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西江月【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直接描述时隔三年重游旧地的怀恋心境,一个“又”字,含万千感慨。B.三、四句描写词人乘船过湖的情景,“东风”多情,“杨柳”有意,意境和谐美好。C.“世路”句转入议论,暗寓词人仕途坎坷以至看透世事、厌弃尘俗的悲哀与忧愤。D.本词上片重写景,表现重游旧地之悠然,下片重议论,主要表达怀才不遇的激愤。1.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词末尾两句。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两句,既写夕阳余晖匆匆而落,又写池上月亮渐渐东升,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B.诗歌第三、四句,写自己为了享受夏夜的凉爽,沐浴后披散头发,打开窗户,闲卧凉榻,这也暗点出了诗题中的“南亭”。\nC.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受环境影响,想要取琴来弹奏,可是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感慨,流露出自己怀想友人的情愫。D.诗歌最末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到了夜半时分都还在梦中苦苦地思念老友,表达出对友人深切地关怀。2.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真切的感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发掘出了哪些自然和生活之美?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①戍楼:军营的城楼。②《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B.李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但气候回暖,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凄寒的气氛。D.高诗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虚实相生,构成远的境界:李诗前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情,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2.两首诗都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情,但相比而言,高诗抒情曲而妙,李诗抒情直而白。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这个特点。\n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①周密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②。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③,共赋消忧。[注]①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②王粲登楼: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三句,既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又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烘托了词人抑郁而沉重的心情。B.“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写出了昔日的登览胜地蓬莱阁,如今一派荒芜落寞的景象,以此象征了大宋王朝的沉沦、山河的破败。C.“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重见美好的江山,感时伤怀,难掩内心巨大的创痛。D.结尾两句,由今而古,由虚而实,向空处寄情。词人要召唤贺知章一起来赋诗消忧,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遺,实则更显忧愁郁结,难以消除。2.此词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张孝祥的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n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呑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湘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过洞庭》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环境。丛丛青草在洞庭湖边盛放,临近中秋时节,万里无云,水波不兴,天高气爽,玉宇澄清。B.《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一句,把“湖水”比喻成“玉镜”“玉田”,写出水的澄澈。“三万顷”与“扁舟一叶”对比,显出诗人豪迈气概。C.《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D.《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与《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秦观①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②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③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n【注释】①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③金谷、西园: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创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观的这首词所写的城市是洛阳。B.上阕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感慨至深,与上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今衬昔,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2.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出郊时的情况,“失”字凸显雾之大,“雨脚微”则写细雨蒙蒙的场景。B.颔联运用拟人、比喻,赋予山、云和石以生命,流露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C.颈联写“黄鹂语”“紫燕飞”,并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农家欢乐图。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语意委婉,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n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阮郎归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阮郎归赵彦端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1.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B.“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C.“双燕归”反衬诗人寂寞的心境,“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D.欧词用语清丽,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浑开阔。2.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景及情感方面的不同。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颍亭①元好问②颍上风烟天地回,颍亭孤赏亦悠哉。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胜概消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悲哀。远游拟续骚人赋,所惜匆匆无酒杯。【注】①颍亭,在登封颍水上游。元好问避兵于此。②元好问,金末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眼前之景,颍水风涛壮阔,可回转天地,诗人独自游赏,悠闲从容。\nB.颔联将视点转至青山绿水,以马喻山,可见其内心产生变化,激荡而不再平静。C.“胜概”,美丽的景色。颈联诉怀,古往今来,多少美景消沉,个人年华亦逝。D.“骚人”,用屈原之典。动荡时局,暗讽南宋朝廷不思收复,诗人的忧伤无以排遣。2.颔联写景历来备受称赏,请赏析其表达效果。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题大庾岭北驿①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通过实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大雁、江潮、瘴气、梅花等景象,旨在写“愁”,表达贬谪之伤,全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B.“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以情布景,以景衬情,将诗人内心的悲苦愁情表现得委婉含蓄而又深切感人。C.前两联用“南飞雁”和诗人形成对比。“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D.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尾联借此典故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2.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参考答案一、1.D\n2.①描写寒光亭下湖水清碧如天,沙鸥展翅翱翔,动静结合,画面灵动。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寒光半所见自然美景,表现返归自然的的悠然心境。③以景作结,含蓄味永,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得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下片重议论,主要表达怀才不遇的激愤”错误。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世路”两句,写历经沧桑而淡漠世事的作者在自然美景中获得慰藉。“寒光”二句,描写天水相连的辽阔与沙鸥飞起的灵动,词境因之扩大,体现作者的愉悦和恬淡情怀。因此下片有议论,也有写景;有忧愤,更多的则是忘却世事的快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和理解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从写景的角度:这两句主要写了寒光亭下的“水”和“沙鸥”,“水”“如天”,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态的画面;而“飞起沙鸥一片”写的是“沙鸥”,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是动态的画面。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从抒情角度:最后两句是写景,尤其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与鸥同盟的深意,流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成为全词意境旷远的结笔。二、1.A2.夕阳西下,素月东升;披发闲卧,开窗乘凉;荷花飘香,露滴清响;感慨良宵,梦见故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错误,“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景象变化之间表现了诗人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内容情感的能力。“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意思是: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实际感觉,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对此诗人表现出了一种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意思是: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n“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纳凉的快感。“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意思是: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三、1.D2.①高诗巧借曲名传情(或借景传情等)。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落,进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高诗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错误,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可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分析的能力。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n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四、1.D2.①意境营造上(或意象选择),沉郁悲壮:上阕阴沉凄凉的冬景,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的鉴湖、兰亭,荒芜落寞的蓬莱阁,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②情感表达上,深沉蕴藉:词人处境窘迫,四处飘零,但怀念故国,思念故园,心系家国,全词极写了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感情深沉。③手法运用上,起伏顿挫:词的上阕,借景抒情,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直抒胸臆,“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手法多变,情感表达辗转。④结构安排上,层层推进,回环往复:词的上阕,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随后却轻轻一退,转而要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这样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D.“由虚而实”错,结尾两句,由实而虚,“共赋消忧”与上阕结尾处的“一片清愁”相应,都有“意在言外”的韵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转深了一层。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结构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词借景抒情、借物抒怀,以阴沉凄凉的冬景表达作者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意境营造: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这就登楼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缓缓而起的序曲,它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景物却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清冷压抑的阴影。“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当时的天气。冬云凝重,天色昏黄,仿佛要下雪的样子,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作者以阴沉的天气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情感表达:词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只觉“千古悠悠”。“岁华晚”三句是对个人身世的慨叹。自己不知不觉已步人晚年,却还要四处飘泊,远离故乡,孤身只影,又有谁会同情我,理解我,愿与我一起泛舟五湖?字里行间不仅抒发了寂寞伤怀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对前途和归宿的设想,曲折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态度。“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二句点题,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意在反衬亡国的惨痛。词人处境窘迫,心系家国,感情深沉。\n手法运用:上阕以写景为主,涉及国土沦亡,萧敝的冬景无处不渗透遗民的哀痛。下阕直抒胸臆,“故国山川,故园心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开始抒发对故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结构:“鉴曲”三句,描写登阁所见到的景物,鉴湖和兰亭都是历史上名士栖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这三句自然化入楼上景观,将人文物象和自然风光融合无间。由写景转入抒情,为过渡到下文作准备。下阕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然后语锋一转,再由今而古,由实而虚,向空处寄情。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五、1.A2.(1)《念奴娇·过洞庭》侧重于借景抒情,以乐景写乐情,在孤独中抒发豪迈之情。上片寓情于景,“玉鉴琼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诉说自己的澄澈之心,高洁之向。下片景中见情,“孤光自照”是孤独的月光,也是自己孤独的坚守。(2)《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侧重于用典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在豪迈中倾诉哀愁之情。无论是“君山云气”还是“阮湘草木”的景色,都让词人独自凝愁。而下片开头写壮阔之景,却又转想到世间离愁,落脚点还是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丛丛青草在洞庭湖边盛放”错误,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并不是说丛丛青草在洞庭湖边盛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念奴娇·过洞庭》上片寓情于景,“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一碧万顷的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可知“玉鉴琼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诉说自己的澄澈之心,高洁之向。\n下片景中见情,此处的“应”语气相当肯定。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可知此处“孤光自照”是孤独的月光,也是自己孤独的坚守。《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上片写词人登楼背景和楼上初见时的景致。“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承上意写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徒倚栏干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下片抒发吊古伤今的情怀。下片首句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色。“隘九州”,点明岳阳楼位居国内险要的地方。“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这首词写途中登临的感受,语悲切。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写古今人事兴衰的感慨,而是从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铺写,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写离忧”,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怨,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六、1.D2.①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并希望获得重用与赏识。②秦词表达的是对过去游乐生活的怀念、政治失意的慨叹和羁旅思归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今衬昔”错,应是“以昔衬今”,“抒发昔盛今衰之感”错,应是“以过去的热闹反衬今日的凄凉、落寞”。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不同诗歌并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1)柳词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下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赞美官员的政绩。\n(2)秦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客居洛阳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继写此次重来旧地时的颓丧情绪,虽然风景不殊,却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倚楼之际,于苍茫暮色中,见昏鸦归巢,归思转切。昔日“俊游”与今日“重来”感情相比,幽婉而凝重地表现出词人凄苦郁闷的愁情。足见功力之深厚。“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风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七、1.D2.①从时间顺序来看,首联写太阳将出未出时,雾中山城的特有景色。②从空间顺序来看,由远及近。颔联写远景:雾消天晴,但云还未散去;颈联写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景象。③尾联从物写到人,写田家早耕完毕,呼儿吹笛骑牛回家之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错误,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是愉快欢乐的,并没有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尾联是抒写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景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写之景的层次感。从时间顺序来看,首联“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意思是“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前一句点明刚出郊时的情况,太阳要出还没有出,第二句写满天大雾,以致城都隐在雾里看不见了。写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从空间顺序来看,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是写雾消天晴之景,天忽然“作晴”,四山原来被雾幔遮住,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来了,而天虽然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还要故意作态,那些山石上还没有散掉的云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这一联写的是远景;颈联“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意思是“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这是近景。\n从尾联来看,“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意思是“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这是写农家之乐,是写人的行为,而上文写的是黄鹂、紫燕,这是由物写到人。八、1.C2.(1)欧词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比喻贴切,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反衬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苦闷和思念之情,情感蕴藉。(2)赵词以“梅”为意象,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A.“暮春”错,由“南园春半踏青时”的“春半”可知是“仲春”;B.“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错,选项过度解读,此句是描写白梅的花瓣如冰似玉,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D.“境界雄浑开阔”错,诗歌描写堂下两株白梅盛开,自己不顾寒冷温酒赏梅,应是境界高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青梅如豆柳如眉”,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青梅”比作“豆”,把“柳”比作“眉”,比喻形象生动,贴切自然,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是动态描写,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前后动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情感蕴藉。“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写堂下两株梅花商量好了,先后开放。赵词以“梅”为意象,“商量”运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赋予两株梅花以人的情感动作等,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商量先后开”是词人的想象,这想象富有灵气,又包含着诗人的生活乐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九、1.D2.(1)选取典型意象。颔联上句写水,色彩碧绿,是春风所染;下句写山,色彩苍青,因有落日斜晖。(2)虚实结合。“双鸥静”是实写,“万马来”是比喻,是虚写。(3)动静结合,动静和谐。“春风碧水双鸥静”为静,“万马来”是群山峻岭给诗人意识中造成的印象,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化静为动。\n(4)色彩丰富,“碧水”“白鸥”“青山”描绘了颍亭倚山带水的秀丽之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暗讽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分析错误。此处无收复河山之思,元好问为金末北方人,并非南宋的臣民,暗讽南宋朝廷不收复失地也不合逻辑。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颈联“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中,“碧水”“青山”是此联中的典型意象。“春风碧水”写出了春风吹拂下的湖水呈碧绿之色,而在落日斜晖的映照下山色呈现出暗青的颜色。同时,此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春风碧水双鸥静”是写眼前景色,是实写,突出的是其悠闲自若的样子;而“万马来”则是形容落日余晖中青山具有着万马奔腾的气势,是比喻,此处是虚写。此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春风碧水双鸥静”描写的是静景,而青山本是静止的,作者运用比喻,将其形容为“万马来”,此处就赋予了静止的山峰以动态,化静为动。使两面具有动态美和立体感,更突出颍亭视野开阔和景象的雄浑壮观。最后,这一联的描写色彩丰富,给读者以非常美好的感觉。如“碧水”“白鸥”“青山”运用了三种颜色,分别写出了眼前景物的特点,描绘了颍亭倚山带水的秀丽之景。此外,也可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上句“春风碧水双鸥静”是近景,下句“落日青山万马来”是远景,远近结合,突出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十、1.A2.这里描写的是静寂、昏暗的景象: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浓重得散不开。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同时由景转为下句抒情而进一步的蓄势。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实写……梅花等景象”错误,“梅花”是想象的意象,属于虚写。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本题,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首先答出颈联的内容。“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写了黄昏到来时,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浓重得散不开的静寂又昏暗景象,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n然后回答其作用,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颈联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这景象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暝,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紧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20:00:03 页数:16
价格:¥5 大小:53.6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