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词语言(抒情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鉴赏诗词语言:抒情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桂州腊夜戎昱①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二年随膘骑③,辛苦向天涯。【注】①戎: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2.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表现手法(指出并分析两种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①晁补之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注释:①晁补之于绍圣四年坐党籍贬监处州监酒税,后又改监信州盐酒税,本诗作于赴信州途中。\n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的景色。青山,本碧绿青翠,斜阳夕照,山色反而显得雄浑沉厚,这是远望所见。B.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概括出词人当时目力所见的空间范围,又从侧面暗示时间由黄昏到黑夜。C.本词上下两阕表达方式各不同。上阕写景,气象雄浑,景物壮阔;下阕抒情,直接倾吐满怀的衷肠。D.下阕从听觉方面写夜闻竹枝歌、“猿鸟一时啼”让人产生凄凉之感,“烛暗”表明天色将明,词人彻夜难眠、伤情无限。5.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楚南楼①柳开②洗尽蛮烟几案空,登临直见楚山雄。坐当鸿鹄高飞处,身在乾坤灏气中。木落有情瞻北阙,霜轻无梦入西风。凭阑自是蓬瀛③客,独对潇湘兴未穷。注 ①楚南楼:古楼名。②柳开:北宋文学家,官至如京使,世称柳如京,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此诗作于诗人知全州时。③蓬瀛:蓬莱和瀛洲。6.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手法。7.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冉溪①柳宗元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③。【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已历五年。②寿张,地名;樊敬侯,东汉人樊重,封寿张侯,死后谥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③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少时、公侯、许国”等词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志在家国天下而非个人荣辱。\nB.“风波一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官至偏远的永州任职的坎坷遭遇。C.“无余事”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也是下句“愿卜湘西冉溪地”的重要原因。D.全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感有起有伏,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9.全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南宋)沈端节愁极强登临,毕竟愁难避。千里江山黯淡中,总是悲秋意。谁插菊花枝,谁带茱萸佩。独倚兰干醉不成,日暮西风起。【注】沈端节,南宋词人,吴兴人,寓居溧阳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愁极”二字劈空而来,直抒当时词人的情绪,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B.“毕竟”二字点出“强登临”的心态:既然愁绪不可避,那么登临或可消愁。C.“黯淡”既是实写日暮时分的光线,也是词人心境在所见千里江山上的投射。D.下阕开头以物象点出重阳节令,两个“谁”抒写词人因愁而不愿去做习俗之事。11.全词最后两句是怎样来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夜过邵伯湖李东阳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B.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C.“不用楫”是说大风鼓足了船帆,船不必靠划桨助行,既轻快,又惊险。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13.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避暑纳凉钱起\n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十旬①河朔②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③。[注]①十旬:此指酒。②河朔: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③沧浪,指沧浪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盛夏纳凉的缘由,木槿花开,白日天长,写出了夏日的特点。B.颔联描写纳凉景色,雨后初晴,藤蔓缠绕着竹笋,墙壁上侵满了青苔。C.颈联描写避暑,天台上凉风习习,借酒浇愁,心中的愁与暑热都消退了。D.这首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对仗工整,用词妥帖,清新婉丽,凝练隽永。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联系全诗,对尾联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翠眉亭苏辙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不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还呼应了标题。以设疑的方式切入,引人入胜。B.颔联写景的视角是由外而内,并运用比拟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C.诗的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D.尾联由此及彼,诗人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故乡的景,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内心的情感。17.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再经胡城县[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催租行[宋]范成大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n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18.《再经胡城县》一诗中“加朱绂”的意思是______,运用的是借代手法;《催租行》题目中的“行”指_____19.试分析两首诗揭露讽刺手法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祭常山①回小猎苏轼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注:①常山:在今诸城市南二十里。②西凉簿:官名,指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盖”“皂旗”写出狩猎队伍的气派,“出长围”写出狩猎阵势之大。B.马“跑空立”,鹰“掠地飞”,两个镜头侧面写出了狩猎场面的紧张。C.白云、青山、红叶色彩鲜明,烘托出诗人狩猎归来愉悦轻快的心情。D.本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代背景一样,所写的狩猎场景相似。2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兴七首(其一)刘基①柳暖花融草满汀,日酣烟淡麦青青。枝间好鸟鸣求友,水底寒鱼陟负萍。异县光阴空荏苒,故乡蛇豕尚膻腥。感时对景情何极,悼往悲来总涕零。【注】①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曾任元朝官吏,后弃官隐居。这首诗即作于隐居之时。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中的“春兴”并非春日的兴致,而是指本有某种感慨,于春日而发。B.从首联所写的景象和颔联中的“寒鱼”来看,本诗应当作于早春之时。C.诗人身在异地他乡,又值大好春日,更容易感到光阴流逝,一去不返。\nD.时事、景物引发的情感没有终极,往事和未来总是难免让人伤悲落泪。23.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指出并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①辛弃疾秦望山头②,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谁向若耶溪③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④?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⑤,冷烟寒树啼乌。注:①此词作于嘉泰三年(1203)词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时。②秦望山:在今浙江绍兴市。③若耶溪:会稽南二十多里,相传为春秋时期越国美人西施浣纱之处。④姑苏:这里指姑苏台,吴王曾与西施在此游宴。⑤王亭谢馆:王、谢两家是东晋时豪门贵族,子弟众多,大多住在会稽。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望山头”三句,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倒立江湖”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风狂雨急之貌,语言鲜明形象。B.词人从急遽的自然变化中,悟出一个哲理: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阴晦可以转为晴明,晴明又含着风起云涌的因素。C.这首词上片从云雨到西风,再到明月天籁、万窍号呼,远近高低,由景到人,古今结合,大大超越了诗人所见所闻。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以自然喻人事;下片怀古抒情,以历史比现实。苍凉厚重,整体呈现自然蕴藉之美。25.词人在下片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说魏万的离开,后写前一夜的景象。B.颔联写不堪听鸿雁的愁声,不忍看云山的缥缈。\nC.颈联实写沿途萧瑟的秋景、长安城悲怨的砧声,绘声绘色。D.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写,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27.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①。[注]①山翁:指山涛(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幼子山简,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饮酒,饮必醉。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起笔颇有气势,交代了汉江南接三湘,汇流九派的宏阔壮观气势。B.诗的颔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汉江的邈远,两岸山色的若隐若现。C.诗的颈联“浮”“动”炼字精彩,写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D.诗的尾联虚写,时空倒转,直抒胸臆,想象与镇守襄阳的山简同饮共醉。2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①融情于景。以雪落竹林之声、残夜滴漏之声和孤灯断碎的灯花,渲染了冬夜冷寂凄寒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虚写、想象)。在雪落竹林的飒飒声中,诗人梦到了家中的情景,一实一虚,强化了思乡之情。③视听结合。诗人梦醒后再难入眠,卧听漫漫长夜的滴漏之声,静看青灯照壁、灯芯燃烬,一闻一见,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孤独寂寥的心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n颔联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描写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雪落竹林的凄声,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暗示诗人长夜难眠,写出诗人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从听觉来写,是实写;“寒梦不离家”,虚写回归故里的寒梦,“寒”字扣题贴切,寒夜难耐,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能梦到家里的情景,梦字之前加一“寒”字,不只写出了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了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寂悲凉之情。2.(1)寓情于景。通过对江天、山景、落日、断鸿等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的愤懑与愁苦之情。(2)直抒胸臆。“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表现手法”。从修辞手法来看,上片使用拟人、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如说山“献愁供恨”,这是拟人,也是移情,词人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山上;如“玉簪螺髻”是说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如以“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以“断鸿”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是比喻;如“吴钩”代指兵器,使用借代。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是人物的动作描写,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从抒情的角度来看,上片写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景象,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词人融情于景,抒发自己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的愤懑愁苦。这是间接抒情。“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却无人领会。3.①借古伤今(借典故抒情)。全诗借贾谊被贬,暗寓作者迁谪之悲,微露讽世之意。②借景抒情。借对“秋草”“寒林”“日斜”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孤寂。③直抒胸臆。首联“留”“悲”,尾联“怜君”,直接抒发了被贬的愤懑与悲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抒情的方式。首联“万古惟留楚客悲”中“悲”和尾联“怜君何事到天涯”中“怜”都直接流露诗人的情感,属于直抒胸臆,“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n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这是借景抒情。从全篇来看,诗人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这是借典故抒情。如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诗人借贾谊被贬,暗寓作者迁谪之悲,微露讽世之意。4.C5.答①贬谪的郁闷:“使人愁,长安远”回首前路,词人不禁想起千里外的京城,于是感到被贬谪的愁怨和悲哀。②羁旅的迷茫、悲苦:上片写景,诗人的小舟停泊在江浦,闪烁不定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下片又用“竹枝歌”“猿鸟”“暗烛”“津鼓”等意象烘托自己羁旅的悲苦。③为追求功名所误,欲归又不得的遗憾:前句用“暗想”,后句用“自悔”,再借用阮籍典故、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词人自怨自艾的情绪。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C.“上阕写景,气象雄浑,景物壮阔;下阕抒情,直接倾吐满怀的衷肠”错。上阕“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也是抒情。且上阕起句景象雄浑壮阔,但“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显得低小幽寒,景色凄迷。下阕重在抒情但也有写景,如“猿鸟一时啼,惊岛屿”。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写“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写令人忧愁的是离京城越来越远逐渐模糊,不知道愁云惨雾暮霭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处。回首前路,词人不禁想起千里外的京城,于是感到被贬谪的愁怨和悲哀。故此处抒发了作者被贬谪的郁闷。上阕写景,“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写几处闪烁不定的微弱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不知船坞远近。一叶船帆渐渐低垂下来,停泊在前面的江浦。诗人的小舟停泊在江浦,闪烁不定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下阕描写“竹枝歌”“猿鸟”“暗烛”“津鼓”等意象,作者于一泻无余倾吐衷曲后,用多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事物,层层渲染,步步加深来抒发因贬谪而产生的羁旅之情,从红日暮到红烛暗,到津鼓响,时间的跨度长,调动的景物多,使词人的悲伦之情如见。烘托自己羁旅的迷茫、悲苦。\n下阕前句写“暗想平生”,写默默地回想自己一生的遭际;后句写“自悔儒冠误”,写独自悔恨常常为追求功名所误;“觉阮途穷,归心阻”,再借用阮籍典故、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词人自怨自艾的情绪。此处抒发为追求功名所误,欲归又不得的遗憾。6.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叶、霜以人的情感,描绘景物生动形象。②寓情于景。颈联通过描写落叶也仿佛满含情感远眺北方,清霜无心入梦而随着西风化为无痕,抒写心中的愉悦之情和志向高远之意。7.①“凭阑”照应首联和诗题,借蓬瀛传说,自比蓬瀛仙客,表达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②直抒胸臆。“兴未穷”直接表达了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壮志豪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明确了答题范围颈联和答题方向写景手法,先要理解此联,再准确地答出使用了哪些写景方面的手法,最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木落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落叶是有情的,拟人的情感。“瞻北阙”运用拟人的手法,拟人的动作,写树叶远眺北方。“木落有情瞻北阙”一句中,落叶仿佛满含情感远眺北方,景物中蕴含人的情感,寓情于景。“霜轻无梦入西风”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霜”人的情感,寓情于景,清霜无心入梦而随着西风化为无痕。明确手法后,应点明情感。结合“坐当鸿鹄高飞处,身在乾坤灏气中”可知,“鸿鹄高飞”“乾坤灏气”表明诗人志向高远。结合“凭阑自是蓬瀛客,独对潇湘兴未穷”可知,诗人看风景趣味无穷,内心愉悦。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指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效果。尾联作者说自己是蓬莱和瀛洲的仙客,凭栏无语看那南方的水泽兴味无穷。“自是蓬瀛客”是借助蓬莱和瀛洲的传说,说自己是蓬瀛仙客,希望像仙人一样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从结构上看,“凭阑”照应诗题“楚南楼”,也照应首联“登临直见楚山雄”。“兴未穷”直抒胸臆,是说自己兴味无穷。作者看南方水泽,看到鸿鹄高飞,志存高远,直接表达了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壮志豪情。8.C9.①对比。诗人将少时的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②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③用典。诗人运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要和樊重一样,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不改初衷,忍辱负重,等待自己施展才能、为国效力的那一天到来,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n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错误,诗人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由“逝万里”“空缧囚”等词可看出其内心是失意苦闷的。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冉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平,抒发了坚持信念、寄希望于未来的伟大抱负。全诗诗意放达,用语明畅,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永不衰减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用世的精神。对比。“少时陈力希公侯”,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考取进士,26岁又中博学宏词科高第,授集贤殿正字,后又任蓝田县蔚,监察御史里行。在“永贞革新”中,他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改革派中的重要骨干;“缧囚终老无余事”,囚徒到老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希望在潇水冉溪边选择一块地安居。诗人将少时的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平,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用典。“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姑且学习寿张侯樊重的榜样,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长大成材后制做器具。柳宗元在这里引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樊重那样,不怕打击嘲笑,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10.D11.①“独倚阑干”直抒胸臆,直接点出孤独之愁;②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通过“倚阑干”和借酒浇愁,但又“醉不成”,更增愁绪;③“日暮西风起”以景结情,在“日暮”“西风”意象中蕴含思乡之愁。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抒写词人因愁而不愿去做习俗之事”错误,“谁插菊花枝,谁带茱萸佩”是诗人觉得没人和自己一起插菊花枝条,没人和自己一起佩戴茱萸。两个“谁”写出了词人无人相伴过佳节的孤独。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n“独倚阑干醉不成,日暮西风起”是说自己独立倚靠在阑干上借酒浇愁,想要喝醉却不能醉。太阳落山了,西风又起了。“独倚阑干醉不成”一句中,“独”直接点明诗人孤独的情感,直抒胸臆。作者借助“倚阑干”这个动作表达感情,“倚阑干”是为了凭栏远眺,远眺一无所见,只好借酒浇愁,但是偏偏“醉不成”,诗人内心更加忧愁,更加思念故乡和家人。“日暮西风起”是写景句,而且在诗歌末句,借助“日暮”“西风”表达情感,太阳西下,人更容易思乡。西风凄冷,更添凄凉。这两个意象蕴含浓烈的思乡之愁。12.B13.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羁栖正愁绝”直接点明了羁旅之愁。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错误。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这首五言古诗在布局与音调的变化上均与律诗有明显的不同,可从押韵上看出不是律诗。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抒情方式、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的意思是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愁绝”表明忧愁到了极点,直接点明情感,直抒胸臆。愁的原因是“羁栖”,是因为羁旅在外,客居他乡,夜里愁得睡不着,只好披衣起床,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厌烦之情。14.C15.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恬淡闲适之情。清静无为,然后才知道心静自然凉,盛夏季节,正好垂着纱帐,借着酒意,吟咏沧浪歌。诗人想表达的是,真正的凉爽应该是内心的宁静,不为琐事烦忧。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借酒浇愁,心中的愁与暑热都消退了”赏析错误,诗中的醉酒并非是为了浇愁。诗人因热避暑纳凉,酣饮美酒。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鉴赏诗句需要先指出该句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和诗歌情感分析诗句效果。\n“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写诗人处于清静无为的状态才明白一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在这盛夏暑热时期,垂纱帐,饮美酒,吟咏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诗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活于世上,不为世俗烦忧,就能得到“心静自然凉”的凉爽。16.B17.①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首联和颔联体现了作者的喜爱,尤其是一个“放”字,作者想象将远山放进来,将喜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的“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③失落(或惆怅)之情。诗的尾联忽然想到故乡雪景,而抬头所见的却是满眼的苍翠,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惆怅)之情。④乐观豁达之情。“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由外而内”错,由前句“眉势低临户牖间”,以及颔联中的“放”可知诗人是立足亭中向外观看。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前两联描写站在翠眉亭上看到的景色:亭子附近有两座弯弯曲曲的山岭,推开亭子的轩窗,正对着的山岭宛如近在眼前;亭子斜下方是千畦良田和一带渌水,一带远山呈现出八字形,真想打开窗子放它进来。这两句表达了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尾联“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故乡的山是“银色”的,眼前的山却是“苍颜”,眼前之山并非故乡的山,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之情。颈联“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刚刚还为宿雨打湿了峰峦而发愁,转眼间风卷云过,天空放晴,草木又能够悠游自在地享受阳光了,作者也为它们感到高兴。此句“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18.    升官    诗歌体裁(歌行体)19.同:①寓揭露于叙事中。②对比,杜诗中去年百姓喊冤与今年县宰升官作对比,范诗将里正和百姓的言行作对比。异;①杜诗结句直接抒情,对统治者的揭露和鞭挞不留余情。②范诗寓讽刺于对里正形象不动声色的细节刻画中,入木三分地写出里正的凶态、丑态。(答出3点即可)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手法和文学常识的能力。(1)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因此,“加朱绂”指升官。(2)行:指歌行,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n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再经胡城县》记述了作者两度经过胡城县的见闻及感慨,通过写诗人经过县城看到百姓原声载道,县令升官,两相对比,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残民以逞的本质,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指出了封建社会是非颠倒的现实,同时,从中也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愤怒。尾句“便是生灵血染成”直抒胸臆,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催租行》前四句,写催租吏手拿公文,大摇大摆,又怒又笑,催租之外,索要酒钱。后四句,写农民拿出仅有的三百钱,不够差吏喝酒钱,权当草鞋费。将里正的威风、丑恶嘴脸遇农民委婉地赔情道歉作对比,揭露了催租吏向农民敲诈勒索的丑恶嘴脸。“踉跄”一词,活画出“里正”歪歪斜斜走路的流氓神气。“敲”主要写“里正”的动作,但那动作既有明确的目的性——催租,那动作的承受者就不仅是农民的“门”,主要的是农民的心。随着那“敲”的动作落到“门”上,就出现了简陋的院落和破烂的屋子,也出现了神色慌张的农民。因此,本诗注重细节刻画,入木三分地写出里正的凶态、丑态。由此可知,两首诗歌都使用对比手法,而且都在叙事中进行揭露。不同之处是杜诗结尾的句子使用直接抒情,而范诗在细节刻画中进行讽刺。20.B21.①表达了作者渴望受到重用,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②用典,用谢艾自比,表示如果朝廷委以重任,自己定能发挥才能、为国效力。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两个镜头侧面写出了狩猎场面的紧张”错误,正面描写。颔联转入猎射场面的描绘。此时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场景定然十分紧张热烈。诗人从全景之中,剪取出最英武的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两个场面的主角分别为一马一鹰。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大意为:圣朝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祭常山回小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作者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颔联是猎射场面的描绘。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尾联直接倾吐怀抱,一吐豪情。“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西凉簿”,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边患不时发生,苏轼直接抒情,抒发自己能像谢艾那样指挥作战,杀敌立功,一吐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尾联用典,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定能麾兵败敌。\n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22.B23.①以乐景衬哀情。首联描写春日里的各种美好景象,借以反衬诗人的悲哀之情。②视听结合。颔联分写好鸟在枝上鸣叫的听觉形象,以及寒鱼在萍间游戏的视觉形象,多角度地展示了春日之景。③比喻。颈联以“蛇豕”喻贪残害人之辈,以“膻腥”喻元统治者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达了对他们的憎恨之情。④直抒胸臆。尾联写诗人感伤时事,哀悼既往,愁对将来,直接抒发了悲伤之情。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早春”不对。从首联所写的柳绿花红草茂和“麦青青”来看,时间应为仲春。“寒鱼”固指寒天的鱼,但即便到了晚春,也还有“乍暖还寒”的时候,因此不能以此为据,认为时间是早春。”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艺术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表现手法。这首诗作于作者弃官隐居之时,感情较为复杂,学生需要结合诗歌意象、表示感情的词分析技巧效果。首联“柳暖花融草满汀,日酣烟淡麦青青”描写杨柳、花朵、芳草、暖日、淡烟、青青的麦苗等意象,营造了优美闲适的意境,结合注释可知,此时诗人弃官隐居,因此,此处美丽景色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之情。颔联“枝间好鸟鸣求友,水底寒鱼陟负萍”描写诗人隐居所见所闻,前句从视觉角度描写好鸟相向和鸣,后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水底寒鱼在浮萍间往来穿梭,紧扣题目“春兴”写景。颈联“异县光阴空荏苒,故乡蛇豕尚膻腥”,前句感叹客居异乡,光阴荏苒;后句采用比喻修辞,想象故乡“蛇豕”仍然在食膻腥,以“蛇豕”比喻残害百姓的元朝统治者,表达了对元朝统治者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害人民的憎恶和对百姓的同情。尾联“感时对景情何极,悼往悲来总涕零”直抒胸臆,诗人由眼前景抒心中情,感叹时光流逝,世事艰难,哀悼过往,又因为不知前路而为将来发愁。24.C\n25.词人先借范蠡携西施到吴国导致吴灭越兴的典故,表达对范蠡雄才大略的赞美;然后借至今越人希望范蠡归来表达对像范蠡这样的英才的思念;最后以王亭谢馆的凄冷景象表达对往日风流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的感伤。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远近高低,由景到人,古今结合,大大超越了诗人所见所闻”错误。这首词上片“从云雨到西风,再到明月天籁、万窍号呼”中写景只有高处的“云雨”“明月”,低没有体现。再结合“秦望山头”引出内容,可知上片的景象只有现在,没有古代。因此古今结合不对。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下片引用典故,“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麇鹿姑苏?”这里用的是春秋时吴越争霸的故事,是说吴国国王因为不图长远之计,耽于安乐而亡国,而范蠡携西施到吴国导致吴灭越兴的典故,表达对范蠡雄才大略的赞美;“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可是至今越国人仍盼望西施坐船归来,盼西施,实则是在盼范蠡,由此借至今越人希望范蠡归来表达对像范蠡这样的英才的思念;“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作为答句,引出最后一句“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难道你没有看见,像王亭谢馆那些当年的行乐之地,现在已是一片萧条冷落,烟雾笼罩着秋天的树木,乌鸦在悲凉地叫着!作者以王亭谢馆的凄冷景象表达对往日风流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的感伤,无奈伤感之情溢于言表。26.C27.①与朋友离别的感伤与惆怅;②感叹岁月易逝、年华易老;③告诫朋友不要轻易蹉跎岁月,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颈联实写沿途萧瑟的秋景、长安城悲怨的砧声”错误,颈联不是实写,而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沿途的秋景和长安的捣衣声。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n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与朋友离别的感伤与惆怅。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愁,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感叹岁月易逝、年华易老。“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告诫朋友不要轻易蹉跎岁月,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28.B29.①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②诗人与古人为友的渴慕;③诗人寄情山水的志趣;④诗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没有“以动衬静”,且“邈远”错误,“邈远”是“遥远”的意思,诗中是指汉江从眼前一直流到远方。颔联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汉江周围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志趣。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远处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仿佛辽远的天空也为之摇荡。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直抒胸臆,想象与镇守襄阳的山简同饮共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和与古人为友的渴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10 页数:17
价格:¥5 大小:56.8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