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时文美文例文》第68期(24篇)优秀作文素材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临沂市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临沂七中专版第期(上半月刊)◎卷首语◎2013年高考语文《时文美文例文》第68期(24篇)优秀作文素材新人教版 曼德拉经典名言: 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我已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 我想用乐观的色彩来画下那个岛,这也是我想与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的经历风雨,笑对人生!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别担心,放轻松,要快乐!41\n【目录】卷首语曼德拉经典名言…………………………………………………………………01时文篇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03卫生部:乙肝携带者获准从事幼托工作…………………………………………………03百年之后南海谁属…………………………………………………………………………04蒙古国成北约准同盟……………………………………………………………………04我们最不了解的邻居——日本……………………………………………05跳出“中国”看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06印度“宝莱坞”让好莱坞没脾气……………………………………………08谁是史怀哲……………………………………………09人民日报:告别照搬和混搭 还建筑个性与尊严………………………………………10美文篇教育杂谈中外职业教育的差距在哪里等…………………………………………13书屋加缪:一个只想过“正常人生活”的反抗者………………………………………15走读鲁迅的颠簸人生……………………………………………………15专访《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作者………………………………………17其实,我们还可以再往前迈一步……………………………………………………………20周国平/读史铁生《病隙碎笔》…………………………………………………………22格言新说朽木可雕(外六篇)………………………………………………………………24美文选读烂牌也要打出好结果(外四篇)……………………………………………………28例文篇作文审题训练(共8题)请以“为生命着色”为标题,写一篇作文………………………………33以“沉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4041\n◆时文篇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4月21日刊发封面文章:18世纪后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到。文章认为,制造业正在走向数字化,新软件、新工艺、机器人和基于网络的服务在逐步普及,这些技术让企业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产品,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文章认为,各国政府现在需要做的是:开办更好的技术学校、明确市场规则和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卫生部:乙肝携带者获准从事幼托工作 本报讯(记者商西)卫生部昨日发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修订说明,新《规范》要求幼托工作人员“不留长指甲”,并取消体检中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应调离工作”的规定,意味着乙肝携带者将不再被拒之门外。 工作人员禁留长指甲 新规要求,工作人员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取得《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且增加工作人员“不留长指甲”的要求。 按照现有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新规删去体检中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应调离工作”的规定,乙肝携带者今后也可从事幼托工作。但精神病患者或者有精神病史者不得在托幼机构工作。 因病缺勤要加强随访 《规范》明确提出,对因病缺勤的儿童要加强随访,以做到传染病人早发现,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隔离控制,加强晨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并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与其他班相对隔离,不办理入托和转园(所)手续。 新规还明确,患传染病的儿童隔离期满后,凭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方可返回园(所),来自疫区或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儿童,检疫期过后方可入园(所)。 膳食费须每月晒账本 修订后的《规范》新增卫生保健工作职责、新设立托幼机构招生前卫生评价等内容,并调整细化原有条款,以增强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操作性,其中饮食安全为重点内容。 《规范》对儿童膳食费的管理提出新要求,规定工作人员与儿童膳食要严格分开,膳食费专款专用,账目每月公布,每学期收支盈亏不超过2%。并要求由专人负责托幼机构的膳食,建立有家长代表参加的膳食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民主管理。 户外活动至少两小时 修订后的《规范》在“一日生活安排”部分特别强调了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提出在正常情况下,全日制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寄宿制儿童不少于3小时,并对儿童进餐和午睡等主要生活环节明确时间要求。 新规还明确,体格锻炼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开展,掌握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保证儿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的安全,定期进行室内外安全隐患排查。41\n百年之后南海谁属 黄岩岛对峙事件发生后,纽约的中国留学生在菲驻联合国使团驻地外示威,抗议菲律宾企图侵占黄岩岛。 中菲黄岩岛对峙,引发各界无数的战争猜想。其实,越是此时,越应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何会如此?如果争端到了非要战争才能解决的地步,对双方而言肯定是双输的结局。战争意味着矛盾不可调和,意味着外交的失败。 所以,此刻应慎言战争,而更需认真思考中国的海洋政策、应对领土争端的政策。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很容易在争端中陷入被动和疲于应付的状态。应对领土争端,中国在若干年前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在搁置争议期间,菲律宾等国都做了些什么。从20世纪70年代起,越南、菲律宾等国便派兵对岛礁实行军事占领。目前,在这个海域的49个岛礁中,越南占有29个。中国从未承认过越南单方面的占岛行为,但多年来越南不仅将所占岛屿划入越南相应的行政区,而且从2007年起就一直在这些人烟稀少的岛屿开展所谓的“议会选举”。这些岛屿的所谓居民主要是渔民和“劳改人员”。2005年以来,越南边防军和各兵种的退役人员开始大量移居,并享受着越南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 在南海资源开发方面,越南走在前列。越南将南沙海域划分为上百个油气招标区,近年来,越南与美、俄、法、英、德等国不断签订勘探、开采石油与天然气合同,俨然成了一个国际合作领域。这种模式已有多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周边国家已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的石油产量达4043万吨、天然气达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当年整个近海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从1981年至2002年,越南已从南沙海域的油田中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南海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仅石油一项为越南国民经济带来的收入,就占其国家预算的30%。 南海诸国的这一系列动作,都是走一步看一步。1994年,菲律宾政府以黄岩岛位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为由,宣称对黄岩岛拥有海洋管辖权,后又改为对黄岩岛拥有主权。1999年5月,中国一艘渔船在黄岩岛遭菲军舰追击并被撞沉,11名渔民落水。1999年6月,菲律宾教育部在新版地图中将黄岩岛连同整个南沙群岛列入版图。 国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日的中菲对峙,不是战与和的问题,而是如何循序渐进实现国家在南海的利益最大化的问题,这需要精心设计并严格执行,何为上策,何为中策,何为下策,3年内做什么、5年后怎么办?中国在经济建设上搞五年计划、十年规划,香港问题上可以100年不变,对南海争端,为什么不能设定一个10年、20年、100年目标,然后一代又一代地接力执行?这,才是制胜的王道。 因此,今天不是要问打不打菲律宾,而是100年后南海属于谁。 蒙古国成北约准同盟北约军事势力直插中俄腹地 本报讯 据《新快报》报道,北约峰会2012年5月20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届时蒙古国将派高级代表团首次以北约“全球伙伴关系”框架内的“和平伙伴关系国地位”参加会议。今年3月,北约与蒙古国正式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标志着蒙古国与北约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北约依靠其“准同盟”已然在中俄之间打入一颗“钉子”。 从地图上看,蒙古国处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包围”41\n之中,除平衡发展与两大邻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外,蒙古国还寻求发展与美国、日本、德国以及欧盟、北约等“第三邻国”的外交关系作为保障其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之一,蒙古国视包括北约在内的“第三邻国”为其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蒙古国商业”网站表示,蒙古国被北约视为“有价值”的伙伴。 作为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一方面寻求蒙古国对其反恐战争的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更看重其位于中、俄两大国家间的战略地位。因此,美国不惜重金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建立了国际维和训练中心,并从2003年开始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联合军演。 中国国防部网站称,北约拉拢蒙古国则是其东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大背景下,蒙古国对北约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而加拿大“全球调查网”评论称,蒙古国是北约“植入”中俄间的“特洛伊木马”。
我们最不了解的邻居——日本芮成钢东方不是仅仅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太阳从东边升起,会先照耀到的一个国家,那是日本。我们是隔壁的邻居,但我们彼此之间真的相互了解吗?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曾试着客观地、自信地了解一下日本?你可能并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每一位日本首相在就任之后,都会拿毛笔写下几个汉字,甚至是几句中文,来概括他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思想。中曾根康弘写的是:蚯蚓断鸣千丈之井,回头仰天白云悠然。森喜朗写的是:春风接人。桥本龙太郎写的是:百福。小泉纯一郎写的是:壮而学,老不衰,老而学,死不朽。安倍晋三写的是:梦。福田康夫写的是:信义。这些首相们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都如此耐人寻味。日本现任首相麻生太郎写的是:风雪育大树。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欧美日经济都步入衰退的时候,这句话听起来就更加意味深长。在经济的风雪中培育参天大树般的世界级企业,这是各国共同的愿景。曾经的国耻我们当然永不能忘,也不会忘。每次去爬香山,看到被英法联军烧毁的香山寺的断壁残垣,我都会感慨:如此恢宏的国家,当年竟会被如此侮辱。我们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应该经常去看看香山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感受、去思考。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揭开陈年的伤疤,更不是去种下仇恨,传播仇恨。我们的目的是:记住历史,自强不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日本这个国家,看待日本这个民族呢?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日本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我们是边看《小兵张嘎》和《地道战》,边哼着《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歌长大的。我们在模仿着电影中日本鬼子的怂样时,山口百惠和高仓建也正在塑造我们心中对男性女性最初的审美。学校包场去电影院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自己却还正收集着《圣斗士星矢》的贴画。第一次听到“靖国神社”这四个字的时候,《东京爱情故事》也正陪着我们度过最艰苦的一段学生生活……今天,从物质到文化,来自日本的点点滴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但打开邮箱,却能看见号召大家抵制日货的邮件。开车的时候一抬头还能看到前车的后屁股上赫然写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我们的生活中,竟然就存在着无法或缺的日货。请花点时间回答一下如下这个问题:41\n下面的中文词语中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服务 组织 纪律 政治 革命 党 方针 政策 申请 解决 理论 哲学 原则 经济 科学 商业 干部 后勤 健康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封建 共和 美学 美术 抽象 逻辑 证券 储蓄 创作 刺激 代表 动力 对照 发明 法人 概念 规则反对 会谈 机关 细胞 系统 印象 原则 参观 劳动 目的卫生 综合 克服 马铃薯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就连我们常说的“总理”这两个字都来自日语。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比如,“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里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英文“economy”的翻译。“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文“society”。“劳动”在中文里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文“labor”。“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文“knowledge”。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现代中文中的常用语。试问想抵制日货的朋友,这些日货词语你也抵制得了吗?中国近代的孙中山、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们无一不是在日本学习生活,把更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带回当时落后的中国。这些人的思想,你也能抵制得了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还想说: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国电视节目,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摄像机、编辑机制作播出的。那么,所有的中国电视节目,你也能抵制得了吗?中国的确当过一次日本的老师,而日本却两次走在我们的前面。自隋唐,中日始有往来,中国比日本更早进入文明社会,遣唐使们虚心来到中国取经(中国的电影人们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题材,说说中日的友好渊源)。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甲午战争,日本不但战胜了中国,之后更是摆脱了西方对日本的控制,远远地走在了中国前面。迅速崛起的日本给当时的整个东方世界带来了希望,成为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控制,独立崛起的样板。当时的交通不便,中国人向西方直接学习难上加难,向日本学习成为唯一选择。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这样的中国政治和知识精英们,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探索中国自强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基地。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日本必须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篡改这段历史,颠倒是非黑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又一次崛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为我们市场经济的老师。只是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们的可耻行径才让我们似乎远离了日本。跳出“中国”看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 韩国端午祭申遗的成功,“刺激”中国人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认真保护自身的文明遗产,而且要对文明遗产的国别认知及中国与整个亚洲世界的命运关联,建立起更为合适的时间与空间感觉。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遗产保护成功后,中国媒体做出了一些评论,总体来说,对这一事实的反应比较理性,认为这“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提醒我们什么》,(《新京报》2005年11月26日社论)。不过,回想近一年来,围绕韩国端午节申遗,所谓“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一直在各种媒介沸沸扬扬,有人强烈担心“41\n属于”中国的端午节,可能会被韩国“抢注”。这种声音直到现在仍在网络空间有所流传。 韩国“抢”在中国之前端午“申遗”成功了,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中国媒体对此表示祝贺,有人笑言这不过是阿Q心理,是在自我安慰。此一认识错莫大焉。正如一些评论已指出来的那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别于自然遗产的独有性,可以为多个国家和民族所共享,韩国“申遗”成功,不表示中国就不可以再申报端午节遗产保护。 但这还并非主要。其实,对端午节作国别性区分这一认知方式本身,就大有问题。许多人习惯性地一口咬定端午节乃源出“中国”,理所当然应当被国际上首先认定为中国所有。这就涉嫌以现代民族国家的思维,来要求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了。 在端午节的背后,事实上牵涉到如何看待和理解东亚世界的历史。21世纪初的东亚世界民族国家林立,各国民众皆有明确的民族国家意识,国家的政治身份非常清楚。 但从历史上看,此一区域在“天下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下,实际上是一个文明体,维持区域间“国际关系”的,更多是文明认知而非国家认知。东亚在同质文明影响下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意识在这一区域长期存在。举例来说,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以“中华”自居的经历。 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之类的许多东亚世界的节日,并不只具有国别性,同时还具有区域性,不能因为端午节起源于属于当代中国的领土范围,就认为端午节“属于”中国。端午节乃东亚世界的共同创造,现在被称作为不同民族国家的那些东亚国家,共同拥有并发展、丰富了端午节。这就如同汉字,本来也是“中国制造”,但同样流及四方,在经过各方的改造后,反过来甚至又影响到了“中国”,如今为中国人熟悉不过的不少中国汉字与用语,就取自于日本汉字及其用法,这一点可能会使很多人感觉意外。 端午节之类为东亚世界所共享的传统节日以及汉字,现在之所以被分别冠姓“韩国”姓“日”姓“中”并且视为自然,乃出于东亚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状态和意识,在19世纪以来逐渐被打破,由“相互关联的世界”,转变为了“相互离散的世界”。这种离散前期表现为在殖民统治下由不同殖民者分别殖民,而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则是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建立起了相互独立、彼此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疆界都刻意清晰的民族国家。 实际上,在经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经济、政治发展后,这一区域许多国家,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觉性已在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从知识生产的方面说,一些国家特别是韩国的历史学者,近年来还提出要打破国别史的叙述方式,转而以东亚作为一个历史与地理单位来思考有关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问题;韩国、日本一些大学还做出尝试,打破文、史、哲分家的西方学科划分方式,而回归本区域注重综合的知识学术传统。这种对故往历史的重新梳理,有益于我们发现一个“新”的东亚。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目前并未走在这一良性潮流的前面,这似乎有点令人遗憾。 近世以来,因为必须直接面对外来列强等原因,中国学界长期有“忽视”亚洲的倾向,梁启超看不起黑种人和红种人,认为能抗衡白种人的只有黄种的中国人;梁漱溟的视野里,只有中国、印度和西方文明,其他亚洲世界遍寻不见。当代中国人如何构建亚洲意识,如何把21世纪构建成不只是中国人、而是所有亚洲人的世纪?韩国端午祭申遗的成功,“刺激”中国人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认真保护自身的文明遗产,而且要对文明遗产的国别认知及中国与整个亚洲世界的命运关联,建立起更为合适的时间与空间感觉。 因此,对于像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争取的,恐怕不是“申遗”,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其次是尽快列为国家公众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来尽情享受节日的文化和快乐。对于自己的节日,只有自己先重视并享受了,才有可能让别人来重视和分享;寄希望于别人的“钦定”和认可,然后自己再来重拾和重视,未免太没自信,也难得别人的认可。41\n 印度宝莱坞让好莱坞没脾气 “2012年将是戛纳电影节和印度电影一个新蜜月的开始。”印度媒体如此评价正在举行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尽管没有印度影片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但仅次于好莱坞的全球第二电影市场印度,在电影节上展示的是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复制好莱坞,让好莱坞无路可走 好莱坞电影大举进入,是目前华语片面临的最大问题,在2011年130多亿的中国电影票房里,本土电影贡献的票房尚不足一半,今年年初中美电影新协议之后,更多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引进,对华语本土电影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反观印度电影,好莱坞电影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低得可怜,这几年情况稍有好转,2011年达到了12%左右,但也远远落后于印度本土电影。 阿努拉格·卡夏普承认,近二十年来,印度电影跟好莱坞保持着密切接触,除了享受好莱坞带来的技术便利,印度电影人还把好莱坞打得毫无脾气。《阿凡达》当年风靡全球,但到了印度完全没戏,票房只有同期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三分之一。印度电影让好莱坞没脾气的手法似乎并不高明,那就是复制好莱坞,“将好莱坞经典电影拍成印度电影,有时候情节和人物关系都不变,在印度很有名的电影《机器人之恋》,就有不少《终结者》《蝙蝠侠》等好莱坞大片的元素。”阿努拉格·卡夏普说,这种复制手法不高明,但在印度很实用。 宽松审查,印度电影可突破禁忌 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被很多人认为不利于电影的发展。阿努拉格·卡夏普说,近年来愈加宽松的电影审查制度,让印度电影的题材更加宽泛,拍摄手法更加百无禁忌,“放在若干年前,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绝对无法通过官方审查,因为片中对印度贫民区有十分逼真的描绘,属于抹黑国家形象。实际上,这部真实反映印度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不但在印度上映了,还因风格写实而获得了许多印度中下层观众的好评。” 不过,阿努拉格·卡夏普并不认为审查制度能给电影带来根本性变化,“《三傻大闹宝莱坞》拍得非常干净,连接吻戏都没有,没有什么需要电影审查者操心的东西,这样的电影依然能够打动观众,关键原因不是审查,而是故事。印度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关注民众需求,满足最大众化的娱乐口味,很多卖座影片都讲述小人物的励志故事,具有鲜明的草根特色,情节轻松、主题积极。” 拓展海外,宝莱坞已不满足本土 2011年,中国电影在北美的单片票房没有一部超过100万美元,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在华语片总票房里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而印度工商业联合会的一份研究则显示,2011年印度电影在海外的票房已超过2亿美元,占印度电影总票房的比例已超过12%。 阿努拉格·卡夏普说,印度电影年产量超过1000部,远超美国和中国,印度的主流影片一直在扩充自己的疆域,但他承认,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电影大国,改变的速度并不是很快,“我们的想法是不需要卖票给任何一个非印度公民,只要能够内部消化就好,但这同样是我们的弱点,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成长得很慢。” 印度电影出击海外,和好莱坞合拍是一个重要选择。在强大的印度本土电影面前,好莱坞只能采取合作的态度,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合作的产物。阿努拉格·卡夏普说:“这几年好莱坞除了向印度提供大量电影技术支持,连剧本创作领域都经常能看到好莱坞电影人的影子。但印度电影并没有丢掉自己的特色,每一部输送到世界各地的本土电影,都能让观众看到印度的民族风情。” 宝莱坞不是印度电影的全部41\n 提到印度电影,必须提到印度的电影中心宝莱坞(Bollywood),这个词是由其所在地孟买(Bombay)和美国电影产业中心好莱坞(Hollywood)这两个词组合而成,主产印度语电影,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十亿观众。宝莱坞电影城位于孟买西郊的一个山谷中,占地1600多公顷,地形复杂,景观多样。摄影棚十分宽大,棚内能变幻出一年四季各种自然景象。从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诞生至今,历经近90年的发展,印度电影业已形成了一个年营业额约30亿美元、拥有近200万工作人员和年产1200部影片的庞大行业。宝莱坞和印度其他几个主要影视基地构成了印度庞大的电影业,每年出产的电影数量和售出的电影票数量居全世界第一。 阿努拉格·卡夏普介绍,宝莱坞不是印度电影的全部,其实印度还有凯莱坞和托莱坞这两大电影王国。宝莱坞生产的大多是歌舞片,广受中下层民众欢迎;凯莱坞崇尚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更容易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托莱坞走的是新浪潮文艺路线,知识分子是主要的受众。(本报特派记者倪自放实习生刘梦圆戛纳2012年5月24日电) 谁是史怀哲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洪兰在一所大学医学院演讲,演讲中提起20世纪顶有名的医师史怀哲,问现场是否有人知道此人,想不到竟然没人回应,会后她询问听讲的学生,知道史怀哲的不但寥寥可数,所知的事也无关要旨。史怀哲(AlbertSchweitzer,1875-1965)的有名,不在于他得到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而在于他集合音乐家、哲学家、宗教家与医师的所有涵养于一身,严格说来,他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不仅只是个医师,他把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光贡献给一个完全缺乏医疗设施的非洲小国,在那里拯救群黎。史怀哲出身音乐家庭,早年是个管风琴演奏家,后来专研管风琴的结构与发声理论,除了经常演出之外,也是管风琴的理论大师,他写了好几部有关管风琴与键盘乐器理论的专书,其中包括《巴赫传》。最有趣的是他能拆卸极为庞杂烦琐的管风琴,并擅长修理改造,他后来旅行欧洲募款,曾帮几个教堂修理好破损的管风琴,所得的款项拿来扩建非洲的医院。史怀哲在26岁就得到哲学的学位,后来习医,到38岁才得到医学博士学位,他后来到非洲行医,是因为得到宗教上的感召。他做过牧师,是个很好的神学家,在神学上也有专著,然而他最深契的其实还是音乐,但在非洲丛林根本没有管风琴,即使有乐器也没有听众。他38岁第一次到非洲行医时,巴黎的巴赫学会担心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日后疏于练习,荒废了琴艺,特别捐了部特制的钢琴运到非洲给他,这台钢琴此后一直陪伴史怀哲。在非洲他每天工作几达16小时,用以解决一大群“黔首”的病痛,闲时他独自在煤油灯下弹巴赫的前奏与赋格曲以求安宁,有人要他不要太拼命,不要一根蜡烛两头烧,他说,如果蜡烛够长两头烧又何妨?这蜡烛果然够长,他活了90岁。音乐是需要“社会力”支援的行业,在非洲,史怀哲的音乐没有同业也没有听众,但他自己却不能没有它,宗教坚定他的奉献,而音乐支援着他的情操。在文明社会,医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佛教以“生老病死”来看待人生,这四个字没一个与医学无关,可见医师的崇高,在于我们都少不了他们。医师须有极高的专业,不论是知识方面或技术方面,这样他们才能帮人解除病痛。但医师也是个非常无聊甚至无趣的行业。他面对的都是疾病缠身痛苦不堪的人,没有人会有好脸色给他看,所以医师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寂寞。我有一位朋友在做直肠外科医师,他说他每天上下午各要看50个有直肠疾病的病人,都是要戴着手套把手指伸进病人肛门的那种。有一天我想,假如一辈子都得如此,就是给我比尔·盖茨的收入我也不愿接受,而我的朋友接受了,而且似乎会一辈子干下去。有次他告诉我,解决别人的痛苦是“神圣”41\n的,所以从事医疗,需要有宗教一般的情怀。另外,所有诊疗的手术都是不断重复的,这使得医疗工作十分枯燥,从事医疗,需要懂得如何滋润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不要枯竭,在这方面,艺术具有最大的功能。所以,一个医学院学生知道史怀哲是必要的。我们的医学教育过分注意专业,忘记通才的重要,史怀哲是把西方自托尔斯泰以来的“人道关怀”真正施行在人间的人,所以要知道他,是应该学习他如何安顿自己、完成自己,只有健全的人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我常听医学界的人说:医疗不只是个职业,而是一个志业,这话说得很好。宗教与音乐对史怀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证明道德视野与艺术修养,对所有医师来说都极为重要。(作者为台湾作家) 人民日报:告别照搬和混搭 还建筑个性与尊严 近来两则消息引人关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北京颁奖,王澍成为获得此奖项的首位中国建筑师;中国美术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进入最后一轮竞赛,中国建筑师无一入围。喜忧之外,放眼国内各大城市,怪诞、宏大的“地标性”建筑层出不穷,绵延的中国建筑传统却鲜见继承。如何冷静看待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师们又在进行怎样的思考和探索?建筑的“好”似乎难以名状,却又让人过目难忘。1947年,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为自己设计的住宅,借鉴了墨西哥传统的围向内合的形式,高大的围墙采用充满质感的拉毛表面,在保证空间私密性的同时,也为光影的奇妙变幻提供了一方舞台。与整体建筑的朴实深厚相异,院内的窗户、转角、台阶、花园设计则处处体现与人的亲和偎依,久违的静谧生活款款而至;1997年,贝聿铭设计出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日本京都美秀博物馆(见图①),穿过幽暗的山洞隧道,走过竖琴一样的银色吊桥,桥那头开阔的博物馆中庭让人“豁然开朗”,如同取景框,将中庭外群山的春雨夏花、秋叶冬雪托映出来,而两翼的展厅主体则全部深埋在山底,沉静一如历史的回响。我们从“好”建筑中收获的是惊叹,亲近以及沉醉,归根到底,建筑是人类在大地上为自己建造家园。可是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城市:拔地而起、造型奇异的摩登建筑拒人千里,打着民族风格旗号的仿古建筑刻意做作,跟风、抄袭、模式化的建筑群千城一面……这让人不禁要问,一任这些假建筑、大建筑、怪建筑风靡开去,我们的家园将被导向哪里?而中国当代建筑师对此又作何思考与行动? 不玩概念和造型 让建筑回归建筑本身建筑的艺术性深植于它的功能性和工程性,这种对建筑本体的强调在今天尤为重要。当下的中国城市,无论是泛滥成灾的欧陆风情,还是偶像型的奇观建筑,对它们的“造型”的重视都远远优先于对其功能、造价和安全的考量,建筑似乎成了立体美术设计,衡量其艺术性的重要标准即是吸引眼球。尤其是在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消费主义的跟风和政绩意识的大手笔达成一致,再加上媒体“煽动”41\n,这些建筑便拥有了被大众接受的土壤,顺理成章地成为景观社会的一部分。 建筑师张永和刚回国时,看到的正是这样“千篇一律的奇形怪状的房子”。“玩造型”的建筑思路大行其道,“把一个杯子放大100倍自然震撼,放大1000倍就更震撼了,但是这归根结底跟设计思维、建筑本体没关系,而且这样下去就把建筑学给毁了”。他主持的非常建筑事务所正是要回到“土”的建筑工作,回到对建筑本体的核心认识上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材料怎样搭建,搭建出的空间如何使用,一环套一环,自然就有了建筑,也有了建筑的美。建筑的艺术性正是内生于“两块砖头的仔细叠加”之中,内生于“把建筑当作建筑做”的过程之中。 作为“土”的一部分,张永和尤其强调建筑的工程技术和建筑师的工艺,而这正是现在国内建筑师普遍欠缺的。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将这种共性的欠缺概括为“匠气不足”。在他看来,这既是建筑师缺乏生活体验、审美体验所致,更是当前建筑界普遍存在的从图纸到图纸,建筑师止步于施工现场的工作风气使然。只有了解施工一线,重视建筑的工程性,才能摆脱玩概念、玩造型的狭隘,去处理与业主方、施工方、供货方、管理方的沟通,以及与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的协调,既充分考虑规范、安全、造价,又有足够的定力去抵挡市场上种种机会主义的诱惑。强调建筑师“匠气”、工程性的一面,正是为了回归建筑本体,让大部分建筑师的大部分设计有意义,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建筑艺术家”才气的灵光一现。知其可为和不可为 尊重每一块土地的灵魂 城市积聚着这个时代太多的能量,这让今天做城市建筑的人难免野心勃勃,似乎建筑不仅能够承载和表达时代气象,甚至可以影响和重组时代精神,地标性建筑的涌现即是一例。然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每次乘车穿过城市,看到街道两旁单调而乏味的建筑甚至地标性建筑时,总不免心生愧意:我们是否对得起这座城市和这片土地? “做了二十几年建筑,我越来越在乎建筑是不是真正属于这个城市。”在北京四合院长大的崔愷,很是怀念小时候每次上学都要穿过一系列的院子和胡同,这种“衔接”的魅力影响了他日后对建筑的认识:建筑不是对城市空间的隔绝、分裂,而是延续和衔接。由他主持设计的北京德胜尚城项目,原来是一片旧城拆迁后的废墟,设计中他充分地把自己对老北京的城市体验放了进去:地上部分被分成七栋独立的单体建筑,每栋都拥有自己的庭院,一条斜街将七个空间串起,形成新的胡同,人行其中,会感受到惬意的空间转换。设计还保留着原有的古树、老砖,以及不远处庄重的德胜门——它们都作为对话者被引入这现代的小区。 这种现代因此不张扬,不喧闹,反而谦卑,有度,崔愷用老北京人常说的一句“有礼了”来概括这种建筑的态度——相较于自然环境的主体地位,建筑是副体,它使原本存在的空间结构隐于无形,让隐藏的秩序悄然显露。因此,建筑的出发点不在别处,而在于领悟周围环境对建筑可能性的“提示”,“每一块用地都是有灵魂的,在建筑师尚未领悟之前,最适宜的建筑方式已经存在于那里,我们不断地修改方案,不过是在努力地接近最终的结果而已”。 谦卑,是因为知道建筑可为的“限度”,换句话说,是知道建筑终有不可为之处。同样是对建筑可为不可为的认识,崔愷让建筑“谦卑”,张永和则自始至终对建筑实践保有自觉的批判性反思。他在上海青浦区做的农民回迁房项目已近尾声,从建筑师的角度,张永和最初希望结合居住者不同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来建一个有不同户型的社区,但是政府对这些房子的分配方式决定了公正公平是第一位的,农民也更愿意接受同样的户型——建筑师的专业追求和建筑的公共性、社会性之间有了矛盾。结果自然是张永和退了一步,户型不可改变,他转而在外部的公共空间上下功夫,为农民设计出更多可供交往、娱乐的地方,给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留有可能。“41\n但农民对传统的生活方式真的留恋吗?也许他们更欢喜搬进楼房。我在困惑自己真的是在为农民这个群体做事,还是文艺青年罗曼蒂克地想象他们还想在村头的大树底下聊聊天?这只能留待最后的检验了。” 这也是对建筑意志的警惕和反省。尤其是对今天的城市建筑而言,建筑师个人的专业追求只是一个方面,他们还需要城市规划专家和社会学者的合作,需要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为建筑实践打上坚实的社会学地基。这也内在于张永和提出的批判性态度:建筑师不是拒绝市场,也不是成为房地产商的附属去无条件地拥抱市场,而是要与市场进行对抗性地磨合,有意识、有立场地进行建筑实践。 告别照搬和混搭 让建筑传统慢慢长出来 半个世纪前,梁思成眼中的中国建筑方向是:“中而新是第一等的,洋而新是第二等的,中而古是第三等的,洋而古是第四等的”。半个世纪以来,有关传统与现代结合道路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视民族传统、照搬照抄西方建筑自然是无本之木,但是对传统做形式主义、风格化的简单理解,将大屋顶、琉璃瓦、雕梁画栋等传统建筑元素拿来混搭和拼贴,同样是可笑的买椟还珠。和“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类似,今天任何对建筑与传统的讨论都不能不放回到对传统的理解及其现代运用上去。 在这个意义上,程泰宁一直很推崇哲学家冯友兰提出的对待传统“抽象继承”的态度——比直接移用传统元素更重要的是继承传统精神。他设计的浙江美术馆,深色的玻璃屋顶建在层层白色平台之上,峰峦叠嶂般,巧妙地融入西子湖畔,传统的坡屋顶因为钢和玻璃材料的重构,又深具现代气息。这种写意、天然又充分考虑“人的尺度”的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正取决于他对传统文化中“合一”观念的认识和发挥。 传统不是拿来就用、用完即抛的“素材库”,建筑传统尤其如此,它需要一个充分的化学反应过程。理想状态下的继承传统,不是水平地移借,而是身浸传统的文化滋养,立足材料、工艺、功能的实践需要,自发地、缓慢地、有机地生长出今天的传统来。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见图②),可以说是探索之一种。阡陌田园、简易木作、夹旧砖墙,这些传统的建筑材料与工艺经过创造性运用,不仅满足了现代的教学、住宿、休闲等诸多功能,而且以一种差异性和陌生化的方式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体认。 当然,传统怎样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形式语言上来,怎样在实际操作中不被各种利益所干扰,尤其是怎样经受剧变的城市生活现场所带来的考验,尚有待深入。要知道由于不断地拆旧城建新城,很多城市的文化脉络在空间形态上已经断裂,若整个城市都不是肌理性地生长出来的,建筑对地缘传统的重建谈何容易。 这也决定了建筑不是建筑师一个人的艺术品,它同样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的必要性便凸显出来,虽然我们很少能像意识到自己是电视电影的消费者那样,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地都在消费周围建筑的功能、文化和历史。但毫无疑问,我们建造建筑,建筑也在影响我们。教育杂谈高考班集体打吊瓶岂只教育生病集体打吊瓶这样的“有意识行动”,却是“无意识行为”的一种表达。究其原因,还是“不能输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社会心态在作怪。日前,微博上一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引起关注。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也省得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所以学校就安排学生在教室内打氨基酸。41\n“吊瓶班”的盛况,很容易成为舆论指向教育现状的靶心,并将之归于应试教育的过错,甚至得出“教育生病,学生输液”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教育的方向和方式出现了偏差,给学生输再多的营养品,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导致“病情变重”,这样的结论在理论上成立。但教育本身却没有原罪,甚至其现在承受的过多指责,都是给各种社会问题和群体观念买单。事实上,无论是“精英教育”的过去,还是“大众教育”的当下,高考的模式在主体上没有发生变化,反倒是其他途径日益丰富,比如自主招生、职业教育。在高校不断扩招以及个人成才的渠道更加多元的语境下,何以“一考定终生”还上演得如此疯狂?在学校,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和上级考核,甚或以参加国外各类兴趣比赛为目标,硬生生将素质教育内容包裹进应试教育的外衣;在家长,所谓素质教育也不是随着孩子兴趣的发展,而是根据大学、尤其是国外大学入学的需要——国外大学要有社团活动经历,就给孩子报名参加个社团,至于真正社团活动,多半是不让参加的;国外大学还要求有社工经历,就千方百计让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至于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志愿者、是否培育起志愿者精神,这并不在家长们的关切中。他们最迫切想了解的,是这些经历究竟能为孩子加多少分。甚至,还有一种培养偏才的不良倾向,从小将孩子的未来押宝在一门技艺培养上,比如钢琴、奥数、写作等等,让孩子一心一意练就“独门武功”,遗憾的是,练就“独门武功”的少,因此心理缺陷者却居多。教育是为什么?教育是“超越知识的教养”,是立足对人的终身发展。功利性教育恰恰忽视了对人的关注,它从教育者需求的角度,而不是孩子们需要的角度出发,自然无法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激情,也因此无法得到培养持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结果。杨振宁所说的“注重专业、不爱管闲事的中国学生”,在做学问的路上不能走得更远,实际上是批评中国功利化教育之路的越走越窄。也许在未来10年、20年后,社会上最迫切需求的职业,在今天根本不存在,社会应用最普遍的新科技,今日尚未发端,在这样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我们的教育如果不注重教孩子各种学习能力,不丰富他的思想,不给他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培养他与众不同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不要说在专业上走得更远,能否在未来社会立足都将是个问号。中外职业教育差距在哪里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日本考察,东京一所职业学校送她一本宣传册:第一页介绍学生及其校服特色,第二页为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学什么东西,第三页则告诉学生毕业之后干什么,想就业有100多家企业可对接,想升学100多所大学可选择,名单一目了然。这使她想到我国职业院校的宣传册:第一页往往是党委书记、校长的照片、致辞,第二页则是校园鸟瞰图,大同小异,看完以后什么都记不住。宣传册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窗口,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鲁昕对此也深有感触,近日她在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两院院士职校行暨中国沈阳第四届校企合作发展座谈会上说,一本小小的宣传册暴露了中外职业学校的差距,比如:官本位思想与以学生为本理念之间的差距,中职、高职“断层”式教育与完善职教体系之间的差距,把学生定位为廉价劳动力与培养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差距。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不被社会重视,症结在于人才观念存在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和建筑工程学部副主任王梦恕说,在我国引进第一台地铁盾构掘进机谈判时,他问德国海瑞克公司老专家是什么大学毕业。对方说是职业技术学校。后来海瑞克公司派到中国来安装、调试盾构机的专家与技术人员都是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众所周知,如今硕士、博士俯拾皆是,而高级技师却非常缺乏,这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的人才结构和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工程、水文与环境地质学41\n家卢耀如透露,前些年南方某省以期通过举办专业技师比赛,建立与营造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机制、氛围,结果报名的人数比设定的奖项还要少。没有一流的技工很难有一流的产品。我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200多种工业产品占全球总量的第一,不过仍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有好的设计,制造不出好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层次与结构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技能人才培养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创办的中专学校与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与党政人才;到了六七十年代因为历史原因大部分中专、大专停办以后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与办学;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普通高等教育越来越发达,硕士、博士越来越多,考大学似乎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唯一出路。在现行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之下,分数高的学生进入了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分数低的孩子去读中职或高职,从而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氛围,即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好像低人一等似的。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不是简单培训廉价劳动力的教育。为此,应当转变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尽快制定政策,将职业学校与大学分开进行招生考试,以选拔适合不同教育类型的人才,同时建立现代职教体系,适当延长学习时间,打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立交桥”,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社会地位。(李剑平)书屋加缪:一个只想过“正常人生活”的反抗者 “我一生中唯一努力去做的: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当我在《加缪:一个浪漫传奇》一书中读到这句转引自加缪日记的话时,我的心猛地被击中了。我似乎在一瞬间就完全理解了加缪,理解了加缪为什么会成为加缪。 在读伊丽莎白•豪斯撰写的这本传记之前,我对加缪的人生轨迹并不是太了解,只是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的文字中透着悲观,但是这悲观却给人以强大的力量。我一度认为加缪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彻底反而让他有一种看破红尘的超脱。他悲观地指出“人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30岁死和70岁死区别不大”,却又在同一部小说里说出“人只要在这世界上认真生活过一天就可以在监狱里生活百年”;他一方面看透了人的一生不过就是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过程,同时又告诉我们西西弗知道自己“比他的石头强大”、“比他的命运优越”。加缪的悲观与他的超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然而这种反差却并不矛盾,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认真生活”才显得那么不可或缺;也正是因为看穿了人生的最终无意义,才必须让每一个“一瞬又一瞬间”都充满活力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加缪的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把悲观推向了极致,认为人生毫无幸福可言,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极致,我们反而很容易走到他的反面,认为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不幸可言了。 加缪的悲观主义来自于他的人生经历,或者不如大胆一点说来自于他的自卑。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母亲半聋,整个家庭被一位独裁的外婆压制,17岁患了重病险些失去生命并且被疾病折磨一生,在政治上像苏轼一样被左右两派不容,在阿尔及利亚他是法国人而在法国他又是外乡人……加缪很少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于是加缪才会自卑,并呈现出被豪斯不断提及的“克制与沉默”。 加缪患有肺结核。这一点在加缪“不正常的生活”中不一定是最核心的,但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因为在这个疾病上反映出加缪性格的很多方面。加缪对患病一事似乎一直都讳莫如深,“阿尔贝•加缪的名字很少出现在众所周知的患有肺结核的艺术家和作家的名单上”41\n。而加缪的隐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来自于他的自卑感,他不希望别人把他当病人来看待。虽然异乡人的身份和在政治上的不如意都可以让加缪陷入孤独,但是疾病无疑是最严厉的一个因素,因为疾病很容易就让人边缘化,他的痛苦没人能够感同身受,于是他也就无法被理解,也就形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同时,疾病限制了他的自由,也让他每时每刻都有一种囹圄感。 然而,虽然疾病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一直在折磨着他,但加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的努力一直从未中断。萨特说加缪不是一个天才,却是一个好作家。我认为这个评价是萨特对加缪所有评价里最中肯的一句。萨特本身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好的哲学家,但他却真的不是一个好作家。而加缪的天分也许没有萨特高,但却一直非常努力,于是他也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直到去世之前,加缪甚至还认为自己没能写出一部好作品,说他的“创作才刚刚开始”。加缪非常清楚写作对他生活的意义,写作是他的一种本能,也是他反抗命运的一个手段。 人生的苦难,彻悟式的悲观,反过来却让加缪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反抗者。他没有向贫穷低头,没有向异乡人的身份低头,也没有向疾病低头。他的一生都在反抗,但他却没有为反抗而反抗,他反抗的方式不过就是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成为他自己。仅此而已。
走读鲁迅的颠簸人生 在中国大陆,或许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有关鲁迅的著作、文章数量众多。在这些著作及文章中,“民族脊梁”溢美之词充斥字里行间,鲜有客观、直白、一分为二式的全景扫描。近日,读了陈光中所著的《走读鲁迅》,颇感耳聪目爽。该书以鲁迅“家”的变迁为主线,视角独特、取材新颖,尤其是对鲁迅直白、客观的分析让人尤感难能可贵。 鲁迅虽然被人们冠以民族脊梁的伟大称号,但说到底他终归还是个凡人。他有无异于凡人的喜怒哀乐,也有无异于常人的脾气性格。他的人生旅途说起来似乎比普通百姓更为“颠簸”,正如作者的肺腑感言:“鲁迅这一辈子,活得真不容易。” 鲁迅生于1881年9月,卒于1936年10月,在他55年的人生旅途中,共迁居了10次,这还不包括他在南京求学、在日本留学、在杭州教书,以及在上海避难时住过的临时居所。鲁迅的这些搬家并非都是乔迁之喜,而是多属无奈,这从《走读鲁迅》的11个“家”中足以证明。鲁迅17岁那年走出故乡,通过“走后门”到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之所以要进水师学堂,是因为那是所公费学校,不但无需缴纳学费,每月还能有少许津贴。那时的他虽没有定向人生坐标,但却不想当兵,所以不久他就改换门庭,进了南京的“南洋矿路学院”。鲁迅在南京求学四年,1902年凭着优异成绩,获取了公费留学日本的机遇。之后他在日本留学7年间,先是学习矿冶,后而改学西医,不久又弃医从文。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教过书,在北京教育部当过吏,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讲过学,最后在上海专职从事文学写作。在北京生活的14年间,他先后在绍兴会馆、八道湾胡同、砖塔胡同安过家;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因为牵挂在广州的许广平以及厦大的初创冷清,使得他只在那个家住了四个多月;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和闲居的八个多月间,他先后住过中山大学的大钟楼和白云路的白云楼;在上海生活的九年间,他先是在景云里两处宅院安家落户,而后又因为避难在拉摩斯公寓住过较长时间,最后病逝于大陆新村的居所。由鲁迅的“家”的变迁,人们可以从中粗略感受到其生活的颠簸和坎坷。 说起鲁迅自然绕不开朱安和许广平,但是,对于鲁迅与她们之间的是非曲直,却很少有人能够直白、公正地予以评说。朱安是旧时女子,是鲁迅的母亲送给他的特殊“礼物”。鲁迅是个孝子,对母亲这份特殊“礼物”受之不甘,违之不敢。1914年,他在日本接到“母病速归”41\n的电报,匆忙起程回国,进了家门才知是母亲已经为他挖好了结婚陷阱。母命难违,鲁迅万般无奈,即使心中有千万个不愿意,但还是任人摆布地完成了与朱安的婚礼仪式,婚后仅三天,他就迫不及待地离家回了日本,与朱安的婚姻从此名存实亡,直到逝世。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或许是无爱婚姻的压抑,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师生恋。朱安对此虽是心知肚明,但始终是任随其便,丝毫未予阻拦。任谁都明白,无爱婚姻令人窒息,而名存实亡的婚姻则让人更加痛苦。如果说,鲁迅的无爱婚姻值得同情,那么朱安就更值得人们同情。 人都有性格,但性格过于刚烈或过于懦弱都未必是好事,鲁迅的性格就过于刚烈。他的爱憎分明固然值得赞扬,但他的苛刻却不值得推崇。胡适和鲁迅同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后来二人由于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胡适虽然与鲁迅有过争论,但都不失和气,而鲁迅对胡适则是言辞激烈,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鲁迅后来恨屋及乌,凡是胡适的朋友都成为被他讽刺、挖苦甚至辱骂的对象。顾颉刚曾是鲁迅的朋友,但因其后来追随胡适,便被鲁迅视为不共戴天。1927年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仅三个多月,当得知校方要邀请顾颉刚来任教时,便谢绝了校方挽留,愤然辞职。适逢“四一二”政变发生,我们的很多书籍便把鲁迅的这次辞职拔高为因不满国民党政府而愤然辞职,以至于今天仍还有不少人在以讹传讹。非敌即友,非友即敌,这就是鲁迅的偏执和刻薄,其四面树敌之结果,便是左派与他论战,右派对他攻击,真可谓知己能几人了。我们据此说鲁迅爱憎分明也好,说其心胸狭隘也罢,都不能不承认他的性格缺陷。正是由于这种性格缺陷,使得他的生活不得不为之颠簸。 生活颠簸、婚姻颠簸、处世颠簸,构成了鲁迅颠簸的人生。社会环境、家庭生活、个人性格酿造了鲁迅人生的苦酒,这苦酒的品名就是“颠簸”。专访《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作者 国际在线消息(驻湖北记者张毛清)《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这本由中国本土作家写作的第一本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的传记文学作品,刚刚出版就受到有关专家和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专家认为这是一本杰出的书。这本书在网上书店销售的格外好。有消息称,北京有许多学生还在圣诞和新年来临之际选择这本印刷精美的书籍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问世不久为何就受到如此的欢迎?它和其他同类传记文学作品相比又有哪些不同?这本书背后有一些什么样的写作故事?记者日前在武汉就这些问题独家采访了这本书的作者华姿女士。以下是这个采访的对话实录。 记者:据记者在北京有关方面了解的情况,北京有许多学生在圣诞和新年来临之际选择这本印刷精美的书籍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在北京,你的这本《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目前销售势头十分好,一些业内人士都很看好这本书,甚至有人预测这本书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上榜新书,这无疑这也是一本长销书。你个人对这本书的发行和销售持何种态度?你认为这本书受到关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华姿:这个我还不是特别清楚。但责任编辑告诉我,目前在北京的销售情况的确很好,因为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很多读者买这本书作为圣诞节的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据编辑讲,有的读者一买就是十几本,有的甚至更多,都是送人的。据他们说,这本书目前在网上书店销售的情形更好。 发行和销售都是编辑们在做,我只是把书稿给他们就完事了,他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想应该会不错,我个人对这本书的发行是很乐观的。 这本书之所以受到一定的关注,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都需要爱,也需要被人爱。41\n 记者:我所知道的德兰修女是一个完全舍己的人,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印度的穷人,是真正的“穷人的圣母”。请你为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德兰修女,以及她在海外的影响,好吗?据我所知,在她生前,她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罗马教皇? 华姿:是的。德兰修女是阿尔巴尼亚人,1910年她出生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城,但她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并且成为了印度公民,所以我们一般都说她是印度修女。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她是继史怀哲博士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她活着时是世界上获奖最多的人,但她从未在自己身上花过哪怕一分钱的奖金。她认为她只是穷人的手臂,她是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去领奖的。 她除了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外,还被誉为“慈悲天使”、“贫民窟的守护者”、“行动的爱者”、“贫民窟的圣人”、“带光行走的人”等等。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在她1997年去世时拥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 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她都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她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当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可以说,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 我想,她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知道的。 记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很感动,并且非常强烈地感到一种爱的召唤的迫切和被提升的喜悦。整本书既顾全整体,也关照细节;既富启示性,又有可读性——很多小故事都充满温暖的心灵感动,并对我们的人生极富启示意义:人是可以比天使更完美的,如果我们愿意的话;生命也是可以以另外一种样子存在的,就像德兰修女那样。 华姿:你说得太好了。人虽然是介于动物和天使之间的一种生命,但人是可以比天使更完美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选择像天使一样去生活。这本书从德兰修女的出生、成长写起,一直写到她18岁出家、38岁走出修道院、尔后创建仁爱修女会,以及离开这个世界回归天国为止。就像这本书的编辑总结的那样,这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德兰修女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 而在我看来,她使我们得以认识真正的福音,真正的爱,以及真正的伟大和高贵。她用带光行走的一生,把整个世界都放进爱里,那么,我真的希望,我能借着这本书,把她放进我们的爱里。41\n 诗人李建春在读完这本书后写道:“正是出于让我们了解这位传主的心愿,华姿尽其所能地搜集了德兰修女的生平资料,然后以罕见的激情写成了这部德兰修女的第一部中文传记。”“灵性价值固然为德兰修女的事迹言行所固有,但是如果没有华姿深刻的参与领会,决不能自动地流溢出来。”“这本书始于敬爱、了解和传播芳表的动机,而成于对爱的热切认同和赞美,而华姿的圣经和教会史知识以及长期的祈祷经验又不使这种赞美流于空洞和肤浅。” 就是这样,必须要融入进去,带着自己全部的激情和信仰体验。所以,在读完手上的全部资料后,有整整三个月,我把这本传记的写作撇在了一边。我做了一些别的事,当然,我没有停止思考和学习,主要是指灵性方面的。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找到那种感觉,觉得我大概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她了,我才正式开始写作。 记者:你所说的准确的把握是指什么? 华姿:就是她的思想核心。我必须要找到她的思想核心,才能开始写作。 我自己认为德兰修女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四个字:爱无界限。德兰修女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表明她的观点,她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不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她对穷人的爱,是没有界限的——不只是超越了种族、国家,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宗教。她自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修女,但她耗尽一生为之付出的人,绝大多数,却都是其他宗教的信徒,或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不仅如此,她爱穷人,但她也尊重富人。因为对她而言,他们也是上帝的儿女。她认为富人之所以为富必有原因,只有在他们挥霍的时候,才让人愤怒。而且她也看见,许多富人曾经慷慨地频繁地帮助穷人,在她的修会里,就有许多来自富有家庭的修女或修士。 而且在德兰修女看来,贫穷还包括心灵的困顿,比如孤独、寂寞,比如被人弃绝等等。她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那些孤独的被遗弃的人,也是她服侍的对象。 因为她上天堂的目的,是为了众人上天堂。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仍然为宗教和种族问题所困扰甚至流血的世界,也是一个为各种不平等以及人内心的栅栏所隔膜的世界,而德兰姆姆的爱,冲破了所有的界限和阻隔,使人类向相互谅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与彼此关爱的天国,前进了许多。 所以,如果你仅仅把她定位为“穷人的圣母”或“贫民窟的天使”,那就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虽然那是她最伟大最核心的部分。就像她自己所说:“如果你只是爱你的弟兄和姐妹——只是爱那些与你同信仰,或同阶级的人,就算不得什么。” 记者:那么,你认为德兰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是什么?就是在物质上帮助穷人吗? 华姿:我个人觉得,倒不在于她在物质上如何帮助了穷人——世界上有许多政府、慈善机构每天都在致力于解决穷人的生存问题,甚至不在于她为了为穷人服务而把自己也变成了穷人。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 她说: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也在切求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这就是我最尊敬德兰修女的地方,我觉得,这也是她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是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41\n 记者:你觉得这本传记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华姿:我个人觉得,我们当下的这个社会实在是太需要这样博大这样虔诚的善与爱了。无论是通过媒体,还是借助我们的个人生活,我相信我们都看过了太多的集体和个人的恶行。而且现在有些年轻人对人性有一个错误理解,就是把欲望等同于人性,把放纵欲望等同于解放人性,也因此,我们看到了太多以人性的名义所表现的邪恶,以及因此对邪恶的容忍。自私、冷漠、空虚、虚假、贪婪,以及膨胀的物欲,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疾病,我们急需一种来自上天的医治。而德兰修女的善行和芳表,以及她这种完全倒空自我、彻底舍己、全然付出的人生,可以说,就是一种医治我们心灵痼疾的良药。 有很多义工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在仁爱传教修女会设置的各种服务中心里,很多义工带着心灵的贫穷和疾患而来,但当他离去的时候,却成了一个健康完整且身心明媚的人。 德兰修女曾说,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依然故我的。 是的,他们全都被改变——他们只是服侍病人,搬运尸体,但最后却全都被改变了。如果以前是空虚的、疏离的、冷漠的,那么,现在则变得充实、信任、喜悦;如果以前是恐惧的、愤恨的、自怜的,那么,现在则变得宽恕、慈爱、感激;如果以前是不安的、怀疑的、贪婪的,那么,现在则变得果断、知足、接纳,并富有创造力。总之,如果以前是自我毁灭,那么现在——当他们从仁爱传教修女会走出去的时候,则开始自我完成。 而这种改变,全都来源于爱——当他们以为自己只是在为他人奉献的时候,其实他们也在为自己奉献。因为并不只是付出的一方在爱,实际上,接受的一方也在爱。 一个不懂得爱不珍惜爱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以斗争为荣的民族更是可怕的。无论是对这个社会,还是对于具体的个人,我们都迫切需要这种爱的医治和改造。只有善与爱才能解除人类自身的不幸,也只有善与爱才能真正使人杰出,就像汉娜?阿伦特在亲历了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审判后说:“恶是平庸的”。 我们也许还可以说的更功利一点。如果德兰修女的善行能够在我们这个社会广为传播的话,那么,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本性淳厚的人被深深地感动——我们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从而影响和带动我们国家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影响和带动更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这样,那些生活穷困的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得到有效的帮助了。 德兰修女说过一句美妙的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在她看来,小事固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每个个人来说,她也能够切实地改变我们生命的质量和颜色,使我们“不以善小而不为”。 记者:据我了解,这本《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本土作家写的第一本德兰修女的中文传记。之前我看到的是翻译版本。那么你觉得你这本传记与翻译版本有什么不同? 华姿:其实,在我2003年的夏天开始这本书的写作时,我并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德兰修女的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版本。在我拥有的那些资料里,比较完整的,只有一篇《行动的爱者》,以及珠海出版社出的一本《仁爱一生》,但那只是一个编译版本,以新闻报道的汇集为主。就那些文字来看,我觉得有两个遗憾:一是缺乏对德兰修女信仰的准确体认,因而比较隔,缺乏足够的激情。二是把握很准确,但文学性稍微欠缺了一点。而我觉得我这两方面都兼顾到了。41\n 至于你所说的翻译版本,我想就是在我这本之前出版的那两本,但我都没看过,无法回答你。 记者:对于这本书的写作,你觉得还有什么遗憾吗? 华姿:当然有。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去加尔各答采访。在收集资料的那段时间里,我做梦都梦见自己去加尔各答了。如果真的能够踏上加尔各答的土地,能够面对面地采访那些可爱的修女和穷人的话,我想我一定会写得更好一点。 其实,我们还可以再往前迈一步华姿5·12地震发生两个多月之后,也就是8月初的时候,我参加著名女作家方方带队的一个作家采访团,去了四川汉源县采访,同时兼做志愿者。之所以去汉源,是因为汉源是湖北对口援建的一个县。在我讲课的那个学校,有一批志愿者在那里支教。支教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努力推行“第二课堂”的教育。这第二课堂就包括理想教育、爱的教育等。我们在那里听到的第一堂课,是一个叫王伟的志愿者给三年级的学生上的一节课:理想与爱。王伟的课上得很好,他的思路很清晰,表达也很完整。他是这样开始的:人要有理想吗?当然,为理想而奋斗是快乐的。理想能实现吗?当然,一切皆有可能啊。那么,怎样实现理想呢?当然是要学习知识哦。但是,有了知识后怎么运用呢?王伟说:如果你要用学到的知识做正确的事,你就必须学会爱。而且,光有爱的想法还不够,你还必须学会怎样去爱。这样,王伟就很自然地,从理想教育过渡到了爱的教育:首先要爱自己,然后爱亲人,然后爱他人,再要爱动物、植物,乃至,爱整个大自然,再要爱祖国、爱社会,乃至,爱这个世界及世界上的万物。爱就像一个涟漪,从爱自己开始,从爱亲人开始,然后,一圈一圈地,扩展开去了。在最后一个环节里,王伟引导孩子明白一个事实:每个同学都是可爱的,都是重要的。王伟说:你们看(他指着一个女生),她留两条小辫很漂亮是吧?但是他(转向另一个男生),他的眼睛很大很亮,也很漂亮啊。你的学习成绩好,很棒是吧?但是他很慷慨、很喜欢帮助同学,也很棒啊,对不对?三组的女生很漂亮,但其他组的女生也很漂亮啊,对不对?这时,有个学生举手,要发言。王伟停下,请他发言。他站起来,大声说:“每个同学都是可爱的。”于是,王伟接着他的话总结道:“对,你们每个都是漂亮的,是可爱的。”到这里,这节“理想与爱”的课,就上完了。说实在的,他上得很好。跟我们从前所受的教育比起来,实在是进步太多太多了。我们是在还没学会爱的时候,就先学会了批判。或者是:我们是在没人教我们什么是爱、以及怎样去爱的时候,就有人先教我们怎样斗争。的确已经很好了。但是但是,其实我们是可以还往前再迈一步的。这一步,我们可能还比较生疏,但它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王伟说:每个同学都是漂亮的,是可爱的。我爱你们。41\n但是,如果你们是不漂亮的,是不可爱的呢?我就不爱你们了吗?不,即或你们是不漂亮的,是不可爱的,我还是爱你们。即或你们调皮捣蛋,逃学旷课,考试不及格,或是上课不听讲,顶撞老师,我还是爱你们。甚至,即或你们伤害了我,使我痛苦、失望,我还是爱你们。当然,你要分清楚,我并不是爱你身上的这些缺点,这些毛病,我是爱你这个人。不管是不是漂亮的、可爱的,你都是重要的、珍贵的,值得我爱。爱一个可爱之人,算不得什么。尊敬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算不得什么。我常常听到有人很自得地宣告:我尊敬那些值得我尊敬的人。爱一个可爱的人,尊敬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人人不都是这么做的吗?只有当我们终于做到了:爱不可爱的人,尊敬不值得尊敬的人,宽恕罪有应得的人,帮助咎由自取的人,我们的爱才真正是完全的。当然,这很难很难。但我们起码应该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爱存在;或是,我们至少应该,在这个社会里,树立起这个精神标杆。有了这个标杆,我们就会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可以仰望的高度。那么,再回到我们面前的这本书上来,再回到德兰修女身上来。我们需要想一想,德兰修女所帮助的那些人,所尊重的那些人,所爱的那些人,都是可爱的人吗?按我们这个世界的标准看,是值得尊重的人吗?当然不是。那些穷人,那些被遗弃在街头浑身长疮的人,很脏的人,那些麻风病人,还有那些吸毒的人,酗酒的人,不管怎么看,都不是可爱的人。但是,她爱了他们。而且爱了一生。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伟大的标杆,有一个绝对的爱的标杆,放在她的面前,她要用整整一生去效仿。作者简介:华姿,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北广电总台主任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我们爱”读书会会长,武汉市诗歌和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少儿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基督教文艺杂志《蔚蓝色》编委。著有诗集《一只手的低语》、《感激青春》,随笔集《自洁的洗濯》、散文集《两代人的热爱》、《花满朝圣路》、传记《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感恩读本《做父母不容易》等。曾入选“当代散文十家”,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长江文艺散文奖、武汉市文艺基金奖,屈原文艺奖等。周国平/读史铁生《病隙碎笔》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我相信还有其他许多喜欢他的读者——满心忧虑:他还能写作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呀?现在,仿佛是作为一个回答,他的新作摆在了我的面前。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41\n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常常听人说,史铁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残疾,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思考便无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个残疾人呢,人们信心十足地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生,——他们的意思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史铁生的解读了。当然,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但也可能走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疾解释得了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们在别的残疾人身上很少发现这一显著特点。当然,在非残疾人身上也很少发现。这至少说明,这种智慧是和残疾不残疾无关的。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的。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就不是一个残疾人。我相信,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人要能够看到限制,前提是和这限制拉开一个距离。坐井观天,就永远不会知道天之大和井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在史铁生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能力。他在作品中经常把史铁生其人当做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谈论,这不是偶然的。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这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当然,时常也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有时候我不禁觉得,如同罗马已经不在罗马一样,史铁生也已经不在那个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躯体里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就伤害不了已经不在肉身中的这个史铁生了。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可是,一旦寻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又不会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蕴涵着信仰的倾向。这也是哲学之所以必须是形而上学的道理之所在,一种哲学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着绝对价值的预设,它作为哲学的资格就颇值得怀疑。41\n进一步说,真正的信仰也必是从智慧中孕育出来的。如果不是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会寻求解脱,基督就无须传播福音。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譬如说,如果有一个人去庙里烧香磕头,祈求佛为他消弭某一个具体的灾难,赐予某一项具体的福乐,我们就有理由说他没有信仰,只有迷信。或者,用史铁生的话说,他是在向佛行贿。又譬如说,如果有一种教义宣称能够在人世间消灭一切困境,实现完美,我们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断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乌托邦。还是史铁生说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给定”,人休想篡改这个给定,必须接受它。“就连耶稣,就连佛祖,也不能篡改它。不能篡改它,而是在它之中来行那宏博的爱愿。”一切乌托邦的错误就在于企图篡改神的给定,其结果不是使人摆脱了限制而成为神,而一定是以神的名义施强制于人,把人的权利也剥夺了。《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譬如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社会理想(譬如消灭阶级)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最后,我要承认,我一边写着上面这些想法,一边却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不管史铁生的那个精神性自我多么坚不可摧,他仍有一个血肉之躯,而这个血肉之躯正在被疾病毁坏。在生理的意义上,精神是会被肉体拖垮的,我怎么能假装不懂这个常识?上帝啊,我祈求你给肉身的史铁生多一点健康,这个祈求好像近似史铁生和我都反对的行贿,但你知道不是的,因为你一定知道他的“写作之夜”对于你也是多么宝贵。◆美文篇格言新说 人有远虑,必有近忧。 人生的远处是什么?你是不是想:那里将是生旦净末丑,酸辣多半苦?那里将是万事皆空,一生操劳终究变个土馒头?世界的远处是什么?你是不是想:那里将是苍天掉下来,大地陷下去?那里是灰飞烟灭,宇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古希腊的泰勒斯,是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星象学家,他常常只是眺望遥远的星空,而不注目脚下的小路。有一天晚上,他走在旷野之间,一心一意看着星空,一点也没注意到脚下有一个坑,结果呢,他就掉进那个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 滥思甚者疾病多,积虑深者生机浅。日思夜想,都是烦,你哪能身宽体胖?林妹妹思虑过多,多美的青春却是一个病殃殃的身子;坐想行思,都是愁,你哪能笑逐颜开?诸葛亮谋算太多,出师未捷常使英雄泪满襟。 与其处心积虑透支明天,不如轻轻松松过好今天;与其殚精竭虑做梦未来,不如开开心心活在当下。人生,是需要一些愣头青精神的。所谓愣头青精神,就是不管前面是刀山是火海,小车不倒只管推。 41\n你知道为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吗?是因为他们前怕狼后怕虎;你知道为什么“无知者往往无畏”吗?是因为他们逢山劈山逢水趟水。没把困难当回事,困难真的就不是什么事;总是把困难想得比天还大,永远也不能成功。 当春的花朵,在春天灿烂开放,花朵不去想秋天的凋零,她在春天只管把花开好,到了凋零的秋天之际,却是她结出硕果之时;如果在春天里只想秋的萧瑟、冬的肃杀,那么,一念至此,则百无聊赖,万念俱灰。心若成灰,身体即多疾;心若成灰,事业即多败,无好身体,无好事业,无好心情,那么幸福,欢乐,成功,又从何谈起?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少年是快乐的,该烂漫且烂漫;青春是美丽的,该绽放且绽放;芳香的热茶趁热喝,不要等到变冷;醇厚的美酒趁兴饮,不要等到变馊;少年老成不是太好的事,少年将老年的日子过了,有什么好呢?少年可老年,老年难少年。 一点也不去思虑未来,醉生梦死的,当然没有未来;天天都是思虑未来,积劳成疾的,其实也没有未来。因此,人生的A面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的B面是:人有远虑,必有近忧。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第29届奥运会上,刘翔毫无预兆地上演了《特洛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用一颗坚忍的心重新打造属于伊》的翻版,败于阿喀琉斯之踵,英雄悲剧谢幕。善自己的东山,日出日落,月月年年,苦耕不辍,用汗良的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理性的人说:水等待时间的考验,直到东山变青山,直到沧海变桑没有赛道上的输赢。浪漫的人说:刘翔留给我们的田,直到满山郁郁葱葱、硕果累累。是文学上的审美和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那这才是希望。么……”这是奥林匹克的一部分,一如程菲的失误,一如埃蒙斯不可思议的4.4环。然而,我们分明看到了刘翔的沮丧、程菲的哭泣、埃蒙斯强忍的悲痛……一只彩蝶从我眼前飞过,此时,我心已黯然。一切的一切表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已经成为最美的理由和最补的心灵鸡汤。“这世上没有偶然”。龟大仙淡淡的哲理让人长叹仰视。清醒吧:不要再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侥幸,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青山不是资本,它不过是飘渺的希望,看得着,抓不着,一切遥不可及。烧柴也不再是目标,它不过是弥补缺憾的企盼,挠着你,扰着你,一切似是而非。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青山”会颓废你的心灵,“青山”会埋没你的斗志。猛回头,青山已如东逝水,惊回首,今昔已是两重天。坚强地对自己的内心说:不要青山,要东山。不要烧柴,要硕果。一切从头再来,重新开始。苦心志,砺筋骨朽木可雕在保守者的眼中,朽木是低能的符号,是无用的象征,是放弃的对象,不值得付出心力雕琢,也不可能出现逆转奇迹。 于是,“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朽木可雕,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 41\n朽木可雕,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新木生叶,朽木生芝。相信它有用,置于有用之地,让它做有用之事,才是关键。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 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朽木不是废木。朽木可雕,金贵的是眼光,重要的是技巧,关键的是信心。 心不朽,木便永生; 心不朽,人便可塑。宁弯不折 面对危难,你选择宁折不弯,抑或宁弯不折?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面对汉军七十万联军,喊出一句:“天欲亡我。”他选择了宁折不弯,自刎乌江。后人空留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身为亡国之君,选择了屈膝投降。他沦为吴王夫差的仆人,为夫差照看马厩。他和妻子每天铡草喂马,清理马粪。夫差出游,他为夫差牵马;夫差生病,他尝其粪便辨别病情。二十年的含羞忍耻,卧薪尝胆,让勾践终于东山再起,一雪前耻。 项羽虽为“人杰”,亦为“鬼雄”,但终究比不上能屈能伸的勾践。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遇难一死,至多落个“宁折不弯”的美名;而勾践之辈,不但兼而有之,且可雪辱己耻,报亡国仇。 人活世上,靠的是呼吸。吸者,争一口气也;呼者,出一口气也。要争一口气,必须忍辱负重;要出一口气,更要宁弯不折! 公元1600年2月17日,罗马百花广场。学者布鲁诺因坚持捍卫真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活活烧死。 另一位哥白尼学说的支持者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压迫,作了两次放弃哥白尼学说的声明,私下却偷偷地继续从事研究,甚至以《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隐晦地宣传哥白尼学说。伽利略以退为进,既可继续宣扬真理,又可保全自己,岂非处世之大智慧? 弹簧先压缩是为了弹得更高;暂时的撤退、隐忍是为了最终的胜利。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司马迁惨遭宫刑,他固可一死以明志,但又哪得巨著《史记》传世?他选择了“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韩信面对市井混混的挑衅,他亦可“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但他选择了暂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 人生在世,失败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你是选择宁折不弯,舍生取义,虚名百世流芳;还是选择宁弯不折,报仇雪恨,终展一腔抱负? 苏轼对韩信有一段精彩的评价,它告诉你真正“大勇者”的选择:“古之豪杰志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者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或甚大,而其志甚远矣。”有欲则刚 41\n智者劳贤者忧,不智不贤无所求。 既为智者贤者,为何有忧有愁?只因有欲有求。 欲望这个词,听起来似贪似嗔似痴,却任谁都不能免俗。换句话说,没有了欲望,生之趣味何在?生之意义又何在? 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成就他的,是求道德的欲望; 刘邦初见万人瞻望的秦始皇,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激励他的,是求功业的欲望; 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照读,杨时程门立雪,引导他们的,是求知识的欲望; 超人尼采扬言“总有人会失败,但那个人绝对不是我”,支撑他的,是求胜利的欲望; 汶川地震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幸存者崔昌会,在废墟下靠蚯蚓和野草为食,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拯救他的,是“我要活下去”的求生存的欲望…… 欲望是人类的本能,是社会进步的根源。欲望是人生的原动力,美好而自然。善用你的欲望,你便拥有了闪亮的北斗星,指引着你不在纷繁喧嚣里迷失方向;有了纯诚向上的欲望,追求之路即便坎坷,也会如奔流的黄河,曲折、再曲折,终究孕就一瀑飞天的壮美。 而缺乏欲望的人生,平淡乏味,暮气沉沉,只能是辜负了靓丽青春,虚度了美景良辰。所以,电影大师吴宇森不得不借《赤壁》里曹丞相的嘴说出智者的心声,为匍匐在成功的山脚下的人们提个醒—“欲望使人年轻”。 无欲无求者,如同绵软松散的丘陵洼地,轻易就被人踩在脚下。 山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只因胸怀“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欲望,才有这“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刚。 所以,壁立千仞,有欲则刚!求己不如求人 鲁宾逊跟我说,要是没有“星期五”,他的孤岛生活到死也不会结束;刘备告诉我,要是没三顾茅庐,别说那废物儿子阿斗,就连他自己也登不上皇位。我心想,你们真没能耐!幼儿园的时候,阿姨就告诉我求人不如求己了。后来我又想想,觉得其实他俩都挺厉害的。 凡事不求人,听起来还真是自强不息,积极面对人生。可再琢磨琢磨,却带着逞强的味道。这是多么刚愎自用的原则!大家都是平凡人,没几个单枪匹马还什么都扛得住的大侠。谁都没练过大力金刚指,也没有金钟罩铁布衫,办不到的事情终究还是会有。自信可以,可也别太高估自己,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累死人不偿命的自救中去,最后遭罪的还是自己。 我想起那首伤婉的俄罗斯民歌《草原》,歌里一个马车夫在生命的最后拜托同伴:请你埋葬我,不必记仇恨。请把我的马,交给我爸爸,再向我妈妈,劝上几句话。这个订婚戒指,请你交给她(妻子)。爱情我带走,请她莫伤怀,重找知心人,结婚永相爱。 此刻,难道马车夫是晚节不保吗?在弥留之际,在求己已毫无用处的时候,他郑重的“求人”之举,弥漫着忧伤和美好,借助深沉舒缓的旋律,传递出生命的高洁,撼出感动的泪水。 求人,是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的讯号,是洒脱快意的人生中跳动的符号。 自给自足,谁也不招惹,除了过高的自信,实际也透露了对生活的失意和无奈,甚至包括了以此借口为墙壁的自我隔绝,不求人后面或许还是懒得助人,是一种处事方式的婉转告白。 41\n力不从心的事情,还是该伸手时就伸手,豁达地“求己不如求人”吧。都是肉身凡胎,不仅需要细枝末节上具体的帮助,也需要精神的沟通和交流。求人实际上是生活的常态,是求己的延伸。何苦带着没用的卑懦的枷锁,把小小的事盖上庸俗的印章。美文选读经营好自己一生中的三天人生到底有多少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我看人的一生无一例外地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经营好这三天,就经营好了一生。 昨天的日子很长,说不清有多少天,但不管有多少天,也不管是受到挫折,还是取得辉煌,都办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比如昨天贫困潦倒的人将来可能会变成富翁;昨天锦衣华食的人将来可能沦为乞人;昨天打工的人将来可能会变成老板。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上没有永远的胜利,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胜利和失败在合适的条件下是能够转化的。因此,我们不必为昨天的挫折而萎靡不振,也不必为昨天的辉煌而狂妄自大。只有把过去的挫折和辉煌都作为今天的垫脚石,才能攀登美好的明天。今天的日子很短。而且正在自己的脚下以秒计算地缩短。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接力棒交得好,便会走向辉煌的明天;接力出问题,便会前功尽弃。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总是怀念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只有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今天的事一定要今天完成,绝不能推到明天。如果总是面对今天望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的明日便是人生的尽头了,结果不但今天没有经营好,明天也悄悄地溜走了。明天的日子还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明天是辉煌,还是落败?谁也道不明。明天既向我们显示机遇,又向我们发出挑战。明天的希望是美好的,但路途绝不平坦,到处布满荆棘。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花好月圆的明天只接纳奋斗不息者。因此,我们只有善于汲取昨天的经验和教训,利用今天做好新跨越的准备,斗志昂扬地去挑战明天,才能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没有背影的父亲对于母亲,我已经写得太多了,也许天天写,日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但是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对他多我的爱不轻易溢于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他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说到表叔打他的儿子,打得很凶,最后表弟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将至的中考。我听到他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也觉得为人父实在是困难,做儿子的却浑然不觉。41\n和父亲打完了电话,我好一会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可是在我最初的青春里,我却要以他为敌,对抗他,讽刺他,让他吃尽沟通的苦头。我恨我经常自以为是自我放逐,用考试交白卷来证明自己不把生活当回事;我恨我做了时间的刽子手,助纣为虐,亲手谋杀了父亲的青春,埋葬了他的壮年,还让他那么不开心;我恨我书读得太多有预想的前程却把他撇在农村里受无穷无尽的罪,接受儿子不能及时尽孝道的命运;我恨我……可是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虽然这些赞美不一定都实在,有的还很夸张,但他真的在为我们骄傲。他像一张打捞美好的鱼网,让我们的坏都尽数岁着时光的流水冲走。我小学的时候因为贪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他和母亲互相埋怨,说为什么不照顾好我。其实我那时已经不小了,他们早已没有盯着我的必要和义务,但他们越争越凶,最后竟然打起来,还打碎了玻璃和茶杯,我听着响亮的破碎声突然产生一种强烈的愧疚感,我想说其实不关你们的事,是我自己不好,但表现出来只是默默地流泪,眼睛轻轻地闭着哭,也不知道哭了多久,最后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也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我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我的父亲,他不先去抚慰自己的妻子反而先抚慰刚刚懂事的儿子!一瞬间我明白了:他是怕吵架伤害幼小的心灵啊。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都是有责任承担事情的人了。也似乎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中学的时候我们学了朱自清的《背影》。老师说你们也写一篇吧,我想起我的父亲,但是真奇怪,脑海里竟然只有一点恍惚的回忆,我才发现父亲一直都是以迎接者的姿态在接纳我!陪我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寄宿时学校规定周三探望,才下楼梯我就看见他站在那棵熟悉的广玉兰下冲我微笑,手里捧着母亲赶早熬制的鸡汤;我乘车外出,他从来都是送到车走了好远,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我常常在江心就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岸近了,他一定是我的父亲。有时候老天会突如其来地下雨,父亲也不躲,他就一件摩托车用雨衣披着,任雨水从裤腿一直浸湿到膝盖,一直浸成我心里一道心酸的风景。他说怕走远了我找不到会着急,他说习惯了就无所谓了,其实他是念念不忘唯一的一次“违约”我徒步跑回家伤心欲绝的样子。他还说了什么我都听不进去了,我只是想哭,只是想狠狠地骂自己。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甘愿为儿子一次小小的任性而牺牲自己呢,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你要知道,我现在是连他死去的头发和苍老的容颜都不敢正视了啊。父亲在我叛逆的岁月里并没有背叛我,他一如既往地爱我,把我挑衅的攻击轻轻地顶过去,像是顶过千年不遇的洪水。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及时地站出来用平静的声音回复了那些溢美,他只是悄悄地收拾行囊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既然这样,我们便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做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念及此,我忍不住心痛,为父亲,也为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41\n那个晚上父亲睡在我的下铺,因为床上的行头只有一套,他就垫着过冬的棉袄和毛毯睡下了。第二天早上我问他:“睡好了吗?”他说:“还好。”其实他骗我,他根本没有睡着,一晚上我就听见他翻来覆去的声音和深浅不一的叹息。不知道是因为白天发生的事还是因为床板太硬,也许两者都有,都像午夜呼啸的列车,尖锐而来,落寞而去。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父亲为了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竟然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他现在很忙,一边要跑信用社的业务,一边要侍弄那群躁动不安的蜜蜂。唉,都四十好几的人了,而且是受人尊敬的半个公家人,却要拼出年轻人的激情,真不容易。我写这些实际上忽视了他所受到的巨大委屈和折磨,母亲偷偷地告诉我说,哪怕是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她的话终于粉碎了我最初存在的侥幸心理,在学校里看到鲜花盛开我会似乎看到父亲正率领着他的孩子,他的千军万马在不停地忙碌,有些蜜蜂像当初的我一样,背叛他,攻击他,枪击他的手,他的脸,他的鼻子,他的眼睛,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那些毒螯最后穿过他的身体一直刺到我心里,让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和不安。我甚至一度想到回去接替他,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让它们都他妈地滚蛋。后来却只是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也没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我伟大的父亲啊。前几天看到秦惑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过我爱的海子和余华,甚至甚过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弥补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还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我要永生永世做他的儿子。还有秦惑和小鸟,我的好兄弟,我忘记告诉你们了,其实父亲和我们,我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你们一定要珍惜父亲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我们是要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的。送给那些渐渐远离的朋友偶然间想起老朋友,就习惯性的打开空间,然而上面显示:“抱歉,该空间仅对主人指定的人开放”我顿时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有些人,总是会慢慢的淡出你的世界,慢慢的在你的记忆里模糊…因为时间,因为距离,因为没有联系…QQ上,清一色的手机挂着,我隐身着,你看不见,你隐身着,我亦看不见,很多人宁愿找些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人聊天,也不愿意和以前的好朋友聊天。不知道要聊什么,也不知道从何聊起…时间长了,渐渐的,疏远了,陌生了…虽然曾经彼此之间很熟悉,但是现在却多了一层隔阂,QQ上见面只剩下一个简单的“最近好吗?”“恩,还好,就那样”,没有下文了…很多时候都是开着QQ,看着那么多的朋友在线,却只会对着屏幕发呆,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多长时间没和朋友们发短信了?多长时间没和朋友们打电话了?又多长时间没约上几个好友出来聚聚了?偶尔发条短信息,也是逢年过节的时候,问候一下,祝福一下。41\n有些人,我们彼此相遇,相识,相知,一起哭过笑过,然而还是不能逃过离别的结果。这些人,是我们心底真真正正承认的朋友,然而,离别之后,还是会逐渐联系减少。或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是,若是曾经习惯了腻在一起,这,岂不又是渐行渐远?然而更多的人,注定就是相遇,相识,在欲知未知的状态下就擦肩而过啦,尽管会在同学录上记下彼此的各种信息,还会写下“一辈子的朋友”“友谊长青”等字眼,可是,当若干年后,翻起相册,似乎还是会挖空心思的想这个人是谁啊,能想起或想不起,似乎当相册合上,她,还是与自己的生活无关。而能够坚持长期联系下去且感觉不变的,便是不可多得的人生知己。回忆自己记事以来的十年,似乎心底,还总是有那小学时最好的朋友的影子,她,是我那时心中确定的唯一的“人生知己”,可是,她,与我,似早已无关。我已早不是当初的我,性格完全不同……有时还需要不确定的问一句:你是xxx吗?初中。高中。都有这样的她或他。是什么?让大家越来越疏远了。是什么?让大家越来越淡漠了?是什么?让曾经彼此之间很要好的朋友,如今即使见了面也没有什么话说了…时间、距离、没有联系…是感情最可怕的敌人!时间久了,感情会变淡。距离长了,感情会疏远!这是真真切切的…还记得曾经的好友吗?他们现在还好吗?这些年来,过得顺畅吗?工作怎样了?找到另一半了吗?改变成什么样子了?还有着以前那些爱好吗?还是像以前那样喜欢这喜欢那吗?对于他的这些,你都知道吗?这一切,只怕已经离你很远了吧!是不是要随着年月的流逝然后一个个的渐行远去,才会发现身边早已没有他们的踪迹。到那时是不是会难过,原来我把朋友丢了。抑或风轻云淡的一笑抑或满脸无谓的接着过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以后着急。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曾说天长地久。原来誓言是可以轻易的忘记的,原来感情是会淡的,原来我们也被冲散了。原来我们走着走着就丢了彼此,都落在了岁月的洪荒中人的一生,将会认识多少人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似乎陪我们走过的总不是同一群人。一直知道自己是个怀旧的人,可是自己却总是让身边的某些人越走越远。偶然翻起电话本,听到她的声音,我竟一时有种想哭的感觉,曾经几时,我们已没有想起彼此,所幸我们一直都记着彼此。友谊长存,不会因时间距离而变化。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久好久没联系的老朋友们,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也好久没有想起彼此了,但是,我们都要记得曾经的美好时光,并相信,在今后渐行渐远的路上,还会有更多的人与我们由陌生到相知,一起度过更多的美好时光。虽然还是会有离别,但希望大家,想起彼此的时候,再给自己会心一笑。渐行渐远的老朋友们,谢谢你们曾经陪我走过,我曾经很幸福,希望你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顺利的走下去。烂牌也要打出好结果其实,从某种角度上去看的话,人生就跟打扑克牌一摸一样。拿到一手好牌的人,不一定能赢。拿到一手烂牌的人,不一定会输。41\n打扑克是一种需要技巧和胆识的棋牌游戏,就像当下比较风靡的“德克萨斯”就是一种特别需要技巧和胆识的扑克游戏。玩过德克萨斯的人都知道,不是说你刚开始拿到一手好牌或者烂牌就决定了你的输赢,还需要你有足够强的操作技巧和过人的胆识,才最终得到胜利哦。如果从这方面看的话,人生恰恰是玩德克萨斯没什么区别,人生也需要技巧,人生更需要胆识,人生更需要烂牌也要打出好结果的精神还有行动。出生好比是发牌谁都想要拿到一手好牌,可惜的是手中的牌总烂牌偶尔来手好牌还总带点美中不足。谁都想出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家庭,但是命运往往就是喜欢抓弄人,大多数人都没能得偿所愿,毕竟天底下的穷人远远的超过富人。此时此刻就让李克勤的“红日”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命运给人多少机会,命运让人无言以对,命运老是答非所问让人掉眼泪。我不会灰心,狂风吹呀吹,让我们用心一起来体会……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也就是所谓的80后,有着太多太多的辛酸泪。出生在80后的我们,总是觉得生不逢时。比方说70后的上大学不用钱,我们80后就无福消受了。比方说90后享受到的九年义务教育,我们80后貌似也享受到了,但是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照样要缴交天价的学费。70后的有工作分配,到我们80后你想都别想,到社会上随手抓一个都是大学生,谁还给你分配啊。90后的童年,他们有那么多的玩具,我们80后就没有。90后上下学有小轿车接送,我们80后就想有个自行车接都不错了,绝大部分都是步行的哦。但是我们80后就应该知道,烂牌也要打出好结果。我们80后一步一步的走过来了,我们知道没有工作分配所以更加努力,我们知道没有庞大的家产可以继承所以辛苦创业,很多人失败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成功了。牌发好了自然就是打牌80后的成长,介于70后和90后之间,可以说是比前有余比后不足。虽说80后的环境比70后有所改善,但是在对80后的教育方面父母所花时间可能还不上70后。跟90后就更没得比了,90后的打不分都有个成功的爸爸妈妈,他们要什么有什么啊,就差把太阳和月亮都给摘下了。但是我们坚信70后你们out了,90后你们还嫩着点,我们80后恰到好处。80后的恋爱,在我的印象里,80后比70后开放比70后大胆,不至于太过害羞不敢表达出来。要是跟90后比呢,我们又稍逊一筹了,没有他们那么露骨,没有他们那么频繁的换对象,没有他们的非主流,没有太多的金钱交易和滥交。我们80后的是浓浓的喜欢和淡淡的爱。80后的工作,实在不好找。70后的人们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可以选择,所以不至于高不成低不就。80后的我们呢,就业机会其实很多,但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就不大好找来了。经常去工作的时候,还要听一个90后的差遣,真是可笑啊。90后呢,他们有一些人没读完初中就休学了,去找工作了,混着混着,比我们这些刚毕业的80后还好。我们没有经验,却有架子;我们没有技术,却有脾气。我个人觉得这点我们真的得像90后学习,不然我们会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用潮州话说——做盐不咸,做醋不酸。放低你的姿态吧,刚毕业没有经验的80后。80后的成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啊。70后的大都结婚了,80后的有部分结婚了,结婚的那部分是80-83的还有87-89的,奇怪的是84-86结婚就比较少。80后的我们有太多的剩男剩女,是否我们真该放下那些伪装去爱一场,去结婚呢?我们总认为物质条件不是很成熟所以觉得结婚有点早了,我们总是觉得结婚后负担太重了,还想再玩两年。我们总是目光偏光,兄弟姐妹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头看看自己呀。或许我们真该放下一切束缚,大胆地去爱一场。面包总会有的,但不是永远吃不完的那种。洋房和轿车我们也可以拥有,但不一定是现在哦。其实,我个人觉得我们80后,处于现在这个阶段是很有优势的。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些优势,即使我们拿不到一手好牌,我们也要打得给力一点哦。41\n当你拿到一手烂牌的时候,有时候真想不玩了,可是我们的人生还是要走下去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懂得利用我们手上的牌,尽量让自己少输一点,更多的是要赢,要赢得理直气壮。人生犹如玩扑克牌——烂牌也要打出好结果哦,希望不管是70后或者80后还是90后,我们都要给力,不管拿到什么牌都要打出好结果。◆例文篇作文审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写作指导】:“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含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调出色彩、调出健康、调出好心情、调出自我的认识。“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有对生命的个性化感悟。 色彩的象征含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也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生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的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审题立意的角度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色彩,他(她)为其奋斗思想、历程、结局等;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等;可以写正面积极的方面,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涂抹上汨罗江一般的颜色,司马迁为生命涂抹上黄土地一般的颜色,陶渊明为生命涂抹上秋菊一般的颜色等。 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都可写。 【精彩例文】:为生命着色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要依赖别人着色――题记 人一出生,便如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随着岁月流逝,光阴轮转,白纸上会留下点点痕迹,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抑或是春的万紫千红夏的浓荫绿树秋的金黄世界还是冬的洁白剔透 人生,恰似一幅画,画的色彩全由你自己掌握。如白色淡泊,如灰色沉郁,也如红色灿烂明艳…… 白,如东坡。"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风雨平生任,踏雪飞鸿"。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仕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多少次,他的心里矛盾重重:放弃仕途,怎能报效祖国放弃文学,怎能跻身文坛最终,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走出,为自己的生命涂上一笔洁白的白色,纯美,高洁……41\n 灰,如中国历代文人泥土般的朴素。他们以不羁的笔墨,内敛的性情勾勒出自己生命灰色的空间,似怀才不遇的陈子昂,似报国无门的陆放翁,似一贬再贬的杜工部,也如借酒浇愁的李太白。他们用那一抹浓重的灰色,让历史为之叹息,让文化在后人的眼里变得厚重起来,他们,在灰色的空间里成为风中飘摇的朵朵青莲! 红,如陆幼青,每当看到他强忍着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写下的文字时,每当看到他那株笑魇为面的向日葵时,我都会有一种欲哭无泪的酸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了一种落叶的方式――用拼尽全力的翩舞来托起生命的辉煌像流星一般在最后一瞬间划出一道貌岸然最亮丽的光弧!他的生命因此而灿烂! 人生的境界在于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生命的画板,让我们自己着色! 活着,总会有一个位置,让你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也许我们并不卓越,但平凡并非没有自豪的理由,喧嚣之后,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诠释自己的精彩!是小草就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成为栋梁之材! 不要问什么是低,什么是高,在生命的蓝天中飞到你的极致,这便是最好! 蒙娜丽莎向你发出永恒的微笑,惠特曼的诗篇在召唤,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在为你的青春伴奏! 让我们拿起画笔,倾听心声,为自己的生命着色! 【点评】:在众多的文章中,这篇自己站了起来,令人过目不忘。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有材料,二懂材料,三懂用材。"白色――东坡,灰色――陈子昂,陆放翁,杜工部,李太白,红色――陆幼青",色之性,人之性在淡泊,沉郁,灿烂中交融,这绝非是"妙手偶得",而是得益于长期的阅读与冷静的思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自己的文章。 老子的老师叫长枞,长枞去世之前把老子叫到床前,伸出舌头问:“这是什么?”“这是舌头。”“牙齿呢?”老子回答:“掉光了!”长枞又问:“明白了吗?”老子想了一想,说:“谢谢老师,我一定记住老师的教诲。”长枞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老子的老师似乎是要告诉他“刚者早逝,柔者长存”的道理,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方面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刚者早逝,柔者长存”的道理似乎与当今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难以引起共鸣。但若将“刚”和“柔”细解,了解到它们的各个引申义,将会很容易得到三个立意: 1、不要太“刚”,要“柔”; 2、若无“刚”,有“柔”又有何用; 3、“刚”极则易折,“柔”极则易屈,“刚柔”并济方可无坚不摧。 如果说“刚柔”并济,便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充分的论述: 1、“刚而无柔,刚愎自用,脆若折枝”; 2、“柔而无刚,奴颜屈膝,卑如蝼蚁”; 3、“刚柔并济,恩威并重,坚如磐石”。 若文中再用例证诸如西楚霸王项羽、司马迁、李陵、苏武、蔺相如、廉颇、触龙、秦始皇等,便可使文章气势雄浑、严谨缜密。文中如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切身体验表达独特感悟,将会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应根据自己对情景材料的感悟和理解,或者叙写对社会人生的体悟;或者描述评点生活现象;或者记叙阐述文化意蕴的内涵。总之,立意关键在于对“刚柔”理性的思考,思想不要偏激。 运用具体的典型的新鲜事例或掌故,论述观点,且能联系人生社会现实,必与高分有缘。考生的作文如果缺少必要的事实和名言警句,或者偏向新奇的构思,盲目追求“另类”,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将不会有好的效果。 【精彩例文】:在柔与刚的边缘 青青河岸边,柔软的柳枝飘荡在徐徐清风中,那婀娜的身姿展露出了柔的气质;巍巍高山上,刚劲的松柏挺立在凛凛寒风中,那挺拔的腰杆展示出了刚的力量。41\n 空中,出神入化地演绎着逍遥派武功,羽翼翩跹,一招一式中蕴涵着柔的气质;地上,震人心魄地演绎着降龙十八掌,气壮山河,一拳一掌中爆发着刚的力量。 柳枝的柔和松柏的刚,构成了自然界的和谐统一;逍遥派武功的柔和降龙十八掌的刚演绎了武侠世界的亦真亦幻。在柔与刚的边缘,我们看到,柔是气质,刚是力量,刚柔并济是最完美的融合。 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常常哀叹人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亡国丧夫后,更是感叹人生“载不动许多愁”,一个曾经风韵的女子,一夜之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无疑,李清照是柔和的,这份柔造就了她婉约派词人的独特气质,但同时,她也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内心的刚烈顿时在柔中迸发。刚柔并济的李清照,达到了词坛上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 有着樱桃红唇,如花娇颜的林黛玉,短短一生中,却有着落不尽的报恩之泪。她有着闺中女子的柔,从而拥有了独特的忧郁气质,但同时,她又有着封建时代可贵的刚强叛逆精神,刚柔并济的潇湘妃子成就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 温和甜美的桑兰,有着一个少女本色的柔美,但在遭遇意外后,她显示出了刚强的毅力,这使她更加成熟,更加乐观;博识的陈逸飞,阳刚中带着一丝柔和,于是,才画出了那么多栩栩如生的细腻形象;富有文学气质的毕淑敏,亦刚亦柔,在赞美了“柔和的力量”后,又提出了“我很重要”的豪迈宣言。 刚柔并济,才让他们既显出了气质,又展出了力量,于是,从一只在角落里发光的萤火虫转变成了一颗闪耀在天空的令人仰望的星辰。 柔与刚,看似一对矛盾,却是这世上最和谐的统一体。站在柔与刚的边缘,左边是柔,右边是刚,俯首拾起,再用心加以糅合,便铸就了一个刚柔并济的精彩人生。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沙 苗得雨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阅读短诗,根据诗的寓意,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自选立意,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写作指导】: 世上看似最不值钱的东西往往最宝贵,除了沙,还有空气、水、阳光……由此看来,贵与贱也是辩证统一的。普通的事物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外表朴素的人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平凡事业往往有着伟大意义,简单的生活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就个人而言也许你总觉得自己普通如沙子,但如果你能挖掘自己的潜能,同样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发出金子般的光辉。 【精彩例文】:金色流沙 不要觉得沙不起眼,因为沙中可以蕴含金, 不要觉得淤泥难看,因为淤泥可以孕育荷花, 不要觉得蚌丑陋,因为蚌中也可有美丽的珍珠。 世界上总有些不美丽、不引人注目的东西,比如沙,比如泥,比如蚌,他们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被人踩在脚下,扔在水里,总是被人瞧不起,然而有一天,人们发现了这些事物中的奥秘,沙中有金,泥中生花,蚌中育珠,人们开始注意这些被人忽略的生命。 正是有了这些最不起眼的事物,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不图名利,才能经受住长年累月的考验,从而奉献出最美丽的回报。41\n 城市是钢筋水泥发出交响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一群不起眼的农民工,他们身上布满灰尘,手上结满老茧,城市人不屑瞧一眼他们丑陋的外表,不愿在他们工作的地方多留一步,而正是这些难看的农民工,建造出城市中一座座美丽豪华的大厦,成为城市中最亮丽的风景,别人把他们当成沙,他们却奉献出金。 那些被人当成沙的人们,往往无欲无求,一如既往的人守着孤独、轻视和冷漠,然而他们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始终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最终铸就辉煌。就像沙一样,看似平凡,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足以发出耀眼的光芒。英雄毕竟是少数,凡夫俗子才是多数,就像金是少数,沙是多数一样,而这些像沙一样的人们,支撑起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撑起了金子般的舞台。 不要瞧不起沙,不要瞧不起沙一样的人们。 可怜的人们啊,何必看不起比自己低的同胞呢?是他们的默默奉献,为你们提供了美好的风光,即使是沙,也要他们自己的位置啊。 我感恩像沙一样的人们,就像大自然感恩沙一样,对于金色的流沙,大自然同样赐予阳光和雨露,微风雨甘霖,我做不到,但我会给以同样的尊重。谢谢,金色的流沙。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多数人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的、包装了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有人喜欢前者,有人钟爱后者,有人让两个自己不时地进行交流、融合……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应如何对待自己呢?请以“慎对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富有理性色彩的材料,首先必须明确材料概括了人类对待生活的三种态度和表现,并要求写出在当今社会中的“慎对自己”的话题作文。“慎”即“小心”,当今是个怎样的社会,以致让人要小心地对待自己呢?当今社会经济上是投机与实干齐飞,机遇与风险并存;政治上是人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识日益深入民心,未泯的善良人性与滑坡的道德正拼死抗争,虚伪的面孔和虚张声势的口号正日益为人们所唾弃。再说“自己”。喜欢前者的,美的酷的外表固然令人欣赏,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他是个普通人,那他可能永远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为别人而活,累;如果他是个掌有一定权力或拥有一定财富的人,那他可能在灯红酒绿、权钱交易中一时春风得意马蹄轻,最后身败名裂。喜欢后者的,知足常乐,如果他是个普通民众,那他可能一辈子平平淡淡地活着,也有可能出现“平凡的人给他人最多感动”,人民也给他很多很多;如果他是个掌有一定权力或拥有一定财富的人,那他可以大义凛然地工作着、万民敬仰地休闲着,美的真实的内心总是润物细无声般的令人赞赏。第三种,让两个自己不时交流、融合。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易的,只要你能“慎对自己”,善对良心,立意就高了,因为人不因美丽而可爱,却因可爱而美丽。 【精彩例文】:我真实,我快乐 风从水上拂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叶间穿过,留下丝丝暖意;岁月从森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朋友,我们踏着生活的节拍,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又留下什么呢?真实快乐的自我还是虚伪痛苦的自我? 上帝给每个人一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有的人喜欢用多种面孔面对生活,心灵之门永远无法开启,有的人喜欢用一种真实的脸孔面对生活,心灵之门却永远敞开着。你的世界,你是主宰者,选择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自己,生活将用不同的语言来诠释它的本质。 我们为真我而活着,活的意义便是探寻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本质。何必让自己整天改变,改变不同的面孔去应付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活出真我,是人生对生命的又一次考验。人的内心是一个会思考的世界,当一个人独处时,往往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有的人却给自己的心灵蒙上一层黑布,去掩盖它原本的真实,活得很累甚至毫无尊严。 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向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学生下跪,满面哀求地伸手向他要钱,乞求他的怜悯。那位中学生满脸通红,被眼前的情景惊得不知所措。看到这种现象,我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位身体看上去还健康的男子,“男儿膝下有黄金”41\n,怎么能轻易向别人下跪?你的双手呢,难道不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吗?那一跪,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全部跪掉!那一跪,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男子在孩子面前的优势全部跪掉!我不能用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你那满脸哀求背后的真实目的,但但你那为了金钱不顾尊严、满脸哀求地向一个孩子的一跪,就无法或没有资格博得人类的同情。 庄子不违本心,辞楚相而不做,逍遥于天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隐居在田间。李白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于山水,纵情于诗酒。更有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这些仁人志士,置功名富贵而不顾,弃个人生死而为自由,活得有尊严,活出了真我,所以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蜜蜂慎对自己,舍弃了蝴蝶游戏花间的浪漫,用忙碌的身影去为人类酿造生活的甜蜜;水滴慎对自己,以穿石的不懈努力,诠释着什么叫执著;梅花慎对自己,以傲雪的英姿展示着什么是风骨。慎对自己,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活出一个有尊严的自我,活出一个高境界的自我,生活将不再枯燥,世界将会更快乐!人不是商品,没有必要去伪装自己,摘下让你身心疲惫的面具吧,真实的,才是最美丽的。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漫步绿草如茵,繁花锦簇的公园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园林工人正修剪花木,平整的草坪,球状的冬青,疏朗的月季,参差的桃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自然生长的白杨,婆娑的垂杨,挺拔的青竹,墨绿的雪松…… 我们既看到了修剪的美,也看到了自然的美。修剪的是美丽的,自由舒展的同样是美丽的。在人生与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同样会遇到“修剪”与“自由”的问题。 你对此有何看法,有何联想,有何触动?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约束与自由 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裁剪与自由的问题,剪裁就是约束,没有规矩何能咸方圆呢?实际上,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也同样有在制度下的自由。约束与自由是一对矛盾,有时又是有机的整体,是对立而统一的。 人在社会中,有自由,同时也会有约束。人不是从来都是纯洁无瑕的,也需要裁剪,修枝的。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约束下的自由,在自由中的约束。 法律就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尺度,道德也是约束人的尺度。试问,为何把三聚氰胺掺入牛奶中的奶农束之以法呢?为何华南虎的制假者周正龙要受审呢?为何把制造三聚氰胺鸡蛋的饲料供应商拘留呢?为何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受贿逾一亿多元人民币,其中受贿一笔为八千万,成为大陆被曝光贪官单笔受贿之最、法院一审认定判处他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呢?是约束,是法律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了法律,没有了尺度,没有了准則,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世界没有了人性,没有了良知与良心,没有了道德的界限。我们的人类又将如何? 约束与自由是相对的,光有自由不行,光有约束也不行,只有在人类公共准则的前提了,在规范的约束下,自由才展现它的光辉。 河流清清的流淌,是因为有河岸的约束;月亮自在的运行,是因为有轨道的约束;飞机自由的在天空中翱翔,是因为有航线的指引。那么,人类呢?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约束与限制。 法律也是在逐渐修正与完善的,时代变了,约束有的放宽了,有的更严格了。欧元成了相当大范围的货币,名牌汽车走到了世界各地,求学的渠道越来越宽,世界成了地球村,约束放宽了,人类更自由了,心胸更大了,眼界更宽了,改革开放30年的天空更蓝了。同时,有些约束更加严格了,如药品的经营更严了,食品的安全更严了,植物的检疫更严了。干部出国考查更严了,国家的审计更严了,国家的安全防范更严了。这个“严”,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这“严”,是必须的。41\n 对子女的教育也是这样,既要约束,又要自由。放任的结果是自食其果,无限的自由是后悔莫及。孟子为何三迁其居?岳母为何为子刺字?择其邻,训其志也。庄子的游刃有余,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三思而行,就是追求自由的最大诠释。愿河流静静的流淌,在约束的河岸下,自由的奔流,奔向自由的天空。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整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于是日子过得飞快。 可是生活中有人因为自卑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有人因为嫉妒而与友谊背道而驰,也有人因为紧张而与从容缘悭一面…… 请以“放飞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这个作文题切合新课标中“认识自我”“关注人生”的要求,关涉“人和自我”这个向度。写作本题,一般要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推崇励志自强的品质,呼唤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促进自我发展等。 本题由两个关键词组成,一是“放飞”,一是“心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中有阻碍自我健康发展的“困境”“约束”; 第二,必须把重心落在“放飞”上,即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第三,需要一定的内在条件,需要体现以自我的价值观、有品位的精神追求为动力。 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和思考,找到心灵的寄托,改变心态,从而放飞心灵。 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择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经历,找到一个心灵的转折点,以此为契机冲破心灵的屏障,实现心灵的放飞。具体的转折点,可以是自己内心的顿悟,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朋友的鼓励。写作时,一定要突出重点,写出自己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 如果写议论文,一定要抓住“放飞”这个关键词,以积极的价值观为主线,用典型的事例和清晰的论证思路,使“放飞心灵”这一论题充实具体。当然也可以求助于文化名人,用韩愈、柳宗元、苏轼等耳熟能详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精彩例文】:放飞心灵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满目萧瑟的荒原上,沙驼追逐着夕阳,沙海何惧,朔风何惧,再大的沙尘也阻挡不住昭君的盈步,因为她的心早已没有任何惧怕和负担,心也早已迎向大漠。因为卸下了心里的包袱,历史成就了昭君的忠浩刚烈,她的心灵也飞上了人性的至高点。 寒风凛冽,衰草丛生,万物垂暮的田野里,小草亲吻着大地,枯黄何惧,酷寒何惧,只因心中珍藏一缕春风。十八年的艰辛历程和那怅然的孤寂并没有磨灭苏武的爱国意志和民族意识,当苏武心中的郁结已然打开,心中的一切孤苦、愁闷都已随一阵阵寒风飘然逝去,而一颗志于大汉的忠心早已越过长城,飞向中原。所以他的名字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勋章。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当心灵的包袱钳制了我心时,飞翔便成了一个虚幻的泡影,最多也只有梦想在空中轻眠。要飞得更高,行得更远,首先必须卸下包裹,让心灵减肥,灵魂的翅膀才会让你遨游于空,遨游于世。 “丑/封住了我的容颜/却把美丽留在心田/残/绑住了我的躯体/却把善良播撒人间/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又真诚/爱的浪花/在心海翻腾。”加西莫多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丑陋而深感自卑,而是轻轻卸下心灵的负担,用清风吹洒人间,用爱的雨露播撒人间。 顾城曾经说过:“我想在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夜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其实顾城又何尝不是想打开心灵的窗户,卸下尘世的纷繁杂扰,让那颗出居已久的心驰骋于蓝天白云风卷云舒的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之中呢? 反观当今行路匆匆、漠而不视的现代人,当虚荣的包袱压抑着人的心灵时,灵魂开始变得沉重,人情开始麻木。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如果不能卸下心灵的包袱,那么,成功将会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41\n 并不在于荒原,明天就能成为绿洲; 并不在于心声,明天就能成为诗絮; 并不在于憧憬,明天就能灿若霞光。 只有我们轻轻卸下心灵的包裹,亮出一颗轻盈的心,有谁能证明,我们只是颗星星,永远长不成太阳。成功,永远都不只有虚荣名利这件外衣,它还有一双能让心飞翔的翅膀。放飞心灵,让我们飞得更高!七、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以及许多方面也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请以“留一条缝隙”为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它表面上不完美,其实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如水泥路面的缝隙),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缝隙这种细微的不完美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的完美。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 “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材料中要求“美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 做人和处事,如果事事工于算计,利害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团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存在问题:一是对话题理解不全面,重心把握不准确。单纯抽取“缝隙”二字另作他解(是希望、是回忆),甚至脱离话题直接大谈特谈宽容,不懂得切题。二是对例子的论述牵强,没“拗”过来。三是行文冗长,泛泛而谈。 【立意】:1、环境保护,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缝隙。2、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为自己留后路。3、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4、给异于己者留缝隙,可形成文化的兼容。5、写文章时可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类作品的赏析)。6、凡事要留回旋的余地。 【精彩例文】:留一条缝隙 泥土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承载生命的荣耀;高山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深谷幽涧的美景;绿叶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斑驳树影的变化。给生活留一道缝隙吧,让清新的泉水渗入其中,滋润你疲惫的心。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 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41\n 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乌台诗案”开始,他被一贬再贬。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面对险恶,苏轼唱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茫茫天宇,他唱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荡着倜傥洒脱的华彩乐章。 学会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是人生的大哲学;不能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则是人生的大遗憾。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间被遗憾、羞辱和绝望占满,已没有可供回旋的缝隙。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他的生命最终在不堪忍受的拥挤中凋谢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曾无助地叹息:“太拥塞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于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终于崩溃。那一刻,樱花落了一地。 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方能轻松快乐的生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人过于追求完满,追求成功,追求金钱名誉,有的人甚至苦苦寻觅一生,就算最终得到心中所想,却已日薄西山,人生的快乐和多彩被纷飞的文件和无尽的应酬所代替。睿智的人却懂得给自己留一道缝隙,在疲惫之时跳出圈子,去享受自由的生活,同时也暗中蓄积能量,为下一次冲刺作准备。他们既享受了生活,亦更容易取得成功。面对灯红酒绿,名缰利锁,最难得的是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以“沉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指导】: “沉潜”“蓄积与勃发”有三个层次含义:一是指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智慧,属于谋略层面意义;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指一种“忍”“韧”的哲学理念,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素养,一种收敛、内向、自省,锻造灵魂的手段。它当然可以指具体的人或物,可以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指抽象的哲学思辨。可以写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更可以写果断出手一鸣惊人。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 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精彩分论点】:1。《为人生蓄势》:为人生蓄势,要有足够的勇气;为人生蓄势,要有坚强的信念;为人生蓄势,要有恒久的耐心。2。《沉潜,为成功蓄势》:沉潜能够历练我们的意志;沉潜能够积聚我们的实力;沉潜使我们准备得更完善;沉潜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精彩例文】:沉潜与成功 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四年的地下修练,才换来四周的放声高歌;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自然现象向我们透示着一个哲理: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41\n 在被动不利的形势下,采用沉潜的策略,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获取成功。从古到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数的事实都为这条哲理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沉潜能使人反败为胜。公元前496年的吴越之战,越国败北,勾践请降。吴王夫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勾践一如夫差手下忠实的臣子,听凭夫差呼于车前马后。甚至在夫差犯病时,勾践竟愿亲尝夫差粪便,以配合太医用药。三年,夫差为勾践的“忠诚”所动,如勾践所愿,他终于再次回到了越国。于是,他卧薪尝胆,整顿国政,励精图治;招贤礼士,重用能人;发展生产,安富救贫,使越国逐渐走向强盛,十年后,终于像企鹅一样“潜到适当的深度”,公元前475年,越国攻吴,吴国败北,夫差自刎。 沉潜能使人优秀卓越。康多莉扎·赖斯,这个名字让无数人艳羡而又嫉妒。是的,一个黑皮肤的女人凭什么登上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的宝座?她出生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但她没有选择屈服,也没有选择武力抗争,而是选择了像企鹅一样沉潜。严酷的种族歧视让她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于是多年之后,她凭借全面优秀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青云直上,画出“一道完美的”人生“弧线”。 沉潜能使国家走向复兴。当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和面临的任务,高瞻远瞩,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家发展战略,使中国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事事都锋芒毕露,甚至以一种“大国主义心态”处理国际问题,热衷于在国际事务中起“带动”和“领导”作用,事事想冲在前面,那样就可能引起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对抗。倘若我们当初不是像企鹅一样奋力沉潜,韬光养晦,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沉潜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像昙花一样不懈地蓄积养分;沉潜不是贪图安逸,而是像蝉虫一样默默地磨砺自强;沉潜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像企鹅一样奋力地下潜蓄势。它虽然充满寂寞与痛苦,却能让养分变得充足,力量变得强大,结果变得精彩。 把沉潜作为我们人生的策略吧!不管目前我们的处境多么艰难,形势多么被动,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我们有了企鹅的智慧,就一定能“腾空而起”,抵达看似陡不可攀的彼岸。 【精彩例文】:人生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喷薄而出的海啸蓄势在大海的深处,震烁天地的雷电酝酿在云层的深处,参天屹立的大树扎根在泥土的深处。自然的力量大都来自于自然的深处,而我们人生的力量又源于何处呢? 毋庸置疑,它来源于我们人生沉潜的深度。换句话说,我们沉潜的深度给了我们人生中最关键的力量,而关键的力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沉潜深度源自持之以恒的毅力。俗话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滴的力量来源于它们将自己沉潜在时间的长河中,日复一日,终成穿石壮举;细绳的力量来自于它们将自己捆绑在岁月的车轮上,一次又一次,终成断木伟业。俄国著名画家列宾为了画好那幅《涅瓦河边的普希金》,阅读了大量有关的历史书籍和诗作,进行了长时间的构思,画了数百张草图。他不断描绘,反复修改,为了完成一幅理想的画作,他竟花去了20年。20年的描描绘绘多么枯燥,可列宾坚持了下来;20年的涂涂抹抹多么耗费心血,可列宾沉潜了下来。列宾用20年的光阴展示了他人生沉潜的深度。 沉潜深度源自始终如一的专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注才能将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有人偏偏不为之所动。著名昆虫学家洪式闾在杭大工作期间,潜心科研,身在西湖边,竟十多年不曾游览西湖。他说:“天下美的东西太多,而我的事情更多。”古人云:“性痴,则志凝。”而洪式闾正是用他的性痴去挖掘他人生的深度,这样的深度美足以让西子湖黯然失色。 沉潜深度源自不畏困难的勇气。人生的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只有具备开拓进取的勇气才能无往不前。阴冷、肮脏、潮湿的实验室可以让仪器失灵,可以使人的健康受损,但从未动摇过居里夫人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念。居里夫人1899年2月6日的工作日记上记下了室温:摄氏六度,然后在旁边一连打了十个惊叹号,表示了她征服任何困难的决心。玛丽·居里41\n夫人,一个女子,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勇者。她的人生深度在她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后,在打下的一个又一个惊叹号中延伸。 没有深潜入水,企鹅就不会有破水而出、登上陆地的力量,也就没有了那一道优美的经线;同样,如果没有深潜的功夫,一个人就只能永远漂浮在人生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永远无法登上属于自己的陆地,更无法飞上属于自己的天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江万丈,非一川之功。我们的深潜需要我们的毅力,我们的专注,我们的勇气。有了这些,那么就让时间去蓄积我们的能量,让生活去酝酿我们的爆发。只有冲天而起的那一刻,才是我们创造人生新高度的时刻,才是显示“沉潜”巨大力量的时刻。 【精彩例文】:木鸡不呆 古来圣贤,许多貌不扬而言不慧,然其行必灵巧异常,如《老子》中所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总将自己的才能挂在嘴边。他们的目标是天空,所以他们不会满足于在水面游弋。他们会将自己沉得很深很深,如同材料中的企鹅一样,然后等待,等待一个能使他们奋力冲出水面的时机。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庄子》中的那只木鸡。《庄子·达生》记载:纪渻子善于训养斗鸡。他训养好的鸡,听见别的鸡叫毫不慌张,“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木鸡看似呆笨,实则在窥伺时机,当对手叫嚣着奔过来的时候,他会竭尽全力奋力一击,犹如道家之“太极”,不用每招每式都追求强劲迅捷,只要在反击的时候制服对手则足矣。 木鸡的“呆”非同于“傻”,它是在积蓄力量以给对手致命一击,在对手的轻视与嘲笑声中将其击败。这不是耍阴招,而是沉稳,是谋略,是智慧。 历史的长河中,沉稳、老练的人不可胜数,然而能有木鸡一样谋略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勾践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亲身为吴王夫差驾车,被夫差所驱使,他看似屈服,内心却暗暗的积蓄着一股力量,当这股力量突然迸出,袭向夫差的时候,一切都已注定。勾践忍受住一时的耻辱,用十年的沉潜,才换来了日后雪耻时的畅快,这是他的沉稳;他假装顺从,实则积累力量,这是他的谋略;他窥伺时机,恰到好处地释放出积蓄的力量,这是他的智慧。他的言行诠释了后发制人的真谛,也是“木鸡不呆”的应验。 其实,我们学生不也是一只只活生生的木鸡吗?我们十二年磨一剑,不断的用知识浇铸自己,充实自己,强化自己,为的不就是高考那奋力的一击吗?正如材料中的企鹅,为了能冲出水面,登上冰岸,努力的使自己沉入水中,哪怕深一点点,也会为它冲出水面多积蓄一份力量。 木鸡不呆,呆的是浮躁的世人。4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