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白居易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白居易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5
2
/65
剩余6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白居易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借写衣饰的美好,使弹筝女子的形象宛如画出。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C.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哀景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D.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但依然能传达出弹奏者的深情,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2.“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诗人集中笔力写出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对酒【宋】陆游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第65页共65页\n长安①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九环宝带②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对酒五首(其二)【唐】白居易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注】①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九环宝带:古时帝王和官僚穿常服时用的腰带,这里指佩带这种“宝带”的权贵。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开头四句新颖别致,写出饮酒的作用和兴致,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B.陆诗“流莺……”两句承接上文的“好花”,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美好春光图。C.陆诗中的七、八句以“酒徒”“衰翁”称呼朝中权贵,表现出诗人对临安政事的深切忧虑。D.白诗前两句以“蜗牛角”“石火光”为喻,写出人生活空间非常狭小,生命也十分短暂。4.两首诗都是饮酒之作,却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早蝉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第65页共65页\nB.“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但作者认为已是秋天。C.“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D.“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一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时闲居湓江的失意愁苦之情。6.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梦微之白居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诗题,写梦中携手同游的热闹与欢乐,和晨起的悲伤哀痛形成巨大落差。B.颔联自现境况,说自己在微之去世后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暗示彼此离别之长之苦。C.尾联说阿卫韩郎也相应从官场离去,借此含蓄地表达自己已对官场不报什么希望。D.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的是对微之的思念之情告慰之意,抒情方式主以间接抒情。8.从“寄”和“雪”切入,对“我寄人间雪满头”进行有深度的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姚杭州赴任因思旧游二首(其一)白居易第65页共65页\n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闾里固宜勤抚恤,楼台亦要数跻攀。笙歌缥缈虚空里,风月依稀梦想间。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盏贺江山。【注】白居易曾出任杭州刺史,他对杭州有很深的感情。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细话”一词形象生动,凸显了朋友即将上任时诗人想要细细地诉说心声的心情。B.首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感情氛围,“留心”强调了自己说话的内容非常重要。C.颔联对仗工整,平仄交错,如“闾里”与“楼台”、“勤抚恤”与“数跻攀”分别相对。D.尾联“遥飞”二字从“江山”一面写来,寄寓着作者对朋友即将赴任远方的浓浓深情。10.请简析这首送别诗中诗人向朋友表达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元员外①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白居易怅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②老未还。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注:①元员外:即元宗简,与白居易尤有深交,二人常一起出游。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②长沙:即西汉贾谊,文帝时贾谊被谪为长沙王太傅,故称。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收到友人来信,怅望长安,凋落的紫桐花和关关的鸟鸣声渲染了他的愁绪。B.颔联中前一句实写友人在长安曲水池边伫立的情景,后一句“其奈”二字饱含无限感慨。第65页共65页\nC.颈联所用的意象“猿声”“黄茅瘴色”与《琵琶行》中“黄芦苦竹”营造的意境相似。D.白居易诗歌语言大多通俗易懂;而本诗采用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语言较为含蓄。12.首句中的“怅”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指出诗中所蕴含的伤感之情,并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节选)白居易圃旱忧葵堇,农旱忧禾菽。人各有所私,我旱忧松竹。松干竹焦死,眷眷在心目。洒叶溉其根,汲水劳僮仆。油云忽东起,凉雨凄相续。似面洗垢尘,如头得膏沐。千柯习习润,万叶欣欣绿。十日浇灌功,不如一霡霂。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圃旱……”“农旱……”,以点带面,揭示了人们对旱情忧虑的普遍性。B.“我旱忧松竹”句暗示作者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和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精神。C.“松干”以下四句是“我旱忧松竹”的具体表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D.“油云”二句结构上承上启下,情感上实现了由“忧旱”到“喜雨”的过渡。14.“似面洗垢尘……不如一霡霂”这几句是怎样表现“喜雨”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琵琶行(节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第65页共65页\n15.对诗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闻此语重唧唧:鸟叫声B.往往取酒还独倾:独自饮酒C.为君翻作《琵琶行》:翻唱D.凄凄不似向前声:朝前走16.选出下列句子中“却”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却坐促弦弦转急A.李牧连却之B.了却君王天下事C.相如因持璧却立D.却话巴山夜雨时17.对下列诗句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主旨句。两句诗既表示出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又表达出对自身处境的无限感慨。B.“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C.“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内容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朝夜两时,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白居易忽惊林下发寒梅,便试花前饮冷杯。白马走迎诗客去,红筵铺待舞人来。歌声怨处微微落,酒气醺时旋旋开。若到岁寒无雨雪,犹应醉得两三回。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5页共65页\nA.首句中“忽惊”有“惊喜”之意,体现了诗人知晓有梅花在林下开放后的惊喜。B.首联中“寒”“冷”都表示寒冷,体现节气尚寒;“便试”体现诗人热切的心情。C.颔联中“走”“去”“来”等动词刻画了诗客、舞者来来去去、徘徊不定的形象。D.尾联中“若”表示假设,以此表达诗人对这次与薛秀才同饮赏梅聚会时的快乐。19.请简要分析诗歌颈联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杭州春望【唐】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家②。红袖织绫夸柿蒂③,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④,草绿裙腰一道斜。【注】①伍员:伍子胥,春秋楚人。②苏小:苏小小,南齐钱塘歌女。③柿蒂:绫的花纹。④湖寺西南路指西湖白堤。20.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望”字开头,呼应标题,有笼住全篇之势,引出对杭州春日景色全面的描写。B.本诗摄自然之景兼记风物人情,如首联曙色、霞光“照”于望海楼,游人足踏长堤白沙。C.“梨花”语意双关,兼指春花与春酒,“趁梨花”言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D.此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江堤,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由近及远,错落有致。21.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杭州西湖美景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第65页共65页\n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楼远望,看到辽阔的海天和山川,在夕阳下一片茫茫。B.颔联描写了杭州城的万家灯火和水中倒映的银河,景观开阔而美好。C.颈联取“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诗意,暗含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慨叹。D.尾联以欢愉的口吻诚邀好友到望海楼上来纳凉消暑。23.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阅读文本,完成各题。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B.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浙欲”“十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C.诗人置身其间,心旷而神怡,但“行不足”说明作者感觉自然景物美中不足。第65页共65页\nD.全诗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白居易的诗通俗流畅的特点。25.诗歌采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史白居易先生晦迹卧山林【1】,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2】,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注释:【1】晦迹:隐居不求知名。【2】《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2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丞相”和《咏史》首联“先生”的称呼都蕴含了诗人的敬重之情。B.《蜀相》颈联的“三顾”与《咏史》首联的“三顾”是指刘备曾经三顾茅庐一事。C.《蜀相》颈联的“老臣心”即《咏史》颈联“托孤”一句中蕴含的忠于汉室之心。D.《蜀相》尾联的“出师”与《咏史》尾联的“出师”都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2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B.《咏史》首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贤臣得遇圣主的称赏。C.《蜀相》颔联的“自”蕴含了对丞相已逝的追悼之情。D.《蜀相》和《咏史》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第65页共65页\n28.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西山望硖石湖白居易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今况故居,作此诗。②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③书台,即顾况读书台。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听觉着笔,再写所望之南湖,写出了诗人循声望湖的现实情境。B.颔联不断变换视角由高远的“烟”“落日”,写到低近的“路”“新苔”。C.诗人回忆与顾况论诗的情景,至今还记得当时恩师壮志难酬的苦闷。D.诗歌语言平实晓畅,无生僻词语或典故,具有自诗的典型风格特点。30.颈联的诗眼是哪个词?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第65页共65页\n3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由“望”字统领全篇,诗人站在江楼之上,将诸多景物纳入眼底。B.天上繁星映入江水,万家灯火在黑夜中闪烁,自然美交织着生活美。C.本诗由夏天写到秋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描绘了月夜风起的美景。D.尾联呼应诗题,诗人登上江楼,享受到无限清凉,便邀请朋友共赏风光。32.请赏析颈联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琴茶①白居易兀兀②寄形群动内,陶陶③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④,茶中故旧是蒙山⑤。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⑥。[注]①此诗为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一职,赋闲东都时所作。②兀兀:本指勤奋辛劳,此处诗人以委婉的形式表达自己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③陶陶:和乐的样子。④《渌水》:古琴曲名。⑤蒙山:蒙山茶,唐至清都是贡品。⑥往还:交往。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性格与官场众人格格不入,不愿同流合污,后来他离开官场隐居洛阳。B.离开官场后,诗人时常在春日里买醉,也懒得再读书,生活无聊而烦闷。C.诗人弹琴弹的名曲是《渌水》,喝茶喝的是蒙山茶,可见其对高雅情操的追求。D.尾联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琴和茶视作长伴自己左右、与自己交往的朋友。34.古代文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的这种思想。第65页共65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清夜琴兴白居易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①。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②,天地清沉沉。【注】①正始音:此处指纯正的乐音。②元化:造化,天地。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四句,写演奏之前,以月光、空林等意象,营造静寂之境。B.中间四句,写琴音因木性而清越;心境恬然,琴声也纯正平和。C.最后两句,写纯正的琴音合于自然,天地澄澈如水,意境深远。D.诗人秋夜听人奏琴,并借此琴境抒怀,表现内心的孤寂与安宁。36.“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这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刘和州戏赠①白居易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②白居易第65页共65页\n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注】①本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诗人任苏州刺史之时,是赠与刘禹锡之作。②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3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刘和州戏赠》诗首句“池边新种七株梅”,点明栽种梅花的地点和棵数;第二句“欲到花时点检来”,写诗人打算观察梅花生长的情况,“点检”还包含着观赏梅花风姿的意味。B.品读《酬刘和州戏赠》的诗意,不禁让读者想到了《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诗句,二者都以种植香花香草等美好的花草植物来表达自己高洁的追求。C.《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诗人表明自己与刘禹锡相互赏识,却因命运弄人,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这次重逢更要把酒言欢,刘禹锡也用诗句“二十三年弃置身”对此做了回应。D.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写给好友刘禹锡的赠诗。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两人政见相合,在诗歌创作中也惺惺相惜,成为好友,在诗坛上前者被称为“诗豪”,后者被称为“诗魔”。38.这两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深厚动人的情谊,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曾用“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来评价白居易的诗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②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③蓬。第65页共65页\n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寥落:冷落。③九秋:秋天。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B.诗人以“雁”“蓬”作比,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分飞千里的孤雁,吊影自怜;断根的蓬草,飘转无定。C.诗人在院中看到那轮凉薄冰冷的皎皎之月,形影相吊,不由想起了以前和亲人们共赏圆月的情形,虚实结合,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D.全诗语言朴实,情意动人。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40.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苗因春天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秋天霜降提前而冻坏,开头写农人的不易。第65页共65页\nB.主人公到田中采摘地黄,但因春旱,地黄长势不好,所以一天还采不满一筐。C.“照地光”三字化用了鲍照《咏史》诗“鞍马光照地”一句,形容马的神采出众。D.结尾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把穷人生活与富人之马的待遇进行了鲜明的对比。42.研究者论此诗,认为它叙事节奏舒缓,能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①,偶题东壁(其三)白居易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著孟光②。[注]①草堂初成: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忠耿直言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即于此筑草堂。②孟光:东汉贤士梁鸿之妻,成语“举案齐眉”即出自梁鸿、孟光之故事。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题目,本诗当属白居易在香炉峰下择地建房居住时写的组诗之一。B.颔联写冬“纳日”夏“迎风”,描绘草堂一年四季都适合居住的美好。C.颈联中的“才有点”和“不成行”与题目中的“草堂初成”遥相呼应。D.尾联用典,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自喻,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向往。44.白居易的诗一向以“平易通俗”而著称,但本诗也不乏委婉含蓄的抒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南湖①早春【唐】白居易②第65页共65页\n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②本诗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作。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精于选景构图,前三联抓住晴日、山杏、水草、白雁、黄鹂等意象,紧扣时令和地域特征,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B.诗歌工于炼字,一“发”字写出山杏吐艳争芳的景象,一“生”字让人身临其境,写出水草之茂盛,富有动态美。C.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与前面所绘之最形成强烈的反差,富有艺术张力。D.诗歌秉承了白居易一贯的风格,语言清新明丽、朴实自然,符合诗人对诗歌创作的主张。46.前人评此诗曾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请结合前人评价赏析诗歌颈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注]白居易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注】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自叙攻读和及第的经历,借“十年”和“一上”的对比表达感情。第65页共65页\nB.“擢第”一联表达了诗人不看重功名利禄,更看重家乡父老的情谊。C.“时辈”句呼应题目中的“诸同年”,“送我”句交代“留别”的原因。D.“轩车”一联写离歌声中乘车出发时的情景,视听结合,富于动感。48.“及第”和“留别”让本诗呈现了两种看似矛盾的感情,诗人是怎样处理这两种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白居易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①恨,浮世谪仙悲。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②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注]①逋(bū)客: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②供:供奉,即传诵之意。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客观地叙述了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生逢乱世、仕途多艰、到处流离的生活状况。B.五六句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一“恨”,一“悲”,着力表现二人抱负不得实现的痛苦心情。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表达了对两位诗人的仰慕之情。D.全诗读其诗,思其人,感其遇,既感叹、同情李杜二人人生境遇,又庆幸他们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50.有人认为本诗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第65页共65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鹦鹉白居易[注]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注]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任忠州刺史。此诗作于忠州刺史任上。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鹦鹉被囚禁笼中的情状,“还”“复”二字极写其痛苦不堪,令人同情。B.颔联写到鹦鹉有美丽的羽毛和清晰的嗓音而被囚禁起来供人欣赏,心里很痛苦。C.颈联写日暮时分鹦鹉归巢思考,春天来临忆念伴侣鸣声,拟人贴切,情感真挚。D.此诗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鲜明风格,主题突出,运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易懂。52.尾联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早兴 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①觉:醒。5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65页共65页\nA.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B.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C.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D.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54.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京兆府栽莲白居易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东溪莲移栽至京兆府,看似托身于贵府重地,实则生长环境污浊不堪。B.诗人认为东溪莲与其遭受泥污尘扑,不得其所,还不如捐躯自弃,以死明志。C.结尾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往昔的追忆缅怀,对当下的不满无奈。D.诗歌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物喻人,托物言志。56.白居易和周敦颐在本诗和《爱莲说》中分别写出了荷花不同的“物性”,但表达了相同的志趣,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第65页共65页\n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令公①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新竹[清]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②绕凤池。注:①令公:指裴度,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令公是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②龙孙:竹笋的别称。5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首句中的“物华”是指万物的精华,此处表现裴度的住宅建成之后富丽堂皇、极为奢华,也说明了此时的裴度位高权重。B.白诗三、四两句运用借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桃李”喻指学生。作者认为裴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就无需再在房前种花了。C.郑诗后两句写的是展望未来,蕴含哲理。新竹由于“老干”的扶持,总是要超过旧竹后来居上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D.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老师”的情感态度。白诗是对“老师”裴度桃李满天下的由衷敬佩,郑诗表达了对“老师”扶持后学的赞美。58.两首诗在语言特色上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第65页共65页\n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②。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伏:服气。(乙)戏赠友人贾岛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59.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甲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送别、绝句B.咏物、楚辞C.讽喻、乐府D.抒怀、律诗60.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一二句中《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B.甲诗五六句虽包含着作者对于自身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C.乙诗词浅意深,以易喻难,把抽象的行为具体化,鲜明生动又通俗自然。D.乙诗五六句中作者感慨自己虽坚持作诗,有时仍得“清冷”,没有灵感。61.请从“戏赠”入手,分析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第65页共65页\n白居易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6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意境清新可人。B.首联下句写雨前的江面“鲜明”一词写在夕阳照射下空气显得特别新鲜,凉爽宜人。C.颔联写雨后的残云和残虹,诗人以“破楼阁”“断桥梁”作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D.尾联表示要请丹青好手作画,题此诗于画上,寄赠张水部,与同道好友共享喜悦之情。63.颈联“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以画入诗,试作简要赏析。阅读下文,完成题目。题山石榴花①白居易一丛千朵压阑干,剪碎红绡却作团。风嫋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初干。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②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③人看。【注释】①山石榴花即杜鹃花。这首《题山石榴花》大约作于江州司马任上。②争及:怎及。③尽:任凭。64.这首律诗共有( )个押韵的字。A.3B.4C.5D.66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5页共65页\nA.首联描绘杜鹃开放时花朵多,运用比拟的手法写花朵像剪碎的红绡一样呈团状。B.颔联写杜鹃在微风吹动之下腰肢款摆,香气阵阵,露珠欲堕恰如美人妆泪初干。C.颈联用蔷薇有刺不许人随意采弄,荷花亭亭玉立不可亵玩来和杜鹃花作比较。D.尾联赞美了杜鹃花平易淡泊的品质,其实其中蕴含着作者更为复杂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①(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②恐惧流言日,王莽③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公:成王的权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后还政成王。③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6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B.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阐述“一法”,形象说理中肯定友人品质。C.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D.尾联是全诗的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67.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江楼夕望招客[注]第65页共65页\n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当时诗人任杭州刺史。6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之长。B.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C.颈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出发,展开奇特想象,使景物透出清凉感觉。D.诗歌描写的是美景,但实际上是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客居的孤单。69.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①(其一)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第65页共65页\n[注]①《放言五首》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途中所作。②臧生:春秋时期的救武仲,奸诈之徒。③子:宁武子,孔子称其大智若愚。④照乘:明珠。70.这两首诗都富有理趣,《其一》中,诗人提出________是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其三》中,诗人指出若要辨得真伪,需经过________的考验。(各填一个词语)71.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咏怀【注】白居易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注】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内。7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几乎整日坐在松下,“尽日”表明诗人不理政事,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B.第三句中的“行立”“坐卧”分别照应第二句中的“池畔行”和第一句中的“松下坐”。C.第四句以寥寥数字表现了诗人淡薄无欲、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D.诗人以“流年过”“白发生”写不知不觉中光阴如水般流逝,自己已华发暮年。7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7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欲与元八①卜邻②先有是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③不为身。第65页共65页\n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注】①元八:元宗简,行八,白居易的好友。②卜邻:选择邻居。③隐墙东:《后汉书》记载:“(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以“隐墙东”指隐于市井。(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白居易为表达“欲与元八卜邻”的恳切意愿寄赠给对方的一首卜邻诗。B.在诗人的妙笔点染下,他把结邻而居的生活想象得极具诗情画意,极富人情味。C.颈联侧重议论,用“安居择邻”衬托“暂出犹思伴”的重要性,语意更近一层。D.诗人想“子孙长作隔墙人”,从彼此相亲想到世代的情谊,将感情抒发到极致。(2)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颔联应写成“明月好同三五夜”,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3)这首诗写出了多重美感,请做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图画。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独自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岳阳城下,洞庭湖水浩瀚无际。B.颔联用夸张手法描绘洞庭壮阔晚景,寄寓诗人对京城的眷恋之情。第65页共65页\nC.猿发出哀鸣,大雁很难飞过湖面带来京城的讯息,诗人愁绪顿增。D.面对美景诗人难掩悲情,“独”“苦”“难”等词流露出悲苦心绪。76.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有人评价尾联“怨愤极也”,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早蝉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于《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77.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B.“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C.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D.“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78.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截树①白居易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第65页共65页\n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注释:①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7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前的树木枝繁叶茂,远处的青山秀色被遮盖,若隐若现。B.砍断了大树,树叶纷纷落下,原先看不到的景色映入眼帘。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D.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两全其美,即有得就必然有失。8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被贬官后,心中苦闷不堪,“持斧斤”将自家屋前障目大树拦腰砍断。B.“忽似决云雾”写出了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C.作者认为“人各有偏好”,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D.“岂不爱柔条”两句,写出作者虽爱窗前的绿树,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81.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李都尉古剑①白居易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②羞。第65页共65页\n[注]①本诗有删节。原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当时作者担任左拾遗,位居谏官之列。李都尉:具体指何人不详。②神兵:西晋张协称宝剑为“希世之神兵”。8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扣题,“寒黯黯”突出古剑寒光逼人,“几千秋”点明古剑之“古”,历经千年。B.接下来的四句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进一步渲染这柄宝剑剑光冲天,超凡脱俗。C.随后八句集中表现古剑的“本性”,“断佞臣”“刺私仇”刚直不折,正义凛然。D.全诗依据由外到内、由剑到人的顺序展开,每句诗都写古剑,但具体角度不同。83.前人认为这首诗“节甚峻,识甚远”,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 冬白居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①无由入酒家。【注】①五马:五马并驰,太守(刺史)的别称。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此诗大致写于任职其间。8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好”字,是诗人对“十月江南”的整体评价,朴实的字眼里饱含深情,传达出冬景惹人爱怜又无法言说的美。B.中间两联集中写景,是对“冬景似春华”的具体刻画。写景与众不同,构思别出心裁,“萋萋”“漠漠”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诗的节奏感。C.尾联言冬景怡人,让诗人心情舒畅,不知不觉牵马进入酒家,含蓄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仕途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第65页共65页\nD.这首诗写早冬场景,语言平易浅近,并未刻意雕琢,却能于通俗中见巧妙,展示出白居易诗歌“不务文字奇”的特色。85.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中间两联是如何体现“早冬”特点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李都尉古剑(节选)白居易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斩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注】本诗约作于元和初诗人任左拾遗期间。8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性”,原本的性格特征;“无与俦”,没有同类相比,说明古剑的独特。B.诗歌用刚硬和柔软对比,体现了古剑宁可牺牲自我也不低头的个性。C.古剑不愿意解决个人恩怨,更不屑于夜半行动,做见不得人的丑事。D.诗歌前八句从宝剑的精纯和愿斩佞臣两方面揭示出宝剑的内在特点。87.诗歌最后两句“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是如何通过古剑来刻画朝臣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西山望硖石湖①白居易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第65页共65页\n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②官闲好独来。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③。【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况故居,作此诗。②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③书台,即顾况读书台。8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南湖似鉴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南湖平静清澈的特点。B.三、四两句通过视角远近、高低的变换,立体式地呈现了西山阔大清幽的景象。C.最后两句诗人回忆与顾况在长安谈论诗歌的情形,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D.全诗用语平易晓畅,音韵优美和谐,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89.诗歌颈联中的“闲”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C2.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正衬”错误,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但这首诗不是正衬,而是反衬,是“乐景哀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弦凝指咽声停处”“弦凝指咽”,弹奏暂停的状态。写琴弦凝注,乐音消失,实际上是化用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弦凝指咽声停处”让人们从那如泣如诉的琴声中,进入到一个更为深远悠长的意境,使得诗歌内容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能更好丰富诗歌的内容,使得诗歌内容更为完整,精妙地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进一步展现出弹琴者的不幸命运与人生悲哀。3.C4.陆诗写春日对花饮酒以消闲愁,慨叹年华飞逝,功业无成,表现出诗人壮志未能实现的牢骚与不满,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白诗以“蜗牛角”“石火光”发表议论,认为人生不论贫穷富有,应随遇而安,笑口常开,极乐自在,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陆诗中的七、八句以‘酒徒’‘衰翁’称呼朝中权贵”说法错误,“酒徒”“衰翁”是作者对自己和故人的称呼。同时,“表现出诗人对临安政事的深切忧虑”也无中生有,表现的是诗人壮志未能实现的牢骚与不满,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陆游的诗中,“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是写诗人春日对花饮酒以消闲愁。而“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则是感叹自己年华飞逝,十四年间弹指而过,而此时的自己只能用酒麻醉自己,看着自己慢慢变老而功业无成。“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表明此时的作者对自己的仕途充满悲观的情绪,只能靠酒来麻醉自己。这一系列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壮志未能实现的牢骚与不满,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与陆游的诗不同,白居易的诗写“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点明人生短暂,不要只关心那些蜗角之利。“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则表明作者认为人生不论贫穷富有,应随遇而安,笑口常开,极乐自在。此诗表明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不争那些无用的名利,而要保持笑口常开,这样才能体会人生的真谛。所以此诗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5.B6.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第65页共65页\n【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但作者认为已是秋天”错误,根据“秋思先秋生”可知,作者没有认为已是秋天。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需要考生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进行解答。“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蝉鸣”给人凄凉哀愁之感,写出作者听到蝉鸣的声音,就联想到自己;“一催衰鬓色”,年华已逝,听到蝉声更觉感伤,鬓角已经斑白,蝉声催人老。结合“再动故园情”分析,“故园情”,“故园”就是故乡,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写出作者以前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现在却是在湓城僻处听蝉,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内心的愁闷和失意。尾句“云树绕湓城”,营造出了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氛围,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7.C8.(1)由“寄”想到“寄人篱(檐)下”,因为诗人在诗句中流露出自己暂时寄居世间、随时都可能离去的感伤,或者是生命不能自主的怅然。(2)由“雪”想到“朝如青丝暮成雪”,“雪”都是用来写白发,寄寓时光匆逝、生命短暂的感伤。【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尾联说阿卫韩郎也相应从官场离去,借此含蓄地表达自己已对官场不报什么希望”理解错误,尾联是说阿卫韩郎也相继去世,我们很快都会重新聚首,只是不知微之是否有感,这正是本诗的告慰之意。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我寄人间雪满头”,好友元稹埋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而诗人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第65页共65页\n“寄”可以理解为寄居、“寄人篱(檐)下”,也让人想到《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流露出自己暂时寄居世间、随时都可能离去的感伤,或者是生命不能自主的怅然。由“雪”可以想到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中经常用“雪”比喻白发,时光匆逝、生命短暂,诗人倏忽间已年老,不由感伤。这句诗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而情意、内涵甚深。9.B10.①劝勉。希望朋友在杭州任上关心百姓,并且公事之余欣赏杭州的美景。②怀念。诗人曾任杭州太守,杭州哪里的繁华和山水风光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③欣喜。为杭州能有这样一位有诗人情怀的人担任太守而高兴。④祝愿。为朋友即将到杭州上任而感到高兴。【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首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感情氛围”分析错误。首联只是引出话题,并没有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感情氛围。同时,“强调了自己说话的内容非常重要”理解错误。“留心”是希望朋友认真听。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的颔联“闾里固宜勤抚恤,楼台亦要数跻攀”,是说希望友人能够关心百姓,多抚恤人民。而杭州地处风景胜地,希望友人在公事之余欣赏杭州的美景。所以此处是作者提出建议,对朋友进行劝勉。颈联“笙歌缥缈虚空里,风月依稀梦想间”中“笙歌缥缈虚空里”写出了杭州的繁盛,笙歌燕舞似乎充斥与所有空间,作者曾做过杭州太守,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下句“风月依稀梦想间”是说作者曾多次梦到杭州,这一联表现出作者对杭州的怀念。诗的尾联“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盏贺江山”,作者的朋友也是一位诗人,作者为杭州能有这样一位有诗人情怀的人担任太守而高兴,自从自己离开杭州后,终于又有一位诗人担任杭州太守了,这体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而“遥飞一盏贺江山”则是作者预先为朋友祝贺,为朋友即将到杭州上任而感到高兴并举杯祝贺。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祝愿之情。11.B第65页共65页\n12.①思念友人。诗人怅望长安,遥想朋友思念自己,却不能见面。②伤感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像贾谊一样被贬年老未能回归,头发白了、容颜变了,感慨光阴易逝。③被贬失意。被贬南国,“猿声”凄厉,“黄茅瘴色”遍地,环境恶劣且回归无望令人伤感。【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实写友人在长安曲水池边伫立的情景”错,诗句“诚知曲水春相忆”是作者想象友人在长安曲水池边伫立思念自己,属于虚写。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怅”字有怅惘、失意的意思。诗歌起句“怅”字开头,表达了自己的伤感情绪,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首联写诗人收到友人来信,怅惘地遥望长安,只看到凋零的紫桐花,听到鸟儿关关的鸣叫,很是萧瑟凄清。颔联写想着此刻朋友正伫立在曲水池边思念自己,而自己被贬谪在江州,不能相见,不禁发出无奈的慨叹。颈联写凄厉的猿鸣和枯黄的树叶,仿佛在暗示岁月的流逝和无情,身为贬谪的官员,失意怅惘看不到归程,只能随岁月而不断衰颓,内心有无限的感伤。尾联写诗人身处南国,仿佛仍感受到霜雪的凄寒,那寒意就在愁绪满怀人的星星鬓发之间,表达了凄苦悲凉的感受。13.B14.用比喻修辞,表明雨来如同洗清污垢一样让人身心舒服;用叠词直接描写雨中松竹润泽的状态表达喜悦之情;运用对比凸显雨的作用,表达高兴之情。【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暗示作者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和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精神”错误,“我旱忧松竹”说明作者喜爱松竹,或者种植着松竹,能亲眼见到松竹的旱情,这和“文人士大夫的身份”没有直接关系,“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精神”更是牵强,是过度解读。第65页共65页\n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似面洗垢尘,如头得膏沐”,把久旱逢雨比作面部尘垢得以洗去,头发的污垢得以洗去,以比喻修辞表达身心的舒畅,表达喜雨之情。“千柯习习润,万叶欣欣绿”,松树竹子终于等得雨至,千枝万叶得到滋润,充满生机。此联用叠词直接描写松竹雨下的状态,以其舒展润泽之态表达作者的喜雨之情。“十日浇灌功,不如一霡霂”,浇灌十天的作用也比不上这小雨的滋润啊。用对比手法,凸显雨的功效,表达喜雨之情。15.B16.C17.D【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唧唧:人的叹息声。句意: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叹息。C.翻作:重新创作。句意: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D.向前:原来的。句意:凄凄切切不再像原来的那种声音。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却”,动词,往后退。句意: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A.“却”,动词,击退。句意:李牧接连击退了(秦军的进攻)。B.“却”,与“了”连用构成“了却”一词,完成。句意: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C.“却”,动词,往后退。句意: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站定。D.“却”,连词,“却”字在诗里有转折的作用,李商隐憧憬与妻子重新剪烛夜谈,可以理解为“再”。此处“却话”则是重头谈起的意思。句意:那时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故选C。第65页共65页\n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中“反问”说法错误。应是设问。故选D。18.C19.内容:歌曲唱到悲切哀戚的时候,梅花也轻轻落下;酒酣时,酒香四溢,熏得梅苞都慢慢绽开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与朋友宴饮赏梅的愉悦。【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客、舞者来来去去、徘徊不定的形象”错误,诗歌颔联意思是诗人派人用白马疾迎诗友,摆开丰盛的酒宴等待歌妓、舞女来助酒赏花,而不是说他们“来来去去、徘徊不定”。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一共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诗歌颈联的具体内容,即解释诗句的含意。通读全诗可知,颈联是对宴会场面的描写,无一字写“梅”,却处处有“梅”,诗人在颈联写梅花因听懂了歌声中的幽怨簌簌飘落,又因为席上浓郁酒香的熏染而徐徐绽放,极具动态美,使读者如临其境。第二问要求分析诗歌颈联表达的情感,此宴此诗皆因梅花而起,梅花似乎理解了主人的意趣,随着歌声,浴着酒气,飘舞绽放,助人兴致,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此外诗人与友人一道赏花听歌饮酒,体现了和友人在一起的愉快心情,故此诗亦可体现两人的友情。20.D21.①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②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第65页共65页\n【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由近及远”错误。“由城外之江堤,写到城内”,应是由远及近,远近结合。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联“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意思是: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22.C23.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C.“取‘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诗意,暗含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慨叹”错误。颈联写风吹古木放出声响,使人如闻雨声,顿觉凉爽,与名句“道是无情却有情”无关,从全诗思路看,也没有“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感叹”。故选C。23.本诗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这句诗写到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风吹古木的声音比作雨落的声音,将洒满平地的月光比作秋霜。所写的晴天时风吹古木的声音是听觉描写,夏夜中洒满平地的月光是视觉描写,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风吹草木的声音想象成雨落的声音,将洒满平地的月光想象成秋霜,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24.C25.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营造一副生意盎然的初春西湖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说明作者感觉自然景物美中不足”错误。“最爱湖东行不足”意思是: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体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意思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写的景物有:孤山寺、贾公亭,湖水,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写的景物有: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是: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写的景物有:乱花、浅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是: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写的景物有:马蹄、绿杨、白沙堤。从上面所写的景物来看,这首诗歌描绘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此景色的喜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中的“最爱”一词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26.D27.D28.(1)内容相同点:都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人的功业。不同点:《蜀相》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写诸葛亮的功业;《咏史》则主要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叙写其辅佐蜀汉的功业。第65页共65页\n(2)感情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不同点:《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与对国家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的期盼,饱含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咏史》则主要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能力。D.“‘出师’都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错。《咏史》尾联“前后出师遗表在”指的是诸葛亮写的前后《出师表》,不是指出师北伐的史实。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错。《咏史》中没有实景,颔联“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并非写景,而是比喻明君贤相相遇合。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内容上:《蜀相》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叙写诸葛亮的功业。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咏史》则全部写史,这首诗将诸葛亮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写诸葛亮躬逢明主,君臣相契,大展宏志;后一阶段写诸葛亮肩负托孤之重,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简括地凝缩了诸葛亮的一生。由此得出内容相同点:都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人的功业。不同点:《蜀相》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写诸葛亮的功业;《咏史》则主要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叙写其辅佐蜀汉的功业。情感上:第65页共65页\n《蜀相》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咏史》前两联写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林,“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写明君贤相相遇合,这是诸葛亮蜀汉事业的起点。接着写“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说刘备托孤,后句说诸葛亮一生的忠义之心。作为臣子的诸葛亮“忠义心”须倾,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诸葛亮为开创蜀汉的基业,殚精竭智,运筹帷幄,历经百战。尤其是刘备托孤以后的十一年,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中,独挡风雨,力挽狂澜。六次北伐,饱尝艰辛,无时不在为光复汉室而“报国还倾忠义心”。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始自“隆中对”,终至“出师表”,他的忠心令人动容。而“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也同时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遗憾。由此得出感情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不同点:《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与对国家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的期盼,饱含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咏史》则主要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29.C30.颈联的诗眼是“闲”。①“闲”紧承前句“居民地僻常无事”,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闲”也是诗人能登山赏景的重要原因。②“闲”暗含了诗人面对政治斗争深谙进退取舍之道的人生智慧。【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至今还记得当时恩师壮志难酬的苦闷”错,尾联“惆怅”指诗人回忆恩师而产生的伤感之情。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明确诗眼是“闲”,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第65页共65页\n由诗歌注释“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和“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居民地僻常无事”可知,此时诗人担任杭州刺史,在官任上无所事事,只好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两句写诗人因为闲来无事,只好游山玩水;由“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可知,诗人忆及当初在长安意气风发,谈诗论句,如今却只能怀着无限惆怅之情,独登高台,体现了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诗人因为官场党争而不得已请求外放,在外做官期间,尽管内心无奈,却又能通过山水来怡养性情,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31.C32.①比喻。将风吹古木树叶的沙沙声比作雨声,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比作秋霜。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风吹古木的美妙之声,以及月光的皎洁、明亮、清凉。②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夏夜的宁静、清凉,传达了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③动静结合。风吹古木树叶的沙沙声是动景,临照平沙的皓月是静景,动静结合,凸显环境的宁静优美。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写风吹古木树叶的沙沙声是听觉,写临照平沙的皓月是视觉。【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由夏天写到秋天”错误,本诗描绘的是夏夜之景,尾联提到夏夜“消暑”,说“江楼会比“茅舍”较清凉。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诗句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风吹古木”运用听觉描写,表现风吹古木树叶的沙沙声,为动景;“月照平沙”运用视觉描写,描写临照平沙的皓月,为静景。一动一静,视听结合,表现江城夏夜的美丽景色。第65页共65页\n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使人仿佛听到美妙的风吹古木的声音;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令人仿佛看到月色皎洁而清凉。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传达出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用这么多景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通过描绘夏夜的宁静、清凉,传达了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33.B34.①二、三两联写诗人赋闲东都时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穷则独善其身”的高雅情怀。②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追求。【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离开官场后,诗人时常在春日里买醉,也懒得再读书,生活无聊而烦闷”错。颔联是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做《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颔联,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第65页共65页\n颈联,运用典故,一是为诗人所爱的《渌水》古琴曲,二是饮之可成地仙的蒙山茶。两者皆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所以,中间两联写诗人赋闲东都时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的生活,体现了诗人“穷则独善其身”的高雅情怀。尾联,“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尾联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体现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35.D36.①一曲终了,余音袅袅,万物止息,秋夜深沉;②烘托出了琴音的纯正平和,营造了和谐宁静的意境;③以此句收束演奏,并为结句意境的升华做出铺垫。【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秋夜听人奏琴”错误。是白居易自己抚琴,不是听别人弹琴。故选D。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效果的能力。“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意思是一曲谈罢,已经是秋夜深沉,曲声袅袅,余音缭绕,万物平息。“群动息”“秋夜深”,写出了曲罢秋夜寂寂,万物宁静,以曲音袅袅衬托环境的宁静与和谐,也烘托出了琴音的纯正平和;琴声纯正平和,合于自然,以此句收束演奏,为句“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意境的升华做出铺垫。37.C38.①“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指白居易的诗歌情感真挚朴实,读来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才情、品行的赞美以及对友人未受重用的愤懑与不满,这种直率与坦诚都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动人的情谊。②《酬刘和州戏赠》一诗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明确表态:他自己亲手种植的梅花要为友人盛开,而不要担心桃李嫉妒,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也表明了自己同刘禹锡都有高洁才情和崇高追求。③《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中,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用“长寂寞”“独蹉跎”“才名折”等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坦率直言,为刘禹锡打抱不平。第65页共65页\n【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C.“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错,在诗中找不到根据。“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为: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所以,诗中是说二十三年中友人失去的太多了,而不是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考生首先了解“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是指白居易的诗歌情感真挚朴实,读来通俗易懂。(1)《酬刘和州戏赠》一二句,点明栽种梅花的地点和棵数,诗人打算观察梅花生长的情况,并观赏梅花绰约的风姿。诗人以种梅表达自己高洁的追求。三四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诗人明确表示梅不要担心桃李嫉妒,自己亲手种的梅花要为友人盛开,拿梅花和桃李作对比,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也表明了自己同刘禹锡都有高洁才情和崇高追求。此中深意,只有对梅花的高洁品性有充分了解的诗人,才能体会出来。这首诗写得通俗晓畅,风格平淡。(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颔联中“国手”一词可知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颈联,一个“国手”遭遇的却是“长寂寞”,不能不说刘禹锡的命运太“蹉跎”了。诗人对刘禹锡的蹉跎命运表示了同情,坦率直言,为刘禹锡抱打不平。尾联,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该二句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以及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总之,这两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丰富真挚,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才情、品行的赞美以及对友人未受重用的愤懑与不满,这种直率与坦诚都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动人的情谊。39.C40.①对兄弟离散、四处飘零的孤寂感伤之情。诗人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如纷飞孤雁,似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的孤寂感伤之情;②对远隔千里的亲人和家乡的牵挂惦念之情。在这个明月高升的夜晚,诗人形影相吊,想到此时在各地的亲人应该也与他一起,抬头望月,感伤离别,寄托思念。第65页共65页\n【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想起了以前和亲人们共赏圆月的情形”错。应为此时在各地的亲人应该也与自己一样,抬头望月,感伤离别。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1)首联写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颔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但是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接着颈联以“雁”“蓬”作比,表现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兄弟离散、四处飘零的的孤寂感伤之情。(2)尾联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在这个明月高升的夜晚,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感伤离别啊。表达了对远隔千里的亲人和家乡的牵挂惦念之情。41.B42.①本诗叙事节奏舒缓。它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事,将春旱秋霜给农民造成的灾难一一叙出,把农人无粮充饥,只好去采地黄的经过也叙述得有条不紊,语气沉重,节奏舒缓。②在舒缓的节奏中,读者更能感受到农村生活日复一日的艰苦,以及农人们的希望与绝望,激发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以及对于不公平的社会的憎恨。【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但因春旱,地黄长势不好”说法错误,原文是“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所谓“岁晏”是一年将尽之时,则采“地黄”时不是春天。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写实手法记录了一个农民的悲惨遭遇。“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开篇两句给读者勾勒了一幅荒年农村颗粒无收的悲惨图景,这无异是把依靠田地收成赖生的农民赶到了死亡的边缘。“岁晏无口食”,其实不是仅仅在年底才告断炊,由于夏秋两季迭遭灾荒的“雪上加霜”式的打击,我们可以想见农民们是如何一天天在饥饿和愁苦中捱到年关的,最后迫于无奈才想到去田中采摘地黄换取口粮。前六句,如抽丝剥笋,合乎逻辑地交代了采地黄的缘由。字数不多,但交代得极为合理、细致,整个叙述有条不紊,语气沉重,叙事节奏舒缓。叙事节奏的舒缓,能更好的的引起读者共鸣,诗歌中贫苦农民食不果腹,饥肠辘辘,濒临死亡,而富贵人家则连厩中的马匹也是肥壮滚圆,以至还想用地黄来滋润毛色。这种贫富的悬殊,社会的不合理,在不疾不徐的叙事中,能更好的的触动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以及对于不公平的社会的憎恨。43.D44.①平易通俗:前三联多用白描直叙,不求工巧。先后叙写了草堂的规模、建材、设计、特点等内容,明白如话,通俗易懂。②委婉含蓄:尾联既以“更葺东厢屋”代指为儿子改建新的居所,又用孟光的典故委婉自比隐士梁鸿,含蓄表达诗人远离官场之后在香炉峰下与妻儿筑屋隐居的闲适生活之乐。(意思对即可)【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自喻,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向往”错误。诗人以东汉梁鸿自比,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比自己的爱妻,暗指自己与妻子之间举案齐眉,互敬互爱。故选D。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联“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是描述草堂的规模和用料情况;颔联“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是说草堂冬暖夏凉适合居住;颈联“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是感叹周围的美景怡人。前三联描述了草堂简雅怡人的特征,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草堂的喜爱之情和安适的心态,体现了白居易的诗歌的“平易通俗”的特征。第65页共65页\n尾联“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著孟光”,作者设想“来春”还要扩建装饰草堂,进一步表达自己对草堂生活的喜爱之情;又运用“孟光”的典故,委婉地自比隐士梁鸿,将自己的爱妻比作“孟光”,表达要与妻子举案齐眉,在草堂安居下来的愿望。尾联借用作者对未来的设想和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与妻儿在草堂隐居的闲适自在的愉悦之情,体现了白居易的诗歌的“委婉含蓄”的特征。45.B46.①白雁雨水未干,翅膀沉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有些生涩,不听使唤。②颈联选用“白雁”,“黄鹂”,色彩对比鲜明。③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严冬方过,大雁飞得低而缓,黄鹂早春鸣叫,初歌口拙。更是显出早春的情态。【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发’字写出山杏吐艳争芳的景象,一‘生’字让人身临其境,写出水草之茂盛,富有动态美”错误,“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故应为“点”字写出山杏吐艳争芳的景象,“铺”字让人身临其境,写出水草之茂盛,富有动态美。故选B。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这两句写白雁因为身上的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是视觉,而因为下雨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是听觉,属于视听结合。同时前句为静,后句为动,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严冬方过,大雁飞得低而缓,黄鹂早春鸣叫,初歌口拙。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鸣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白雁、黄鹂色彩对比鲜明,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47.B48.①诗中“及第”之“喜”和“留别”之“恨”并存,自然合理。科考及第,喜悦不言而喻;但面对与同年的分别又难免离情依依。②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离情是次要的陪衬。诗人写十年苦读后得偿夙愿的欣慰,写回乡可以向父老报喜的荣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翩然归情,整首诗萦绕着兴奋欢欣的喜气。虽然同年相送牵动离情,但春风得意减淡了离愁别恨,欢饮微醺使遥远的路途也不放在心上了,写离情更衬托出喜悦之情的强烈。第65页共65页\n【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诗人不看重功名利禄”曲解诗意。诗人回乡向父母报喜心情很好,但表示“考中进士也不算什么”,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故选B。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结合“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可知,诗人科考及第,“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更有回乡可以向父老报喜的荣耀,所以这是“及第”之“喜”“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是写与同年的分别的场景,分别在即,难免牵动离情,这是“留别”之“恨”“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是说,虽然同年相送牵动离情,但春风得意减淡了离愁别恨,欢饮微醺使遥远的路途也不放在心上了。可见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离情是次要的陪衬。“及第”和“留别”看似让本诗呈现了矛盾的感情,诗人却处理得巧妙。49.C50.①“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许多诗人正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②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都是“天意”,是时代的产物。③人民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充满喜爱和期待。④经典的作品往往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的检验,经久不衰,广为流传。【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分析错误,“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写李白、杜甫的诗章将被千古传诵,诗人的名字将遍播天涯海角。没有使用“夸张”手法。故选C。5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分析鉴赏及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1)诗的首联“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记述李白和杜甫晚年流落异乡的悲惨状况。第二联“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是首联的进一步延伸,谓李杜二人生逢离乱时代,一生不得志,而且到处流离,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第三联“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许多诗人就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所谓“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从李杜二人身上就能体现出来。(2)而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也正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天意”,是上苍的安排。安史之乱是动乱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培育了一代优秀的作家,培养和造就了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学家。(3)结合诗歌第五联“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在肯定李杜二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地位之后,说明社会对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期望。末联“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郑重地指出,就因为他们二人这样的不幸遭遇,才使他们创作出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忠实地表现广大人民愿望的“好诗”来,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热爱这两位诗人、喜爱他们的“好诗”的缘故。这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人民最喜爱优秀诗篇,最热爱优秀作家,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4)结合诗歌第四联“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则是从另一面阐明,生活虽然悲惨,命运尽管不幸,但李杜二人都创作出不朽的诗篇。“吟咏”句谓二人的诗作可传至千秋万代,“声名”句谓二人的诗名传布天下四方。唐朝海外交通发达,李白、王维等诗人就和日本人阿部仲麻吕为好友,李白诗多有流传入国外者。51.C52.尾联写鹦鹉慨叹什么人能帮助它“坼笼破”,让他能自由欢快的飞行,托物言志,借鹦鹉写人,表达了诗人自己苦闷的心理和对冲破牢笼,追求自由的生活的无限向往。【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写日暮时分鹦鹉归巢思考”错,根据“身囚”“坼笼破”可知,鹦鹉已是笼中鸟,怎能归巢呢?所以“幕起归巢思”应理解为晚上常涌起回到旧窝的思绪。故选C。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前六句以“语还默”“栖复惊”“身囚”“心苦”“归巢思”,抒发了鹦鹉被囚禁的痛苦心情。尾联“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意思是,什么人能帮助打破这牢笼,让它能自由地讲话欢快地飞行。以“坼笼破”“快飞鸣”表达了鹦鹉想要打破牢笼、争取自由的愿望。诗中借写鹦鹉的遭遇和愿望来感叹诗人的身世,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理以及想要冲破牢笼,追求自由的愿望。第65页共65页\n53.C54.“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描绘清晨兴旺之景”错误,颔联之意是:可能由于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此联通过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所以和“兴旺”相差甚远。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审题的重点在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在这个要求中,“细微处”是动作、外貌、感受等,“生活情趣”是作者的感受。“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新脱去冬衣是细节描写中的动作描写,以动作暗示了季节更替;“新脱冬衣”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前后照应,因为刚刚脱去厚重的冬衣,让作者突然间一身轻的轻松的感觉,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55.B56.(1)白居易笔下的荷花会受到环境影响:生于东溪清涟时花叶娇媚,栽入污沟浊水后馨香全无,颜色不鲜。(2)周敦颐笔下的荷花不会受到环境影响:它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始终保持洁净与馨香。(2)两个作品中的荷花虽然表现出不同“物性”,但都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操守的人生志趣。【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B.“还不如捐躯自弃,以死明志”错,“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作者认为把荷花移栽至不合适的环境,还不如把它抛弃。故选B。5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文形象和思想主旨的能力。白诗“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写生在污沟浊水中的莲花花枝残败,馨香全无,与生在东溪时花叶娇媚形成对比,突出了生长环境对荷花的影响。周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强调荷花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白诗“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诗人借助荷花的命运和遭遇,表达自己的悲叹,同时表现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生志趣。而周文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可见,两文同写荷花,虽“物性”不同,但借物表达的人生志趣是相同的。57.A58.(1)两诗语言都自然朴素、通俗简洁。白诗“路人指道令公家”“何用堂前更种花”等诗句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郑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同样写得自然简洁,质朴通俗。(2)两诗都富含哲理,含蓄蕴藉。白诗,以“桃李”喻学生,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肯定了品格的高贵胜过物质的富丽的生活哲理。郑诗借新竹与旧竹的关系揭示了人生哲理:年轻人总是要胜过老年人的,这样的代代相替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前进;新生力量的成长壮大,又离不开老一辈的扶持和爱护,二者是相辅相成、彼此作用的。【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第65页共65页\nA.“表现裴度的住宅建成之后富丽堂皇、极为奢华,也说明了此时的裴度位高权重”错,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是想表明裴度因桃李满天下而芳名远播,不是写住其宅富丽堂皇,更不是表现裴度位高权重。故选A。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两首诗的语言都很自然朴素、通俗简洁。白诗写绿野堂“占物华”来概括;第二句路人的语言明白如话,“路人指道令公家”,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表达对裴度桃李满天下的赞美,用反问句“何用堂前更种花”,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郑诗开头两句写新与老的关系,“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同样写得自然简洁,质朴通俗。两首诗都富含哲理,含蓄蕴藉。白诗用借代的手法,以“桃李”喻学生,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以桃李满天下,不需花朵的点缀,表达了品格的高贵和精神的富足胜过物质的富丽的生活哲理。郑诗开头两句写新与老的关系,蕴含哲理,新竹由于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总是要超过旧竹,后来居上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新竹毕竟是有些稚嫩,这就需要老干的支持、帮助,给予关心和照顾,只有这样,新竹才能尽快地茁壮成长。这自然朴素的诗句,颇为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年轻人总是要胜过老年人的,因为只有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前进;不过新生力量的成长壮大,又离不开老一辈的扶持和爱护,二者是相辅相成、彼此作用的。59.D60.D61.同:两首诗都是赠给自己的朋友,有对朋友的戏谑之意,也体现出与朋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两首诗都有作者对自己的自嘲之意。异:白诗通过戏谑的口吻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同时也有对自己仕途不顺的辛酸和自嘲。而贾诗则是通过简单明了的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创作感悟,同时也有与友人共勉之情。【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题材和体裁等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白居易这首诗是对于自己诗歌编撰成集的调侃和感慨,应属于述怀诗。而诗歌为八句,第一句和偶数句押韵,在体裁上符合律诗的特点。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第65页共65页\n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乐府,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如我们熟知的《孔雀东南飞》就是乐府诗。故选D。6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坚持作诗,有时仍得‘清冷’,没有灵感”说法错误,“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意思是: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用源头活水比喻灵思不断,并不是说创作“清冷”“没有灵感”。故选D。6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两首诗都称“戏作”,而且都是写给自己比较亲密的朋友的,提示读者这两首诗是朋友间的应酬之作“戏赠”,即游戏、玩笑写诗赠送,只有亲密无间的朋友亲人之间才能如此,可见友情之深,“戏”字的不严肃,又透露出作者的自嘲之情。比如白诗中“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和贾诗中的“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但是,在情感方面,两首诗又有着不同之处。白居易显然对自己的文学成就非常自得,所以才写出“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说两位朋友有的偷学自己的格律,有的对自己非常服帖。而“身后文章合有名”则是表明白居易对自己诗歌成就并将流传后代的信心。“世间富贵应无分”则是写出了白居易虽然对自己文学成就颇为自许,但对自己仕途不顺则充满辛酸和自嘲。与白居易不同,贾岛诗中主要写了对诗歌创作的感悟,如“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只有坚持创作,才能得到创作的灵感,这也符合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特点。同时,诗的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还透露出贾岛与友人共勉之情。62.B63.风吹水面,白浪翻卷,好像千万片花瓣。碧空高远,大雁飞行,犹如在青天点上字迹一行。诗人巧妙地选取江上雨后的自然景物,上下两句一俯一仰,由近及远,白浪青天色彩鲜明,构成了清新和谐的画面,传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第65页共65页\n【解析】6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雨前的江面”和“‘鲜明’一词写……空气显得特别新鲜,凉爽宜人”错。这句写雨后的江面,而非雨前;“鲜明”是指“江色”,即江面经雨水一洗,色彩新鲜明净。故选B。6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加之水波动荡,风吹浪翻,好像许多花片飞舞一样,时暗时明,非常美观;彩云过后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飞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迹。“翻”字以诗情作画,写得生动;“点”字以画笔入诗,下得有神。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诗人巧妙地选取江上雨后的自然景物,如“风”“白浪”“雁”“青天”,风吹水面,白浪翻卷;碧空高远,大雁飞行,上下两句一俯一仰,由近及远,白浪青天色彩鲜明,构成了清新和谐的画面。如此天然胜景,诗人不愿独自欣赏,赶快画为图幅,寄给好友,传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64.C65.A【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律诗文学常识的能力。七言律诗押韵的基本要求是:第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本诗首句“干”,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团”“干”“难”“看”同韵。押韵的字共有5个。故选C。6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比拟手法”错,“剪碎红绡却作团”运用比喻,把丛簇的山石榴花比作剪碎的红绡。故选A。第65页共65页\n66.C67.①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是要经受时间考验的;②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③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解析】6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直接说明”错误。颈联反面举例,应该是“委婉表达”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故选C。6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是要经受时间考验的,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意思是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表达了作者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68.D69.①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辉映,江楼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邀请。第65页共65页\n【解析】6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D.“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客居的孤单”错误。诗歌描写的景物如“灯火万家”“星河一道”“风吹古木”“月照平沙”可见,都是美景;而诗人询问朋友“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希望朋友来此和自己一道消暑,说比朋友的茅舍还要更清凉,显然是兴高采烈的情绪,并无孤单的愁苦之情。故选D。6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前两联描写江楼夕望的美景,“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壮阔意境,令人心胸为之一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写华灯初上的美景,灯火与星河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可见诗人以此地的美景招揽友人前来观赏。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用“古木”“月”等意象,营造出幽森的氛围,“晴天雨”“夏夜霜”又带来凉爽的感受,让人觉得这里正是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是以气候的凉爽来邀请友人。尾联直接邀请,“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以殷切的情谊让人“盛情难却”,是以朋友深情来打动友人,招客前来。70. 比较 时间71.(1)用典说理。第一首用“藏生”“宁子”为论据,说明人往往会被表面所遮蔽,难辨真伪;第二首用“周公”“王莽”为论据,论述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真伪。(2)借用形象说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如“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试玉”“辨材”。(3)假设说理。如“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可见《其一》中,诗人提出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是“比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可见《其三》中,诗人指出若要辨得真伪,需经过“时间”的考验。7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1)用典说理。第一首“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用“藏生”“宁子”为论据,说明人往往会被表面所遮蔽,难辨真伪;第二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用“周公”“王莽”为论据,论述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真伪。(2)借用形象说理。“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暗示能以外观炫人的人,而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这就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一如以“试玉”“辩材”表明时间的重要。(3)假设说理。“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分别以假设来表明比较和时间是检验真伪的途径。72.A73.诗人因为被权贵们鄙薄,才到江州任这个闲官。要不然,也不会有松下闲坐、池畔漫行这样的闲情逸致。诗人看似喜爱清闲,实则内心无奈、苦闷。【解析】7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形象的能力。A.“‘尽日’表明诗人不理政事,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错误。第一、二句写的是诗人清闲的生活状态。他因政事清闲而得闲,并不是不理政事;且第一、二句没有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不满。故选A。7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尾联“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我被世俗权贵之人所鄙薄,怎么会得到这样的闲情逸致呢。结合上文可知,诗人在江州担任司马这一闲职,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因此整日坐于松下,偶尔在池畔闲逛。可见,诗歌表面写诗人此时生活恬淡自然,充满闲情雅致,结合尾联“不为世所薄”分析其深刻原因则可以看出,诗人之所以有眼前的状态是因为“被权贵们鄙薄”,因此,尾联表达了诗人面对清闲生活的内心无奈和苦闷之情。74.(1)C第65页共65页\n(2)①不赞成;②“明月好同三五夜”的意思是共享明月几个夜晚,写出了共享明月的短暂时间,而“明月好同三径夜”的意思是明月照亮了多条路,写出了共享明月的大范围,更能表达作者想象佳邻相伴的美景;③“明月好同三径夜”与下一句“绿杨宜作两家春”形成对偶句,更工整。所以,颔联写成“明月好同三五夜”不好。(3)①与好友相知相亲的友情之美;②想象今后佳邻相伴的生活之美;③盼望子孙世代相居的愿景之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用‘安居择邻’衬托‘暂出犹思伴’的重要性”错误,颈联“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的大意是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由此可知,应是用“暂出犹思伴”衬托“安居择邻”的重要性”。(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可结合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分析。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颔联应写成“明月好同三五夜”,对此怎么看?尊重原作,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是不赞成,然后分析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径”改成“五”,两句话的侧重点不同,“三五夜”的意思是几个夜晚,写出了短暂时间,而“三径夜”的意思是多条路,写出了大范围地点,更能表达作者想象佳邻相伴的美景,更能表现作者希望朋友来当邻居的情感。另外“三径夜”与下一句“两家春”可以形成对仗,格式更工整。所以,原句更好,不能改。(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的意思是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由此可见作者与好友相知相亲,写出了友情之美;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和颈联“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的大意是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这是作者想象今后佳邻相伴的生活,写出了生活之美;尾联“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大意是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这写出了作者对子孙世代相居的盼望,这可概括为愿景之美。第65页共65页\n75.C76.①尾联说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供贵人们赏玩。②图画中也有猿啼雁飞的悲景,诗人希望贵人们可以体会到贬谪之人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解析】7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大雁也很难飞过湖面带来京城的讯息”错,无中生有。诗中无“带来京城讯息”之意,而是以“雁难渡”衬托“人更难跨越”。故选C。7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意思是: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结合背景可知,白居易是于赴任途中写下的《题岳阳楼》,既写到了洞庭湖的壮阔,也写到了猿啼雁飞的悲景,作者说要把一路的见闻画下来,一方面可供他们欣赏;另一方面可以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从而含蓄地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77.C78.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解析】7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连绵不断的蝉声”错误。原文为“薄暮两三声”,意思是“薄暮时分有三两声蝉鸣”因为是“六月初七日”的夏天,蝉鸣并没有那么多。故选C。7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一催衰鬓色”中,一个“催”字,突出了诗人此时已经逐渐感到自己的年龄增大,有一种岁月催人老的感伤,抒发了作者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第65页共65页\n“再动故园情”中,一个“动”字,突出表达了蝉鸣触动了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怀,表达了作者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其中的“湓城”可以让我们想起《琵琶行》中“送客湓浦口”,从“住近湓江地低湿”可知,诗人此时是被贬而且身处比较僻远恶劣的环境,进而可以概括出作者此时的失意潦倒之情;而“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是说“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综上所述,诗中的思想情感有对年华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被贬失意潦倒的感叹。79.C80.D81.作者因屋门前的树枝繁叶茂,不能看到远处的青山而惋惜怅然。繁叶遮挡视线暗喻作者因被贬而愤愤不平使得自己心胸变得狭窄;作者砍去树梢后,看到了座座山峰出现在眼前,好似拨开云雾般豁然开朗,压抑的内心得到了解放,心中欢愉;清风习习吹来,鸟儿在空中盘旋,作者向东南遥望,心旷神怡,目光辽远,心胸更加开阔,内心释然。【解析】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错误,“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是说截树之后看到远方的山峰就像见到久别的朋友一样,不是“见到了老友”“相互问候,亲切交谈”。故选C。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A.“拦腰砍断”错误,根据“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可知,应是只砍断大树的树梢,不是“拦腰砍断”。B.“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错误,“忽似决云雾”是对砍树之后视野开阔的形象化说法,就像云雾忽开看到青天一样。C.“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错误,作者只是说任何事物要照顾到两方面是很难的,并没有体现自己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故选D。第65页共65页\n8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即要先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然后分析景物描写蕴含的作者情感。“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描写了门前的树长得高大茂盛,遮挡了自己看向远方青山的视线,自己为此惋惜。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的惋惜暗指自己被贬江州,心情郁闷。这四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写砍去树梢后见到的景色,只见远处青山扑面而来,就像云雾消散看到美丽的蓝天一样,视野豁然开朗。豁然开朗的视野暗含作者被贬之后压抑的心情得到了解脱,心胸渐渐开阔起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承接上文描写砍去树梢后见到景色,作者感觉到一股清凉的微风吹来,看到鸟儿在空中盘旋。这是一幅很轻松自然的画面。作者望向东南方,感到视野和心胸都很开阔。至此,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已经从压抑的情绪中走出来,内心对被贬一事已经释然。82.C83.①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剑来写人,表现自身的崇高气节与远见卓识。②写宝剑的寒光闪闪、质地坚硬来表达自身的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崇高志节。③以宝剑愿意为国诛杀奸佞,却不愿报私仇小怨,来表现作者愿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远见卓识。【解析】8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刺私仇’刚直不折,正义凛然”错误。“刺私仇”在半夜的时候去刺杀私仇,这是诗人不希望的。故选C。8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节甚峻,识甚远”意指崇尚的节操和高远的见识。(1)从标题“李都尉古剑”看,本诗为咏物诗,作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将剑与人自然融合,借剑来写人,表现自身崇高的气节与远见卓识(2)诗中“寒黯黯”“湛然秋水”,写古剑外表华美,锋利无比;“精刚无与俦”,写古剑品质端正,无与伦比。作者借宝剑的寒光凛凛、质地坚硬来表达自身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崇高气节。第65页共65页\n(3)诗中“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写“古剑”愿意去斩断奸臣的头颅,愿意充当杀伐谄佞的先锋,为国为民除掉奸邪。这两句诗咏物喻志,表现了诗人愿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远见卓识。84.C85.①白描手法。颔联描写霜还轻,日还暖,草茂盛,沙地也被晒干,淡笔勾勒,描绘出初冬清爽怡人的风景。②绘形绘色。颈联抓取柘树与樱树,分别用“老”“寒”两字修饰,虽有冬日冷的意味,却用“黄”“白”二字,为画面增加了暖的色调。③精于炼字。颔联写霜着一“轻”字,写日着一“暖”字,薄霜暖阳,准确表现了早冬轻寒且微有暖意的景物特点。④对比手法。颔联用“暖”字,对应颈联的“寒”字,颈联用树的“老”对应叶的“嫩”,表现出江南早冬寒意已起却温暖如春的特点。【解析】8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思想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含蓄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仕途”错,诗中“羡”“无由”表明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但并未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8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白描手法,颔联“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草上落着轻轻的一层薄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像被风干了的沙粒一般。这一句细致的描写了景物,在早冬还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可见江南的初冬是温暖的,此联运用了两个叠词,“萋萋”“漠漠”,叠词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以乐景衬乐情,简笔勾勒景物,自在、温暖、宜人,体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绘形绘色,颈联“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意思是:老柘树叶子是黄色的,犹如一棵娇嫩的小树,寒樱不依时序,开出枝枝白花。抓取的柘树与樱树,分别用“老”“寒”两字修饰,体现出冬日冷的意味,作者又从视觉(或色彩)角度,写出了老柘叶子的“黄”和寒樱狂花的“白”,为画面增加了暖的色调。表现了江南早冬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早冬的喜爱之情。精于炼字,颔联“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用一“轻”字写霜,是说江南的初冬有“冷”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温柔,薄霜下了一层,笼罩着小草,却没有把小草冻坏。“暖”字也强调了冬日的温暖,言冬阳普照,晒干了广阔的沙地。准确表现了早冬轻寒且微有暖意的景物特点。第65页共65页\n对比、比喻修辞,颔联用“暖”,颈联用“寒”,进行对比;颈联用树的“老”对应叶的“嫩”,也运用了对比,突出了早冬还依然有春天的特征;把白色的树枝想象比喻成花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寒樱白花炫目狂放的特点,可见江南的早冬已经初露寒意,但让人感觉惬意清爽温暖舒适。86.B87.①通过象征(托物言志)手法,把宝剑比作朝臣。②古剑是锋利的兵器,应该用在最恰当的地方,不能玷污其“神兵”的称号。③作为朝臣,应该尽职尽责,要重视国家大事,不要只关注无关紧要的事情,丧失作为朝臣的重要作用。【解析】8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体现了古剑宁可牺牲自我……”错误。“可使寸寸折”体现的是古剑的刚硬,而不是牺牲精神。故选B。8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最后两句“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意思是:劝你使用时务须谨慎,不要让神兵利器为你而抱愧蒙羞,也就是说这样锋利的兵器,应该使用在最恰当的地方,不要玷辱了我“神兵”的光辉称号。这是托物言志,用宝剑的不同凡俗及其优秀品质,塑造一个刚正不阿、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重臣和谏官的形象。咏剑与赞人,融合为一。这两句卒章显志,点明此诗的主旨,告诫包括自己在内的谏官们,应该不怕得罪权贵,去弹奏国家大事;而不应该只议论一些无关重要的小事,来敷衍塞责。88.B89.①诗人为官清闲、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②暗含诗人有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③蕴含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自嘲的心灵超脱。【解析】8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B.“呈现了西山阔大清幽的景象”错误,西山烟幕浮空,落日低垂,不能用“阔大”来形容。故选B。8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炼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第65页共65页\n由诗歌注释“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和“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可知,此时诗人担任杭州刺史,在官任上无所事事,只好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由“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可知,诗人忆及当初在长安意气风发,谈诗论句,如今却只能怀着无限惆怅之情,独登高台,体现了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诗人因为官场党争而不得已请求外放,在外做官期间,尽管内心无奈,却又能通过山水来怡养性情,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第65页共65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骆宾王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孟郊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王维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韦应物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崔颢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李商隐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温庭筠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元稹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张若虚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25
页数:65
价格:¥15.88
大小:97.8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