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13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含解析2023033124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优培13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1.(2020·山东卷)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答案】C【解析】1928年至1932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C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A;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排除B;说明1928年至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排除。2.(2019江苏卷,18,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答案】C【解析】\n根据材料“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提分训练一、选择题1.1895年,恩格斯指出:“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观点()A.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C.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D.反映了欧洲阶级斗争时代终结【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恩格斯认为以巷战起决定作用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条件发生变化了,推断出阶级斗争的条件也一定发生变化,可知恩格斯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现出与时俱进,故选B项;从材料“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说明恩格斯在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完善丰富自己的思想理论,并不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排除A项;从材料“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者已经认识到了时代变化,也能够顺应时代而进行理论的调整,不能体现已经过时,排除C项;从材料“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可知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只不过它所具备的条件发生了改变,排除D项。2.一位西方史学家在《全球文明史》中写道:1750年到1914年西方社会错综复杂的历史有三个主题: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工业化。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入到诸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移民社会中,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对这个时期的历史可以补充的主题是()A.人文主义开始复兴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C.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n【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出现于1871年,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运动的范畴,故选B项;人文主义在欧洲复兴是在14世纪,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形成于二战之后,即1945年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3.马克思在阐述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曾提到: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由此可知,马克思旨在()A.通过国家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C.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答案】A【解析】根据国家银行通过运信贷“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可知,马克思构想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故选A项;题干没有涉及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之一,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题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无关,排除D项。4.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们只有摆脱了阶级的、国家的、分工的界限,主动地参与社会交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使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由此可知,他们()A.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                B.提出社会主义基本构想C.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D.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个人获得发展其才能的前提是“人们只有摆脱了阶级的、国家的、分工的界限”、“主动地参与社会交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此前提之下,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得以实现,故选D项;题干中述及了“\n人们只有摆脱了阶级的、国家的、分工的界限”,可知二者主张取消阶级差别,并没有涉及阶级斗争的问题,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二者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其主要论述如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论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排除C项。5.巴黎公社的报纸几乎每天都要刊登人民群众关于各种问题的来信,有些报纸还开辟了读者专栏。公社委员也经常到工人倶乐部等群众团体中去汇报工作,解释公社的各项政策。这表明,巴黎公社()A.旨在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政府C.意在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D.对有关民生问题格外关注【答案】C【解析】巴黎公社了解人民的问题并向人民汇报和解释,说明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故选C项;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排除A项;此时巴黎的资产阶级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B项;公社关注“各种问题的来信”并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排除D项。6.巴黎公社规定:“公社委员最高薪金规定为每年六千法郎,日薪十五法郎。……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而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受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这一规定表明巴黎公社()A.坚持平等的原则                                    B.确立了民主监督机制C.实行民主集中制                                    D.践行了社会主义原则【答案】A【解析】题干中“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而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受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n,可知一切公职人员与工人工资相当,特权以及公务津贴被取消了,体现了一切公职人员与工人平等,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工人对公社委员的监督,排除B项;巴黎公社继承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在苏俄时期后实行,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工人政权,不是社会主义政权,没有践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7.1917年,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在党内外引发争论,有人认为提纲“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并提出“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列宁则强调俄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俄国已经“有充分可能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据此可知()A.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紧迫性            B.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C.列宁依据实践发展了革命理论            D.武装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答案】C【解析】材料列宁“强调俄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能够首先在俄国取得成功,列宁从国情出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故选C项;材料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取胜的可能性,排除A项;B项是七月流血事件,排除B项;D项出现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排除D项。8.1703年,彼得大帝首次命名“圣彼得堡”(源自德语);1914年,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列宁格勒又更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的历次更名反映了三百年来俄罗斯()A.与西欧的矛盾不断加剧                        B.政治制度发生多次变革C.社会主义革命曲折发展                        D.国内外政局的屡次变动【答案】D【解析】由材料“1924年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列宁格勒又更名为圣彼得堡”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圣彼得堡一词来源于德语,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纪念列宁以及十月革命,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经市民投票恢复历史名称圣彼得堡,故圣彼得堡的更名体现了国内外政局的变动,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出与西欧的矛盾,排除A项;更名并不是由政治制度的变革引发,排除B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于1917年,排除C项。9.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期间通过的《土地法令》《和平法令》等一系列法令,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验”。这一认识是基于这些法令()A.结束了临时政府的统治                        \nB.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C.规定了工业国有化                                D.以彻底改造社会为目的【答案】D【解析】《土地法令》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和平法令》的主要内容是退出一战,这两个文件都为彻底改造社会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十月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属于革命途径,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验”意义,排除A项;《土地法令》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与《和平法令》内容无关,排除B项;《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内容都与工业工业化无关,排除C项。10.1917年11月7日的俄国刚刚结束了一个国家两个政府的局面,随即遭遇到国内白军和来自英、法、日、美等14国协约国武装干涉。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也有着相似的“经历”。两个新生政权都()A.遭遇两次世界大战后格局调整            B.建立立法权行政权统一的政体C.国内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D.迅速实现国有化力图应对危局【答案】C【解析】据材料“俄国……随即遭遇到国内白军和来自英、法、日、美等14国协约国武装干涉”和“中国也有着相似的‘经历’”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时国内国民党残余势力破坏和外国势力敌视且中俄都面临国民经济崩溃情况,故选C项;据所学一战1914—1919年,1917年一战尚未结束,排除A项;据所学,新中国人大立法,政务院行政,排除B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才开始三大改造,排除D项。11.某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此土地法令颁布于()A.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                            B.十月革命时期的苏俄C.不合作运动中的印度                            D.罗斯福新政中的美国\n【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该法令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实现了土地国有,满足了农民的要求,即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B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能土地国有化,排除A项;不合作运动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和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排除D项。12.下表是俄罗斯尤里—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民众()年份(百分比)咨询答案1990年(%)1997年(%)2004年(%)2006年(%)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23233030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262730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191616是一场灾祸12161410难以回答21161313A.一直推崇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B.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且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C.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主要关注其经济影响D.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价占据主流【答案】B【解析】据表格可知对十月革命看法有褒有贬,并且整体上正面看法比重在增加,故选B项;表中该段时期内看法明显不一致,排除A项;反思中除了经济影响也有民族的、社会的等,排除C项;从数据看不能体现负面评价占主流,排除D项。二、材料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n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选自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选自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材料三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选自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无产阶级政权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干涉?(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俄与新中国在践行材料一主张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苏中两国实践的认识。这对当前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答案】(1)生产资料方面:基本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税收、资产阶级财产、交通等公共设施及社会财富收为国有,涉及国家命脉的金融收为国有;社会生产方面:按照国家总计划进行工农业生产,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社会文教方面:实行儿童免费教育,教育为生产服务,禁止童工。(2)异:苏俄全部实行没收政策。新中国只对外国特权和官僚资本没收;保护民族资本;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推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原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后的苏俄政权对帝国主义资本必然采取没收;新中国建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新民主义社会,所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民主义政策。\n(3)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道理;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启示:不忘初心,坚守共产主义信念;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中国梦。【解析】(1)根据材料一不难推出相关措施。(2)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二“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可得苏俄全部实行没收政策;由材料三“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可得新中国没收的是外国特权和官僚资本,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保护民族资本,推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第二小问原因,中苏两国革命后采取的不同政策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的,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后的苏俄政权对帝国主义资本必然采取没收;新中国建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新民主义社会,所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民主义政策。(3)第一小问认识,中国和苏俄采取不同的政策是由本国具体国情决定的,各国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第二小问启示,本题较为开放,考生言之有理即可。14.列宁被认为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指出,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是怎样天才地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虚伪和罪恶,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这个制度,这种批判本身就是对革命的号召。而另一方面,一旦面临由这种批判激发出来的革命行动时,托尔斯泰又惊恐万状,气急败坏地避之惟恐不及。——摘自罗曼·罗兰《艺术和行动——论列宁》材料二我们认为,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并且是我们使这个组织得以不断向深广发展的基线……没有政治机关报,就绝对不能实现我们的任务。……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摘自《列宁全集》第五卷材料三到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开会时,全俄电气化计划已经执行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列宁指出:“\n如果拿这些数字同西欧相比,那当然显得太渺小、太可怜了。可是它们表明,即使我国处在任何国家都未遇到过的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的事业还是能够向前发展。”——摘自闻一《列宁和全俄电气化计划》(1)根据材料一,指出托尔斯泰所属文学流派,并结合所学从俄国国情入手简要分析托尔斯泰有这两方面表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分别说明“第一个实际步骤”和“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意义?(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执行面临的困难,并指出其能取得初步成绩的政策性因素。【答案】(1)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原因:俄国国内矛盾失锐,封建主义等各种势力对人民的压迫;俄国软弱的资本主义对封建势力的依赖。(2)历史事件:列宁创办《火星报》;建立布尔什维克党。意义:创办《火星报》有利于革命理论的宣传,为建党奠定基础。建立布尔什维克党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俄国革命迎来了新的曙光。(3)困难: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冲击;国内政治危机的压力。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解析】(1)第一小问流派,根据材料一“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虚伪和罪恶,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这个制度”可知托尔斯泰所属文学流派是批判现实主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虚伪和罪恶”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俄国国内矛盾尖锐,封建主义等各种势力对人民压迫严重,所以托尔斯泰对社会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根据材料一“一旦面临由这种批判激发出来的革命行动时,托尔斯泰又惊恐万状,气急败坏地避之惟恐不及”可知资产阶级又害怕革命的到来,是因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强大,即软弱的资本主义对封建势力的依赖。(2)第一小问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可知第一个世纪步骤指的是创办报刊,即列宁创办《火星报》;根据所学知识“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指的是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没有政治机关报,就绝对不能实现我们的任务”结合所学知识报刊可以起到舆论宣传的作用,所以创办《火星报》有利于革命理论的宣传,为建党奠定思想基础;根据材料“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可知布尔什维克党是俄国革命胜利的关键,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俄国革命迎来了新的曙光。(3)第一小问困难,根据材料三“到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已经执行了整整一年的时间”\n可知“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执行是在1920年结合所学知识苏俄刚刚经历了三年的国内战争,战争结束后由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同时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可知“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执行面临的困难有: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冲击;国内政治危机的压力。第二小问政策,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3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新经济政策,其中有一条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所以“全俄电气化计划”能取得初步成绩的政策性因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45:01 页数:11
价格:¥3 大小:109.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