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温庭筠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温庭筠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2.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第76页共76页\n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魂销”二字笔墨精炼,生动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B.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C.颈联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空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包含了深沉之感。D.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温庭筠通过塑造苏武形象,歌颂民族气节,展现心向故国之情,这也是时代的需要。4.本诗颔联为读者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第76页共76页\n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6.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经五丈原(唐)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③不由人。象床宝帐④无言语,从此谯周⑤是老臣。【注】①柳营: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得鹿:比喻在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④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⑤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浓艳、华丽的词风。B.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第76页共76页\nC.“天清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D.“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8.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练,真切传神。B.此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所怀的敬意,在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有为苏武鸣不平之意。C.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汉武帝的追思。D.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的景物。“古祠高树”,写出了苏武庙的苍古肃穆,渲染出了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的崇敬追思之情。10.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第76页共76页\n苏武庙温庭筠(唐)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②不见封侯③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④。注:①非甲帐:此处意指汉武帝已死。②茂陵:即汉武帝陵。此处意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③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关内侯,食邑三百户。④逝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比喻流逝的光阴。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古祠”一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了浓郁的历史气氛,同时隐隐传达哀叹英雄后继乏人的情绪。B.“云边”“陇上”勾勒出苏武流放北海时望雁思归的动人情景,不仅表达其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亦能表现其历经苦辛而不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C.颈联对仗极为工整,以“去时”反衬“回日”,两句通过对空间转换的形象描绘,写出了苏武滞留胡地时间之长。D.这首诗音韵和谐,写得沉郁悲壮而淡雅自然,晚唐诗人好吊古抒怀,这与当时唐王朝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形势吻合。12.诗歌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磁岭海棠花温庭筠①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②。第76页共76页\n王孙③又谁恨,惆怅下山迟。【注】①温庭筠:好讥讽权贵,政治上终生不得志,官仅国子助教。②蜀彩、吴妆:两种锦绣。③王孙:《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王孙指隐居之人。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谁赏”“空”突出海棠花遭遇冷落、寂寞无主的处境,引发人们的同情。B.第三句写岛屿的路径曲折、海棠花种植在岛屿的尽头,以岛、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C.第四句写汩汩奔流的泉水倒映着海棠花,泉水、海棠花相互映衬着,更体现海棠的美艳。D.颈联的“淡”突出了海棠矜持超然的特质,“低怨思”体现出海棠的不平之气。14.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尾联的“恨”和“迟”体现的复杂情感。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魂销”一词与“茫然”呼应,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B.颔联诗人想象苏武望雁南归、荒塞归牧的情景展现了苏武牧羊的孤寂生活。C.尾联运用借代、化用等手法,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思念之情。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抚今追昔,虚实结合,意蕴丰厚。第76页共76页\n16.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B.颔联写景,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景色苍茫荒凉,再现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时的情景。C.颈联叙事,构思精巧,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D.尾联中的“空”字写出苏武虽然返回汉朝并封侯受爵,但先皇已逝,只能面对河水哭吊的悲伤之情。18.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压缩版的苏武传”。请结合诗句,按照苏武个人遭际的先后顺序概括本诗所写的苏武事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苏武庙温庭筠第76页共76页\n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④。【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逝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B.颔联上句借“雁”“月”“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C.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D.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真切描写,高度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并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20.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题为“苏武庙”,但正面描写仅“古祠高树”一句,其余诗句均写苏武其人其事。第76页共76页\nB.首联“魂销”二字,与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中的“销魂”意蕴一致,有异曲同工之妙。C.颈联前句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后句暗示苏武生命历程的转换,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也让人想见其所受的磨难。D.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集中抒发了苏武对武帝追悼思念、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悲凉之情。22.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压缩版的苏武传”。请结合诗句,按照苏武个人遭际的先后顺序概括本诗所写的苏武事迹。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苏武庙①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苏武:汉武帝时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流放到北海牧羊,历尽艰辛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昭帝时获释归汉,汉宣帝时受封关内侯。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③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的陵墓。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人到庙,由古及今,描述了当时苏武见到汉使的复杂心情和眼前苏武庙庄严肃穆的氛围。B.颔联写景,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景色苍茫荒凉,再现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时的情景。C.颈联叙事,构思精巧,由“回日”忆及“去时”,又用“去时”的情景反衬“回日”的景象,令人感慨万千。第76页共76页\nD.尾联中的“空”字写出苏武虽然返回汉朝并封候受爵,但先皇已逝,只能面对河水哭吊的悲伤之情。24.结合诗文内容,说说作者对苏武的人生遭际抒发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过陈琳①墓【唐】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君。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④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③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④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且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B.颔联中“霸才”是诗人自指;“始怜君”的“怜”是“怜悯”之意:我无人赏识便想起你也是个值得怜悯之人。C.颈联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消逝。D.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水平不俗。2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第76页共76页\n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B.颔联上句借“雁”“月”“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28.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过五丈原①温庭筠铁马云雕②久绝尘,柳营③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④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⑤不由人。象床锦帐⑥无言语,从此谯周⑦是老臣。【注释】①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②云雕,画有虎熊与鹰隼的旗帜。③柳营,即细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兵之地,代指诸葛亮的军营。④妖星:古人认为天上有彗星或流星出现,预示着灾难降临。⑤中原逐鹿:争夺政权,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⑥象牙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⑦谯周:蜀汉光禄大夫,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魏入蜀,劝刘禅降魏,被封阳城亭侯,在晋官至散骑常侍。第76页共76页\n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题表明此诗是诗人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蜀汉名相诸葛亮而作。B.首联“柳营”用典,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C.诗歌前四句全是写景,由春而秋,由昼而夜,以实写虚,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D.温庭筠的诗以侧艳为工,而本诗以风骨遒劲见长,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实属难得。30.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后四句的表现手法。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下题。咸阳值雨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31.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32.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中,也用了“还似”一词,这两处“还似”所使用的手法相同吗?请简要分析它们在各自语境中的意蕴。宿城南亡友别墅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第76页共76页\n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①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注:①荒戍:荒废的防地营垒。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及时节,荒凉的古垒边,黄叶飘零,强烈渲染了此时此刻远行友人的悲伤离愁。B.颔联两句互文,意即:“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山门。”统指荆山楚水,展示辽阔雄奇境界。C.“江上几人在”句想象归客一个人归还将遇见哪些故人,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及对故交的情意。D.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当此送别之际,设想他日重逢,开怀畅饮,更见惜别之情。34.这首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曾用许多珍宝装饰帐幕,希望神仙来居住,称为甲帐;较次的自己居住,称为乙帐。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陵。3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第76页共76页\nA.首联“魂销”描写了苏武见到汉使时的情状,“茫然”写出了年代的久远。B.颔联描写苏武身居胡地月夜望乡的情景,以及苏武当年在匈奴牧羊时的艰苦生活。C.颈联写苏武回长安时,武帝时的繁华景象已成过去,而他出使匈奴时却还是壮年。D.尾联表达了苏武对武帝不能亲眼见到自己生还故国的感伤,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晚唐边境不断被侵扰的背景下诗人对苏武崇高品质的敬意。B.颔联“月”照应“断”,“烟”照应“草”,诗人运用“月”“烟”等意象描写了塞外怡人的景象。C.颈联用典,并通过“回日”与“去时”的对比,寄托了作者对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才得以回还的哀思。D.中间两联境界开阔,感慨深沉,对仗极为工整,"甲帐”与“丁年”之对,出人意表而无斧凿之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经五丈原【唐】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③无言语,从此谯周④是老臣。注释: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第76页共76页\nC.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D.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秾艳、华丽的词风38.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更漏子(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39.这首词以_____________为背景,写闺中人因“_____________”而彻夜难眠。40.从上阕到下阕都在写闺怨,但描述角度发生了三次转换,试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②是丁年。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③茂陵:汉武帝陵。第76页共76页\n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初见汉使时悲喜交加而情难自禁,下句由人到景,描写“古祠高树”渲染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B.颔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在寂静的夜晚,望着大雁的身影消失天边,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故国音讯断绝的史实。C.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中“回日”形容楼台极高,日神都为之掉头。该句写苏武归汉时,楼台依旧,武帝已逝,物是人非。D.尾联写苏武归汉后封侯受爵,但长眠茂陵的汉武帝却再也无法见到这一幕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先皇。42.本诗历来被认为是刻画苏武白发丹心汉臣形象的佳作,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本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更漏子温庭筠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4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意象都能表示时间,表明此时已是拂晓时分。B.兰花凝重露,柳枝随风斜,落花满庭院,这些景象显出暮春时节的特点。C.“虚”既表明楼阁空虚无人,也暗示了主人公因无人陪伴而感到寂寞空虚。D.主人公倚栏遥望,回味着梦中旧日的欢乐,沉浸在即将团聚的喜悦之中。44.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上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经五丈原第76页共76页\n【唐】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③无言语,从此谯周④是老臣。注释: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C.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D.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秾艳、华丽的词风。46.古诗词经常使用“卧龙”典故,下列诗句中“卧龙”含义与本诗不同的一项是( )A.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查德卿《蟾宫曲·怀古》)B.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钱起《赋得归云送李山人归华山》)C.一吟梁甫曲,知是卧龙才。(刘禹锡《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D.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47.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咸阳值雨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第76页共76页\n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48.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A.《唐宋词简释》B.《唐人七绝诗浅释》C.《宋诗选注》D.《古诗源》49.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50.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请辨析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宿城南亡友别墅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利州南渡温庭筠〔唐代〕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释: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第76页共76页\n忘机:忘却俗念。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B.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未渡的人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C.尾联写诗人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D.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动中有静,栩栩如生。52.本诗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一句,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卢处士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指楚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5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居”一词,与处士的身份相呼应。B.“樵客”一词,表明砍柴者并非俗人。C.“遥指”一词,描写了居住环境的幽静。D.本诗景物物描写层次清晰,错落有致。54.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第76页共76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湖温庭筠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三句用一“偎”字,形象地写出了微风吹动下的小船和岸边青草亲昵的情态。B.诗的第四句写景不仅色彩搭配和谐自然,而且一“带”字,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C.诗的第六句由浪花无际的南湖想到具有相同特征的潇湘,也为最后的“忆楚乡”张本。D.此诗写景如画,但诗中的“凉”“野”“雾”“雨”等意象不免让人有压抑之感。56.有评论说,本诗的所有景色都由“湖上微风”而来,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利州南渡温庭筠①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释】①温庭筠,唐代诗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屡试不第,一生不得志。②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出入三江五湖,无人知其行踪。5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76页共76页\nA.首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渡江的情形。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井然有序。B.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与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C.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D.尾联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表现诗人早已厌倦名利,忘记世俗心机了,他心中只剩淡泊遗世的归隐之志。58.本诗歌颈联中的“万顷江田一鹭飞”句,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句神韵同出,试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阅读古诗,完成各题。苏武庙(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后,食色三百户。59.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分别是______图和居塞牧羊图。(四字)60.对于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想象了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B.颔联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C.颈联刻画了苏武归来时物是人非的场景。第76页共76页\n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61.请赏析本诗的尾联。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②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①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②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6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的正文虽均未著一“早”字,但却都借助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写,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B.“枳花明驿墙”中“明”取“照亮”之意,写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昏暗,可见出行之早。C.《早行》第一句写寒意袭人,本不易被露水打湿的“驼褐”,游子穿着却感到“晓寒”,可见其上路之早。第76页共76页\nD.“寂寞小桥和梦过”,意象丰满,情感丰富: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63.《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句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句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溪上行 温庭筠绿塘漾漾烟濛濛,张翰此来情不穷。雪羽褵褷①立倒影,金鳞拨剌跳睛空。风翻荷叶一向②白,雨湿蓼花千穗红。心羡夕阳波上客,片时归梦钓船中。【注】①褵褷: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②一向:一片。6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写了一幅雨后夕阳映照下的溪上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此的喜爱、沉醉之情。B.首联出句以“漾漾”扣风,以“濛濛”扣雨,韵律舒缓,营造出恬静、和谐的氛围。C.颈联写荷叶因风翻起,一望皆白;花经雨洗,红得纯粹:以色彩互衬写景色之明丽。D.尾联以“羡”“梦”收结,表达归隐之感和对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的惆怅与感慨。65.诗歌颈联的景物描写受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启发,又有变化,请从景物描写的内容、手法上简要说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第76页共76页\n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66.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情感。67.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温庭筠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注】①画罗:有图案的丝织品,或指罗帐。金翡翠:画罗上成双的金色翡翠鸟。6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楼明月长相忆”点明时间、地点和主人公身份,给全词笼上离情别绪的氛围。B.“春无力”三字描写春柳柔媚,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深,暗示思妇心神恍惚的情态。C.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是当初送别情景在梦境中的再现,加重了凄凉的氛围。D.“花落子规啼”以景铺叙,以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的凄迷景色,反衬人的痛苦情怀。69.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叙梦脉络清晰。请分别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溪上行温庭筠绿塘漾漾烟濛濛,张翰此来情不穷。雪羽褵褷①立倒影,金鳞拨剌跳晴空。第76页共76页\n风翻荷叶一向②白,雨湿蓼花千穗红。心羡夕阳波上客,片时归梦钓船中。注①褵(lí)褷(shī):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②一向:一片。7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雨后夕阳映照下的溪上美景,抒发了诗人喜爱、沉醉之情。B.以“漾漾”扣风,以“濛濛”扣雨,韵律舒缓,营造出恬静、和谐的氛围。C.荷叶因风翻起,一望皆白;花经雨洗,红得纯粹:以色彩互衬写明丽之景。D.全诗以“羡”“梦”收结,表达归隐之愿和对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的惆怅。71.诗歌领联的景物描写受杜前“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启发,又有变化,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7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第76页共76页\n73.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经五丈原唐·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天清气杀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注】①柳营:汉周亚夫为将军,治军谨严,驻军细柳,号细柳营。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宽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74.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路过五丈原时,感慨诸葛亮功业未遂而殁,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这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相》)情感类似。75.全诗是如何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敬仰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海棠 (唐)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第76页共76页\n76.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77.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赠蜀府将①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②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③【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②一本作“尚”。③灌婴、韩信皆为西汉开国功臣,但两人出身贫贱。7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便于烘托诗人对蜀将命运的叹惋之情。79.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第76页共76页\n温庭筠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温庭筠:晚唐诗人。②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③茂陵:汉武帝陵。80.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悲喜交加之感。B.颔联上句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下句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C.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塞外归来人事沧桑的慨叹。D.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描写,表露出苏武对天子刻薄寡恩的怨恨和无奈。81.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做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④【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帐幕。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逝川: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8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魂销”一词与“茫然”呼应,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第76页共76页\nB.颔联诗人想象苏武望雁南归、荒塞归牧的情景展现了苏武牧羊的孤寂生活。C.尾联运用借代、化用等手法,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思念之情。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抚今追昔,虚实结合,意蕴丰厚。83.本诗颈联和李商隐《马嵬》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8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岸边待渡时所见之景象,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是日暮时江边渡口。B.颔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也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江中到岸上,由远及近。C.颈联写船只惊散了沙草中的群鸥,它们飞向广阔的江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宁静。D.整首诗以写景为主,江中与岸上交替着墨,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渡江图。85.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第76页共76页\n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8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87.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岸边待渡时所见之景象,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是日暮时江边渡口。B.颔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也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江中到岸上,由远及近。C.颈联写船只惊散沙草中的群鸥,它们飞向广阔的江田,后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的境界与此类似。D.整首诗以写景为主,江中与岸上交替着墨,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渡江图。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第76页共76页\n盘石寺留别成公①温庭筠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②。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悠然旅榜③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④同。[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归乡途中,为离开盘石寺告别寺僧成公之作。②支公:支遁,东晋高僧,玄言诗人。③榜:船桨。④偈:佛经中“半偈”为两句。8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内涵丰富:点明了别离之事、别离之地、别离之人,透露出惜别之情。B.首句以萧萧秋景起笔,开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照应题目。C.尾联上句写诗人在客舟频频回首,朋友间的深情于细节描写中展露无遗。D.尾联下句展望未来,惋惜不能再和成公于松窗之下联句赋诗,满腹遗憾。90.本诗中间两联写景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经五丈原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①不由人。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注]①得鹿: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9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76页共76页\nA.首联描写蜀汉雄壮的铁骑,以排山倒海之势,高举战旗,飞速北进,威震中原。B.颔联“天清杀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了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C.前四句写景,由春到秋,由白昼到夜间,概括诸葛亮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D.后四句夹叙夹议,以史实为据,尖刻而带着几分欣慰,表明了诗人的褒贬之意。92.尾联“老臣”两字有何妙处?请联系杜甫《蜀相》诗句“两朝开济老臣心”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9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94.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9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蜀府将【注】温庭筠第76页共76页\n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原题下小注“蛮入成都,频著功劳”,指公元829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的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诗中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效忠国家的气节。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了蜀府将的精湛武艺。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府将被闲置冷落的遭遇。(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相关语句比较二者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苏武庙【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9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的苏武,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第76页共76页\nB.颔联描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97.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9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1)这首词的三、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梳洗过程,你认为“懒”“弄”“迟”三字好在哪里?(2)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最后一句“双双金鹧鸪”该怎样理解?参考答案:1.C2.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的英气勃发,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回汉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正是时代的需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在匈奴时”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76页共76页\n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回忆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最后总结,这些虚写内容,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苏武被扣以及回到汉朝后的情景以及感情。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在诗歌中提及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自然抒发了赞美之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抒发歌颂不屈品质的情感。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发出感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这是一种具体的情景的想象,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抒发出内心的一种志向,突出表现诗歌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情怀。3.C4.颔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表现其思国之情。二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第76页共76页\n【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空间”错,颈联中“回日”“去时”“丁年”,是时间相隔之长,不是空间。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意思是,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颔联二句描绘的是两幅画,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5.D6.①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②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③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借喻”错误,应为“借代”。“茂陵”代指死去的汉武帝。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先看虚写的内容和这样安排的好处: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第76页共76页\n“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这些虚写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再看思想感情: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分析情感时,既要结合诗歌中人物的品质,还要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晚唐,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在诗歌中提及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自然抒发了赞美之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抒发歌颂不屈品质的情感。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7.B8.①首联以在想象中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铁骑的威势及诸葛亮堪比周亚夫的治军才能,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②颔联写诸葛亮猝然离世,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③颈联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④尾联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第76页共76页\n【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说法错误。本诗首句所写为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属虚写,说“举目而望”“见到”不正确。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的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是作者想象的场景,写诸葛亮军队的气势,作者此处通过虚写,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诸葛亮比作汉代名将周亚夫,从而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以此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则是描写了诸葛亮去世时不同寻常的天象,“天清杀气”“夜半妖星”都是杰出人物去世前所展现出的怪异的天象,此处代表诸葛亮的猝然去世。作者在此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中,感慨诸葛亮一生辛苦,空建大业,遇到昏王刘禅,终丧其国。诸葛亮白白辅佐和开导他的君主,枉费一片衷肠。争夺天下大业的成败,并非由个人愿望来决定。诗句内容深厚,感情沉郁。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以历史事实为据,议论悲切而中肯。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而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则充满了作者的讽刺和批判。作者此处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通过史实指明诸葛亮逝世之后,谯周等一帮佞臣掌权,最后劝刘禅降魏。作者在此处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9.B10.(1)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2)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也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第76页共76页\nB.“也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有为苏武鸣不平之意”错。比如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集中抒写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这是一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对此,诗人也是认同的。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意思是: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其中,“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代指去世的汉武帝,使用借代手法。“茂陵”“秋波”都是萧条凄凉的意象,作者用这两个意象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是以哀景衬哀情。“逝川”可联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属于用典。这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也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11.C12.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C.“空间转换”错误,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这是时间的转换。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思想情感的能力。“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第76页共76页\n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13.B14.①诗人欣赏海棠之美、同情其受冷落的待遇,想陪伴但又不得不离开,感觉很遗憾(“恨”)。②诗人对海棠恋恋不舍,想着归隐此处,但现实又不允许,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所以很“迟”。③诗人从海棠花遭受冷落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生发出一种自艾自怜、欲隐不能而欲仕甚难的人生慨叹。(意思对即可。)【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海棠花种植在岛屿的尽头”错误,第三句“岛回香尽处”的意思是岛屿道路曲折回环,盛开的海棠花的香味弥漫整个岛屿,不是说海棠栽种在岛屿的尽头。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既欣赏海棠花之美,又同情它所遭到的冷落,意欲陪伴它,又难以久留,最后只好恋恋不舍若有所失地慢慢地走下山岭,感觉很遗憾(“恨”)。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示了自己意欲去官归隐的思想。而诗人用此典故,在这里表达的更是复杂多层次的思想感情,诗人对海棠恋恋不舍,想着归隐此处,但现实又不允许,欲隐不能,欲仕甚难,故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所以很“迟”。诗人的失落感激起他多年来浪迹萍踪生不逢时的不满情绪?从而在心灵深处碰撞,产生更大的愤懑。于是,由花之不幸而自怜政治上的失意,生发出一种自艾自怜、欲隐不能而欲仕甚难的人生慨叹,使这首咏花诗富有了深刻的寓意。15.A16.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答出任两点即可。若是总说“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也可。)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第76页共76页\n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魂销’……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错误,诗歌首联“苏武魂销汉使前”中“魂销”表现了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分析诗歌中虚写呈现的内容,分析其效果。诗歌标题是“苏武庙”,那么描写“苏武庙”的内容是实写,而诗歌中写“苏武”的内容就是虚写,是想象和追思。如首联前一句“苏武魂销汉使前”是想象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魂销”二字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如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是追思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前一句是想象苏武望雁思归,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苏武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想象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下一幅是想象苏武荒塞归牧,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借助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如颈联是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前一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后一句是说苏武出使之时的情形,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而经历这样的磨难,苏武依然不忘朝廷,依然忠于君王。如尾联是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这些都是围绕苏武着墨,都是虚写,通过苏武出使被扣、归来等内容展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忠君的精神。第76页共76页\n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的情感主要有对古人、古事的情感,有对自己和当下的情感。就这首诗来说,所怀之古是苏武出使之事,所塑造的古人是一位忠君爱国的使臣形象,所以首先表达的是对这位臣子的情感,应是崇敬赞美和颂扬之情,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接着就要结合诗人所处时代分析其借助古人和故事要表达对当下的情感,温庭筠身处晚唐,大唐经过安史之乱后开始走下坡路,到晚唐更是国势衰颓,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塑造苏武这样一位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使臣形象,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忠贞不屈的品格以及心向故国的情怀是时代所需。17.B18.①丁年(壮年)奉命出使;②幽禁于匈奴,望雁思归、荒塞牧羊;③与汉使相见;④皓首归国,楼台依旧人已非;⑤哭吊茂陵。【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既有时间的推移”错,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没有时间的推移。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前句“苏武魂销汉使前”意思是苏武曾经伤心欲绝在汉使前,这是写苏武与汉使相见。颔联,诗人追叙苏武幽禁于匈奴,望雁思归、荒塞牧羊那段悲怆动人的生活。“雁断胡天月”“羊归塞草烟”写出了苏武在胡地牧羊的荒凉环境和凄凉心情。颈联,写苏武终于被接回来了,但只见楼台而不见“甲帐”了。时过境迁,武帝已死。他自然联想到自己奉武帝命出使匈奴时正值青春年少。前句“回日楼台非甲帐”写苏武皓首归国,楼台依旧人已非,后句“去时冠剑是丁年”写苏武壮年奉命出使。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写苏武哭吊茂陵,表达了苏武对武帝的无限追念。汉昭帝赐苏武食邑爵位,但已经长眠茂陵的武帝,再也见不到这一情景了。苏武只能空对秋天之流水哭吊先皇。第76页共76页\n19.D20.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真切描写”错误,尾联通过想象追思历史,想象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追的,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1)用典。根据注释④可知,尾联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2)借代。尾联中“茂陵”指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3)衬托。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21.B22.①丁年(壮年)奉命出使;②幽禁于匈奴,望雁思归、荒塞牧羊;③与汉使相见;④皓首归国,楼台依旧人已非;⑤哭吊茂陵。【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76页共76页\nB.意蕴一致有误。“魂销”二字描绘出苏武当时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的非常情态,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与后者仅“别离”之情不一致。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前句“苏武魂销汉使前”意思是苏武曾经伤心欲绝在汉使前,这是写苏武与汉使相见。颔联,诗人追叙苏武幽禁于匈奴,望雁思归、荒塞牧羊那段悲怆动人的生活。“雁断胡天月”“羊归塞草烟”二语,把苏武在胡地牧羊的荒凉环境和凄凉心情。颈联,写苏武终于被接回来了,但只见楼台而不见“甲帐”了。时过境迁,武帝已死。他自然联想到自己奉武皇命出使匈奴时正处青春年少。前句“回日楼台非甲帐”写苏武皓首归国,楼台依旧人已非,后句“去时冠剑是丁年”写苏武壮年奉命出使。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写苏武哭吊茂陵,表达了苏武对武帝的无限追念。汉昭帝赐苏武食邑爵位,但已经长眠茂陵的武帝,再也见不到这一情景了。苏武只能空对秋天之流水哭吊先皇。23.B24.(1)对苏武长期羁留匈奴艰辛遭遇的同情和感伤。(2)对苏武矢志不渝忠贞爱国的高洁品格的赞许。(3)对苏武终于回到汉朝封候感到欣慰。【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既有时间的推移”错,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没有时间的推移。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写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第76页共76页\n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写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表达对苏武长期羁留匈奴艰辛遭遇的同情和感伤,也有对苏武忠贞爱国的高洁品格的赞许。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写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从作者的角度,也有对苏武终于回到汉朝封候的欣慰之情。25.B26.①表达对陈琳钦慕尊崇之情。首联“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②流露出壮志难酬、无人赏识的深沉感慨。首联中“飘蓬”,颔联中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自然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③透露出渴望有所建树却生不逢时的慨叹。颈联中的“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消逝,而尾联“莫怪”“欲将”等也暗含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B.“‘始怜君’的‘怜’是‘怜悯’之意:我无人赏识便想起你也是个值得怜悯之人”错误,“怜”,怜慕,欣羡的意思。句意是我无人赏识开始倾慕您能受到曹操重用。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曾于青史见遗文”,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开头用充满仰慕的笔调领起全篇,“青史见遗文”,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表达对陈琳钦慕尊崇之情。“今日飘蓬过此坟”,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这座坟墓。“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可见诗人漂泊无依之苦,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霸才无主独怜君”,“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第76页共76页\n“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表达了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欲将书剑学从军”,生不逢时啊,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自抒身世遭遇,抒发生不逢时之感。27.A28.(1)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2)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的综合能力。A.“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错误,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29.C第76页共76页\n30.①运用照应,“不由人”和“空寤主”形成照应,诸葛亮竭智尽忠想使后主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但规劝无用且“不由人”。②巧用典故,“中原逐鹿”,作为辅弼之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挥师北伐;然而时势艰难,他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③运用对比和讽刺,尾联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对比,凸显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同时也对后主刘禅和谯周的投降误国作了辛辣的嘲讽。【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以实写虚,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错误。前四句以虚写实,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颈联的意思是: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寤主”。“中原逐鹿”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用典手法的运用,表明哪怕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表达了诗人对此的叹息、惋惜之情。本诗尾联的意思是: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而最后一句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31.D32.相同:都用了联想(想象、虚写)的手法。两个“还似”都用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第76页共76页\n意蕴:《咸阳值雨》利用“还似”二字,从此地到别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水色,用印象中洞庭的水色云气表现出咸阳的空蒙雨景,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则从抚今到追昔,把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与昔日时光联系起来,突出了人世无常、友人已逝、物是人非的伤感。【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D.“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错误。“万点空蒙隔钓船”意思是“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都是实景,既非联想,也不是由实入虚。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以及作用的把握能力。《咸阳值雨》中写到作者在咸阳桥上遇到雨的情景,前两句是眼前所见之景。然后由眼前所见到的烟雨空濛的景色联想到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实入虚,由此及彼。《宿城南亡友别墅》首句以落花、流水的典型意象引出时光流逝的感叹,即“叹浮生”,第二句的“又”字,点明故地重游,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后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所以也运用联想的手法,由实入虚,由此及彼。《咸阳值雨》是为了要表现咸阳空濛的雨景,而前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而“还似”二字将眼前所见的咸阳雨景一下子就转到了洞庭的春色水,而写记忆中的洞庭春色水是为了表现眼前的雨景,用印象中的洞庭水色的云气更能表现眼前咸阳雨景的空濛,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前两句写到作者住宿在城南亡友的别墅中,故地重游由眼前所见到的落花、流水感慨时光流逝,而“还似”两字引出后文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将眼前的所见所感和昔日时光联系起来,从而突出友人已逝、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33.A34.这首诗通过荒凉的边地、飞落的黄叶、秋高气爽的天空、飒飒的秋风和灿烂的朝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A.“渲染……悲伤离愁”错误,诗歌的第一句是渲染气氛,第二句中的“浩然”可以看出指朋友离开时的坚定,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可见“悲伤离愁”之说错误。故选A。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首先到诗歌中找到涉及的意象。如“荒戍”“黄叶”“高风”“初日”等。第76页共76页\n然后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以及共同营造的意境特点。“荒戍”是荒凉冷落的古堡边地,“黄叶”是萧萧的落叶,“高风”是飒飒秋风,“初日”是初升的太阳。再结合人物的情感来看,如首联中说友人离开之时是“浩然离故关”,意气充沛,豪迈坚定;如颔联“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是对友人的祝愿,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汉阳渡和郢门山本是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由此可见,诗歌借助这些意象营造了辽阔深远的意境。35.D36.B【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错误,“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没有报国无门的悲愤。故选D。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颔联……描写了塞外怡人的景象”错误,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故选B。37.A38.(1)首联以在想象中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铁骑的威势及诸葛亮堪比周亚夫的治军才能,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②颔联写诸葛亮猝然离世,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③颈联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④尾联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76页共76页\nA.“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错,本联所写为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属虚写,说“举目而望”“见到”不正确。故选A。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意思是: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首句写诸葛亮军队的气势,次句将诸葛亮比作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赞美之情。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意思是: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写将星陨落,暗指诸葛亮的离世,表达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之情。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意思是: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诸葛亮空自忠心耿耿,可后主依然昏庸无能。诗人感慨诸葛亮大业未竟身先死,无法改变蜀汉国势。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意思是: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在这里形容谯周,讽刺性很强。同时,诗人暗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做了比较,突出诸葛亮形象的高大和谯周的卑劣及后主的昏庸愚昧,表现诗人对诸葛亮和谯周的态度,一个敬仰,个痛恨。39. 秋夜(夜晚秋雨) 秋思(离情)40.①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红蜡泪”暗含人不寐,“秋思”点明主人公心情。②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③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以桐叶声,三更夜雨声的“空阶滴到明”,弛张、松紧、疏密互为起伏,“离情”苦的浓郁,一夜无寐的煎熬,都被表现得深透之至,淋漓尽致。【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空由“秋思”“夜长”“三更雨”可知背景是秋夜(夜晚秋雨)。第二空由“偏照画堂秋思”“不道离情正苦”可知闺中人因秋思(离情)而彻夜难眠。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手法、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第76页共76页\n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偏照”尽情表露了闺中思妇的失眠之苦所伴随的怨慰。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还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一个“寒”字,写出了彻骨彻心的痛苦,心头“寒”,转过来愈觉衾枕寒意。下阕从听觉角度描写离情,由室内到室外。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41.C42.①借景抒情。颔联写云边燕断之景抒发苏武对故国深沉的思念之情,借荒塞归牧之景抒写苏武家国难归之痛。②反衬。“去时”反衬“回日”,苏武离开汉时正值壮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而回来时,头发花白,楼台依旧,武帝已逝,物是人非。③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武帝已逝见不到苏武封侯受爵,以此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之情。④化用(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以此写时间的流逝,苏武那“白发丹心”形象跃然纸上。【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回日’形容楼台极高,日神都为之掉头”错误,此处的“回日”是指苏武回来之日,而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回日”之意。故选C。第76页共76页\n4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了两幅画,一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二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第一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先说“回日”,后述“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采用反衬手法,写出物是人非之感。“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以“茂陵”代指汉武帝,是借代手法。“逝川”则用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典故,表达出苏武被困匈奴时间之长,以及他忠心耿耿的形象。43.D44.①上阕的前三句从视听角度来描写清晨景象,“星斗稀,钟鼓歇”写出了景色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想象主人公早早醒来,看到星斗逐渐稀疏,钟鼓从有到无,景物中暗含了主人公惆怅的思绪。②上阕的后三句,选用了“柳”的意象,流露出了主人公对远人的怀念,“满庭堆落花”是典型的暮春景象,美好的春光逝去,更在主人公的离愁之中增添了悲情。主人公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沉浸在即将团聚的喜悦之中”错误,主人公梦到旧日欢乐,而现今只能倚栏遥望,对比中突出了主人公的悲情。故选D。第76页共76页\n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更漏子·星斗稀》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写女主人公晨起之后,登阁望远的惆怅思绪,通过时节的更迭,景象的转变,刻画了主人公由来已久的相思之苦。上片从视觉和听觉描写清晨景象;下片正面写人,直写情怀。全词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语淡情浓,把主人公的怀人之情写得千转百回,缠绵不尽。翻译:天边的星辰渐渐地隐入晓雾,钟声鼓乐也已停歇在远处,窗外的晓莺在啼送残月西去。兰花上凝结着晶莹的晨露,柳枝在风中翩翩飞舞,满庭的落花报道着春暮。空荡荡的阁楼上,我还在凭栏远望,惆怅,还似去年一样。春天就要过去了,旧日的欢欣已仿佛梦中的幻影,我仍在无穷的相思中把你期待。前三句从视听的感觉描写清晨景象。天刚晓时许多星星都隐没了,天空只剩下少数星星,故觉“星斗稀”。“钟鼓歇”是说清晓报时警夜的钟鼓声已经停歇。首二句从高远处写起,“帘外”句落到近处。用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的意象,点明时间是在清晓,在景物描写中已暗含人物。后三句继续描写景物,写露重风斜、落花满院,显已为暮春时节。不仅感到其中有人,而且隐约似见其有活动,从室内移步至庭院。上片名为写景,则已见情。主人公由室内转向庭院,满目萧索之景,满耳凄清之音。则其所感自不待言。作者抓住暮春与黎明的特点布景,展示出清冷凋零的画面,烘托出孤寂惆怅的气氛。这里虽然人未露面,景象中却已透出主人公的怨情愁绪。尤其画面中的“残月”、“落花”,蕴含人的情思更明显。45.A46.B47.①首联以在想象中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铁骑的威势及诸葛亮堪比周亚夫的治军才能,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②颔联写诸葛亮猝然离世,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③颈联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④尾联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A.“举目而望所见到……场景”错误。本诗首联所写为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属于虚写,说“举目而望”“见到”不正确。故选A。第76页共76页\n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本诗中,“卧龙”指代是诸葛亮。B.“卧龙”在这里形容山势绵延起伏。故选B。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意思是: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首句写诸葛亮军队的气势,次句将诸葛亮比作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赞美之情。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意思是: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写将星陨落,暗指诸葛亮的离世,表达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之情。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意思是: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诸葛亮空自忠心耿耿,可后主依然昏庸无能。诗人感慨诸葛亮大业未竟身先死,无法改变蜀汉国势。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意思是: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在这里形容谯周,讽刺性很强。同时,诗人暗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做了比较,突出诸葛亮形象的高大和谯周的卑劣及后主的昏庸愚昧,表现诗人对诸葛亮和谯周的态度,一个敬仰,一个痛恨。48.B49.D50.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咸阳值雨》中是地异而景同,用印象中洞庭的水色云气烘托咸阳的空蒙雨景,以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想象,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则从抚今到追昔,把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与昔年残梦联系起来,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分析】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根据押韵及对仗,《咸阳值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七言绝句,最可能收录在《唐人七绝诗浅释》里。第76页共76页\n故选B。4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及手法的能力。D.“万点空蒙隔钓船”意思是“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都是实景,既非联想,也不是由实入虚。故选D。5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还似”,此物像彼物。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咸阳值雨》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地异而景同,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还似”二字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前两句抚今,后两句追昔。用“还似”二字把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人世间的无常和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悲伤之情。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51.D52.(1)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从视觉和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2)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动中有静”错误,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空旷寂静的晚渡图,其中“马嘶”“鸥散”“鹭飞”等动景是以动衬静,所以应是“静中有动”,而非“动中有静”。故选D。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第76页共76页\n“万顷江田一鹭飞”的意思是“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漠漠水田飞白鹭”的意思是“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白鹭飞行”更显环境之空旷寂静。二者的相似之处便是都通过动静结合。从视觉和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不同之处是,“万顷江田一鹭飞”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万”与“一”对比强烈,更加凸显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而“漠漠水田飞白鹭”则巧用了叠词“漠漠”。“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它的使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更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53.C54.颔联选用古树、奇石、急泉、白沙等意象,营造出一幅清幽古朴、傲然出尘的意境;这是卢处士隐居之地的环境,衬托出其生活的古朴与人品的孤高;景物描写既流露出作者对山居环境的喜爱赞赏之情,又表达了作者对卢处士人品的向往及渴望寻到卢处士的心情。【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描写了居住环境的幽静”错误,该词并未直接描写居住环境,而是暗示居住环境幽僻。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这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古树参天、怪石嶙峋,泉水清澈、荡涤尘埃,诗人用了“老”字与“清”字,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林中的万籁俱寂,凸显出高古、清幽的气氛。而卢处士居住在此处,环境衬托出其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让其隐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一幅高峻幽深甚至有些晦暗的画面,写出了处士卢岵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这不单单是写景,还暗示了诗人一路寻找卢岵的踪迹,从入山问樵客,目标明确,然后一路穿林涉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夕阳西下,故而流露出作者对卢处士人品的向往、追寻之情。55.D56.①有湖上微风才有“入槛凉”的感受。②微风使菱荇叶子翻起。③有微风才吹得野船依偎着岸上的春草。④有微风,才会吹起水上的波纹。⑤有微风,才会吹得芦苇的叶子沙沙作响。⑥有微风,才会吹起水面细小的浪花。所以本诗的所有景物描写都由“湖上微风”而来。第76页共76页\n【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凉’‘野’‘雾’‘雨’等意象不免让人有压抑之感”错误,“凉”是微风所吹,应该是很舒服的感觉,“野”字给人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雾雨”更是为画面增添了迷蒙的美感,所以并不给人以压抑之感。故选D。5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题干提示说“所有景色都由‘湖上微风’而来”,抓住“风”可能带来的感受、景物变化分析。“湖上微风入槛凉”,这种“凉”的触觉感受,是因微风轻拂而产生的;“翻翻菱荇”,正因微风吹过,菱荇水草才会有所翻覆,产生动态十足的湖上美景;“野船著岸偎春草”,船也是被微风吹动,才会“著岸”,才会依偎情操;“水鸟带波”中,“波”字也是由于微风吹过,才会泛起波纹;“芦叶有声”,风吹过而芦叶作响,才会有声;“浪花无际”与上文的“波”一样,也是由“微风”而来,因此说“湖上微风”四字实为所有景物特征之根由。举凡“入槛凉”之触觉感受,“翻翻菱荇”“野船着岸”“水鸟带波”“浪花无际”之视觉感受,“芦叶有声”之听觉感受,均缘“湖上微波”而生。57.D58.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本诗颈联中的“万顷江田一鹭飞”句和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句都是通过对“水”“田”“鹭”等意象进行描绘,白与绿色彩对照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鹭”的翻飞与“田”的广阔动静结合,渲染了空旷、寂静的氛围,极具画面感。【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忘记世俗心机了,他心中只剩淡泊遗世的归隐之志”错误,尾联的意思是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言外之意是自己即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这里的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是不能忘机。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描写手法的能力。第76页共76页\n本诗颈联中的“万顷江田一鹭飞”句,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句神韵同出,题目要求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鉴赏写景诗句的神韵,可以从意象、意境、手法、效果等角度结合两者的相似之处加以分析。本诗颈联中的“万顷江田一鹭飞”句意思是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诗句通过万顷的江田、翻飞的一鹭的描绘,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视觉角度体现了“绿”与“白”的色彩,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群鸥栖息沙草之间,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句意思是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诗句通过对漠漠的水田、飞翔的白鹭等意象的描绘,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空阔、幽静的优美画面,白鹭与绿水相映,视觉上极具美感。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59.望雁思归60.D61.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1)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2)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3)化用诗句,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指逝去的时间。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的能力。“云边雁断胡天月”,描绘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所以这幅图画可命名为“望雁思归图”。6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的能力。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错。正确理解是: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故选D。6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第76页共76页\n结合注释理解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意思。“茂陵”借代汉武帝陵,代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是说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逝川”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指逝去的时间。尾联的意思是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但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该联抒写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62.A63.①都采用了反衬。②“凫雁满回塘”想象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画面,通过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漂泊在外的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③“稻田深处草虫鸣”通过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反衬出清晨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分析】6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A.“但却都借助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写”错误,温庭筠的诗中没有“触觉”描写。故选A。6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问《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句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句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这是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最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作答时前要注意审清题干“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抓住“都”字。《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都采用了反衬的手法,“凫雁满回塘”,意思是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稻田深处草虫鸣,描摹稻田虫鸣,是黑暗中应有的情景,又以声音衬托环境的寂静,突出时间还早,表现出了诗人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情。64.D第76页共76页\n65.启发:内容都写到了水边禽鸟和水中游鱼,两者都用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变化:内容上,杜诗写的是夜景,温诗写的是日景;手法上,杜诗更侧重以动衬静,温诗在以“立”和“跳”写鸟鱼形态外,更注重细节描写。【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对美景易逝和人生苦短的惆怅与感慨”有误,应该是表现了对这种闲适的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故选D。6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①启发:“拨剌”指鱼尾拨水声。“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是写白鹭蜷身,鱼儿跃水的画面。“雪羽褵褷立倒影,金鳞拨剌跳晴空”是写鸟儿静立,鱼儿跃起的画面。受杜甫诗的启发,两者都用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方法,且描写对象一致,都描写了水边禽鸟和水中游鱼。②不同:不同之处重点在于描写景物的时间不同以及艺术手法不同。杜诗描写的是夜晚之景,从“风灯照夜欲三更”可以看出,视线模糊,所以对于宿鹭、跳鱼的描写都是粗线条,以“联拳”和“跳”描写鸟鱼的形态;另外,杜诗更侧重以动衬静,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以跳鱼的动反衬夜晚之静。温诗“晴空”二字可看出描写的是白天之景,视线清晰,描写上有一些细节描写,所以是“雪羽褵褷”“金鳞拨剌”,能够看到鸟儿濡湿黏合的羽毛如雪般洁白,看到金色的羽毛,“雪羽褵褷”“金鳞”还有借代的修辞。66.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现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67.(1)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逝川”语出《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也可说是用典。(2)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第76页共76页\n【解析】66.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云边雁断胡天月”中的意象有“云”“雁”“月”,象征着思念,描绘的是一幅画“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陇上羊归塞草烟”中的意象有“羊”“草”“烟”,这些意象象征着凄凉的意境,这是一幅荒塞归牧图,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67.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第一问:抓住尾联中的关键词,判断表达技巧。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中,“茂陵”一词以汉武帝的陵墓来代指汉武帝,采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茂陵”指汉武帝的陵墓。“秋波”指秋天的流水,这两者属于哀景,再联系“哭”可知,这是采用了以哀景衬托哀情的手法;“逝川”语出《论语》,采用了化用(用典)的手法。第二问:“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意思是“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68.D69.本诗表现思妇在玉楼苦于思忆而梦魂颠倒的情景。综观全词,起两句为入梦,结两句为梦醒,“门外”两句为梦中幻景,“画罗”两句为梦时衬景,从室外写到室内,由梦前写到梦后,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兼有幽深、精绝之美。【解析】6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D项,“反衬人的痛苦情怀”分析错误,应该是“正衬”,因为“残红飘落、子规啼血”是一种凄迷,凄凉景色,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69.本题考查对诗歌结构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76页共76页\n“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首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诗歌主人公的身份。一句“玉楼明月长相忆”,即将全词笼罩在一片离情别绪的氛围之中。柳丝袅娜,正是暮春时节,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三四句进一步叙述当日送行场面,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是声色的结合,加重了离别的氛围。这应是思妇长久思忆而神魂飘荡中出现的梦境,是思忆当初送别情节在梦境中的再现,此种依依惜别的刹那情景,最是离人梦绕魂牵、永不会忘却的。“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两句写眼前事,从室外移至室内,写玉楼中的长夜思念: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最后一句转写梦,似乎矛盾,然矛盾中自有道理。或许在空楼相忆时的词中人本已入梦,并梦见了当时送别的情景,这样更能体现相忆之久。以景铺叙,窗外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此句以“花落子规啼”的凄迷景色,映衬人在梦中的痛苦情怀。全词从室外写到室内,由梦前写到梦后,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描绘了远离人的悠悠行远,闺中人的脉脉多情,无论是“玉楼明月”的幽寂,“柳丝袅娜”的清柔,“画罗金翡翠”的凄迷,还是“花落子规啼”的哀艳,皆是闲闲流转,景真情真,一派自然,读来意味深长。70.D71.启发:两者都用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方法来描写水边禽鸟和水中游鱼。变化:杜诗写的是夜景,视线模糊,以“联拳”和“跳”描写鸟鱼的形态;温诗写的是日景,视线清晰,在以“立”和“跳”写鸟鱼形态外,“雪羽褵褷”“金鳞”既是借代,又是细节描写。【分析】7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和对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的惆怅”错误,“片时”修饰的是“归梦”,并非指美景、时光易逝。故选D。7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启发:“拨剌”指鱼尾拨水声。“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是写白鹭蜷身,鱼儿跃水的画面。“雪羽褵褷立倒影,金鳞拨剌跳晴空”是写鸟儿静立,鱼儿跃起的画面。两者都用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方法来描写水边禽鸟和水中游鱼。变化:“雪羽褵褷”“金鳞”是借代的修辞,而“雪”“金”以及“倒影”都与“晴空”相照应,写出了晴日里鸟、鱼的具体形态,突出细节;而杜诗写的是夜景,写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于视线模糊,所以诗人只能以“联拳”、“跳”以及“拨剌鸣”大致描摹。第76页共76页\n72.D73.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分析】7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错误,应是“直接替蜀府将鸣不平”,间接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故选D。7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为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吴钩”的意思,然后比较异同。“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功名犹自滞吴钩”,“吴钩”,泛指利剑,喻指从军立功之志。“滞吴钩”指未能封侯显贵。谓其十年前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颇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犹自”分指十年前与十年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74.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75.①首联用典,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达敬慕之情。②运用“妖星”这一富有感情色彩词语来描述诸葛亮死时的天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比痛惜。③颈联写诸葛亮空有匡世扶主之志,统一大业终难以完成,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敬慕之情。④尾联运用对比手法,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做对比,有力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解析】7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第76页共76页\n注意一下字的书写:捷、长、襟。7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手法及情感的鉴赏能力。①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写到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借用“柳营”的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达出敬慕之情。②颔联“天清气杀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写“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用“妖星”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形容诸葛亮死时的天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③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写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误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用一个“空”字写出了诸葛亮空有一腔匡世扶主之志,运筹帷幄却未捷身死的情形,暗含作者对诸葛亮的痛惜敬慕之情。④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写到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更加有力的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76. 新著雨 花待放77.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解析】7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抓住了海棠什么时候的“秾丽的颜色和妖娆的形态”,这是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意思的能力。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第76页共76页\n7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美人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78.B79.(1)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2)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3)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也隐含着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解析】7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由诗歌标题“赠蜀府将”和注释一中“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可知,颔联“志气已曾明汉节”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的不是“诗人”,而是蜀将。故选B。79.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比较的点是意象和情感。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这里既要比较相同点,也要比较不同点,然后分别结合“吴钩”这一意象所在的语境来体会异同。首先看两处“吴钩”的相同点,无论是在温诗中,还是在辛词中,这“吴钩”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使用借代的修辞,泛指利剑武器,且都是比喻从军立功的志向。第76页共76页\n然后看二者的不同点。先看温诗,颔联中说“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这一联是说蜀将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频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但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与“犹自”构成转折关系,著一“滞”字,突出了蜀将的有功无赏,身有大功却“吴钩犹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蜀将这一不公境遇的同情,其中隐含着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再看辛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辛词中借助“吴钩”把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却没有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抒发了出来。80.D81.(1)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君臣却已不相见的伤悲之情。(2)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赞颂了苏武的忠君爱国情怀。(3)怀古讽今,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诗人想象苏武归来封侯受爵,哭吊先皇,表达出对忠君爱国、心向故国的民族气节的呼唤。【解析】8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项,“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描写,表露出苏武对天子刻薄寡恩的怨恨和无奈”说法错误。此句通过想象追思历史,归来封侯受爵,君臣却已不相见,只有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赞颂了苏武的忠君爱国情怀。故选D。第76页共76页\n8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本题,题干“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做简要赏析”,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意思是: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82.A83.①《苏武庙》颈联将苏武归国时,楼台依旧“甲帐”不存,与出使时戴冠佩剑、正当盛年形成对比。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历尽艰苦、白头归来的爱国志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和赞美。(或者表达了对人事迥异,世事沧桑的叹惋之情。)②《马嵬》颈联将唐玄宗与杨贵妃曾经“七夕笑牵牛”的恩爱与如今的“六军同驻马”的狼狈落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致使国家陷入动荡、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讽刺和批判。【解析】8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错误,诗歌首联“魂销”表现了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故选A。第76页共76页\n8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解答感情类试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意思是: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也说明了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马嵬》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意思是: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致使国家陷入动荡、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讽刺和批判。【点睛】诗歌对比手法一、设题方式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二、方法总结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3、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答题思路: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后几句写……。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84.C第76页共76页\n85.①诗歌前三联写景,由景物描写引出尾联的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慨。②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淡泊遗世、忘却机心的归隐之志,可谓感慨深切。【分析】8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它们飞向广阔的江田”表述错误,根据“万顷江田一鹭飞”可知,飞向广阔的江田的是鹭鸟。故选C。8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明确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主要的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为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等,指出诗歌的抒情方式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来分析,最后写出诗人表达的情感。这首诗描写诗人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写江景,交代了时间和地点。颔联紧承首联,细致地描绘了江水中与江岸上的情形,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在岸边所见,由远及近,由江中到岸上,由静到动,井然有序。颈联写渡江,此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深化了诗歌意境。群鸥栖息在沙草之间,万顷江田之上只有孤单的鹭鸟在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宁静。前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对江中、岸上的景致交替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诗人置身其间,触景兴感,遐想联翩。由景物描写引出尾联的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慨。尾联写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言外之意是即便自己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解。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淡泊遗世、忘却机心的归隐之志,可谓感慨深切。86.D87.温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蜀将虽战功赫赫却不得封赏而滞居下位的惋惜和同情,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辛词表达的是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第76页共76页\n【解析】8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错误,诗的尾联“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直接替蜀府将鸣不平,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故选D。8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理解情感要抓住诗歌中所写的意象、景物,因为诗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服务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另外还要抓住能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的“吴钩”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温词中,“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两句是一篇之主,谓蜀将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频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但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与“犹自”构成转折关系,一个“滞”字,突出了蜀将的有功无赏,他人才能功绩不及蜀将者均得封赏,独君犹自留滞不迁也,表现出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得到不公平待遇、被闲置冷落”的不满与感慨。辛词中,“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呀!“栏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表现出来。【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然后借助诗歌中所写之景和所说之言来体会情感,还要抓住具体的情感词来分析。88.C第76页共76页\n【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它们飞向广阔的江田”中的“它们”指的是“沙草中的群鸥”错误,“万顷江田一鹭飞”,飞向广阔江田的是一只白鹭。故选C。【点睛】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89.B90.①色彩渲染:河岸边降霜如雪,芦花初绽也如雪白;枫林经霜,一夜尽红,一白一红,色彩鲜明,写出了深秋明丽的景象。②高低结合:“苑水连空”“雪花初白”为低处之景,“天云压塞”“霜叶尽红”为高处之景,高低结合,画面丰富。【解析】8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首句”错误,应为“首联”。既然开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那么文中的人物“支公”,在首联第二句才出现,所以说“首句”错误。其他三个选项均表述正确。故选B。9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独具特色,需要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然后重点把握诗歌中间两联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写出了河岸边降霜如雪,芦花初绽也如雪白;枫林经霜,一夜尽红,一白一红,色彩鲜明,写出了深秋明丽的景象,显得色彩渲染;领联“雪花初白”为低处之景,“霜叶尽红”为高处之景,“天云压塞”为高处之景,“苑水连空”为低处之景,高低结合,画面丰富。第76页共76页\n【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答题时需要注意。91.D92.①对比。将谯周和诸葛亮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②讽刺。“老臣”本是杜甫对匡世扶主的诸葛亮的赞誉,这里用在误国降魏的谯周身上,具有极强的讽刺性。③含而不露。这里的“老臣”使人想象到谯周的卑劣和后主的昏庸,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艺术效果。【解析】91.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尖刻而带着几分欣慰”说法有误。这是一首咏史诗,后四句夹叙夹议,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含而不露”。故选D。9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古人作诗讲究遣词用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字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拟人、通感、对比等;(2)描述诗句内容,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解释诗句意;(3)点作用,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杜甫《蜀相》中的“老臣”指诸葛亮,原诗句是“两朝开济老臣心”,赞颂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耿耿忠心。本诗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的大意是: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再结合注释可知,诸葛亮竭智尽忠,他死后,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一忠一奸,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同时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虽未言明,但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收到了更强烈的表达效果。第76页共76页\n93.D94.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解析】9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题中ABC项考核内容,D考核手法。D项,“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错误,应是“直接替蜀府将鸣不平”,间接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故选D。9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主题思想、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吴钩”的意思,然后比较异同。“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功名犹自滞吴钩”,“吴钩”,泛指利剑,喻指从军立功之志。“滞吴钩”指未能封侯显贵。谓其十年前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颇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犹自”分指十年前与十年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95.(1)B第76页共76页\n(2)吴钩,指精良的刀剑。本诗和辛弃疾词都用“吴钩”这一意象来比喻从军立功之志。不同的是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府将虽战功赫赫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说法错误,不是“诗人”而应是“蜀府将”。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主题思想、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回答此题,需要先分析“吴钩”这一意象,再通过对这两首诗歌中这一意象的比较,分析其异同。不同之处: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教材中的篇目,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而《赠蜀府将》表达的是对有赫赫战功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将领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在此基础上再看“吴钩”这一意象的相同之处,表面上泛指利剑,其实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96.D97.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解析】9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错误,“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两者并非相似性而是相关性,应为“借代”。故选D。第76页共76页\n97.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内容、结构安排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标题、作者、注释、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然后分析结构安排的作用。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诗人没有直接写苏武庙,而是回顾历史上苏武出使的事迹,既丰富了诗歌内容,又赞扬了他留胡十九年而不屈的精神。“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苏武归国后对“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汉武帝的思念之情,充分表现苏武忠君爱国的形象;情感上来说,诗人显然对苏武的崇高精神极度赞美;作为咏史诗,自然也与现实有关,诗人借苏武的忠贞气节来抒发对国家的忠诚之情,激发人们忠君爱国思想。【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98.(1)“懒”“弄”“迟”三字,写人物的神态动作,暗示人物的心情,巧妙地传达出人物娇慵、怅惘、百无聊赖的心情。(2)这是一首闺情词,抒发了一个女子孤独冷落的心情。最后一句委婉含蓄,暗示出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凄苦情怀。【详解】(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第76页共76页\n“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句意为: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该句描写主人公的动作,表现了主人公在待起未起之时的慵懒、惆怅、百无聊赖。(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描写女子娇美的容颜;“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表现其独处室中,百无聊赖,以至于不想起床,无心装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其对镜梳妆之态;“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点睛】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1)关键字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2)诗歌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3)诗歌风格:1.平实质朴。2.含蓄隽永。3.清新雅致。4.绚丽飘逸。5.简洁明快。6.雄浑壮丽。7.粗犷豪放。8.沉郁顿挫。9.悲壮慷慨。10.缠绵哀怨第76页共7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