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元稹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元稹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86
2
/86
剩余8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元稹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遣悲怀三首①(其一)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之意。B.“百事乖”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C.中间四个叙述句用笔干净,刻画人物传神,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以及怀念的深情。D.尾联写诗人虽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和妻子共享的遗憾,传达出极其悲痛凄苦的内心感情。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乐天①元稹第86页共86页\n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②未生。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当时作者被贬为通州司马。②髭:嘴唇上边的短须。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诗人写这首诗给白居易,既有思念,又有同病相怜之感。B.颔联回忆同登科后二人成为挚友,当时白居易刚开始做官,还非常年轻。C.第六句中“三千里”,写出距离的遥远,“老江城”表达出被贬的无奈。D.诗人最后对朋友说前途或许还有,但对人生之路走向何处内心感到迷茫。4.元稹与白居易交情深厚,被世人传为佳话。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二人的友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夜饮元稹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①行。漫唱江潮曲,闲征②药草名。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注:①巡,斟酒一周为一巡,越巡,指已经添了好几回酒。②闲征,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宾主无拘无束,开怀畅饮,越巡行再现了他们也饮过程中的豪迈气概。第86页共86页\nB.颈联写夜宴酒酣时宾主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并吟唱,体现了他们清雅高洁的情趣。C.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D.这首诗描写了一次夜宴的情形,诗人的言谈笑语中蕴含着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感。6.有评论认为,这首诗首联的描写非常精彩,请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酬乐天喜邻郡元稹①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符竹偶因成对岸,文章虚被配为邻。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②人。【注】①长庆二年,元稹调至越州,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②越州产美酒,有“醉乡”之名。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即以诗词相互酬答唱和。元稹听闻白居易至邻郡赴任,喜而作诗相赠,酬答之中尽显情谊之深。B.首联诗人自比“蹇驴瘦马”,慨叹梦里方能着“紫绶朱衣”,透露出了诗人刚到越州时心情的低落。C.颔联中“偶”“虚”对举,表明友人邻郡为官,纯属意外;诗文唱和,承蒙厚爱,两字内涵丰富。D.本诗第六句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之乐。8.《一瓢诗话》中评元稹的诗“言浅而思深”,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诗论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第86页共86页\n使东川·南秦雪①元稹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②上南秦。【注】①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经骆口驿所作。②青骢:释义为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首七律对仗工整,首联“帝城寒尽”对“骆谷春深”,帝都寒意已尽,骆谷暮春已来却未有春意,写出了此地天气寒冷。B.颔联“才见”“已惊”表现出蜀道气候变化之快;“云似盖”“雪如尘”有云就马上下雪了,更突显环境恶劣。C.颈联化用岑参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样将雪比作银白色的梨花,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D.诗人受贬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飞鸟”“猿”不飞不啼,只有几声青骢蹄声表现出四周环境沉寂苍茫。10.元稹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使东川·南秦雪①元稹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②御史上南秦。第86页共86页\n【注】①本诗为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经骆口驿之路所作。②青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帝城寒尽”对“骆谷春深”,帝都寒意已尽,骆谷却无春意,写出了此地天气寒冷;颔联“云似盖”对“雪如尘”,有云即下雪,更突显环境恶劣。B.颔联“才见”“已惊”表现出蜀道气候变化之快;颈联化用岑参诗句,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将雪比作“万朵银”,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C.尾联中“飞鸟”“猿”这两个意象的使用,衬托出诗歌意境的沉寂、苍茫、孤独,在这个不见飞鸟不闻猿啼的时节和蜀道,只有几声青骢蹄声。D.诗人被贬,走在荒无人烟的蜀道之上,四周环境恶劣,只有一匹骏马与诗人相伴,表达了前途未卜的忐忑以及内心的孤独、悲苦。12.元稹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初除浙江,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①元稹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②上越州。兴庆③首行千命妇④,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由同州升任浙东观察使之时。②双旌,朝廷赐予观察使的旗幡。③兴庆,即兴庆宫,唐玄宗所建行宫。④命妇,古代受封号的女子。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嫁归巴地”与“今上越州”对举,委婉道出“妻有阻色”的原因。B.颔联叙写妻子于兴庆宫受封命妇班首而自己就任要地,流露出踌躇满志之情。C.颈联想象海楼旁翡翠和镜水上鸳鸯雌雄相伴悠闲和美场景,颇具画面美感。第86页共86页\nD.尾联直陈自己内心感受以及对君主无复他求的强烈愿望,尽显人臣之赤诚。14.请结合全诗从情和理两方面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晓”妻的。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使东川·南秦雪[注](唐)元稹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注]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15.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萃》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时节依旧寒冷,本诗通过描绘山峰、笋石、松萝、飞鸟、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静谧的氛围。B.颔联中“才”“已”两个副词运用巧妙,既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不安之情。C.颈联比喻运用极为精巧,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D.尾联以飞鸟、猿烘托周围环境的沉寂,以其“不飞不动”反衬诗人的“动”,抒发诗人孤寂悲凉之情。17.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第86页共86页\n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元稹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①悲群鸟,收田②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注]①化蛤,即雀化蛤。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②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写作时间,描写诗人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惊觉寒露时节已至。B.颔联对仗工稳,“叶”和“雁”呼应诗题,“千家”和“万里”给寒露时节的秋色提供了恢宏阔大的背景。C.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们常用松柏象征坚忍不拔的品格,本诗尾联也表达了这层含义。D.这首咏寒露的诗,内容质朴,语言平实,写出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是一首端然大气的节气诗。19.有人评论此诗,虽“寒露惊秋”,却无伤秋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坐元稹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注】元和十年元稹被贬为通州时所作,一说元和五年被贬江陵时所作。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6页共86页\nA.诗人心情随着天气变化:阴雨连绵时,诗人心情压抑;天气放晴,明月升起,刮起凉风,诗人心情转好。B.“南瘴”“暗廊”等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湿地”照应“雨滞”,表现出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C.颈联点明夏末转秋的季节,在对夜景的描绘中暗含诗人纷乱的心绪,使尾联的抒情水到渠成。D.尾联中诗人想象自己的孩子在千里之外看着自己所寄的满床家书,运用对写手法,借写对方来写自己。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江楼月[唐]元稹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注东。【注】杏园:泛指都城长安新科进士游宴之处。采桑子[宋]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22.下面对《江楼月》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驿楼江水,明月当空,静谧夜色中诗人有淡淡的感伤。B.颔联写月色弥漫,江涛阵阵,一色一声都拨动着诗人的心弦。C.颈联写远近各处,阴晴有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D.尾联写遥想帝乡,月光洁白,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真挚朴实。第86页共86页\n23.两首作品,思想感情有相通处,表现手法则有大不同。围绕“江楼月”,《采桑子》上下两阕分别从“不似”“却似”着笔,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后因谓两地相距遥远不能迅速会晤为缩地无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从雨、云的气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B.诗中的“穿上”“受风”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凸显了物候特点和灵性。C.诗的颈联景物描写暗含了诗人本要放棹寻友,江送潮头,又难一苇飞渡。D.本诗撷取新春水景树色,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春日生活气息。(2)“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3)诗的前四句刻画春景如何由细微到明显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洞庭湖①元稹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②。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③。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第86页共86页\n[注]①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因湖中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元被贬谪后经过洞庭湖而作此诗。②曙河,拂晓的银河。③虞,舜,也称虞舜。轩,轩辕黄帝。讵,难道。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就给人苍凉沉重之感,“泛海”其实是宦海,洞庭波又暗喻宦海风波。B.颔联写出了洞庭湖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C.颈联借典抒情,诗人对舜帝南巡君山和黄帝张乐于洞庭湖表达了景仰之情。D.诗歌寓情于景,描写的景物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2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离思其五①(唐)元稹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为薛台悼亡(唐)白居易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注】①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27.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诗“寻常百种花齐发”一句,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B.元诗“偏摘梨花与白人”一句,“白花”衬“白人”,是对人物外表和内在的赞美。C.白诗“半死梧桐”既与其后的“老病身”相应,又蕴含失去配偶之意。D.白诗“重泉”犹九泉,“一念一伤神”写出了思念之深之痛。第86页共86页\n28.元诗的“可怜和叶度残春”与白诗的“月冷空房不见人”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但手法各异,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折枝花赠行元稹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岑参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2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首句均点明了送别的时令,一为樱花烂漫之时,一为天山飞雪之际,营造了不同的送别氛围。B.元诗第二句着一“逐”字,画出两情相依之态。这份感情将和着这折枝花,时时伴随友人别后远行。C.岑诗处处有雪。送别时的大雪纷扬,赠送的礼物是傲雪的松枝,由此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D.两诗的语言质朴自然,又不失典雅蕴藉。尽管送别场景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深情。30.两首诗均有折枝送别之事,请分析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离思其五①(唐)元稹第86页共86页\n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为薛台悼亡(唐)白居易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注】①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31.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诗“寻常百种花齐发”一句,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B.元诗“偏摘梨花与白人”一句,“白花”衬“白人”,是对人物外表和内在的赞美。C.白诗“半死梧桐”既与其后的“老病身”相应,又蕴含失去配偶之意。D.白诗“重泉”犹九泉,“一念一伤神”写出了思念之深之痛。32.元诗的“可怜和叶度残春”与白诗的“月冷空房不见人”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但手法各异,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惊蛰二月节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初”字,意味着与春天的初次相见,满怀期盼,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第86页共86页\n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34.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唐)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元稹(唐)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他的好友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3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被贬途中诗赠元稹,元稹千里之外以诗酬答。题中元九、微之均为元稹。B.诗家最忌“犯复”,白诗却连用三个“灯”,凸显了时间的漫长、氛围的沉重。C.白诗以“暗坐”状写诗人心境,元诗“闲诗”则一扫沉重,格调颇为闲适宁静。D.元诗从友人彻夜读诗写到自己的夜深难眠,一“还”字回应了友人的深情厚谊。36.两首诗都以“声”结尾,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离思五首(其四)第86页共86页\n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妻的_________________之情。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甲)为薛台悼亡(唐)白居易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乙)离思其五①(唐)元稹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注】①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38.以下与甲诗最契合的成语是( )A.古井无波B.室迩人远C.暮云春树D.遗世独立39.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半死梧桐”既与其后的“老病身”相应,又蕴含失去配偶之意。B.甲诗“重泉”犹九泉,“一念一伤神”写出了思念之深之痛。C.乙诗“寻常百种花齐发”一句,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D.乙诗“偏摘梨花与白人”一句,“白花”衬“白人”,是对人物外表和内在的赞美。40.同样是悼亡,乙诗的“可怜和叶度残春”与甲诗的“月冷空房不见人”相比,有何异同。第86页共86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惊蛰二月节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C.颔联写蜀地盛开的桃花和飞来的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突显春意的浓烈。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42.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舟中读元九诗[唐]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得乐天书[唐]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43.这两首诗都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白诗以_______这一意象串联诗歌,突显深情;元诗则以一____字统领情感。第86页共86页\n44.这两首诗在描写手法上各有其妙,试作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惊蛰二月节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注释:蜀锦:四川传统技艺,成都标志性技艺,织造工艺细腻严谨,配色典雅富丽,皆有寓意。春鸠:春天的鸠鸟。我国有绿鸠、果鸠、火斑鸠、皇鸠、金鸠、鹃鸠和斑鸠等,其中有15种鸠是中国特有物种。矩:规则,法则。生事:指生计;境遇。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46.诗的颈联使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种竹(并序)【1】第86页共86页\n唐元稹昔乐天赠予诗云:“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予秋来种竹厅下,因而有怀,聊书十韵。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丹丘【2】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3】。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4】。注释:【1】此诗作于元和五年,时作者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2】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3】青琅玕:指竹子,比喻绿竹美如玉石。【4】阑:结束4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韵,点题,呼应诗序,逢秋思友,借竹明志,交代了种竹缘由。B.第三至六韵,写竹失地伤根,又遭蝉聒蛙集等,突出生长环境的恶劣。C.第七、八韵,转为抒情,既叹仙坛路远、书信难达,又惊瘴江地偏岁寒。D.第九、十韵,收束全诗,“可怜”“坐伤”两句抒发了诗人种竹的感慨。48.下列与竹的诗句所体现的竹的品格,与“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最接近的一项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B.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唐•刘长卿《斑竹》)C.岁寒有贞姿,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明•唐寅《孤竹图》)D.种竹满山阿,萧萧风雨多。会当成翠实,鸣凤一来过。(元•于立《题墨竹》)49.《种竹》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惊蛰二月节元稹第86页共86页\n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初”字,意味着春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C.领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51.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得秋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①元稹湓城万里隔巴庸②,纻薄绨轻共一封。腰带定知今瘦小,衣衫难作远裁缝。唯愁书到炎凉变,忽见诗来意绪浓。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16年),元当时既为通州司马;轻庸,也作轻褣、轻容,一种薄纱。②湓城,今江西九江;巴庸,巴和庸是古国名,相当于今四川东部和湖北西北一带,此处指通州。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收到元稹所寄的纻丝布白轻庸后把它制成了衣服,赋诗一首寄与元稹,本诗是元稹的唱和诗。B.九江与通州相隔万里,元白两人虽不能相见却心有牵挂。“瘦小”“衣衫难作”等词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受.C.元接到友人的书信之前,担心世态炎凉,两人的友谊经不起考验。但友人的书信打消了他的顾虑。第86页共86页\n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本诗攫取赠予衣物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表达情感。53.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①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③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注释】①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据《晋书·邓攸传》记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②潘岳:西晋诗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③窗(yǎo)冥:深暗的样子。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由妻子早逝,想到人生即使能够百年,其实也还是有限的。B.诗人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可以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无望的幻想。C.尾联中作者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痴情缠绵,哀痛欲绝,感人至深。D.本诗从现在写到将来,语言质朴,却字字出于肺腑,从情感抒发看更多的是悲对方而不是悲自己。55.诗的颔联写到邓攸、潘岳两人的典故,对表达悲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第86页共86页\n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56.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B.幢幢:形容影子晃动的样子。这里指灯影晃动。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节特征。57.对这两首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诗一、二句写自己在夜晚对着荧荧灯火,读好友元稹的诗,直到灯油将尽夜静更阑还放不下。B.元诗一、二句写诗人在一个晚上听到了好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消息,顿觉灯光黯淡,灯影摇曳不定,这是由于内心悲痛而造成的错觉。C.白诗的第三句,是说诗人由于眼痛而吹灭了灯,躺下也不能入睡,只好在黑暗中再坐一会儿。D.元诗的第三句,是传神之笔。诗人已经病倒“垂死”,听到消息竟然能够艰难地“坐起”,可见对朋友关切之深。“惊”字写出了震惊之情,“坐起”写出了震惊之状。58.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了“残灯”,白诗侧重于客观写实,元诗侧重于主观感觉。B.两首诗的结句都用景物描写,把深情寓于景物之中,是景语,也是情语,耐人寻味,加强了表达效果。第86页共86页\nC.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怀念朋友、独坐孤灯、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D.从这两首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元稹对白居易的思念和关怀特别强烈,而白居易对元稹的关怀和思念就显得一般,不够强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高荷元稹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①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②。不学着水荃③,一生长怙怙④。【注释】①飐(zhǎn),颤动;②擪(yè),按、压;③荃,一种水草;④帖(tiē),安定,安宁。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余根”“才四叶”对举,“才”字感喟颇深,突出高荷的难得。B.“飐闪”一词写出风吹叶动之状,以“碧云扇”喻荷叶,生动贴切。C.“团圆青玉叠”一句表现出圆润、碧绿的荷叶交相叠映的动人之姿。D.“亭亭”“鼎鼎”两词表现出荷叶借风昂首、挺举不弯的超拔之姿。60.诗歌结尾为什么写“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唐代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第86页共86页\n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②邓攸:西晋人。《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潘岳:西晋人。妻死,作《悼亡诗》三首。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已,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62.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6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渲染悲凉气氛。B.第二句中的“君”是指元稹的好友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琵琶行》有云“江州司马青衫湿”。C.“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得知好友已处重病之中,诗人惊得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D.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64.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第86页共86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独游元稹远地难逄侣,闲人且独行。上山随老鹤,接酒待残莺。花当西施面,泉胜卫玠①清。鹈鹕满春野,无限好同声。【注】①卫玠,中国古代美男子。6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诗人独自行走于偏远之地、难以遇到同伴的孤寂心境。B.颔联描写独游时的情形:上山时有老鹤相随,饮酒时待残莺相伴。C.颈联是对周围景色的描写,重点突出山花娇美、泉水清澈的特点。D.尾联通过鹈鹕的叫声,描绘出了郊野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场景。6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闲”字,既照应了“独游”这一标题,又点出诗人游手好闲、孤芳自赏的形象特点。B.颔联精心选择了“老鹤”与“残莺”两个典型的意象,借以烘托诗人山野独行时的落寞心绪。C.颈联用典,以“西施”与“卫玠”两个历史人物作比,生动形象地写出山间“花”与“泉”的特点。D.全诗以质朴自然的笔触,描述诗人独游时的所见所闻,真实的反映了他出游的心情和感受。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第86页共86页\n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元稹和白居易(字乐天)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元稹被贬后在通州所写。6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B.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C.“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得知白居易已处重病之中,诗人惊得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D.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68.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6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从雨、云的气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B.诗中的“穿上”“受风”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凸显了物候特点和灵性。C.诗的第五句写雪消水添,意可放船直下,暗含了诗人想要与白乐天早日相见的愿望。第86页共86页\nD.诗人惋惜早春之景不能与白乐天同赏,用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四年和无奈之情。70.诗中从不同角度写早春的景象,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②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①元和五年,元槙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②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7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写舟中夜读元九诗,读至灯残灯灭,眼痛暗坐,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B.白诗前三句蓄势,尾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烈效果。C.元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D.元诗第三句和白居易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72.两诗的尾句,诗人借用“风雨”表达了哪些共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以州宅夸于乐天①第86页共86页\n唐·元稹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②满眼来。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我是玉皇香案吏③,谪居犹得住蓬莱。【注释】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出为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刺史之时。②稽山:会稽山的省称,位于绍兴东南,山北有镜湖。③香案吏:指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7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元稹向朋友白居易夸耀自己的私人院落之美。B.越州城四周环境好,远空的白云成堆环绕,东南还有镜水与稽山。C.因为州城四面的风景美如屏风画卷,诗人--家常登楼台欣赏风景。D.州城夜晚的风景独特,银河仿佛就在檐前;鼓角声仿佛地下传来。74.诗的结尾两句写了什么内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喜”还是“悲”?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智度师二首元稹其一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僧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其二三陷思明(注)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注)思明:史思明,安禄山手下大将。7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6页共86页\nA.两诗以智度师出家为界,前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智度师人生境界的企慕。B.“铁衣抛尽衲禅衣”巧用借代写出了智度师身份的变化,两“衣”相对,饶有情趣。C.智度师功名藏尽后,走在天津桥上无人认识,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D.无论是战场将军,还是僧人,在这两种人生体验中,智度师都是一个成功者。76.诗中的智度师形象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智度师二首元稹其一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僧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其二三陷思明【注】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注】思明:史思明,安禄山手下大将。7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以智度师出家为界,前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智度师人生境界的企慕。B.“铁衣抛尽衲禅衣”巧用借代写出了智度师身份的变化,两“衣”相对,饶有情趣。C.智度师功名藏尽后,走在天津桥上无人认识,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D.无论是战场将军,还是僧人,在这两种人生体验中,智度师都是一个成功者。78.诗中的智度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第86页共86页\n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后因谓两地相距遥远不能迅速会晤为缩地无术。7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从雨、云的气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B.诗中的“穿土”“受风”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凸显了物候特点和灵性。C.诗的第五句写雪消水添,意可放船直下,暗含了诗人想要与白乐天早日相见的愿望。D.诗人惋惜早春之景不能与白乐天同赏,用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思念和无奈之情。80.有人评价这首诗“写早春,渐渐由微而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注】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第86页共86页\n8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8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8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元稹和白居易(字乐天)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元稹被贬后在通州所写。(1)本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2)作者通过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遣悲怀①元稹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84.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第86页共86页\nD.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85.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 蝉【唐】元稹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86.诗歌对蝉的态度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87.诗中将“朝阳凤”和“春鸠”、“春蝉”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 蝉【唐】元稹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第86页共86页\n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88.诗歌对蝉的态度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89.诗中将“朝阳凤”和“春鸠”、“春蝉”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①看秋风。【注】①篱落,即篱笆。90.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诗均以“菊花”为题,表面描写菊花,深层有所寄托。B.两诗都用了陶渊明与菊花的典故,表达了对菊花的独特感情。C.第一首“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忘记时间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D.唐寅的《菊花》诗,善用比喻。语言清新,篱笆后面的菊花好像一夜霜降后从天坠落,尽情绽放。91.两首诗都以菊花为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不同。第86页共86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遣悲怀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 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今朝教育整理。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92.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妻子的形象。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是极其凄苦的。93.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竹枝元稹深院虎溪竹,远公身自栽。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第86页共86页\n贵宅安危步,难将混俗材。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作者自注】山竹枝:自化感寺携来,至清源,投之辋川耳。9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竹枝是远公亲手栽种,生长在深院的虎溪旁。首联交代了竹枝的由来。B.诗歌叙事中饱含深情,“多惭”表达了对远公扶送诗人出山的愧疚之情。C.诗歌用“安危步”肯定了山竹的功劳,并且指出山竹与“俗材”不同。D.诗歌语言晓畅,朴实自然,将“我”与山竹的生活琐事描绘得情趣盎然。95.诗歌尾联用语平易,却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遣悲怀三首①(其二)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②,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9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B.“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C.“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第86页共86页\nD.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97.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98.“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____(人名)。99.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移情入景,以悲凉的心境观景,无焰的“残灯”、摇曳不定的“灯影”流露出诗人的悲伤之情。B.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只以神态描写就尽显诗人听闻友人遭贬谪后的震惊之情。C.乐天在读了此诗后曾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可见其诗有很强的艺术魅力。D.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100.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10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第86页共86页\n阅读下面诗歌,完下列小题。菊花唐·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02.“陶”指东晋诗人,本学期学过他的诗作。103.下列选项中描述的季节与本诗不同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B.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104.请说说元稹独爱菊花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寒夜寄卢子蒙元稹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寞资。轻寒酒醒后,斜月枕前时。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闻君亦同病,终夜远相悲。注:本诗题目一作“寒夜寄卢子蒙,子蒙近亦丧妻”。10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将月比作“阴秋镜”,说明是秋夜月色阴冷黯淡,衬托出诗人丧妻后的颓丧。B.第二句中“寂寞资”指诗人丧妻独居,百无聊赖,只有寒意相伴,其情孤苦。第86页共86页\nC.第三句中“酒醒”二字暗点诗人无法排遣心中愁绪,只能借酒消愁,然而愁苦更甚。D.尾联点题,诗人所“悲”的,不仅有同病相怜之痛,也有对友人近况的担忧之情。106.本诗的颈联写得十分动人,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10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作这首诗时两人正分处两地,山水相隔,只能凭借诗歌来表达衷情。B.诗中写潮猛浪大的江中仍可听到棹歌声声,含蓄表现了渔人生活的艰辛。C.颈联写雪消水添,本可以放船直下会友,可惜潮涌波漫,只能欲泛还止。D.诗歌末句用“缩地”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真可谓无理而妙。108.诗中从不同角度写早春的景象,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10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遣悲怀①[唐]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第86页共86页\n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乐天授①江州司马元稹残灯②无焰影幢幢,此夕③闻君谪九江。垂死④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释】⑴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⑵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⑶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⑷垂死:病危。110.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移情入景,以悲凉的心境观景,诗人笔下无焰的“残灯”、摇曳不定的“灯影”都流露出诗人的悲伤之情。B.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只以神态描写就尽显诗人听闻友人遭贬谪后的震惊之情。C.乐天在读了此诗后曾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可见其诗有很强的艺术魅力。D.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111.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遣悲怀三首①(其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第86页共86页\n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1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B.“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C.“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D.“诚知”句,与作者写给韦丛的另一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角度一致,意蕴相通,可谓异曲同工。E.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113.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遣悲怀三首①(其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第86页共86页\n【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1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B.“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C.“诚知”句,与作者写给韦丛的另一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角度一致,意蕴相通,可谓异曲同工。D.“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E.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115.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1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元稹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赠江客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1)元诗和白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2)比较两诗一、二句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3)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阅读元稹的《菊花》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第86页共86页\n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17.东晋____________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118.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_______________119.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晚秋唐代 元稹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注:“欹”同“倚”121.诗歌前两联写了晚秋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12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离人一种怎样的心绪?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2.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错误。“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故选B。第86页共86页\n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颔联: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干贫苦的美好品德。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3.B4.①深深思念。因为思念白居易而坐到天明。②回忆交往经历。二人同科考中,而后成为挚友。③劝慰朋友,但又感到迷惘,同病相怜;劝慰朋友说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对前途感到迷惘。【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当时白居易刚开始做官,还非常年轻”错,第四句说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第一次做官时都很年轻,不只是白居易。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题目“寄乐天”可见二人感情深厚,因为思念、有情而写诗寄语;由首联“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可见深深的思念。元稹因为思念白居易而彻夜难眠,坐到天明,回忆往事悠悠岁月中多少美好的回忆,因着再也回不去的从前而倍加伤感。颔联“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写二人同登科后二人成为挚友,当时刚开始做官,都还非常年轻,回忆交往经历。二人同科考中,而后成为挚友。颈联“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写同病相怜,同样的不谙世故,同样的单纯正直,同样的仕途坎坷,命途多舛,“三千里”,写出距离的遥远,“老江城”表达出被贬的无奈。尾联“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劝慰朋友和自己,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感到迷惘。5.C第86页共86页\n6.①视听结合。前句运用视觉写隔帘的灯火迷离朦胧,别具美感;后句运用听觉写风雨交加,描写细腻。②虚实结合。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而是让读者从隔帘而望的明亮灯火去展开联想,虚实结合,意境幽远。③运用对比。屋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屋外风声雨声,显得凄清。这样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屋内的欢乐,也暗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分析不当,尾联写诗人厌倦了这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仕途而奔波的生活。诗人的言谈笑语中隐藏着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诗人暂时逃避现实,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和快乐。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屋里灯火通明,隔着帘子也透出亮光,外面风雨连连,吹打着竹稍发出声响。视听结合,前句从视觉角度来写的,写出屋内隔帘的朦胧美;后句从听觉角度来写的,写风雨交加的声音,细腻生动。虚实结合,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而是将画面推至室外,让读者从隔帘望到的明亮灯火去展开联想,留下无穷无尽的余意。隔帘的灯火迷离蒙陇,别具美感,比正面描写宴会的华灯高照更富一种含蕴幽深的美。运用对比,屋内灯火辉煌,正在宴饮,一片欢乐;屋外正值风雨,雨丝酒在竹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轻响,夜风轻轻摇曳着竹梢,发出一阵阵如箫如管的清音,显得凄清。衬托出帘内的温馨欢乐,令人心向神往,感到亲切和温暖。也暗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言谈笑语中隐藏着几多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7.D8.“老大那能更争竞”,近脱口而出,年老之人哪还能去跟别人争呢?表达了诗人调至越州后对仕途的迷茫和无奈;“任君投募醉乡人”,近口语化的言辞,期盼老友多相往来,把酒对盏,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知音的渴盼和内心的寂寞失落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第86页共86页\nD.“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之乐”错。苏轼的这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对海棠花的喜爱,表达了苏轼与朋友游玩时快乐的心情,再现了他被贬黄州后达观、潇洒的胸襟。而本诗第六句,表达的是元稹被调任越州后,借夜赏美景来打发自己郁闷的时光,传达出内心的失落。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抓住“言浅”“思深”来分析。“言浅”意思是语言浅显易懂,或者具有口语化特征。如“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以“蹇驴瘦马”自比,形象地写出自己的病瘦;而“尘中伴”则暗示自己的遭遇;“紫绶朱衣”代指高官,“梦里身”意思是只在梦里自己才能回到京城继续做高官。这两句表面写到越州后自己的生活和外貌,实则“思深”,写出刚到越州时心情的低落,内心的痛苦;“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年老之人哪还能去跟别人争呢?近乎脱口而出;“任君投募醉乡人”,近口语化的言辞,期盼老友多相往来,把酒对盏。这是“言浅”,而“思深”则是这表面的洒脱之下对未来仕途的迷茫和无奈;而对老友的期盼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知音的渴盼,也暗含着内心的寂寞失落之情。9.C10.参考答案1:①辞浅意哀(表达):整首诗浅显易懂,简单、朴实地表达出最哀伤、最深沉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哀愁和对未知的忐忑。②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诗人独自骑马在入蜀途中,表现出被贬的孤独、悲伤。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描绘出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不禁让人生发同情。参考答案2:①辞浅(语言风格):整首诗浅显易懂,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②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借景抒情,写出了前途艰险、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描绘出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不禁让人生发同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第86页共86页\nC.“同样将雪比作银白色的梨花,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错误。这首诗歌为作者被贬途中所作,写出了被贬途中环境的恶劣,借景抒情,写出了前途艰险和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颈联“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是说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树林也披上了万朵银花,写出了雪景的别样特点。岑诗将雪比作“梨花”,而这句诗将雪比作“银白色的花”,并没有说是“梨花”。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才见”“云似盖”“已惊”“雪如尘”“飞鸟不飞猿不动”等处可知,本诗“辞浅”,以口语入诗,语言平实浅显,通俗易懂。对诗歌“意哀”的分析,可以从“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词语去感知,体会路途的凶险以及作者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也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对“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描绘了作者在赴蜀途中感知的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被贬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的共鸣。11.B12.①辞浅意哀(表达):整首诗浅显易懂,简单、朴实地表达出最哀伤、最深沉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哀愁和对未来的忐忑。②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虽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诗人独自骑马走在入蜀途中,只有通过诗歌来表现被贬的孤独、悲苦。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营造了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读罢四联诗不禁让人生发同感。【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将雪比作‘万朵银’”错误。颈联“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是说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岑参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比作“梨花”;而本诗的“万树松萝万朵银”,是将雪比作“银白色的花”,两者喻体不同,故“同将雪比作‘万朵银’”错误。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第86页共86页\n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马的意思。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仿佛孤凤悲吟”,是说本诗借景抒景,情景交融,创设了凄凉的意境,借“未有春”“云似盖”和“雪如尘”“飞鸟不飞猿不动”,描绘了在充满寒意的环境中,诗人孤身一人行走在入蜀途中,委婉地传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的哀伤感慨之情。“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的写作背景和诗中所写“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13.D14.(1)“情”的角度:首联回忆“嫁时归巴地”的过往是以夫妻恩情感动对方;颈联用海楼、镜水的秀美风景及翡翠鸳鸯雌雄相伴的和美之情打动妻子。情感真实恳切,感染力强。(2)“理”的角度:颔联写妻为命妇班首,“我”为要地长官,旨在以夫贵妻荣、夫妻本应同进退的常理劝慰妻子;尾联感喟愧对主恩,希望妻子明大义、识大体。既有朴素的常理,又有深刻的家国情怀,颇具说服力。【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对君主无复他求”错。此处“君”不是指君主,而是指妻子。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情”的角度:首联第一句“嫁时五月归巴地”,是回忆妻子初嫁的情景,以新婚时的美好以及夫妻恩情打动对方;颈联“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是想象海楼旁翡翠和镜水上鸳鸯雌雄相伴悠闲和美的场景,“鸳鸯”雌雄常在一起,象征着夫妻情感和谐。此句是以鸳鸯雌雄相伴的和美之情打动妻子。这两句情感真实恳切,感染力强。第86页共86页\n“理”的角度:颔联“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叙写妻子于兴庆宫受封命妇班首而自己就任要地,表现夫贵妻荣,意指夫妻本应同进退,用这些常理劝慰妻子;尾联“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直陈自己愧对主恩;“君于此外更何求”是劝慰妻子不要做过多的要求,希望妻子明大义、识大体。既有朴素的常理,又有深刻的家国情怀,颇具说服力。15.D16.B17.①“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中恶劣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乐府诗选》辑选的是乐府诗;B.《古诗菁华》辑选的是古体诗;C.《诗余选集》中诗余是词的别称,辑选的是词;D.《律诗集萃》辑选的是律诗,而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可以收录到此书。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错,“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大意是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惊奇地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写出了蜀道天气变化之快,而不是作者行程速度之快。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辞浅意哀”可知,本题的答题内容主要在赏析用字用词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的“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第86页共86页\n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马的意思。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18.A19.①这首寒露诗前两联虽描写了寒露时节的典型景物,但菊花渐黄在晨看、落叶纷飞在门前、大雁南飞逐秋阳,未见“伤秋”,“千家”“万里”反有壮阔之感。②颈联虽为群鸟化蛤而惋悲,怕寒霜将至而及早收田,但难掩渔夫农民秋收之喜,未见“伤秋”。③尾联在前面万物随季节变化的对比中凸显松柏四季常青的志气,宕开一笔,大气磅礴,更无“伤秋”之意。【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菊花已渐渐变黄。故选A。19.本题考查评价古诗思想内容的能力。寒露时节的秋色,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寒山转苍翠,千山万水,层林尽染,衰草连天。这首寒露诗,以其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描写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并无伤秋之意。首联,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是说,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这句点明了写作时间,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颔联,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是说,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千家与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落叶纷飞,大雁南飞,本有萧瑟之感,但一个“扫”,一个“随”,“千家”“万里”反有壮阔之感。颈联,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是说,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化蛤与收田,也带着寒露独有的特点,喻示着秋天不多,要赶紧完成庄稼收割。虽为群鸟化蛤而惋悲,但难掩渔夫农民秋收之喜,未见“伤秋”。尾联,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是说,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郁郁苍苍,颜色长青。凸显松柏四季常青的志气,大气磅礴,更无“伤秋”之意。第86页共86页\n20.D21.①被贬谪的苦闷。诗人遭逢贬谪,且所处环境久雨不晴,瘴气袭人,令人心情惆怅。②独处异乡的孤寂。诗人远离亲人,独自在空馆之中,倍感寂寞。③对家人的思念。诗人无法与家人相见,看着满床家书,思念万里之外的孩子。【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D.“诗人想象自己的孩子在千里之外看着自己所寄的满床家书,运用对写手法,借写对方来写自己”错误,联写的是诗人自己看着满床的家书,思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孩子,并未借对方写自己,故不是对写手法。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感情的能力。“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元稹所面临的通州,四周是高山峻岭,热气弥漫,瘴毒滋生。诗人遭逢贬谪,且所处环境久雨不晴,瘴气袭人,令人心情惆怅,表达了被贬谪的苦闷;“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到了初秋时节,北风渐凉,然而蚊虫乱飞,索绕暗廊。诗人远离亲人,独自在空馆之中,倍感寂寞,表达独处异乡的孤寂;“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在这没了星辰的漫漫长夜里,思念病死的妻子韦丛和留居长安的儿女,山重水远,音讯难通;诗人无法与家人相见,看着满床家书,思念万里之外的孩子。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22.C23.参考答案:上阕写“恨君不似江楼月”,是说人无论漂泊何处总能有月相伴,自己却是常常苦恼于相见难得;下阕写“恨君却似江楼月”,意在表明就像短暂月圆之后还要忍受长时间的月缺一样,自己因此每每悲伤于相聚难期:上下阕两处文字从“不似”“却似”的不同角度着力于表达离别带给自己的悲苦,加强了诗歌中思念之情的感染力。【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错,颈联所写内容是,虽说远近各处均是三五之夜,只怕阴晴各不相同。这是诗人出使东川,住在驿楼望月有感,流露出对自己前路的些许担忧之情。第86页共86页\n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桑子》一词,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上阕的意思是:可恨你不像江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不似江楼月”感叹对方不能像明月一样时时陪伴自己,是从空间上,突出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及相思之苦;下阕的意思是:可恨你就像江楼上高悬的明月,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却似江楼月”意在表明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是从时间上,强调相见无期的悲苦。上下阕两处文字以“不似”与“却似”来隐喻人生聚散,抒发聚暂离长之恨,表达相思之情,比喻新巧,特色鲜明,具有感染力。24.(1)A(2)描绘了湖边残雪消融,江中春潮澎湃,进一步渲染春天的明媚温煦的特点。(3)首句通过嗅觉、触觉感知细雨中花香,微风的温和,要细致体会才“觉”春天的到来。第二句通过渔人的船歌听到春的声音,春意较前一句明显。颔联用“穿”“受”写萱草破土、东南的柳树绿意明显,看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春景明显呈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A.“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中“赞美春天声音”错误,从诗中来看,“谁送春声入棹歌”意为谁把春天的声音融进了船歌,也就是说不知不觉中春的气息浓了,在渔人的棹歌中表现出来了,并非“赞美春天的声音”。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既写出了早春的勃然生机,又写出了雪消水添,本可放船直下,但潮涌波漫,于是欲泛还止的情况。这里写湖边残雪消融,江中春潮澎湃,都是由于春天温暖的气息。“湖水”“江潮”,由小到大,进一步渲染春天的明媚温煦的特点。(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内容思路,赏析诗歌形象、技巧的能力。第86页共86页\n“由细微到明显”说明诗歌中早春的气息是一点点展现出来的,一开始应该是细微的,后来应该是明显的,同时“由……到……”还有顺序上的先后。然后分析诗歌,找出能感受到“早春”气息的内容,如首联中“雨香云澹觉微和”,“觉微和”是感受中展现出的早春气息,“谁送春声入棹歌”是从歌声中感受到的早春气息,由此可以看出春意渐浓:细雨中飘来花香,春云淡薄,已经逐渐感受到春天温和的气息;春的声音还融入了船工的棹歌。如颔联“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以“穿”“受”写写春天的萱草和柳树:种植在北堂边的萱草早已破土发芽,偏于东面的柳树感受风最多,这些都是春天的具体景物,由首联中的“感受”“声音”到颔联中具体的春天景物,可以看出早春一步步由细微到明显。25.C26.含意:只见君山之下,洞庭湖狂风怒号,波浪滔天,其实自古以来就是经常发生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思想感情:①表达了诗人对宦海风波险恶的认识,②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中压抑和困惑的心情。【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景仰之情”错误,由“竟安在”“讵曾过”可知诗人表达的是“怀疑”。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语句以及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意思是:只望见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这首诗就表现了他对宦海风波的恐惧心理。“泛海”其实也就是宦海,洞庭波未尝不就是宦海风波,而且这样的风波时时刻刻都出现在他的身边,一旦言行不慎,就可能葬身宦海之中。全诗以写景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特别是最后“狂风万古多”,更是含蓄地表示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中压抑和困惑的心情。27.A28.元诗运用比喻手法,把妻子比作梨花,把自己比作绿叶。说“和叶度残春”,暗示梨花凋零,妻子过世,借物喻人,表达内心的哀思。白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冷清的月色、空寂的房屋,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第86页共86页\n【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错误。这句诗是诗人回忆从前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百花争妍而诗人偏偏摘取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是以百花来衬托妻子不同于俗的气质。当时妻子还在,诗人并无哀情。今日妻子去世,诗人才有哀情。选项混淆了时间。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元诗中“可怜和叶度残春”,写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把自己比作绿叶,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以“和叶度残春”暗含妻子已经过世,只有叶子陪着我孤零零地度过残春。借物喻人,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白诗中“月冷空房不见人”,写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借景抒情,通过写月色之冷,房间之空等,来写环境的冷寂。但是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了,以“空房不见人”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29.D30.①元诗借折樱花送别,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浓重的离别、相思之情。②岑诗借折青松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友人依依难舍;诗人与戍边将士们如傲雪的青松般戍守边疆、保国安民的坚贞不移的志节。【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的语言风格并不是“典雅蕴藉”,而是明白晓畅,表达惜别之情。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元诗“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作者把离别的地点安排在这片美丽的樱桃花下,借折樱花送别,给这分离情平添了许多凄美的色彩;“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诗人把离情与即目之樱桃花相类比,此间两人尚四目相对,但已在想象别后相思情状,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第86页共86页\n岑诗“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写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赠送的礼物,是傲雪的松枝。诗人借折青松送别,寄寓了彼此的友谊像松树一样长青,表达对友情的珍惜;又用松枝象征边疆将士报国的忠贞,寄寓了诗人一片赤诚的的保国安民之情!31.A32.元诗运用比喻手法,把妻子比作梨花,把自己比作绿叶。说“和叶度残春”,暗示梨花凋零,妻子过世,借物喻人,表达内心的哀思。白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冷清的月色、空寂的房屋,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错误。这句诗是诗人回忆从前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百花争妍而诗人偏偏摘取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是以百花来衬托妻子不同于俗的气质。当时妻子还在,诗人并无哀情。今日妻子去世,诗人才有哀情。选项混淆了时间。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元诗中“可怜和叶度残春”,写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把自己比作绿叶,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以“和叶度残春”暗含妻子已经过世,只有叶子陪着我孤零零地度过残春。借物喻人,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白诗中“月冷空房不见人”,写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借景抒情,通过写月色之冷,房间之空等,来写环境的冷寂。但是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了,以“空房不见人”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33.D34.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世间万物都应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86页共86页\n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误。尾联通过对田间忙碌的人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故选D。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哲理的能力。描绘情景:颈联“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写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描写充满生机与禅意。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蕴含着哲理:颈联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一规律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草木有萌发,就会有枯萎。所以,这样一个催迫万物生长的季节,给予我们新的哲学概念。而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这变化之中,期待着生命里的一场浪漫之旅。事实上,萌发的岂止是草木,更有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当诗人看到这些萌芽儿,一个个都长得整整齐齐,仿佛在互相打招呼,一切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35.C36.白诗末句,是狂风巨浪拍打船板声,声音沉重、激烈,烘托诗人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悲愤、郁闷之情;元诗末句以风雨潇潇、杜鹃哀鸣之声,营造凄清氛围,表达对身处逆境的友人的担忧与思念之情。【分析】3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格调颇为闲适宁静”错误。诗人心情较为平静,格调应为“凄惋”。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86页共86页\n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像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像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烘托诗人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悲愤、郁闷之情。元诗末句“满山风雨杜鹃声”以风雨潇潇、杜鹃哀鸣之声,营造凄清氛围。结合注释①可知,白居易被贬江州,诗人写自己的夜深难眠,听到杜鹃哀鸣声音,表达对身处逆境的友人的担忧与思念之情。37. 比喻 坚贞不渝【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所以第一空可以填:比喻;第二空可以填:坚贞不渝。38.B39.C40.相同点:二者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不同点:甲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冷清的月色、空寂的房屋,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来反衬自己的孤独凄苦。乙诗运用比喻手法,把妻子比作梨花,把自己比作绿叶,说“和叶度残春”,暗示梨花凋零,妻子过世,而自己则凄苦地度过残春,借物喻人,表达内心的哀思。【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成语含义的能力。A.古井无波: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B.室迩人远: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甲诗写的是伴侣去世后自己独自带着孩子回到院中,却已经再看不到爱侣的身影,与该词意境契合。第86页共86页\nC.暮云春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D.遗世独立:指超然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故选B。3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C.“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错误。这句诗是诗人回忆从前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百花争妍而诗人偏偏摘取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是以百花来衬托妻子不同于俗的气质。当时妻子还在,诗人并无哀情。今日妻子去世,诗人才有哀情。选项混淆了时间。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相同点:无论是“和叶度”还是“空房不见人”,都写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表达对去世妻子的无限哀思。不同点:甲诗重在写环境的冷寂,以“空房不见人”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借景抒情;乙诗重在写自己的感受,妻子已经过世,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孤零零地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绿叶,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41.C42.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C.“蜀地盛开的桃花”错,颔联写“桃花开蜀锦”,意思是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应为“像蜀锦一样漂亮的桃花”。故选C。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景物形象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描绘情景:颈联“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写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描写充满生机与禅意。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86页共86页\n蕴含着哲理:颈联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一规律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草木有萌发,就会有枯萎。所以,这样一个催迫万物生长的季节,给予我们新的哲学概念。而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这变化之中,期待着生命里的一场浪漫之旅。事实上,萌发的岂止是草木,更有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当诗人看到这些萌芽儿,一个个都长得整整齐齐,仿佛在互相打招呼,一切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43. 灯 泪44.①白诗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对友人及自己伤感苦闷的情绪和仕途坎坷的感慨,从而看出二人的真挚情感。如诗中的“灯残”“暗坐”等,表现苦闷,诗中的“天未明”“逆风”等,表现仕途坎坷。②元诗侧重场面的描绘,表达自己和白居易情谊的深厚。这首诗描绘出了“收信流泪”“妻惊女哭”“问何如”的人物对话以及“欲语无言”等场景,表达了自己收到信时激动的心情,通过妻女的表现从侧面表达了自己与白居易之间的深情厚谊。【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意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白诗,全诗四句中三用“灯”字,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之感,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元诗,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说的是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惊”“哭”“问”的连用是因作者的“泪”而引起,最后却问不出为何,原来作者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可见这首诗是以一“泪”字来统领感情的。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白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作者兀坐在一个小船内。作者把友人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此时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作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渲染了一种凄苦的氛围。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的意境。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作者将感情融入其中,悲中见愤,感情复杂,容量极大。第86页共86页\n元诗,首句写刚见到江州来的信使,就立刻高兴得流下眼泪,未得信的思念之切与得信的欣慰可以想见。次句写自己异乎寻常的表现使妻子吃惊,女儿啼哭,这一场面很有戏剧性。三、四两句写妻子的忖度和揣想,点出主题。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可知,第一句写了诗人收到信的表情,是正面描写,“妻惊女哭问何如”是侧面描写,写出了诗人的异常表现令“妻”吃惊“女”被感染,侧面烘托诗人收到信的激动心情,也表现出诗人与乐天的友情之深厚。45.D46.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应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故选D。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颈联中前句“桃花开蜀锦”,意思是春天绽放的桃花,灿烂绚丽,就像蜀锦一样美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盛开的桃花比喻成蜀锦,描绘了一幅春天桃花绽放,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盎然的景象。后句“鹰老化春鸠”,意思是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老鹰以人的心理活动,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春鸟来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惊蛰到来,桃花始开,老鹰离开,春鸠到来,它们都应因时而动,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的,那么启发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规律。47.C48.C49.①逢秋忆老友赠竹诗而种竹厅前看,表达对老友白居易的思念:“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第86页共86页\n②以秋竹的直、清、高、节、向上,表明自己正直清高的品格与志向:“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梢云良独难”;③表达自己遭受小人攻击而被贬的感伤与愤懑:“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④抒发自己被贬远方、归隐不能、岁暮心寒、无人理解的复杂心情:“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⑤抒发了诗人不得重用的无奈,以及看不到希望坐等时光流逝的感伤:“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分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C.“书信难达”错误。“信”是确实,实在的意思。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是说竹子的孤高刚直。A.“幽篁”写竹子的青翠幽深;B.“斑竹”写竹子的忠贞;C.“孤竹”写竹子的孤高刚直;D.写竹子的勃勃生机与希望。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是有感白居易几年前《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而作。诗中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描述所种秋竹的生长情况,用以自喻。全诗言竹即是言己,稳当贴切,吻合无痕。“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往昔您怜惜我的刚直,就像秋天的竹子,秋天里非常思念你,就种上竹子寄托思情。时逢秋天,忆起老友赠竹诗而种竹厅前看,表达对老友白居易的思念;“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这里以竹子自喻,以秋竹的直、清、高、节、向上,表明自己正直清高的品格与志向;第86页共86页\n“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自己遭受小人攻击被贬,远离故土,行踪飘忽,充满感伤与愤懑;“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求仙不能,归隐不成,又是一年冬来岁暮。抒发自己被贬远方、归隐不能、岁暮心寒、无人理解的复杂心情;“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虽有玉质材,却无人赏识,空等年华流逝。抒发了诗人不得重用的无奈,以及看不到希望坐等时光流逝的感伤50.D51.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分析】5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误,尾联通过对田间忙碌的人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故选D。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哲理的能力。翻译:冬至之后,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颈联“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充满生机与禅意。这时候,万事万物都拼命生长,我们也应该按照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现象,来看待处理我们身边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草木有萌发,就会有枯萎。所以,这样一个催迫万物生长的季节,给予我们新的哲学概念。而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这变化之中,期待着生命里的一场浪漫之旅。事实上,萌发的岂止是草木,更有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当诗人看到这些萌芽儿,一个个都长得整整齐齐,仿佛在互相打招呼,一切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第86页共86页\n【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52.C53.(1)意为友人在春意盎然中穿着由自己的衣料做成的衣服,纵马驰骋,气宇轩昂。(2)最后两句为虚写,描写了诗人想象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牵挂和美好祝愿。【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能力。C.对“炎凉”一词的解释不准确。“炎凉变”应指天气的变化,“唯愁书到炎凉变”指担心路途遥远,天气变化,衣料派不上用场。故选C。5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是作者想象的场景,老朋友白居易穿着自己由自己的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游玩,显得仪容高贵、气宇轩昂。“绿茸”“云色白”,作者通过对比鲜明的颜色,写出了春天景色之美,而朋友“好仪容”是因由自己的衣料做成的衣服,诗人在这里有一种满足感。此句虽是虚写,但恰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也代表着诗人对老友的美好祝愿。54.D55.①邓攸没有子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的《悼亡诗》对死者来说已没有意义。②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暗指自己无子、丧妻的不幸处境。③更真挚的表达出诗人的丧妻之痛与对妻子的思念之深,透露出深沉的悲痛之情。【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从情感抒发看更多的是悲对方而不是悲自己”错误,“闲坐悲君亦自悲”,一句,虽然写了“悲君”,但实际上后文全都是在写“自悲”,主要是悲自己,而不是悲对方。故选D。5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人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也是为了借典故表达自己的处境。第86页共86页\n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自己也没有子嗣,如今妻子又早逝,这也是命运的安排啊,即使痛苦悲伤,又能如何呢?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等于白费笔墨。尽管诗人这么说,他却仍然忍不住写了这三首悼念亡妻的诗歌,可见情之所系,说什么“无意义”也都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其实透露出自己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说是命运安排,其实深含不甘,说是写悼亡诗毫无意义,实则仍旧忍不住写诗遣怀,这种悲痛思念的情感,透过无谓的言辞,更让人感到其悲哀之深沉。56.D57.C58.D【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D.“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节特征”错误,不仅交代自然景色的时节特征,而且景中寓情,融入了诗人沉重悲凉的感情。故选D。5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由于眼痛而吹灭了灯,躺下也不能入睡,只好在黑暗中再坐一会儿”错误,是看了大半夜的诗,看到眼睛痛,灯熄灭了还在黑暗中坐着,不肯就寝,因为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故选C。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D.“而白居易对元稹的关怀和思念就显得一般,不够强烈”错误,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可见,白居易对元稹的关怀和思念同样强烈。故选D。59.D第86页共86页\n60.结尾写“荃”贴近水面,因而一生安宁,是为了反衬“荷”,突出“荷”的高举以及因“高”而会遭到外力打压的特点。【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D.“借风昂首……”错误,诗句中说“自抬举”,是自己勉力挺拔向上。故选D。6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诗歌结尾写“荃”的原因。首先要知道这首诗歌的主体是谁,有什么特点,结合诗歌的标题“高荷”可知,写作主体是“高荷”,首联将藕与荷并写,“才”字感喟颇深,可见高荷难得;颈联,荷叶因自己勉力挺拔向上而亭亭玉立,故而别有一番娇美风姿,诗中的荷虽有“圆”、“青”等特点,但作者强调的是其“高”。然后看结尾“荃”的特点。“荃”是“着水”“一生长怙怙”,荃是着水、低矮的,因而一生安宁,这与“高荷”截然相反。所以写“荃”是为了反衬“荷”,突出“荷”的高举以及因“高”而会遭到外力打压的特点,而元稹也借高荷寄寓了这样的人生原则:为人自当追求高远的境界或坚守高洁的节操,虽遭外界打压摧残历经艰险也矢志不渝的精神。61.C62.没有。诗歌起笔由悲妻子而自悲,想到人寿有限而悲,并未排遣悲情;再以邓攸、潘岳自喻,透露出对无法预知天命的绝望,表达了深沉的悲哀;接着诗人虽寄希望于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这个愿望“更难期”,诗人陷入更大的绝望中。诗歌尾篇,诗人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更显哀痛欲绝。【解析】6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能力。C.“无意于人间”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自己并没有“无意于人间”,只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同葬。故选C。6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第86页共86页\n翻译: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遣悲怀三首》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组诗作品。这首诗因妻子的早逝而慨叹人生的短暂,一死便成永别,抒发没有穷尽的长恨,突出悲怀,深化主题。诗人的悲怀没有排遣。这首诗首句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作者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63.C64.失去光焰的残灯,幢幢的灯影,暗风、冷雨及寒窗,本诗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暗淡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满腹愁思。【解析】6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C.“得知白居易已处重病之中”理解错误,此时处于重病之中的是元稹,不是白居易。故选C。6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86页共86页\n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之后。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诗中的“灯”,是失去光焰的“残灯”;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营造出一种暗淡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满腹愁思。65.D66.A【解析】6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描绘出了郊野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场景”错误,尾联只写鹈鹕的叫声,没有体现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场景。故选D。66.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游手好闲、孤芳自赏”理解不当。“闲”应是表现诗人清闲、落寞的形象。故选A。67.C68.失去光焰的残灯,幢幢的灯影,暗风、冷雨及寒窗,本诗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暗淡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满腹愁思。【解析】6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得知白居易已处重病之中”理解错误,此时处于重病之中的是元稹,不是白居易。故选C。6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86页共86页\n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之后。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诗中的“灯”,是失去光焰的“残灯”;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营造出一种暗淡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满腹愁思。69.A70.此诗从天气、人事和物情三方面依次着眼写早春景象。①运用多种感觉写景。如“雨香云澹觉微和”一句,“雨香”是嗅觉描写,“云澹”是视觉描写,“觉微和”是触觉描写,“谁送春声入棹歌”是听觉描写。②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写景。“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是近景;“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既写出了早春的勃然生机,又写出了雪消水添,本可放船直下,但潮涌波漫,于是欲泛还止的情况。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③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写澹云、萱草是静态描写,“柳偏东面”“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作者见雪消水添,欲放棹相寻与友会晤,但却一苇难飞渡的状况。【解析】6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A项,“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中“赞美春天声音”错误,从诗中来看,“谁送春声入棹歌”意为谁把春天的声音融进了船歌,也就是说不知不觉中春的气息浓了,在渔人的棹歌中表现出来了,并非“赞美春天的声音”。故选A。70.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总写春意渐浓:细雨中飘来花香,春云淡薄,已经逐渐感受到春天温和的气息;春的声音还融入了船工的棹歌。诗人用了欢喜的笔调,且描写细腻准确。初春到来,落下小雨,诗人觉得香,那是泥土的芳香,是春芽的芳香。不知不觉中春的气息浓了,在渔人的棹歌中表现出来了。“雨香”是嗅觉描写,“云澹”是视觉描写,“觉微和”是触觉描写,“谁送春声入棹歌”是听觉描写。十四字写尽人们各种感受。后面这层意思用问句来表述,显得更加空灵而耐人寻思。颔联写春天的萱草和柳树:种植在北堂边的萱草早已破土发芽,偏于东面的柳树感受风最多。选择能忘忧的萱草,是针对白居易原诗叹老嗟卑的衰颓情绪的,希望他乐观旷达些,忘去忧愁;选择赠别的柳树,是为了加重抒写"受侮不少"的他与好友的别离之情。颈联写湖边残雪消融,江中春潮澎湃,进一步放笔渲染春天的气息。白居易原诗写早春的景象,带有较浓的惨淡色彩,而元稹和诗写仲春的景象,则已显得较为明媚温煦了。由此可见颔联这两句是视觉描写,近景描写。澹云、萱草是静态描写,“穿”字化静为动,突出萱草的勃然生机。“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写的是远景,其中“送”是拟人手法,一送一涌,似有呼应,写出了潮涌波漫的状态,是动态描写,表明作者想泛船东下会友,只能欲泛还止。第86页共86页\n尾联写两人不能共同欣赏新春的景色,又没有缩地之术可以缩短两人间的距离,真是无可奈何。可见颈联的潮涌波漫,于是欲泛还止的情况为后文尾联抒情做了铺垫。71.A72.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②生活中的风雨带给人的悲凄寒凉;③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深深的忧虑;④政治上的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解析】7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手法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错,白诗字面上是“读君诗”,主题却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沦落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基调凄苦。诗人以“灯”字为彩线穿起一串明珠,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故选A。7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白诗尾句“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写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既有对自然界风雨带给人的悲苦寒凉,也有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的忧虑,更有政治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而元诗尾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写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同样是以景结情,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这风雨同样既有自然界风雨的寒凉,更有对友人前途命运的关切以及政治风雨给两人带来的痛苦折磨和愤懑不平。73.A74.①结尾两句交代了诗人从朝廷贬谪越州的贬官身份。②两句表达的情感是“悲”。诗人虽然说自己谪居的地方犹如仙境,看似充满喜悦,心胸豁达,不为贬谪痛苦,实际是寄情山水,暗含无法排遣的苦闷。第86页共86页\n【解析】7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自己的私人院落”错,根据诗的内容“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可知,“州宅”应指州城。不是私人院落。故选A。74.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结尾两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意思是“我是玉皇驾前随侍的官吏,被贬谪了还能住在蓬莱仙境之中”。此句貌似得意、欢喜,说自己谪居的地方犹如仙境,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胸,对贬谪的不在意。但是实际却不是表面这么洒脱。元和五年(810年),他因弹劾河南尹房氏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823年又被贬为越州刺史,他的官途日渐蘼芜,一生的命运轨迹缓缓下滑,悄然续上此生的句号。元稹也深知这一点,对前途不抱希望。再回头读这首诗,诗人向好友夸耀被贬之地的山水犹如仙境,极力表现自己不在意贬谪,尽情享受自然美景,实际是寄情山水,暗含无法排遣的苦闷。因此,后两句表面是“喜”,实质是“悲”。75.C76.①四十年前,智度师骁勇善战,“三陷思明三突围”,是风云一时的战将。②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功名藏尽拥僧衣”。③独来独往,凭栏闲望,写出了智度师的洒脱闲适。【解析】7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错误。诗的前两句描写其年少时的威武,以及之后的归隐,“闲凭栏干望落晖”大师闲凭栏杆,任凭清风吹动禅衣,心中早已无牵无挂。由此可见无人认识,当世人都在为功名而惆怅、为荣华而追求,大师却早已忘记了各种烦恼,表现了高僧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恰恰也表明这与智度师出家的心愿一致。故选C。第86页共86页\n76.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智度师二首》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该诗将智度师出家前的战功显赫,与出家后的清心寡欲作对比,流露出来了诗人对智度师淡泊名利的钦佩,同时也借此写出了诗人自己心中的企慕。从该诗可以看出,这首诗所描写的这位僧人在安史之乱时,是个风云一时的战将,史载,安史叛军所到之处,往往望风披靡,而他却能“三陷思明三突围”,战斗的酷烈和作战的骁勇不难想见。功成身退,是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但是由于无法掌握功成的尺度,所以身退也就始终不过是理想而已。现在,不想竟在一位僧人身上找到了这一境界,怎能不使作者感到非常地钦佩呢。“四十年前马上飞”“三陷思明三突围”,即四十年前,智度师骁勇善战,是风云一时的战将。“功名藏尽拥僧衣”,即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出家为僧。“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石榴园下,他无所用心,独来独往,悠闲自在。想当初李白意欲归隐,却难忘世俗的浮名;李商隐也曾深山访僧,依然难以摆脱红尘的牵挂。而大师早年一心报国,本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是他尝遍了人间的悲苦,终于不再留恋故乡的山山水水。“闲凭栏杆望落晖”,夕阳西沉、斜晖璀璨,大师闲凭栏杆,任凭清风吹动禅衣,心中早已无牵无挂。独来独往,凭栏闲望,写出了智度师的洒脱闲适。都说功名只向马上取,元稹也充分地展现出大师少年时的英姿勃发,但诗人把作为禅师的形象刻画得更加闲淡飘逸。77.C78.①四十年前,智度师骁勇善战,“三陷思明三突围”,是风云一时的战将。②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功名藏尽拥僧衣”。③独来独往,凭栏闲望,写出了智度师的洒脱闲适。【解析】7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错误,无人认识,恰恰表明这与智度师出家的心愿一致。故选C。第86页共86页\n78.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智度师二首》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该诗将智度师出家前的战功显赫,与出家后的清心寡欲作对比,流露出来了诗人对智度师淡泊名利的钦佩,同时也借此写出了诗人自己心中的企慕。从该诗可以看出,这首诗所描写的这位僧人在安史之乱时,是个风云一时的战将,史载,安史叛军所到之处,往往望风披靡,而他却能“三陷思明三突围”,战斗的酷烈和作战的骁勇不难想见。功成身退,是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但是由于无法掌握功成的尺度,所以身退也就始终不过是理想而已。现在,不意竟在一位僧人身上找到了这一境界,怎能不使作者感到非常地钦佩呢。“四十年前马上飞”“三陷思明三突围”,即四十年前,智度师骁勇善战,是风云一时的战将。“功名藏尽拥僧衣”,即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独自闲行独自归”“闲凭栏杆望落晖”,即独来独往,凭栏闲望,写出了智度师的洒脱闲适。【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79.A80.①诗人写早春,首先从天气感受写起,然后写人听到船歌,进而写到萱草、柳树这些具体的春天景物,依照次序/顺序而来,由细微到明显。②诗人写早春,颔联中的萱草、柳树与颈联中的湖水、江潮,由小到大;承转/过渡自然,使得整首诗层层推进,衔接紧密。【解析】7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中“赞美春天声音”错误,从诗中来看,“谁送春声入棹歌”意为谁把春天的声音融进了船歌,也就是说不知不觉中春的气息浓了,在渔人的棹歌中表现出来了,并非“赞美春天的声音”。故选A。第86页共86页\n80.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内容思路,赏析诗歌形象、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这首诗‘写早春,渐渐由微而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这是从诗论的角度考查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然后理解“由微而著”的意思,再从内容上扣住“写早春,渐渐由微而著”这一信息具体分析首联和颔联的内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颔联和颈联的承转特点。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熟悉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首先理解“由微而著”的意思,“微”意思是“细微”,“著”意思是“明显”,这说明诗歌中早春的气息是一点点展现出来的,一开始应该是细微的,后来应该是明显的,同时“由……到……”还有顺序上的先后。然后分析诗歌,找出能感受到“早春”气息的内容,如首联中“雨香云澹觉微和”,“觉微和”是感受中展现出的早春气息,“谁送春声入棹歌”是从歌声中感受到的早春气息,由此可以看出春意渐浓:细雨中飘来花香,春云淡薄,已经逐渐感受到春天温和的气息;春的声音还融入了船工的棹歌。如颔联“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写春天的萱草和柳树:种植在北堂边的萱草早已破土发芽,偏于东面的柳树感受风最多,这些都是春天的具体景物,由首联中的“感受”“声音”到颔联中具体的春天景物,可以看出早春一步步由细微到明显。再看颈联,“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这是写湖边残雪消融,江中春潮澎湃,进一步放笔渲染春天的气息。如果说颔联中的萱草、柳树是小的方面的话,那么颈联中捕捉的“湖水”“江潮”则是大的景象,诗人由小到大层层展现早春的气息,过渡自然,衔接紧密。81.①把兔丝自身前后命运进行对比,依附荆榛时茂密繁盛,荆榛被砍,兔丝也受牵连;②把兔丝和桂树、珊瑚等“灵物”进行对比,兔丝因依附而死,不明不白、不值一提,灵物独立明达。82.①人生要独立、正行。②以兔丝隐喻攀附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批判与警告。③以围绕荆榛形成的生态圈隐喻奸邪、污浊的官场,表达警惕、鄙视之意。【解析】8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结合“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也纵横”分析,您看兔丝的藤蔓,依靠榛木丛或荆棘而生。荆棘榛丛容易蒙茸茂密,各种飞鸟在里面撩拨搅乱人心似的鸣叫。下面有狐狸兔子的洞穴,奔跑也肆意纵横。结合“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分析,砍柴的少年将把荆榛树木砍去,柔软的兔丝蔓和它们一起连带走了。即使茅密浓阴也生活的可耻,互相束缚的人到死都没有声名。把兔丝自身前后命运进行对比,依附荆榛时茂密繁盛,荆榛被砍,兔丝也受牵连。第86页共86页\n结合“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分析,桂树是从月亮中出来的,珊瑚是礁石上所生。杰出的鹘鹰飞过大海而饮食,飞龙升到天空而前行。结合“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分析,砍柴的少年将把荆榛树木砍去,柔软的兔丝蔓和它们一起连带走了。即使茅密浓阴也生活的可耻,互相束缚的人到死都没有声名。把兔丝和桂树、珊瑚等“灵物”进行对比,兔丝因依附而死,不明不白、不值一提,灵物独立明达。8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结合“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分析,人生生活不能依倚别人,依靠倚赖别人的人大事不能成功。结合“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分析,砍柴的少年将把荆榛树木砍去,柔软的兔丝蔓和它们一起连带走了。即使茅密浓阴也生活的可耻,互相束缚的人到死都没有声名。以兔丝隐喻攀附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批判与警告。结合“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刺与飞茎”分析,说明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说明不可学兔丝的生活方式,要象灵物那样特立独行。要做特立独达的君子,不可与群体小人为伍。83.(1)失去光焰的残灯,幢幢的灯影,暗风、冷雨及寒窗,本诗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暗淡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满腹愁思。(2)①诗人对自己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的愁苦之情。②诗人得知挚友也蒙冤被贬时,内心极度震惊和愤懑。③表现了两人友谊之深厚。【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意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的意境。很明显“灯”为本诗的线索。前三句叙写读友人诗直至深夜不寐的全过程,从而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暗风吹雨入寒窗”意思是,暗夜的风雨吹进窗户,感觉分外寒冷。尾句以景结情,“暗风”“雨”“寒窗”三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第86页共86页\n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灯前”“灯残”“灭灯”,写出了一个过程:由“读诗”,到“诗尽”,直到“暗坐”,表达的情谊是真挚的,而环境是阴森的,诗人的心情是灰暗的:一面是对挚友的深切怀念,一面是内心的阴郁与苍凉。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84.B85.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解析】8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B项,“百事乖,总结首联内容”理解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中间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四句都是“百事乖”的表现。故选B。8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找到相关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其次注意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综合分析概括。本题,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沽酒拔金钗”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野蔬充膳,落叶添薪”第86页共86页\n表现其安于贫苦,这些又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对这些内容中进行概括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86.①诗人开始厌恶春鸠的声音,期待听到春蝉鸣;②等到在商山道听到蝉鸣,又觉得吵闹不堪忍受;③诗人最后希望天降大雨,改变山中之气,让蝉鸣消失。(每点2分)87.“朝阳凤”是吉祥鸟,是贤士的比喻;而“春鸠”、“春蝉”都是聒噪的鸟禽,比喻朝中无真才实学却尸位素餐的人。作者运用比喻、对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对朝廷奸佞当道的现实的愤懑和控诉,并希望能“荡涤”这股污浊的空气,迎来“晴明”宜人的空气。【解析】86.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中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中,诗人对蝉的态度由期待到觉得吵闹再到希望让蝉鸣消失。结合诗句分析即可。87.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从“朝阳凤”和“春鸠”、“春蝉”之间的对比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首先,必须细读诗歌,搞懂这三种鸟的比喻意义;然后,结合诗句去分析作者的情感。88.①诗人开始厌恶春鸠的声音,期待听到春蝉鸣;②等到在商山道听到蝉鸣,又觉得吵闹不堪忍受;③诗人最后希望天降大雨,改变山中之气,让蝉鸣消失。89.“朝阳凤”是吉祥鸟,是贤士的比喻;而“春鸠”、“春蝉”都是聒噪的鸟禽,比喻朝中无真才实学却尸位素餐的人。作者运用比喻、对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对朝廷奸佞当道的现实的愤懑和控诉,并希望能“荡涤”这股污浊的空气,迎来“晴明”宜人的空气。【解析】88.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中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中,诗人对蝉的态度由期待到觉得吵闹再到希望让蝉鸣消失。结合诗句分析即可。第86页共86页\n89.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从“朝阳凤”和“春鸠”、“春蝉”之间的对比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首先,必须细读诗歌,搞懂这三种鸟的比喻意义;然后,结合诗句去分析作者的情感。90.D91.第一首诗歌先叙写了诗人对菊花的偏爱,然后回答了诗人特别热爱菊花的原因(内容);表达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情感)。第二首诗歌通过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秋天的来临,以菊花自比(内容);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和落寞思乡之情。(情感)(高洁品格和落寞之情二选一即可)【解析】9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题:D项“唐寅的《菊花》诗,善用比喻”错,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由此分析,唐寅的《菊花》诗无比喻修辞,且尽情绽放与“吐幽丛”的境界不相吻合。故选D。9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此题要求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回答。首先要对诗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然后写出两个诗歌各自表达的不同的情感。本题:第86页共86页\n第一首诗: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第二首诗: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92.B93.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解析】9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总结首联内容”是错误的。应该是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故选B。9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结合诗歌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要结合重要事迹进行把握。这首诗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从这些内容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86页共86页\n【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94.B95.作者投山竹枝于辋川,让它随着流水像老龙一样回去。运用比喻(想象)的手法将竹枝比作老龙,既描绘了竹枝随流水漂流的矫健状,又表达了对其怜爱、赞美、感激之情。【解析】94.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B项,“表达了对远公扶送诗人出山的愧疚之情”错误。“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意思是非常惭愧折断你的枝节当作拐杖,扶我走出大山。“君”指的是山竹枝,“多惭”表达的是对折断竹枝作拐杖的愧疚之情。故选B项。95.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诗句,再把诗句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尾联,可先解释诗句大意,再结合上文进行分析。尾联“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大意为:还是把山竹枝投到辋川水中,让它随着流水像老龙一样回去。从手法上来看,“从作老龙回”发挥想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山竹枝,喻体是老龙,二者的相似性在于投到水中的山竹枝和老龙都能够顺水漂流,把山竹枝比作老龙,就写出了山竹枝顺水漂流时矫健形态。结合上文来看,首联交代了山竹枝的来历,颔联写诗人用山竹枝做拐杖,颈联肯定了山竹枝的功劳,尾联承接上文,将山竹枝投入水中送回去,并把山竹枝比作“老龙”,表达出诗人对山竹枝的怜爱、赞美、感激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仔细阅读所给注释,再通读全诗,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96.A第86页共86页\n97.作者寓情于事(记事抒情、因事缘情等),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将衣服送人,已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奴仆;因经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解析】9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A项,“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有误,依据“戏言后事”,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可知表现了夫妇感情亲密。故选A。9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诗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把亡妻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对她的针线盒珍存着不忍打开。因怀念妻子而对婢仆也格外怜爱,多次梦到亡妻,便为亡妻焚纸烧钱。作者借助几件生活琐事来表现对亡妻浓浓的思念之情,记事抒情,寓情于事,抒发出爱意和哀思。【点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技巧,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98.白居易99.B100.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解析】98.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文学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第86页共86页\n本题中要注意对白居易人物简介的识记: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99.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手法,认真比对选项内容和诗歌内容的差异。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诗句不仅有神态“惊”的描写,更主要是动作“坐起”的描写,动作描写深化了震惊的情感,“只”“尽显”表述不当。故选B。100.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从手法和情感两个角度考虑作答。本题题干的要求是: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注意从景与情的角度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情感主旨。末句以景结情,“暗风吹雨入寒窗”。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听见风雨扑窗的声音。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101.前三句是叙事抒情,结句是以景结情。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同时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第86页共86页\n【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抒情手法的鉴赏。分析可知,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尤其是尾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以景结情,“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居易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102.陶渊明 《饮酒》103.D104.因为菊花具有高洁操守与坚贞品格。【解析】102.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学过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注意写本学期所学的,应该是《饮酒》。平时注意积累。10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描述的季节与本诗不同的一项”,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季节。然后分析选项所写诗词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推断季节。此诗是咏“菊花”,应该是秋季。A项,结合“万山红遍”分析,枫叶红应该是在秋季。B项,结合“霜满地”分析,应该是秋季。C项,结合“白露为霜”分析,是秋季。D项,“桃花流水鳜鱼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是春季。故选D。第86页共86页\n104.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说说元稹独爱菊花的原因”,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点睛】诗歌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105.A106.①诗人夜不能寐,倚靠墙壁想起自己与亡妻的恩爱情状,于是重燃油灯,查找当年写给妻子的旧诗。②运用动作描写,“倚壁”“检旧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茫然、怅惘之状。③表达了诗人的丧妻之痛与对亡妻的哀思。【解析】105.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月色阴冷黯淡”理解有误,古人认为秋天属阴,故曰“阴秋”。“阴秋镜”是说秋夜月亮明净如镜,月色清冷凄凉,故A错误。故选A。第86页共86页\n10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先点出手法再分析内容最后指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考生可从内容、构思、语言、手法等方面作答其妙处。题干为“本诗的颈联写得十分动人,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这样的题型问得比较“含蓄”,考生需要审清题干,看要求是对一词某一联(某一句)还是对整首诗赏析,这里是对颈联的赏析。然后结合思考和诗歌本身所呈现的特点,来组织语言应答。“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这两句诗属于记事:醒酒之后,倚着墙壁想一想一些闲散的事情,端着灯检索自己原来写的诗。结合注释可知这是作者怀念亡妻之作。以前的“闲事”是指自己与亡妻的恩爱情状;“旧诗”也特指自己当年写给妻子的诗。结合上文,诗人丧妻独居,百无聊赖,只有寒意相伴,其情孤苦;诗人无法排遣心中愁绪,只能借酒消愁,然而愁苦更甚。酒醒后,诗人更加孤独,一个“思”字直抒胸臆,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倚壁”、“检旧诗”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寒夜里寂寞无聊的心绪和茫然、怅惘的精神状态。作者只能在回忆和旧物中想见妻子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哀思与苦痛。107.D108.此诗从天气、人事和物情三方面依次着眼写早春景象。①运用多种感觉写景。如“雨香云澹觉微和”一句,“雨香”是嗅觉描写,“云澹”是视觉描写,“觉微和”是触觉描写,“谁送春声入棹歌”是听觉描写。②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写景。“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是近景;“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既写出了早春的勃然生机,又写出了雪消水添,本可放船直下,但潮涌波漫,于是欲泛还止的情况。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③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写澹云、萱草是静态描写,“柳偏东面”“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作者雪消水添,欲放棹相寻与友会晤难一苇飞渡的状况。【解析】10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D项,理解不当。“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联系注释看,这句话意思是同样进入新年不能一同欣赏春景,两地相距遥远,自己没有办法用神仙之术让距离由远变近,还想怎么办?引用“缩地”典故是对自己离群索居、不能与友人会晤的感叹,选项认为“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思念”,是曲解文意。故选D。第86页共86页\n108.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内容分析景象特点,看涉及哪几个角度,考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诗中从不同角度写早春的景象,找到相关语句概括分析。此诗上半部分写早春,下半部分写和乐天。“雨香云澹觉微和”一句,“雨香”是嗅觉描写,“云澹”是视觉描写,“觉微和”是触觉描写,“谁送春声入棹歌”是听觉描写。“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这句是视觉描写,近景描写。“穿”字化静为动,突出萱草的勃然生机。“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写的是远景,其中“送”是拟人手法,一送一涌,似有呼应,写出了潮涌波漫的状态,表明作者想泛船东下会友,只能欲泛还止。“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借用典故,直接抒发欲缩地同赏,但因两地相距遥远不能迅速会晤的感情,表达了元稹与白居易的真挚情谊。109.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解答此题要先审题。题干是: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可见要求鉴赏的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①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②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沽酒拔金钗”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野蔬充膳,落叶添薪”表现其安于贫苦。【点睛】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这类题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110.B111.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解析】1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诗句不仅有神态“惊”的描写,更主要是动作“坐起”的描写,动作描写深化了震惊的情感,“只”“尽显”表述不当。故选B。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第86页共86页\n1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暗风吹雨入寒窗”,“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112.BD113.作者寓情于事(记事抒情、因事缘情等),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将衣服送人,己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妈仆;因经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解析】1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项考核诗句内容,E项考核风格,其中B项“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有误,“戏言后事”,表现了夫妇感情亲密;D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在赞美妻子,讴歌爱情。“诚知”句,言丧偶之痛,历来普遍,不必过于哀痛。实为跌宕顿挫之笔,是为了突显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体现的情感郁结。这两句诗几无可比性。1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方式的题目,注意答出方式,然后结合诗句解释,“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写将衣服送人,己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妈仆;因经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是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属于寓情于事。点睛: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114.AC第86页共86页\n115.作者寓情于事(记事抒情、因事缘情等),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将衣服送人,已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奴仆;因经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解析】1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有误,从诗中来看,“戏言后事”,表现了夫妇感情亲密。C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在赞美妻子,讴歌爱情。“诚知”句,言丧偶之痛,历来普遍,不必过于哀痛。实为跌宕顿挫之笔,是为了突显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体现的情感郁结。1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这道题目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意思是“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意思是“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恋爱,多次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这两联主要是借事来抒情,借助几件日常琐事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116.(1)①元诗选取黄莺、柳絮、牡丹花等意象,写出暮春时节的季节特点。②白诗选取江柳、鸿雁、霜天和芦花等意象,描写出秋天的景色。(2)①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元诗写听觉的“莺声”,视觉的“飞絮、花叶”;白诗写听觉的“鸿声”,视觉的“江柳”等,以此构成有意境的画面。②以景衬情:元诗借暮春景物表达对朋友的深情,白诗借秋天景物衬托朋友离去的悲愁。(3)①同:都表达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异:元诗着重表达对朋友的宽慰之意,赠朋友花片以表祝愿,花虽开尽来年会再开,寓意美好;白诗着重表达对朋友独自离去的担忧和悲愁之情。第86页共86页\n【详解】(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欣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要求列举意象,并分析季节特征,较为容易,主要的意象有“莺”“絮”“牡丹”“江柳”“塞鸿”“霜”“芦花”,根据“花尽”“霜天”可知是暮春和秋天。(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从整体上看均为写景的诗歌,借景物描写抒发情感,为借景抒情,同个“莺声”“江柳”“鸿声”“飞絮、花叶”可知是视听结合,然后分析效果。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以对比的方式出现,比较情感的异同,总体看两首诗均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渲染,表达内心的依依惜别之情,再结合诗歌的句子“收取朱阑一片红”赠朋友花片以表祝愿,花虽开尽来年会再开,表达宽慰之意;“愁君独向沙头宿”表达对朋友独自离去的担忧和悲愁之情。117.陶渊明118.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态。119.菊花有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120.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解析】1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提示性的语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古代名人名著的识记类。1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内容,本题可以作答为,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态。1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本题可以作答为,菊花有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第86页共86页\n1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121.第一问:写出了晚秋清冷、凄寒的特点。第二问:主要是从听觉、触觉和心理感受的角度表现的。离人耳闻露滴而知秋寒,不觉一惊,身触凉簟而觉秋冷,觉衣薄而知秋风急。122.表达了离人因孤寂而思远的心绪,也暗含人生失意之感。“寝倦”“独欹枕”写出了离人孤寂难眠的愁苦;残月透窗,更勾起人的离愁与相思;“虑闲”则暗示了人生失意,因而平添思远之情。【解析】121.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诗歌的意境特征:晚秋清冷、凄寒的特点。然后分析描写的角度:主要是从听觉、触觉和心理感受的角度表现的。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解释。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12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寝倦”“独欹枕”“虑闲”分析出“孤寂难眠的愁苦”和“人生失意”之情。第86页共86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骆宾王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孟郊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王维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韦应物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白居易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崔颢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李商隐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温庭筠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张若虚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27
页数:86
价格:¥15.88
大小:111.3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