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4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含解析2023033125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优培4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1.(2020·新课标Ⅱ)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2.(2020·新课标III)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其中草书字体具有写意性强和灵动性等特征。从材料可知张旭从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和草书笔法的神韵。这说明当时书写气象的开放性和灵动性,B正确;A是楷书的特征,排除;材料与书写笔画的繁杂性无关,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张旭书法的开放性,内敛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故选B。\n提分训练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著《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这表明()A.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明清科技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        D.“西学东渐”促进了数学的新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就物抽分”“合伙经营”“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可知古代数学在发展中,会运用商业行为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实践应用研究,故选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古代数学除算数外的其他方面,排除B项;明清科技确实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科技在总结方面的发展,主要侧重其实用性,也没有点明在缺乏创新上存在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的“就物抽分”“合伙经营”“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等内容与西方的文化或技术无关,排除D项。2.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奠基于传统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没有涉及中西对比,排除B项;材料“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都是个人不是国家制度,排除C项;材料“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说明著作探讨技术不是理论,排除D项。3.由下表内容可知,我国古代科学家()朝代科学家活动记载结论唐朝张志和让人背向太阳喷洒小水珠,看到类似虹霓情景彩虹是因阳光通过空中的水滴形成\n北宋沈括把磁针搁在碗沿上;以针横贯灯心草浮于水面;用独根茧丝将蜡少许粘着于针腰,在无风处悬挂只有“缕悬法”才能使指南针真正“指南”元朝赵友钦将一个黑漆球挂在屋檐下,该球半个亮半个暗,犹如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同角度看黑球,其反光部分的形状各异,有月牙形、半月形等解释月亮的盈亏现象A.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性                        B.富有近代科学探索精神C.运用实验说明天人感应                        D.借助实验进行创造发明【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科学家都重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蕴含了试验验证的求实精神和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因此富有近代科学探索精神,故选B项;表中实验内容与实用性关系不大,排除A项;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表中实验内容与发明创造无关,排除D项。4.历史记载,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答案】B【解析】《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约成书于公元200年-210年与题干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相符,且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故选B项;《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战国问世、西汉编订与题干中公元后两个世纪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清之际顾炎武著的历史地理著作,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5.\n诗词谚语含有大量信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下列选项按照所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②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③毒土换黄金,千万去中原,岁税复几何,容此丑类尊④水上有车车自翻,悬霤(指倾泻的水流)如线垂前轩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答案】D【解析】根据①中“交子”可知时期至少要到宋朝,根据②中“坑灰”“山东乱”“刘项”可知描述的是焚书坑儒、山东群雄揭竿而起和灭亡秦朝的刘邦项羽属于秦末时期,根据③中“毒土换黄金”可知描述的鸦片在中国流行的晚清时期,根据④中“水上有车车自翻”可知描述的是唐代的筒车,根据时间先后排序②④①③,选择D项符合题意。6.话本是北宋开始流行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南宋时继续发展,有了专门的创作团体。这些来自社会各层的文人创作出来的话本反映真实的社会形态,表达人们的感受。这反映出宋代文学艺术的()A.传承性                B.包容性                 C.世俗化                D.人文化【答案】C【解析】据“这些来自社会各层的文人创作出来的话本反映真实的社会形态”可知宋代话本贴近百姓日常实际生活,具有世俗性,故选C项;传承性指的是对前代文学的继承,材料未体现传承性,排除A项;传承性指的是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包容性无关,排除B项;传承性指的是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人文化无关,排除D项。7.表3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其他地区唐朝73%11%6%10%北宋63%17%10%10%南宋6%26%65%3%\n——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答案】C【解析】文化重心的南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且中国古代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文化重心的变化除了受经济因素影响也会受政治因素影响,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只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且美术家所在地域不能完全代表文化重心,因此,该研究者的结论不严谨,排除A项;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且着眼于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结构和发展规律,该研究者虽看到了经济因素的作用,并未从整体上考察,因此并不能说是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排除B项;该研究者所依据的史实并非不正确而是不全面,排除D项。8.明代成书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要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宣称其花果山“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文学艺术领域承古萌新                        B.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C.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D.反专制思想的暗流涌动【答案】D【解析】材料中孙悟空“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不伏麒麟辖”体现了对权力的反叛思想,但并非直接指向人间君主,而是以玉皇大帝代指,故选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西游记》具有继承古代文学艺术风格或对后世有启发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可知发生是明代,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西游记》中的思想无法代表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故无法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排除C项。9.下列评述与下图书法风格相符的是()\nA.“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B.“变圆为方,改曲为直,一波三折,朴拙典雅”C.“因形立意,有转无折,悬针垂露,婉转流畅”D.“笔法瘦劲,飞动自然,率意颠逸,狂放淳穆”【答案】D【解析】下图是草书,与材料中“率意颠逸,狂放”相符,故选D项;“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是楷书,与下图不符,排除A项;“变圆为方,改曲为直,一波三折,朴拙典雅”是隶书,排除B项;“笔法瘦劲,飞动自然,率意颠逸,狂放淳穆”是行书,排除C项。10.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这表明他尤其注重()A.描绘人物形象    B.表达意境神韵     C.渲染环境色彩    D.勾画布局构图【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绘画要具有气韵,即意境神韵,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画人物要超越形似,而要求神韵,排除A项;题干提及画人物不只是注重色彩,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人物布局,排除D项。11.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诗经》、《孝经》、《尔雅》等为番语。”此举()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n【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诗经》、《孝经》、《尔雅》等为番语’”,可知中原儒家文化传播了西夏,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元昊主张学习汉字和儒家经典,与劳动人民关系不大,排除B项;汉字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成熟,排除C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12.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B.社会结构的变化C.皇室贵族的审美追求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与高雅苦涩难懂的昆曲不同,花部通俗易懂,符合市民阶层和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获得主导地位,故选D项;道光末年属于晚清时期,专制统治已渐趋衰落,排除A项;社会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戏剧发展,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统治阶层的审美情趣追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戏剧发展,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盛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大约在7世纪,《陀罗尼经》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已知的标有最早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这一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得到大量出版,且每一部书籍都可以拥有大量读者,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手抄本书籍很少,只在达官贵人、上层领域中流传的状况,使读书人越来越多。宋代时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种泥活字极易破碎。后来出现的木活字易变形,金属活字着墨性差且价格昂贵,活字印刷始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的地位。直到1839年西方英国传教士将西式的铅字印刷传入中国,最终才取代了雕版印刷术。——摘编自许正文《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材料二在中世纪西欧,各国教会和贵族垄断了唯一的书面信息生产方式——\n手抄羊皮纸,其原料不易获得、复制慢、容量小。纸张在14世纪初才基本取代羊皮纸。中国的雕版印刷13世纪传入欧洲,最初主要用于印制宗教版画和赎罪券。1457年,在莱茵河畔的美因茨,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钉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适于金属着墨的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人使用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配套的印刷机械也使排版较为简易。此后不久,美因茨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刷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活字印刷占据了绝大部分。——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兴盛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活字印刷术在西方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强盛,文化繁荣;佛教广泛传播的需要;科举制度实施;造纸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书籍大量的需求。影响: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古典文献的保存;为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原因:西方字母文字更易于制作和重复使用;古登堡改进活字印刷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宗教改革提倡“信仰即可得救”,人们对基督教经典著作需求大增;印刷技术人员的流动。【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我国盛唐时期”结合所学得出国家统一强盛,文化繁荣,科举制度实施;据材料一“《陀罗尼经》”“《金刚经》”得出佛教广泛传播的需要;据材料一“使书籍得到大量出版,且每一部书籍都可以拥有大量读者”得出,人们对书籍大量的需求;结合所学得出,造纸技术的进步。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陀罗尼经》”“《金刚经》”得出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据材料一“我国盛唐时期”“使读书人越来越多”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据材料一“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手抄本书籍很少,只在达官贵人、上层领域中流传的状况”得出有利于古典文献的保存;据材料一“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西方英国传教士将西式的铅字印刷传入中国”得出,为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据材料二“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得出古登堡改进活字印刷术;据材料二“1457年”“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结合所学得出,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宗教改革提倡“信仰即可得救”,人们对基督教经典著作需求大增;据材料二“\n美因茨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刷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得出,印刷技术人员的流动;结合所学得出西方字母文字更易于制作和重复使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多发期。面对肆虐的疫情,(清代前期)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但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与官方相比,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瘟疫的救疗要积极主动得多,他们与官府合作兴办专门治疗疾疫的医药局,在夏秋时施医送药。由于科学落后,地方社会也常常举行“迎神赛会”、“年中度岁”等集体的祈神活动。——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等材料二清末卫生防疫大事记时间机构/章程意义同治十二年(1873)海港检疫中国海港检疫之始光绪二十八年(1902)《天津卫生局现行章程》中国地方施行卫生行政的序幕光绪三十年(1904)北洋卫生局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宣统三年(1911)《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中国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宣统三年(1911)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摘编自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材料三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论》\n(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朝前期与清末疫病防治的差异,并分析清末疫病防治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差异:前期主要是社会力量主动,官民合作(官府与社会力量合作),清末是政府主导;前期防疫措施呈零散性(不系统)、偶然性特征,清末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卫生防疫制度(创建专业的卫生机构,颁布防疫法律规章);前期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清末注重预防,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强;前期以地方区域自我防治为主,清末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任答3点即可)原因:中外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变革的推动;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传入;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政府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任答3点即可)(2)原因: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有力的贯彻执行;群众的积极参与;实行现代防疫措施;发挥了体制优势。(任答3点)意义: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或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增强了人民的防疫意识;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疫病防控提供了借鉴。(任答3点)【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与官方相比,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瘟疫的救疗要积极主动得多”“他们与官府合作兴办……”和材料二“北洋卫生局”可知前期主要是社会力量主动,官民合作,清末是政府主导;据材料一“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和材料二“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可知前期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清末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卫生防疫制度;据材料一“由于科学落后,地方社会也常常举行‘迎神赛会’、‘年中度岁’等集体的祈神活动”和材料二“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可知前期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清末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强;据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可知前期以地方区域自我防治为主,清末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同治十二年(1873)”及材料二表格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阶段特征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洋务运动正在开展、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由此可知中外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变革的推动、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传入;联系变化中从迷信转到科学可推知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由专门机构的设置可推知政府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三“党和政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可知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由材料三“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可知群众的积极参与;由材料三“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可知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有力的贯彻执行;由材料三“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n可知实行现代防疫措施;综合以上内容可看到在防疫工作的发展中,自上而下组织有序,各类指令落实到位,可知发挥了体制优势。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三“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可知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由材料三“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知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为以后疫病防控提供了借鉴;由材料三“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可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三“发动群众……深入宣传”可知增强了人民的防疫意识;联系实际和所学,可知建国初期存在巩固政权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44:55 页数:11
价格:¥3 大小:131.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