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形象的鉴赏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三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形象的鉴赏\n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雉 带 箭①韩 愈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②离披马前堕。\n【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五年,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中为节度推官。此诗写他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②五色:这里用五色鸟羽代指野雉。\n(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将军射猎的场面,全诗未描写射猎过程,却交错地刻画了射者、观者和猎物,生动传神。B.开篇状物写景,“静兀兀”烘托了猎前的肃穆气氛,可以想象围猎者屏息静气,全神贯注于猎物出没的情状。C.诗人略去了将军的纵横驰骋,呼鹰嗾犬,转而捕捉他骑马盘旋,拉满强弓,却引而不发的身姿,很讲究蓄势。D.接写猎场地形渐窄,观者愈多,劲弓正满,野雉被惊,而箭不得不发,将军审情度势如此,一举使众人折服。【解析】选A。A项,本诗描写了射猎过程,只是有详略取舍。\n(2)本诗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首句可见从猎人员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雉惊弓满劲箭加”,一“惊”一“满”一“劲”一“加”,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n答案:本诗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精于骑射而不无自矜的神武将军形象。先写原野火起时的寂静,鹰飞雉藏,渲染围猎气氛;再写将军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三写地形变窄,野雉受惊,而观者愈多。终一箭中雉,而雉带箭决起,跌落马前。将军神技折服一众军吏。\n2.(2021·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岑 参风暖日暾暾,黄鹂飞近村。花明潘子县[注],柳暗陶公门。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注】潘子,指潘岳。潘岳为河阳令,树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B.颔联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美之情。C.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认同。D.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解析】选C。“直抒胸臆”不当。\n(2)概括诗中陶处士的形象特征,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n参考答案:①情趣高雅。“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描写出陶处士居所的优美环境,衬托出主人的雅趣和闲情。②闲适洒脱。“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写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竿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③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n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芳 草 渡贺 铸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注]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注】雁: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n(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是送别词,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而这首词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B.“撚青梅”中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情态。C.词的下阕“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n【解析】选C。“用一种幽怨的语气”错,“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表现的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情感,并非“幽怨”。\n(2)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6分)答:\n【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词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分析表现手法是紧密相连的,可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词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表现手法。由本词“问道几时回”“君去也”“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等便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是对女子语言的描写,女子要求远方的行人(他),寻个方便将“烦恼”寄送给她,说明她愿意为他承受精神重负,具有牺牲精神,十分痴情。\n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语言的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的相思烦恼,不妨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n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鹧 鸪 天辛弃疾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注】陌上尘。【注】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n(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B.“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C.“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D.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n【解析】选D。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颂,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但无法得出“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这一点。\n(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n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登锦城散花楼①李 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②悬银钩。飞梯③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④。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注】①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②珠箔:珠帘。③飞梯:高梯。④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区。\n(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通过对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的描写,极力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B.“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两句色彩对比明显,脍炙人口,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金碧辉煌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C.诗人综合运用对偶、夸张等手法写景状物,读来诗意盎然,极具感染力。D.作者在这首诗中以大量笔墨描写散花楼的壮美景观,充分蓄势、铺垫,抒发自己登楼远眺的愉悦之情。\n【解析】选A。A项,本诗写景从“金窗”“绣户”等细微器物入手,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n(2)这首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哪些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答:\n【解析】本题明确要求在诗的前六句中寻求答案,即要准确找到前六句中所描写的意象(景物)有哪些,然后将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从中感悟意象所表现的氛围特点。诗句中的“朝光”“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意象色彩明艳,渲染出精巧雅致的氛围。答案:诗歌前六句通过“朝光”“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光、色、形态的变化和交相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渲染了一种静美雅致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登楼赏景难以掩饰的愉悦之情。\n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感遇十二首(其四)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n【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大,鸿雁是这样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D.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双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n【解析】选B。B项,“格外胆怯”错,这里是象征诗人经历宦海风波后而格外警惕,同时以“孤鸿”的警惕反衬出下文“双翠鸟”的自以为安乐。\n(2)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n【解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写“孤鸿”是为了写自身。前两句写“孤鸿”经历风浪,遇事后小心警惕,联系注释可知,这是表现诗人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排挤出朝廷的孤独失落和内心的警惕。三至六句写“双翠鸟”高高营巢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自以为安乐,实际上是嘲讽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不可一世。然后诗人借“孤鸿”的口吻对他们提出警告——“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就怕别人将你作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以鸿雁口吻道出自己不慕名利,希望退隐之意。\n答案:①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②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讽刺和警告;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n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和仲蒙夜坐文 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n(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在大寒之夜与友人仲蒙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n【解析】选A。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在大寒之夜与友人仲蒙夜坐畅谈”理解有误。由“独凭幽几静尘劳”一句可知,诗人此时是独自一人。\n(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人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人形象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静尘劳”说明这是一个心境淡泊、超然物外的人;“遣酒争豪”则展现了诗人的豪爽;“对群书”说明诗人爱读书,是个高雅的人。另外标题中出现了“仲蒙”,又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想念。综上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特点即可。\n答案:①倦于尘劳,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②性格豪迈,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③乐于独处,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n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渔家傲引洪 适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②从它归丙穴③,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③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n(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张本。B.“巨鱼……谋自拙”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态。C.下片“昨夜”“今宵”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D.“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n【解析】选B。B项,“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对巨鱼漏网,渔人也是无可奈何。\n(2)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做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答:\n【解析】《江雪》中,渔翁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渔家傲引》中,“衣百结”写渔夫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醉眠”“长欢悦”写渔夫的乐观。答案:①《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②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n【备选题库】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9分)秋登越王台①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n【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7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n(1)对这首诗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蛇龙”喻小人与君子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C.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D.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n【解析】选D。D项,从题目可以看出,“没有写景记游”“直抒胸臆”说法错误,全诗融情于景,采用了比喻、用典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感慨。\n(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简要分析。(6分)答:\n【解析】分析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多灾多难,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可见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19 18:00:31 页数:48
价格:¥3 大小:268.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