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哲理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欧阳修尊前①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②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注】①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②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把”“欲语”从心理和神态上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归期在即主人公内心的不舍、不忍又不得不离别的痛苦。B.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叮咛恳切,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nC.“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与“直须”和“始共”相呼应,只有欣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D.整首词通过记叙、抒情表达了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又从儿女柔情中提出带有哲理的问题。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本词的名句,有人评价说这两句“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理解。三、阅读下面这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论诗五首赵翼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①,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其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注:①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1.下列对这组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满眼”句以转轮为喻,言世界化育万物,生生不息。B.“天工”句言天工造化与诗人巧思竞相争新,创造无穷。C.“预支”两句写再有新意的诗歌,千年后亦或使读者觉得陈旧,体现了诗的发展特征。D.“熊鱼”一句借“鱼与熊掌”之典,写出诗人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的矛盾心理。2.论诗五首(其三)阐述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n四、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箴①作诗者袁枚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遣兴   其二袁枚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③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注】①箴:规诫。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③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B.《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邹阳、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如压倒。C.《箴作诗者》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慢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D.《遣兴·其二》是规诫为诗者而作,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2.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偶成(宋)程颢①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n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注】①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②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律。形,物质。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B.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C.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D.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2.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作者在此诗的尾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个道理的。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目为“观书有感”,诗中却只字未提读书之事,含蓄蕴藉,富有启发意义。B.首句将半亩方塘水比作一面镜子,表现了塘水的明净清澈和水面的平静美丽。C.第二句紧承上句,写天空和云的影子映在塘水之中,犹如人在徘徊,形象生动。\nD.本诗最后两句以水渠之清设问,自问自答,指出渠水清澈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2.作为哲理诗,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阐释读书的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慨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74.这首诗主题内涵丰富,下列诗句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的一项是(     )A.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B.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D.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2.“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对其进行赏析。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n插秧诗〔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2.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桂源铺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②\n杨万里莫言③下岭便无难,赚得④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②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③莫言:不要说。④赚得:骗得。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整首合看,写小溪是无法被万山阻拦的,只要有一溪存在,就宜让出一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B.乙诗用“赚”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空”字呼应,为后两句蓄势。C.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拦”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人的情感,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D.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了某种新鲜的人生经验。2.诗人杨万里在这两首诗中均以“万山”设喻说理,而寓意不同,请分别说出这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劝学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①无烟。人学始知道②,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注]①元:原本、本来。②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n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诗前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即不断探索获得知识。B.孟诗强调了学习必须自己去实践,说理非常充分而又平实,使人易于接受。C.颜诗中“正是男儿读书时”为上句作补充,勉励人们年少要珍惜时间,刻苦读书。D.两首《劝学》诗都是劝人学习的,但是体裁不同,孟诗为五言律诗,颜诗为七言绝句。2.两首《劝学》诗都阐明了“学习要趁早”的问题,但内容和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1.A2.①颈联描写窗外摇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书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净的内心的写照。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心求学的态度的赞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前者指‘生活贫穷’”错误,此处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穷道不穷”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是说“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就景物描写来说,诗人写“竹影”与“泉声”,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的品质;而这种清幽的环境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专心致志、勤勉好学态度的赞赏。\n二、1.B2.①人有情感,风月无情,人的情感本与风月无关,但人们常移情于物,赋予客观事物人的情感色彩,从而使得诗歌具有了含蓄生动的韵味;②离别本是伤感的,但这两句将词人眼前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在表现伤别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理性思考,意境更为开阔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B.“反衬”错,“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且莫”二字体现出劝阻之辞恳切,“肠寸结”足见的哀痛伤心之深,此处没有使用反衬手法。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意思是说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这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从而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感色彩,使得诗歌具有了含蓄生动的韵味。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我辈”。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此种情痴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离别本是伤感的,但这两句将词人眼前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在表现伤别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理性思考,意境就显得更为开阔了。三、1.D2.①要有独立的见解主张。②诗歌评价标准不一。(或“诗歌标准众说纷纭”)③读诗须有一定储备。(或“诗歌欣赏本有门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内容主题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D.“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错。“穷”为困窘、困厄、不得志之意,诗人取“诗穷而后工”意,写出了自己因未“穷”而不“工”,想“工”又怕“穷”的诙谐趣味,表现出诗人的自嘲。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蕴含道理的能力。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n“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这说明诗歌评价标准不一,读诗要有独立的见解主张。“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表明诗歌欣赏本有门槛,读诗须有一定储备。四、1.D2.不矛盾。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错误,应该是“道出了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能动关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并即以历史事实来说明。颔联是两句议论,紧承上联,正面表达观点。上句言诗与其多而粗,不如少而精。下句言不率易落笔,能反复推敲者才是真正有才的人。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在内容上承上启下。角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其声音调很高,但奏之不易;昙花很美,又被看作祥兆,但它很少开,即使开了也因时间短而很少让人看见。两句都比喻好诗不容易得到。因“非易奏”故需多练,因不轻开故需耐其迟。尾联又用了一个比喻,伸足了“非易奏”而需多练之意,也点明了贵少耐迟所能达到的境界。可见《箴作诗者》中,诗人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不能急于求成。《遣兴·其二》诗的意思是: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可见《遣兴·其二》中,诗人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n两首诗歌所表达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分别适用于诗歌创造的不同阶段。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好诗来之不易,就算是再有才华的诗人,对于写诗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好的诗歌的诞生需要的是时间和感情。时间是指诗人不能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去琢磨;感情是指,对于自己所写的诗,要付出真情实感,诗歌应该作为诗人的爱好而不是炫耀的谈资。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每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总是脱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五、1.B2.①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②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③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四时”、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不是“闲暇”。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此题,应先明确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作者认为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做到如此才称得上是英雄豪杰。首联,“睡觉东窗日已红”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从中悟到心境清闲,事事从容,“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方能达到修道的精神境界,即达到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从容。颔联和颈联的意思是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其中“万物”“四时”有形的“天地”和变幻的“风云”是作者日常所见,让作者感到应在静观沉思中感受天地万物之外的大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贱乐”。\n六、1.D2.①主要运用比喻。②以池塘因有活水注入而保持清澈为喻,阐释了知识需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道理。③启示:要不断积累,不断地学习进取,使自己永葆活力;也启示我们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水渠之清设问……”错误,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并非“水渠”。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因为“方塘”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葆清澈。“清”得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的细致情态。诗人运用比喻,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更新、发展新知识。从而启示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取,才能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也启示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七、1.C2.A3.“不知江月待何人”,“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错误。这两句中,通过“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本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A.这俩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n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动作,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八、1.C2.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的能力。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中写“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低头”寓意人要懂得谦虚;“便见水中天”是描写看到了比水更辽阔的境界——天空。此句寓意为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退步原来是向前”,写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此句中的“退步”寓意人的主动退让,表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富有生活的谐趣。总之,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n九、1.B2.【甲】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错误,“赚得行人空喜欢”意思是“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由此可知,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所以此处应是写出下岭时的艰难。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明确两首诗中“万山”的形象特点。如甲中,诗中主要有两个形象,一个是“万山”,一个是“溪水”;“万山”阻拦溪水,不许溪水往前奔流,而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同,但水流最终是拦不住的,在山间经过不休止地穿梭,最终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此时小溪已全然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由此可知,这溪水的流淌好比事物的发展变化,好比是生活中的新事物,而万山则是阻挡事物变化的因素,溪水最终的“堂堂”以及“出前村”说明新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如乙中,诗中写人们下山时的心理,第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第二句“赚得行人错喜欢”以一“赚”字凸显出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诗人借助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十、1.A2.①孟诗最后两句采用反问修辞,趁着青春年少早点学习,人怎么能一直年轻呢?强调青春年少时是容易获取知识的时期,学习要趁年轻。②颜诗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黑发”"白首"形成强烈对比,点出要珍惜青春年少,及早学习,不要等年纪大了来后悔,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说法错误,前两句写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这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学习方法。故选A。\n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两首诗歌中哪些诗句阐明了“学习要趁早”的观点。然后再探究其在内容和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孟诗阐明“学习要趁早”的观点是“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两句,这两句意思是趁着青春年少早点学习,人怎么能一直年轻呢?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反问修辞,内容上侧重强调趁着青春年少的时要努力有所作为,因为光阴易逝,少年时光是很短暂的,要趁年轻努力获取知识。颜诗阐明“学习要趁早”的观点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两句,这两句意思是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对比,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20:00:02 页数:15
价格:¥5 大小:50.6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