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骆宾王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7

2/77

剩余7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骆宾王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1.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B.《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所以唐宋以后也称骈文为“四六文”。C.表: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公文文体。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D.初唐四杰为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有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阅读韦应物这首写送别的诗,其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选项中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秋日送别骆宾王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第77页共77页\n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①。【注】①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求陵侯。秦破,为布农,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实写秋天的寥落,点染了离愁别绪,使全诗笼罩在伤感的氛围之中。B.第三、四句用“伤”字和“惜”字直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感慨年华老去,青春不再。C.“破涕”表明诗人送别友人,虽然心中充满不舍,满怀悲戚,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D.诗歌对仗工整,语句平淡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离别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沉,耐人咀嚼。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度天山有怀京邑①骆宾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②。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第77页共77页\n【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出塞第二年。②漂梗:即泛梗,指生活动荡不定。典出《战国策•赵策》。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登上天山、对京城有所思之时。B.首联用“忽”写出到达山顶时,见开阔之景而惊异、喜悦、思念,开宗明义,直指题目。C.第三联写诗人行军途中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长期艰辛行军衣带变得松弛。D.尾联诗人觉得生活令人伤感,夜闻胡笳之时悲哀之情难抑,泪水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流。6.典故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能比原有内涵更丰富,请结合第五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骆宾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①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②。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注]①上苑,上林苑,汉代官苑名,此处指唐代皇宫。②瓜,瓜时,瓜熟之时,出自《左传·庄公八年》,借指任职期满。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想象丰富。眼前之景让诗人想起了京城美景,紧扣了第二句中的“想物华”。B.五、六句写行军途中,诗人感慨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诗人叹息衣带都跟着自己遭罪。C.七、八句描写了塞外悲壮、凄凉的景象,形象地回答了五、六句中的“叹”“怜”二字。D.九、十句巧妙用典,诗人写人在旅途,漂泊不定,想到离任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还很长。第77页共77页\n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的含意和所蕴含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B.首句破空而来,直入史事,同时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在荆轲这一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10.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联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边庭落日骆宾王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第77页共77页\n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C.“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诗题“边庭落日”。D.全诗一韵到底,追思自己毅然放弃京中小吏职务,奔赴塞外从军的经历,具有感人力量。12.本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边庭落日骆宾王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第77页共77页\n河流控积石⑤,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观察月相。《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空间落笔,意味深长。B.诗中“候月”“寻源”“边气”“戍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城生活。C.“龙剑有雌雄”,诗人以剑借代自己,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的思想。D.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14.本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次①蒲类津②骆宾王二庭③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④会封侯。莫作兰山⑤下,空令汉国羞。第77页共77页\n(注)①次:在途中停留。②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③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④燕颔(hàn):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自幼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西域,因功封定远侯。后遂以“燕颔”为封侯之相。⑤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B.“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黄河之水从北面流来。这两句寓情于景,情境交融。C.“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D.“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成楼”,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16.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③下,空令汉国羞。【注】①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③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77页共77页\nA.“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B.“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黄河之水从北面流来。这两句寓情于景,情境交融。C.“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D.“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成楼”,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18.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文后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第77页共77页\nC.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20.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注】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送魏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柴侍御   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骆宾王(约638一684),字观光,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21.下列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易水送人一绝》中,最后一句寓情于景,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B.《送魏二》中,第二句的“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耐人涵咏。第77页共77页\nC.《送魏二》中,最后两句从视听两个方面,虚实结合,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D.《送柴侍御》中,最后两句通过想象来创造意象,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22.同为送别诗,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和王诗《送柴侍御》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于易水送人一绝①【唐】骆宾王②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①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②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矍檄》文。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别两个场面融为一体,深沉悲凉。B.“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C.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D.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24.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第77页共77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夕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领③会封候。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许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领: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候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宁静的氛围。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26.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厮诗,完成各题。夏日游目聊作骆宾王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第77页共77页\n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①。[注]①《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比喻应该顺应时势,随遇而安。因沧浪水在楚地,故云“楚臣缨”。讵:岂,难道。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此诗可以看出诗人平时忙于事务,特意抽出时间赏美景养身心。B.颔联写诗人得闲时的感受,当心情沉静下来了,身体也轻松自如。C.颈联写诗人“游目”所见荷花、小麦等身边实景,与标题相呼应。D.本诗语言清新典雅,对“物外情”的抒发富有层次,总体较含蓄。28.本诗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借写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其情感态度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边庭落日     骆宾王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2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C.“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试题“边庭落日”。第77页共77页\nD.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30.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①陈子昂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②,归邀麟阁③名。夕次蒲类津④骆宾王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璧,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⑤会封侯。莫作兰山⑥下,空令汉国羞。[注]①此时契丹叛乱,梁王武三思赴边讨伐,崔融等随军出征。②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曹操北征乌桓时,田畴献策使曾操获胜后田畴不接受封赏,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③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④蒲类津:渡口名,今属新疆。⑤燕颌:形容相貌威武,有封候之相。《后汉书·班超传》载,相士认为班超“燕颌虎颈”,有封候之相。⑥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31.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各自对战争的态度。32.请赏析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效果的共同点。第77页共77页\n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在狱咏蝉①骆宾王②西陆蝉声唱,③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①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囚徒33.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B.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龙吟”,以发“仙声”。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D.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3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第77页共77页\n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别两个场面融为一体,深沉婉约。B.“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C.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D.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36.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结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37.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B.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D.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抒情突出而有力的句子,前人称之为“龙吟”“仙声”,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第77页共77页\nE.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3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唐〕骆宾王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39.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化用《战国策》苏代游说齐王前说到一匹马因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的典故,后人通常借指君恩。B.颔联寓情于景,通过“野日”“天星”来表现时间推移,展现了唐军昼夜兼程、气冲斗牛的威武气势。C.颈联中“抱”字写战士拉开弓弦若怀抱明月,“践”字写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D.这首诗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间接写出了当时士兵的价值取向,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40.这首边塞诗呈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狄宗亨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①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第77页共77页\n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①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4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做铺垫。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C.骆诗题为“于易水送人一绝”,但它并没有叙述离别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扬壮别的场景。D.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42.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77页共77页\nA.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别两个场面融为一体,深沉婉约。B.“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C.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D.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44.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夕次蒲类津骆宾王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第77页共77页\n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46.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B.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D.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4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4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77页共77页\nA.首联点明题旨,夕阳从层峦叠嶂之处落下,诗人去追寻超然物外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留恋。B.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槐庭”的夏日景况,此联嗅觉、视觉相结合,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C.尾联卒章显志,“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D.此诗意境深邃,内蕴丰厚,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50.请简要赏析颈联中的“彻”“深”二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唐)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5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题旨,总写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暇,月夜下游山,去寻胜探幽。B.颔联写景,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描写十分细腻,对仗特别工整。C.尾联卒章显志,抒发了诗人挣脱樊笼,寄迹山林的情怀,极为贴切自然。D.全诗紧扣"游"字,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描写了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52.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阅读下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边庭落日骆宾王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第77页共77页\n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5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用地名并举,且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使空间跨度极大。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将士们戍守边塞紧张丰富、警惕艰辛的边庭生活。C.“精诚贯长虹”用荆轲刺秦白虹贯日这一典故,抒发了主人公戍守边关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D.尾联直抒胸臆,为报答君王赐剑的恩情,将为国征战矢志不渝。全句气势磅礴,自信豪迈。54.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西京守岁骆宾王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5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概括介绍“守岁”前的生活状况,寡言少语,却能自如地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B.三、四句用词巧妙,“忽”与“方”两相对照,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灵的触动。第77页共77页\nC.五、六句构思精巧,用“寒色”写冬,用“晓光”写春,意谓“晓光”一到便是新年。D.七、八句仍围绕“守岁”,侧重心理描写,说身处异地,逢上除夕,没有机会看望亲朋老友。56.诗的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5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58.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第77页共77页\n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5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60.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6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第77页共77页\n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E.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6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①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6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第77页共77页\n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E.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64.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结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65.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B.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D.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龙吟”,以发“仙声”。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E.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6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第77页共77页\n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①。那堪玄鬓②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释:①西陆:指秋天。南冠:指闪犯。②玄鬂:指蝉。古代妇女的鬂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6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听着蝉在秋日里长吟,狱中的诗人更加深深挂念自己的朋友了。B.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那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C.颈联写秋蝉处境艰难,言自己所处政治环境恶劣,仕途多舛,言论受到压抑。D.尾联写没有人相信秋蝉餐风饮露,品性高洁;也没有人相信诗人,肯为他雪冤。69.下列诗句采用的手法与“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不相同的一项是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C.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70.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首诗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蝉第77页共77页\n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垂绥,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狱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④。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7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B.“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C.《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第77页共77页\n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牢骚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E.这两首诗虽都有寄托,但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7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7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此地”指易水,点明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燕丹”则点明诗人所送的人。B.易水曾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再次送别友人,诗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历史上荆轲刺秦前易水诀别的故事,“壮士发冲冠”,就是对史载送别时慷慨激昂的悲壮场面的概括。C.第二句用典,流露出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D.第三句用一个“没”字做过度,由咏古转到现实,人已经逝去,易水却仍然寒气未消,这两句意味着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包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的感受。E.诗中意象跳跃较大,但脉络清晰流畅,从始至终,一气呵成,平易中见工巧,语言浅近直白。74.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第77页共77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7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E.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76.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相和歌辞从军行骆宾王第77页共77页\n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7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顾”,看一眼。此处化用《战国策》苏代游说齐王前说到一匹马因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的典故,后人通常借此代指君恩。B.“意气溢三军”中“溢”字,化抽象为具体,本为水多、满而涌出来,用于此处则渲染了全军将士充满了高昂的斗志、气概。C.第二联运用对偶手法,说野地里的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表面是盛赞兵刃,实际上是为了写景。D.第三联用字精妙,着一“抱”字,拉开弓弦像怀抱着明月,着一“践”字,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E.这首诗间接抒情,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78.这首边塞诗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简析。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蓬莱镇     骆宾王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野楼疑①海气,白鹭似江涛。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②。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注】①“疑”同“凝”。②二毛:指头发斑白的老人。7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第77页共77页\nA.“边城夜望高”一句中,“夜望高”是诗人的感觉,而这又和“断”字紧密联系,因城高阻绝而心乱,因心动而倍觉城高。B.“野楼疑海气”一句中,用“疑(凝)”字,描绘出蓬莱阁周围雾霭凝而不固,于大静之中缓动向上的奇妙状态。C.“白鹭似江涛”一句,承接上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白鹭群集,参差翱翔,上浮下沉,波澜壮阔的气势,实是生动传神之笔。D.“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两句,言自己一直在做官,在官场中疲于奔命,不觉已是头发斑白的老人。想起这些,眼泪不禁夺眶而出。E.骆宾王,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这是一首伤己诗,诗人借蓬来夜望,抒发了自己的情思。80.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8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8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①,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②。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第77页共77页\n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③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注】①下陈:古人把来宾馈赠的礼物陈列在堂下,称为“下陈”,因此古代统治者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也称为“下陈”。这里指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②聚麀(yōu):麀,母鹿。这里是乱伦的意思。③一抔之土: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8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狎邪僻               狎:亲近。B.贼之宗盟宗            盟:家属和党羽。C.或膺重寄于爪牙     膺:心胸。D.坐昧先几之兆先     先几:事先,预先。8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良有以也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霍子孟之不作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叱吒则风云变色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幽之于别宫            而君幸于赵王第77页共77页\n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抓住武则天寒微的出身和她扰乱后宫的种种传闻,揭开其卑贱淫荡、狐媚工谗的小人嘴脸,从而激发人们对武则天的不屑和愤恨,也间接点出讨伐武则天的出师之名。B.第二段,作者不惜重墨,对徐敬业大加美赞。先写他高贵的出身,然后写他雄壮的军威,最后则写他顺应民意起兵讨伐武后,以此反衬武则天的寒微出身和卑贱行径。C.檄文是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本文则是骆宾王投身徐敬业,为他撰写军中书檄以声讨武则天的,文章第三段是对当时在朝诸公的呼吁和劝谏。D.作者谋篇布局紧紧围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力争从情理两方面打动读者。驳则掷地有声,立则有理有据,气势磅礴,荡气回肠。8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8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举义旗,以清妖孽。(2)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①。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②,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③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承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第77页共77页\n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注:①后房之嬖:后宫受到宠爱的人。②翚翟:皇后礼服。③虺蜴(huǐyì):毒蛇和蜥蜴。8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B.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C.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D.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8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陈:指古代宾主相馈赠后,于堂下陈列物品的地方。B.更衣:换衣。古人在宴会中常以此作为离席休息或入厕的托言。C.蛾眉:细长而弯的美丽的双眉,多指代美女。D.南斗:星名,南斗六星。斗、牛为吴地星空的分野。9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痛斥了武则天谋害先帝,残杀忠良,杀戮亲人的行为。B.檄文把武则天与赵飞燕、褒姒相比,指斥武后是亡国灭君的祸根。C.作者认为李敬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必将取得胜利。D.作者呼吁朝中诸臣,不论宗室异姓,应不负国恩重托,讨伐武氏。9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2)移檄州郡,咸使知闻。参考答案:第77页共77页\n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和识记能力。D.“骆宾王有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王勃。故选D。2.B【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诗歌写法的能力。本题主要涉及的是送别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材特点、关键词句认真揣摩诗歌情感;再根据内容情感分析判断诗歌的写法。本题题干提示“韦应物这首写送别的诗,其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韦应物的诗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中间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属于寓情于景的手法。A选项前三句内容都在咏怀古事,诗人在送别时发思古之幽情,只有“今日水犹寒”一句写景。诗中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我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不属于例子中所举出的“寓情于景”。B选项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用竹林、钟声、斜阳、青山四个意象表达了一种苍远而凄清的景象,独归远,道出离情。C选项通过飞来的雁子的角度展现出离愁之苦,突出悲凉之思,并非是例子中所举出的“寓情于景”。D选项的这首送行诗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抒写作者对陈标的希冀。故选B。3.C4.①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②年华逝去、处境困顿的悲慨。【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77页共77页\nC.“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错误。“当歌应破涕”中,“应”为“应该”之意,结合后句“哀命返穷愁”分析,诗人虽然认为对酒当歌之时应该不再悲伤,但是由于自己处境困顿,怎么也无法摆脱这种愁绪。故选C。4.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是骆宾王闲居齐鲁后期所作,诗人寄迹他乡,生活艰难,再加上在这萧瑟的秋季与友人分离,怎能不心生伤痛呢?诗人用“伤年发”抒发年华老去的忧伤;“相看惜去留”,别时留恋万分,不忍离别,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哀命返穷愁”中的“穷”,点明处境困顿,结合背景可知诗人抒发了处境困顿的悲慨;“别后能相忆”则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自己内心的悲凉。5.C6.①漂梗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借此写出其边塞生活的漂泊不定以及内心的不安。②瓜时指移交职务之时,诗人借此透露出自己渴盼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长期艰辛行军”不全面,应为“长期艰辛行军和忧虑”。三联“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意为:行军途中常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为叹息、忧虑,我的衣带都变得松弛不少。行军辛苦,忧思边人,以致形容枯槁。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鉴赏能力。五联“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还长着呢。其中“漂梗”典出《战国策•赵策》,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此处用典不仅写出自己因从军西域而过着漂泊不定的军旅生活,而且包含内心的不安,一个“徒”字表达出诗人的无奈。“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归期”写出诗人对回家的渴望;“未及瓜”颇有等不及瓜熟移交职务之意,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此句用典巧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7.B第77页共77页\n8.含意:这种生活令人心思断绝,每当夜里听到那悲凉的胡笳之音,就禁不住潸然泪下。情感:①边地环境艰苦、凄凉,行军旅途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之情;②生活漂泊不定,不知归期是何时,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诗人叹息衣带都跟着自己遭罪”错误,应是“诗人因为叹息、忧虑,衣带都变得松弛了”。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大意,理解“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的含意;然后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所蕴含的情感;最后概括,分点作答。“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意为:这种生活令人心思断绝,每当夜里听到那悲凉的胡笳之音,禁不住潸然泪下。诗人在历数自己一路转徙的生活之后,悲哀、伤感之情终于不可抑制,随着泪水喷涌而出。那般痛彻心扉的悲怆之情随着胡笳之音萦绕在读者心头,余韵悠远。情感:“依然想物华”意为:不由想起京城中那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经由瞬间的惊异、喜悦之余,又陷入了对京城的思念;“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意为:行军途中常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为叹息、忧虑,我的衣带都变得松弛不少。行军辛苦,忧思边人,以致形容枯槁;由以上内容可概括出:边地环境艰苦、凄凉,行军旅途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之情。“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还长着呢。这是诗人对从戎在外,生活起伏,不知何时可以结束的忧伤、惆怅,用典巧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据此概括出:生活漂泊不定,不知归期是何时,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之情。9.A10.(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第77页共77页\n【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壮士”一词,此处是特指,指的是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两句诗,写易水送别的典故,易水送别友人的壮烈场景,展示出了诗人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之情,也侧面写出了荆轲勇猛的英雄形象。其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中,通过英雄已逝与易水仍寒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英雄已逝的感慨;而现实中,结合诗后的注释“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等内容,可知,诗人自己佗傺失志,身受迫害,通过与荆轲的对比,抒写对现实不满以及想如英雄一般为李唐王朝效力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与苦闷之情。最后,这首诗的题目是《于易水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以易水送别的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勉励之情。11.A12.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长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斗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A.“从时空落笔”错误。“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是从空间落笔。故选A。第77页共77页\n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选取了很多意象,首先先交代位置,“紫塞”指北方的要塞,或理解为夕阳下的关隘蒙上一层金紫之色。然后又写到塞外蓬草丛生,黄沙飞扬的景象,即诗中运用了“蓬草”这一意象。又写到野外渐渐昏暗,但边塞的气氛却更加浓厚,运用了“边气”这一意象。又写到边塞战场上特有的烽烟,所以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本诗写到“万里逐沙蓬”,作者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投身如火如荼的保卫边疆的经历。然后又写到“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这是作者在回忆边塞的激烈紧张、丰富艰辛的生活,为把握攻战的时机,随时保持警惕;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寻找水源,开辟道路,所以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从情感表达上,“长虹”出自《史记·邹阳传》这一典故,写出了诗人一心为国,不以追求官爵为意;看到云气横蔽落日之景,突发奇想以此抒发自己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龙剑”出自《晋书·张华传》这一典故,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斗志”“精诚”“君恩”等词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13.C14.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白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壮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等综合赏析的能力。C.“诗人以剑借代自己”错误。尾联意思是“如果说君王的恩宠可以报答的话,那只有像化龙而去的雌雄宝剑那样,扫净邪恶,还天下以太平”,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分析诗词的风格,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第77页共77页\n本诗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句意为: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这是诗人追思自己毅然放弃赋闲无聊的京中小吏的职务,投身如火如荼的保卫边疆的经历。“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这是诗人回忆戍守边塞的激烈紧张、丰富艰辛的生活,为把握攻战的时机,随时保持警惕;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寻找水源,开辟道路。“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些诗人一心为国,不以追求官爵为意;看到云气横蔽落日之景,突发奇想以此抒发自己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诗人由眼前景想到遥远的长安,驰骋想象中,回顾了自己对从戎的选择;随即生动地描写了战地上杀伐之气纵横、干戈之象满目的情景;承此而抒发了为报君恩,将更加奋勇作战,以澄清边塞烽烟的雄心壮志。综上所述,可见诗人选择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表露的情感均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15.D16.①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②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忠诚。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色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④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宁死不屈的气概,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错误,这两句意思是: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并非“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而是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及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第77页共77页\n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两句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这四句借景抒情,写出将士们应敌的决心。“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这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歌颂了边关将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同时也讽刺了如今朝廷中与郭待封类似的人,表达自己只要能为国效力,即使降低职务也毫不在意的思想感情。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17.D18.①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②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忠诚。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色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第77页共77页\n④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宁死不屈的气概,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错误,这两句写行军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的浩大声势。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起首两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直接抒发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接着三四两句“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这是使用比兴手法。然后看五到八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借景抒情,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抒发边关将士的决心。最后四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这是用典抒情。19.C第77页共77页\n20.(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理解错误。本诗意在通过肯定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对比自己,表达诗人的抱负和苦闷。将这末句理解为“荆轲狭义精神不再流传、光耀后世”则无法构成本诗诗理上需要的对比。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21.C22.①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题为“送人”,但他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把昔日之易水送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借怀古以慨今;第二,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在意象运用上,将意象隐于句内。②王诗《送柴侍御》,有着朋友别离的情景,比如“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也有着明确的送别人“柴侍御”;在意象运用上,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第77页共77页\n【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虚实结合”说法错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是诗人想象友人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地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这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都是虚写,没有实写。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中的场景上分析,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题为“送人”,但诗歌却并没有围绕“送人”来叙述朋友离别的情景。诗歌的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开篇就写易水送别之事,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则是怀古伤今,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整首诗里没有出现送别的场景。而王诗《送柴侍御》则描写了非常清晰的送别场景,首句“沅水通流接武冈”就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第二句“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接叙写了诗人送别时的感受,三四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更是写出了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与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所以就像不曾分开一样。整首诗都呈现出送别的场面。从诗歌的形象上分析,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只在诗题里写到了“送人”,具体送的是谁,诗歌中并没有体现。诗歌中只是用易水送别之典来怀古伤今,读者无法得知被送别的友人的身份。而王诗《送柴侍御》则在诗题中就明确地体现出送别的友人是“柴侍御”,第二句中也再次指出了“送君”。从诗歌的意象上分析,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没有选用明显的意象,前两句写易水送别之事和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第三句中“人已没”写诗人对荆轲的怀念和惋惜,尾句中“水犹寒”,写出了水气的寒冷和诗人此时的意冷心寒。这首诗写的是送别,所咏的历史之事也是送别;荆轲在易水边作别而去,如今诗人也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易水”是诗歌中连接古今,抒发诗人孤愤不平的意象,但它并没有明显地被呈现出来,而是将它隐藏在句中。王诗《送柴侍御》中则选用了明显的意象。诗人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绵延不绝,常在诗歌中被用来作为思念的意象;明月阴晴圆缺,变化无常,普照天下,常被用来作为离人遥寄情怀的意象。沅水、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因此诗人选用了象征着别后思念之情、友谊不改的意象“青山”“明月”,来营造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的开阔意境,抒发离情和对友人的宽慰之情。23.D24.①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②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③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第77页共77页\n【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理解错误。本诗此处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和自己形成对比,倾诉了诗人自己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如果将末句理解为荆轲侠义精神不再流传、光耀后世则无法构成本诗诗理上需要的对比。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此诗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描述了易水送别友的壮烈场景,展示出了壮士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以及自己有朋友相互间的勉励,也侧面写出荆轲的勇猛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结合注释中“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等内容分析,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还有,“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却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25.C26.①表现手法:用典和对比。诗人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两则典故作出对比。②思想情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第77页共77页\nC.“渲染了边塞悲凄、宁静的氛围”错误,应该是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夕次蒲类津》是初唐诗人骆宾王戍边时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二句言诗人黄昏远望,禁不住客愁涌上心头;中间六句写边塞景色,诗人的豪情壮志便在这荒凉的边疆景物中引发出来;最后四句由见闻的描写转而抒发诗人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全诗通过对征战生活与战地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与思乡情结。格调悲凉沉郁,边塞风物的描写尤有特色。翻译: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瞭望楼。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表现手法:用典和对比。“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思想情感: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27.C28.同:都表达了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异:本诗表达了不会顺应时势,随遇而安的志向。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第77页共77页\nC.“‘游目’”所见荷花、小麦等身边实景”说法不妥,游目:放眼纵观;流览。故荷花、小麦不是身边实景,是作者远望看到、想到的。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本诗“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陶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都表现了两位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本诗“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不会顺应时势,随遇而安的志向。陶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29.A30.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长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斗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从时空落笔”错误。边塞以北是一片茫茫沙漠,京城以东是一条曲折的灞水。“紫塞”,亦可理解为夕阳下的关隘蒙上一层金紫之色。这两句将关塞与京都相提并论,意指诗人身在边关,心在京城;也是指自己身赴北庭为的是报答朝廷的恩惠。这是种跨越空间的跳跃式表达手法。这种横跨空间的跳跃式表达手法被称作诗家笔法。故选A。第77页共77页\n30.本题主要考查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词的格调,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题干内容“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结合诗歌的意境、人物形象塑造、情感等方面分析。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沙蓬,指蓬草丛生,黄沙飞扬,意即塞外。句意为: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这是诗人追思自己毅然放弃赋闲无聊的京中小吏的职务,投身如火如荼的保卫边疆的经历。“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这是诗人回忆戍守边塞的激烈紧张、丰富艰辛的生活,为把握攻战的时机,随时保持警惕;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寻找水源,开辟道路。“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诗人一心为国,不以追求官爵为意;看到云气横蔽落日之景,突发奇想以此抒发自己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诗人由眼前景想到遥远的长安,驰骋想象中,回顾了自己对从戎的选择;随即生动地描写了战地上杀伐之气纵横、干戈之象满目的情景;承此而抒发了为报君恩,将更加奋勇作战,以澄清边塞烽烟的雄心壮志。【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31.陈子昂希望友人慎用兵戈;同时也表达对胜利的信心。骆宾王对战争有忧虑之心,还表达了一心为国的忠诚勇敢的精神。32.都化用了典故,表达含蓄蕴藉:陈诗化用卢龙塞的典故,骆诗化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两首诗都用了“莫”字,直抒胸臆:陈诗规劝友人不要沉迷战事,骆诗勉励自己,要有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解析】31.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干要求“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各自对战争的态度”,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之子慎佳兵”,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垂恤生灵,少杀戮。“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大军兵多良将,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信心。“万里客心愁”,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愁”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第77页共77页\n3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赏析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效果的共同点”,赏析诗句,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结合注释内容分析,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诗人用卢龙塞和麟阁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两首诗都用了“莫”字,直抒胸臆;都用典故,含蓄表达期待。33.B34.①表达身陷囹圄的痛苦和对家园的深深怀想。首联以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②自伤老大而一事无成甚至下狱。颔联将作者与蝉联系在一起,以蝉比喻自己正当盛年却只能独自吟诵哀怨的诗行。③怨愤自己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从“露重”“风多”“飞难进”等可以看出。④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背时遭难的哀怨,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解析】3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错误,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应该是尾联是“龙吟”之句。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第77页共77页\n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以蝉声来逗起客思,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接下来五六两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第七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35.B36.①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②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③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壮士”此处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故选B。第77页共77页\n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翻译: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头发冲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于易水送人》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此诗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三四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这首诗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37.BD38.①表达了诗人被囚狱中的思乡之情。②表达了诗人人至暮年,不仅一事无成,还身陷狱中的悲伤之情。③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片忠心却失去朝廷宠信,受贬遭困的怨愤。【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第77页共77页\nB项,颔联中的“玄鬓”,不是“红色”鬓发的意思,而是“黑色”的鬓发,这里指蝉的双翼。D项,张冠李戴,“龙吟”是指诗中抒情突出而有力的句子,通览全诗可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这一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而不为人所知的愤懑之情,所以尾联才是“龙吟”句。故选BD。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题干要求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目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而诗人高洁的品性,也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总之,结合诗句,联系作者骆宾王的生平分析即可。第77页共77页\n【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39.D40.语言刚健雄浑。如“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斗志,气壮山河;“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极言唐军刚毅雄健的威武之势;“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表达作者甘愿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解析】39.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理解选项表述和诗歌内容之间的差异。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间接”错误,根据对诗歌诗句的理解,“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是“直接”抒发忠君报国的情感。故选D。40.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语言特点一般包括:辞藻华丽、通俗易懂、委婉含蓄、雄浑豪迈等。例如本诗:意气溢三军、马足践胡尘、惟当死报君,用语雄浑豪迈,表达了作者勇于报国的豪迈的情怀。【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41.D42.王诗:一、二句借景抒情,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三、四句直接抒情,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第77页共77页\n【解析】4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万般不舍之情”错,骆诗的情感更多的是借古抒怀。故选D。4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本题中,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本题中,王诗“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是借景扮情,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见,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达是虚写。骆诗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特,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迪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43.C44.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解析】4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婉约”改为“悲凉”。第77页共77页\nB项:“壮士”此处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学生应学会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项:“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理解错误。故选C。44.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理解诗人情感。首先理解诗意,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在他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肯定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的同时对比自己,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联系写作背景及诗下注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主要用对比的手法,既抒发了诗人沉沦压抑、彷徨,追求的苦闷心情,又深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与命运的关切之情。与一般送别诗相比,它不是直抒胸臆,明言别情,而是将胸臆与别情深埋于字面背后,让人去揣摩,体悟和回味。【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45.B46.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第77页共77页\n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故选B。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最后四句的意思,再结合注释来分析手法和情感。“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倒数三、四句使用班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47.B48.①表达了诗人被囚狱中的思乡之情。②表达了诗人人至暮年,不仅一事无成,还身陷狱中的悲伤之情。③抒发了自己对国家一片忠心却失去朝廷宠信,受贬遭困的怨愤。第77页共77页\n【解析】4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红色鬓发”错,“玄”是黑色,“玄鬓”是黑色鬓发。故选B项。4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这首诗,从标题“在狱咏蝉”看,作于患难之中,于咏物中寄情寓兴。此诗起二句,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用“那堪”和“来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凄恻的感情。五六两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即明写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暗写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第七句写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无人信高洁”,即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谁为表予心”,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却无处表白,即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点睛】诗歌思想情感的题,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诗中的首句和尾句。③回忆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备考中要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如:欢快、愉悦、激动、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49.C50.“彻”,响彻;“深”,深远。以动衬静,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了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纯静空明、幽寂清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第77页共77页\n【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怀才不遇”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一遣樊笼累”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故选C。50.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能力。诗歌炼字,答题时,要先解释该字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本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中的“彻”“深”二字。答题时先解释着两个字的意思,如果有手法,一并指出。“彻”,响彻;“深”,深远。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这一联通过“彻”“深”这两个字,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这是以动衬静。然后把所炼的字放置到句子中,阐释诗句意思,颈联通过“彻”“深”这两个字描绘了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纯静空明、幽寂清冷的画面。最后一步点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比如本题颈联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点睛】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51.D52.运用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视听结合,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解析】5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对比、象征”手法错误,应是“衬托、用典及借景抒情”。从诗中来看,诗人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以“兰径”、“槐庭”、“静谷”、“空山”,加上“幽佩”、“暗金"、“风声”“月色”,组成了一幅傍晚山中纯静、空明、幽雅、清丽的图画,面对这样悦人的山色,诗人抒发了挣脱樊笼,寄迹山林的情怀,这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且“樊笼累”化用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这一诗句。并没有对比象征的手法。故选D项。第77页共77页\n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题干没有给出鉴赏的角度,故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赏析,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等,简而言之,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是说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诗人在这两句中主要是写景,故可以先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作答;同时以“风声”来衬“谷静”,以“月色深”来衬“山空”,还可以从衬托的角度分析,如果深入分析,“风声”衬“谷静”是以声衬寂,是反衬,而“月色深”衬托“山空”是正衬,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53.D第77页共77页\n54.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长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斗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解析】53.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为报答君王赐剑的恩情”不正确。“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龙剑”,是用典,出自《晋书·张华传》。晋灭吴前后,张华常见地上有一股紫气,上冲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因向精通星象之学的豫章人雷焕咨询。雷焕说,这是宝剑精气,上彻于天。并说,这股剑气在豫章郡丰城县。张华就派雷焕到丰城去做县令,寻找宝剑。后来,果然在县监狱的地下挖到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雷焕派人送了一把给张华,自己留下一把。张华被诛,其剑失踪。雷焕亡故,其子雷华佩其剑,过延平津,剑自匣中跳出,没入水中,化龙而去。雌雄,相传楚国干将莫邪为楚国作剑,三年乃成,剑有雌雄。诗句的意思是说如果说君王的恩宠可以报答的话,那只有像化龙而去的雌雄宝剑那样,扫净邪恶,还天下以太平。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矢志不渝的思想。故选D项。54.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全诗所体现的“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考查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涉及对诗歌意境、意象、人物及思想情感鉴赏能力的考查。从意象上来看,本题诗中选择的“紫塞”“流沙”“灞水”“沙蓬”“月”“边气”“烽”“戍烟”“疆场”“积石”“龙剑”等意象都带有边塞的特点;从意境上来看,诗歌运用这些意象描绘出沙漠茫茫,烽火遥相呼应,河流冲涮着积石的苍茫画面,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符合边塞诗的特点。从人物形象来看,诗中“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写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写为守候月亮的盈亏,常常拉满弓弦,为寻找水源,多次四处开凿道路,表现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从表达情感上来看,诗中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意思是他们对朝廷的精诚忠心感动了天象,以致出现长虹贯穿太阳的奇景。如果说君王的恩宠可以报答的话,那只有像化龙而去的雌雄宝剑那样,扫净邪恶,还天下以太平。由注释可知,“长虹”是用典,实际上“龙剑”也是用典,诗人借典抒情,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第77页共77页\n【点睛】第2题考查对边塞诗的鉴赏,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这类诗歌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其主题思想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常用的意象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等,意境一般雄浑阔大,辽远深广等。55.A56.诗的结尾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思而不得的孤独、悲苦、惆怅的情绪。诗人客居他乡,没机会与乡亲旧友相见,在京城思念得辗转反侧。结尾直抒胸臆,传达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之常情。【解析】55.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A项,“却能自如地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不合诗意,第二句说“惨风尘”,即只能孤独地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意思是闲居时很少欢宴笑语,只能孤独地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故此题答案为A项。5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耿耿”意为心中挂怀,这两句写诗人在异地他乡没有机会与乡亲旧友相见,只好在京城辗转反侧地思念。诗人直接抒情,既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诗人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联系诗歌题目“西京守岁”,可知此时是除夕守岁之时,表达出佳节倍思亲之意。第77页共77页\n【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57.C58.①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②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③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解析】5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壮士”,此处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学生应学会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选C。5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诗人情感,首先理解诗意,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在他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联系写作背景及诗下注释体会作者在荆轲这一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59.C第77页共77页\n60.(1)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显含蓄。骆诗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受外,还有对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2)骆诗构思更巧妙。“今日水犹寒”巧妙地把古今联系起来,虚实对比:通过“昔”与“今”、“人”与“水”的鲜明对比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的强烈震撼来烘托题旨。平易中见工巧。④结构方面:骆诗跳跃性更大,更富艺术张力。【解析】5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及手法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将理解与选项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在涉及到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拿捏的准确。C项,“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根据理解“壮士”是指荆轲。故选C。60.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是: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大有今夕对比之意,通过写昔日的壮烈牺牲和今日水犹寒进行对比,体现了壮士虽没但仍显悲壮。诗人把握情感寄托到寒冷的江水之中,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赞美和仰慕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61.CE62.(1)意蕴更丰富。①两首诗都说荆轲已逝,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都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其精神犹在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②骆诗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受外,还有对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2)艺术性更强。①陶诗直接抒情评述,稍显平淡。②骆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显含蓄。“寒”既是客观写景,指河水寒,也指诗人内心意冷心寒,一语双关,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第77页共77页\n③骆诗构思更巧妙。“今日水犹寒”巧妙地把古今联系起来,虚实对比:通过“昔”与“今”、“人”与“水”的鲜明对比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的强烈震撼来烘托题旨。平易中见工巧。④结构方面:骆诗跳跃性更大,更富艺术张力。⑤形势更美。骆诗一古一今,对仗工整,形式整齐,音节和谐,相对工巧。【解析】6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壮士”此处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学生应学会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E项,“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理解错误。本诗意在通过肯定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的同时对比自己,表达诗人的抱负和苦闷,将末句理解为“荆轲侠义精神不再流传、光耀后世”则无法构成本诗诗理上需要的对比。第77页共77页\n6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中还提到李岩对本诗和陶渊明诗句的比较:“‘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这就要求考生在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时候要把两首诗歌的相关诗句进行比较分析。先看骆宾王的诗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意思是“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昔人”指荆轲,荆轲已逝,但其精神仍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诗尾的“寒”字,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这一“寒”字既是说河水寒,也是说诗人内心意冷心寒,语义双关,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今日水犹寒”作为写景句,且是放在诗歌的最后,这是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而本诗中,“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昔时”“今日”,今昔对比,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这一构思极为巧妙。再看陶渊明的诗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意思是“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消逝,千载还回荡着他的豪情”,诗句中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点睛】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类题型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认真审题,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深入阅读理解诗词,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63.CE64.①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②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③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解析】6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从诗中来看,“壮士”此处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E项,“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理解错误。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故选CE。第77页共77页\n6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结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标题点明这是一首送别诗,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诗歌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尤其第四句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寒”字是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也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65.BD66.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第77页共77页\n【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错误,“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D.“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错误,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尾联应该是“龙吟”之句。故选BD。6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以蝉声来逗起客思,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接下来五六两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第七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67.“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两句。”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艺术手法。首先要读懂整首诗,抓住这两句诗的意象,明确意境特点,分析艺术手法,理清诗人的思想感情。“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是说,山谷宁静,显得风幽而紧;山间空寂,更觉月色深沉。诗句写夏日月夜山间景象,空阔旷远,令人心舒神驰。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这句诗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调动不同的感官,描绘出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亲近“松桂”的心愿。从而表达了诗人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同时突出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第77页共77页\n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描写景色要选取典型景色,要抓住景色特征来描写,通过描形绘色拟声写景,写景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人的感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还可以把景物凡在特设的环境中去描摹。总之,写景艺术可以直接绘景,也可以间接描写景色。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68.A69.C70.虞诗在描绘了蝉的形象和声音之后,第三四句议论比兴,说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骆诗作于患难之中,以蝉寓己,歌咏蝉的高洁品行,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受牢狱之苦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解析】68.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首联无挂念朋友之意,只言自己因囚困牢中而深感惆怅。故选A。69.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C项,运用的是“用典”,其他三项是“比”,即比喻。例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以露重、风多比比喻困难挫折多,阻力大。A项,以同豆与萁同根生,却要相煎,比喻诗人与兄弟本是手足亲情,不该互相迫害。B项,以白发之长比愁之绵长。还有夸张的修辞手法。D项,以春蚕和蜡烛为喻,表现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穷无尽的思念。当然还有双关的修辞手法。故选C。第77页共77页\n70.试题分析:该题要求考生分析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答题前要通读两首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要表达的情感。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写蝉的形象,“流响出疏桐”写其声音。“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发表议论,意思是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和品格的高度自信。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从题目“在狱”二字能看出诗人身在患难之中,“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对蝉高洁品行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品行高洁却受牢狱之苦的哀伤之情,表达昭雪的愿望。71.BD72.虞世南的《蝉》: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骆宾王的《在狱咏蝉》:①诗人在狱中深深怀念家乡之情;②狱中的自己头上已增白发,抒发了年华已逝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的伤感凄恻之情;③借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之心,却不被执政者所理解的伤感沉痛之情;④表达了诗人品性高洁,却不被了解重用,反被诬陷入狱的沉痛悲愤之情;⑤借“飞难进”“响易沉”,表达了政治上的不得意、受压制之情。【解析】7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项考核手法,BD项考核诗句的含义,E项考核诗歌的情感,其中B项,“居高声自远”的“高”是品德高尚、立身处世高洁之意;D项,“牢骚人语”错,此句不是发牢骚,而是表达对品德高尚的赞赏之意,是“清贵人语”。7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虞诗根据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可知表达的是“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骆宾王的诗通过诗中的词语“南冠”可知在狱中深深怀念家乡之情;根据“玄鬓”可知“对年华已逝却一事无成”的感慨;通过“白头吟”的典故、“飞难进”“响易沉”和“谁为表予心”可知“政治上的不得意、受压制”的情感。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73.AE第77页共77页\n74.(1)意蕴更丰富。①两首诗都说荆轲已逝,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都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其精神犹在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②骆诗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受外,还有对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2)艺术性更强。①陶诗直接抒情评述,稍显平淡。②骆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显含蓄。“寒”既是客观写景,指河水寒,也指诗人内心意冷心寒,一语双关,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表意委婉,耐人寻味。③骆诗构思更巧妙。“今日水犹寒”巧妙地把古今联系起来,虚实对比:通过“昔”与“今”、“人”与“水”的鲜明对比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的强烈震撼来烘托题旨。平易中见工巧。④结构方面:骆诗跳跃性更大,更富艺术张力。⑤形势更美。骆诗一古一今,对仗工整,形式整齐,音节和谐,相对工巧。【解析】73.试题分析:A项,“‘燕丹’则点出了诗人所送的人”错。“燕丹”就是燕太子丹。在首联诗人联想到荆轲与燕太子丹等的告别场面。“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说法不准确,从内容上看,本诗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人。此诗题为送人,却是要借咏史以抒怀咏志。E项,“语言浅近直白”错。应为“含蓄”。7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针对诗歌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的题目,首先注意分析的对象是和陶渊明的诗歌对比,那个更好,只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阐明理由即可,如“此诗艺术性更强”,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陶诗直白,此题借景抒情更加含蓄。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那一个更好,只要明确观点,理由充分即可。75.CE76.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解析】75.试题分析:C项:“壮士”此处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学生应学会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77页共77页\nE项:“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理解错误。点睛:本诗意在通过肯定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的同时对比自己,表达诗人的抱负和苦闷,将末句理解为“荆轲侠义精神不再流传、光耀后世”则无法构成本诗诗理上需要的对比。76.试题分析:理解诗人情感,首先理解诗意,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在他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联系写作背景及诗下注释体会作者在荆轲这一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77.CE78.这首诗语言刚健、雄浑。如“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斗志,气壮山河;“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表现唐军刚毅雄健的威武之势;“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表达作者甘愿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解析】7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C项,“表面是盛赞兵刃,实际上是为了写景”分析刚好反了。E项,“间接抒情”应为“直接抒情”。7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的语言风格,需要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语言刚健、雄浑。如“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斗志,气壮山河;“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表现唐军刚毅雄健的威武之势等。点睛: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有: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华美绚丽、委婉含蓄、婉约细腻缠绵、明快简洁、悲壮慷慨、雄奇豪放、沉郁顿挫等。如本题语言刚健、雄浑。需要结合词句内容分析。79.CD80.(1)客居在外的忧愁。从“旅客春心断”一句可知,诗人此时是以客居的身份,眼见满眼的蓬勃春景而暗自神伤。(2)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喟。“承冠泣二毛”一句可知,面对自己的白发,悲伤流泪。(3)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无奈。“将飞”“欲济”两句,写出诗人想要展翅高飞,无奈羽毛未丰;有济世之志,却无轻舠可乘。第77页共77页\n(4)坚持理想、誓不逐流的执着。以阳春曲(阳春白雪)暗喻自己坚持理想、誓不逐流的高洁执着。【解析】7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用夸张的手法”错,应该是比喻的手法。D“想起这些,眼泪不禁夺眶而出”错,主要是对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喟。8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情感的丰富性。抓住关键字词:“旅客春心断”主要是客居在外的忧愁;“承冠泣二毛”中一个“泣”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喟;“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中的“怜”“乏”两字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无奈。“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誓不逐流的执着。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本题中的“断、泣、怜、乏”等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分析情感时可从这些词入手。8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82.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分析】8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答题步骤为: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是说因为风声停止,山谷异常安静,幽深的山林,使月色更加浓郁。运用了衬托及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8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直抒胸臆,表达作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颔联及颈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和月下山林图景,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表达作者热爱自然之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83.C第77页共77页\n84.B85.B86.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87.(1)凭借天下之人对武氏的失望,顺应天下民心,于是高举正义之旗,来清除害人的妖物。(2)用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摧毁;用这来攻击城池,有什么城池不能占领!【解析】8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C项,“或膺重寄于爪牙”,从语境来看,这句话意思是“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膺”应为动词,解释为“心胸”错误,意思应该是“承受”。故选C。8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A项,第一个“以”是名词,缘由,原因;第二个“以”是介词,凭借……(的身份)。C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承接,于是,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却。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被。故选B。8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先写他高贵的出身,然后写他雄壮的军威,最后则写他顺应民意起兵讨伐武后”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可知,应该是“先写他高贵的出身,然后写他顺应民意起兵讨伐武后,最后则写他雄壮的军威”。第77页共77页\n故选B。8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从句式角度来看,“一抔之土未干”和“六尺之孤何托”结构一致,中间可以断开,且“倘”意思是“如果”,关联词语一般放在句首;“转祸为福”和“送往事居”的结构一致,可以断开。从语法角度来看,“共立”意思是“共同建立”,宾语是“勤王之勋”,动宾结构后断开;“无废”意思是“不至于废弃”,宾语是“旧君之命”,动宾结构后断开;且“共立勤王之勋”和“无废旧君之命”的结构一致。8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因”,凭借;“失望”,对武氏的失望;“顺”,顺应;“宇内”,天下;“推心”,民心;“以”,目的连词,来。第二句中,“以”,介词,用;“制”,对付;“摧”,摧毁;“图功”,图谋建立功业,此处指攻打城池;“克”,攻克,占领。【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第77页共77页\n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才人,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对她的宠幸,图谋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像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被委以重任。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会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龙吐出涎沫而诞生褒姒使之成为皇后的传说,预示着西周气数将尽的祸根在夏朝已经埋伏下了。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有他的原因;袁君山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凭借天下之人对武氏的失望,顺应天下民心,于是高举正义之旗,来清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用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摧毁;用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88.C89.A90.A91.(1)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2)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各郡,让大家都知晓。【解析】8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送”“事”是动词,“往”指死者,指高宗,作“送”的宾语,“居”指生者,指中宗,作“事”的宾语,应在“居”后断开,排除BD项;“命”是“废”的宾语,“旧君”是“命”的定语,应在“命”后断开,排除A项。第77页共77页\n句意: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末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故选C。89.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古代宾主相馈赠后”错误,古代统治者充实于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均称“下陈”。这里指武则天曾充当过唐太宗的才人。故选A。9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谋害先帝”错误,檄文“弑君鸩母”一句指斥武则天谋杀唐高宗,而非先帝,史书中也并未记载武则天谋杀了高宗。故选A。9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幽”,幽禁;“别宫”,冷宫;“宗盟”,亲属党羽;“委”,委派。(2)“移”,移动;“州郡”,名词作状语,到各州郡;“咸”,都。【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第77页共77页\n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象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末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第77页共77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3 09:00:18 页数:77
价格:¥12.88 大小:110.3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