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李商隐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5

2/65

剩余6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李商隐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②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注】①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诗人因有人作祟,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幕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衰败都引起了他的万端感慨。本诗即写于回泾原途中。回中:地名,在今甘肃固原县。②《前滨》: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舞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以对比起句,未曾提及牡丹,却将石榴花拿来作比,大声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B.巧用鲛人泣珠、锦瑟破梦的典故,分别用来形容牡丹花衰谢和诗人不忍听闻风雨之声。C.“万里重阴”与“一年生意”对举,不仅是写实,而且包涵着对前途茫茫悲叹的深意。D.《前溪》舞拓出新境,牡丹花落如同舞蹈,扣住惜花主旨,表现赏花人对残红的留恋。2.这是一首咏物诗,清人冯浩在这首诗后注云:“借牡丹写照也。”请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无题【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第65页共65页\n隔座送钩①春酒暖,分曹射覆②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①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②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3.下列关于诗歌鉴赏及分析的有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首联写昨夜的欢聚,交代了欢聚的时间、地点;两个“昨夜”自对,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慨。B.该诗颔联写今日的相思,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C.该诗颈联写宴会的热闹,宴会上诗人与佳人“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实写出诗人与佳人共度良宵。D.该诗尾联写离去的无奈,听到更鼓之声就要去当差,表达出诗人对差事的厌倦和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4.本诗中颔联两句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成为千古名句。诗人李商隐一生写过许多首《无题》,本诗只是其一,中学阶段我们还学过一首李商隐的《无题》,其中有两句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现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请先默写出这两句诗,并简要赏析一下这首《无题》与本题中的《无题》有哪些共通之处?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访中洲[宋]姚镛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唐]李商隐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第65页共65页\n5.第一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6.两首诗中“被访者”均未出现,但诗人都巧妙地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①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注】①典出《后汉书·逸民列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7.诗中刻画了怎样的“隐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变式思考8.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马嵬(其二)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诗。唐代诗人,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以史为鉴,抒发兴亡之感。本诗便是其中的佳作。第65页共65页\nB.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在思想倾向上多是把罪责归于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的。本诗自然也不例外。C.从章法上看,本诗先说“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采用了倒叙的手法。D.中间两联,六军、七夕、驻马、牵牛,随手所合,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不费雕饰,在对偶上颇为后人称道。10.请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本诗的“讽意至深”。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残花[唐朝]李商隐残花啼露莫留春,尖①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②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注】①尖:在前或先行的。另有一解:尖即“簪”。②掩关:掩门。11.从题材上看,下面这首诗最不可能属于的一项是(     )A.山水诗B.送别诗C.伤春诗D.闺怨诗1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清新流畅B.深沉蕴藉C.阔大悠远D.绚丽飘逸13.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为宝玉过生日,群芳开夜宴。行酒令射覆游戏中,香菱引李商隐《残花》的诗句“宝钗无日不生尘”笑说宝钗名字的出处原在唐诗上。分析曹雪芹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第65页共65页\n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王安石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①万公卿。【注】①何啻:犹何止,岂只。14.从题材上看,以上两首诗都属于______诗。15.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看法却不同。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16.“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的用意是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注】①省: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了野菊所处的环境:它的北面是苦竹园,还有椒坞在旁。B.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雁、蝉等构成了凄美的画面。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第65页共65页\n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18.“微香冉冉泪涓涓”一句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清·纳兰性德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雨寄北》是七言绝句,《一络索》属于词中的小令,二者形式不同。B.李诗写夜不成寐独剪残烛,表现内心充满了因归期不定而引起的郁闷孤寂。C.李商隐喜欢运用典故,使语言辞藻华美、直白奔放,而本诗质朴、平淡。D.纳兰词的下片用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思念之情,却比李诗更显得孤寂和落寞。20.两首诗的写法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②。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③走传车。第65页共65页\n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②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③降王:指刘禅。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写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可谓别具一格。B.首联赋予猿鸟风云人格化,言其畏军令、护设施,以衬诸葛军威。C.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原不忝”表达的是诗人对他的肯定。D.作者游历武侯祠时,仿佛听到诸葛亮吟诵梁父吟而为其心生遗恨。22.根据诗歌内容,概括诸葛亮功业未就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司勋杜十三员外①李商隐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②,名总还曾字总持。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汉江远吊西江③水,羊祜④韦丹尽有碑。【注】①杜十三员外:即杜牧,字牧之。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杜牧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常有不遇之叹。②梁江总:即江总,南朝著名文学家,字总持。③汉江:本指杜预,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④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杜牧的官职、名、字和诗作,“杜秋诗”是指杜牧名篇《杜秋娘诗》。B.颔联写杜牧与江总二人取名拟字的方式相类似,极富巧思,可见作者精工的诗风。第65页共65页\nC.颈联借宝剑之锋利暗指杜牧为人刚直,虽遭受排挤但却并未心灰意冷、哀怨自叹。D.全诗构思精巧而不纤弱,风格清扬又不失蕴藉,于深沉豪迈中见出对友人的关切。24.李商隐在另一首诗作《杜司勋》中盛赞杜牧“人间唯有杜司勋”,请结合《赠司勋杜十三员外》简要分析李商隐具体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杜牧的赞赏之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注释】①马嵬:即今陕西兴平马嵬坡,是杨贵妃死处。②鸡人:古时宫中报晓之人。③莫愁:古美女,为卢家妇。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也和其他大多数作品一样,认为罪责在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B.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闻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C.“空闻”句,用“虎旅传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D.“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如他俩可以永不分离。26.《马嵬(其二)》一诗突出地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举两例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第65页共65页\n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箬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深树见一颗樱桃尚在李商隐高桃留晚实,寻得小庭南。矮堕绿云髻,欹危红玉簪。惜堪充凤食,痛已被莺含。越鸟夸香荔,齐名亦未甘。2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结果在前原因在后,“也自红”巧妙牵出下文对樱桃的赞叹。B.杜甫用金盘玉箬与眼前的筠笼对比,不动声色写出了人生的漂泊辗转。C.李商隐认为,本可充凤凰之食的樱桃竟遭莺啄,这是令人痛惜的事情。D.李诗认为越鸟夸耀香荔滋味有道理,是因为香荔的甜度要明显优于樱桃。28.比较两首诗的构思,你觉得哪首更巧妙?试述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①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②香。素娥惟与月,青女③不饶霜。第65页共65页\n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注】①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受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赏识,成为王茂元幕僚。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②裛裛(yìyì):香气袭人。③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上句写素娥让月亮放出清光,为梅花增添姿色,传达出诗人对素娥的感激之情。B.“不饶霜”写“青女”不会因为梅花开放而少下些霜,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幽怨。C.“赠远虚盈手”一句诗人感叹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却无人可赠。D.尾联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为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开放的痛惜之情。30.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诗歌首联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65页共65页\n3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本是“一岁一枯荣”,而《题小松》却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突出成材之难。B.《题小松》以桃李盛时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摇落对比小松青葱,表现小松的刚劲挺拔、生机勃勃。C.《小松》“出”字,承前是“刺”的结果;启后是“凌云”的先兆,表现小松由小变大的过程变化。D.《小松》通过刻画小松的成长,赞美出身寒微之人的坚强成才,慨叹目光短浅的人不关心人才成长。32.两首诗中的小松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陈后宫①李商隐茂苑②城如画,阊门③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注】①陈,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建于公元557年,传五帝,历三十二年;后主陈叔宝继位后,不问政事,荒于酒色,致国势日下,终为隋所灭。②茂苑:与颔联的水光殿、月华楼均泛指为游乐而建的宫苑。③阊(chāng)门:传说中的天门,诗中指宫门。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当初陈后宫富丽堂皇的外观,与陈后主亡国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B.颔联描写陈后宫局部景物,由首联的长镜头转为特写,镜头对准其中两处建筑:水光殿、月华楼。第65页共65页\nC.颈联使用倒装句式,选取宫中生活的典型场景,点面结合,揭露统治者无时无刻不在享乐的罪行。D.本诗歌借南朝陈后主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史实,讽喻晚唐的统治者,体现了李商隐的政治远见。34.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地点。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不得相会,D.芭蕉的绿叶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3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李商隐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①。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第65页共65页\n浮杯②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偏称含香五字客③,从兹得地始芳荣。【注】①《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②浮杯,满饮。③五字客,据《世说新语》所载,魏司马景王命中书令虞松作表,虞松写完后上呈,却不合景王之意,让他再行决定。但虞松思路枯竭,半天不能更改,心想此事,面带难色,当时钟会见之便拿过来看,为他改定了五个字,虞松心悦诚服。再送景王之时,景王惊问虞松,虞松吐实之后,景王叹道:“如此大才,应予重用。”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既是咏物诗,也是应和诗,是诗人对马郎中《移白菊见示》的应和之作。B.首联对句运用典故,暗示了马郎中以白菊所作诗作如同《阳春》《白雪》般高雅,和者盖寡。C.颔联对句指出盛开的白菊给人以错觉,好像是从月宫里生长出来的,非凡花俗卉。D.颈联运用比拟修辞,赋予白菊云母的特性,形象地表现了白菊花瓣晶莹剔透的特点。3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读下列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注】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回天地,即扭转乾坤。第65页共65页\n39.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即景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故而颈联有愤而归隐之意。C.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与凤凰同类的鸟,是庄子自比,此处是诗人自喻。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抨击黑暗腐败等情感融为一体,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40.请简析本诗颈联与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①李商隐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日晚鸊鵜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②鹰。[注]①契苾使君:蔚州刺史契苾通。契苾通是铁勒族契苾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苾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以后又立有大功,封凉国公。②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送别契苾通出征的诗,同时表现了李商隐对民族战争的看法。B.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叙写铁勒部落归附唐王朝和为唐王朝效力的历史。C.尾联将契苾通比作为“鹰”,表现他的英勇善战,给人以勇悍威严的印象。第65页共65页\nD.这首诗既有正面赞颂也有侧面着笔,表现了诗人在结构安排上的高超技巧。4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无题四首(其二)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注】。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注】晋贾充之女在帘后窥望,倾慕韩寿的年少英俊,后二人得成佳偶;宓妃(诗中指甄氏)爱重曹植的文学才华,但后被曹操拆散,终成爱情悲剧。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东风、轻雷等春景,传达出生命萌动的气息,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B.颔联中“金蟾”指香炉,“玉虎”是井上打水的辘轳;“香”“丝”谐音“相”“思”。C.贾氏窥帘,宓妃情深,连用典故,表现出女主人公追求爱情时情感的真挚与炽烈。D.这首爱情诗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语言有着丰富的暗示与联想意味,朦胧幽美。44.有论者认为此诗的尾联使全诗具有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凉思李商隐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①兼春②远,南陵③寓使④迟。第65页共65页\n天涯占梦⑤数,疑误有新知。【注】①北斗:诗中借指皇帝居处,即长安。②兼春:兼年,两年。③南陵:唐时属池州,今安徽南陵县。④寓使:送信的使者。⑤占梦:占卜梦境。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愁思产生的环境,通过物象的变化反映诗人的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B.颔联“永怀”“倚立”,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边,凝神长想,思潮起伏。C.颈联写诗人离开长安已有两年,滞留远方未归;而南陵方面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信息。D.本诗继承杜甫在格律上的传统,注重韵律,语言精工典丽,富有意味,读来令人回肠荡气。46.“凉思”二字统领全篇,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北青萝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4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阳西垂,山谷幽僻,首联写诗人到山中探访一位贫居清苦、落寞凄凉的僧人,点出了诗歌抒情所依之事。B.颔联表面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实际上暗含着僧人幽藏深山的精神,堪称方家妙笔。C.颈联在前两联之后承转,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为后文写顿悟禅理、关合全诗做了论据。第65页共65页\nD.诗歌语言凝炼,组织严密,出访,寻求,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层层推进,多处暗含照应,结构谨严。48.诗歌尾联说“吾宁爱与憎”,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深山访僧,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隋宫①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②,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③,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注】①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②日角:帝王相,此喻指李渊。③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未的。《隋书·炀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紫泉宫”是宫殿名,此处代指隋炀帝在长安的宫殿,照应标题“隋宫”。B.第四句诗人想象隋炀帝的游船会走到天涯,是以他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C.第五句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D.尾联诗人以假设、反诘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50.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商隐在诗中也有类似表达。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锦瑟李商隐第65页共65页\n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51.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52.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吴宫李商隐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吴宫怀古陆龟蒙香径①长洲②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注】①(香径)指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②(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5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5页共65页\nA.李商隐与陆龟蒙都是晚唐诗人,这两首诗一咏史一怀古,借古讽今,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深深的忧虑。B.《吴宫》最后一句,不仅写出了吴宫的静寂,还包含象征意味,覆亡的阴影已悄然笼罩了整个吴宫。C.《吴宫怀古》最后一句,与“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旨意相近,抨击了“女祸亡国”之说。D.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今日之冷寂荒凉与昔日之热闹奢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主题。54.清人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李商隐的《吴宫》便是“正面不写”的典型例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晚晴①李商隐深居俯夹城②,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注:①晚晴:傍晚天空放晴。诗人此时寓居于桂林,夏季多雨少晴。②夹城:城门外的瓮城。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表明观赏的立足点,着一“深”字,可见诗人的居所位置幽僻、环境清静,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B.第二句进一步表明时令特点——春天虽然已经过去,炎热的盛夏却还没有到来,眼下正是气候清和宜人的时节。C.第三句中,诗人发现连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也沐浴了晚晴的余晖,并且进一步想象这是天公对它的怜爱。第65页共65页\nD.颈联中,诗人凭高远眺,视界广远,那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一片光明,在写景中表现出明朗的心境。56.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中用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描摹了傍晚的阳光,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本诗不尽相同,请比较“人间重晚晴”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组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①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②,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③。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④。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⑤。【注】①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②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③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④欲回天地入扁舟:《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⑤鹓雏: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5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首联“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与题目呼应。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为下文抒发悲苦之情作铺垫。B.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曲同工之妙。C.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虽然身处困厄之中,但仍向往如鹓雏一般展翅高飞。D.本诗笔力雄健,风骨清峻,结构严谨,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58.李商隐向来以擅长用典著称。典故一般用于抒发特定的情感,请以本诗为例进行分析。第65页共65页\n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微雨【唐】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春雨【宋】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5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选择了“雨”作为抒写对象,诗歌题材相同,意境却不相同。B.“初随林霭动”,写雨丝随着林中雾气一起浮动,突出雨的清冷和缥缈。C.“耕人扶耒语林丘”,着一“语”字,表达农人在春耕之时得春雨之喜悦。D.李商隐对纤细如雾的微雨,体物工切;周邦彦描摹雨后春景,清新生动。60.赏析写“雨”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④。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第65页共65页\n【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大中十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回长安,途经筹笔驿,创作此诗。②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显示诸葛亮治军有方。B.颔联肯定诸葛亮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之下,敌人最终投降归顺。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原因。D.作者怀古咏史,借诸葛亮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62.清何焯曾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结合全诗谈谈抑扬手法的运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北青萝①李商隐残阳西入崦②,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③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④爱与憎。(注)①本诗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访问山中僧人后所作。北青萝,山名,诗中指僧人所在。②崦,即崦嵫山,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③初夜,黄昏。④宁,为什么,何必。6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景,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落叶人何在”与“空山不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B.颈联刻画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外貌特征,而是仅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C.尾联议论抒情,写诗人悟出的禅理,世间万物皆在微尘,无需执着于自己的喜爱和憎恶。D.全诗先写出访,次写途中所见,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第65页共65页\n64.诗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僧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65.《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有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66.《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凉   思李商隐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①兼春②远,南陵③寓使④迟。天涯占梦⑤数,疑误有新知。【注】①北斗:诗中借指皇帝居处,即长安。②兼春:兼年,两年。③南陵:唐时属池州,今安徽南陵县。④寓使:送信的使者。⑤占梦:占卜梦境。6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初秋水亭夜凉图,紧扣诗题“凉思”,同时交代了诗作的时间背景。B.颔联笔触由“凉”转入“思”,时节已由春入秋,诗人立于栏杆处,凝神长想,思潮起伏。C.颈联写诗人离开长安已两年,滞留远方未归;而南陵方面传信的使者,很晚才带回消息。第65页共65页\nD.本诗紧扣诗题“凉思”,对凉秋而怀旧,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语言疏朗清淡,富有意味。68.前人说尾联中“数”“疑”两字用得贴切、奇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骄儿诗(节选)①李商隐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春天,是李商隐为自己的儿子衮师写的。诗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直到这时,依然困顿沉沦,屈居县尉、府曹一类卑职。6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昔”四句,慨叹自己勤苦读书著述,却落得憔悴潦倒。“无肉畏蚤虱”,是幽默的双关语。明说身体消瘦,暗喻遭到小人的攻讦。B.“儿慎”两句告诫儿子长大以后不要再像自己一样如此境遇困顿失意,希望儿子走读经书考科举的道路改变自己的将来的命运。C.“穰苴”四句借用典故,希望儿子多学学穰苴之法、张良之术,学会辅佐帝王的真本事,不须依靠其他细微、繁琐的学识。D.“况今”四句,联系现在国家面临的严重边患,征讨或安抚都毫无成效,好比养痈为患终成痼疾,希望孩子迅速成长成才。第65页共65页\n70.节选的诗歌末四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荆门西下①李商隐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②。骨肉书题安绝徼③,蕙兰蹊径失佳期。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④。【注】①本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给事中郑亚外调桂州刺史,诗人以入幕掌书记身份随往赴任。②险巇:艰困险阻。③绝徼:绝域,极远的边塞。④杨朱泣路岐:《淮南子·说林训》载“杨子见逵(大道)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7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一叶危”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一叶扁舟被整夜江风不停地吹打,随时都会倾覆,也隐喻了诗人自身坎坷的命运。B.颔联写诗人舟中所思所感,感叹老天哪里顾及人是否涉险,自己远行赴职,被迫与亲人分离,对此前的轻率抉择充满了悔意。C.颈联写行程中的诗人看着亲人勉励自己安心在边地供职的书信,不由得想起美好的家庭生活,感慨和远方家人的会合遥遥无期。D.诗歌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句式工整而又富有特色。颔联两句连问,句意曲折发人深思;颈联由实及虚,情怀表达更为深远。72.尾联的“羡”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刘司户蕡李商隐①第65页共65页\n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②谁先入,楚路高歌③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注]①李商隐: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②汉廷急诏: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③楚路高歌:楚国狂人接舆曾游孔子之门,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7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山石和石墩受到浪花猛烈冲击,桅杆在江风中摇晃显得日暗天昏的景象,暗示了时局。B.颔联“已断燕鸿”和“更惊骚客”,前一“已”字,后一“更”字,写出了刘蕡两次遭受的重大挫折。C.颈联先用贾谊的典故表达对刘蕡才华的赞许,后借接舆的典故写出了刘蕡对平反昭雪的渴望。D.全诗感慨苍凉,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74.尾联中诗人为什么而“欢”,又为什么而“泣”?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北青萝①李商隐残阳西入崦②,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③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④爱与憎。第65页共65页\n【注】①本诗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访问山中僧人后所作。北青萝,山名,诗中指僧人所在。②崦,即崦嵫山,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③初夜,黄昏。④宁,为什么,何必。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景,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落叶人何在”与“空山不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B.颈联刻画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外貌特征,而是仅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C.尾联议论抒情,写诗人悟出的禅理,世间万物皆在微尘,无需执着于自己的喜爱和憎恶。D.全诗先写出访,次写途中所见,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起承转合,层次分明。76.诗人是如何从这位僧人身上悟得禅理的?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搂,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①,王粲春来更远游②。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③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注】①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②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天地,即扭转乾坤。77.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即景生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65页共65页\n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C.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此处是诗人自喻,慨叹自己的悲惨遭遇。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78.请分析本诗颈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异同?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新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哇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旧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李贺小传(节选)[唐]李商隐第65页共65页\n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7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                                   (2)无不讽诵80.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过亦不甚省A.问候     B.醒悟     C.察看        D.节约,减少(2)天上差乐,不苦也A.欠缺     B.病愈       C.不同        D.比较地,稍微81.下列对《新唐书·李贺传》画线部分所加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B.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C.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D.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82.把《旧唐书·李贺传》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83.《新唐书·李贺传》比《旧唐书·李贺传》增加了不少事迹,请概述三条。84.同学小杰通过手机问:“史传与文学传记的叙事有何不同?”请你以《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与《李贺小传》(节选)对李贺之死的叙写为例,写短信回复小杰。参考答案:1.A第65页共65页\n2.①诗人以牡丹自喻,以牡丹被雨打落来映照自己因人作祟而落第;②诗人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达到了物我一体;③诗人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A.“大声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错误,“浪”,表示否定,相当于“莫”“不要”,“浪笑”即不要嘲笑之意。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清人冯浩作注“借牡丹写照也”中“写照”即“映照”之意,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所以,此诗是诗人以牡丹自喻,托物言志,感慨自己的人生。结合注释①可知,唐文宗开成三年,诗人因有人作票,应博学宏词科不第,回泾原途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衰败都引起了他的万端感慨,“先期零落”诗人以牡丹自喻,借牡丹被雨打落来映照自己因人作祟而落第的人生;首联中“先期零落更愁人”写牡丹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颈联中“一年生意属流尘”写牡丹一年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花落委地,一年生意,已付流尘,诗人借牡丹的遭遇寄慨自己的不幸,为牡丹慨叹实为为自己伤心,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希望成空,今后之前途已不可问,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达到了物我一体。颈联“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两句写牡丹为雨所败,言玉盘之上,雨珠飞溅,似频流伤心之泪;急雨打花,如锦瑟惊弦,声声破梦。“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诗人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3.C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共通之处:①均是抒写爱情心理,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②“嗟余听鼓应官去”“相见时难别亦难”都抒发了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第65页共65页\n③“昨夜星辰昨夜风”的两个“昨”字和“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个“难”字,通过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形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令人读来有回肠荡气之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诗人与佳人‘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实写出诗人与佳人共度良宵”错误,颈联是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夕处境的想象,在诗人的想象中,对方此刻想必就在画楼桂堂之上参与热闹的宴会。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思念之深、相思之痛,后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从表现主题看,两首《无题》诗都抒写爱情。本诗着重抒写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诗人在对爱情的表达中,也隐约透露出身世的感伤,感情深挚缠绵。另一首《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全诗“别”字为通篇文眼,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从抒发情感上,本诗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在终宵的追怀思念中,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要到了。听到更鼓之声就要去当差,写离去的无奈。另一首《无题》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缠绵悱恻的爱情落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从用词和艺术手法看,本诗“昨夜星辰昨夜风”和另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都运用反复的手法,分别重复使用“昨夜”和“难”两个词,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语气舒缓,缠绵婉曲,回肠荡气。第65页共65页\n5.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不拘小节、格调高雅、充满闲情逸趣的清逸之士。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可见他不拘小节;来访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见他充满闲情逸趣;还没来得及与好友交流,他就先走向水边看那雨中茫茫白云,可见他的清逸情怀。6.两诗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展现“被访者”的形象。姚诗前两句及最后一句描绘出“被访者”居住的环境——门前有修竹,傍水而居,荷香四溢,展现出“被访者”居住的地方环境清幽、远离尘嚣,同时用“竹”“荷”“白云”这些意象隐喻“被访者”,侧面烘托出“被访者”高洁、清逸的形象。后两句写“访者”“论奇字”“看白云”,间接表现出与其志趣相投的“被访者”的清逸高雅。李诗首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被访者”生活的环境——秋水漫长悠远,似要浸湿“被访者”住处,表现出“被访者”居住环境之清幽、偏远,侧面烘托出“被访者”的超尘脱俗。后两句用“玄蝉”“叶黄落”“冬青”描绘出一幅清冷的深秋景象,而此时“人未归”,侧面表现出“被访者”远离尘嚣、超然物外。【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概括“访者”的形象,解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从诗句对“访者”的描写中总结归纳其形象特点。诗的第一句“踏雨来敲竹下门”,说的是“访者”探访好友的时间。他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可见其不拘一格的率性和高雅的格调。“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说出了探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但“访者”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茫茫白云,可见其个性的清逸自由。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的能力。题干说“两首诗中‘被访者’均未出现,但诗人都巧妙地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可见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被访者”的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姚诗,前两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被访者”居住环境的特点。“踏雨来敲竹下门”,说明“被访者”门前有修竹;“荷香清透紫绡裙”,说明“被访者”临水而居,有荷塘,荷塘里还有荷花;“先向水边看白云”进一步说明“被访者”临水而居。同时,诗人选用的意象“竹”“荷”“白云”都是高洁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用“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清幽绝尘侧面烘托出“被访者”清逸高洁的形象,用“竹”“荷”“白云”等意象暗喻“被访者”的品质高洁。第三、四句写“访者”的行为,“论奇字”“看白云”表现出“访者”的闲情逸趣,从而折射出“被访者”生活之闲适。李诗,首句点出诗人拜访的时节是秋季,“秋水悠悠浸墅扉”显示出“被访者”居处环境之清幽、人迹之罕至,也侧面反映出“被访者”的超尘脱俗。三、四两句着重描写“被访者”居处的院内之景,“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玄蝉,黑色的知了,指秋蝉、寒蝉。这两句描写也极富韵味。“玄蝉去尽叶黄落”照应首句“秋水”,进一步渲染出“被访者”居处的幽僻冷寂、远离尘俗。最后一句,在“玄蝉去尽叶黄落”的反衬下,突出了冬青为主人苦苦守候的状态;“人未归”与“不遇”相呼应,表现出“被访者”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第65页共65页\n7.诗中刻画了一位绝意仕途、深居简出,品节清白、性情散淡疏放的隐者形象。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郭,认识他的人很少,表现出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居于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亦说明其居处的简陋。第三句中“沧江白石”既暗示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而“渔樵”则说隐者与渔樵为伍,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末句中“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对雨水浸湿了衣裳也毫不在意,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此外“雨满衣”表现了隐者的高远出尘。8.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居室简陋;与渔樵为伍。【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诗歌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意思是,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识者稀”说明认识他的人很少,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郭,认识他的人很少,突出了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同出机杼。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哀猿啼处”告诉我们隐者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住处很是偏僻,点出隐者的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说明其居处的简陋。后两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是作者想象隐者日暮归来的情景。《楚辞•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江”“沧洲”等指称隐者居处。“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渔樵”是说隐者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而此句中最能体现李诗特色的是“雨满衣”。这三个字是对隐者飘逸潇洒的世外生活、出尘脱俗的高洁志趣的曲折反映。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读全诗,除了诗题中明确指出诗中人物为“隐者”外,诗句中并未直接指出受访者的“隐者”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第一、二句总写隐者所处的环境,其中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明隐者不愿经过城郭,城里也少有人知道他;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以看出隐者居于深山,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上所述,“隐者”身份就非常明显了。9.B10.反衬: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坡“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第65页共65页\n对比:1)“此日六军同驻马”与“当时七夕笑牵牛”对比,一是情境变异,二是原因揭示。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2)尾联,皇帝与普通老百姓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老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以上,通过反衬和对比,突出了马嵬之变后唐玄宗处境的悲凉和心境的凄凉,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批评了唐皇的荒淫误国,讽意至深。【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本诗自然也不例外”错。本诗是讽喻批评唐玄宗的。作者讽刺唐玄宗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妻子,很明确的指出这一生唐玄宗是不可能再见到杨玉环了(杨玉环已死)。表现了作者对唐玄宗不能保护好杨玉环的无奈和无能的嘲讽。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及思想情感的能力。(1)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2)第三联“此日六军同驻马”与“当时七夕笑牵牛”对比,一是情境变异,二是原因揭示。“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3)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通过反衬和对比,突出了马嵬之变后唐玄宗处境的悲凉和心境的凄凉,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批评了唐皇的荒淫误国,讽意至深。11.A第65页共65页\n12.B13.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金陵十二钗之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其造诣之深,皆为宝黛及众姐妹所不及。但生不逢时,才华无法得到很好的施展。【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A.“山水诗”错。本诗从整体看,借景抒情,抒主人公伤春之感,因此是伤春诗;诗歌是男性诗人所写的含有闺怨之意的诗歌,故又是闺怨诗;从“独梦”“宝钗生尘”等词语可看出女子的孤寂,“怨别”,意为“怨恨别离”,可推测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未提到山水,不是山水诗。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深沉蕴藉,惜春哀婉。诗歌以“残花”喻人,借“掩关劳独梦”委婉表达内心的情感。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理解诗歌:李商隐的《残花》大概内容是:一片片带着寒露的落花,悲啼着未能留住春天,一个柔发潇洒的年轻人,谁能够不怨恨别离?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但是如果只是关在房里一个人苦苦地做着幻梦,那么即便是光闪闪的宝钗又怎能不满身尘灰?曹雪芹这样写正是为了揭示薛宝钗的人物命运。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角色,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林黛玉并列第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善处世为人,识大体。身为皇商之女的宝钗,自小读书识字,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曹雪芹本人的精辟的见解,几乎都是通过她的口来表述的。在贾府的众多才女中,宝钗的文学才华几乎胜过了所有姐妹,她更是在诗社中屡屡夺魁。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寄住于贾府。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却并不爱她,爱的是青梅竹马却已身亡的黛玉,贾宝玉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哀悼中,十分绝望和痛苦,最终出家。而薛宝钗和宝玉无子,最终回到娘家(薛家),死在(薛家),正应了那句“金簪雪里埋”。14.咏史诗15.    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    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16.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这两首诗歌,题目相同,体例相近。都是咏怀贾谊其人,属于咏史诗。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这俩句突然急转,和前两句描写情景完全不一样,文帝如此虚心垂询,推崇赞叹,实际上只是追问鬼神的本原问题,可以说是空谈至夜半,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里通过强烈的对比,撕破了统治者丑恶的面纱,揭示了它们在“求贤”过程中的真实面目。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由“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可知,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思是: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咏史是为了讽今,贾谊收到重用自是他的幸事,诗人很容易联系自身,自己也身居高位,但“古来何啻万公卿”,自己却没有贾谊幸运,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17.B18.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答“运用拟人,写菊花泣泪,生动形象”亦可)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答“象征”亦可)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⑤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B.“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第65页共65页\n“微香冉冉泪涓涓”,意思是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这里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诗句中连用了两个叠词“冉冉”“涓涓”,运用这两个叠词写出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叠词的运用从外在环境写到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同时节律优美,音韵和谐。本诗是诗人李商隐自桂幕归京后,暂代京兆府某曹参军。京兆府掾曹位卑职微,此期生活相当困窘。诗人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所以此处“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紧接着下文揭示了野菊的心境,所以此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还有本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写出了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只能发出细细的香味,内心悲苦,清泪涓涓,奠定全诗悲的感情基调。19.C20.①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李诗以问答入题,然后写眼前景,抒发内心的孤寂之情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纳兰词上片写征途之景,下片写思念之情,“尽”字表明行程之远,“匹”字暗示征途之寂寞,夕阳西下“莫回首”,落木萧萧的景象只能令人断肠。②都是从对方的角度来写假想中的情景:李诗后两句假想来日重逢烛下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诗人的孤寂;纳兰词下片从闺中人一方来写假想中的情景,用直白的语气写浓烈的思念之情,更显词人的孤独寂寞。③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景物环境是实,与妻子相聚的情景是虚。【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语言……直白奔放”错。应是李商隐喜欢运用典故,使语言辞藻华美、典雅含蓄。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1)诗句结构安排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第65页共65页\n李诗,以问答“君问归期未有期”入题,然后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可见此时诗人思归之切,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而此时“独听巴山夜雨”无人共语,抒发内心的孤寂之情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所以,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纳兰词,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过尽遥山如画”两句,写词人身着短衣,乘着骏马,奔驰在征途上,那历历如画的青山,已被自己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一“尽”字说明了行程之远,一“匹”字,彰显了征途之寂寞。“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只顾策马而行吧,千万不要回头,那夕阳西下,落木萧萧的景象落木萧萧的景象只能令人断肠。下片写思念之情。“别是柔肠萦挂”两句意思是:我是特别地牵挂你啊,这种柔肠百转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来以后才能停止。词人直接用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浓烈的思念情。这种感情在分离之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闲愁越想越多,只有当两人重新见面之后,才能化解,离人话说不尽,说得尽的只有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这句话说得并不是词人自己,而是与自己遥隔千里的妻子。所以,这首词也是先写景后抒情。(2)表现情感的方式相同,都是从对方的角度来写假想中的情景。李诗,后两句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诗人假想来日重逢烛下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诗人的孤寂。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但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独剪残烛,夜深不寐,郁闷孤寂。纳兰词,下片“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离家之后,与你彼此深深牵挂,只有等回家之后这牵挂才能放下。到那时,我们会灯前相对,有着说不完的情话。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作者便用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浓烈的思念情。这种感情在分离之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3)表现手法相同,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李诗,“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生活实感的画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诗人的遐想——与妻子相聚的情景。所以,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纳兰词,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是眼前的景物环境,是实景;下片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想象与妻子相聚的情景,是虚景。所以,采用的也是虚实结合的手法。21.D22.①刘禅不争气,投降做了俘虏。②关张命短,国无大将难作为。【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D.“仿佛听到诸葛亮吟诵梁父吟”错误。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归纳要点的能力。颔联“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大意是说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颈联“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写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综上可见诸葛亮功业未就的原因,那就是由于刘禅的昏庸,使诸葛亮一生的谋划付之东流。关羽违反了诸葛亮抗魏的策略,而使蜀汉兵挫地削,招致自己和张飞的亡身之祸。通过对比,更显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之卓越。23.C24.①夸赞杜牧文才出众:首联赞杜牧《杜秋娘诗》高远清新,颔联将杜牧比作江总,赞其文才之高,名气之大;②盛赞杜牧武略之高:颈联赞杜牧胸中自有武略,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感伤悲叹;③极赞杜牧文章不朽:尾联赞杜牧撰写的韦丹碑文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虽遭受排挤但却并末心灰意冷、哀怨自叹”错。颈联上句借宝剑之锋利暗指杜牧为人刚直,心如铁石般坚定,且胸存甲兵锋利如同干将莫邪剑刃,下句则为作者对杜牧进行慰勉,不要为衰老而兴嗟叹。依据诗句“鬓丝休叹雪霜垂”,“休叹”是作者对杜牧的劝慰,言下之意,杜牧其实是有哀叹之意的,而并非如选项所言“并未心灰意冷、哀怨自叹”。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首联意思是: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该联赞杜牧《杜秋娘诗》高远清新。颔联意思是: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作者将杜牧比作江总,赞其文才之高,名气之大。这两联是夸赞杜牧文才出众。第65页共65页\n(2)颈联意思是: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作者盛赞杜牧胸中自有武略,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感伤悲叹。(3)尾联意思是: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作者极赞杜牧撰写的韦丹碑文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25.A26.(1)运用了用典的手法。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贵妃的传说,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2)对比,如诗人将当年七夕海誓山盟的情形和如今军队哗变(无奈赐死)的现状进行对比。尾联将唐玄宗保不住宠妃与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确保住妻子莫愁,从而表达了对李隆基荒淫好色、怠于政事的讽刺。【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A.“认为罪责在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错误。本诗表达了对李隆基荒淫好色、怠于政事的讽刺。故选A。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诗歌第一句运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的典故,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颈联中的“笑”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当时杨贵妃与唐玄宗讥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他们却能永远不相离,通过这样的种种描绘,表达对唐玄宗的讽刺,想当初你们还讥笑牛郎织女,如今呢,你们天人永隔,再也不能见面了;尾联将玄宗不能保全自己心爱的女人与普通百姓却能夫妻恩爱,长相厮守形成对比,从而深刻地揭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荒淫误国导致悲剧的批判之情。27.D28.示例一:杜诗更巧妙。由眼前樱桃自然联想到昔年皇帝赐樱桃的情景,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把个人命运纳入了时代的背景。和李诗比较,杜诗更有历史的厚重感。示例二:李诗更巧妙。首先写樱桃硕果仅存,次写樱桃情状,再写原因。然后与香荔比较,突出对樱桃的喜爱,表达对如樱桃般孤寂之人的同情。和杜诗比较,李诗更为鲜活灵动。第65页共65页\n【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是因为香荔的甜度要明显优于樱桃”错误。“齐名亦未甘”的意思是,樱桃不甘心与香荔齐名,即实际胜于香荔。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艺术构思能力。杜诗更巧妙。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今日”。诗人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由眼前樱桃自然联想到昔年皇帝赐樱桃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把个人命运纳入了时代的背景。和李诗比较,杜诗更有历史的厚重感。李诗更巧妙。首联“高桃留晚实,寻得小庭南”,写诗人游园见小庭院的南面发现高高的樱桃枝上存留着晚熟的果实。在这里诗人托物寄慨,以藏于深树中的樱桃自比,其痛惜处自是诗人因怀才不遇、受打击而留下的无限遗恨。颔联“矮堕绿云髻,欹危红玉簪”,写樱桃情状:樱桃树枝繁叶茂,就像女子浓密的发髻,树上的那颗樱桃就像发簪上的红玉石。本联紧扣“深树见一棵樱桃尚在”的题意,以浓密的绿色烘托红色,不但色彩对比强烈,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从中可见诗人匠心之独运。颈联“惜堪充凤食,痛已被莺含”,“惜堪”和“痛已”对举,深化樱桃的不幸。尾联“越鸟夸香荔,齐名亦未甘”,大有孤芳自赏之意,为被弃的樱桃掏一捧泪,抒写内心的不平,是借樱桃发人生之感慨。揭示了创作本诗的原因。第65页共65页\n本诗表达对如樱桃般孤寂之人的同情,和杜诗比较,李诗更为鲜活灵动。29.A30.①“亭亭”“裛裛”写出了梅树亭亭直立,梅花花容清丽、香气沁人的外在特点,诗人通过咏梅展示了自己的品格才华。②“匝路”写梅花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诗人以梅花自比,感叹自己受“牛李党争”的影响而受到排挤,也正是处非其地。③“非时”写梅花在十一月中旬就开放,显得很不合时宜,诗人以梅花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写素娥让月亮放出清光,为梅花增添姿色,传达出诗人对素娥的感激之情”说法不当。“惟与月”的意思是嫦娥让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给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没有梅花,她也会让月色皎洁的,传达出的是对嫦娥的怨恨之情。故选A。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的能力。首联意思是: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开头就奇峰突起,呈现异彩。裛裛,香气盛貌。亭亭,昂然挺立的样子。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香气沁人,结合注解“晚唐著名诗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可知诗人通过咏梅展示了自己的品格才华。“匝路”一词指虽然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无奈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虽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气沁人,可是梅花过早地在十一月中旬开放,便显得很不适时宜。这正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的感情通过咏梅来表达作者的品格才华,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艳”、“裛裛香”。由注释可知作者牵涉到牛李党争中去,从而受到排挤,以及长期在过漂泊的游幕生活,也正是处非其地。“非时”对应后面的“早秀”,写梅花在十一月中旬就开放,显得很不合时宜,作者以早秀的梅花自喻,抒发生不逢时、抱负不得施展的身世感伤及怨恨。31.A32.(1)异: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一个掩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第65页共65页\n(2)同: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错,《题小松》写桃李“一年几变”,是夸大桃李变化之易,突出小松成材之难。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李诗:“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我喜爱你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桃李盛开的季节,你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开篇这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花卉而悲伤动容。后面的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杜诗:第65页共65页\n“自小刺头深草里”,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这句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而今渐觉出蓬蒿”,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综合来看,不同点有: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一个掩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相同点有: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33.C34.①采用漫画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众臣“半醉”君“无愁”的享乐图景,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②“从臣皆半醉”这一句中的“醉”字一语双关,既指众臣因酒喝多了而醉得东倒西歪,亦指群臣精神麻木,不理国政。③贵为天子的皇帝竟然无动于衷,无忧无虑,可见他从不把国事当作一回事。作者借此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点面结合”错误。应当表述为“以点带面”。研读全诗可知,颈联“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考虑对仗平仄,使用了倒装的句式,正常语序是:侵夜开鸾镜,迎冬献雉裘。这两句由前四句从外部宫殿的高大、华美,精致写到日常生活的两个典型场景,目的是以点带面,反映封建统治者不论昼夜、冬夏,一味淫乐奢靡,讽刺陈后主的奢侈生活,批判力度更进一层。第65页共65页\n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每一个侍臣都饮得半醉了,我们的皇上,也和大家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忧愁。诗人用漫画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借古讽今,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此句中的“醉”在这里一字双关,既是指实际喝醉的情形,即众臣因喝多了醉得东倒西歪,亦是指精神上的“醉”,指群臣精神麻木,不明国政。看到这幅情景,贵为天子的皇帝竟然无动于衷,无忧无虑,可见他从不把国事当作一回事。作者借此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35.D36.①借景抒情。诗借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抒发主人公失望、愁苦的情感。②比喻(或象征或拟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暗示女主人公欲说还休的羞涩心绪”错误。这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心上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暗示的是不得与对方相会的愁苦。故选D。第65页共65页\n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诗中来看,这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从诗中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抒发主人公失望、愁苦的情感。诗的开头四字“楼上黄昏”,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接下“欲望休”三字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她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高下远近,错落有致。诗人借景抒情,借缺月、芭蕉、丁香,抒发了主人公不得见情人的失望、愁苦的情感。“芭蕉不展丁香结”,运用比喻手法(象征或拟人亦可),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是缄结不开的花蕾,此处运用比喻修辞,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同向春风各自愁”,是说芭蕉和丁香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无奈伤感。37.D38.①对白菊的喜爱之情;②对白菊高洁品格的赞美;③对马郎中才情的赞美;④对白菊得遇知音的欣喜之情。【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比拟”错误,颈联运用比喻,把白菊比喻成云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菊花瓣晶莹剔透的特点。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写陶渊明在他有关菊花的诗作中只写黄菊,不写白菊,似乎不大公平,而马郎中移栽白菊,并以白菊赋诗,真是难能可贵,为白菊鸣不平,已可见出作者对于白菊的喜爱之情。颔联颈联着力刻画白菊之美。“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主要刻画白菊之色,白菊冰肌雪骨,如白玉琢成,似秋霜初降,它那晶莹洁白、玲珑剔透的花朵似乎是从月宫生长出的,哪是人世间的凡花俗卉呢?“浮杯小摘开云母,部露全移缀水晶”,“小摘”是分开来看,“全移”是合观一体,采用比喻的手法,浮杯小摘,即分开来仔细观看,它晶莹剔透,如同云母一样玲珑;从整体上观察,那洁白纯净的花瓣上带着一串串透明的露珠,真如水晶一般明亮,极尽白菊之态。色白、晶莹,展现出白菊不同凡俗的高洁气质,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尾联重赞扬马郎中其人及其移植白菊之事,“五字客”是用典,根据注释可知,这是赞扬马郎中的才情如钟会一样出众;而“从兹得地始芳荣”一句,则表达出马郎中移栽白菊,让白菊欣欣向荣,白菊终于得遇知音的欣喜之情。39.B40.共同点:两首诗诗人都不得志,诗中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第65页共65页\n不同点:本诗颈联写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只等回天撼地之日,扭转乾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这两句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有才之士的积极向上豪情满怀的思想,既有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而李白诗句则是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的激愤之语。【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B.“故而颈联有愤而归隐之意”错,一则是前后并无因果联系,二则愤而归隐理解错误,应该是功成身退,后归隐江湖。故选B。4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把这两句诗放在原诗中理解,再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抒发。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意思是,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有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本诗颈联“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抒发了诗人的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读懂两句诗歌分析其共同点,两首诗中诗人都是有才而不得志,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不同之处是,李白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欲寄情山水、超脱尘世;而李商隐则仍积极向上豪情满怀,有担当事业的志气。41.C42.①虚实结合。颔联虚写契苾通五世祖契苾何力当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的神勇,颈联实写契苾通此次出兵深学少数民族拥护和支持的场景。③表现了诗人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御辱的赞美之情。【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尾联将契苾通比作为‘鹰’”理解错误,原诗是“路人遥识郅都鹰”,意为契苾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而不是把契苾通比作为“鹰”故选C。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颔联“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是说契苾通五世祖契苾何力当年,在雪压千帐的寒夜,营前的大旗迎风飘卷,军情紧急的清晨,传书的军骑越河踏冰。颈联“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是说现在契苾通出征时,西蕃的男儿背负着小孩来青冢归附,北狄的姑娘用瓦壶盛酒到白登劳军。这里都是场景描写,当年是追忆,是虚景;现在是实景,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当年环境恶劣,但少数民族首联不顾一切归附唐王朝;现在契苾使君要出征,各民族人民踊跃支持,表现了诗人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御辱的赞美之情。43.A44.①前三联写相思的迷惘、苦闷以及追求真挚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②尾联陡转,以香销成灰体现相思不得、爱情破灭,内心痛苦万分;③追求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却不可得,显示出强烈的悲剧美,动人心弦。【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主人公内心的喜悦”有误,这两句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主人公内心”应是“迷惘和不平静”。故选A。4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结构的能力。首联借东风细雨、莲池轻雷等景物,这春天生命萌动的气息,衬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的心情,又因风雨轻雷而带上凄迷黯淡的色调,传达出女主人公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颔联描写香烟缭绕的香炉、牵丝汲的井辘轳,这些都是室内院中之景,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这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见这些景物也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颈联用了两个爱情典故,尽管这两个爱情故事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第65页共65页\n前三联写出女子的相思迷惘苦闷以及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尾联却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春心”喻对爱情的向往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渴望美好爱情与爱情的破灭形成巨大反差,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45.D46.“凉思”语意双关,既指“思”因“凉”而生(因凉而生愁思),也意味着思绪悲凉。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颈联中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重点表现了作者之思。颈联写作者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让作者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写出了作者思绪的悲凉。尾联中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此处写作者感受到被朋友抛弃的悲凉感觉。【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语言精工典丽”分析错误。本诗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故选D。4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以“凉思”为题,也以“凉思”二字统领全篇。首联“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意思是: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这描绘出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写出作者愁思产生的环境。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如“客去”与“波平槛”,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颔联“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意思是: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永怀,即长想。此节,此刻。移时,历时、经时。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感染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第65页共65页\n诗篇后两联“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则进入所思的内容。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兼春,即兼年,两年。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作者此时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壮志难酬,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统领全篇。47.A48.诗人探访深山孤僧时,既陶醉于山中景物的清幽宁静,也欣赏高僧居清贫而安闲从容的生活态度,因而领悟到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一粒微尘的禅理,表达了不再纠缠现实爱憎,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从容之心面对荣辱的情感。【分析】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落寞凄凉的僧人”错,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禅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故选A。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颈联写诗人黄昏时才寻到僧人,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综观此诗,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49.D第65页共65页\n50.①杜牧《阿房宫赋》借秦人极奢而亡讽谏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属于借古讽今;②李商隐《隋宫》写隋炀帝没有借鉴前朝教训,贪图享乐,终致亡国。其目的是在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分析】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错,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是李商隐在诗中的想象,并非事实。故选D。5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李诗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是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诗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借古讽今,表达了讽谕朝政的主题。51.B52.颔联含义:(我)对美好的情景却又是飘渺的梦境感到迷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付给杜鹃。(或:我曾经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迷”、“托”二词刻画出诗人无端陷入困境,又无力自拔、寻求寄托的真实心态。第65页共65页\n【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能力。B.“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分析错误。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借此典故,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不是梦,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自生自灭,即使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因此此联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悲哀之情。故选B。5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及对鉴赏诗歌炼字能力。在诗的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我)对美好的情景却又是飘渺的梦境感到迷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付给杜鹃。其中“迷”包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而“托”是托付的意思,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表现了作者对当前困境的无力自拔。这两句非常生动的表现了作者此时那种难于言表的微妙心态。53.D54.《吴宫》没有一字正面描绘吴宫的奢靡生活,仅从侧面着笔。平日的黄昏,宫中华灯初上,歌管相逐,诗的前两句却写吴宫一片死寂。第3句指出吴宫寂静的原因是“宴罢满宫醉”,第4句再写吴宫的静寂,反衬了“满宫醉”之前的喧闹与疯狂。【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理解不当。《吴宫》是咏史诗,写的是当年的情景,并未写“今日之冷寂荒凉”;《吴宫怀古》是怀古诗,前两句以今日之荒凉忆昔日之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选D。5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李诗前两句“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的意思是:通往长洲的香径已经长满了荆棘,当年吴王射猎的地方到处是荒丘蔓草。当年纸醉金迷的吴宫如今已不再繁华,只有阵阵悲风在这废墟故址徘徊。前两句写吴宫一片死寂。穷奢极欲必然导致覆灭——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留下一股悲风在吹拂。平日的黄昏,宫中华灯初上,歌管相逐,意在说荒淫腐化生活是吴王亡国的根本原因。陆诗后两句是说吴王夫差亡国是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是他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第三句指出吴宫寂静的原因是“宴罢满宫醉”,第四句再写吴宫的静寂,反衬了“满宫醉”之前的喧闹与疯狂。总之,《吴宫》没有一字正面描绘吴宫的奢靡生活,仅从侧面着笔。55.A56.①“人间重晚晴”:人们珍重傍晚的晴好天气。明知晚晴的短暂,却不因此而伤感嗟叹,而是恰恰相反,因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加珍视,是一种现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比美好,可惜已经接近黄昏了。既有对美的赞叹,也有美好晚景即将消逝带来的惋惜怅惘。【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理解错误。“深居俯夹城”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结合第二句“春去夏犹清”分析可知,此诗描绘了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故选A。5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比较“人间重晚晴”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组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不同。从整体上看,《晚晴》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登乐游原》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1)“人间重晚晴”大意是说“人们珍重傍晚的晴好天气”,诗人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65页共65页\n(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既有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蕴含着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57.C58.①借贾谊年少有为却徒然流泪的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②借王粲的典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抑郁不得志的苦楚。③借范蠡功成名就后退隐江湖的典故,表明自己虽渴望辅佐君主,又将在功成后归隐江湖的淡泊心态。【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和鉴赏能力。C.“表示自己虽然身处困厄之中,但仍向往如鹓雏一般展翅高飞”错误,作者引用《庄子·秋水》的典故是为了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淡泊心态。故选C。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颔联首句“贾生年少虚垂涕”用贾谊典故,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借贾谊年少有为却徒然流泪的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颔联第二句用王璨典故,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借王粲的典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抑郁不得志的苦楚。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59.B60.李诗:通篇不着“雨”字,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描摹作侧面烘托;用词准确轻巧,“初”“稍”“凉”“虚”等词表现了雨之“微”之不易觉察。周诗: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侧面烘托、渲染雨后之喜;诗中有画,耕人扶来、花外落鸥及水漫野塘,画面鲜明生动。第65页共65页\n【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B.“突出雨的清冷和缥缈”说法有误,突出雨的细微和朦胧。故选B。6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李诗:全诗摹写入微,绘形绘声,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其妙处在于从虚处着笔,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显得非常灵活而新鲜。“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周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运用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侧面描写“耕人”“花”“鸥”来表达效果;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诗中有画,“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野塘漫水可回舟”,耕人扶耒、花外落鸥及水漫野塘,画面鲜明生动。61.B62.本诗使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意在摹写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也感叹时无人才以致诸葛亮壮志未酬的遗恨。全诗写诸葛亮之威严、才智,为扬;写蜀汉亡国、关张殒命,为抑。运用抑扬交替的手法,表现了诸葛亮的遗恨,以及作者怀才不遇的自叹。【解析】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B.“在他的指挥之下,敌人最终投降归顺”错误,颔联“终见降王走传车”是说“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故选B。6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是说,昔日经过锦里诸葛武候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63.B64.(1)本诗刻画了一个远离尘世、生活清贫却能虔心向佛、安闲自适的僧人形象。(2)“茅屋”“孤僧”突出僧人清贫孤独的生活,“寒云路几层”写出了山的深远,表现僧人远离红尘、出世在外的境界。(3)“独敲初夜磬”写出僧人对佛的虔诚,“闲倚一枝藤”写出僧人的闲适超脱。【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B.“仅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错,颈联中“独敲”“闲倚”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了孤僧的形象。故选B。6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人何在”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寒云路几层”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第65页共65页\n“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65.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些句子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66.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颔联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颈联上句写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下句写玉之精气,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由此,这两联写的是悲欢离合。而尾联中一个“此”字概括了这两联的情感。6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这两联还有用典的手法。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庄周?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第65页共65页\n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另外“珠有泪”写鲛人泣泪,颗颗成珠,是夸张手法;“玉生烟”写玉气透过地表冉冉上腾,既是通感又是夸张,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67.C68.“数”,多次;“疑”,怀疑。诗人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故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于是猜疑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而南陵方面传信的使者,很晚才带回消息”错误。应是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故选C。6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炼字能力。“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意思是: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数”,在此处应是多次的意思;“疑”,怀疑。诗人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故诗人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数”“疑”两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至深。69.B70.①运用直抒胸臆和暗用典故(或“比喻”)的手法,抒发诗人对孩子寄以厚望的殷切之情。②“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两句暗用汉代名将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意,(或“用为探得虎子要深入虎穴比喻”)抒发对孩子迅速成长,为国平乱安边,立功封侯的期望之情。第65页共65页\n③“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两句暗用典故(或“直抒胸臆”),暗用李贺“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之意,感慨徒守经帙于国无益、于己无补的深切体验与痛苦反省。(或“抒发对骄儿不要死啃经书,弄得一事无成的将来的命运的关注和担扰之情”)【解析】6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希望儿子走读经书考科举的道路改变自己的将来的命运”理解错误。从诗中“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可知,作者不希望儿子走读经书考科举的道路。故选B。7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针对“如何抒发诗人情感”的问题,回答时主要分析手法的运用。诗歌的后四句“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意思是儿啊,你要快快长大成人,为探得虎子要深入虎穴。应当用武功去博取万户侯,不要一辈子死守一部经帙。从中可知,作者运用典故,“探雏入虎窟”是用汉代名将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盼望儿子迅速成长,成为班超那样的名将,将来为国平乱安边,从而立功封侯。满含着作者对儿子的期望之情。而“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则是直抒胸臆,同时暗用李贺“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之义,感慨于读书于国、于己无补的深切体验,也是对自己仕途不顺的痛苦反省。此处作者用语沉痛,借祝福儿子而感慨自己的身世,感人至深。因此可概括出此四句运用直抒胸臆和暗用典故(或“比喻”)的手法,抒发诗人对孩子寄以厚望的殷切之情。71.B72.①羡杨朱能沿逵路而行,表达自己身处凶险水路的担忧;②羡杨朱虽然身处歧途,毕竟尚有选择,表达自己只能沿此险路前行而无法选择的无奈。【解析】7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B.“对此前的轻率抉择充满了悔意”此处解析错误。“天意何曾忌险巇”意思是上天对我,又何曾忌惮过前路是否有各种坎坷、险阻或凄迷。诗人并非是对自己此前的选择而后悔,而是对上天给自己的人生前路有太多不顺一种感叹。第65页共65页\n故选B。7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意思是听说前方的洞庭湖渺茫广阔,里面有蛟龙兴风作浪。此时此刻,我突然间羡慕杨朱还能为自己有岐路而哭,而我无路可退,只能不顾一切,奋力向前。诗人用典,以“羡”呼应首联“一夕南风一叶危”的水路的凶险,表达对前行的担扰。杨朱遇到歧路,虽然前途未卜,尚可选择,而自己此行,只有奔往“险巇”之途,不容半点选择的余地。表达自己只能沿此险路前行(跟随郑亚外调桂州)而无法选择的无奈。73.C74.①“欢”是因为友人相逢;②“泣”是因为友人遭遇不公、自身际遇坎坷和时局黑暗动荡。【分析】7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写出了刘蕡两次遭受的重大挫折”错误。前一个“已”字,后一个“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蕡以“对策”触怒小人和后来横遭贬谪,其生平遭际中的两件大事一一联结起来。故选B。7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上句“万里相逢欢复泣”是对友人相逢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的写照。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又是两个同具匡世济国之心和忧时愤世之感的文人朋友,他们的这次重逢,恰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因罪被贬;一个是因为受到腐朽势力的长期排挤而万里投荒,大体相同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欢”不过是知音意外相逢时那一刹那间的快事,“泣”则是长期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情怀的抒发。这其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嗟叹,更多的是为国运难扶的悲泣,这一点在末句中的“凤巢西隔九重门”中已经表现得很显豁了。“凤巢”是贤者的象征,凤巢被拒之九重门之外,其济国匡世之才志备受排挤,不为君王所接纳反而流贬远地,朝中奸臣当道,君王被蒙蔽视听,臧否不明,晚唐王朝正如“重碇危樯白日昏”般岌岌可危。75.B第65页共65页\n76.①“茅屋”“孤僧”突出僧人清贫孤独的生活,“寒云路几层”写出了山的深远,表现僧人远离红尘、出世在外的境界。②“独敲初夜磬”写出僧人对佛的虔诚,“闲倚一枝藤”写出僧人的闲适超脱。③黄昏中清脆的磬声,山间寂静的氛围和僧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却能虔心向佛、安闲自适的态度,让诗人悟得禅理。【分析】7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仅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错,颈联中“独敲”“闲倚”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了孤僧的形象。故选B。7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让诗人悟得禅理。77.C78.共同点:两首诗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第65页共65页\n不同点:本诗颈联写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只等回天撼地之日,扭转乾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有才之士的积极向上豪情满怀的思想,既有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而李白诗句则是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的激愤之语,是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解析】7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慨叹自己的悲惨遭遇”错,此联李商隐以庄子和鹓雏自比,是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并非慨叹自己的悲惨遭遇。故选C。7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把这两句诗放在原诗中理解,再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抒发。本题,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本诗颈联写作者始终向往将来成就一番回转天地的事业后,带着满头白发,乘一只小船归隐江湖,抒发了诗人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读懂两句诗歌分析其共同点,两首诗中诗人都是有才而不得志,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不同之处是,李白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欲寄情山水、超脱尘世;而李商隐则仍积极向上豪情满怀,有担当事业的志气。79.(1)都   全   (2)朗诵背诵80.(1)C     (2)D81.D82.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他因为这(避讳父名)不前往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讳辩》的文章(为他可以参加进士作辩解),他最终也没有前往考试。83.韩愈、皇甫湜前往拜访;每日骑弱马外出写诗(的情景或经过);母亲怜惜;与王恭元等一起交游。84.答案示例   第65页共65页\n小杰同学,你好!史传的叙述是实录,写李贺之死都简明、确凿;文学传记有虚构或记怪异,如《李贺小传》写李贺被天帝召升。史传的情感一般蕴含在叙事之中;文学传记可以直接抒情,如《李贺小传》有对李贺的惋惜、有作者的感慨。【解析】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中“率”是全,都的意思,句意为: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大致都这样。“无不讽诵”中“讽”是朗诵,背诵的意思,句意为:没有不背诵的。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过亦不甚省”中“省”是察看的意思,句意为:过后也不再去察看那些作品。故选C。(2)“天上差乐,不苦也”中“差”是比较地、稍微的意思,句意为:天上的生活还比较快乐,并不痛苦啊。故选D。8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辞尚奇诡”中“奇诡”作“尚”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所得皆惊迈”中“所得”指所写的句子,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AB。“绝去翰墨畦迳”中“绝去”是动词,不宜与后面的宾语“翰墨畦迳”断开;“当时无能效者”中“当时”是时间状语,不宜与后面的内容断开,排除C。句意为:(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畦径,指写字、画画、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故选D。8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名”,动词,名字叫、称呼为;“以”,表原因,因为;“是”,这,指避讳父名;“应”,应考;“竟”,最终;“就”,去,前往,参加。8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可知增加了韩愈、皇甫湜前往拜访;第65页共65页\n由“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可知增加了每日骑弱马外出写诗(的情景或经过);由“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可知增加了母亲怜惜的内容;由“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可知增加了与王恭元等一起交游的内容。8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短信首先要有称呼、问候语,即“小杰同学,你好”。接着明确二者的区别:在叙事方面,史传以实录,“不虚美、不隐恶”为悬鹄,行文注重客观性,如“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新唐书》)“卒,时年二十四”(《旧唐书》)写李贺之死都简明、确凿;文学传记有虚构或记怪异,“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李贺小传》写李贺被天帝召升就是虚构的情节。在情感表达方面,史传的情感一般蕴含在叙事之中,个人感情较为隐晦,只是客观平静叙述李贺之死。文学传记可以直接抒情,如《李贺小传》中“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有对李贺的惋惜、有作者的感慨。参考译文:新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宿构:早已构思好),(并且)自己命名为“高轩过”(目:命名。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童仆(奚奴:童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从来没有先出题后做诗,像他人一般牵强符合诗歌格式和规矩。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大致都这样,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因为父亲叫李晋肃,他不肯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李贺写过《讳辩》(一文),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第65页共65页\n(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畦径,指写字、画画、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他填写的乐府有数十篇,云韶部的诸乐师都为它们配上乐曲。(李贺后来)做了协律郎,27岁去世。同他交往的有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有作品写出,常被他们拿去(欣赏)。李贺也是早逝,所以世上流传的他的诗歌很少啊!旧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是皇族郑王的后代。他父亲叫李晋肃,他因为音讳不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这写了《讳辨》,但他终于没去应考。他才思灵敏快速,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构思风格像高山陡崖,千丈耸立,当时文人追随效法他,没有能近似的。他填写的乐府歌词有几十篇,直到宋代黄门云韶部的乐师,没有不背诵的。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协律郎,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李贺小传(节选)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大体上也还快乐,不苦啊!”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凭)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呀,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短命呢?哎,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即使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只不过是一个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只有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而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第65页共6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26 页数:65
价格:¥15.88 大小:104.56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