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杜甫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杜甫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2
2
/62
剩余6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杜甫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征夫①杜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注】①此诗于广德元年十月作于阆州。时吐蕃陷松、维二州,蜀人被征戍守,战事失败,死伤甚众,故有此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衢”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叙写家人与征夫生离死别的场景,催人泪下。B.“城市”句与上句相对,写热闹的城市也听不到欢声笑语,更显景象之悲凉。C.“漂梗”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战乱时期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状态。D.“衔枚”句以征夫形象展示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祸,表达诗人对战乱的愤慨。2.这首诗起首两句格调沉郁,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第62页共62页\n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晓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注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注]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皆为登楼抒怀之作,作者远眺想到国事之悲和个人之伤,感慨万千。B.杜诗颔联意境阔大,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C.陈诗“帘旌不动夕阳迟”句由远及近,描绘出洞庭湖湖水的平静、傍晚的安详。D.杜诗尾联展现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思,陈诗尾联因境生情,抒发身世之悲慨。4.古诗文中常以物象来隐喻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请从两首诗中各选一例,分析这一手法在诗中的运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5.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2页共62页\n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6.有人认为此诗尾句“志决身歼军务劳”是全诗的最强音,请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戏为六绝句杜甫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为。C.诗人认为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D.诗人就事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8.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高第62页共62页\n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C.《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D.《登岳阳楼》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10.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第62页共62页\n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D.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至此,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1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第62页共62页\n1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①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释】①漫劳:劳驾您。15.律诗讲求押韵,这两首律诗押韵的字分别是( )A.四个 四个B.五个 四个C.五个 五个D.四个 五个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第62页共62页\n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17.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①,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②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①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②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扩大了时空的领域,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杜诗的后四句转写诗人孤舟老病之身世,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C.陈诗的颈联写诗人历尽千辛万苦,不希望到岳阳楼的路途太远,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D.陈诗的尾联中,“风霜”“老木沧波”一语双关,既有实指,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19.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和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各有妙处,请简要分析。第62页共62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0.《登高》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21.后世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枯棕[1]杜甫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啾啾黄雀唪[2],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注释:[1]本诗写作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百姓负担沉重。[2]“唪”,同“啄”。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中棕桐高大、种植广,然而因被人过分取用,所以境况堪忧。B.棕榈在岁寒之后还能保持青色,说明它耐寒,生命力比较顽强。C.连年战乱,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只能像蒲柳一样荀且偷生。D.作者运用“伤”“苦”“嗟尔”“沉叹”“念尔"等词语表达内心情感。第62页共62页\n2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紧扣题中“枯”字,说棕桐被频繁割剥而更易朽坏。B.“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棕榈经冬不凋以致遭多次砍伐,反比柳树早衰谢。C.“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诗人批评蜀中百姓既然养成棕榈又何必取之殆尽。D.“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寒天中的黄雀形容枯槁,失去生命活力,没于荒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隐士之冠。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25.“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二)第62页共62页\n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①。画省香炉②违伏枕③,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注]①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②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值班。③伏枕:卧病。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孤”来修饰“城”,显示夔州是一座地势高迥而荒僻的山城,烘托强调了诗人长期羁旅的孤寂心情。B.本诗语言凝练,对仗精工严整,颔联前句按意义排列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因声律关系而颠倒了词序。C.“奉使虚随八月槎”是化用典故,以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D.本诗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语简意繁,心情苦闷,意境恬淡,结尾直抒胸臆。27.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所蕴含的对家国的深深眷恋之情。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在长安。第62页共62页\n28.本诗的题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9.本诗风格是( )A.清新淡远B.豪放飘逸C.含蓄蕴藉D.朦胧隐晦30.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颈联的写作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鹦鹉①杜甫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翠衿浑短尽,红嘴漫多知。未有开笼日,空残②旧宿枝。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注】①杜甫因抗疏直言,断送前程,一生饱尝流离之苦。此诗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时作者正流寓夔州。②残:余。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代鹦鹉抒发心意,写其自伤翠羽凋伤形貌憔悴,红色的巧嘴徒然多知善语。B.“未开笼”写鹦鹉苦于拘束,“残旧枝”悯其远离,诗人为其受制于人而感伤。C.尾联直抒胸臆,感慨世人怜惜鹦鹉却又伤害它,难道都是因为它羽毛奇特美丽?D.这首咏物诗,借吟咏鹦鹉,指责统治者对人才的迫害,诗中满是告诫规劝之语。32.有人说,诗的前半部分句句写别离,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促织①杜甫第62页共62页\n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③异天真。【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放妻:一说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甚细微”与“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是和诗人的心情互相接近。C.尾联将“悲丝”“急管”与促织的鸣叫对比,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乐器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34.诗歌颈联中的“放妻”有两种解释,一说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各题。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第62页共62页\n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3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①杜甫雀啄江头黄柳花,䴔鶄鸂鶒②满晴沙。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近侍③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丈人才力④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⑤?【注】①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丈,朝廷史官。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②䴔鶄(jiāojīng):水鸟。鸂鶒(xīchī):水鸟。③近侍,即左拾遗。④才力,一作“文力”。⑤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故称青门。3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B.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委婉。C.“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难。D.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38.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二首①(其一)第62页共62页\n杜甫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②为寒食,实藉严君③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注】①这首诗是769年春作者在湖南所作。②焦举,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③严君,即严君平,汉易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清晨赶路,清明新火正升起缕缕新烟,天宇明净,湖水澄澈,反衬了诗人心中的阵阵苦痛酸愁。B.第二联写飞翔的小鸟,游乐嬉戏的儿童,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的勾画宽远阔大。C.第三联着眼于现实,书写眼前,因为战乱,楚地已经很难看到少数民族的儿童,到处是生活贫苦的女子。D.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驱逐到偏僻湿远的地方,诗人是借古人而抒发自己内心的郁怀。4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子规【注】杜甫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第62页共62页\n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注】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5年)客居云阳(今重庆市东北部)时。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齐”字写出了云安县江楼的整齐划一,显示出了云安县的建筑风貌。B.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C.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悲鸣,表达了诗人对子规啼号的厌烦。D.全诗借景抒情,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整齐,体现了杜甫一贯的诗歌风格。42.“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一联表达巧妙,请从表达技巧和效果方面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泊岳阳楼下[注]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此诗是杜甫晚年流离漂泊时乘舟初到岳阳所作,此时国破家衰,诗人贫病交加。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国”指江河纵横之地,诗人初到岳阳,感慨浩瀚的“江国”距离京城有千里之远。B.首联写出了诗人对岳阳初步的整体认识,岳阳气势不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首联到额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形成了鲜明对比。D.尾联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前途虽不可预料,但诗人志向不改。4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第62页共62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白帝【注】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4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百姓哀愁恸哭的悲惨场面,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46.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第62页共62页\n[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蜀相》比较接近。B.“屡人”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C.“君臣”句由实转虚,由眼前之景转入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追溯。D.“欻忆”一联化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躬耕度日的决心。48.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4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颔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裴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C.颈联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第62页共62页\nD.尾联描写江边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作者白发丝丝,繁霜染鬓。50.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而催?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至后①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青袍白马③有何意,金谷铜驼④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⑤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注释】①此诗作于安史乱后第二年冬至之后,当时作者在蜀地做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②剑南:这里指蜀地;作者曾在洛阳长住,视之为故乡。③青袍白马:指幕府生活。④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⑤棣萼:《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棣萼,比喻兄弟。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判断,这首诗与《蜀相》写作的季节一致。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写出自己当前的处境,闲官卑位。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遭到战争破坏,物是人非。D.诗人运用典故,以棣萼比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52.作者在尾联中写道“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凄凉心境的具体表现。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遣兴【1】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第62页共62页\n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5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54.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55.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第62页共62页\n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①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注】①后主:刘备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②《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56.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上述两首诗歌的一书是( )A.《乐府歌辞》B.《格律诗萃》C.《诗余汇编》D.《古风拾贝》5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表面流露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实则抒发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愿望的感伤。B.后诗首联领起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C.后诗颔联上句从时间维度驰骋遐思,下句从空间维度开拓视野,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D.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境壮阔,寄意深远,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58.请根据《登岳阳楼》鉴赏范例,分析杜甫在《登楼》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鉴赏范例】:《登岳阳楼》抒发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伤心之情。首联“昔闻”“今上”两相对照,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复杂情感;颔联一“坼”一“浮”,写出洞庭烟波浩渺,其大既分裂吴楚,又包罗乾坤,境界顿开;颈联一“无”一“有”,写出作者身世飘零,前途迷茫,唯有孤舟与之相伴,更增强其孤独之感;尾联直抒胸臆,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力感油然而生。《登楼》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2页共62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杜甫如子一般隐居不仕。B.“鹖冠”运用典故,点明诗人去官离朝的身份特征,既概括了诗人此时的遭遇,也蕴含他一生的无穷辛酸,刻画了诗人的孤寂形象。C.“天上坐”“雾中看”写舟中所见所感。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充满美的享受。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将舟居的观感与对时局多难的伤感凝缩在“愁”字上,自然流转中显出苍茫沉郁的特色。60.诗的颈联写到“蝶”“鸥”两个意象,对抒发作者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第62页共62页\n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秀丽可爱,“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C.作者以“无兼味”和“只旧醅”表现了生活贫困,表示歉意的同时,也透出心中的无限伤感。D.本诗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写得很细腻,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62.本诗原有副题“喜崔明府相过”,请简要分析首联是怎样为全诗表达“喜”服务的。阅读下面唐代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6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以冷暖色调渲染而成的充满意境的图画。第62页共62页\nB.《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萧萧木叶,俯视滚滚江水,表达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C.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是写岳阳楼的壮阔意境、浩大气势的名句。D.作者“凭轩涕泗流”是因为心忧“戎马关山北”且“亲朋无一字”,在“老病有孤舟”的映照下,一个贫病交加中仍不忘国家安危的爱国诗人形象跃然眼前。64.《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65.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B.“寻”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自春色”“空好音”则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虔诚。C.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出深深的遗憾之情。D.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杜甫。66.《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第62页共62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②还祠庙③,日暮聊为梁甫吟④。注释:①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区。②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③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享受后人香火,暗讽唐代宗宠幸宦官招致祸患。④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梁甫,一作梁父,传说诸葛亮写过一首《梁父吟》。6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繁花似锦、“万方多难”之际,满怀愁思地登上高楼,倍感忧伤。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将自己的丰富感情寓于“锦江”“玉垒”的壮丽景色中。C.颈联是诗人登楼所想,主要写国家正在经历战事,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D.尾联是诗人以史鉴今,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表明他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6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的“伤”,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B.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诗歌意境的立体感。C.颔联的“来”,展现了锦江逐人春色,有时光催人之感;“变”,引发无穷的想象。D.全诗借景抒情,情与景巧妙地融为一体,对仗工整,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禹庙①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第62页共62页\n荒庭垂桔柚②,古屋画龙蛇③。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④,疏凿控三巴。注: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中参谒了禹庙。②桔柚: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③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④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6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战乱使人民苦不堪言,山“空”庭“荒”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写照。B.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禹庙的巍然独峙、庄严肃穆,令人敬慕。C.这首咏史怀古诗,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D.本诗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语言凝练,章法严谨,气象宏丽。70.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本诗写景部分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韦七赞善杜甫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注】①魁三象:组成魁星的四颗星两两相近,成三对邻近星象,旧以之喻国之三公。71.下列对这样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以“不乏贤”“未央前”来凸显韦、杜两家在长安人才辈出,家世显赫。B.“尺五天”运用夸张手法,既言书、杜两家离皇宫很近,也渲染了两家权势大。第62页共62页\nC.尾联写“洞庭春色”,借乐景写哀情,表达自己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友人的不舍。D.诗人借范蠡的典故和“忘归”二字,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不得归去的漂泊之悲。72.此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梅雨①杜甫南京犀浦道②,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范成大《吴船录》我:“蜀无梅雨,子美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②犀浦道,属成都府,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7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点明作者的经行之处、时间及天气情况,既点了题,同时,也引出下文对蜀中“梅雨”景色的描写。B.颔联描写蜀中四月“梅雨”景象:细雨“冥冥”、江水“湛湛”;一“来”一“去”,迅捷轻快而自如。C.颈联侧面描写细雨,突出连绵细雨带来的结果——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山间云雾弥漫,狂放中显静柔。D.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风景,壮美纤丽互见,宏观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意境壮阔浩渺。74.本诗与《春夜喜雨》同为诗人写雨的名篇,而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第62页共62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①尚有村。一去紫台②连朔漠,独留青冢③向黄昏。画图④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注】①明妃:指王昭君。②紫台:汉宫。③青冢:指王昭君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④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点出昭君生长之地,借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烘托昭君的不同凡响。B.第四句中的“向”字写思汉之心,大漠中黄昏下独留一座青冢孤独地遥望家乡。C.第六句中的“环珮”用象征的手法,表明王昭君的魂灵会思乡心切而月夜归来。D.诗人最后强调“怨恨”,流露了“帝始不见遇”的“怨思”和怀念乡土的忧思。76.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以此自喻,固与己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潼关吏①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第62页共62页\n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②。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③,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注释: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②西都:指长安。③桃林战:指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进攻潼关。守将哥舒翰本想据险固守,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之言,不断促战。哥舒翰被迫出战,大败,潼关失守。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潼关守军修关筑城辛勤备战的景象及潼关的雄姿。B.“连云列战格”句,运用比喻手法,凸显了潼关的险峻。C.本诗叙述中有问答,人物对话具体表现人物心理和形象。D.本诗语言平实,用韵自由,与陶潜《归园田居》都属古体诗。78.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潼关吏的形象,并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79.诗人以“慎勿学哥舒”作结,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和注释,简要概述蕴含的深意。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第62页共62页\n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①,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②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①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②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8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扩大了时空的领域,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杜诗的后四句转写诗人孤舟老病之身世,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C.陈诗的颈联以“万里”与“三年”对举,表达诗人无处躲避国家的灾难的愤懑之情。D.陈诗的尾联中,“风霜”“老木沧波”一语双关,既有实指,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81.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和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各有妙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宾至(唐)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①。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②。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①。第62页共62页\n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82.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83.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其二)宋·陈与义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84.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62页共62页\n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D.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85.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参考答案:1.C2.①首联两句一问一叹,描绘出一片凄凉、荒无人烟的景象,反映了战争频繁的混乱时代,老百姓因苦于征战远戍,或流落他乡或被抓当兵或饥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②“几人在”与“空自多”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战乱带给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和无穷苦难。③首联叙述战争造成的混乱和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表现了朝廷征召壮丁带给人民的巨大创伤和无穷苦难,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前途的深深忧虑。首联以极为沉痛的语气,为全诗奠定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漂梗’句运用拟人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写自己漂无定所,形象地映衬出战乱时期人们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联“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意思是:你看十户人家还有几人在?无人相看,纵有千座山峰也白白地夸耀其多了。第62页共62页\n使用了设问修辞和对比手法,写出了战争频仍的混乱时代,老百姓因苦于征战远戍,或流落他乡或被抓当兵或饥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十户人家没有几人是活着的,在这样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黎民百姓已经剩不下什么了,家里山外到处都是荒无人烟、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描写出了朝廷征召壮丁带给人民生活的巨大创伤和无穷苦难,“十室几人”“千山”“空自多”暗含少和多的对比,启发读者思考,让人感受到了战乱带给人民的伤痛与无奈,诗人痛恨这没有休止的战乱与征戌,表达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叙述战争造成的混乱和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表现了朝廷征召壮丁带给人民的巨大创伤和无穷苦难,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前途的深深忧虑。3.C4.①杜诗中“吴楚坼”、“乾坤浮”既是指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也是隐喻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稳定,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②杜诗中“孤舟”既是指作者老病之时只有一叶孤舟相伴,以舟为家,飘流湖湘,也是隐喻人如孤舟在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依,无处安身,无可告慰,寄寓了深切的身世 孤危之感。③陈诗中“风霜”既指自然风霜严寒,也是隐喻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寓国事难为之悲悼。④“老木苍波”既指眼前所见的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也是沦落天涯、饱经沧桑,憔悴悲愁的自我隐喻,抒发了年华空老、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由远及近”错误。“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所以是由近及远。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杜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老病有孤舟”意思是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诗中“孤舟”既是实指只有孤舟陪伴的漂泊孤独,也是隐喻人如孤舟在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依,无处安身,无可告慰,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孤危之感。第62页共62页\n陈诗中“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意思是,头发花白的诗人在风霜之中登楼吊念古人,看到那一片老木和无际烟波,让他感觉格外悲伤。联系前句的“三年多难”可知“风霜”一词具有象征意义,既指自然风霜严寒,也是隐喻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寓国事难为之悲悼。据说作者写此诗的时候才39岁,虽然对于古人来说39岁已不再年轻,但也不至于满头白发。可是作者当时的形象却已是白发苍苍,这当然要归于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老木苍波”既指眼前所见的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也是沦落天涯、饱经沧桑,憔悴悲愁的自我隐喻,抒发了年华空老、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5.D6.尾句诸葛亮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未能实现复汉大业。尾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叹,也是对他虽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未遂平生之志的深切哀惋,所以是全诗的最强音。【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D.“余句皆以抒情为主”错误,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议论为主,而非“抒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志决身歼军务劳”,是说诸葛亮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尾句情感是在前几句情感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升华,这句话长叹尽管有诸葛亮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最终未能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在征途上,没有能够实现恢复汉朝大业的愿望。尾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的赞歌,也是对他虽然怀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最终没能实现自己志向的深切叹惋之情。至此,尾联蓄势已足,发出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7.C8.①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②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③要创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第62页共62页\n【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错误。杜甫原意是唐初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据此得到启示: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据此得到启示: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不能效仿其一中的“今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据此得到启示:要创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9.C10.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感情: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说法错误。颈联主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体弱多病的孤独之感,所抒之情动人心弦,不能说是“缠绵悱恻”。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遥望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我不禁老泪纵横。第62页共62页\n作者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而登上岳阳楼之后,看到浩渺的湖水,引发了作者复杂的思绪。联系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知,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亲友被分隔在别处,没有音信,让自己思念不已。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诗人不只是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更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11.C12.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河,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这两句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可推知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处身世之悲,到后两句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层次清晰关联紧密。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62页共62页\n“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句意为: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亲人没有消息,自然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不到帮助和抚慰;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诗人的孤寂之感与颔联的宏阔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凄凉痛苦之境遇。13.C14.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是诗歌意旨所在”“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理解有误。意旨所在是尾联;颈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结合尾联能够体会出,诗句中更多的是忧国忧民,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句意为: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亲人没有消息,自然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不到帮助和抚慰;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诗人的孤寂之感与颔联的宏阔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凄凉痛苦之境遇。15.B16.C第62页共62页\n17.《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诗歌押韵,使作品声韵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具有节奏和声调美。旧时押韵,要求韵部相同或相通,也有少数变格。《客至》一诗押韵的字有五个,分别为“来”“开”“味”“醅”“杯”;《宾至》一诗押韵的字有四个,分别为“难”“干”“餐”“栏”。故选B。1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C.“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错误。草堂初建,居幽而地辟,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没有想到。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和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意思是:若肯与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朋友的到来,作者极为热情,非常高兴。《宾至》中,“不嫌野外无借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意思是: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诗人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再结合前文“老病人扶再拜难”“漫劳车马驻江干”可知,诗人品性高洁,对前来的贵宾敬而远之。18.C19.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富有动感。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写登临岳阳楼,化用吴蜀纷争的典故﹐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诗人历尽千辛万苦,不希望到岳阳楼的路途太远,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错,“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故选C。第62页共62页\n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洞庭的浩瀚无边,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坼”字,似乎是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富有动感。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意思是: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吴蜀横分地”说登临的地理位置,自然化用吴蜀纷争的典故,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20.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21.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万里,地之远;秋,时之凄惨;作客,羁旅愁情;常作客,久旅他乡;百年,年老迟暮;多病,衰疾缠身;台,高迥处;独登,无亲朋。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悲苦的生动写照。【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要结合全诗进行理解。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常作客”道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流露出他乡作客的漂泊与沦落。如“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寄托诗人在萧瑟的秋天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以及亲朋无依,独自登台的孤独寂寞。如“百年多病”的“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本就暮年,且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流露出身体衰弱、疾病缠身的苦痛。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由此可知,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流露出无力报国的苦闷。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句意,这两句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和作者的境遇进行分析。根据关键词“万里”可知,作者漂泊天涯;根据“悲秋”可知创作的季节是“秋季”,同时可知作者的情感是凄苦之情,“秋”本是万物萧条的季节,这里的秋不仅指时间上的秋天,更是暗示作者已到人生暮年,也指“人生之秋”;根据“常”可知,羁旅他乡是作者生活常态,而“作客”则将诗人那种漂泊异乡的愁苦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突出人生的凄凉;根据“百年”可知作者年岁,已至暮年;“多病”可知作者身体状况;根据“独登台”可知作者是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综合来看,这两句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又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由此可知,这首诗包含了诗人一生的辛酸,可以说是诗人晚年处境的写照。第62页共62页\n22.C23.A【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百姓……只能像蒲柳一样苟且偷生”错误。“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意思是“棕榈尽管具有大如云的树叶和经冬不凋的生命力,但是如果过量地砍伐,它将比易衰的蒲柳更早地凋落”,可见选项张冠李戴,应该是棕榈只能像蒲柳一样过早凋零,这里是形容百姓在长年的战乱中生命脆弱。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棕榈经冬不凋以致遭多次砍伐”错误,五、六两句意思是说“棕榈尽管具有大如云的树叶和经冬不凋的生命力。但是如果过量地砍伐,它将比易衰的蒲柳更早地凋落”,遭多次砍伐并非因为棕榈经冬不凋,而是因为人的私欲。C.“批评蜀中百姓既然养成棕榈又何必取之殆尽”有误,这两句诗大意是“可怜你们江汉人所生产的东西还剩什么呢”,并不是百姓将棕榈取之殆尽,而是军队将其充作军用物资取之殆尽。D.“寒天中的黄雀形容枯槁,失去生命活力,没于荒野”有误,是黄雀不断地啄着棕榈,棕榈被摧残得形影枯干,埋没在杂草中。故选A。24.D25.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优民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D.“境界小巧别致”错,“云白山青万余里”,写景所展示的境界是阔大的。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由题目“舟中作”及注释“羁留长沙”,说明作者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羁留长沙,透露出漂泊异乡的愁苦,由此可总结出:异乡漂泊之愁。第62页共62页\n由“佳辰强饮食犹寒”“老年花似雾中看”,说明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由此可总结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由“愁看直北是长安”以及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可总结出: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忧民之愁。“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26.D27.①首联中的“京华”指京城长安。诗人常常依北斗所指而北望长安,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牵挂,对国事的关注;②颔联写诗人由秋景而联想到“八月槎”的典故,喻指诗人想“乘槎”至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③颈联写诗人想要像当年在尚书省一样为国效力,但却只能寓居夔州,卧病在床的无奈;④尾联突出因思念京华之切,忘其伫望已久,不知不觉,那照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移向沙洲的芦荻,可见用情之深。(答出三点即可)【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意境恬淡,结尾直抒胸臆”错,诗人心情苦闷,意境萧瑟凄清,结尾“已映洲前芦荻花”是以景结情。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写夔州的暮景,但点出了“望京华”这一关键意。可以说,这首诗的中心就是“望京华”。“每依”就是无夕不依。“依南斗望”就是因为长安又名北斗城,夔府在南。上句说,夔府孤城落日,诗人用“孤城”表明了凄凉孤寂之感,而用“落日斜”表现出了一派凄凉衰飒景象。后一句的“望京华”正是第一首中的“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具体表现。杜甫远在夔州望不见长安,但心总是循着北斗的方向去追寻长安,表明了诗人牵挂故园的情怀。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运用典故,喻指诗人想“乘槎”至长安,为国效力,却只能孤舟长系,有家难回。实写猿的哀鸣声,虚写自己归乡之日的遥遥无期。虚实结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孤身漂泊异乡,心怀故国却有家难归的深切哀伤。第62页共62页\n接着颈联写道:“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画省”就是指省署以粉画之。据相关资料记载,唐代中央办公机构分“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杜甫当初在长安供职于门下省。“画省香炉”就是门下省的办公室薰香香炉。“违”即离。“伏枕”是指衰老多病的人。“违伏枕”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因病离开那里了。这里是杜甫回忆当初在长安任左拾遗时的经历。“山楼”指夔城楼。“粉堞”就是说城上齿形的女墙刷上白色。其中的“隐”通“殷”,用来形容一种声音响起来的样子。“悲笳”即悲凉的笳声。这里,诗人追念昔日任左拾遗是焚香而寝,而今日身在夔州,却愁多病,悲不能寐。尾联写道:“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说,刚才方见日斜,现在请看石上之月,已映照在江边沙洲前芦荻花上,表明了一夜已经快要过去了。这就说明了诗人彻夜难眠。可以说,诗人结尾,以景结情,在委婉含蓄中蕴含了诗人心怀故国的真挚感情。28.思乡怀人诗29.C30.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本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故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诗。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不直接抒写自己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故整体上来讲本诗写的含蓄蕴藉。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意思是染香的雾气打湿了远方妻子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妻子玉臂生寒。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正在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深沉。诗人写妻子“云鬟湿”“玉臂寒”,想象妻子的鬓发湿了、玉臂凉了,这一“湿”一“寒”,委婉含蓄地指出妻子眺望远方之久,对“我”的思念之深,牵挂之切。第62页共62页\n31.D32.①首句写鹦鹉因别离而满含愁思;②二句写鹦鹉因聪明而懂得回忆离别的情景;③三句写鹦鹉因伤怀别离而翠绿的羽毛脱落、变短;④四句写鹦鹉因巧嘴多知而别离。(任答三点即可)【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满是告诫规劝之语”不正确。从诗中所描写的鹦鹉“别离”后的惨状看,再结合这首咏物诗的写作目的看,指责统治者对人才的迫害,应是“满是愤世嫉俗之言”。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首句点出鹦鹉满腹愁思的状态,二句点出“含愁思”的原因是其聪明,能体察感情,懂得回忆离别的情景。“翠衿浑短尽”,第三句写出鹦鹉翠羽凋伤、形貌憔悴,通过外形的变化,写出别离之伤对其的影响。“红嘴漫多知”,红色的巧嘴多知善语,却是造成被囚于笼中的原因,也是造成离别的原因。前四句句句围绕别离展开,有原因、有表现,句句说别离、句句说愁思。33.D34.(1)赞同第一种。①“放妻难及晨”的意思是:结伴多年的妻子也难以稳睡到天明。诗中的“久客”指诗人自己。诗人久客他乡,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牵动了思乡之情,不禁泪下,由此想到远在故乡的妻子同样深夜难眠,也在思念自己;②虚实结合,表达思乡念亲之情更为强烈。(2)赞同第二种。①“放妻难及晨”的意思是: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难以稳睡到天明。诗中的“久客”指长期客居外乡的人。长期客居外乡的人,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不禁泪下。而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半夜也同样被哀鸣的促织声惊醒,流泪不能入睡。②“久客”和“放妻”都是命运悲苦的人,他们在面对促织鸣叫时,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抒情上更具普遍性,更易引发情感共鸣。第62页共62页\n【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作者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故选D。3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可以认为指妻子。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作者由此想到故乡的妻子同样深夜难眠,也在思念自己。由自己思念妻子,进而想到妻子思念自己,思乡念亲之情更为强烈,并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所以理解为妻子更合适。可以认为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放妻”理解为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更能表现“久客”命运的悲苦,他们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更易引发情感共鸣,抒情上更具普遍性。35.C36.①对古人(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②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③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解析】35.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A.“五言古体诗”错误,这是对诗歌的体裁分析错误,本诗一共八句四联,每句五个字,应为“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B.“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错误,从诗中来看,“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前一句说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后一句说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这是写“古”。作者“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之所以“野旷”“江深”是因为营已不在,城在江边。D.“次写想象之景”错误,从诗中来看,这是一首怀古诗,前两句描述遗迹,三四句描述时景,后述怀古之意,故诗歌中所写之景应为“眼前实景”。故选C。3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首联“吕蒙营”“刘备城”可知,吕蒙曾以此作为营地,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作者写此既表达了对吕蒙、刘备等古代英雄人物敬仰之情,又表达了缅怀之意。第62页共62页\n颔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上句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句指吕蒙擒关羽的战功。刘备孙权的君臣们都潇洒磊落,互相契合,战功显赫,这样的和睦关系恰恰是作者所向往的。尾联“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怀古是为了抒情,刘备能临终托孤,吕蒙能遇明主,然而自己却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依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37.B38.尾联引用邵平种瓜东门的典故,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郑八丈才力犹健,不应当学邵平在青门种瓜。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勉励郑八丈积极出仕,有所作为之意。【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及时行乐、借酒清愁的豁达”不准确,该联写陪郑八丈南史饮酒,抒发自己人生迟暮,暂且趁此春景作陪友人饮酒消遣,其间颇有失意感,而非豁达。故选B。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尾联使用了“邵平种瓜”的典故,邵平本是秦时东陵侯,入汉为布衣,种瓜于长安城东,瓜味甚美。后遂用“东陵瓜”、“东门瓜”、“青门瓜”、“邵平瓜”、“邵侯瓜”、“故侯瓜”等指甜美之瓜,或比喻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用“东陵隐”、“青门隐”等谓弃官归隐;用“故侯”、“东陵侯”、“种瓜侯”等指昔日居官今已隐居故园的人;用“故侯园”、“邵平园”、“邵平田”、“邵平瓜圃”、“邵生瓜田”、“邵圃”等指弃官归隐的田园。从诗句中可知,使用反问的修辞,句意为有所作为。你的才智和身体都还强健,怎能去学邵平的样子,干那种青门种瓜的闲事。诗人对弃官归隐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应积极出仕,两句诗是作者劝勉郑八丈的话,不应兴退隐之心,而当继续从政,干一番事业。39.C40.①飘荡流离的羁旅之愁。②时运不济、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③对平淡安稳生活的渴望之情。【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第62页共62页\nC.“因为战乱,楚地已经很难看到少数民族的儿童,到处是生活贫苦的女子”错。第三联的意思是:少数民族儿童的独特服饰已经很少见到了,楚地的女孩儿腰肢纤细,惹人怜惜。这是勾画楚地特有的风俗人情。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第四联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历是颇相近的,而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伤,也正与诗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这两句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及严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诗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也为了生计,想积极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日趋强烈,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顺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起码的生存要求,虽不太积极,仍然体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41.C42.①巧用叠音词,“眇眇”状子规啼号,“萧萧”写山木,音韵协调;②对偶,“眇眇”对“萧萧”,“春风见”对“夜色凄”,对仗工整;③借景抒情,“眇眇”摹子规孤单无依,“萧萧”写山木的落叶,春风动思,夜色凄凉,表达愁情,同时为后面抒发“客愁”渲染氛围。第62页共62页\n【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子规啼号的厌烦”错。子规啼号引发诗人的“客愁”,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此时客居云安县,“客愁”应是客居思乡之情,故“对子规啼号的厌烦”说法错误。故选C。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一句巧用叠音词,“眇眇”,孤单无依貌,描摹子规的啼叫;“萧萧”写风吹树木以及落叶之声。两个叠音词描摹两种不同的声音,音韵协调;此句运用对偶,“眇眇”对“萧萧”,以声对声;“春风见”对“夜色凄”,同为主谓结构,对仗工整;整个句子是借景抒情。子规“眇眇”,既用子规的啼叫催人回去表达诗人的孤单之感,又以子规的孤单衬诗人的孤单,而春天到来又会触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萧萧”写叶落,在秋天的夜晚,这种声音更能让游子思乡之情无法排遣,更赠愁绪,因而夜不能寐。此句写春风动思,夜色凄凉,表达愁情,同时为后面抒发“客愁”渲染氛围。43.A44.(1)含意:即使遭遇困境停滞而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自己的气魄,让自己临危不惧。(2)思想感情:面对现实的困境,诗人表达了些许失落、迷茫之情。但更抒发了临危不惧、一心报国的豪迈壮志和宏伟气魄。【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感慨浩瀚的‘江国’距离京城有千里之远”错误。应为感慨浩瀚的“江国”有千里之大。故选A。4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第62页共62页\n“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从“留滞才难尽”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而“艰危气益增”一句表现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情豪迈而悲壮,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45.B46.①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②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能力。B.“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故选B。4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能力。“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这一联主要描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戎马劳累紧张,现在千家仅余百家,这些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展现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流露出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对安宁和平生活的渴盼;而这一切都是由战争造成,所以还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第二问:“是怎样表达的”,是考查学生赏析颈联抒情手法能力。“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前一句写“戎马”和“归马”,“归马”是闲逸的,“戎马”是劳累的,这是运用反衬手法,以归马的安逸来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可以看出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后一句写“千家”和“百家”,“千家”是往昔的情形,而“百家”是现在的状况,今昔对比,而这一切是由于战乱造成。考生可以从对比或反衬的角度分析。47.D第62页共62页\n48.①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②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③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如“出师未捷身先死”抒发了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④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⑤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躬耕度日的决心”错,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本诗中“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落日透过竹子斜向空寂的大殿。江风吹满殿中薄薄的帐幔;“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虫蛇穿透了庙中的壁画,沉迷的巫师满身蛛丝。落日映竹,大殿空寂,江风吹幔。虫蛇穿壁,蛛丝缠人,所见是空寂凄凉之庙。《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些诗句都是对武侯祠如今荒凉的描写,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第62页共62页\n本诗中“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忽然想起诸葛亮好吟梁父的故事,俺现在躬耕陇亩等待明主也不迟。末联写感想,诸葛亮在遇刘备前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遇刘备后风云际会成就伟业,俺现在也躬耕夔州,是不是“也未迟”呢?见凄凉之庙忆君臣际会,忆君臣际会想武侯躬耕,由武侯躬耕及自身境遇。杜甫此时仍有“骑马发荆州”“醉别仲宣楼”到长安入朝“趋侍”的想法。尾联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这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49.B50.①忆友之情。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表达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愁。颈联“伤岁暮”表明诗人因年华易逝,老之易至而伤感。③思乡之愁。颈联“若为看去乱乡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满怀思乡之愁。④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当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诗人难免感时伤世。【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能力。B.“突出梅之洁白”和“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属无中生有。“此时对雪遥相忆”,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意和心心相印的情谊。“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相忆之情,弥足珍重。故选B。50.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上承首联的“动诗兴”,看见了雪便遥想故人,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如此情深意重,怎会不头白?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大意是幸而你未折梅寄送于我,要不然又会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进而倍添思乡的愁绪。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这不由得使人感到年华“催白头”。再结合尾联及注释③,可知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世之情,这不由得生发出“催白头”的感慨。总之,“催人自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有忆友之愁,暮年老去之愁,思乡之愁,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等。51.A52.(1)官位低微,有志难伸,心情落寞;(2)眷恋故乡,身在四川,心在洛阳;(3)心系国家,局势动荡,心感悲哀;(4)思念洛阳亲友。第62页共62页\n【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由《蜀相》诗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以判断出,该诗写于春天。本诗写于冬至,季节不一致。故选A。5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杜甫此诗写于剑南节度使严武处,“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视之为故乡。杜甫此时虽蒙朋友严武的器重,过着青袍白马的幕府生活,但有志不得伸,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只好借诗咏怀,排遣苦闷。“金谷铜驼非故乡”,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此句正是典型的杜甫思想,国家局势动荡,心系国家而倍感凄凉。“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53.C54.B55.“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满眼烽火,到处戎车。反映出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现实。“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C.“用了细节描写”错误。“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揭示了阻隔回乡路途,亲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家乡一带到处是烽火连天,安史叛军在函谷关以东正向官军发动进攻,战乱未息,道路阻绝。这细节描写,而是取景宏阔,粗笔勾勒。第62页共62页\n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B.“遥知兄弟登高处”,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诗句都是联想想象,有虚无实。故选B。5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揭示了阻隔回乡路途,亲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家乡一带到处是烽火连天,安史叛军在函谷关以东正向官军发动进攻,战乱未息,道路阻绝。满眼烽火,到处戎车。反映出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现实。“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什么时候这种局面才能结束,展望前途,曲折坎坷,遥望故乡,归家无期,回顾自己,年华已逝,诗人不由得发出感慨。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56.B57.C58.《登楼》抒发了诗人对自身漂泊在外、对国家多难的感伤,以及对报国无门的伤感和对君主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首联“万方多难”总领全篇,用反衬的手法,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颔联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将所见锦江、玉垒之景,和古今风云变幻的形势相联系,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的同时,也暗含对国事的担心;尾联借古讽今,借刘禅亡国辞庙北上故事,暗讽唐朝统治者不思进取,同时用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一事,表达了杜甫对英雄的仰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伤。【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判定古代诗歌的体裁的能力。这两首诗都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所以,从体裁来说,都是格律诗。第一首是五言律诗,第二首是七言律诗,所以应放在《格律诗萃》这本书里最合适。A.《乐府歌辞》是古代的中国诗歌总集,收录的是乐府诗,而这两首是格律诗。C.《诗余汇编》里收录的是词,而这两首是诗。第62页共62页\nD.“古风”是一种文学载体,唐代以后诗人做古体诗,即称“古风”。《古风拾贝》里收录的是古体诗,而这两首是格律诗。故选B。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后诗颔联上句从时间维度驰骋遐思,下句从空间维度开拓视野”说法错误,“锦江春色来天地”写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这是从空间维度开拓视野。“玉垒浮云变古今”写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这应该是从时间维度开拓视野。故选C。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根据范例,首先分析诗歌情感。本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国家多难。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表达作者对君主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最后坦露了自己对英雄的仰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伤。(2)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联,写作者因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来此登临,却见满眼繁花游子,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更能体现忧愁之重。颔联,作者登楼所见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联想到玉垒山从古到今的浮云变幻莫测。此联作者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由眼前之景想到古今变幻,古今形势相联,既是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也暗含对国事的担心。颈联,此联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担忧,指出人们认为大唐朝廷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骚扰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尾联,此联作者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刘禅亡国辞庙北上的故事,暗讽唐朝统治者不思进取。同时用“《三国志》中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一事”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了杜甫对英雄的仰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伤。59.C60.①“蝶”“鸥”两个意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轻快飞舞的感觉。布幔闲卷,蝴蝶蹁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②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③如此情境下,诗人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艰的悲悯情怀。第62页共62页\n【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充满美的享受”说法错误。颔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的意思是“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飘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这既反映了诗人的衰迈的处境,加之时局动荡,哪里会“充满美的享受”。故选C。6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作用的能力。颈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中有两个意象“蝶”和“鸥”。“蝶”是翩翩飞舞过闲幔的“戏蝶”,是娟娟美好的,活画出它的轻快、俏皮、灵动;“鸥”是轻飏的飞鸥,一只只,灵动地在湍急的水面掠过。如此美的意象构成了自由自在、轻舞飞扬的烂漫画面,正与诗人“老年花似雾中看”“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的困顿潦倒的窘困形成对比。诗人用此反衬手法和以乐景抒哀情的笔法,加强了人们对诗人以及彼时社会现状的忧虑。然而老迈困顿的诗人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处境,而是“愁看直北是长安”,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乐景写哀情,更能凸显诗人的家国情怀。61.C62.①首句以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美丽景色,烘托了作者心中之喜。②次句暗示这里平时并无客至,透露出寂寞心情,反衬客至之喜。③作者写只有鸥来而无客至,其实是对客人将至的铺垫,为后文写因客至而喜做了铺垫。【解析】6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错在“表现了生活贫困,表示歉意的同时,也透出心中的无限伤感”,颈联虽然表达了力不从心的歉疚,但主要不是表现生活贫困,更没有透出心中的无限伤感。作者借此表达的是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故选C。6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情景特点的能力。“舍南舍北皆春水”,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此句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烘托了作者心中之喜。“但见群鸥日日来”,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只有鸥鸟来而无客至,透露出寂寞心情,反衬客至之喜。第62页共62页\n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写只有鸥来而无客至,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其实是对客人将至的铺垫,为后文写因客至而喜做了铺垫。63.A64.《登高》颈联时空纵横(诗人置身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中),以“万里”点出空间,以“百年”对出时间,从时空纵横两方面着笔,将“常作客”和“独登台”的情感交汇,写出浓烈的异乡漂泊、残生多病的悲凉情感。《登岳阳楼》首联在今昔对照(诗人在同一空间想象不同时间),时空交错中写诗人昔闻洞庭盛名向往已久却到如今才得以登临,在看似如愿以偿的喜悦中,实际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民伤时情感。【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以冷暖色调渲染而成”说法有误。《登高》首联以“天风、啸猿、沙渚、飞鸟”等物象动静结合地构造了登高所见之景,情意清冷,用“急、高、哀、清、白、回”等词对物象加以工笔描绘,更增情意之清冷。词句中只有冷色调没有暖色调。故选A。6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角度和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登高》颈联“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在空间上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一个“作客”让诗人的孤独上升到了个人与时局交融的层面。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的伤感情怀,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诗人用字之精,由此可见。《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见不到如愿以偿的喜悦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65.D第62页共62页\n66.“自”和“空”最为传神。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英雄’指杜甫”错误。“英雄”指天下像诸葛亮一样的英雄。故选D。6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祠庙荒凉之景。其意思是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感叹碧草娇莺无人欣赏,无人倾听之意。“自”“空”两字是此联之眼,用的最传神。“自”意为“空自”,“空”意为“白白地”,二字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这句诗,写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67.D68.C【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表明他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错误,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尾联抒发诗人对诸葛孔明先贤的仰慕;为自己没有遇到明主而伤感。故选D。6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技巧及情感的综合赏析能力。C.“有时光催人之感”错误,“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第62页共62页\n故选C。69.C70.①虚实结合,颔联描绘了庙内桔柚垂枝、龙蛇画墙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与大禹治水的典故相结合,提升了诗的境界。②抑扬相称(反衬)。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③拟人。颈联写白云流走,“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好像在逗引着生满青苔的山崖峭壁,江涛狂卷岸沙,既充满情趣又壮观奇丽。【解析】6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错误,精神内容概括不准确。本诗借古讽今,既歌颂了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又借此表达诗人的愿望;希望代宗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故选C。7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荒凉的庙院垂着累累橘柚,古屋的壁上画着龙蛇虎豹。这联诗写庙内之景。庙内是“荒庭”和“古屋”,似乎很残破,但是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庭中高高的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于是荒庭和古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庭院不再荒凉,古屋不再残破。诗人在这里还化用了大禹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那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致成为了对古代帝王英雄事迹的赞叹,诗歌的境界也因此得到提升。诗人将大禹的典故与眼前的实景结合,虚实结合。“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大禹庙坐落在空阔的山坳,飒飒秋风伴着落日的斜照。诗中的禹庙则显示出虽古老却苍劲,虽荒凉而充满了韧力的特点。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出禹庙的老当益壮,格外庄严,格外肃穆。抑扬相称。“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蒸腾的云气在屋壁上缭绕,深深的江水卷着白沙浪涛。其中“嘘”和“走”二字用得非常传神,运用拟人修辞。“嘘”是慢慢地呼气,将云气紧贴着青壁慢慢舒卷的状态写得很淘气;“走”是跑的意思,这个字既可以说是长江在奔跑,也可以说长江所发出的轰鸣声在奔跑着传播,还可以说岸边的白沙在江水带动下向前奔跑,可谓一字点活了长江向三峡流淌的场景,形成了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情境,既充满情趣,又饱含力量。71.C第62页共62页\n72.①对仗工整,“北走”对“南游”,“关山”对“花柳”,“开”对“塞”,“雨雪”对“云烟”,语言凝练有节奏。②巧用对比,“北”“南”方向相反,表明诗人与友人前行的道路不同,暗含了聚散匆匆的遗憾(或“开”“塞”意思相反,“开”有形容韦赞善前途开阔的意味,“塞”有写诗人前途困顿之意,表达了诗人落魄漂泊的情状)。③意象典型,描写北方景物时选用“关山”“雨雪”,描写南方景物时选用“花柳”“云烟”,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意思对即可。)【解析】7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惜春之情”错,“洞庭”句意为,您即将北归,洞庭湖的山水春色也都在为你的离开而感到悲伤,没有惜春之情。故选C。7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从语言形式看,诗句对仗工整,“北走”对“南游”,“关山”对“花柳”,“开”对“塞”,“雨雪”对“云烟”,语言凝练有节奏,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修辞手法看,巧用对比,北走关山,指韦赞善将北归。南游花柳,指杜甫自己将在南方漂泊。表明诗人与友人前行的道路不同,暗含了聚散匆匆的遗憾。“塞”与“开”相反而对。“开”,有形容韦赞善前途开阔的意味,“塞”则写自己困塞,表达了诗人落魄漂泊的情状。用开塞二字,景象便有惨舒之别。从选用的意象看,意象典型,北走关山,指韦赞善将北归。南游花柳,指杜甫自己将在南方漂泊。“关山”“雨雪”是北方特别的景物,“花柳”“云烟”则是典型的南方景物,这就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对南北方不同景象的充分的想象空间。73.C74.①本诗尾联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②《春夜喜雨》尾联紧扣题中的“喜”字,运用想象,虚写明晨雨后的锦官城的迷人景象: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又以花代万物,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解析】7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表述不当,颈联的意思是: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故选项内容无文本支撑,且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吻合,基于此,“狂放中显静柔”的表述也就失去了依据。第62页共62页\n故选C。7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诗句融情于景,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春夜喜雨》尾联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75.C76.①昭君是绝代佳人,但入朝见妒;诗人才华横溢,遭受谗言。②昭君由于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诗人由于皇帝不分忠奸,无辜遭贬。③昭君葬身异国,环珮空归;诗人漂泊他乡,有家难归。④昭君作千载之怨;诗人也抒深沉怨恨,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解析】7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第六句中的‘环珮’用象征的手法”错误。这句诗是写王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所以这句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环佩”代指王昭君。故选C。7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第62页共62页\n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是一位绝代佳人,但入朝见妒;而诗人才华横溢,遭受谗言。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而诗人由于皇帝不分忠奸,无辜遭贬。“环珮空归夜月魂”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诗人漂泊他乡,有家难归。王昭君作千载之怨,千年的琵琶弹奏着边地音,琵琶的乐曲声分明在向人们诉说着满腹的怨恨;诗人也抒深沉怨恨,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77.B78.充满信心,英勇迎战。这是一个御敌守关者的形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透露着对坚固、险要的潼关城防的自信和乐观。“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句,表达了英勇不惧,奋勇杀敌的决心和气概。79.(1)含有告诫之意。告诫防关将切记哥舒翰惨败的教训,谨慎守关,不要恃险轻敌;更是告诫“唐朝廷”,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2)含有对战死者的追念。“哀哉”深切地表达了对战死者的追念、痛惜之情;也有对现在守关将士的关爱之意。(3)含有对国事的忧虑。包含了诗人对潼关防卫的担心以及对战事、国事的深切忧虑。【解析】7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运用比喻手法”错,“连云列战格”意思是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故选B。7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意思是: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第62页共62页\n“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意思是: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诗人通过关吏嘱告关将,话虽未直说,但点出前次哥舒翰潼关(桃林)之败,提醒关将“慎勿学哥舒”,所谓“殷鉴未远”,讽诫之意却已甚明。“哀哉”二句,表现了诗人对前次潼关兵败无限痛惜之情。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请嘱”,是请关吏转为嘱告。“慎勿”,乃谆谆讽诫之词,犹今说“千万不要”。“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对潼关防卫的担心以及对战事、国事的深切忧虑。80.C81.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富有动感。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写登临岳阳楼,化用吴蜀纷争的典故,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解析】8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诗人无处躲避国家的灾难的愤懑之情”错,“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故选C。8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第62页共62页\n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洞庭的浩瀚无边,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坼”字,似乎是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富有动感。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意思是: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吴蜀横分地”说登临的地理位置,自然化用吴蜀纷争的典故,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82.A83.由所处之幽僻,待客食物之粗薄,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由“群鸥日来”可见主人公远离世俗之高洁志趣;所来之“佳客”及“花径不曾缘客扫”,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由待客之“无兼”“旧醅”“粗粝腐儒餐”,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解析】8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故选A。8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但见群鸥日日来”,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日日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佳客坐”“花径不曾缘客扫”,“佳客”指尊贵的客人,“花径”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意思是,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傲岸之态可掬;“百年粗粝腐儒餐”意思是,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84.D第62页共62页\n85.“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解析】8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比喻”错,以“戎马”代战争,应为借代。故选D。8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乾坤日夜浮”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极有动态感,仿佛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夕帆和雁正浮空”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浮”,飘浮。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船帆、大雁、湖水融为一体,一个“浮”字,把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描画进一个画面,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清幽宁静之景第62页共62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骆宾王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孟郊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韦应物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白居易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崔颢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李商隐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温庭筠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元稹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张若虚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23
页数:62
价格:¥12.88
大小:97.81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