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方法技巧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3

2/43

3/43

4/43

剩余3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方法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类别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描摹人物→概括人物特征→揭示人物的品格、情操、思想感情等。方法技巧\n景物形象景物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本诗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心情、心境),达到了……的效果。\n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这些物象有的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有的通过诗人人格化的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1)×联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2)前×句体现了××怎样的品性?(3)诗人借××形象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①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物象的特点。②结合诗人的自身经历、写作背景剖析所托之情或志。\n(一)鉴赏人物形象例阅读南宋史达祖的《鹧鸪天》,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诗歌内容分析小序卫县道中,有怀其人。上阕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借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形象。下阕情思乱,梦魂浮。缃①裙多忆敝貂裘。官河②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注释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n人物形象特点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词人所期盼的家信,思念之情无以告慰;独宿客栈,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词人浓重的思乡之情。抓细节:“帽檐尘重”说明其漂泊之久。抓景物描写:“古塞幽”指离家之远。抓艺术手法:反复。“一程”反复,言其每走一程,愁绪便增添一分,强调思乡之情的浓厚。续表\n[答题步骤]第一步,要在答案的开头点出词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形式:描写了一个……(形象特点)的……(形象身份)形象。(这一步也可放在最后作为总括)第二步,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词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对其进行概括。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n(二)鉴赏景物形象例阅读金代段克己[注]的《渔家傲》,全词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诗歌内容分析上阕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俱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荡絮,栏杆倚遍空无语。意境氛围:萧索、冷清。画面特点: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花成尘;春雨绵绵,直到黄昏。下阕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惟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后。注释段克己:字复之,号遁庵。稷山(今山西稷山)人。金朝进士。入元不仕,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著有《遁庵乐府》。\n诗歌内容分析景物形象特点全词描绘了一幅萧索、冷清的暮春图景: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花成尘,春雨绵绵,直到黄昏。春天已去,无处追寻,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抓景物特点:“俱尘土”“风荡絮”“倚遍空无语”“无寻处”“直到”。抓氛围特点:萧索、冷清。续表\n[答题步骤]第一步,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第二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第三步,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诗句的寓意。(多数试题是结合景物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三)鉴赏事物形象例阅读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树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n诗歌内容分析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交代松周围的环境。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赞美松的坚劲。颈联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端正、高洁。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赞美松柏凌寒而骄的坚韧形象。\n事物形象特点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树形象。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抓关键词:“一何盛”“一何劲”“常端正”。抓语气:“岂不”反问语气,强调松的坚韧本性。抓艺术手法:以松的高洁自勉,托物言志,借以勉励从弟。续表[答题步骤]第一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事物形象的特征。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事物形象。第三步,指出表达技巧,言明诗人的情感(或品性、情操等)。\n方法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n(一)炼字(诗眼)例阅读清代赵执信的《秋暮吟望》,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诗歌内容分析首联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自甘终老于山林小阁,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颔联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远眺寒山,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暗淡的颜色,而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迟暮之感,怨恼惆怅)颈联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湖上月夜的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也被卷地而来的霜风凋残,全无姿态。尾联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在喝闷酒;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却连看都懒得看。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n“常”“偏”两字的妙处“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怨恼和惆怅的心绪与情感。①看看“常”与“偏”有没有特别的含义;这两个字比较平常,但平中见奇,“常”表现了诗人对“寒山”“斜阳”景色的习以为常,“偏”则表现了诗人把新月明于落叶之时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②描述一下两字所在诗句的大意:寒山常常被夕阳染上昏黄暗淡的颜色,而新月偏偏照亮疏林落叶。③点出该字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续表\n[答题步骤]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指出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字,或对题中的说法表示认同。第二步,释字:说出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若该字运用了特殊的文言现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则要明确指出。第三步,绘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四步,点出意境和情感: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n(二)炼句(诗句含意)例阅读晚唐诗人韩偓①的《残春旅舍》,简要赏析颔联巧在哪里。诗歌内容分析首联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写诗人在残春夜雨刚晴时,于旅舍之中回想起阔别久远的长安城。颔联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抒写对长安城美好春光的回忆。颈联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诗人客居旅舍,无聊寂寞,欲作诗抒写心境却未成,只好以酒来冲淡这重重愁阵。\n尾联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明志: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意为决不做异姓之臣,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注释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炼句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①弄懂诗句的字面意思。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②从构思、炼字等角度,分析诗句“巧”在哪里。在构思上,落花、飞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诗人将它们与“蜂抱”“鱼吹”相关联,一扫伤春之情,且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无穷趣味。在用词上,“抱”“吹”两字极为精当,使蜜蜂、鱼儿的形象生动起来。续表\n[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诗句特点:指出它在句子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第二步,阐释句意:弄清楚诗句的表面意思,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第三步,分析作用:根据该句在诗中的位置,分析它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它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到的作用。(三)语言风格例阅读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体现了辛词怎样的特点?\n诗歌内容分析上阕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在点明时令和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想象为廓之加油、祝福。“禹门”“桂”都是喻指考试得中的意象。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运用大鹏、丹凤等豪迈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塑造了一个儒雅刚健、很有气概的书生形象。最后两句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真挚地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愿。\n诗歌内容分析注释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语言风格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①从意象的选用看,“鹏”“凤”都是豪迈的意象,“北海”“太阳”都是阔大的意象;“路茫茫”,意境开阔。②从句式看,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参差之中透出一股豪壮之气。续表\n[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用一两个词概括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笔调婉约、多用口语等。第二步,分析: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情感:这样的语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着重分析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n方法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别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运用的写作方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个方面。(1)本诗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请简要分析。(2)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3)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联进行赏析。(5)本诗在××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赏析。①审清题中要求,明确鉴赏的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结构技巧;分清鉴赏的是某个字、某句诗,还是整首诗;弄清需要鉴赏的表达技巧是一种、一些,还是最主要的一两种。②整体把握诗歌,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鉴赏分析。③赏析时要将诗歌的意境阐述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力求语言优美通畅。\n例阅读唐代韦庄[注]的《含山店梦觉作》,诗人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诗歌内容分析一、二句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一、二句交代了韦庄过去的生活状态,因为“流离”,“别家”已成为一种习惯;挥挥衣袖,漂泊天涯,已等同平常。三、四句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三、四句笔锋一转,写眼下的乡思萦绕。诗人从江南的迷梦中一觉醒来,眼前只有灯火迷离;于是他起床,却只见山月西斜,令人无限惆怅。注释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n诗歌内容分析表现感情的方法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①先理解整首诗的内容、结构,一、二句诗人表面的洒脱,与三、四句内心的惆怅,前后的情感形成强烈反差。②从整首诗的写作技巧来看,一、二句对三、四句是一种衬托关系。续表\n[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析运用: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第三步,点效果:点明诗歌运用该手法的好处,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n方法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别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思想内容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思想内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古代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主要涉及山水田园、边塞征战、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咏物言志等题材。(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诗的×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①从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基本的情感倾向。②从意象入手,领会情感内涵。③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诗中描写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④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n例阅读唐代韦庄[注]的《含山店梦觉作》和宋代郭震的《宿渔家》,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歌内容分析《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灯前”前有“客天涯”,惆怅正是因“客天涯”而产生的。《宿渔家》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灯前”后是“笑说归来夜”,漂泊的凄苦孤独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注 释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n诗歌内容分析两处“灯前”各自表达的感情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①找出这两处细节所在的诗句。②找出“灯前”前后暗示情感的词语,韦诗是“惆怅”,郭诗是“笑说”。③从“灯前”前后关联处探讨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韦诗“惆怅”的原因是“客天涯”,郭诗“温暖愉悦”的原因是“笑说归来夜”。续表[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步,根据诗中的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n类别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诗中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1)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的,有人则认为是表达××的,你同意哪种看法?(2)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3)诗中借用了××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①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地方。②要知人论世。看作者,看注释,论时代,识典故。方法5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n诗歌内容分析一、二句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写出黎族百姓对诗人的热情。三、四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诗人自勉,虽远在天涯(海南),也不必有伤怀之感,溪边自有祈雨舞蹈的自在。注释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例阅读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n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①重点把握直接议论抒情的三、四句,了解诗句内容。②结合诗歌内容,阐述具体原因。③根据注释,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特征,概括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续表[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阐述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n类型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解读命题人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否符合诗歌内容。方法6 诗歌综合鉴赏(客观题)四大设误方式(一)内容情感的判断\n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n答案及解析B 诗句理解错误。“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错误,词中的“云窗雾阁常扃”写云雾围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况,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之心、忧愤之情”。续表\n(二)形象画面的判断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解读命题人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的角度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如果考生对诗句的内容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就无法判断出形象特征的正误。\n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注] 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前往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红霞、夕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拉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下第而叹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上国每年春草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实则暗指京城科举考试每年都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D.“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不应该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别具一格。续表\n答案及解析B “路上行人”错误,属于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从诗中来看,本句的“行人”应指“朋友”,而不是“路上行人”。续表\n类型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解读命题人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三)表达技巧的判断\n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苏轼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杨。[注] ①东武:宋代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以后只能两地相望。B.“云海天涯两渺茫”一句以空间的辽阔,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D.“醉笑陪公三万场”一句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n答案及解析D 从前面的“还乡”分析,这是词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从“三万”分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由此判断,D项中的“虚实结合”是错误的。续表\n(四)语言特点的判断类型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解读命题人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述的正误。考生如果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对句子的表达效果理解不透,就无法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n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岳父为“外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的独白。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D.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续表\n答案及解析D “首联语调高昂”“尾联归于平静”错误。首联诗人将对妻儿的关切化作淡而又淡的诗句,语调平静;尾联叹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立,不能养活妻儿,感情悲慨。故应是“首联语调平静”“尾联归于感慨哀痛”。续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19 18:00:31 页数:43
价格:¥3 大小:674.0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