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王昌龄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王昌龄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0
2
/60
剩余5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王昌龄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何九于客舍集①王昌龄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罍觞②且终宴,功业曾未了。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②罍(léi)觞:酒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做客桂阳犹如鸟归巢,突出何九的热情款待。B.五、六两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有俯视有仰望,山青水绿,天阔月明。C.七、八两句写主客下楼月夜行舟,两人推心置腹地交谈,不知不觉进入松竹之地。D.全诗写景真切如画,语言含蓄贴切,传意如在眼前,延续了诗人边塞诗的雄浑。2.诗末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何九①于客舍集王昌龄客有住桂阳②,亦如巢林鸟③。罍觞④且终宴,功业会未了。第60页共60页\n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注】①何九:名字籍贯不详,当时客居郴州。②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州市。③巢林鸟:出自《庄子·逍遥游》,“鹪(jiāo)鹩(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④罍(léi)觞(shāng):酒器。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用“客”自称,乃是双关手法的体现,既指自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的事实,巧妙点明了此刻的身份与处境。B.次句巧用比喻,将自己喻为鸟,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失落;又将郴州喻为巢,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C.诗歌三四句,诗人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不禁忧从中来,后一句更是直言离别之痛甚至超越了功业未成之痛。D.诗歌五到八句,诗人先是与友人伫立楼头,描绘了远眺郴州城之景;后又与友人下楼行舟,点出了行舟之所观。4.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诗人投赠给友人的“此意”为何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赠张荆州①王昌龄祝融②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王君飞舄③仍未去,苏耽④宅中意遥缄⑤。第60页共60页\n【注】①开元二十六年,诗人王昌龄因事获罪,谪赴岭南途径荆州写下此诗,张荆州,开元名相张九龄,开元二十五年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②祝融:华夏族人上古神话人物,后世尊为火神。③王君飞舄(xì):喻指仙人的行踪。舄,鞋子。④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栽:苏耽,又称苏仙公,桂阳人,汉文帝时得到。相传苏耽飞升前留母一柜子,说是扣之可得日常所需。后其母开柜看看,从中飞出两只白鹤,此后扣柜就不再灵验了。后常用为修道成仙者的典故。⑤遥缄:远处寄来的书信。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用字巧妙,现象奇特,一个“衔”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祝融峰被紫云环绕、高耸入云的雄伟壮阔。B.首联第二句大胆着色,色彩鲜明,苍翠的山峰、皑皑的白雪,两相映衬突出了色彩的绚丽,令人耳目一新。C.颔联叙事抒情,心胸豪迈。诗人借写自己沿着石壁向上攀登,登上祝融峰顶,驰然高卧,欢欣之情溢于言表。D.尾联用典抒情,表意含蓄,“苏耽宅中意遥缄”运用典故,表达了想要修道成仙的想法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6.颈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7.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边塞诗B.古体诗C.七绝D.每首诗都有三个韵脚第60页共60页\n8.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一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B.其一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C.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交代了战争的具体时间。D.其五“红旗半卷”通过明丽的色彩展现了战士强劲凌厉、奋勇挺进的画面。9.作者在表达征人情感及描写战争方面都善用曲笔,请结合两首诗的划线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闺 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0.下列对诗人及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军行》首句点明了地点——荒寂的原野,第二句点明了时间——秋天,这种时间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B.《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希望将自己的“万里愁”融入笛声之中,并由“海风”吹走。C.《闺怨》前两句的“闺中少妇”的心理是“不知愁”,并用“凝妆上翠楼”这件事来表现此时她欢乐自娱的心态。第60页共60页\nD.《闺怨》中“闺中少妇”的夫婿去“觅封侯”,与盛唐国力强盛,不少人对立功边塞“觅封侯”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有关。1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上曲(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①好。【注】①紫骝:紫红色的骏马。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中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典型意象,诗人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B.五、六句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异曲同工,写“幽并客”赴沙场建功立业,主要表达诗人感佩之情。C.七、八句用“游侠儿”与幽并客对比,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批评他们只知炫耀马匹装备。D.此诗写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征人,力求直抒胸臆;写市井游侠,又让人联想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典型形象。13.本诗和《诗经·秦风》中的《无衣》都写到了“战争”,但情感态度有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何九于客舍集①王昌龄第60页共60页\n客有住桂阳②,亦如巢林鸟。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注】①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②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县。③筱:细竹子,亦称“箭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宴会即将结束的别离衬托功业未成的痛苦之情。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描写山色空濛、江楼明丽的月下美景,渲染了夜晚的安宁。C.“行次入松筱”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叙写进入松竹林的情景,言有尽而意无穷。D.“沧波风袅袅”句以景结情,寄寓诗人面对冷清现实而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15.首句中“客”,有人认为是诗人对何九的尊称,也有人认为是诗人的自称,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①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②水木,演漾③在窗户。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④。【注】①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投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②澹:水缓缓地流。③演漾:水流摇荡。④兰杜:兰草和杜若,两种都能散发芳香的植物。第60页共60页\n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描绘了恬淡、幽远的月光图,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照耀时,人对月光的感觉。B.前两句已点出月,但没有停留在月色的描摹上,而在五六句生发出人有悲欢离合的思考。C.七、八句由景转写思忆故友,想象友人徘徊在月下的清江河畔,吟唱思念家乡的越歌。D.这首五言古体诗写得恬淡悠远,前六句写开窗所见的月色,并由此引起诗人深刻的思考。17.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何九于客舍集①王昌龄客②有住桂阳③,亦如巢林鸟。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注】①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②客:诗人自称。③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县。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展现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得诗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之感。B.三、四句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C.五到八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以及宴后乘舟夜游看到的景色。D.这首诗写景真切如画,抒情真挚如酒,传意真实如在眼前,令人动容。19.“亦如巢林鸟”一句中,“巢”与“鸟”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第60页共60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在沿江的高楼上设饯行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行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之意。B.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C.三句写从对方生情,实写友人夜泊在潇湘之上,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D.三四句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写景,“日色昏”写部队在傍晚太阳落山时出征,渲染场面。B.“红旗半卷出辕门”这一句写战士们接到战报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C.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经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第60页共60页\nD.战争的进展速度很快,有点出人意料,但思考之下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23.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前线的战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2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冷色调的,烘托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思念。C.三、四句“忆”字引发往事联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D.末句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与古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5.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凉”字,请简析其妙处。26.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结合本诗三、四两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奉赠张荆州①王昌龄祝融②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第60页共60页\n王君飞舄③仍未去,苏耽④宅中意遥缄⑤。[注]①开元二十六年,诗人王昌龄因事获罪,谪赴岭南途经荆州写下此诗。张荆州,开元名相张九龄,开元二十五年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②祝融: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后世尊为火神。③王君飞舄(xì):喻指仙人的行踪。舄,鞋子。④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载:苏耽,又称苏仙公,桂阳人,汉文帝时得道。相传苏耽飞升前留母一柜子,说是扣之可得日常所需。后其母开柜看看,从中飞出两只白鹤,此后扣柜就不再灵验了。后常用为修道成仙者的典故。⑤遥缄:远处寄来的书信。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想象奇特,一个“衔”写出了祝融峰高耸入云的情状。B.“紫”“翠”“雪”突出了祝融峰绚丽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C.颔联诗人想象自己登上祝融峰峰顶之后无比欢欣的心情。D.“苏耽宅中意遥缄”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修道成仙的心思。28.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王昌龄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①桑。遥见胡地猎,鞴马②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注】①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②鞴(bèi)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选取“秋风”“雁门桑”等意象,点明了时令、地点,营造了壮阔而肃杀的意境。B.三、四两句着笔于远望所见,言“猎”代“战”,表明交战的双方正在做着紧张的战前准备。第60页共60页\nC.五、六两句概述将士的战斗生活:前句突出分兵突击的进攻态势,后句言战场形势危急。D.这首以五言律诗形式创作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盛唐边塞诗慷慨激昂的风格。30.有人评价,本诗主旨含有非战之意,却并未明言反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该主旨的。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3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后两句虚写自己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达了作者送别魏二时离愁别绪。B.刘诗首句交代时间、地点,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猿啼悲凄,旅人扬帆,送者星散的送别景象。C.刘诗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方式,紧扣江边送别的情景来写,使景与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情挚意深,别有韵味。D.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32.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第60页共60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留别武陵①袁丞王昌龄皇恩暂迁谪,待罪②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③,忠贞抱生死。[注]①武陵;今湖南常德市。②待罪。官吏常怕因失职获罪,故以待罪为供职之谦辞。时昌龄再贬龙标尉,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③马将军,东汉马援曾击湘地“五溪蛮”,故诗人临其地而思其人。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迁谪”“待罪”之词既点明了诗人的遭遇,又写出了与朋友相逢时的背景。B.颔联首句借武陵溪事,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而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C.颈联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描绘了武陵溪口“古岸桃花”“春水流涧”的美好景象。D.尾联以马援自喻,既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也表明自己对忠贞操守的无比珍视。34.诗中“孤舟”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其一)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①萧关:古关塞名,在今宁夏。②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选取典型意象,描写边塞秋景,为揭示主题、抒发情感作铺垫。第60页共60页\nB.“出塞入塞寒”叙写戍边征人往来不断,“寒”既指环境之寒,亦指诗人心境之寒。C.五、六两句寄慨遥深,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五言律诗既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又奇巧瑰丽,是王昌龄边塞诗的精品。36.《新唐书·文艺下》称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绪”与“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中,“高卧”体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状态,“澹水木”照应上句的“月初吐”。B.诗人由窗前的“清辉”、“演漾”的明月产生丰富联想,展开下文对人事的感慨。C.“澄澄”形容月光清亮透明的样子,“变今古”是“今古变”的倒装,写变化之大。D.七、八句用从对方落笔的手法,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38.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荏苒几盈虚”一句诗人通过问月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刘谞王昌龄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第60页共60页\n倚伏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①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②。注:①京国:国都,指朝廷。②骎骎:马急速奔跑的样子。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点明了诗人送别朋友的天气、地点以及离别时的凄清氛围。B.诗的三、四句紧承前句,先写喝酒送别,再回忆起十年前在衡阳的聚散。C.本诗先写饯别,再生发联想发出感叹,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D.此诗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讲究语言的精炼,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40.本诗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琴王昌龄孤桐①秘②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③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注】①孤桐:指特生(独立生长)的梧桐,常用来指代琴。②秘:藏。③初古:上古,远古。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B.颔联,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的高超,赋予琴声特殊魅力。C.颈联,诗人运用通感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D.尾联,宴席上琴声一曲尚未终,本在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了。第60页共60页\n4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4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的“不知愁”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娇憨的情态。B.第二句紧承首句,用春日盛妆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C.三四句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并说出了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这是平日所积聚的情感的爆发。D.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抑扬的写法,深刻表现了少妇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44.“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怨悔”之情?请结合诗歌意象的“暗示性”作分析。45.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问题: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别刘谐王昌龄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第60页共60页\n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倚伏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①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②。[注]①京国:国都,指朝廷。②骎骎:马急速奔跑的样子。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点明了诗人送别朋友的天气、地点以及离别时的凄清氛围。B.诗的三、四句紧承前句,先写喝酒送别,再回忆起十年前在衡阳的聚散。C.诗的五、六句写悲欢、祸福都难以预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思考。D.本诗先写饯别,再生发联想发出感叹,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47.本诗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高王昌龄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谩说陶潜篱下醉[注],何曾得见此风流。[注]《晋书·陶潜传》:“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从大处落笔写出长安形势,下句具体点出登高处所、时间与天气状况。第60页共60页\nB.颔联以“雨歌”带出“仙菊润”,以“霜飞”带出“御梨秋”,描写细致入微。C.颈联描写节日风俗和欢宴场面,烘托诗人眷恋家乡、思念亲人和渴望归隐之情。D.本诗中“皇州”“仙菊”“天苑”“御梨”等意象,暗含对圣人之治的叹赏之意。49.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与情感内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留别武陵①袁丞王昌龄皇恩暂迁谪,待罪②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③,忠贞抱生死。【注】①武陵:今湖南常德市。②待罪:官吏常怕因失职获罪,故以待罪为供职之谦辞。时昌龄再贬龙标尉,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③马将军:东汉马援曾击湘地“五溪蛮”,故诗人临其地而思其人。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迁谪”“待罪”之词既点明了诗人的遭遇,又写出了与朋友相逢时的背景。B.颔联首句借武陵溪事,表惜别之意,也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C.颈联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描绘了武陵溪口“古岸桃花”“春水流涧”的美好景象。D.尾联以马援自喻,既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也表明自己对忠贞操守的无比珍视。51.诗中“孤舟”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闺怨王昌龄第60页共60页\n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52.下列对诗人及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闺怨》前两句的“闺中少妇”的心理是“不知愁”,并用“凝妆上翠楼”这件事来表现此时她欢乐自娱的心态。B.《闺怨》中“闺中少妇”的夫婿去“觅封侯”,与盛唐国力强盛,不少人对立功边塞“觅封侯”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有关。C.《从军行》首句点明了地点一荒寂的原野,第二句点明了时间——秋天,这种时间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D.《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希望将自己的“万里愁”融入笛声之中,并由“海风”吹走。5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其三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其六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第60页共60页\n【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5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B.“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D.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55.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青楼①曲二首王昌龄其一白马金鞍随武皇②,旌旗十万宿长杨③。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④。其二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注】①青楼:指显贵之家豪华精致的楼房。②武皇:汉武帝刘彻。这里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③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④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5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明写汉武帝实指唐玄宗,以西汉的历史建筑来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B.白马金鞍的将军跟随皇帝出征建功边疆,只留下楼上少妇独守空闺,寂寞难耐。第60页共60页\nC.大军经驰道回朝,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阳刚雄壮又体现一种华丽之美。D.两首诗分别写了军队出征和凯旋,场面宏大雄壮,使人感受到盛唐的军盛国强。57.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较多相同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琴王昌龄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5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琴用特殊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者技艺高超,赋予琴声特殊魅力。C.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D.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59.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哪些心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其三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③,莫教兵士哭龙荒④。第60页共60页\n其六胡瓶⑤落膊紫薄汗⑥,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掩尘骨:安葬(战死沙场的将士的)尸骨。④龙荒:荒原。⑤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⑥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的坐骑。6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二句点明地点和时令,“日暮云沙”表现出边塞的荒凉。B.“胡瓶落膊紫薄汗”一句,写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有异域色彩,刻画传神。C.“碎叶城西秋月团”一句,承上描写边塞之景,写秋月的广阔清寒,给将军的出场提供了背景。D.两首边塞诗情景交融,意境开阔,人物形象鲜明,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61.这两首诗塑造的将军形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洪江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6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0页共60页\nA.龙标与武冈由“流水”相通,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B.“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乐观豁达,为诗歌定下昂扬的情感基调,完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C.“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人。D.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成为“一乡”,虽人分两地,却情同一心,传达出离别时的一片深情厚谊。63.全诗写友情,自出机杼,试以三、四两句为例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4.诗歌一、二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写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65.诗歌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6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第60页共60页\n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D.七八两句直抒胸臆、以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E.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67.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注]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68.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是(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抽”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D.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第60页共60页\n69.有人说“此诗虚实结合,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虚实结合是如何体现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九江口作【注】王昌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7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71.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请比较两诗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送柴侍御王昌龄第60页共60页\n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高三之桂林王昌龄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7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从体裁看都是七绝,从题材看都是送别诗。B.唐诗善用意象来寓含情感,如前诗“明月”和后诗“归舟”均为写离别的常用意象。C.前诗“沅水通波”和“青山一道”之语,写离别时的环境,给人以山长水远的感受。D.后诗中,诗人因内心伤感,所以面对眼前亮丽的“梅花”和“雪”,也觉得黯淡无光。73.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7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是一首送别诗,一、二句写离别时的景,景中寓情。三、四句运用_____的手法,写朋友离别后的情景,表现了_______的情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60页共60页\n75.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76.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注释: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77.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78.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所描写的是怎样一种景象?与全诗的意境是否相符?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窦七王昌龄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7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柴侍御》格调旷达乐观,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异曲同工之妙。第60页共60页\n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C.两首诗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D.《送窦七》的一、二句景色清冷,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图。80.请比较两首诗结句中“明月”这一意象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九江口作[注]王昌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8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森、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82.简析“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一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83.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请比较两诗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参考答案:1.D第60页共60页\n2.①“此意”指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以此赠予友人何九,既是勉励友人又是自勉。②“沧波风袅袅”既指主客在江边所见水波和所感夜风,又暗示了现实的清冷,同时寄寓着诗人对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延续了诗人边塞诗的雄浑”错误,本诗较为细腻委婉,如诗人以“鸟”“林”相喻,含蓄委婉。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意思。“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意思是“惜别之意寄来赠送于你,江中波纹随风潦潦绕绕”。然后结合全诗分析丰富意蕴。由“功业曾未了”可知,诗人在酒宴即将结束时,想到的更多的是建功立业,而非离别的伤感,所以,诗人与友人相谈的“此意”应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此意投赠君”是说把这一理想投赠给友人,这是对友人的勉励,同时也是自勉。“沧波风袅袅”写“沧波”和“袅袅之风”,既是实写,也是虚指,既是指诗人与友人在江边交谈时所见到的水波和所感受到的夜风,同时又暗示着现实环境的清冷,同时也寄寓着诗人对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从而将诗人内心的热情与现实的清冷融为一体。读者由此诗可以看到诗人王昌龄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也是古代众多迁客骚人的共性,他们总是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3.C4.①对朋友款待的感激之意。诗人做客他乡,幸得好友厚遇,心存感激。②建功立业之意。诗人虽仕途不顺,但心中始终有建立功勋之志,既是勉人又是自勉。③宴终伤别之意。宴会行将结束,诗人因与友人相聚的时光即将逝去而依依不舍。【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直言离别之痛甚至超越了功业未成之痛”说法错误,诗人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但诗人要表达的不是离别的痛苦,他想到的是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建功立业。因此诗人在意的不是别离之伤,而是功业未成之痛。故选C。第60页共60页\n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方能力。“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表达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自己非常感激。这是投赠给友人的“此意”中的其一意,是对朋友款待的感激之意;“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作者没有详写宴会实况,而是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但诗人要表达的不是离别的痛苦,他想到的是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建功立业。这两句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诗人在意的不是别离之伤,而是功业未成之痛。王昌龄此时此地,虽然被贬,却依然保持着这种建立功业的雄心。这是投赠给友人的“此意”中的其二意,是建功立业之志;“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尾联是宴会即将终了,作者心中涌起的惜别之意,因此寄来赠送于你,因此第三重就是和友人即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意。5.C6.巧用比喻。诗人用鱼儿喻指自己,鱼儿有心脱离网罟的束缚,可是江边空无一人,只有枫树和杉树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声响。借鱼儿的处境表达了自己仕进无门的无奈。【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我欲从之卧穹嵌”意为:我想要从这条路登上祝融峰峰顶,卧在祝融峰山岩高险处。结合“欲”可知“登上祝融峰峰顶,驰然高卧”说法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诗人此时因事获罪,“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无从说起。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意思是“鱼儿有心脱离网罟的束缚,到江河中腾跃一番,可是江边空无一人,只有枫树和杉树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声响”。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想要挣脱渔网的“鱼”就是诗人的化身。结合注释“诗人王昌龄因事获罪”可知,鱼儿被网罟束缚,就是诗人此时的处境;而“江无人”暗指诗人仕进无门;“鸣枫杉”可理解为诗人内心的不平。7.B8.C9.“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第60页共60页\n“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侧面烘托,出征时声势凌厉、迅猛无比的后续军队正要上战场,却还未来得及与敌军交手,便已在半路获得捷报,避开正面描写战争,运用曲笔,从侧面烘托出前线战斗的迅速与战果辉煌。【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文化常识的能力。A.诗歌内容都是写边塞征战,属于边塞诗,正确。B.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而这两首字数、句数固定,均有押韵,不属于古体诗。C.两首诗均为四句,每句为七字,是七言绝句,正确。D.其一有“楼”“秋”“愁”三个韵脚;其五有“昏”“门”“浑”三个韵脚。正确。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错误,“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抒情与描写手法的能力。其一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间接抒情,久戍不归的征人正“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使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第60页共60页\n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侧面烘托。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作者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取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10.B11.(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2)“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直接抒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道出了少妇的离愁。【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错误。羌笛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并非是征人吹奏。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能力。先看《从军行》三四句。“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久戍不归的征人正“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使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再看《闺怨》三四句。第60页共60页\n“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意思是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一个“悔”字,道出了少妇的离愁,属于直接抒情。12.B13.①《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对战争的乐观精神。②《塞上曲》(其一)既对年轻人曾经满怀宏图大志,最终只能“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表达了惋惜、同情,又对自恃勇武、耀武扬威、惹是生非的所谓游侠的讽刺,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主要表达诗人感佩之情”错,应是对幽并客“皆共尘沙老”悲凉结局的惋惜与无奈。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国风·秦风·无衣》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主义气概。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王昌龄《塞上曲》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第60页共60页\n“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14.B15.示例一:我认为是对何九的尊称。理由:①诗题“何九于客舍集”点出诗人赴宴的地点在客舍;②“客有住桂阳”明确住在桂阳的是何九。示例二:我认为是诗人的自称。理由:①“客”有客居的意思,诗人身处他乡,所以自称“客”;②诗人被贬,远离朝廷,自称“客”,暗含诗人被贬的身份和怀才不遇之感;③“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到何九家就像鸟入巢一样,有归家之感,自称“客”,深切地表达出主人的热情和自己的感激之情;④“此意投赠君”句尊称何九为“君”。【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对仗工整”错误,五六两句中“山月”和“江明”结构不同,“空霁”和“高楼”词性不同,不能构成对仗结构。另外,“描写山色空濛”错误,“空濛”是烟雨迷茫的意思,而“霁”是雨后初晴的景象,如“江明”和“高楼”是写明月朗照下的景象。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诗歌题目“何九于客舍集”、首句“客有住桂阳”和注释①“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可知,诗人赴宴的地点在朋友何九暂住桂阳的客舍,由此可以推知,首句中的“客”,是诗人对何九的尊称。第60页共60页\n结合注释①“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可知,“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饱含深情,表达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自己非常感激。首句中“客”,是诗人的自称。诗人用“客”自称,又是双关手法,既指自己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的身份,含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两“客”皆蒙何九厚遇,表达对朋友何九的感激之情。而“此意投赠君”句,是尊称何九为“君”,以此赠与友人何九,既是勉人又是自勉,也可以推知诗人用“客”来自称。本题考生认为“对何九的尊称”“诗人的自称”均可,但要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自圆其说。16.B17.尾两句写千里之遥可否共赏明月,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借月抒发人生无常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并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表达出对友人道德品质的仰慕。【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B.“人有悲欢离合的思考”理解错误,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应是“今古之变,世事不同”。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意思是: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借月抒发人生无常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 以“兰杜”比喻崔少府,意思是他的品格像兰杜一样芳香四溢,表达出对友人道德品质的仰慕。18.B19.①“巢”是将友人住的郴州喻为飞鸟的归宿,真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②“巢林鸟”是诗人将自己喻为鸟,说明自己身处他乡,远离朝廷,有一种不被重用的愤慨和失落;③诗人被贬岭南,怀才不遇,其忧自不待言;做客郴州,蒙何九厚遇,其恩自不待言。以“巢”“鸟”相喻,显得既含蓄又贴切。【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第60页共60页\nB.“象征”错误,“终宴”对应“未了”,应是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作者没有详写宴会实况,而是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但诗人要表达的不是离别的痛苦,他想到的是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建功立业。这两句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诗人在意的不是别离之伤,而是功业未成之痛。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内涵的能力。首联“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表达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自己非常感激。句中的比喻非常巧妙,一则将自己喻为鸟,自是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愤慨和失落;一则将郴州喻为巢,真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同时,用一个“客”自称,又是双关手法,既指自己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之身份,含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两“客”皆蒙何九厚遇,其谊自不待言,其恩自不须言,所以诗人以“鸟”“巢”相喻,显得既含蓄又贴切。20.C21.首句运用了反衬的写法,以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反衬友人醉别;次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从而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前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将赴之地的悲叹之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友人夜泊在潇湘之上”错误。“忆君遥在潇湘月”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是虚写。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的第一句“醉别江楼橘柚香”,作者在江边高楼上设宴送别友人,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为读者呈现的是一幅温馨的画面,但仔细品味,此处作者是以乐景写哀情,以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反衬友人离开后的凄凉,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依依不舍。第二句“江风引雨入舟凉”,风中夹带着雨丝飘入舟中,带来阵阵凉意,此处明写身体的感觉之凉,其实是一语双关,暗示了心中因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的凄凉,作者此处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将赴之地的悲叹之情推向高潮。第60页共60页\n诗的后两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则是作者的想象,诗句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写朋友孤身一人远赴他方,孤舟羁旅,也一定在思念我啊。实际表达的是我对朋友的思念,作者再次将思念的主题强化,强调了作者的不舍之情。22.A23.侧面烘托。诗歌先通过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大漠风尘日色昏”写出了“大漠风尘”的环境,烘托、暗示了前线的军事形势。诗歌还通过描写未与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以及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烘托、暗示唐军的士气和威力,部队还在半路就获得捷报烘托前线战斗的迅速与战果辉煌。【分析】2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理解错误,结合诗歌语境,“日色昏”是接在“大漠风尘”之后的,并不是指夜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第60页共60页\n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24.C25.“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即,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应,该字将情景融合到一起了,所以“凉”是诗的诗眼。26.这两句诗运用虚写的手法,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忆’字引发往事联想”错误,“忆”指想象,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所以不是“联想”。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凉”字指江风把细雨吹进小舟,顿让人感觉丝丝寒凉。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此句因“凉”字寓情于景,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营造了全诗凄凉氛围,切合离别的感伤之情。所以“凉”是诗的诗眼。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指本诗后半部分的虚写的艺术效果,这是本题的答题方向。三四句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27.C第60页共60页\n28.鱼儿有心脱离网罟的束缚,可是江边空无一人,只有枫树和杉树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声响。颈联中诗人用鱼儿喻指自己,借鱼儿的处境表达了仕进无门的无奈。【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登上祝融峰峰顶之后”“无比欢欣的心情”错误。“我欲从之卧穹嵌”意为我想要从这条路登上祝融峰峰顶,卧在祝融峰山岩高险处,因此“登上祝融峰峰顶之后”说法错误,“无比欢欣的心情”更是无从说起。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能力。诗歌颈联字面意思是说鱼儿有心脱离网罟的束缚,可是江边空无一人,只有枫树和杉树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声响。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当时的名相张九龄的,前文写到高耸入云的祝融峰,而自己却想要登上祝融峰之顶,卧在祝融峰山岩高险处,实际上是表达想要得到张九龄的重用。这里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鱼儿,说鱼儿有心脱离网罟的束缚,实际上暗含了作者仕进无门的无奈。29.D30.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描写了边关严寒、孤军鏖战、百战余生等场景,通过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凸显战争的残酷,流露出“非战”的情绪。②对比,结尾两句叙述战士们英勇杀敌却因功多反下狱只能徒然伤心的境况,通过对比,强调赏罚不公的不合理现实,表达对士卒命运的悲悯和对战争的反思,突出“非战”的主旨。【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五言律诗形式”错,这是一首乐府旧体诗;这首诗的风格也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慷慨悲壮的。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60页共60页\n首联“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的意思是: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此处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颔联“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的意思是: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此联反映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颈联“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的意思是: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此处描写了战士们孤军鏖战的情景。此三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用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来凸显战争的残酷,流露出“非战”的情绪。尾联“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的意思是: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战士对赏罚不公的悲情,表达了诗人对士卒命运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突出“非战”的主旨。31.A32.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A.“后两句虚写自己梦里听见猿啼”错误。不是作者自己梦里听见猿啼,而是作者想象离别后魏二在梦中听见猿啼。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江风引雨入舟凉”意思是:送友上船,秋雨连江,凉风紧吹,不禁悲从中来。王诗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青山万里一孤舟”意思是:一路远去,只有那万里青山与你相伴。刘诗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情景结合,别有韵味。33.B第60页共60页\n34.①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形单影只,孤独寂寞,此其形之孤。②胸中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位卑无权,满腔热忱无人能识,此其心之孤。③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虽鲜有人同行,但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④表面上实写所乘之舟,船只极少,其实是虚写诗人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虚实结合,别具特色。【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波贬烦恼的心情”分析错误,从后面的“孤舟二千里”和末联的语意可知,这里只是表明自己向往桃源生活,没有体现“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特点及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可知,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颔联“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可知,诗人再贬龙标尉,在赴任途中,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因此诗中“孤舟”在这里就是形之孤;再加之诗人屡屡遭谗被贬,不受重用,胸中虽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但位卑无权,满腔热忱无人能识,因此诗中“孤舟”在这里就又为心之孤了。尾联“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借用马将军的典故写出了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虽鲜有人同行,但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整首诗表面上实写所乘之舟,船只极少,其实是虚写诗人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虚实结合,别具特色。35.D36.①描写边塞肃杀悲凉的秋景,寄寓了对戍边征人深切的同情与哀怜;②对读书人立志建功边疆却难免“皆共沙尘老”结局的惋惜与无奈;③对自恃勇武,耀武扬威,甚至惹是生非扰民的游侠的讽刺与批判。【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D.“这首五言律诗”“又奇巧瑰丽”错误。《塞下曲》为五言古诗,属新乐府辞,并非五言律诗;“又奇巧瑰丽”的赏析有误,这首诗是既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诗风流畅通脱,并非“奇巧瑰丽”。第60页共60页\n故选D。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寄寓了对戍边征人深切的同情与哀怜。“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表达了对读书人立志建功边疆却难免“皆共沙尘老”结局的惋惜与无奈。末两句“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37.D38.①对友人的强烈思念。月亮有圆有缺,但诗人与朋友有分无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通过写“几盈虚”,表达了对时光流逝、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错误,“美人”这里指崔少府,因此这两句是“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而非远方女子的思念之情。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荏苒几盈虚”,此句是由前诗对月色的描摹上转而写对月亮的思考。“盈虚”,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聚合不常。诗人和友人现在天各一方望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60页共60页\n“荏苒”,光阴荏苒,流光如逝,世事多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思考。39.C40.①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开头两句用“寒”“阴”“苍茫”等意象描绘了送别时的凄清氛围,烘托出对朋友的不舍,表达出自己对朋友离别的伤感之情。②感叹人生的祸福难料,聚散如萍。诗中“悲欢岂易寻”和“后会何如今”两句表达朋友相聚不易,欢乐难得,从而感叹人生的聚散不定。③胸怀大志,有建功立业之心,并以此激励自己和勉励朋友。诗的最后通过“身在江海”“云连京国”“策马骎骎”等惆怅中重找振奋;又以“行当务功业”直抒胸臆,从而表明诗人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这既是勉励朋友,也是诗人的自勉。【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理解有误,作者并没有描绘别后的伤感画面,而且从“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等句分析,诗人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所以,最后描绘的是充满斗志的画面,并非描绘别后的伤感画面。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开头两句“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写诗人在广陵城送别友人时,天气阴冷,加之下雨,天地间一片苍茫。诗中的“天地”“雨”等意象,用“寒”“阴”“苍茫”等词语形容,描绘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清、阴冷的氛围,表达出自己对朋友离别的凄凉、伤感之情,也烘托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中间四句“倚伏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句,写诗人感叹人生的聚散、祸福不可预料,悲欢难道那么容易寻找吗?如今和友人刚刚相逢,如今又面临分别,今后的相会多么像现在离别啊。诗人在此表达了朋友相聚不易,欢乐难得、聚散如萍、祸福难料的人生感叹。结尾四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写诗人虽然身处于江海间,但心却像天际的白云一样直通朝廷。表明诗人的爱国情怀。“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直抒胸臆,写诗人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但他仍然胸怀大志,还想建功立业,“策马骎骎”表现诗人在惆怅中重新振奋的精神。诗人这样说既是激励自己,也是勉励朋友。41.D第60页共60页\n42.①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②琴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或:诗人也有追思先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③琴声高妙却少有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D.“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错误,这一联的意思是,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到“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琴的材质是梧桐,外表看上去质朴,但是弹奏出来的琴声很悠远。这是琴的特质,也是诗人的追求,看似质朴,实则不凡,高雅脱俗。“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是说琴声优雅,仿佛将我们带回古代,富有变化,其“意远”,时而“风雪苦”,时而如见“江山春”,说明琴声富于变化,意在表明自己也追求这种富有变化的人生经历。最后“谁能辨经纶”是说谁能明白琴声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也就是说高妙的琴声少有人理解,暗指世无知己,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伤。43.C44.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技巧的能力。C.“并说出了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错误。从诗中来看,诗歌写少妇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迅速而突然,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而是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60页共60页\n首先要回顾“杨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意义。“杨柳”在古诗中可以是春之使者,它的萌发意味着春之渐浓;可以是别情的寄托者,“柳”与“留”谐音,从而产生了折柳为别之俗,折取眼前柳,送给即将远行的眼前人,表达惜别之意,由眼前柳,想到过去曾发生过的送别场面,进而回忆起被送别的人,表达思念之意。然后结合本诗分析闺中少妇看到“陌头杨柳色”引发“怨悔”的原因。从诗中来看,这是春季,春天杨柳发青,正是欢乐的季节,闺中少妇看见柳色,就会意识到生活孤寂,进而想到夫婿“觅封侯”,因而引发悔恨之情;古代风俗,折柳赠别,寓有留恋之意,少妇看到陌头柳色,又会勾起回忆,触动离别之愁。45.“凉”不仅写出了在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江风引雨入舟凉”,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地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46.D47.①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开头两句用“寒”“阴”“苍茫”等意象描绘了送别时的凄清氛围,烘托出对朋友的不舍,表达出自己对朋友离别的伤感之情。②感叹人生的祸福难料、聚散如萍。诗中“悲欢岂易寻”和“后会何如今”两句表达朋友相聚不易,欢乐难得,从而感叹人生的聚散不定。③胸怀大志,有建功立业之心,并以此激励自己和勉励朋友。诗的最后通过“身在江海”“云连京国”“策马骎骎”等于惆怅中重找振奋;又以“行当务功业”直抒胸臆,从而表明诗人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这既是勉励朋友,也是诗人的自勉。【分析】4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理解有误,作者并没有描绘别后的伤感画面,而且从“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等句分析,诗人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所以,最后描绘的是充满斗志的画面,并非描绘别后的伤感画面。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60页共60页\n开头两句“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写诗人在广陵城送别友人时,天气阴冷,加之下雨,天地间一片苍茫。诗中的“天地”“雨”等意象,用“寒”“阴”“苍茫”等词语形容,描绘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清、阴冷的氛围,表达出自己对朋友离别的凄凉、伤感之情,也烘托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中间四句“倚伏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句,写诗人感叹人生的聚散、祸福不可预料,悲欢难道那么容易寻找吗?如今和友人刚刚相逢,如今又面临分别,今后的相会多么像现在离别啊。诗人在此表达了朋友相聚不易,欢乐难得、聚散如萍、祸福难料的人生感叹。结尾四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写诗人虽然身处于江海间,但心却像天际的白云一样直通朝廷。表明诗人的爱国情怀。“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直抒胸臆,写诗人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但他仍然胸怀大志,还想建功立业,“策马骎骎”表现诗人在惆怅中重新振奋的精神。诗人这样说既是激励自己,也是勉励朋友。48.C49.上句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下句用反问,抒发了重阳登楼的欢欣、喜悦之情。【分析】4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思念亲人和渴望归隐之情”分析错误,“渴望归隐之情”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上句“谩说陶潜篱下醉”运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典故,意思是不要说陶潜饮酒而醉的逸事,即眼下有比之更具诗意,令人愉悦之事。下句“何曾得见此风流”运用反问修辞,意思是没有人见过今日登高的风韵,抒发了重阳登楼的欢欣、喜悦之情。50.B51.①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形单影只,孤独寂寞,此其形之孤。②胸中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位卑无权,满腔热忱无人能识,此其心之孤。③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虽鲜有人同行,但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④表面上实写所乘之舟,船只极少,其实是虚写诗人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虚实结合,别具特色。【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也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波贬烦恼的心情”分析错误,从后面的“孤舟二千里”和末联的语意可知,这里只是表明自己向往桃源生活,没有体现“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第60页共60页\n故选B。5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首联“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可知,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颔联“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可知,诗人再贬龙标尉,在赴任途中,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因此诗中“孤舟”在这里就是形之孤;再加之诗人屡屡遭谗被贬,不受重用,胸中虽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但位卑无权,满腔热忱无人能识,因此诗中“孤舟”在这里就又为心之孤了。尾联“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借用马将军的典故写出了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虽鲜有人同行,但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整首诗表面上实写所乘之舟,船只极少,其实是虚写诗人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虚实结合,别具特色。52.D53.(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直接抒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道出了少妇的离愁。(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错误。羌笛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并非是征人吹奏。故选D。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60页共60页\n“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直接抒情。意思是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一个“悔”字,道出了少妇的离愁。“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意思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54.D55.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解析】5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错误,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其六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故选D。55.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首先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抒发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比较:其三,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60页共60页\n其六,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星驰”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一夜取楼兰”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56.B57.①都从楼上少妇视角来写军容之盛大:其一是写少妇登楼目送大军出征;其二是写少妇登楼迎接大军班师回朝。都从女子视角来反映整饬威武之美和将军的英武帅气,角度新颖。②都使用了映衬的写法:其一将将军的英武帅气以及十万大军的整饬威武与少妇楼头鸣筝的端庄平静比照着来写;其二将受赏加封、意气风发的将军及其得胜班师的军队与盛装打扮的少妇比照着写,相互映衬,极具张力。③都使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楼上少妇送君出征迎君回朝,表面上好像都是不动声色的,但实际上却通过楼头弹筝、遥目送行、盛装迎接来间接体现她内心激动的情感。④都使用了借代手法:其一中的“白马金鞍”,其二中的“金章紫绶”都是代指将军,表现了将军的英武帅气和得胜回朝的意气风发;另外,“旌旗”“飞尘”都是代指强大严整的军队。【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楼上少妇独守空间,寂寞难耐”分析有误,第一首诗中少妇形象是端庄平静的,是在送别自己的夫婿出征,为国效力。故选B。5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比较两首诗手法上的相同点,可从观察视角、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来进行思考。首先,描写视角是相同的,都从楼上少妇的视角来写军容之盛大。第一首写“白马金鞍”的将军率千军万马凯旋归来,“楼头少妇”鸣筝注视。第二首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迎接夫君带着千军万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从女子视角来反映整饬威武之美和将军的英武帅气。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第60页共60页\n都使用了映衬的写法: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第二首中,盛装打扮的女子和受赏加封、意气风发的将军及其得胜班师的军队相互映衬,表现了盛大、热烈、雄伟的场景。两首诗都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青年将军形象的:“白马金鞍”的装束、“旌旗十万”及马踏杨花满御沟的声势等是正面描写,表现了将军的英武气概;以“楼头少妇”的视角写来属于侧面描写,同时以美人来衬托英雄,使将军形象更为鲜明。都使用了借代手法:其一中的“白马金鞍”,其二中的“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都是代指将军,表现了将军的英武帅气和得胜回朝的意气风发;另外,“旌旗”“飞尘”都是代指强大严整的军队,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人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之强盛。58.D59.①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寄寓了诗人雅而不俗的追求。(“孤高”“高洁”等也可,大意对即可)②琴声富于变化,让人怀古思远。寄寓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对先贤之风的追慕”也可)③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无人理解的悲伤。【分析】5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D.“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分析有误,这一联的意思是,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故选D。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感情的把握能力。首联写到“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琴的材质是梧桐,外表看上去质朴,但是弹奏出来的琴声很悠远。这是琴的特质,也是诗人的追求,看似质朴,实则不凡,高雅脱俗。“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是说琴声优雅,仿佛将我们带回古代,富有变化,其“意远”,时而“风雪苦”,时而如见“江山春”,说明琴声富于变化,意在表明自己也追求这种富有变化的人生经历。最后“谁能辨经纶”是说谁能明白琴声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也就是说高妙的琴声少有人理解,暗指世无知己,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伤。【点睛】第60页共60页\n60.D61.同:都塑造了率领士兵英勇无畏作战、杀敌报国的将军形象。异:其三“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现了将军对士卒的爱护与同情;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表现了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辞君一夜取楼兰”表现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错误,后一首诗歌表现了作者对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的心理。故选D。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其三的首句点明地点和时令,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用“日暮云沙”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首诗的相同点是: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不同点是:其三表现了将军对士卒的爱护与同情;其六用“胡瓶落膊紫薄汗”表现了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用“辞君一夜取楼兰”表现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62.B63.诗人以欢快写离伤,三、四两句诗人用青山同享、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轻快地写出两人分别后的情景,但用意却在减轻朋友的离愁,以乐观又深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解析】6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第60页共60页\nB项,“完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表述错误。联系注释及下文可知,此句表现的是诗人对朋友的宽慰和思念,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因为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还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故选B。6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并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三、四两句的大意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此中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诗人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还有情”的抒情手法。这里,诗人再申述其意,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立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64.第一句:衬托。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第二句:象征。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65.特点:冷洁寓意:有冷于名利、洁身自好之意。【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第60页共60页\n解答本题,首先抓住物的外在特征,然后找到物与人之间的契合点分析寓意。“冰”是冷的,“玉”是晶莹透明的,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是蔑视谤议的自誉。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了自己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心志。66.BD67.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表现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反对。【解析】66.试题分析:B项清新绮丽错;D项尾联没有直接抒情、议论。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诗歌意境概括和抒情方式分析错误。67.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水寒”“风似刀”“长城战”“白骨”等词语分析“军旅生活的艰辛”“边塞自然条件艰苦”和“战争的残酷“。68.B69.①前两句实写,写出了送别时的凄冷环境;后两句虚写,想象友人到了潇湘后的凄清处境;②表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孤寂与悲苦的心情或依依不舍的伤感,同时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关切之情。【解析】6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B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错。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都是冷色调的,传达出送别朋友的不舍。故选B。6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写作技巧及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第60页共60页\n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表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孤寂与悲苦的心情或依依不舍的伤感,同时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关切之情,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70.D71.(1)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诗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2)不同点:两诗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尽相同,王诗抒发的情感是: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词则抒发的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项,“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内容,属于间接描绘。故选D。7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两首诗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两诗作者借助“看吴钩”“佩吴钩”表达自己的雄心。王昌龄的诗歌充满着一种豪迈气息,化用屈原“鸷鸟之不群兮”之句,以鸷鸟自比,表达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不改变志向的愿望。应像大丈夫那样佩戴吴钩,无论是深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吴钩”是自己内心豪气的光辉写照,表达出一种自信的襟怀。抓住“报君恩”“系单于头”分析,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变,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弃疾写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为“我看完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此处作者直抒胸臆,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本应用吴钩在战场杀敌,但现在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透露着一种哀伤的情调,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第60页共60页\n72.D73.前诗重在表达对友人的宽慰。虽然山水相隔,但能沐浴同样的云雨,共享同一轮明月,所以不必过分伤感。后诗重在表达对友人归来的期盼。诗人想象友人待在桂林时“梅花侵雪暗”,而不久的将来归来时会带着桂花香。【解析】7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面对眼前亮丽的‘梅花’和‘雪’”分析错误,“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是回忆,描写的不是眼前的景物。故选D。73.此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和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意。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抓住关键词来辨别情感的不同之处。《送柴侍御》中,“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写出了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的宽慰。《送高三之桂林》中,“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渺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重逢佳期何在?“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惟悠悠的梦乡里盼望着游子从桂林返航的归舟。想到,那时的桂林,漫山遍岭的梅花开得灿烂夺目,使岭上的积雪也黯然失色,你归来的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呢……表达了对友人归来的期盼。【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送柴侍郎》赏析:第60页共60页\n“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74. 想象 依依惜别【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的句意是: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这是作者的想象,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作者惆怅的依依惜别之情。75.首句写秋雨连江,夜幕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76.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解析】75.本题考查对诗句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第60页共60页\n“寒雨连江夜入吴”,这句诗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这个意象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烘托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平明送客楚山孤”,这句诗的意思是: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孤寂之感油然而生。76.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鉴赏能力。这首诗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的主要是送别。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概括性描写,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即将远去的不舍之情。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主要写的自己。“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直抒胸臆式的表达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以及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保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77.“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78.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夜静谧、百花盛开、争芳斗艳的美好景象。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孤独、凄凉的失宠妃子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这里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因此首句的描写与全诗的意境相符。第60页共60页\n【解析】7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情感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隐”字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7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景象及其作用、人物形象的能力。景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西宫春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通过写西宫深夜的静与花香,描绘出美景缺无人欣赏的凄凉景色,体现了失宠妃子的怨与愁,隐含着自己不受重用的伤感。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而言,乐景衬哀情,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因此首句的描写与全诗的意境相符。【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79.D80.相同点:①“明月”都寄寓了作者的离思与对友人的深情。第60页共60页\n不同点:②《送窦七》侧重借月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因为早发,天色未明,明月多情相照,抒发了离别之情。③《送柴侍御》侧重借月说理。好似在劝说友人,同在一轮明月下,身处两地又何妨?是宽慰友人,也是宽慰自己,说明人虽两地但情可一心的道理,反诘语气,恳切感人。【解析】79.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D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清江月色”写江中月影,是近景;“林秋”“波上一舟”是远景,所以应为由近及远。故选D。80.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诗词意象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进一步分析意象的具体特点,揭示其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分析时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相同点:“江边明月为君留”意思是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悲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诗中借明月表达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是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作者借明月安慰友人,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两首诗都是借明月表达离别时的深厚情谊。不同点:《送窦七》诗中“明月为君留”是说朋友在“早发”之际,明月不舍离开,把“明月”人格化,以明月留下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借月抒怀。《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意思是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作者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承接了一二句,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身处异地情同一心,作者借月说理,宽慰友人,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点睛】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第60页共60页\n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81.D82.借助鸷鸟、吴钩来表明自己虽处境艰难,但内心充满了矢志报国的自信与豪气。83.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诗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不同点:两诗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尽相同,王诗中作者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词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解析】8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项,“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内容,属于间接描绘。故选D。8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意思是,我要像鸷鸟一样独立于寒枝之上,要像大丈夫一样佩戴吴钩。“鸷鸟立寒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化用屈原“鸷鸟之不群兮”之句,以鸷鸟自比,表达虽然处境艰难,但志向不改的愿望。“吴钩”是自己内心豪气的光辉写照,表达出一种自信的襟怀。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作者以鸷鸟自况,自认为还是佩带吴钩的大丈夫,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可见作者报国之志矢志不渝。8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这两首诗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两诗作者借助“看吴钩”“佩吴钩”表达自己的雄心。王昌龄的诗歌充满着一种豪迈气息,无论是深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吴钩”是自己内心豪气的光辉写照,表达出一种自信的襟怀;辛弃疾则有着一种哀伤的情调,突出报国无门的悲愤。第60页共60页\n抓住“报君恩”“系单于头”分析,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变,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抓住“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析,此处作者直抒胸臆,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第60页共60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骆宾王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孟郊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韦应物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白居易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崔颢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李商隐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温庭筠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元稹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张若虚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24
页数:60
价格:¥15.88
大小:90.07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