于回到现实,对北宋当局给予警告。这又照应了上阕的写实,起承转合,结构严谨。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属于抒怀诗。24.宫调25.C26.下片开头两句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梦醒来回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无限,令人留恋不已;接着遥想“旧家”,如今是处处寂寞,沓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以上都是虚写,梦境与想象的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慨叹。最后三句为实写,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下片虚实结合,在想象与现实的交替中,可见作者飘零的现状,深切表达出作者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人月圆”是这首元曲的题目,“黄钟”曲牌名所在的宫调,宫调属于曲子的音乐属性。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寄托了诗人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错,“青山故国”,意思是青山依旧,可是故国已被历史的潮流卷走。抒发了深切的物是人非、家国破败之悲。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第39页共39页\n“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作者从梦醒后写起。南边渡口的渔歌阵阵,惊醒了作者的一场好梦,一个“惊”字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可见梦中场景令其流连不已。接着“画屏云嶂”三句,既是再现梦中情景,同时也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画屏云嶂”,重峦叠嶂掩映于云雾之间,恍若身处画中。作者的思绪从梦中回到故乡,遥想“旧家”,如今应是“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处处寂寞,沓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以上内容由写梦境到想象“旧家”情景,皆为虚写,梦境的美好家园与现今旧家的残破形成对比,作者内心的哀痛可见一斑。末三句“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是实写,作者又无奈地回到现实,自己“闲身空老”,无所作为,空待时光流逝,只能“孤篷听雨”,坐看“灯火江村”。作者孤身独坐,听雨打篷顶,飘忽间唯见远处点点渔火摇曳,显得寂寞悲凉。下片以作者夜间被渔歌惊梦作背景,将梦中的美好与当前的现实作对比,“当年梦”所指的是对从前的幸福田园生活的追忆,“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则是如今落魄的样子;“闲身空老”及以下两句,把作者对以往的追忆又拉回到了现实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虚实结合,比照鲜明,在过去与现实的交织中透露出作者国破家残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读来动人心肠。27.怀古诗28.C29.前四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情的强烈的赞美之情。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题虽为《题浔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浔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借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作者在本诗中语句如“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直白质朴,明白如话。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39页共39页\n作者在首二句“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表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作者觉得陶渊明的文思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三、四句提到诗人韦应物,“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应物的诗才感到很好奇,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作者在前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情的强烈的赞美之情。30.D31.A32.首联视角由近及远,颔联由眼前想到历史遗迹,颈联由峡中船只船夫想到巴人艰难的生活,尾联想到神话。本诗的“望”由实而虚,抒发出作者对历史兴废、人世更迭的感慨以及对此中百姓生活的关怀与同情。【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结合标题“松滋渡望峡中”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是羁旅诗;诗歌一二两联选取了“渡头”“轻雨’“寒梅”“云”“草”等意象,属于写景诗;三四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写身临楚地而回忆楚国旧事,极写小洲上青草生长繁茂,以致模糊了诗人的视线。诗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追叙史事,而是以山川为见证,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本诗也属于怀古诗。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溶溶雪水’喻指轻雨越下越大”错。“云际溶溶雪水来”是指天边白云流动,好像雪花化水泻下来。C.“表明作者移步换景”错误。首句写作者站在松滋渡,第二句写作者望向无边的天际,并没有移步换景。D.“描绘出寒梅花瓣如雨飘下的情景”错误。“渡头轻雨洒寒梅”,诗人眼前所见的是微微冷雨洒在凌寒的梅花上。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诗人望眼前之景,看着微雨洒落在寒梅上,远眺白云在空中流动,视线由近及远;第39页共39页\n颔联“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黑有秦灰”,诗人身临楚地而回忆楚国旧事,极写小洲上的青草生长繁茂,以至模糊了诗人的视线,因景生发对楚国旧事之感,以山川为证,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颈联“船从鸟道回”从“望”中着墨,以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写百姓之苦。尾联“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作者因遥望而生联想,由巫山十二峰和永安宫,想到巫山神女和刘备托孤。所以本诗的由“望”而起,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33.D34.C35.李诗表达了对于唐代繁盛的留恋以及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惋惜与悲伤。本词作者远眺明陵,感慨明朝衰亡,借古伤今,流露出对清王室命运的担忧和哀叹。【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长调,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字数在91字以上。本词共120个字。A.《如梦令》34个字。B.《破阵子》62个字。C.《苏幕遮》62个字。D.《八声甘州》97个字。故选D。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能力。C.“看到远处的金粟山,感伤唐代的盛衰”错误,“涛生金粟”是说波涛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金粟;作者王鹏运为清末词人,他遥望明陵,感慨的是明朝的盛衰。故选C。3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登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谓夕阳纵好,可惜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其中寓有诗人多少既赞赏而又惋惜的感情!时至晚唐,中兴无望,诗人处于这样的时代,不由慨然兴叹!第39页共39页\n《登旸台山绝顶望明陵》写作者登上旸台山山顶纵目远眺,看到明陵树影悠悠,天空低密,沧桑感油然而生,作者怀古伤今,在感慨明朝的盛衰的同时,想到清王朝的现状,内心充满担忧哀叹。36.律诗37.C38.《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律诗是近体诗一种。格律严密。源于南朝,盛于盛唐。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这两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联八句组成,颔联、颈联对仗规整,格律分明,所以是典型的律诗。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此句情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无奈。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所以此诗尾联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第39页共39页\n《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39.望雁思归40.D41.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1)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2)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3)化用诗句,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指逝去的时间。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的能力。“云边雁断胡天月”,描绘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所以这幅图画可命名为“望雁思归图”。4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的能力。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错。正确理解是: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故选D。4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第39页共39页\n结合注释理解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意思。“茂陵”借代汉武帝陵,代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是说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逝川”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指逝去的时间。尾联的意思是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但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该联抒写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42.B43.两首作品都表现了辛弃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和钦佩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当世难觅孙权,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夸赞孙权少年英雄,统帅千军万马,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下与曹刘形成鼎立之势,渴望金戈铁马、光复神州的报国豪情。【解析】4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说法错误。“神州”指中原地区。“神州”与“望中”意义相同,都指中原地区。故选B。4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处用典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点。作答本题,需要指出典故的出处,然后分析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点。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用了孙权的典故。相同点:“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这两句都表现了辛弃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和钦佩之情。不同点:第39页共39页\n本词,“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故表面上夸赞孙权少年英雄,统帅千军万马,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下与曹刘形成鼎立之势,实是表达辛弃疾渴望金戈铁马、光复神州的报国豪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可惜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作者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与缅怀,羡慕的是他们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44.长调45.D46.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通过描写周瑜的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词人由历史回到现实,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这里词人不但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而且也发出了自己虚掷年华的无限悲叹。【解析】44.本题考查把握词的基础知识的能力。词的基础知识包括这样几个内容:一、词的起源:源于隋朝“燕乐”,成于唐代,而兴于宋。最早的词大都合乐歌唱。二、词的别称:曲、曲子词、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三、词的体式:按字数分三类: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四、词牌: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共100字,因此属于长调。45.本题考查把握词的风格的能力。D项,“清新自然”不属于此词的风格,宋词按风格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和豪放派两大类。本词属豪放词,分析内容可知,词人借滚滚滔滔的长江之水的永恒,引出“千古风流人物”来,并用第39页共39页\n“浪淘尽”来描写“千古风流人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消逝。词人由眼前滚滚江水想到过去的英雄人物,这样,不但将读者带回历史长河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思索,而且表现出宏伟的气魄,激越的感情,并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词人抓住了富有动感的“崩”、“裂”、“卷”几个动词,并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象。这样,不但为描写英雄人物营造了气势磅礴的环境,而且提高词的审美境界,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词的气势之美。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故选D。46.本题考查对诗词情感手法的能力。本词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下阕中,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再细读本词,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词人由历史回到现实,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语句上说,是一句倒装句,它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华发”即花发,花白的头发,喻指年龄大了。意思是说,周瑜那么年轻就完成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我虽有抱负和才能,却未能施展,岁月蹉跎,花发早生。这里词人不但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而且也发出了自己虚掷年华的无限悲叹。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47.怀古咏史诗48.B第39页共39页\n49.(1)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2)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3)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4)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言之成理即可。)【解析】47.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应对此类为题,考生平时要多积累,积累时要先理解再识记,并且要及时梳理,使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脉络。本题涉及诗歌的分类,根据诗歌的题材,诗歌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②咏物言志诗;③即事感怀诗;④怀古咏史诗;⑤边塞征战诗等。《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所以是怀古咏史诗。48.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B项,“虽然兵败自刎,仍旧算得上真正的‘男儿’”错误。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意思是: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故选B。49.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题目要求比较杜诗和王诗哪一首写得更好,那么考生首先要理解两首诗的内容,然后从内容主旨、语言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第39页共39页\n杜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王诗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考生要先亮明观点,再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说明。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点睛】根据诗歌的题材,诗歌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50.    写六朝如梦往事    耳中所闻51.隔叶黄鹂空好音52.无论多么繁华的盛世终将成为过去,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或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39页共39页\n53.繁华难再、人世沧桑或昔盛今衰【解析】50.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要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回归原诗,找到相关语境,结合上下文细加揣摩,关注手法,尤其是视听、远近、高低等写景角度的变化。本诗首句先从景物“江雨霏霏江草齐”描写起笔,如果说是写“眼中所见”的话,那么次句转入“六朝如梦鸟空啼”,抓住关键词句,从“景物描写”起笔,暗含视角的转换,即由景转到写人事;“如果说是写‘眼中所见’的话,那么次句转入写什么?很明显应该突出与“眼中所见”的不同,自然是耳中所闻了。5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关键词句的默写和理解能力。本题要求对两首诗进行比较,同样的“空”字感情相同,均含有物换星移、人世沧桑之感。这首诗便是课本中杜甫的《属相》,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5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重点词句的能力。题干中“烟笼十里堤”属于以景作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台城柳”,具有象征比喻的作用,年年依旧繁茂葱郁的“柳”,留得住绿意和生机活力却留不住曾经繁盛的王朝,柳还在城已非,古今对比物是人非事事休,抚今追昔人面不知何处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为:深刻地揭示了今非昔比、盛世繁华如过眼烟云般难以留存的哲理。第39页共39页\n5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中“自然无情人有情,本诗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伤感情绪”,暗示了应该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即艺术效果写作特色去分析把握情感色彩。本诗题目为“台城”,首先从年年如此的“江雨”“江草”写起,映入眼帘的,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万千感叹,不禁悲从心来,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它的终古如斯“依旧烟笼十里堤”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于是怀古伤今。【点睛】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54.D55.B56.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一轮明月从海门之上升起,作者发出一声长啸,意境开阔、浩渺苍凉,“一声长啸”寄托了词人对生灵涂炭的历史感慨与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慨悲凉,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解析】5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体裁和题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积累常见词牌和题材的相关特点,分析字数、句数、旋律、韵脚、题材等,综合判定出最佳答案。D项,“押韵并不规范”错误,本词,步东坡同调《赤壁怀古》的原韵,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故本词押韵严格。故选D。55.本题综合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是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B项,“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错误,“几点沙鸥雪”指的是点点雪白的沙鸥在江上低飞狎游,写出悦目的景象。故选B。56.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景物特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然后回归诗句,注意意象和特征形容词,分析意境氛围和思想情感。第39页共39页\n“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皎洁的明月飞上了焦山之东江天相接的海门,作者由衷发出一声长啸。联系下片和注解可知,作者以郭璞墓的完好与人间多次劫难作对比,感慨社会兴亡。更惊叹“桑梓龙荒”国破家亡的社会巨变中生灵的涂炭。作者感慨沧桑,姑且饮酒浇愁,但照见了斑白鬓发。这样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尽显词人对生灵涂炭的历史感慨与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慨悲凉。【点睛】情与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对范畴。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下列几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鉴赏时,要注意景与情之间的哀乐衬托关系: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57.C58.(1)作者以谢安晚年自比,表达了自己遭受排挤,倍受冷落的孤寂与愤懑之情;(2)借古讽今,表现出对统治者疏远、不重用贤能之臣的不满(3)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愿望(4)表达含蓄,令人回味深长。59.景物描写:选取词中写景语句(如上片前三句、下片前四句)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解读出其中的悲凉、壮阔、辽远的意境即可。人物形象:结合词中对谢安等谢家子弟的描写,分析出人物所体现出的少年英姿、驰骋沙场的淡定从容以及年少功成的豪情。情感抒发:上片歌颂东晋谢玄率兵击败前秦苻坚的卓越战功,表达了作者追怀往昔的壮烈情怀和渴望为国建功的豪情;或者下片抒发对英雄景仰之情的同时感慨自己年华远逝却仍然不受重用的悲凉孤寂。【解析】5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错。“沸浪骇奔鲸”苻坚百万雄师如受惊的巨鲸,在淝水中溃奔,此句描写苻坚的军队仓惶逃窜的景象,不是“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故选C。5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主旨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判断用到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题目是,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第39页共39页\n首先分析典故。谢安年老时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在陪孝武帝喝酒时,当时的名士桓伊为他们弹筝助兴,歌曹植《怨歌行》日:“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悲慨,俯仰可观。孝武帝听完后,面有愧色。然后分析作者用典的用意。叶梦得是南宋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主和派。他遭受排挤而离京,心中满是愤慨,面对淝水之战的战场故址,回想那段成功驱逐异族侵犯的战争,自然生出今昔对比之意。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遭受排挤,倍受冷落的孤寂与愤懑之情,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借古讽今,表现出对统治者疏远、不重用贤能之臣的不满。谢安当年也曾叱咤风云建功立业,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愿望。用典的效果是表达含蓄,令人回味深长。59.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从景物描写、人物形象、情感抒发、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诗歌特点,判断风格。题目是,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已明确的是本词是“豪放”风格,考生只需举出例子证明即可。比如,景物描写角度。“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写登山所见。词人眼中,有环绕“孤城”的“长淮”逝水,以及岸边的迷离衰草。“故都”与“依然”,表现出一种时空变换的沧桑感。“迷”与“孤”二字,则渲染了一种迷蒙、苍茫的历史厚重感,营造出怀古的感情基调。“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这些千年之后依然故在的景物,仿佛在向词人昭示往日的“峥嵘”,但是“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如今空有河山,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感慨中隐约可见词人对当朝无人的失望。景物描写的境界扩大、深邃,体现了“豪放”特点。人物形象的角度。“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当时谢安推荐自己的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率军出战,因谢家居住在建康城中名门聚居的乌衣巷,而称谢家子弟为“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是作者赞扬他们少年有作为。“戈戟云横”表面写东晋军队武器齐整,兵容肃穆,实则暗指少年将领们带兵的魄力和谋略。“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转盼”和“一顾”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这几句表现少年英姿、驰骋沙场的淡定从容以及年少功成的豪情,体现了“豪放”特点。第39页共39页\n情感抒发的角度。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过执著纠结。直抒胸臆。“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一句,借典故抒情,暗含谢安晚年的一段历史典故。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词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出“豪放”特点。【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第39页共3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12 16:12:03 页数:39
价格:¥8.88 大小:73.3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