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向高考】(新课标)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课时作业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走向高考】(新课标)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2·上海·3)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答案] A[解析] 传说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也不能证明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排除B、D两项;传说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传说中的炎帝教给人们农作,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2.(2022·福建·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 C[解析] 据题干中的信息“每年春都要举行”和图中文字信息“祭先农坛”分析出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开春之际祈求有一个好的收成,这是以农立国理念的体现,C项正确。A项并不是核心信息,B、D两项由图中不可知。3.(2022·广东·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 C[解析] 均田制规定:大部分土地只能使用,不得买卖。据材料信息“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可以推断出在唐代这一制度受到了破坏。4.(2022·重庆·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n[答案] B[解析] 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C、D两项都是在南宋以后。5.(2022·江苏·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 A[解析] 依据材料中前期“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可以设置,这说明市的建制管理制度有所变化,故选A项。6.(2022·海南·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 D[解析]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织品等手工艺品输往国外,同时也把西亚等地的工业品输往国内,这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D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史实,A项理解片面。7.(2022·嘉峪关)《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入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  )A.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B.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C.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D.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答案] C[解析]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随着商业的发展,各种商业纠纷日渐增多。为此,政府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处理。题干材料所描述的正是这种情况。故应选C。8.(2022·福建·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答案] D[解析] “关东至上海”体现了长途贩运发达,“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材料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B、C三项均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是政府政策下的行为,结合所学可知,乾隆时期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故选D项。9.(2022·全国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5-\n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受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A项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10.(2022·甘肃河西)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从中也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答案] C[解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商富之,以农守之”的传统观念,这样就使商人积累起来的财富流到农业领域,严重影响到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反过来又影响到商业的发展。故应选C。11.(2022·新课标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 A[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清初的中外贸易,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皆有”可知当时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外国银钱……各省流行”不符,故排除;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清初”,故排除;民间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D项的表述错误。12.(2022·甘肃河西)嘉庆二十二年,清廷谕令皖、浙、闽三省巡抚,“所有贩茶赴粤之商人……永禁出洋贩运”,“别经发觉……除将守口员弁严参外,并将该巡抚惩处不贷”。“谕令”所体现的经济观总受到时人批评,其批评依据合理的是(  )A.茶叶出口可缓解国内市场压力B.参与交流以推动制定经贸规则C.发展外贸可适当增加财政收入D.贸易保护并不能消除市场竞争[答案] 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嘉庆二十二年应是1817年,这时中国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时人不会有A、B、D各项的观点。当时人们主要是从增加政府收入这一角度思考问题的。所以应选C。二、非选择题13.(2022·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n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向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孟子与商鞅的态度。材料“孟子对于农商一向平视……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可知其态度是农商平等和重农抑商。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特点分析认识和背景。第(2)问,结合材料“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回答前一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后一问。第(3)问,从材料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可知当时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地位。从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以及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其经济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第(4)问,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时代的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家财政收入情况分析回答。14.(2022·海南·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5-\n材料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争夺。”——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答案] (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问中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对民生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的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围绕垦荒政策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结答案。-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11:30 页数:5
价格:¥3 大小:528.5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