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4

2/264

3/264

4/264

剩余26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n一、走好“三个步骤”,读懂诗歌大意二、抓住“九大题材”,了解每一类诗歌阅读·高效精读文本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4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考点5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考点·提升关键能力真题·感知高考方向\n阅读一、走好“三个步骤”,读懂诗歌大意二、抓住“九大题材”,了解每一类诗歌\n一、走好“三个步骤”,读懂诗歌大意做古诗歌阅读题的前提是读懂诗歌。近年来,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依诗设题,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命题角度。因此,考生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分析诗歌是怎么写的,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阅读步骤第一步,读作品信息1.读标题。诗歌标题大多暗含着许多重要信息,或标示诗歌内容(时间、地点、\n人物、事件),或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或标明诗歌的题材等。如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和……之作”点明诗歌题材——酬和诗,“南丰先生”点明对象——曾巩,“出山”点明事件——出仕为官。2.看作者。依靠平时积累,调动关于作者和作者所处时代的知识,助力诗歌理解。①同一时期,不同作者。李白和杜甫是同一时期的诗人,但前者诗风清新飘逸,后者诗风沉郁顿挫。②同一作者,不同境遇。李煜前期诗作绮丽柔靡,后期诗作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③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唐代与宋代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抒发爱国情怀,但前者昂扬,后者凄凉。\n3.读注释。借助注释可以理解一些生僻的字词,了解冷僻的史实、典故等,扫清阅读障碍;也可以了解一些不太熟悉的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第二步,读诗歌正文1.抓“变形”之处,读懂“诗家语”。诗歌语言的“变形”之处表现为:在语法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运用互文、列锦等手法。\n类型示例语法方面改变词性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改变词序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逻辑,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即“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按诗中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画面中心移到“浣女”“渔舟”上,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省略成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谓语“送”。修辞方面见考点3中有关修辞手法的必备知识。\n2.抓意象,体悟意境。找出诗歌中写景、写物或写人的名词,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营造的氛围。如“月”在诗歌中常引发离别愁绪,抒发物是人非之感;“梧桐”“杜鹃”“鹧鸪”是凄凉、悲伤的象征。3.抓用典,明确深意。引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考生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体会用典的妙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n4.抓关键词句,把握主旨情感。考生要注意诗歌中显露作者情感的词语,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点明作者客居他乡的伤感。另外,还要注意表情态、语气的词语,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惆怅。大部分诗歌的结构是起承转合,所以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首句(联)、尾句(联)。常见的律诗四联八句,通常是首联、尾联表达主旨情感,颔联、颈联展示作者的艺术才华。把握诗歌的关键句,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如崔颢《黄鹤楼》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主旨明确。\n第三步,读题目选项通读选项,提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有以下特点:①一般按照顺序对诗歌逐句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解读,仅有个别选项会对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②信息量大,往往囊括对诗歌情感、内容、主旨、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赏析;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一般只在细节上设错。考生可借助四个选项,大致疏通诗歌内容,再逐项斟酌,在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的情况下,对照相关诗(词)句,找出错误项。\n阅读范例诗1[2021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n技法演示第一步,读作品信息1.读标题。“寄”既表明行为,又表明该诗是寄赠诗;“江州”点明地点;“白司马”点明寄赠对象。2.看作者。杨巨源,考生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平时做题可留意积累。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交好,甚受尊重。他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3.读注释。注释①点明人物,注释②点明地点,注释③帮助理解难懂词语。\n第二步,读诗歌正文1.抓“变形”之处,读懂“诗家语”。颔联对仗工整,正常语序应是“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胜香炉”。“曾闻”“见说”为“听闻”之意。诗人在此运用虚写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友人贬谪之地江州的自然风光。2.抓意象,体悟意境。颔联中的意象有“湓浦”“庐峰”。前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浦”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后句描写庐峰的盛景。诗人通过写江州的美景,宽慰朋友。颈联中的\n意象有“鸿”和“鹤”,“离鸿断”写鸿雁已迁南而居,雁书难寄,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病鹤孤”是作者想象朋友的现实处境,表达对朋友的牵挂,这里的鹤还有“骑鹤上升”之意,劝勉友人不要灰心丧气,终究会骑鹤平步青云的。3.抓关键词句,把握主旨感情。首联和尾联直抒胸臆,首联以问句起笔,写出诗人急于想知道好友近况的迫切心情;尾联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劝谏友人不改青云之志,贬谪只是一时的,流露着豪气与乐观。第三步,读题目选项借助选项内容,如C项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和D项中的“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等,可以疏通句意,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B\n解析“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知识链接“一衣带水”典故: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有志于统一中国。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十分荒淫,不理朝政。后隋文帝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隋军很快攻下建康,俘获陈后主,灭掉了陈朝。\n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6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n白话诗歌身为江州司马的你是否平安?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你是否住过?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也听说那庐峰的风采更胜香炉峰。岁末题诗欲寄托对你的思念,却找不到鸿雁,你在江州遥望宫阙,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n二、抓住“九大题材”,了解每一类诗歌诗歌题材一、怀古咏史角度分析内涵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标题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n续表角度分析意象①古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等。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华清宫、淮水等。③其他意象: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等。思想情感①理性反思: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归纳历史规律等。②借古抒怀:叹古人——缅怀前贤、敬仰英雄等;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建功立业等;叹国家——国运衰微、黍离之悲等。③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等;对人生、自然的哲思,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慨叹生命短暂等。链接教材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咏怀古迹(其三)》。\n诗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登尉佗楼许 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王。汉高祖派陆贾前去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高后五年,尉佗独立称帝,后汉文帝派陆贾持书赴南越,尉佗臣服汉室。③薰弦:指舜帝创作的《南风歌》。\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尉佗在刘邦、项羽逐鹿中原之时,前往岭南称王,“自”字尤见其机敏。B.颔联概述尉佗的政治经历,其目的是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C.颈联由“昔时”写到“今世”,突出后人对尉佗的感念,饱含历史沧桑感。D.本诗表面上写登楼,实际上意在怀古,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而抒己怀的模式。B解析“其目的是……历史作用”错误,诗歌颔联概述尉佗的政治经历,是为了突出尉佗的历史功绩。\n2.诗人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请结合全诗概括尉佗的功绩。答案①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②尉佗顾全大局,向汉朝称臣,带来了长久的和平稳定;③尉佗造福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n白话诗歌在刘邦、项羽率领军队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还未确定时,尉佗却在岭南自立为王。尉佗因任嚣的力荐行南海尉事,因陆贾的劝说向汉朝臣服。当今祭祀尉佗的祠庙里依然陈列着箫鼓,昔日尉佗的行宫中依然飘扬着旌旗。越地百姓未必知道舜帝的圣贤,但他们奏一曲舜帝创作的《南风歌》,就会感念尉佗的万世恩泽。\n诗歌鉴赏本诗表面上写登楼,实际上意在怀古,纪念南越王尉佗。前两联以纪实的方式描述了尉佗在岭南称王和臣服汉朝的事情,称颂了其历史功绩。首联场面宏大,起笔不凡,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典故写天下纷争,以“未穷”二字暗示战祸绵延之久。面对这样的动荡,尉佗却能够审时度势,在岭南称王,一统南海。颔联概括了尉佗的政治经历,写他顾全大局,臣服汉朝,为南越之地带来了长久的和平稳定。颈联由“昔时”写到“今世”,当地百姓感念尉佗,为尉佗立庙祭祀,箫鼓喧闹,旌旗猎猎,借南越残存之物,凸显了历史的沧桑感。尾联用舜帝创作《南风歌》的典故来表明尉佗体恤百姓,在岭南护佑一方,让百姓皆承其恩泽。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尉佗的崇敬与怀念之情。\n二、咏物言志角度分析内涵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标题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思想情感①单纯咏物,抒发对某物的喜爱之情。②托物抒怀,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美好的愿望和节操,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等。③托物言志,通过写具体的“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等。④托物讽世,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等。链接教材贺知章《咏柳》、陆游《卜算子·咏梅》。\n诗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却马①已录仙人方②,映书曾登君子堂。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注】①却马:使马退避。相传古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之鸣,却不敢行。②仙人方:指用仙方制的“萤火丸”。\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体物言志,笔致生动,格调高远,立足生活场景,却透出不俗旨趣。B.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C.萤火虫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而能洁身自爱,不假借外物发光。D.第五、六句承接前文,引用典故,说明萤火虫入方登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B\n解析对诗人态度和立场的把握有误,从诗中“嘉尔萤火不自欺”句可以看出,诗人赞赏萤火虫不自欺欺人,飞蛾是作为陪衬事物入诗的,它不能发光,自取灭亡,其行为是痴妄的。故选B项。\n2.陈与义入南宋后取法杜甫,境界深广,风格沉郁,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诗人是怎样“取法杜甫”的。答案①尾联的意思是,萤火虫不害怕月光的明朗反衬出自己的卑陋,只害怕风雨交加,自己无法发出微弱的光芒。②诗人不因自己能力有限和处境不幸而消极沉沦,务求有补于世,胸怀博大,境界深广。③诗人感慨动荡的时局,欲散发微弱光芒与热力而不得,徒然忧国忧民,无力扭转乾坤,情感沉郁,风格悲壮。\n白话诗歌飞蛾翩翩飞舞着扑向明亮的烛火,被烹死于灯油中,谁也无法赎它的罪过,救它的命。我赞赏萤火虫不自欺欺人,在草丛中自己发光相照,不假借外物发光。萤火虫能使马退避,还被仙人制成“萤火丸”,曾照着书本,荣登晋朝君子(车胤)的厅堂。萤火虫不害怕月光的明朗反衬出自己的卑陋,只害怕风雨交加,自己无法发出微弱的光芒。\n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形象地描写了萤火虫的性格和作用。首联以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来反衬出萤火虫的光明磊落。颔联直接表明诗人的态度和立场,即赞赏萤火虫不自欺欺人,在幽深僻暗的草丛中发自己的光,颇像一个洁身自爱的君子。颈联承接前文,引用典故,说明萤火虫入方登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尾联以诗人流离避乱的身世和忧国忧民的心事与萤火虫的处境相比照,抒写诗人不因自己能力有限和处境不幸而消极沉沦、务求有补于世的心事,体现诗人胸怀博大、境界深广,同时,诗人感慨自己面对动荡的时局,却无力扭转乾坤,情感沉郁,风格悲壮。\n三、山水田园角度分析内涵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标题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意象山水诗: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等。田园诗: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等。思想情感①对现实不满,寄情山水。②对官场的厌恶,流露隐逸之情。③寄寓作者对生活的感悟。④表明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⑤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⑥歌颂劳动生活。链接教材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n诗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田家三首(其三)柳宗元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今年幸少丰,无厌与粥。【注】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②((zhān):稠粥。\n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用“古道”“蒺藜”“古城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风景画卷。B.“被”字化静为动,描绘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廓萧瑟的基调。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也借它描写田园生活。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诗人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诗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B解析全诗的基调并非“寥廓萧瑟”。\n2.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诗人在郊外漫游,看到秋收结束后农人砍柴、放牧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家生活的关心和热爱。②诗人天黑迷路(或“诗人因迷恋景色而忘返”),幸得田翁相留,表达了诗人对田翁的热情与善良的赞美。③今年田翁家中收了一些粮食,但田翁只能请诗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田翁家生活的同情。\n白话诗歌城外的古道上蒺藜丛生,城角的道路曲曲折折。蓼花开满了堤岸,池水寒冷而清澈。此时庄稼已经收完,夕阳斜照,田野上大多是打柴放牧之人。寒风劲吹,榆树和柳树都已凋零,霜冻之后,梨枣愈发成熟。我因这美景迷失了回家的路,野外的鸟儿竞相回巢栖息。田家老翁笑着告诫我,天黑了不要在野外随便行走。今年侥幸收了一些粮食,但饮食简陋,希望你不要嫌弃粥的稠稀。\n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了农村秋收后的景象和诗人晚上投宿农家的经过等,表达了对勤劳、淳朴、善良的田翁的赞美之情。诗歌前八句写诗人郊游所见秋收后的景象。前四句描绘出一幅深秋城郊风景图:古道蒺藜缠绕,城角道路萦回,蓼花开满堤岸,池水寒冷清澈。开头两句既是写景,也是诗人孤独苦闷心情的写照;“饶”“被”“寒”三字足见此地荒凉却又古朴。接着四句写田野光景:原野上多是打柴放牧之人,榆柳均已凋零,梨枣却愈发成熟。诗歌后六句叙事,写诗人在农家借宿的经过。诗人漫游郊外,“行人迷去住”有两解,一说是诗人迷失了回去的路径,二说是诗人迷恋景色而忘了回家,但不论怎样诗人都没有回家。幸好有田家老翁的提醒与相留,“昏黑慎原陆”一句既可看作田家老翁的相留之由,也暗喻当时官场险恶。\n四、边塞征战角度分析内涵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意象①自然景物:黄沙、秋月、大漠、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孤城、塞外、雁门关、黄河、阴山等。③战事器具:金鼓、旌旗、烽火、戈矛等。④将士人物: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思想情感①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②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③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④对和平安宁、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期盼。⑤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⑥讽刺穷兵黩武的统治者。链接教材王之涣《凉州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n诗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 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注】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连用“轮台城”一词,形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B.第三至六句写敌军大举进犯且来势迅疾,渲染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C.本诗末两句预祝封大夫凯旋,虽说是“誓”,但诗歌前几句的内容已暗示此战必胜的结局。D.本诗既表达送别时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也表达出英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D【注】旄头:指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解析“本诗既表达送别时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错误,本诗尽显豪情,并没有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n2.“四边伐鼓雪海涌……沙口石冻马蹄脱”六句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答案①“雪海涌”“阴山动”极力渲染军队的声威,写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②“兵气连云屯”“白骨缠草根”写出了战局的紧迫和战争的惨烈。③“风急”“雪片阔”“石冻”等写出了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烘托出战争的残酷。\n白话诗歌夜里轮台城头吹起号角,轮台城北的旄头星正在陨落。军中的告急文书昨天晚上才送过渠黎,如今单于已经在金山以西。从瞭望台向西望去烟尘滚滚,汉军驻扎在轮台北境。上将统率军队向西出征,黎明时吹响军笛,大军启程。战鼓四起,激烈的声响将雪海震动,波涛汹涌,三军呐喊,连阴山也为之震动。敌军的关塞上空,兵戈之气连绵积聚像云一样,战场上的白骨还缠着草根。剑河一带寒风猛烈,飘着鹅毛大雪,沙口的石头冰冻,似乎要把马蹄冻掉。封大夫为国事尽力甘受劳苦艰辛,立誓将报效君主平定边境。自古以来记载在史册上的丰功伟绩谁没有见过,如今我看你的功绩与名声胜过古人。\n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整个战争的过程。起首六句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开篇两句连用“轮台城”一词,形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而将“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表达出一种同仇敌忾的气势,又象征汉军之必胜,表达了诗人对战斗充满信心。“羽书昨夜过渠黎”四句交代局势紧张的原因是“单于已在金山西”,而出征的汉军就在轮台北境,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的紧张和肃杀之势。紧接四句描写大军的出征和战斗的激烈。“上将拥旄西出征”两句叙事,点明汉军伺机而动,一场激烈的战争即将爆发。“四边伐鼓雪海涌”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军队声势的浩大,同时以自然景物的变化烘托出战争的激烈形势。\n“虏塞兵气连云屯”四句写战争场面和战场的恶劣环境。“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敌军之多、阵仗之大,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突出己方兵力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一句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剑河风急雪片阔”两句又极写边塞气候之奇寒。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其竟能使马蹄脱落,那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结尾四句照应题目,用“青史谁不见”和“功名胜古人”来赞颂封大夫不畏艰辛、为国效力的高风亮节,彰显了封大夫的战功赫赫、声名远扬。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将战争的环境以及将士们的英雄神勇描绘了出来,层次分明,意境开阔,充满了豪情壮志。\n五、羁旅行役角度分析内涵多写旅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现他们寄居异乡的孤独感、旅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等。标题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等字眼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意象月亮、秋风、西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落红、西楼等。思想情感①羁旅愁思,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孤寂落寞、思乡怀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④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之情。链接教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甫《登高》。\n诗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八月十五夜月(其一)①杜 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②。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①此诗为杜甫避乱蜀中时所作。②传说月宫中,有个叫吴刚的仙人被罚砍桂花树。\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比喻,把中秋之月比喻成明镜,“飞”字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感。B.“转蓬”写出蓬草遇风飞转的形象;“行地远”暗指诗人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C.颈联运用侧面烘托来描写中秋夜色,虽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可见月光的皎洁。D.尾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叙写诗人简直可以数得清树林中的兔子身上的毫毛。D解析“树林中的兔子身上的毫毛”错误。尾联的“白兔”不是指树林中的兔子,应该指“月亮”或者传说中月宫里的玉兔。\n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①想要回家却无处还乡的凄凉;②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③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白话诗歌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n诗歌鉴赏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作者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作者猜想吴刚也不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作者还用蓬草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表达了空有归心但无处还乡的凄凉之情。后两联描写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作者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n六、赠友送别角度分析内涵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标题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意象①地点:古道、长亭、津口等。②物象:杨柳、春草、雁、寒蝉、行舟、孤帆等。思想情感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对前途艰险的担忧,或对朋友的诚挚关怀,或表明心志,或显得潇洒豁达等。链接教材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n诗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送侯中丞流康州①刘长卿②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朝时“刘展之乱”导致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怅惘。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C.颈联下句写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之心会随着他的流放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B解析颈联上句“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思念他,不是作者想象他流放到康州后的情景,也并未表达作者对他的期许。\n2.诗歌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屈原忠心爱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作者对侯中丞忠于朝廷却被流放的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n白话诗歌穷尽目力远望长江枫林一带,侯中丞独自骑马像一片孤云无处可寻。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大家都知道你是被冤枉的,遭到猜疑诽谤却是因为皇帝的恩泽深重。军营的门外画角吹响,三军将士思念你,我对你的牵挂之心会在驿道上陪着你走过青山,到万里之外。当年楚国朝廷之上,有谁会认同屈原,我仿佛看见当年屈原独自看着湘水,泪水沾湿衣襟。\n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重在写景,作者以景衬情,表达内心的苦闷。作者在写景时抓住了“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典型意象,通过描绘送别时眼前之景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内心的怅惘。颔联写侯中丞的遭遇,上句中的“共知”和下句中的“却为”表明友人是被冤枉的,隐含着作者对友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不满。颈联上句从侧面赞扬友人的才华,他在军营中受到将士爱戴,因此才有“三军思”;下句则写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作者的心会随着友人的流放而到万里之外,“青山”和“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韵味悠长。尾联运用了有关屈原的典故,屈原忠于朝廷却遭诬陷,不被楚怀王信任,蒙冤而被流放湘江,作者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愤懑不平,以及对友人前途命运的担忧。作者与友人一样是逐臣,在同情友人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n七、应答唱和角度分析内涵“唱”,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指声音相应,即第二个人依“唱”的体裁、题材、思想内容(有时还要依原韵),作诗相和。标题往往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思想情感①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安慰和答谢之情;②商榷时事;③表明心志。链接教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n诗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寄左省杜拾遗①岑 参联步趋丹陛,分曹②限紫微③。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n奉答岑参补阙见赠杜 甫窈窕清禁闼④,罢朝归不同。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注】①杜拾遗:杜甫。“拾遗”和下一首诗的“补阙”都是谏官。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758年初,同仕于朝,本诗写于这段时期。②曹:官署。③紫微: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④禁闼:禁中,宫中。\n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诗前四句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表面看是在歌功颂德,实际透露出朝官生活空虚无聊的意味,“晓”“暮”两字强化了这种感受。B.岑诗“圣朝无阙事”一句故作反语,与下句合在一起,反映出诗人对朝廷文过饰非的失望心情。C.古人常用诗歌应答唱和。针对岑诗前四句中“联步”“分曹”之语和后四句中“白发”“花落”之语,杜诗皆顺其意而答之,体现出唱和之道。D.“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两句充分体现了杜诗音韵和谐宛转、对仗自然工整的特点,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有相近之处。C解析对岑诗“白发”“花落”之语,杜诗后四句反其意而答之。\n2.杜诗结尾两句“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传达了杜甫对岑诗心领神会之意。请在准确把握两首诗的基础上,简要解说诗人“心领神会”的内容。答案①两位诗人对同朝为官的无聊生活境况皆有失落与悲凉之感;②对年事已高却无所作为的悲愤之情;③对岑诗绵里藏针的讽刺心领神会,或对统治者自诩圣明、拒绝纳谏皆有不满之意。\n白话诗歌第一首: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满头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第二首:幽远隐秘的皇宫里,我们罢朝后所归不同。你随丞相之后,而我出日华门去东边的门下省。柳枝碧绿,花蕊鲜红,春光美好。老朋友觅得佳句,独赠我这个白头翁。\n诗歌鉴赏第一首:此诗悲叹诗人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前四句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表面看像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际揭示了朝官生活的空虚和无聊。“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圣朝无阙事”,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揭露和讽刺了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的行为,反映出诗人失望的心情。\n第二首:这是一首和诗。杜诗前四句和岑诗前四句,意思相近,相互呼应,都写出二人每天生活就是上朝退朝,没有什么作为,碌碌度日。杜诗五、六句中的景物与岑诗五、六句中的景物相对,岑诗说“花落”“鸟飞”,杜诗反其意答之,说柳绿花红。杜诗最后两句回应了岑诗中的情感,身为朝官却清闲到只能吟诗赠送朋友,从朋友那里得到应和,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官场生活状态啊。\n八、题画抒怀角度分析内涵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上,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上,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标题往往含有“题”、“画”、“图”、画作名称等字眼。思想情感或表达对绘画的喜爱之情,或表达对画家高超技术的赞美,或寄托自己的人生追求,或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看法。链接教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n诗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题米元晖①山水[明]张以宁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注】①米元晖:指米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映入眼帘,令诗人想到了米元晖的山水画。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字则表现出鉴赏者以静体动、诚笃专一的状态。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的“平淡天真”相契合。A解析“壮阔的自然山水映入眼帘,令诗人想到了米元晖的山水画”错误,诗人晨起步入厅堂,看到的是米元晖的山水画。\n2.对于如何欣赏一幅画,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答案①充分调动感官体验。颔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出米元晖山水画里烟山云水的迷离朦胧,下句从触觉角度感受画中云气的浓重丰润。②充分发挥想象。颈联中“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想象春季生机盎然的景象,想象江风吹雨百花飞舞的温润明媚的情景。③知人论世。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与他的情感心志相契合,才会生发出“早晚持竿吾得归”的喟叹。\n白话诗歌早晨起来步入厅堂,迎面一幅山水画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画面上色彩浅淡迷离,显得神意飞动。目之所及云气浓重一片昏暗,只担心云气会浸湿我的春衣。从江上来的风吹斜细雨,百花随风飞舞,如果我得以归隐,会早晚拿着钓竿垂钓江边。置身于如江南风景般的画境之中,让人想起米元晖。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首联由诗人晨起步入厅堂,迎面一幅山水画映入眼帘写起,古色古香的画面上烟山云水迷离朦胧,若有若无,神意飞动。颔联通过想象对山水画的画面进行描述,这一联视觉和触觉相结合,\n以触觉上的“春衣”“湿”,来衬托视觉上的“云气深”。“春衣”点明了季节,“湿”是用皮肤来感受浓重云气的丰润流动,“坐”则表现鉴赏者以静体动的状态及其恬淡安详、诚笃专一的心境,而“只恐”则是对这种心境的强化。颈联中“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颔联两句诗人所想象的画境的补充,使人更加感受到春天温润明媚的气息,所以诗人生发出“早晚持竿吾得归”的喟叹。面对如此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诗人想要归隐,早晚拿着钓竿垂钓江边。尾联写诗人置身于如江南风景般的画境之中,感受到米元晖的心境。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n九、爱情闺怨角度分析内涵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恋人离别相思之苦。标题多含有“怀”“思”“别”“忆”“闺怨”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思想情感①相濡以沫之情。别后思念、对丈夫的怀念与忧虑、生死不渝的爱情。②孤苦幽寂之悲。感慨命运的哀痛与怨恨、渴望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③阴阳悼念之痛。睹故物思亡人,触旧景而生悲情。④借题发挥之慨。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之志,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之憾。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之伤。链接教材《诗经·关雎》、李商隐《无题》。\n词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应 天 长韦 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n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孤独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B解析“凤凰迎风起舞”错误,“金凤舞”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n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之情。“碧天云”既是女子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一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情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孤独的女主人公只能对着远方倾诉心中的苦闷,表现了她对情人的深厚情意和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n白话诗歌春天时,槐树绿荫深处,黄莺声声乱啼,好似与人说话。时至中午,庭院寂静,不见人迹。春风吹过,但见那绣有金凤的画帘随风舞动,寂静的绣屏之前,还伫立着一炷香,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这里有位女子正抬头遥望天际,那洁白的云朵随风飘荡,没有定处,仿佛是她思念的人,牵连着自己的梦魂,来而复去。夜夜在绿窗下听那些风风雨雨,肝肠寸断,你可曾知晓?\n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表现女子思念情人的词。上片写景。“绿槐”二句是室外之景,境界宁静;“画帘”三句是室内之景,境界幽寂。这些看似客观描写,却是女主人公的感受,于宁静、幽寂之中可见女子的孤独。下片集中揭示女子内心世界的苦闷焦躁。“碧天云”二句用随风飘荡的云朵比喻所忆之人行踪不定。“空有梦魂来去”正是人在何处、梦难寻的感叹。最后两句写风雨之夜,思君肠断,把女子对情人的深厚情意和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n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4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考点5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n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n考向1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即主人公形象;一种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往往就是作者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涉及对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的概括、人物心理状态的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概括和分析等。必备知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形象类别示例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诗经·氓》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n分类形象类别示例作者形象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这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藐视权贵的品质,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作者大志空落,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刻画了一个悲怆、忧郁的不遇之士的形象。续表\n分类形象类别示例作者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风雨中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寄情山水、热爱田园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形象。羁旅他乡、思念故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描绘了一个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形象。续表\n关键技法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主人公形象,还是作者形象。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思考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心态、情感等。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n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步骤1.概括形象。即明确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n2.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3.指明作用。即指出该人物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答题模板】这首诗(词)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歌通过()(如语言、手法、内容等),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n角度1作者形象典例1[2017全国卷Ⅱ,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n【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6分)\n解析先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诗人的性格。再知人论世,由注释①和②可知,苏辙在京城,苏轼在杭州,两人相隔千里。从题目可知,此诗为送别诗。然后具体分析,首联点题,写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而且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只是暂时分离。“那因远适更沾巾”巧妙化用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明一向乐观旷达的诗人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作儿女之态。白话诗歌我们隔着云海遥遥相望,见不到面已经多年了,哪会因这次远行而添悲伤呢?你应该不辞远道骑马的辛劳,冒着风雪到那里去,让骄傲的胡人见识见识不可多得的人才。你置身沙漠要时常回头望望自己的国家,思恋湖山时做梦也要梦到杭州的湖光山色。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呀!\n角度2主人公形象典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白  帝【注】杜 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n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答案形象:诗中的寡妇是一位孤苦无依、生活艰辛、命运悲苦、历经战乱、深受压迫的妇女形象。作用:①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艰辛;②揭露了官府残酷剥削百姓的黑暗现实;③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n解析第一步,审题。该题有两问,考生需要先概括寡妇的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再具体分析人物的作用。第二步,具体分析。第一问,由尾联“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等描写,可以概括出寡妇孤苦无依、生活艰辛、受尽盘剥的形象。第二问,分析寡妇的作用,要将其置于战乱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千家今有百家存”,社会凄凉萧索、满目疮痍。她的丈夫或许死于战乱,其生活之困苦、心境之悲凉不言而喻,她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救助,还要面对官府严苛的赋税,尽管她苦苦地诉说哀求,还是被搜刮殆尽。这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官府的残酷无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府不体恤民情的暴行的批判和对苦难百姓的同情。\n白话诗歌团团乌云涌出白帝城门,白帝城下立刻暴雨倾盆。高涨的江水和陡峭的峡口似雷霆般相斗,古木苍藤遮蔽群山,天昏地暗。出征的马不如从事农耕的马走得轻逸,战火后的城邑千家只有百家尚存。家中余下的寡妇被横征暴敛得一贫如洗,那哀哀的哭声来自秋原何处的荒村?\n考向2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既指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松、竹、梅等,也指被作者临时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或某种人格精神的事物。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要求考生通过分析事物的特点,探求它所象征的人格特征和作者的心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关键技法把握物象寓意,体会思想情感1.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物象及其寓意。如梅象征坚强高洁、坚韧不拔等品质,从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都可看出梅的象征意义。当然,有些物象表达的意思不固定,考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n2.分析物象的特征。考生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或诗(词)句,包括形态、色泽等,以及描写物象所用词语或诗(词)句的感情色彩,由表及里,把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挖掘出来。3.分析物象的作用。一般从营造意境、表情达意、衬托人物、线索、照应等角度来思考物象的作用。4.分析物象蕴含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从人与物一体的角度体会事物形象象征的某种操守或表达的某种情感。【答题模板】这首诗(词)中的()具有()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的情感(或“追求”)。\n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咏 山 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n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n解析先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然后由表及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三、四两句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描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第二句中的“不知名”和最后两句中的“恬淡”“无人见”“长自清”等,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最后结合山泉的形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山泉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表现了诗人恬淡清高、飘逸出俗、任性自然的情怀。白话诗歌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水面上,整个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依旧那么清澈。\n考向3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既有承载主观感情的单个景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成的意境。必备知识意象与意境意象: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歌意象是“情”与“景”的交融,“心”与“物”的呼应,作者将主观情思寄托于客观事物,将抽象的感情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使之成为情景交融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n意境:一般来说,意境就是作品中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浸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生活画面,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孤帆远影”、水天漫漫,透露出友人离去后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作者对友人真挚深沉的情感。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于外部环境)、“心境”(侧重于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来替代它。\n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情景关系特点及举例以乐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喜悦心情,情与景相融。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诗人通过描摹初春景色,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诗人对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愉悦情怀。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哀景与哀情相互衬托,则哀景更令人感到伤心,哀情更令人感到悲戚。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人身为逐客,远在异乡,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此时眼中的花叶尽落之景与心中的凄凄迷惘之情融在一起。\n情景关系特点及举例以乐景写哀情用欢乐喜庆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诗人借描写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以哀景写乐情用苍凉悲戚之景来反衬乐观愉悦之情,以哀景写乐情,更见其乐。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雨雪交加的寒冷冬天,却是征夫回乡之时,环境的残酷也挡不住其归家的喜悦。续表\n关键技法分析景物,体会情感1.分析景物形象,描摹图景。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述画面时可采用“描绘了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的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见的表示氛围特点的词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概括的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n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答题时不仅要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答题模板】这首诗(词)描写了()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n典例4[2016全国卷Ⅰ,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李 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n【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6分)\n解析先找意象,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主要描写了“汉江”这一景物。再看特点,“回万里”写其曲折绵延,“九龙盘”以比喻手法写其盘踞大地的宏大气势,“横溃豁”生动有力地表现了长江四溢、泛滥之浩瀚,“飞迅湍”表现其急速奔涌之磅礴。最后分析作用,前四句写汉江水壮阔的气势,与诗歌所歌颂的盛唐国力是相对应的。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一般是为下文议论、抒情铺垫蓄势,并突出主旨。具体到这首诗,联系“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的意思可知,作者着力刻画汉江的用意是为下文歌颂当下盛世蓄势。白话诗歌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九条支流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天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朝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的盛况,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在沧海垂钓而罢竿了。\n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重点\n考向1品味“炼字”之妙必备知识炼字,即锤炼词语,指作者经过反复琢磨,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品味“炼字”,就是品味诗(词)中用得好的字词所蕴含的情感,或品味其深刻的表意效果。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炼字题主要要求考生锤炼以下词类:词类作用示例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赋予形象以动感。注意挖掘动词本身的动作与状态。如“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背”字描写了作者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作者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作者旅程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n续表词类作用示例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注意词语所用修辞和活用情况等。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茫茫沙漠,“大”字状其宏大;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数词或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中“一枝开”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枝”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开得“早”。\n续表词类作用示例叠词增强诗歌的韵律感,描摹各种声音,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词。“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次,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色彩词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繁华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眼前的荒凉。“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更能增加作者对今昔变化的感慨。\n续表词类作用示例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虚词运用恰当,可以达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中的“空”即“徒然地”,它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n关键技法解答古代诗歌炼字题的步骤第一步,释本义。先从诗(词)中找出表意丰富、生动传神的字词,如果题目中已明确哪个字,可直接分析。然后解释关键字词的含义,辨清词性,理解关键字词的本来意思。第二步,说手法。将关键字词放在诗(词)句中,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还要展开想象再现诗(词)句描绘的情景或景象。\n第三步,点作用。从“描物”角度,分析字词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从“造境”角度,分析字词营造意境(氛围)的作用;从“写人”角度,分析字词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从“抒情”角度,分析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答题模板】()用得最好[××是本诗(词)的诗(词)眼]。这个字(词)的意思是(),运用了()的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景、物、人)的形象,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n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 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谢玄晖:指谢朓,南齐著名诗人。\n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答案“摇”“滴”二字用得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觉得城好似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的。“摇”“滴”二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n解析先找字,可注意到颔联中的两个动词“摇”“滴”。然后具体分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两句中,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感觉是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月亮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来似的。“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情态显现,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白话诗歌金陵的夜晚寂静,凉风四起,我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映在水中摇动着空城,露珠晶莹低垂欲坠映着秋月。在月亮下面沉吟久久不归,自古能与我相接者少又稀。只有他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让人长久地回忆起谢玄晖。\n考向2赏析诗眼必备知识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此类诗眼属于炼字题型,不再重复讲);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具有揭示作者情感和统领全篇的作用,这是整体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作为全诗“眼睛”的诗中眼,在诗中的位置大致有四种情况:1.位于诗篇题目中。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喜”字,李白《蜀道难》的\n“难”字。2.位于诗的开头部分。如李商隐《无题》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字,前者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后者写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统领全篇。3.位于诗的中间部分。如杜甫《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4.位于诗的结尾部分。如柳宗元《江雪》尾句“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n关键技法赏析诗眼的要点1.寻找诗眼。①抓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②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主要是动词、形容词;③抓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④抓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2.分析作用。①揭示全诗的主旨;②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③塑造人物形象;④营造意境;⑤富有表现力;⑥统领全篇。\n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凝 香 斋①曾 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细由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作者1072年游大明湖所作。②香炉:香炉峰。\n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诗眼“幽”字,总揽西斋景物特征。①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诗人悠游庭斋,临风赏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长官。诗人身为齐州知州,地方政通人和,丰收有望,他才有闲情探幽览胜。②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让人喜爱留恋,可谓幽景寄幽情。③诗人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显得诗人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字展开意境。\n解析这首诗的诗眼是“幽”字,写出了大明湖畔的秀美景致。这里是深幽雅静的地方,面对这种环境,诗人内心深处自然也感到清幽、舒适。考生可从西斋的景物特征、诗人的政治才干、大明湖的山水特点、诗人潜心典籍的雅兴等角度思考。本诗首句中“西斋景最幽”表现出西斋清幽的景物特点;“不知官是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悠然自得,物我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曾巩忘记了地方官的职责,而是他善于治邑,能使地方政通人和,因而才有游逛湖山的余暇和雅兴。颔联中“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表现出齐州大治的盛况。颈联中,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粒如玉,泉流激荡之声令人耳清神爽,可谓幽景寄幽情。诗的尾联归结全诗,抒发了诗人于悠游湖山、沉心书史的高雅情趣。\n白话诗歌总感觉西斋的风景是最幽静的,(会让我)不知道自己身居古代诸侯的官位。执一樽美酒,面对着风月美景,没有俗事烦心,千里的耕地有秋日丰收的年景。云水醒心,鸟儿鸣唱,清澈寒冷的流水冲洗着洁白的砂粒。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古籍,这种美好的感觉好像在香炉峰的最上面。\n考向3赏析“炼句”之美赏析“炼句”就是品味诗(词)中的关键句子,分析其在全诗(词)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高考对炼句的考查多是要求考生理解诗(词)中某一句的含意,赏析其表达效果或精妙之处,常常与全诗(词)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关键技法解答古代诗歌炼句题的四个角度1.从内容情感的角度赏析句子。弄懂所给句子的意思,把握句子内容和作者情感。\n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句子是倒装句,体现错位的美;有的句子是对仗句,体现整饬的美;有的句子是互文句,体现开合的美。另外,有的句子使用了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及叠词,体现凝练、形象之美;有的句子着眼于音韵,使音调抑扬、气韵流畅。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句子。在赏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时,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从所在位置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句一般有开篇点题,引领全文,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等作用;中间句的作用一般是承前启后,渲染氛围等;尾句有总结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情感等作用。\n【答题模板】该诗(词)句运用()的手法,写出了()的景象(人物特点、物象特点等),表达(或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或情操)。典例3[2017全国卷Ⅰ,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n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n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下笔春蚕食叶声”写出了考生答卷的情形:考生奋笔疾书,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明确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用“春蚕食叶”寓指考生的成长,也表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白话诗歌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广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等授官叙爵,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超群的英才全靠诸位来识别辨明。\n考向4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常常在题目中引用后人的点评,指出诗歌的语言特点,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句子进行分析。有时还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让考生明确不同诗歌语言特点的差异。必备知识古代诗歌九种常见的语言风格风格特点及举例平实质朴通常使用白描等表现手法,朴素自然、平易近人。语言平淡,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n续表风格特点及举例委婉含蓄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于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通常使用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清新雅致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心情。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愉悦之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n续表风格特点及举例简洁明快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另外,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也多是这种风格。雄浑壮丽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是盛唐诗歌的常见风格,通常反映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朝气蓬勃的活力,最具代表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豪迈奔放直率而有气势。情感激荡、气势浩荡、痛快淋漓、一泻千里。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n续表风格特点及举例飘逸绚丽语言丰富而有文采。其特点是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有着变幻莫测的想象,多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语言洒脱灵动。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沉郁顿挫语言深沉,笔力遒劲,情感凝重。杜甫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杜甫的“三吏”“三别”及《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顿挫风格的力作。悲壮慷慨其特点是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n关键技法多角度分析语言风格1.从题材看,边塞诗奔放雄伟,山水诗清新明丽等。2.从意象看,选用客船、孤帆、月亮、秋风、秋霜、沙鸥、孤雁等意象,语言风格往往是幽怨愤慨;选用大漠、黄河、风沙、旌旗、战马等意象,语言风格往往是慷慨激昂。3.从情感看,抒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诗歌,语言风格多为豪放。4.从用词看,色彩明丽、辞藻华丽,语言风格往往是飘逸绮丽。5.从作者看,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李商隐朦胧隐晦,高适悲壮苍凉。\n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特色的步骤第一步,明特色。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明丽、婉约细腻、幽默活泼等。第二步,析文本。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可从手法、意象、意境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析效果。指出这样的语言特色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有怎样的效果。【答题模板】本诗(词)的语言具有()的特点,本诗(词)通过对()的描写,表达(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n典例4[2021全国乙卷,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n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每点3分)解析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白鹭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白鹭为“汝”“君”,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方法,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来”等,语言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最后两句,作者用调侃的口吻和白鹭说话,幽默风趣。\n白话诗歌小溪边的白鹭,到我这儿来,我告诉你:“小溪里的鱼儿少得可以数得过来。主人怜爱你,你也应该怜爱鱼儿,要懂得外物和己身应该愉快地相处。远处的水滨白沙成堆,青泥淤积在别的小洲,那里有很多虾鳅跳跃舞动。听凭你飞去吃饱了再回来,再来欣赏你头上被风吹着的一缕羽毛。”\n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n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从考查内容上看,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篇章结构。从设题角度上看,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角度特点及示例“小角度”设题题干明确要求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针对性强。例:[2018浙江,20,6分]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n续表角度特点及示例“大角度”设题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例:[2016天津,14(2),3分]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隐性角度”设题答题的思考方向隐含在题干中,需要考生细心审辨。例:[2015全国卷Ⅱ,8,5分]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此题考查的是颔联的构思之妙。\n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审题十分重要。审题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审出角度。对于从“大角度”和“隐性角度”设题的题目,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四个角度有条理地分析。对于从“小角度”设题的题目,就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不能答“表达方式”,不能答错角度。②审出数量。考生要区分题干中“一”“些”“主要”等关键词,保证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③审出范围。如果题目要求鉴赏某词、某句或某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果是几联、整篇,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n考向1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高考考查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拟、用典等,往往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指出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必备知识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分析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n续表修辞手法分析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霜禽落在梅枝上之前,会先偷偷打量一番梅花。这把霜禽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极致。夸张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n续表修辞手法分析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对偶(对仗)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思集中含蓄。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她葬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以设问作结,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n续表修辞手法分析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反复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七组叠词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凄清愁苦的氛围中。排比有强调内容、增强气势、加重感情的效果;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也使节奏分明,便于抒情。如:“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明快的节奏感,表现采莲人的活泼轻快。\n修辞手法分析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这个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大类,在诗歌中常见的是谐音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天暗示恋人貌似无情实则有情。互文指诗歌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使诗歌言简意赅、整齐、对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其一)》]前句以“秦”“汉”二字互文,统领“明月”和“关”,合起来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乱不止、士卒代代戍边的历史事实。续表\n续表修辞手法分析用典指借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的作品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言简意赅、语意含蓄的表达效果。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用典,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列锦指诗歌句子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可达到凝练美、简约美、含蓄美的艺术效果。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经过作者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凄凉萧瑟的景象。\n关键技法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的两个要点1.了解修辞手法的特点。不同的修辞手法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考生要掌握修辞手法的种类,了解其表达效果。2.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有些诗句使用了不止一种修辞手法,要尽量回答全面。\n典例1[2016山东,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n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n解析首先明确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白话诗歌孤独的小船夜色中停泊在洞庭湖边,岸边荧荧灯火,客船上孤寂一片,北风呼呼吹来,强劲得能将片片梅花吹老。我打开船篷小门,却见外边是漫天大雪。我突发万丈诗情,想要与这飞舞的雪花争个高低,雪片在与风搏杀,我的诗在与雪缴缠。我长笑一声,感觉心情无比畅快。\n考向2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必备知识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等。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如《孔雀东南飞》。在律诗中也有出现,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往事。\n2.描写描写方式特点及举例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对象本身,如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动作)等,所以又叫直接描写。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正面描写了天姥山的高峻奇伟。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又称间接描写。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通过侧面描写凸显了战事的紧张。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n续表描写方式特点及举例细描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一个“才露”,一个“早有”,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细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虚实结合“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之景,“虚”是联想、想象之景或梦中之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是实写,“共剪西窗烛”是设想将来之景,现实与将来的对比更显今晚的孤寂与对亲友的思念。\n续表描写方式特点及举例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出”“鸟鸣”则是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多种观察角度结合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使描绘的画面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全篇七句,一句一景,按照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秋景图。\n续表描写方式特点及举例绘形绘色关注事物的形态、色彩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图景。3.抒情抒情方式特点及举例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一吐心中郁闷之气,流露出对权贵的蔑视。\n续表抒情方式特点及举例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先写望明月触发情思,再直接点出“思故乡”的情感。托物言志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歌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诗歌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曾经六朝纵情享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n4.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发表意见。如:2020年全国卷Ⅲ,在《苦笋》中,“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两句,通过议论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需要经受风雨磨炼。关键技法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方式的三个要点1.大处着眼,明确表达方式。从整体上判断诗歌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抒情、描写,还是议论。一般来说,叙事诗(词)常用记叙和描写,抒情诗(词)常用描写和抒情,哲理诗(词)常用记叙和议论。一首诗(词)往往用到多种表达方式,考生在做题时,要逐句分析,避免遗漏,并注意先后顺序。\n2.小处入手,看具体的表达方式。具体的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和描写。写作对象如果是景物,就要考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白描、细描等。3.寻找对应点。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到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考生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考生应寻找诗歌中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来作答。\n典例2[2021浙江,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意难忘·山家[清]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注】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注】瘿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n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答案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6分)\n解析词的上片写景,“村坞云遮”三句写作者远视所见,“溪堂连石稳”二句写近观之景,随后写“文木几”“小窗纱”等室内环境,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步移景换。前三句中“云”“苍藤”“翠竹”“明沙”等意象,色彩明丽,营造了明净清幽的意境。“苔径逐篱斜”一句中“逐”字化静为动,写景生动自然。下片承接上片中的“待客”,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衰翁健饭堪夸”一句中,“衰翁”与“健饭”形成对比,突出山家主人年老却仍康健的状态。“穿池”以下几句皆为老翁“高话桑麻”的具体内容,采用铺陈写实的手法,写老翁用亲切自然的农家话语,叙说自己穿池种柳、汲水浇瓜、食橘饮茶的闲适烂漫的生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以农家话语写老翁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n白话诗歌村庄云遮雾绕,苍翠的藤蔓缠绕着老树的枝干,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房子临溪傍石,稳稳地立着,长满青苔的小路随着篱笆斜斜地向远处延伸。有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纱,是热情好客的人家。打开北面的门扉,移来坐床招待客人,门外百棵树上梅花盛开。老翁食欲好值得夸赞,他端着用瘿瘤状木根制成的酒杯和茶碗,一边饮酒喝茶,一边高声谈论农事。在池边开沟引水种植柳树,汲取池水浇灌瓜果。吃霜降过后采摘的橘子,饮下雨之前(采摘晒干)的茶叶,这风味清爽上佳。过去的一年很开心,山上田里都大丰收,让人可以享受这绚丽多彩的生活。\n考向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往往不止一种,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要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必备知识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特点及举例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能够起到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的作用。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今昔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作者深沉的历史思考。\n续表表现手法特点及举例衬托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相异的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所描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用桃花潭水之深衬托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渲染、烘托渲染指从正面着意描写,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渲染和烘托能够起到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写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n续表表现手法特点及举例象征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作者以石灰来象征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联想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作者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n续表表现手法特点及举例想象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是主观创造的。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想象自己的兄弟在家乡登高,在山顶遍插茱萸时却少了一个“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抑扬结合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可以使诗歌内容错落有致、曲折波澜、主旨突出。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先扬后抑,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低之意,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后两句写“夜半虚前席”却是为了“问鬼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n续表表现手法特点及举例以小见大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含蓄深刻、内涵丰富。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诗歌围绕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惜千里飞送荔枝的寻常小事,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微见著。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蓑笠翁”是诗的主体,“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二者结合突出了人物卓然而立的品格。\n关键技法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两个要点1.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就是指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等。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使用鉴赏术语既能够体现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又能使答案语言准确、生动。\n典例3[2018浙江,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n【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答案①“送君多暮情”一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每点2分)\n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柳永的《雨霖铃》,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然后结合本诗具体分析。第二句“送君多暮情”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n白话诗歌洛水滚滚向东流去,流向远方,临别送你,暮色四起,有多少缱绻的情愫。船行速度很慢,郊野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身后的孤山看得清清楚楚。向前望去,数千里水面,其中没有芦苇和稗草生长。夕阳洒满江上的舟楫,此时此刻,我只爱水波清澈荡漾。拿起酒杯,面对树梢上的月亮尽情畅饮,醉后就睡卧于水鸟鸣叫的江洲。夜幕降临,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白马寺,梦里相会在繁华的金陵城。醒来之后只有一声叹息,此番离别后,你独自行走在悠远空阔的江海之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n考向4鉴赏诗歌的篇章结构必备知识古代诗歌的结构特点古体诗多数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往往卒章显志)。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n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中间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n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技巧篇章结构特点及举例起承转合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起”即开头。“承”在“起”后,承接上面内容展开。“转”是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合”即收合结尾,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一般在此传达情感,点出诗意或主题。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开门见山,两句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n续表篇章结构特点及举例照应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后写“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开始,又以大江作结,首尾呼应。重章叠句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①渲染气氛,深化诗歌主题;②回旋反复,增添韵律感。如:《蒹葭》,每章只换几个字,反复咏唱,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凸显抒情主人公坚持不已的精神。\n续表篇章结构特点及举例卒章显志诗人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抒发感情。这可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和感染力。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歌结尾表达了诗人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终会实现的豁达胸怀。以景结情诗歌在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不同,前三句以乐声来抒情;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含蓄无限。\n关键技法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整体脉络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等);⑤结构特点(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2.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例如问诗歌开篇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等。问诗歌中间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舒缓节奏等。问诗歌结尾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n典例4[2019全国卷Ⅱ,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n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6分)\n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然后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里阵阵风吹木叶声传来。在情感表达方面,诗人用渔翁雨中垂钓、大雁夜风中飞翔两个场景表现了自己不卑不亢、胸怀远志的形象,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在结构安排方面,这两句和其他诗句卓然不同,在直陈式的叙述中插入两句场景描写,舒缓节奏,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白话诗歌我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追寻道的意志长期存在,我不趋附权势只信奉儒家思想。只希望主考官将我的考卷读完,我不求考取官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评论指正。雨中垂钓江边不禁生出思乡之情,风吹木叶在秋夜里传出阵阵寒意。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n考点4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高频点\n考向1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必备知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陆游《示儿》。\n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夏完淳《别云间》。(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屈原《涉江》。\n3.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4.离愁别绪(1)依依不舍的离情,如柳永《雨霖铃》。(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n5.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4)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5)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谈禅说理的感慨,如苏轼《题西林壁》。\n关键技法分析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三个要点1.审准题目。一看是分析整首诗,还是分析某一(几)联(句)等;二看题目是要求“概括”还是要求“分析”。2.读懂诗歌。一要看题目、题材(理解情感的重要方向)、作者、注释等,这些可以为理解诗歌提供方向。二要抓“情语”,留意显性“情语”,如喜、乐、愁、怨等;寻找隐性“情语”,如客(思乡)、秋(悲秋)、空(无奈)等。三要具体分析,可以抓意象,抓关键词句(尤其是首尾句),抓表达技巧等,多角度、多层次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n3.准确作答。一要使用术语,如惆怅、苦闷、孤独、思念、欣喜等;二要注意感情的复杂性,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作答。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两个要点1.梳理情感脉络,划分内容层次。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诗歌的层次。2.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根据不同层次的内容,体会每一层次、每一节点(具体到每一句)中作者微妙的情感,并将这些微妙的情感串联起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波动情况。\n角度1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典例1[2020全国卷Ⅰ,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n【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6分)\n解析题目问的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皮日休的和诗,而皮日休正患病在家,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诗歌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话诗歌虽然我和你错失了一同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机会,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没有写什么诗。我趁此机会培养人才,也想去采摘商山山崖高洁的灵芝。驯养野鹤要把鹤笼编织得宽大一些,不可让它太委屈;给山寺的僧人布施饭食,须专门另做。等到你的眼睛康复了,我们再相约,那时江花一定开满了枝丫。\n角度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典例2[2016山东,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诗歌原文见考点3典例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4分)\n解析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要从作品整体入手。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n考向2分析评价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一种是分析评价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另一种是分析评价他人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所持的观点态度。所谓“分析评价”,即在把握相关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这些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对别人的评价作何理解,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评价时,考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n关键技法分析评价观点态度的四个要点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和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要结合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n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有的作者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4.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可能会过于拔高或片面狭隘。\n角度1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典例3[2019全国卷Ⅰ,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n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6分)\n解析第一问,说明尾联的含意,可以通过关键词来分析。“此中”指这幅画;“佳句”即诗句,这里指诗意,说明画中蕴含着诗意。“吟断”指吟尽,“相关”即彼此关联,意思是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有佳句”“吟断”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纵使吟尽心中所想也觉得不合画意,这幅画能令人玩味不已。白话诗歌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n角度2分析评价他人对作品的观点态度典例4[2018全国卷Ⅲ,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精 卫 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n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6分,任意回答一种观点即可)\n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找准切入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具体理由即可。白话诗歌精卫啊,是谁让你来填海的?你衔来的石子,已经在海边堆积了很多。只要大海被填平,海水枯干,海中作恶的鱼龙也就再也掀不起风浪,再也做不了坏事了。精卫的嘴因为衔木石而被磨穿,山中的草木被她衔得残缺不全了。早晨她还在树上,晚上她就到了海里,因为不停地飞翔,她的羽毛时时折断坠落到水里。但只要高山尚在,大海未平,我就愿意世世代代地填下去。\n考点5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n比较鉴赏性试题从命题形式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课外与课内诗词的比较鉴赏,一是两首课外诗词的比较鉴赏。从考点看,有比较形象、比较表达技巧、比较思想感情、比较语言风格等。关键技法解答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注意要点1.找准对比角度。是形象、情感方面的对比,还是手法、语言方面的对比,一定要搞清楚。2.对比内容要充实。通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分析作答时,要充分联系诗歌内容,言之有据。\n3.规范作答。规范作答就是根据题干或分值,分点作答。诗歌比较阅读的常见题型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求差异”,此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甲诗歌……(方法或内容),而乙诗歌……(方法或内容)。第二类是“求异同”,此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先“同”后“异”,通常“同”的方面较为明显,可用一两句话概括;“异”的方面作答模式同第一类。\n角度1课外与课内比较典例1[2019全国卷Ⅲ,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n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6分)\n解析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明确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现了世事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回归以后因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用典精当;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对仗极为工整。本诗是一首古体诗,本题选取了原诗的前八句。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如一、二句的“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的“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n媚,农妇农夫插秧时整个田野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流畅清新。白话诗歌山冈上花草整齐,燕子飞东又飞西。远望田埂笔直如线,稻田白水波光闪烁。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词》。\n角度2课外与课外比较典例2[2020浙江,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n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6分)\n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两首诗后两句的意思,即理解诗句内容;其次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首先,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水”“山”,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成了两地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最后,抒情方式上,王勃的诗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的诗则以景作结,融情\n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人用乐观又深情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这种抒情手法,比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白话诗歌《秋江送别》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们正在眺望彼此。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地方。《送柴侍御》 沅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青山一路相连,你我沐浴着相同的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n专项突破 古代诗歌综合性选择题古代诗歌选择题的考查点以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为主,考查角度十分广泛。全国卷一般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内容的先后顺序基本与原诗句顺序一致。关键技法两步破解古代诗歌选择题第一步,读选项,抓关键。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针对局部诗句,有的针对整首诗歌。另外,还要分析选项的考查点,看选项是对词义句意的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还是对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的鉴赏。\n考生要圈画选项关键点,以备下一步的比对。第二步,细比对,找错端。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圈画的关键点定位所对应的诗句,找出选项与诗句不对应的地方。考生要做到逐一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典例[2021全国乙卷,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诗歌原文考点2典例4\n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选项分析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分析思想情感“要物我欣然一处”的意思是“要懂得外物和己身应该愉快地相处”。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理解词作内容“堪数”,可以数清,言溪里鱼儿已寥寥无几。根据鱼儿“堪数”和虾鳅“剩有”,可以判断因果关系是否成立。\n选项分析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分析语言特点、意境整首词以拟人的手法、对话的形式展开,将鹭鸶当作自己的一个朋友,和它对话,氛围轻松亲切。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分析表达技巧、词作内容对应“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两句,意思是“听凭你飞去吃饱了再回来,再来欣赏你头上被风吹着的一缕羽毛”。这里的“飞去”“饱时来”“看”仅从视觉上描写了鹭鸶饱食后的状态,“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n诗歌鉴赏本词作于作者罢官闲居之时,全词皆为告诫溪边白鹭之语。诗歌标题“赠鹭鸶”即点明题赠对象。上阕开篇直接言说题赠对象。作者告诉鹭鸶溪中鱼儿已经很少,劝告它学会怜爱鱼儿,学会和宇宙万物和谐相处,其中“溪边”既指出鹭鸶的栖息之所,又暗指作者隐于山林。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是全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下阕前三句,作者建议鹭鸶去“远浦”“别渚”觅食,指出那里虾鳅较多。最后两句写作者听凭鹭鸶去远处觅食,表现出对鹭鸶的喜爱。鹭鸶饱食归来,它头上的一缕羽毛被风吹着。这里从视觉上描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全篇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显得通俗易懂、亲切自然。\n真题·感知高考方向\n诗1[2021全国甲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要。\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C解析“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错,“不及鸟飞浑自在”是说曾巩出山从政,不如飞鸟自在,而不是说僧人不如飞鸟自在。\n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n白话诗歌在狭窄的山路上乘坐着竹轿两眼明亮有神,出山之时仍然带着超凡脱俗的神仙气质。白云飘荡好像在笑人还不忘诸多世事,溪水流动随人前行应该是有情。居于山中虽比不上飞鸟完全自由自在,却也羡慕僧人住在这山中便是一生。不能对世间之事全然断却念想,动身出山试着为百姓发声做事。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酬和诗,饱含作者对能隐能仕的南丰先生曾巩的敬佩之情。前两联写曾巩出山时的情景。首联写曾巩乘坐竹轿通过狭窄的山路,两眼明亮,整个人超凡脱俗,具有仙人风骨。颔联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和“流水”以人的情态,一写“笑”,一写“随”,表现了山中\n白云和流水对曾巩的不舍。后两联写曾巩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人生志趣。颈联表现了曾巩对离世高蹈、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尾联照应颔联中的“还多事”,直接写曾巩不能完全忘怀世间之事,动身出山为百姓发声做事,表现了他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既可隐于山林,又能为天下苍生而出仕为官,“仕”与“隐”于曾巩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作者对其人生志趣和处世情怀充满敬佩之情。\n诗2[2021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示 儿 子陆 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们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C解析“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为农为士亦奚异”是说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纠结外在的身份,做农民和做读书的士人都可以;“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是说诗人希望儿子们知行合一,不仅要学会读书,还要通过实践体验劳动,体会稼穑之艰难。\n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们“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案①希望儿子们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②希望儿子们注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艰难。③希望儿子们无论“为农”还是“为士”都要尽心尽力,流露出诗人作为父亲对儿子们的期冀。(每点2分)\n白话诗歌我知道自己供职官府享有俸禄却没有什么功绩,你们拿什么来报答政治清明的时代?做农民和做读书的士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服务国家和侍奉父母都不要欺诈。六经之中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亲自耕种百亩田地可以没有饥馁之患。如今把最真切的人生道理传授给你们,那就是要反复诵读周公所述的《诗经·豳风·七月》一诗。诗歌鉴赏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的过往,“无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建功立业的遗憾;接着对儿子们发问,引导儿子们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颔联诗人告诫儿子们不要纠结外在的身份,但无论做什么都要诚实。颈联诗人接着教导儿子们要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还要通过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尾联诗人推心置腹,告诫儿子们一定要熟读《诗经·豳风·七月》,意在让儿子们懂得稼穑之艰难,注重农事。\n诗3[2020全国卷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B解析“无法避免”说法绝对。\n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6分)\n白话诗歌自古以来建立一番功绩的人也要经历艰难困苦,他们一生的事迹最终将交给谁来记载。其在世时尚且因他人的蒙昧无知而承受误解,后世纷乱的风俗更扰乱了事实真相。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历史典籍最难写出的是人的精神气质。那些微末的历史记载怎能把历代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完全表述出来,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诗歌鉴赏这首诗针对当时社会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现了诗人的历史观。首联发问,并以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古以来无数高人贤士的悲哀。颔联承接首联,直指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n更遑论流传至今的史实早已失真,再度叙写了历代高人贤士的悲哀。颈联客观评价史书,认为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史书难以写出历代高人贤士真正的精神气质,揭示了在读书时要保持批判态度、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的道理。尾联以无比沉痛的笔触写史书上的微末记载并不能完全表述出历代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而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在这首诗歌中,王安石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同时也属于他自己。他积极推行新法,在当时就有人非议,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更是无法左右。诗人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达自己悲哀、愤激的复杂情感。\n诗4[2020全国卷Ⅲ,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C解析“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错误,诗人认为苦笋长成后就具备了如魏征一样的美好品质,应该静待其成长,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过多拔出来。\n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6分)\n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题干要求找出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即要求对其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犯颜直谏”著称,放在藜藿盘中的苦笋并不适口,而魏征常常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行犹如苦笋并不适口的滋味。从“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来看,苦笋具有“耿介”“苦节”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相似,应该得到众人的认可。白话诗歌日常盛有粗茶淡饭的餐盘让人眼前一亮,只见那笋头鲜嫩洁白如襁褓中的婴儿并列摆在盘中。一直都知道苦笋天性正直,坚守节操、\n矢志不渝的品行与生俱来。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鲜嫩的苦笋拔出太多。像苦笋这样的人才,自古以来就需要慢慢养成,让他们自由成长,直面风雨。诗歌鉴赏诗歌的一、二句从日常饮食写起,“藜藿”二字极言诗人生活之困窘,这种情况下“忽眼明”三字写出诗人的惊喜,诗人把苦笋比作婴儿,从中可以看出其对苦笋的喜爱。三、四句一语双关,既写出了苦笋的直和苦,也写如苦笋一样的人天性高洁耿介。五、六句借唐太宗觉得魏征妩媚的典故,来表达对苦笋的赞美之情,并告诫孩子们不要拔出太多苦笋,要给它们机会让它们自由生长。七、八句则借议论表达诗人的观点:我们应该保护那些如苦笋一般的人才,让他们自由生长,搏击风雨。\n诗5[2020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B解析“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n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6分)\n白话诗歌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再难以相见。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赠别诗。首联叙时危身老。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此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暗含着诗人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惆怅。颔联抒写离别之情。诗人拜读友人郑炼的诗以度时日,但是一想到和友人分别,诗人内心便不能平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借景抒情。上句写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句想象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色。天高地阔,诗人与友人两地相思,情谊深厚。尾联借对友人的嘱托,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趣。诗人希望友人为自己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寄寓了诗人渴望自己能有像庞德公一样的志趣。\n诗6[2020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B解析“劝诫”错误,“后生好学果可畏”表达的是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并无劝诫之意。\n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6分)\n白话诗歌你在荆州早就认识高荷与黄庭坚,朗读他二位的诗句,书声琅琅。作为后生,你谦逊好学,确实值得敬畏,但我常常倦于谈诗,对此的了解一点也不详细。学诗应该像刚刚学禅理一样,在还没有顿悟前暂且全面地琢磨各方禅理。等有朝一日领悟了诗歌的精义,信手拈出的诗句都能成章。\n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引禅入诗的理趣诗。“荆州”两句交代赵伯鱼很早就认识高荷与黄庭坚的背景,通过赵伯鱼朗读高、黄两人的诗句来表现其好学精神。“后生”两句写作者面对后辈的请教甚是谦逊,“后生好学果可畏”表明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后四句以禅理喻诗。“学诗”两句道出学诗的途径:“遍参诸方”,即博采众长。“一朝”两句紧承前句,写有朝一日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信手拈出,皆成佳作。本诗虽在谈论学诗的方法,但有其普遍的意义:面对学习,在没有领悟其精义前,应广泛地学习各家长处,等到领悟了某种技巧或规律后,就可以融会贯通了。\n诗7[2018全国卷Ⅰ,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野  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n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n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6分)\n白话诗歌搭上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射落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的大雁。穿着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饮酒高歌,直到黄昏来临。大丈夫虽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和煦春风会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诗歌鉴赏此诗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首联,写诗人仰天射鸿,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欲凭借出众才华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才华,“射落衔芦鸿”喻指折桂。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图景。然而\n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诗人内心极其苦闷、悲愤,弯弓射鸿也可以看作诗人在排解心头苦闷。颔联,诗人以麻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不羁的方式表达对黑暗社会环境的极大愤慨。“黑”字渲染了压抑和阴森的氛围,“北风”借指炎凉的世风。颈联是诗人不甘沉沦、坚守志向的宣誓。诗人尽管为“枯荣不等”的残酷现实而感到沮丧、懊恼,责怪起上天,然而仍能够“屈穷心不穷”,坚守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尾联写时令景物的转换,冬天过去终将迎来春暖柳绿。“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自信,相信自己终将走出困境,施展抱负,以美好的未来自我勉励。\n诗8[2018全国卷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 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n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D解析D项,理解错误。陆游诗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n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6分)\n白话诗歌胸中有宏伟的作战韬略,却报国无门,空有不凡之志。举起酒杯如同举起战旗鼓槌,拿起笔好似拿起刀槊,笔势奔放急骤,如银河倾泻从天而落。端溪石砚中磨出浓浓墨汁,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顷刻收卷再端起酒杯畅饮,就像看见万里战场上,烽烟尘土终于平静。诗歌鉴赏这首诗比喻生动,想象奇特,构思别致,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渴切之情。“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两句体现了诗人胸藏韬略,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失落,引出下面对借酒浇愁、\n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诗人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恍若眼前。“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将勇士们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重现。“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万里江山河清海晏的情景令人神往。这首诗体现出诗人满腔的爱国热血,读之令人敬仰、动容。\n诗9[2017全国卷Ⅲ,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n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CD\n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解析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D项,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n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6分)\n解析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背后的微妙心思。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n白话诗歌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使我留下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n诗歌鉴赏元和十年,作者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喻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这段时期,作者极为苦闷,专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做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此诗既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首两句,作者举出自己的代表作,表现自己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成功实践。三、四句表现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是作者对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作者更以故作骄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0 08:03:41 页数:264
价格:¥3 大小:680.5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