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5

2/95

剩余9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柳宗元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戏题阶前芍药柳宗元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孤赏白日暮,暄风①动摇频。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愿致溱洧②赠,悠悠南国人。【注】①暄风:春风。②溱洧:典出《诗经·溱洧》,诗中有青年男子向心爱的女子“赠之以芍药”的句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一开始把普通花卉与芍药进行了鲜明对比,意在表明普通花卉容易凋谢的特点。B.诗人生动刻画了芍药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而这恰是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C.“孤赏”两句写出了芍药自我欣赏的倩影:在傍晚时分,在春风之中轻轻地摇曳。D.诗人用拟人手法表现芍药在夜里让香气透进幽窗,与静卧的人相亲近,极富情趣。2.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此诗:“结句虽戏,亦《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第95页共95页\n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②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因谗被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射工:即蜮,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江水南流一直隐入茫茫云烟,黄茅遍地丛生,环境荒凉恶劣。B.颔联写雨过天晴可见象迹,阳光和暖可见蛟涎,奇特的景致让诗人欢愉兴奋。C.“华发”指花白的头发,“岂容华发待流年”蕴含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之情。D.本诗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意境,突出了情感主旨。4.好的诗句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赏析颈联有何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领》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之句。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作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二句点题,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第二句写种柑时的情景,“春来”与诗人由“怜”写起,“城隅”点明时令和地点。第95页共95页\nB.诗人由“伶”写起,到“几岁开花”的盼望,再到“何人摘实”隐含的淡淡伤感,对柑橘的情感经历了一波三折。C.颈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一个“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香四溢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氛围。D.尾联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实际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甘树成林。6.诗人在颔联用《橘颂》及“木奴”这两个典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②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元和十年诗人被贬柳州,此诗作于诗人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③射工: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④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标题,表现“江行”所见:江上雾气弥漫,远处云水相接,黄茆漫山遍野。“南去”点出船行方向,“望尽”表现视野开阔。B.颔联从变化的角度写景:雨后初晴,山腰里云气飘浮;深潭日照蒸气升腾,景象变幻莫测。表现事物的动态。C.颈联描写自然环境,射工正阴险地窥伺诗人一行,飓风惊扰着诗人所乘舟船,“射工”“飓风”暗用拟人修辞,直接明了单纯描写自然环境艰险。D.这首诗中前三联写出了诗人岭南江行的忧惧,虚实结合,曲折地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第95页共95页\n8.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堂弟宗一即将和诗人别离,首联“零落残魂”写出宗一为此悲伤黯然的心境。B.颈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笼罩一层哀愁。C.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D.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10.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第95页共95页\n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注】。【注】炎燠,天气极热。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B.“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运用了动作描写,刻画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感受。C.“寂寞固所欲”一句写诗人被贬官至偏远之地后内心的孤独无助与痛苦。D.“幸”字有“有幸、幸运”之意,写诗人对到这里来休养生息感到“有幸”。1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舍弟宗一【注】柳宗元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贬任柳州刺史,第二年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本诗送别。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零落残红”表明自己饱经贬谪的折磨,又要与堂弟宗一分别,更觉形单影只,内心苦涩,潸然泪下。B.颔联“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概括了诗人遭贬的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表现出作者的悲愤不平。第95页共95页\nC.尾联写诗人虽身在荆门郢地朦胧烟树中,处境不好,但内心依然怀有希望,寄托着渴望重归朝廷的相思梦。D.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诗人在首联以“黯然”表明心境,颔联以数字渲染了自己的处境。14.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唐)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糊,曾作《橘颂》,赞美橘树。③荆州利木奴: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木奴:指柑橘的果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一是屈原作《橘颂》,二是李衡的“柑树当作奴仆”,以此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C.颈联想象奇特,以“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以“闻”字把柑橘花开的形态和香味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气氛,形象生动。D.尾联诗人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说如果让他等到柑树成为柑林的时候,果实的滋味还能够供养他这个老人。16.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什么丰富的情感?请作分析。第95页共95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唐)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橘树。③荆州利木奴: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木奴:指柑橘的果实。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引入到典故中去,读起来韵味深厚。C.颈联想象奇特,用“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开香味四溢一笔写出,又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D.全诗名为记事篇,实为抒怀作。诗中种柑树、赞柑树并设想待其开花结果自己即可品尝等一系列描写,其实都是在抒发内心委婉曲折的情感。18.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种柳戏题①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第95页共95页\n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注】①此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燕召公有惠化(德政与教化)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种的甘棠树,还作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应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一改平时严肃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而作,基调轻松。B.首联十个字嵌入了四个“柳”字,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既照应了诗题“种柳戏题”,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C.颔联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将来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D.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诗人种柳也是为了追念古代燕召公的深挚情怀。20.这首诗语言风格鲜明,请概括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并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思想情感的关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第95页共95页\n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四句总写晨起读经,“闲”为全诗抒情之调,“读”为全诗内容之纲。B.“汲”“漱”“拂”等动作可直接写出作者内心的虔诚和对佛教的崇信。C.“真源”两句写世俗之荒诞:不去领悟书中真意,偏偏执着追逐妄诞之语。D.全诗自晨起读经而始,末端以日出赏景禅悟而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22.清代王闿运曾以“明秀称题”来批注“道人”四句,即明净秀美,扣合题目。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冉溪①柳宗元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注】①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后来变革失败,被贬永州。此诗创作于此时。②樊敬侯:东汉人樊重。据《后汉书》记载,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嘲笑他。日后树长成材,终于做成了器物。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年轻时具有远大的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决心报效国家而不考虑个人得失。B.诗人经历了变革失败的风波,被贬到了万里之遥的永州,好像是被拘禁的囚犯。C.诗中“希公侯”和“壮心瓦解”构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现实处境的变化。D.诗歌首先写诗人被贬前的情形,然后写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的感慨,层次井然。第95页共95页\n24.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对全诗思想感情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①所住精舍(节选)柳宗元离披②得幽桂,芳本欣盈握。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倾筐壅③故壤,栖息期鸾驚④。【注】①零陵:地名,在今湖南,属永州。当年柳宗元曾被贬于此长达十年之久。②离披:散乱的样子,为杂草所包围。③壅:把土培在植物的根上。④鸾驚:鸾鸟与鬻驚,皆凤属。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十余本”是十余棵,全诗写了诗人得到桂树、移植到住所的过程。B.诗的第一句,用“离披”写桂树衰残凋敝,交代下文“困”与“摧剥”的原因。C.第二句中的“欣”字,与上一句形成转折,写因为桂树干盈握而感到欣喜。D.五、六句中“且”和“况”字前后呼应,构成递进关系,表达的情绪加深。26.高文《柳宗元选注》评此诗“亦桂亦己,桂中有己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元曲与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大德歌·冬景[元]关汉卿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江雪第95页共95页\n[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粉华,舞梨花”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将雪花比喻为梨花。B.“噪晚鸦”写乌鸦正在聚集归巢,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中“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C.《大德歌·冬景》全曲由近景写到远景,既写出了冬天的特色,又写出了傍晚的特点。D.《大德歌·冬景》全曲用字讲究,境界开阔,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淡雅,富于立体感。28.《大德歌·冬景》和《江雪》都描写了冬季雪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③。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黄茅的尽头是大海,诗人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B.颔联写雨过天晴大象出没,蛟涎浮现,颈联写射工狡诈,飓风将来,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第95页共95页\nC.尾联上句承接上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句写心中所想,作者将岭南风光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将结合,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D.诗中描写了岭南瑰丽的自然环境,意象密集,同时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笔法奇特,形成了“清峻”风格。30.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此诗当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秋天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接大荒”写眼之所见,“海天”“茫茫”是虚写。B.三四句写的是近处所见,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C.五六句写远景。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江流的蜿蜒盘旋,对偶中兼具沉郁与豪放之致,意境深远。D.全诗展现了一副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境界开阔,沉郁顿挫。32.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第95页共95页\n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①。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②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③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①毬,即球。②本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③飐,即吹动。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多令》首句融情于景,写出林黛玉站在燕子楼上,看到暮春时节,柳絮堕枝飘残的场景,引发心中愁绪,这两句自况之意明显。B.《唐多令》上阙中“缱绻”即“缠绵”,暗指情好而难分。“风流”,一指柳絮随风飘流,一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C.《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颔联中的“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D.《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颈联转写远景,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34.两首诗中都以“愁”字为诗眼,试分析其“愁”的异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第95页共95页\n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营造出一种幽清的意境。B.颈联:写出了四野的空旷与寂静,山鸟时而一鸣,既反衬出夜的宁静,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C.尾联诗人“倚楹至旦”是诗人被永州深秋的清绝夜色吸引,陶醉其中,心情舒畅,不愿离去。D.这首诗构思新巧。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之超脱。36.请结合全诗赏析,诗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阅读下面的元曲与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大德歌·冬景   [元]关汉卿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江雪   [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粉华,舞梨花”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将雪花比喻为梨花。B.“噪晚鸦”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昏鸦”都写了正在归巢的乌鸦。C.《大德歌·冬景》全曲由近景写到远景,既写出了冬天的特色,又写出了傍晚的特点。D.《大德歌·冬景》全曲用字讲究,境界开阔,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淡雅,富于立体感。第95页共95页\n38.《大德歌·冬景》和《江雪》都描写了冬季雪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得杨八①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③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有删改)[注]①杨八,王参元的好朋友。②(xiǔ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③许,春秋时国名。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第95页共95页\nB.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C.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D.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都用“足下”。“足下”后来专用为对同辈的敬辞。B.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历史学等的总称。C.天子,古代的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D.颜、曾,颜回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生活清贫,颜回安贫乐道,曾参事亲至孝。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设下悬念,作者疑的原因是不知道火灾的真假,而对大喜的原因阐述得很详细。B.作者通过这封书信安慰了朋友,又鞭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针砭时弊,愤世嫉俗。C.在语言运用上,本文较多使用简短的句子来刻画人物,如“顾视而窃笑”生动地刻画出同事们的丑态。D.本文构思奇特、惊世骇俗。王家失火了,作者非但不去慰问,反而写信祝贺。整篇文章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无懈可击。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2)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43.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第95页共95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有删改)乙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有删改)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B.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C.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D.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第95页共95页\n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券,指私人间互立的契约。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B.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C.墨,在文中指黑色。古代的颜色与现代不完全相同,如青,古代既可以指蓝色,又可以指黑色。D.袁氏,文中指姓袁的人家。早期姓与氏分用,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与氏合,姓也是氏。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潭水及潭四周的景致时,先写了“流沫成轮”的动景,后写潭水清平,绿树环绕等静景,动静结合,美不胜收。B.甲文第二段写了作者得到潭上田的经过,其中卖田者的话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赋予了文章一定的社会意义。C.乙文中作者认为,在冉溪西南的钴鉧潭、溪口西面的西山、朝阳岩东南的袁家渴三地中钴鉧潭风景最好。D.袁家渴的景致异彩纷呈,沙洲、溪潭等交错夹杂,蜿蜒曲折,而山上的植被更是多种多样,摇曳多姿。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2)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唐]柳宗元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第95页共95页\n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有宅一区,环之以桑,有僮仆三百,有田五百亩,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有车,无求于人。日率诸弟具滑甘丰柔,视寒暖之宜,其隙则读书,讲古人所谓求其道之至者以相励也。过永州,为吾留信次,具道所为者。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于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4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业益习                    习:学习B.好经书,心异之                         异:以……为异C.种黍可以酒                          酒:酿酒D.谋在南方有令名                         令:美好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相迩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B.今之世稍有人焉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C.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岂不以少好名誉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第95页共95页\n5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B.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C.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D.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简述柳谋读书、应试、做官、免职回家的人生历程,表达了对柳谋人生抉择进退有道的充分肯定。B.作者将柳谋与自己对比,后悔当初追求功名过切,并寄望于柳谋能振兴家族。C.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上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D.作者认为读书人居家出仕、对内对外以及谋食谋道等都有其行为准则,而柳谋正是行事有准则的读书人。5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足其家,不以非道。(2)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之诏,娄君智可以任职用事,文可以宣风歌德,行于世,必有合其道而进荐之者。遽而为处士,吾以为非时。将曰老而就休耶?则甚少且锐;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问其所以处,咸无名焉。若苟焉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节选自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5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95页共95页\nA.将曰老而就休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咸无名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若苟焉以图寿为道   寿毕,请以剑舞D.夫形躯之寓于土   躬耕于南阳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二: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第95页共95页\n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55.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致其性焉尔”的“致”和“必复之全之”的“复”、“全”都是使动用法。B.“不抑耗其实而已”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C.“故不我若也”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属于同一种句式类型。D.“以求重价”和“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两句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5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C.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D.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多是他人所取,蕴含褒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文中的“号”即是此用法。B.江宁,南京旧称,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南京的简称“宁”便是取自于此。C.诏,既可专指皇帝发布命令,也可指一般意义上的上告下。文中的“诏”属于后者。D.记,一种古代文体,可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如《石钟山记》。第95页共95页\n5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2)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59.《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中蕴含的道理对人才培养的启示是什么?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绊。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颖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翁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赖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赖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锁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第95页共95页\n6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己/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己/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己/然后始信前所闻者/61.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6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颍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6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4.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第95页共95页\n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①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②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③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6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2)移之官理可乎()(3)勖尔植        ()(4)字而幼孩()66.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6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名我固当”中“名”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抑耗其实而已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C.而卒以祸D.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68.本文言种树以讽政,就文本而言,“种树”和“官理”类似之处何在?请简要分析之。第95页共95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李翰林建书①【唐】柳宗元杓直足下:州传遽至,得足下书,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蓬藋者,闻人足音,则跫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②、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颇识古今理道,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悼也!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今仆癃③残顽鄙,不死幸甚!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孙,以供力役;时时作文,以咏太平。假令病尽己,身复壮,悠悠人世,越不过为三十年客耳。前过三十七年,与瞬息无异,复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审矣。构直以为诚然乎?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尝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贫者,士之常,今仆虽赢馁,亦甘如饴矣。足下言已白常州④煦仆,仆岂敢众人待常州耶?若众人,即不复煦仆矣;然常州未尝有书遗仆,仆安敢先焉?勉尽志虑,辅成一王之法,以有罪戾。不悉。宗元白。(有删改)【注】①这封信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李建:字杓直,曾任翰林学士。②蝮虺(huǐ):蝮蛇。③癃(lóng):疲病。④常州:李建的哥哥李逊,当时任常州刺史。6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B.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第95页共95页\nC.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D.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都用“足下”。“足下”后专用为下称上的敬辞。B.越,文中指古族名。秦汉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又称“百越”等。C.尧,文中指传说中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唐尧”,他之后由舜继任。D.诸子,文中指诸子百家。一般指先秦各个学派的总称。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7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便用了庄周的话写出自己的心情,把被贬永州喻成“逃蓬藋者”,可以想到作者境遇的凄凉,思想的抑郁。B.作者介绍永州的环境,南方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眼中则是毒蛇出没之地,即便遇到“幽树好石”,也只能“暂得一笑”。C.书信末尾,作者说自己在读书,写文章,聊以自慰。作者敬仰李建的哥哥李逊,表示自己要尽力照顾好李逊。D.这封信是柳宗元向知心朋友谈谪居生活的,作者倾诉忧郁的心情,信的内容广泛,语言精练,意味深远。7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2)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材料一: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第95页共95页\n。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材料二: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节选自孙樵《书何易于》)7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B.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C.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D.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7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官吏的语句节奏短促,连用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B.柳宗元借“知种树而已”的郭橐驼之口形象地说明了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应天性的道理。第95页共95页\nC.何易于为了免除百姓劳役,亲自为刺史拉纤,使刺史惭愧而还。既赞扬了何易于的爱民之心,又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D.何易于施政宽民,效果显著,但是因缺乏确凿的“政绩”,在上下考中并不优秀。表达了作者对何易于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遗憾。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2)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愈以是得狂名。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吾子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作“您”。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B.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C.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D.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第95页共95页\n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古人回信中常用语,“辱”有承蒙的意思,“辱书”即承蒙您寄来书信。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C.冠礼,是嘉礼的一种,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其已经成年。D.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材质制成,上面可以记事。7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谦逊有礼,不敢为人师。他认为自己虽常发议论、写文章,却不值得肯定,既不敢做一般人的老师,更不敢做韦中立的老师。B.柳宗元说理多样,论述有力量。他先谈韩愈抗颜为师却遭诋毁的事实,后述越犬吠雪的经历,直接阐述了自己不愿意做老师的原因。C.柳宗元巧用事例,展现怪现状。他用孙昌胤为子行冠礼后通报众卿士却招致嘲笑的例子,展现了当时不行古道,风气扭曲的怪现象。D.柳宗元不满现状,却无力改变。他在回信中流露出对师道不传的不满,语言讽刺意味浓厚。同时,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柳宗元的无奈。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第95页共95页\n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乙)伐树记宋·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①。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第95页共95页\n8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餮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8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坚强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8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2)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第95页共95页\n84.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并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乙)伐树记宋·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第95页共95页\n。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①。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8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8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5页共95页\n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8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89.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李翰林建书①【唐】柳宗元杓直足下:州传遽至,得足下书,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蓬藋者,闻人足音,则跫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②、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颇识古今理道,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悼也!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今仆癃③残顽鄙,不死幸甚!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孙,以供力役;时时作文,以咏太平。假令病尽己,身复壮,悠悠人世,越不过为三十年客耳。前过三十七年,与瞬息无异,复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审矣。构直以为诚然乎?第95页共95页\n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尝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贫者,士之常,今仆虽赢馁,亦甘如饴矣。足下言已白常州④煦仆,仆岂敢众人待常州耶?若众人,即不复煦仆矣;然常州未尝有书遗仆,仆安敢先焉?勉尽志虑,辅成一王之法,以有罪戾。不悉。宗元白。(有删改)【注】①这封信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李建:字杓直,曾任翰林学士。②蝮虺(huǐ):蝮蛇。③癃(lóng):疲病。④常州:李建的哥哥李逊,当时任常州刺史。9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B.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C.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D.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9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都用“足下”。“足下”后专用为下称上的敬辞。B.越,文中指古族名。秦汉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又称“百越”等。C.尧,文中指传说中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唐尧”,他之后由舜继任。D.诸子,文中指诸子百家。一般指先秦各个学派的总称。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9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便用了庄周的话写出自己的心情,把被贬永州喻成“逃蓬藋者”,可以想到作者境遇的凄凉,思想的抑郁。B.作者介绍永州的环境,南方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眼中则是毒蛇出没之地,即便遇到“幽树好石”,也只能“暂得一笑”。第95页共95页\nC.书信末尾,作者说自己在读书,写文章,聊以自慰。作者敬仰李建的哥哥李逊,表示自己要尽力照顾好李逊。D.这封信是柳宗元向知心朋友谈谪居生活的,作者倾诉忧郁的心情,信的内容广泛,语言精练,意味深远。9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2)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94.文章第三段表达了作者哪些心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与李翰林建书①[唐]柳宗元杓直足下:州传速至,得足下书,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蓬藿者,闻人足音,则恐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②、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颇识古今理道,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悼也!仆囊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今仆癃③残顽鄙,不死幸甚!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孙,以供力役;时时作文,以咏太平。假令病尽己,身复壮,悠悠人世,越不过为三十年客耳。前过三十七年,与瞬息无异,复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审矣。杓直以为诚然乎?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尝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贫者,士之常,今仆虽羸馁,亦甘如饴矣。足下言已白常州④煦仆,仆岂敢众人待常州耶?若众人,即不复煦仆矣;然常州未尝有书遗仆,仆安敢先焉?勉尽志虑,辅成一王之法,以宥罪戾。不悉。宗元白。(有删改)第95页共95页\n[注]①这封信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李建:字杓直,曾任翰林学士。②蝮虺(hui):蝮蛇。③癃(long):疲病。④常州:李建的哥哥李逊,当时任常州刺史。9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B.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C.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D.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9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都用“足下”。“足下”后专用为下称上的敬辞。B.越,文中指古族名。秦汉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又称“百越”等。C.尧,文中指传说中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唐尧”,他之后由舜继任。D.诸子,文中指诸子百家。一般指先秦各个学派的总称。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9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便用了庄周的话写出自己的心情,把被贬永州喻成“逃蓬藿者”,可以想到作者境遇的凄凉,思想的抑郁。B.作者介绍永州的环境,南方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眼中则是毒蛇出没之地,即便遇到“幽树好石”,也只能“暂得一笑”。C.书信末尾,作者说自己在读书,写文章,聊以自慰。作者敬仰李建的哥哥李逊,表示自己要尽力照顾好李逊。D.这封信是柳宗元向知心朋友谈谪居生活的,作者倾诉忧郁的心情,信的内容广泛,语言精练,意味深远。9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95页共95页\n(1)仆囊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2)贫者,士之常,今仆虽羸馁,亦甘如饴矣。99.文章第三段表达了作者哪些心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蒲松龄《促织》(二)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第95页共95页\n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10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B.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C.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10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即童生,是指科举时代未考取秀才的青年读书人。学使就是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B.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异史氏是作者自称,《聊斋志异》记载了许多怪异的事,所以叫“异史”。C.赋敛,释义为田赋,税收。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D.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第95页共95页\n10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句,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谴责。“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以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隐含着作者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愤懑和讥讽。B.“天将以酬长厚者”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对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天子偶用一物”“奉行者即为定例”,并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是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讽谏。C.蒋氏的自述表明了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影响,表现了蒋氏及其相邻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D.“争奔走”三个字把永州人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其间的无奈和酸楚更是让人同情,表明毒蛇虽然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10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104.选文二中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时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对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95页共95页\n(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10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10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崤山以东的地方;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在太行以东,故称“山东六国”。第95页共95页\nB.“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为家”是说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了世袭的私有财产。C.“社稷”,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禄邑”: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禄邑犹食邑,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10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B.[乙]文叙中带议,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朝之过在“仁义不施”。C.[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引发老百姓的怨恨的原因,并不在于制度。D.[丙]文认为,分封制使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国土,很难产生贤能之人,圣人也无法立足。10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参考答案:1.A2.①真想像《漆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芍药赠给悠悠的江南美人。②诗人用“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的典故,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扱引(渴望得到统治者赏识,渴望得到上级提拔、推荐)的愿望。【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意在表明普通花卉容易凋谢的特点”错误。开头先把芍药与众花对比,凡花已随春而凋谢,唯有芍药开在今晨,突出芍药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第95页共95页\n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意思是“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牡开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结合注释②可知这是用典,首先弄清原来典故的含义:古之芍药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再理解作者用典的含义:芍药美丽芬芳,高贵典雅,象征人的美好品德,也是作者自喻。好花赠美人,美人有喻君子之意。柳宗元少有大志,才华横溢,用世之心极切,可是流贬永州,一弃十年,虽然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实际上是“拘囚”身份,是一个“闲员”,抱负不能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就像一朵被抛弃在荒野的芍药。为此他痛苦,愤懑,然而又始终没有放弃,孜孜以求,希图进用。诗的结句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的愿望,因此是全诗的主旨所在。3.B4.射工“窥伺”、飓母“偏惊”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写出了政治环境的险恶。【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奇特的景致让诗人欢愉兴奋”错误。“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的意思是“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象迹”“蛟涎”是岭南的特异风物,写的是诗人谪守之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展现的是被贬的伤感之情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的内容是“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其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飓母”是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亦用以指飓风。诗中写到射工“窥伺”、飓母“偏惊”,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神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它们都是岭南的特异风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也能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也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第95页共95页\n5.A6.①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用屈原《橘颂》典故表明自己像屈原一样喜爱具有美好品德象征的柑树,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②反用“木奴”典故,表示自己种柑橘树,并非为了谋利,表明诗人不屈不挠,不愿为利屈节的高情逸致。【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第二句写种柑时的情景”错误,第二句写的是柑树成活时的景色,而非种柑树的情景。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颔联“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意思是:我象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诗人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象三国时丹阳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诗人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多么淡泊!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对谁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7.C8.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面临的困境有清醒认识,但依然保持积极心态的心境。诗人不想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上有所建树。【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意象意境、情感等的赏析能力。C.“直接明了单纯描写自然环境艰险”说法有误。颈联中“射工、飓风”是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故选C。第95页共95页\n8.本题考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华发”指花白的头发;“流年”指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尾联大意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根据注释提示可知,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进入今广西以后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当时作者因谗被贬柳州,溯湘江进入岭南,继续乘船经灵渠入岭南水系到达柳州刺史任所。诗中先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意象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也是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险恶的政治环境。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面临的困境有清醒认识。于是,诗人在尾联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的感慨。“岂容华发待流年”,诗人意识到未来艰难,也提到“华发”,但意志并不消沉,情感并不低回,作者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所以,尾联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有所作为,要在柳州刺史任上有所建树。9.A10.①兄弟别离黯然神伤之情。诗人经历生活折磨,已成“零落残魂”,加之遭逢离别,送别于江边,双双落泪,依依不舍。②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额联既是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也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或:颈联“云似墨”一句,写出诗人被贬之地的险恶,也暗示诗人此时处境的险恶,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③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首联‘零落残魂’写出宗一为此悲伤黯然的心境”错,首联“零落残魂”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写照,写的并不是他舍弟宗一的心境。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95页共95页\n首联意思是:如今这残缺的心灵,又遭遇兄弟离别,更加黯然神伤;兄弟俩越江相别,双双落泪,依依不舍。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诗人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送别于江边,更觉形单影只,依依不舍,这两句充分表达了兄弟别离黯然神伤之情。颔联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等词语里,包藏着诗人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既是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也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颈联,意思是岭南山多林茂,瘴气弥漫,天空常年乌云密布,遥想舍弟所去之地湖北江陵此时应该是春尽夏来,水天一色:。“桂岭瘴来云似墨云”句,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也暗示诗人此时处境的险恶。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尾联,是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间的骨肉至情。所以,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11.C12.①前四句借景抒情。前四句借助“清溪”“荒泉”“新竹”等景物营造了“愚溪”宁静、空旷的氛围,描写了诗人利用手杖去试探清泉的“深浅”,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的情状,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恬静。②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再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之类的事情而沉吟不已,来到这里再也没有了蝇营狗苟,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乐观,不再为眼前的处境而忧虑。【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诗人被贬官至偏远之地后内心的孤独无助与痛苦”错误。“寂寞固所欲”的意思是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第95页共95页\n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前四句借景抒情,借助“清溪”“荒泉”“新竹”等景物营造了“愚溪”宁静、空旷的氛围,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恬静。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再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之类的事情而沉吟不已,来到这里再也没有了蝇营狗苟,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乐观,不再为眼前的处境而忧虑。13.C14.①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桂岭之地瘴气横行,乌云浓黑;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渲染不同境遇,抒发自己的愁苦,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绵绵无尽,以及对兄弟的祝福之情。(春水浩渺无际,蕴含诗人兄弟二人相思牵念之情的绵绵无尽)②象征或比喻、比兴,以“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自己处境险恶(以墨喻云,形象地写出了环境之恶劣),以“洞庭春尽水如天”象征或暗喻宗一的美好前程。③对比,通过两地景色不同,两人境遇不同的对比,暗示以后兄弟离别后天长水阔,异域殊方,相见不易,愁蕴其中。【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但内心依然怀有希望,寄托着渴望重归朝廷的相思梦”错误。对尾联的理解错误,尾联是说,诗人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的怅恨之情。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颈联为“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大意为桂岭瘴气四起乌云低垂,洞庭春末之时也是水天一色。第95页共95页\n这一联是在写景,“桂岭”是诗人现在生活之地,而洞庭则是宗一将要前往之地,作者寓情于景,借写两地不同之景,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一联还具有象征意义,“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诗人自己处境险恶,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墨”来比喻“云”,形象地写出了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突出了环境之恶劣;而“洞庭春尽水如天”,则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一句是想象行人所去之地春天将尽水阔天长的景象,属于虚写。整体上来看,颈联句式整齐,桂岭和洞庭,一南一北,一“云似墨”一“水如天”,两地景色不同,两人境遇不同,形成对比,暗示以后兄弟离别后天长水阔,异域殊方,相见不易,愁蕴其中。15.A16.①诗人抒发了对黄柑树的喜爱之情。从“新”可见柑树青翠,“遍”可见柑树茂盛、种得多,洋溢出诗人对柑树的喜爱。②抒发淡泊清高之情。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衡一样谋利,而是淡泊宁静。③抒发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颈联与尾联想像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场面反衬出诗人的孤寂、落寞的境遇。④流露沧桑的自嘲之情(或者“流露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呆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A.“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错误。诗人像屈原一样喜爱美树,所以“无奈之下”是错误的理解,诗人是因为喜爱而种柑树,而且“新”“遍”也透露出作者的心情。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内容,题目问的是表达了哪些情感,而并非手法。首联: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眼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表明了作者对黄柑树的喜爱之情。颔联:作者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用典,表达作者高洁淡泊的品格。第95页共95页\n颈联: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表达了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情。尾联:“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流露出沧桑之感。17.A18.①诗人抒发了对黄柑树的喜爱之情。从“新”可见柑树青翠,“遍”可见柑树茂盛、种得多,洋溢出诗人对柑树的喜爱。②抒发淡泊清高之情。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衡一样谋利,而是淡泊宁静。③抒发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颈联与尾联想像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场面反衬出诗人的孤寂、落寞的境遇。④流露沧桑的自嘲之情。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呆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错误。诗人像屈原一样喜爱美树,所以“无奈之下”是错误的理解,诗人是因为喜爱而种柑树,而且“新”“遍”也透露出作者的心情。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春来新叶遍城隅”,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抒发了对黄柑树的喜爱之情。第95页共95页\n“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抒发淡泊清高之情。颈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抒发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流露沧桑的自嘲之情。19.D20.(1)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开头有意运用“绕口”句式,连用四个“柳”字,以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诙谐而开朗。(2)思想感情:在戏谑幽默的语言背后实则表达诗人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强烈愿望与做官准则;在自嘲自戏的文字中也表达了诗人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的忧虑和惭愧,并以此自励自勉。【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诗人种柳也是为了追念古代召公的深挚情怀”说法错误,借用这个典故,主要是为了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极度新颖,极度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人感到妙不可言。也可以说这两句展现出柳姓人种柳树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柳宗元通过对自己姓氏与所种柳树同字的巧合,展现出“绕口”的特点,呈现出的是自我嘲讽的态度,语言别致诙谐,充满轻松的语气。思想感情方面,颈联“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中,诗人想象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种树能使百姓得利,能惠及后人。尾联“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中,作者用燕召公“思人树”树这一典故,表达后人怀念时,自己只感到惭愧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语。通过以上两联可以看出,作者在柳州刺史的任上,大量栽种柳树,想更多的施惠于当地百姓。表达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强烈愿望与做官准则。21.B第95页共95页\n22.(1)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2)“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3)用拟人法写青松,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可直接写出”错误。此处应该是“间接”来写的。“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日出”交代是早上。标题是说一天清晨早起,到住地附近的超师寺院里去读佛经。题目中有个“晨”字。此句内容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诗人欣赏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给读者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23.D24.思想感情:①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希望实现理想的豪迈之情。诗人虽然被贬永州,但不甘心无所作为,希望通过长期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②表达了诗人不惧嘲讽打击、对未来充满自信的乐观之情。诗人决心像樊重那样,不怕打击嘲笑,坚信理想一定能实现。作用:使全诗思想感情的抒发由感伤转为高昂,升华了全诗的感情格调。【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第95页共95页\nD.“写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的感慨”错误,从诗中看,根据“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可知,诗人被贬后,决心像樊重那样,不怕打击嘲笑,坚信理想一定能实现,欲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最后两句“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是说“我要学习那东汉的寿张侯樊重,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成材后制作器物”,诗人借用了樊敬侯种漆南园的历史典故,以樊敬侯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贬永州,但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樊敬侯那样,不怕世人的打击嘲笑,欲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诗人充满自信和寄希望于未来的伟大抱负,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坚定、希望实现理想的豪迈之情。从揭示主旨的角度看,作者在尾联抒发的乐观坚定的情怀,使全诗的思想感情由之前“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凄凉伤感转化为积极昂扬,使全诗的感情格调得到了升华,使主题得到了深化,从而产生了激励人心的力量。25.B26.①写桂树生在深山,倍受摧残,表现了作者被贬永州遭遇冷落后内心的不甘与痛苦。②以桂树自比,借对桂树的精心培育表达了对道德修养的呵护与坚守。③期待鸾驚来栖息,表现了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或渴望得到赏识之情)。【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交代下文‘困’与‘摧剥’的原因”错。桂树遭受“困辱”与“摧剥”在先,是“离披”的原因,选项属于因果颠倒。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句“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写出了桂树的生存状态。这是一棵幼小的桂树,地处偏僻的荒野,为杂草所包围,生长在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深山里,备受摧残。颔联“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写出了桂树在烟熏火燎之后,又遭采薪樵夫的刀伤,满身遍体鳞伤却无人顾惜,无人爱怜。而自己当年也曾被贬于此,时间还很长,遭遇如同桂树的遭遇,从而通过桂树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被贬永州遭遇冷落后内心的不甘与痛苦。第95页共95页\n尾联“倾筐壅故壤”写作者移栽桂树之后,不辞辛苦地从旧地取来原土填满,可见作者对桂树的精心培育,而桂树本身生命力极强,它不挑剔不娇贵,花香沁人心脾,在此处,作者有心以桂树的品质自比,表达了作者对对道德修养的呵护与坚守。“栖息期鸾驚”写出了作者期待着桂树有浓郁的芳香,更期待着会引来鸾驚在此桂树上栖息。而“鸾驚”属于凤凰科,凤凰是一个神秘而吉祥的仙鸟,在中国文化和古代文学中,被当作是一种美好而又神奇的象征,所以凤凰的出现,可以理解为理想和愿望,即表现了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或渴望得到赏识之情)。27.C28.①《大德歌•冬景》前几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说明野外的扑朔迷离,依稀难辨;后三句,精心摄取几个近景:“晚鸦”“黄芦”“钓鱼艖”,写乌鸦归巢、渔夫归家之景。《江雪》描绘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孤傲的渔翁形象。②《大德歌•冬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宁、闲适、稳定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江雪》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由近景写到远景”错误,应该是由远景写到近景。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是远景;后三句,精心摄取几个近景:“晚鸦”、“黄芦”、“钓鱼艖”。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并比较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描写的内容上:《大德歌•冬景》这支小令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傍晚郊野雪景图。大雪粉白光华,就像满天飞舞的梨花,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雪花密密层层的飘洒,白茫茫的世界中,稀疏的树林里晚归的寒鸦悲啼不止。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境界开阔,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淡雅,富于立体感。《江雪》中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2)表达的情感上:第95页共95页\n《大德歌•冬景》勾画了饱含着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的冬景,渔舟斜缆,安详静谧,给人以想象:雪过天霁,照样下江捕鱼,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大雪纷飞,是冬季的天气特征,冬是一年之末,雪是雨的回归。作者虽将雪喻作“粉华”、“梨花”,而这是以乐景写哀情,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取景“噪晚鸦”和“钓鱼艖”,这种酸楚不觉溢于言表也表现了元朝文人儒士无限的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江雪》中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29.D30.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②象征手法,前六句所写瘴江、射工、飓母等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也隐含着对谗人的暗讽批评之意;③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表达不惧艰险,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昂扬之志。【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瑰丽的自然环境”错误,此诗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写隐入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眺,想象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僻荒凉。借景抒情,通过“瘴江、黄茆”来暗示所处环境的荒凉艰难,以此来说明迁谪之地的环境恶劣,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颔联通过“象迹、蛟涎”来暗示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颈联通过“射工、飓母”以此象征来暗示自己迁谪心情的担忧恐惧。所以,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事物,既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又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险恶的政治环境,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诗人直抒胸臆,写虽因谗言被贬,但自己不惧艰险,表达诗人不想虚度光阴,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31.A32.(1)共同遭贬的悲愤失意。诗人和四位友人因永贞革新失败而一同被贬,流放偏远,内心愤懑不平。第95页共95页\n(2)生活维艰的困窘凄凉。从“百越文身地”可知所贬之所蒙昧荒僻、断发文身,加之自然环境恶劣、水土不服,生活艰难可想而知。(3)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友人被贬天各一方,音书断绝,无法得知友人近况,更显惆怅。【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海天’‘茫茫’”是虚写”错误,“海天愁思正茫茫”意为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海天茫茫”应是比喻、夸张,是写愁情的。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城上高楼”之“高”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谪所条件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海天愁思正茫茫”表达了诗人因和四位友人共同被贬蛮荒之地的仕途失意、悲愤之愁。“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写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江流的蜿蜒盘旋象征诗人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再加上“百越文身地”可知所贬之所蒙昧荒僻、断发文身”,“江流”回曲象征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诗人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生活维艰困窘凄凉。“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意思是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除了表现对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四人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所以,该联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音信不通的无奈和惆怅。33.A34.同:两首作品都表达了漂泊际遇的“愁”、身世坎坷之愁。第95页共95页\n异:(1)①《唐多令》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黛玉曾以草木自比,韶华白头,是暗指青春终将逝去;②爱情无力维系,“一团团,逐对成球”暗指黛玉对爱情的渴求和珍视,然而柳絮“空缱绻,说风流”,指黛玉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暗示着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结局;③自叹命薄,“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2)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愁自己仕途不顺,被贬谪于大荒之地;②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愁,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思念之苦。③孤独之愁,山水阻隔,音书断绝,自己滞留在穷僻之地,孤独寂寥如影随影。【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写出林黛玉站在燕子楼上,看到暮春时节”分析错误,《唐多令》首句并非眼前实际看到的景色,“粉堕百花洲”典出晋代石崇爱妾绿珠。石崇在金谷园百花洲建高楼藏纳绿珠,因赵王司马伦垂涎绿珠美貌,恃权强夺,绿珠在百花洲跳楼自杀,誓死不从。而燕子楼的典故又常被前代文人用来泛说女子的孤独悲愁,与黛玉以泪洗面的心境相合。故选A。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首作品都表达了漂泊际遇的“愁”、身世坎坷之愁。《唐多令》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移情于物的运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两句,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诗人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愁思”如同“海天”一样,茫茫不断,抒发身世坎坷之愁。不同点:《唐多令》:(1)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的命运。(2)“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第95页共95页\n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3)“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五六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写远景,意思是试看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这是西南地区风景的写实,岂不也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么?江流的蜿蜒盘旋,岂不也联想到作者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么?抒发了诗人仕途不顺,被贬谪于大荒之地的愁绪。(2)从另外一个角度,五六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此时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3)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抒发了自己的孤独之感。35.C36.①借景抒情。通过“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西园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寂寞的心境和抑郁的情怀。②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宁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诗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人被永州深秋的清绝夜色吸引,陶醉其中,心情舒畅,不愿离去”表述错误,“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两句的意思是: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表达了诗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三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写景,描绘了一幅西园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诗人选取“露”“寒月”“疏竹”“山鸟”等典型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意境。这样凄清的景物能更好地抒发诗人被贬永州时,寂寞的心境和抑郁的情怀。诗人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也更能抒发诗人谪居僻远之地时孤独愁苦的情感。37.C38.①《大德歌•冬景》前几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说明野外的扑朔迷离,依稀难辨;后三句,精心摄取几个近景:“晚鸦”“黄芦”“钓鱼艖”,写乌鸦归巢、渔夫归家之景。《江雪》描绘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孤傲的渔翁形象,②《大德歌•冬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宁、闲适、稳定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江雪》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第95页共95页\n【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由近景写到远景”分析错误,应该是由远景写到近景。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是远景;后三句,精心摄取几个近景:“晚鸦”、“黄芦”、“钓鱼艖”。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并比较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描写的内容上:《大德歌•冬景》这支小令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傍晚郊野雪景图。大雪粉白光华,就像满天飞舞的梨花,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雪花密密层层的飘洒,白茫茫的世界中,稀疏的树林里晚归的寒鸦悲啼不止。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境界开阔,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淡雅,富于立体感。《江雪》中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2)表达的情感上:《大德歌•冬景》勾画了饱含着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的冬景,渔舟斜缆,安详静谧,给人以想象:雪过天霁,照样下江捕鱼,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大雪纷飞,是冬季的天气特征,冬是一年之末,雪是雨的回归。作者虽将雪喻作“粉华”、“梨花”,而这是以乐景写哀情,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取景“噪晚鸦”和“钓鱼艖”,这种酸楚不觉溢于言表也表现了元朝文人儒士无限的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江雪》中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39.D40.B41.A42.(1)如果真是毁坏灭尽,全都没有了,这才是我特别要祝贺您的原因。(2)这是我顾全自己而违背了公道已经很久了,不只是对不起您啊。第95页共95页\n43.暗示作者的庆贺实际上就等于安慰,并勉励王参元要安贫乐道,孝奉双亲,使整篇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京城中有不少人说您府上广积财富,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害怕、忌讳,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因为公理难以伸张,世情又多猜忌。“士之好廉名者”为定语后置句,“中心语+之+定语+者”,“好廉名”作“士”的定语,后置了,“者”后应断开,排除AC;“衔忍而不能出诸口”“诸口”作“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4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成为……历史学等的总称”错误,古代“小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历史学。故选B。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作者疑的原因是不知道火灾的真假”错误,第三段说“凡人之言,……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柳宗元认为,这样的等待过于长久,对于一个有志向抱负的人而言,这样长时间的等待是一种折磨。王参元所遭遇的这场火灾是否是“福”,是否预示他将要接受“大任”,看看王参元目前的处境,柳宗元并不认为火灾与“大有为”“能光明”之问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他表示不解,表示怀疑。故选A。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若”,如果;“荡焉泯焉”,荡然无存;“悉”,全部,都;“所以”,……的原因;“乃吾所以尤贺者也”,判断句式。(2)“是”,这;“私一身”,顾全自己;“负”,违背;“特”,只。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95页共95页\n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来进一步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宋、卫、陈、郑灾,陈不救火,许不吊灾,这引起了人们的不满,现在自己面对朋友家遭遇火灾,不仅不“吊”反而过分地“贺”,这样的做法貌似与古人的“不吊”相同,但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柳宗元声明自己上面所说的是愤激的反话,其实并不是真的希望朋友家遭遇火灾而倾家荡产。“颜、曾之养”分别指颜回和曾参的言行。这两位儒家杰出人物的言行都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境界。柳宗元引用这两位古代贤人的事例目的是鼓励朋友要学习先人的安贫乐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这两处典故的引用把自己的劝慰、朋友的想法和盘托出。所以,最后一段是在暗示作者的庆贺实际上就等于安慰,并勉励王参元要安贫乐道,孝奉双亲,使整篇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参考译文: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竟然非常高兴,于是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仍然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假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毁灭丢失,都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使父母早晚享受天伦之乐,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竟然有一场大火肆虐的灾祸,使您震惊不安,并且调和饮食的工具,或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       一般人都说,盛衰祸福相互依存,得和失不会一尘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那么开始受到种种困苦惊吓,因此有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身心经受各种劳苦颠沛的磨炼,然后能有光明坦荡的前途。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我认为这条道理太迂远,大而无当,即使古代的圣人也不认为事情确实那样发展:这是我后来疑惑的原因。       像您这样遍读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者很有研究,具备如此众多的才学,而在仕进上却不能高出于一般的士人,达到显赫的地位,这实在是没有别的原因。第95页共95页\n京城中有不少人说您府上广积财富,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害怕、忌讳,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因为公理难以伸张,世情又多猜忌。一旦有人说出称赞您的话,那班以讽刺攻击为能事的小人就以为那人必定得到您的厚礼了。我从贞元十五年(799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单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己认为有幸而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可以放胆说话,想趁此彰明您受阻滞的情况。但是,我有时在同行面前称赞您时,仍然有相视而暗笑我的。我实在是痛恨自己的品德修养还不足以使人亮察,素来清白的名声还未能确立,因而遭到世人的猜忌。我经常与友人盂几道谈起这件事,并对此痛心不已。于是现在正好您的家财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虑也一起化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断垣残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您的真相显露了。这真是祝融、回禄在帮助您啊!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都会原谅并表扬你,可以公开宣扬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不再怕别人说闲话。现在,我就是想要像过去那样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在古代,哪一个诸侯国有灾祸,其他诸侯国都来慰问。有一次许国不慰问宋,卫,陈,郑的灾祸,君子都憎恶之。现在,我说明的事理是这样的,和古代的有不同,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得要向您道喜。颜渊和曾参供养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远远超过一般人,物质上的一点欠缺又有什么值得不满意的呢?44.D45.B46.C47.(1)是什么使我乐于(喜欢)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这钻潭吗?(2)永州人还没有在那里游玩过,我得以(能够)来到这里游玩,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使它流传于世人。【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绿草丛生,冬夏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本题中,“有小山出水中”,“水中”是“出”的后置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冬夏常蔚然”,“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是“蔚”的后缀,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4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中秋……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错误。中秋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第95页共95页\n故选B。4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在……三地中,钻潭风景最好”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并没有说三者中哪个地方风景最好。故选C。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孰”,谁,什么;“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非……也欤”,不是……吗;(2)“未尝”,不曾;“游”,游玩;“专”,专享。参考译文:甲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乙从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远,山水风景较好的有五处,风景最好的是钴鉧潭。从溪口向西走陆路,风景较好的有八、九处,风景最好的是西山。从朝阳岩向东南走水路到芜江,风景较好的有三处,风景最好的是袁家渴。它们都是永州幽静美丽奇异的地方。第95页共95页\n楚、越两地之间的方言,水的西流叫做“渴”,读“衣褐”的“褐”音。渴的上游与南馆的高山会合,下游与百家濑汇合。其中岛屿、小溪、清潭、小洲,交错夹杂,蜿蜒曲折。水流平静的地方深黑色,急流的地方像沸腾一样冒着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河水又看不到尽头了。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绿草丛生,冬夏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山上的树木多是枫树、柟树、石楠、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树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每当有风从四面山上吹下来,摇动大树,倾倒小草,红花绿叶纷乱摇摆,香气浓郁,山水冲激而下,在岩石上回旋着,水流在溪谷停留满贮,水波荡漾,倒映着四面风貌的植被倩影,各种美景随季节而变化。风景大都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出来。永州人还没有在那里游玩过,我得以(能够)来到这里游玩,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使它流传于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48.A49.D50.B51.C52.(1)使他的家富足,不凭借不合正道的手段。(2)又遗憾白白地花费俸禄却没有什么报答的,对下愧对农夫,对上愧对朝廷官员。【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习”,熟习、精通。句意:问他的学业更熟悉。故选A。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也”,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句意:住得相距很近。“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句意: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B.“焉”,语气词。句意:如今的世上稍稍有(所谓的)“人”了。“焉”,代词,之,指百姓。句意: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C.“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振兴我们的宗族的人,大概只能指望你了!第95页共95页\n“其”,代词,他们。句意: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D.“以”,介词,因为。句意:难道不是因为年轻时喜好名誉。“以”,介词,因为。句意: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故选D。5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柳谋凭借着诚实敦厚说话不多,怀着他的志向来周密地做事,虽然踏着我的足迹,将不会犯下我的罪过,那么柳谋有什么好后悔的呢?“信厚少言”为并列短语,意思是“诚信敦厚,少言寡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蓄其志以周于事”,省略主语“谋”,“蓄”作谓语,“其志”作宾语,“以周于事”为“蓄其志”的目的,故“蓄其志以周于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后来柳谋考上进士”错,原文表述是“谋来举进士……一再不胜”“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两次都没有考中,可见柳谋没考上进士。故选C。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足”,使……富足;“非道”不合正道的手段,;“以”,凭借。(2)“恨”,遗憾;“徒”,白白地;“无所”,没有什么用来;“下”,对下;“上”,对上。参考译文:我和柳谋,(长辈)从高祖的父亲(那代起)而不同。柳谋比我小两岁,往日在长安,住得相距很近。我和柳谋都很年轻,唯独看见柳谋在众人中很少说话,喜好经书,心中觉得他与众不同。这以后我担任京兆从事,柳谋来参加进士考试,又与他相见,更加知道柳谋广泛地写文章,(经常)向(京城)外通家书。一而再不能考中,担心俸禄供养的迟缓,放弃(考进士)离开(长安),担任广州从事。第95页共95页\n又在邕州,接连获得举荐做到御史,后来凭借智慧免职,回去安家在江陵。有一块住宅,周围种上桑树,有很多仆人,有很多田,种上稻谷,种上麻,养着牲畜,出门有车,不用向别人求情。每天带着各位子弟备好鲜美可口的食物,看寒热气候合宜之时,就利用空闲读书,讲那些所说的追求最高道德的古人事迹来相互勉励。经过永州,因为我而留住了几天,并详尽地讲述了他所做的事情。大凡读书人,居住在家里孝顺长辈、敬爱兄长、恭敬、节俭,担任官吏恭谨而严肃。出外就守信用,回家就宽厚。使他的家富足,不凭借不合正道的手段;使自己得到提拔,不凭借苟且的手段得到。时势要退就退,尊敬老人,(使他们)没有汲水舂米的劳苦。和睦安详增延寿命,兄弟相互友好。不谋求粮食而粮食充足,不设法寻求道义而道义彰显。那么柳谋不考进士到远方担任从事,开始我对此感到疑惑,现在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分别九年在此相会,看他的相貌更伟岸,问他的学业更熟悉,询问他的志向更坚定。唉!我的家族不振兴已经很久了。有见识的人说:如今的世上稍稍有(所谓的)“人”了。像柳谋出仕和隐退,哪里不是所谓的“人”呢?有人问到管仲,孔子说:“(他是)人。”柳谋虽然不被管仲所知,(但是)他为道没有谬误,也可以有这种名声。我不聪明,犯罪被抛弃在越地、楚地间六年,用杂草盖房子,在湘水西面种菜,挖掘池塘可以养鱼,种植黍子可以酿酒,甘于一直做永州的百姓,又遗憾白白地花费俸禄却没有什么报答的,对下愧对农夫,对上愧对朝廷官员。盘算思索往日的过错,日日夜夜再三考虑,没有一样吃的东西是安于口、平于心的。像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年轻时喜好名誉,(就像)嗜好厚重的味道(反而)受到毒害,而至于这样吗﹖因此更加觉得柳谋不考进士担任从事来使他的家富足、自始至终孝顺长辈、敬重兄长是贤能的,现在虽然想要羡慕他,难道再能够做得像他这样﹖柳谋在南方有美好的名声,他的作为一天天地为人所知,我担心柳谋不幸又做出我的后悔的事情,想要中止它而不能够办到,怎么办﹖然而柳谋凭借着诚实敦厚说话不多,怀着他的志向来周密地做事,虽然踏着我的足迹,将不会犯下我的罪过,那么柳谋有什么好后悔的呢?如果能够这样,即使至于大富大贵,又害怕什么呢?振兴我们的宗族的人,大概只能指望你了!53.D54.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句意:难道是觉得一天天衰老就要到达生命尽头了吗?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B.第一个“焉”,为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可不译。句意:都是些无名之辈。第95页共95页\n第二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C.第一个“以”,与后面的“为”连用,意为“把……当作……”,故第一个“以”是介词,“把”。句意:假使真的只是把谋求长寿当作“道”,又不是我所讲的“道”。第二个“以”,是介词,意为“用,拿”。句意:敬完酒,请让我舞剑。D.“于”,都是介词,“在”。句意分别是:人的肉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南阳亲自耕田。故选D。5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娄先生把呼吸的阴阳之气作为食物,把咀嚼药饵作为精神,把无所事事称为清闲,把生命不死称为生存,那么深山中的树木石头、大湖中的乌龟和蛇,年岁都很高且生命持久,它们对于“道”的推行又怎么样呢?句中“为”字出现了四次,且“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这四个句子结构相同、意思完整,构成排比句,因此可在“食”“神”“闲”“生”后断开。“之”字出现两次,且“深山之木石”和“大泽之龟蛇”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意思完整,为对偶句,因此可在“石”“蛇”后断开。“其”为主语,“何如”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因此可以在“其”前断开。参考译文:现在天下被治理得很太平,皇上多次颁布寻访贤能的诏书,娄先生论智慧可以担任职位管理大事,论才学可以宣扬风尚、歌颂德政,思想推行于世,一定会有和他意见相合并愿意推举他的人。娄先生这么着急地去做隐士,我觉得不合时宜。难道是觉得一天天衰老就要到达生命尽头了吗?其实还很年轻,还有从政的锐气;难道是因为身体疲弱想要调养自己吗?其实身体高大且勇猛。问和他一起相处的人,都是些无名之辈。隐居不仕的原因,他没有给我一个很好的答案。假使真的只是把谋求长寿当作“道”,又不是我所讲的“道”。人的肉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左右的。幸亏喜欢探求尧、舜、孔子的主张,唯恐自己探求不到;幸亏生在施行尧、舜、孔子之道的时代,唯恐不能够彻底地将其施行,如果是这样,长寿是可以做到了。寻求圣人之道能够获得,推行圣人之道能够达成,即使寿命短暂,又有谁会悲伤呢?现在,娄先生把呼吸的阴阳之气作为食物,把咀嚼药饵作为精神,把无所事事称为清闲,把生命不死称为生存,那么深山中的树木石头、大湖中的乌龟和蛇,年岁都很高且生命持久,它们对于“道”的推行又怎么样呢?55.C第95页共95页\n56.D57.A58.(1)树根拳曲,土又换成了新的,他们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2)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无知的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59.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致”,使动用法,使……达到;/复,使动用法,使……恢复;全,使动用法,使……健全。三者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使它的本性得以发展罢了/一定使它们恢复和使它们完好。B.它的果实/它实际上。二者都是古今异义。句意: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它实际上有一百倍。C.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石者”。二者句式不同。句意: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D.二者相同,都是目的连词,来。句意:来谋求大价钱/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故选C。5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三日”是修饰“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第95页共95页\n“疗之”作“誓”的宾语,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纵之顺之”是“疗之”的具体做法,所以“疗之”与“纵之顺之”之间应断开,排除C。故选D。5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错误,“号”可以自取,也可为他人所取,“五柳先生”是自号。故选A。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拳”,拳曲;“易”,更换,“培”,培土。(2)“欹”“疏”“曲”,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智力”,智慧和力量;“为”,做。5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吾又何能为哉!”可知,《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培养人才也如同种树,只有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根据“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知,《病梅馆记》中,作者治疗病梅,就是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就一定使它们恢复完好。由此可见,培养人才也如同疗梅,只有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第95页共95页\n参考译文材料一: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材料二:第95页共95页\n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无知的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使它们恢复和使它们完好。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唉!怎么能让我有多一些空闲时间,又有多一些空闲的田地,来广泛贮存南京、杭州、苏州的病态的梅树,竭尽我毕生的时间来治疗病梅呢!60.A61.B62.B63.(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敬长辈、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64.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狂”修饰“走”,状中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累日”表示时间,与“狂走者”联系紧密,“至无雪”,也是表示时间的一个词,与“乃已”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6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先达,应该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对前辈的尊称”说法错误。故选B。6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B.“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误,对“病”的理解错误。应该是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顾忌。故选B。6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是”,因此;“暇”,空闲;“挈挈”,匆匆忙忙;“东”,向东奔去;“是者”,这样的情况;“数”,几、几次。(2)“谨”,慎重办理;“申”,申诫、告诫;;“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负戴,背着、顶着。第95页共95页\n6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理解两个故事的含义,然后把握作者讲述故事的创作目的。“蜀犬吠日”是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越犬吠雪”是说越地很少下雪,所以一下雪,越地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当时的现状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即当时很少有人从师尊师,也很少有人“好为人师”,有的话就觉得奇怪甚至是嘲笑侮辱和咒骂攻击,这跟“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的情况是一样的。柳宗元援引“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例子,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流弊,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的现象,揭示出当时贵族阶层压抑、打击勇为人师者的嚣张气焰。他用类比手法讽刺了士大夫之族无知无识、少见多怪的恶劣行径,并对韦中立不受流弊束缚,拜师求学的态度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参考译文:(一)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群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第95页共95页\n(二)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的圣贤的学说。又忧虑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的学者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一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等待他高兴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三)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龄稍大一点即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65.    繁殖    治理百姓    勉励    你、你们66.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67.B68.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孳:繁殖。(2)句意: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理:治理百姓。(3)句意:勉励你们种植。勖:勉励。(4)句意:养育好你们的孩子。而:你、你们。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飧”,晚饭;“饔”,早饭;“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靠什么;“蕃”,使……繁衍生息;“安”,使……安定。6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中的“名”是名词作动词,命名、称呼。句意: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A.“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句意: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第95页共95页\nB.“安”,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C.“祸”,名词作动词,受到祸害。句意: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D.“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抓,掐。句意: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故选B。6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郭橐驼种树成功的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把它移之于治民就是“能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焉尔”,即顺应人民的生活规律,使人民按照他们的生活规律来生活,不要“长人者好烦其令”、“旦暮吏来而呼”、“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即不要那些当官的频繁的发布命令,命令繁多,折腾老百姓,使百姓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和过正常的生活。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郭橐驼懂得树木的本性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因此他“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这样就保全了树木的本性,不过分溺爱,因此他种树很成功。而为官者看似爱护百姓,却不懂得让百姓休养生息的道理,“烦令扰民”,结果“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参考译文:       ①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         第95页共95页\n②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69.D70.A71.C72.(1)近来收到先生两封信,好像得到药物,高兴得难以表达。(2)我过去犯错时,您刚好在宫廷中,可以详细看到事情的本末,不再一一说了。【解析】6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比如囚禁在狱中,一旦碰到风和日丽的天气,靠着墙摩擦搔痒,伸展肢体,在这个时候,也是舒适的。然而,望天空看地面,不过八尺到一丈宽阔,终究不能出去,怎么还能长久地舒畅呢?“譬如囚拘圜土”,句意,比如囚禁在狱中。“圜土”,监狱的通称,作“囚拘”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一遇和景”,句意,一旦碰到风和日丽的天气。“和景”作“遇”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伸展肢体”中“肢体”作“伸展”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第95页共95页\n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专用为下称上的敬辞”错误。“足下”,后专用为同辈的敬辞。故选A。7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示自己要尽力照顾好李逊”错误。应是李建委托自己的哥哥李逊照顾柳宗元。故选C。7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近来;“及致”得到;“喜复何言”,高兴得难以表达。(2)“曩”,过去;“适”,刚好;“备”,详细。参考译文:杓直先生:州里的传车忽然来到,收到先生的信,又从刘禹锡那得到先生前一封信,心意都殷勤深厚。庄子说,逃身于草莽荒僻之地的人,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非常高兴。我身在蛮夷中,近来收到先生两封信,好像得到药物,高兴得难以表达。我从去年八月以来,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服的病症逐渐好转,以前隔一两天发作一次,现在一个月才发作两三次。永州在楚地最南端,情况和越地相似。我心闷就出游,出游又有很多担心。到野地里有蝮蛇、大黄蜂,抬头望空中,低头看地下,一小步就疲劳困倦。有时走到幽静的树木、美丽的石头边,暂时能笑一笑,不久就不快乐了。为什么?比如囚禁在狱中,一旦碰到风和日丽的天气,靠着墙摩擦搔痒,伸展肢体,在这个时候,也是舒适的。然而,望天空看地面,不过八尺到一丈宽阔,终究不能出去,怎么还能长久地舒畅呢?太平时的百姓,都能得到欢乐,我是读书人,非常熟悉治理天下的道理,独自这样失意啊!确实不值得做太平世界的小官,至于和普通男女相提并论,又不能够,私下自己哀叹!我过去犯错时,您刚好在宫廷中,可以详细看到事情的本末,不再一一说了。现在我弯腰曲背,身体衰残,没有死去已经非常幸运!如果是尧时的人,就不须为了事业有成就而考核劳绩,只想调一个近职,稍微减轻一点罪罚和劳累;即便耕田种麻,娶老农的女儿做妻子,生儿育孙,出力劳役;常常写文章,歌颂太平。假如我的病全部好了,身体恢复强壮,悠悠人世间,不过再做三十年世间客人罢了。前面过的三十七年,不过一瞬间,以后还能得到的(年岁),那是不能足够来玩赏的,也已经明显了。杓直认为确实如此吗?第95页共95页\n我近来找到了经书、史书和诸子著作几百卷,曾经等待发抖心跳稍微安定,有时间就伏案阅读,很能看见圣人的用心,贤士君子立志的本分。文章写了也有几十篇,因为有心病,语言缺少条理,不值得寄给远方(的朋友),只用来自己解闷。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现在我虽然贫穷饥饿,也像饴糖那样甜美。您说已经告诉常州刺史李逊照顾我,我怎么敢把常州刺史当一般人看待呢?如果是一般的人,就不再照顾我了;但是常州刺史未尝写信给我,我怎么敢先写信去呢?尽心尽力,辅佐推行帝王的法令,使自己的罪过得到赦免。不累赘多写了。柳宗元。73.B74.C75.(1)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2)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一个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的百姓。【解析】7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江南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都是“江南刺史崔朴”的行为,句子较长时可以在主语后停顿,因此应在“江南刺史崔朴”后断开,排除CD;“宾客歌酒”都是“从”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泛舟东下”是偏正结构,“泛舟”和“东”都是“下”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7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机智勇敢”于文无据,原文何易于的话是“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百姓的爱护,体现不出“机智勇敢”。故选C。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长”,统治、治理;“长人者”,做官的人;“好”,喜欢、喜好;“烦”,多;“若”,好像;“怜”,怜爱;“卒”,最终。第95页共95页\n(2)“道出”,路过;“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定语后置句,“有能言何易于治状之民”;“治状”,治理的情况。参考译文:材料一: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材料二: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江南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刺史吃惊地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一起骑马回去了。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一个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祥治理政务的百姓。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娃,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放宽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除了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盗贼。”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能够让往来路过的官员为他说好话;某人一年能抓到许多盗贼,击退许多盗贼。县令得到上下等的考绩,就是这样的。”那百姓没有回答,笑着走开了。76.C第95页共95页\n77.B78.B79.(1)试想当今天下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哗和恼怒呢?(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的人不以郑叔的话为错误,却拿孙昌胤的行为来取笑,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称呼老师,大概类似这种情况。“非郑尹”与“快孙子”结构相似,指认为郑尹的话错误,而以孙子的话来取乐,“郑尹”和“孙子”是对人的尊称,前者以官职名字称呼,后者以“子”称呼,中间均不应断开,排除AD。“师”是“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7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旧时均可指国都”说法错误。“师”单用,旧时一般指军队,不可指国都。故选B。7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直接阐述”错,根据文意,他说韩愈遭到诋毁,越犬吠雪的事,是委婉间接地阐述自己不愿意做老师的原因。故选B。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度”,猜想;“不吠”,不像狗一样乱叫;“于群目”,在众人眼前;“召闹取怒”,招惹喧哗和恼怒。(2)“千乘”,一千辆兵车;“师”,军队;“饥馑”,饥荒。参考译文:第95页共95页\n宗元回禀:承蒙您来信说,想要拜我为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您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也不认为是值得肯定的。没有料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地方,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哪里敢做您的老师呢?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冒着被人们嘲笑侮辱的后果,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聚到一起惊怪嘲骂,韩愈因此得到狂妄自大的名号。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狗就会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二年冬天,正好下大雪,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果您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试想当今天下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哗和恼怒呢?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用成年人的道理来要求他们,这是圣人特别重视的。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偏偏决心为儿子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他来到外庭,把笏板插在衣带上,对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惊讶。京兆尹郑叔很生气,拖着笏板,后退站立,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外庭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以郑叔的话为错误,却拿孙昌胤的行为来取笑,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称呼老师,大概类似这种情况。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啊!80.D81.B82.B83.(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而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2)有一天,有位客人来拜访我,仆人拖着柴薪从堂下经过,我于是指着柴薪把心中的疑惑告诉客人。84.①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②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第95页共95页\n【解析】8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久茀不治”说的是园子的情况,“修至”是一个主谓句,“修至”前要断开,排除AC;“十数畦”说的是“蔬圃”的数量,“蔬圃十数畦”共同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8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错误,飧饔分别指晚餐和早餐。故选B。8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错误,应该是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而生疑。故选B。8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长”,统治、治理;“若”,好像;“怜”,怜爱;“卒”,最终。(2)“过”,拜访;“薪”,柴火;“语”,告诉;“语客以所疑”,介词结构后置,把心中的疑惑告诉客人。8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甲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栽种时,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栽种好后管理时,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更不应养护太过而伤树,要保全树木的天性。结合乙文“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可知,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杏树能开花结果,凭着有益于生的条件不被砍伐;桂树、漆树能被人利用因而被割伤或砍伐;樗树臃肿不成材,又因根壮叶大妨害了其他作物被砍伐。参考译文:第95页共95页\n(甲)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乙)伐树记       第95页共95页\n伐树记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园里有臭椿树在那里,它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阳气,于是那些新植的花木得不到养分滋养;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阳光,伸展繁茂。而且它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飘,不坚实,它不值得养,应该砍掉。”于是把臭椿树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园的人又说:“菜园南边有杏树在那里,它的根和枝叶所占据与遮盖的面积方圆约六七尺,树下的土地十分肥沃,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独不能种菜,也应该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发枝,将要开花,可以等待它结果,你难道不能少种几畦蔬菜,把那块地方作为杏树的用地吗?”因而杏树没有被砍掉。       随后我有所醒悟,并感叹道:“唉!庄子曾经说:臭椿树与栎树因为不成材而保全下来,尽了它们的自然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到遭到伤害夭折。现今臭椿树确实不成材,却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树的木质坚硬细密,光泽美观,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说有才与无才的事物,是由于各自碰上的时势不同而确定吗?”       有一天,有位客人拜访我,仆人拖着柴薪从堂下经过,我于是指着柴薪把心中的疑惑告诉客人。客人说:“这有什么奇怪呢?自身无用又处在无用的地方,这才是庄子所崇尚和看重的,如果自身无用又侵害有用之才,又怎么能够幸免呢?那杏树能开花结果,凭着这有益于生的条件来保护住自己的命根,真是幸运呢!至于桂树、漆树不能逃脱斤斧砍伐的原因,是因为得利处正在于它的死,所以它们势必不能生存。它同杏树实在不同。现在臭椿树臃肿不成材,又因根壮叶大妨害了其他作物,它被砍伐的确很合适。这与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的说法又有不同啊。总之,事物的幸与不幸,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罢了。”(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85.D86.B87.B88.(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而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2)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第95页共95页\n89.①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②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解析】8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久茀不治”说的是园子的情况,“修至”是一个主谓句,“修至”前要断开,排除AC;“十数畦”说的是“蔬圃”的数量,“蔬圃十数畦”共同作“为”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8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错误,飧饔分别指晚餐和早餐。故选B。8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错误,应该是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而生疑。故选B。8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95页共95页\n(1)“长”,统治、治理;“烦”,繁多;“怜”,怜爱;“卒以祸”,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2)“矜愍”,怜恤;“愚诚”,指自己的诚意、衷情;“听”,任从,指应许;“庶”,希望。8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甲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结合乙文“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可知,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参考译文:种树郭橐驼传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第95页共95页\n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伐树记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园里有臭椿树在那里,它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阳气,于是那些新植的花木得不到养分滋养;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阳光,伸展繁茂。而且它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飘,不坚实,它不值得养,应该砍掉。”于是把臭椿树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园的人又说:“菜园南边有杏树在那里,它的根和枝叶所占据与遮盖的面积方圆约六七尺,树下的土地十分肥沃,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独不能种菜,也应该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发枝,将要开花,可以等待它结果,你难道不能少种几畦蔬菜,把那块地方作为杏树的用地吗?”因而杏树没有被砍掉。随后我有所醒悟,并感叹道:“唉!庄子曾经说:臭椿树与栎树因为不成材而保全下来,尽了它们的自然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到遭到伤害夭折。现今臭椿树确实不成材,却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树的木质坚硬细密,光泽美观,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说有才与无才的事物,是由于各自碰上的时势不同而确定吗?”有一天,有位客人拜访我,仆人拖着柴薪从堂下经过,我于是指着柴薪把心中的疑惑告诉客人。客人说:“这有什么奇怪呢?自身无用又处在无用的地方,这才是庄子所崇尚和看重的,如果自身无用又侵害有用之才,又怎么能够幸免呢?那杏树能开花结果,凭着这有益于生的条件来保护住自己的命根,真是幸运呢!至于桂树、漆树不能逃脱斤斧砍伐的原因,是因为得利处正在于它的死,所以它们势必不能生存。它同杏树实在不同。现在臭椿树臃肿不成材,又因根壮叶大妨害了其他作物,它被砍伐的确很合适。这与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的说法又有不同啊。总之,事物的幸与不幸,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罢了。”90.D第95页共95页\n91.A92.C93.(1)近来收到先生两封信,好像得到药物,高兴得难以表达。(2)我过去犯错时,您刚好在宫廷中,可以详细看到事情的本末,不再一一说了。94.对自己的遭遇的不满,希望回到朝廷,平安度日。【解析】9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比如囚禁在狱中,一旦碰到风和日丽的天气,靠着墙摩擦搔痒,伸展肢体,在这个时候,也是舒适的。然而,望天空看地面,不过八尺到一丈宽阔,终究不能出去,怎么还能长久地舒畅呢?本题中,“譬如囚拘圜土”,“圜土”,监狱的通称,作“囚拘”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一遇和景”,“和景”作“遇”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伸展肢体”,“肢体”作“伸展”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9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专用为下称上的敬辞”错误。“足下”,后专用为同辈的敬辞。故选A。9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示自己要尽力照顾好李逊”错误。应是李建委托自己的哥哥李逊照顾柳宗元。故选C。9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比”,近来;“及致”得到;“喜复何言”,高兴得难以表达。(2)得分点:“曩”,过去;“适”,刚好;“备”,详细。9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95页共95页\n由“今仆癃残顽鄙,不死幸甚!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孙,以供力役;时时作文,以咏太平”可知,作者认为现在自己弯腰曲背,身体衰残,没有死去已经非常幸运!如果是尧时的人,就不须为了事业有成就而考核劳绩,只想调一个近职,稍微减轻一点罪罚和劳累;即便耕田种麻,娶老农的女儿做妻子,生儿育孙,出力劳役;常常写文章,歌颂太平。表达了对自己的遭遇的不满,希望回到朝廷,平安度日的感情。参考译文:杓直先生:州里的传车忽然来到,收到先生的信,又从刘禹锡那得到先生前一封信,心意都殷勤深厚。庄子说,逃身于草莽荒僻之地的人,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非常高兴。我身在蛮夷中,近来收到先生两封信,好像得到药物,高兴得难以表达。我从去年八月以来,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服的病症逐渐好转,以前隔一两天发作一次,现在一个月才发作两三次。永州在楚地最南端,情况和越地相似。我心闷就出游,出游又有很多担心。到野地里有蝮蛇、大黄蜂,抬头望空中,低头看地下,一小步就疲劳困倦。有时走到幽静的树木、美丽的石头边,暂时能笑一笑,不久就不快乐了。为什么?比如囚禁在狱中,一旦碰到风和日丽的天气,靠着墙摩擦搔痒,伸展肢体,在这个时候,也是舒适的。然而,望天空看地面,不过八尺到一丈宽阔,终究不能出去,怎么还能长久地舒畅呢?太平时的百姓,都能得到欢乐,我是读书人,非常熟悉治理天下的道理,独自这样失意啊!确实不值得做太平世界的小官,至于和普通男女相提并论,又不能够,私下自己哀叹!我过去犯错时,您刚好在宫廷中,可以详细看到事情的本末,不再一一说了。现在我弯腰曲背,身体衰残,没有死去已经非常幸运!如果是尧时的人,就不须为了事业有成就而考核劳绩,只想调一个近职,稍微减轻一点罪罚和劳累;即便耕田种麻,娶老农的女儿做妻子,生儿育孙,出力劳役;常常写文章,歌颂太平。假如我的病全部好了,身体恢复强壮,悠悠人世间,不过再做三十年世间客人罢了。前面过的三十七年,不过一瞬间,以后还能得到的(年岁),那是不能足够来玩赏的,也已经明显了。杓直认为确实如此吗?我近来找到了经书、史书和诸子著作几百卷,曾经等待发抖心跳稍微安定,有时间就伏案阅读,很能看见圣人的用心,贤士君子立志的本分。文章写了也有几十篇,因为有心病,语言缺少条理,不值得寄给远方(的朋友),只用来自己解闷。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现在我虽然贫穷饥饿,也像饴糖那样甜美。您说已经告诉常州刺史李逊照顾我,我怎么敢把常州刺史当一般人看待呢?如果是一般的人,就不再照顾我了;但是常州刺史未尝写信给我,我怎么敢先写信去呢?尽心尽力,辅佐推行帝王的法令,使自己的罪过得到赦免。不累赘多写了。柳宗元。95.D第95页共95页\n96.A97.C98.(1)我过去犯错时,您刚好在宫廷中,可以详细看到事情的本末,不再一一说了。(2)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现在我虽然贫穷饥饿,也像饴糖那样甜美。99.对自己的遭遇的不满,希望回到朝廷,平安度日。【解析】9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比如囚禁在狱中,一旦碰到风和日丽的天气,靠着墙摩擦搔痒,伸展肢体,在这个时候,也是舒适的。然而,望天空看地面,不过八尺到一丈宽阔,终究不能出去,怎么还能长久地舒畅呢?“囚拘圜土”是“囚拘(于)圜土”,“圜土”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负墙”与“搔摩”是状中关系,不能断开,排除A;“伸展肢体”是动宾短语,省略了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D。9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下称上”错,足下,后专用为同辈之间的敬辞。故选A。9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示自己要尽力照顾好李逊”错,应是李建委托自己的哥哥李逊照顾柳宗元。第95页共95页\n故选C。9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囊”,过去、从前;“足下”,您;“适”,恰好;“备”,详细。(2)“贫者,士之常”,判断句;“羸馁”,贫穷饥饿;“甘”,意动,感到甜美。9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今仆癃残顽鄙,不死幸甚”可知,对自己的遭遇的不满结合“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可知,希望回到朝廷,平安度日。参考译文:杓直先生:州里的传车忽然来到,收到先生的信,又从刘禹锡那得到先生前一封信,心意都殷勤深厚。庄子说,逃身于草莽荒僻之地的人,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非常高兴。我身在蛮夷中,近来收到先生两封信,好像得到药物,高兴得难以表达。我从去年八月以来,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服的病症逐渐好转,以前隔一两天发作一次,现在一个月才发作两三次。永州在楚地最南端,情况和越地相似。我心闷就出游,出游又有很多担心。到野地里,有蝮蛇、大黄蜂,抬头望空中,低头看地下,一小步就疲劳困倦。有时走到幽静的树木、美丽的石头边,暂时能笑一笑,不久就不快乐了。为什么?比如囚禁在狱中,一旦碰到风和日丽的天气,靠着墙摩擦搔痒,伸展肢体,在这个时候,也是舒适的。然而,望天空看地面,不过八尺到一丈宽阔,终究不能出去,怎么还能长久地舒畅呢?太平时的百姓,都能得到欢乐,我是读书人,非常熟悉治理天下的道理,独自这样失意啊!确实不值得做太平世界的小官,至于和普通男女相提并论,又不能够,私下自己哀叹!第95页共95页\n我过去犯错时,您刚好在宫廷中,可以详细看到事情的本末,不再一一说了。现在我弯腰曲背,身体衰残,没有死去已经非常幸运!如果是尧时的人,就不须为了事业有成就而考核劳绩,只想调一个近职,稍微减轻一点罪罚和劳累;即便耕田种麻,娶老农的女儿做妻子,生儿育孙,出力劳役;常常写文章,歌颂太平。假如我的病全部好了,身体恢复强壮,悠悠人世间,不过再做三十年世间客人罢了。前面过的三十七年,不过一瞬间,以后还能得到的(年岁),那是不能足够来玩赏的,也已经明显了,杓直认为确实如此吗?我近来找到了经书、史书和诸子著作几百卷,曾经等待发抖心跳稍微安定,有时间就伏案阅读,很能看见圣人的用心,贤士君子立志的本分。文章写了也有几十篇,因为有心病,语言缺少条理,不值得寄给远方(的朋友),只用来自己解闷。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现在我虽然贫穷饥饿,也像饴糖那样甜美。您说已经告诉常州刺史李逊照顾我,我怎么敢把常州刺史当一般人看待呢?如果是一般的人,就不再照顾我了;但是常州刺史未尝写信给我,我怎么敢先写信去呢?尽心尽力,辅佐推行帝王的法令,使自己的罪过得到赦免。不累赘多写了。柳宗元。100.B101.A102.B103.(1)成名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2)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104.①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乐”“熙然而卧”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解析】10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使人害怕的情形,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见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乎东西”为“叫嚣”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虽”为关联词,一般位于句首,排除A。故选B。第95页共95页\n10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青年读书人”错误,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故选A。10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错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这正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故选B。10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早出暮归”,省略句,补充主语“成名”;“败堵”,破墙;“靡”,没有;“迄”,最终。(2)“盖”,表推测,估计;“岂”,表反问,哪里;“旦旦”,天天。10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艺术手法的能力。根据“乡邻之生日蹙……往往而死者”“而吾以捕蛇独存”可知,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根据“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可知,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乐”“熙然而卧”对比;根据“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可知,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参考译文:(一)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对。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毁坏的墙脚、荒草丛生的地方,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 终究没有找到。即使捕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第95页共95页\n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二)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住它,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蛇的人,(准许用蛇)抵他的赋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第95页共95页\n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接替干这件事已有十二年,险些送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姓蒋的人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说道:“你要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不幸那么厉害呢。假使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一年一年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了,(被苛捐所迫)大家哭着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劳累得)跌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时疫的毒气,处处是死人成堆。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起的,那些人家现在十家剩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不到二三家;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在十家剩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是我靠着捕蛇单独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使人害怕的情形,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见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献上去,回家来就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我一年中冒死亡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就快快活活地过安乐的日子。哪里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来,就已经(死)在后了,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使)呢?”我听了更加悲痛。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还真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105.C106.C107.D108.(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109.(1)秦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2)秦朝不施行仁政。(3)秦朝政治方面的失败。【解析】10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负锄梃谪戍”是修饰“徒”,“之”为结构助词,所以应在“徒”后面断开,排除BD。“时则”作“有”的状语,所以应在“时”前面断开,排除A。故选C。10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第95页共95页\nC.“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错误。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故选C。10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很难产生贤能之人”错误。由原文“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可知,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所以原文所即使有贤能之人也很难在那个时代立足,而不是说很难产生贤能之人。故选D。10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作难”,发难,指陈涉一人起义;“隳”,毁坏;“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2)“据”,占据;“都”,名词活用作动词,建都;“摄”,控制;“此其所以为得也”,判断句,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第95页共9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27 页数:95
价格:¥15.88 大小:134.35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