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外交发展A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外交发展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这一“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村民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把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国家根本大法中规定下来的。上述内容摘自A.《新民主主义论》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这些观点最能解读我国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依法治国的理念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构想4.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事件意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D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AB.BC.CD.D\n5.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实现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A.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B.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C.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D.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C.日内瓦会议的成果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以来,我国的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包括1975年、1978年、1982年的三次全面修改,1979年、1980年对1978年宪法的部分修改,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1982年宪法的部分修改。这反映了A.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进B.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不断发展完善C.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写入国家宪法D.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最终形成8.从1956年开始,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对象逐渐有选择地从苏联转向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甚至美国也隐约成为被关注的目标。这--演变的主要原因是A.中苏关系的恶化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C.美苏关系的缓和D.中国外交政策转变9.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与军事及其他援助”。2001年,中俄两国所订立的条约中有“缔约双方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的表述。比较这两个条约的内容,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中心B.中日两国的历史积怨己经化解C.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大国关系D.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0.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n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A.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B.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C.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D.是新时期基层民主的发展的有力保障11.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C.爱国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12.“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成就是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C.制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目标13.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城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说明A.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B.区域经济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D.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14.某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而此前基本被局限在半个舞台上,同时,这一扩展也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意义,是此后一系列国内政策转变的先导。该学者意在强调A.外交政策转向有深刻的国内背景B.外交突破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C.对外开放以中美建交为基本前提\nD.不结盟政策有利于扩大外交空间15.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与美国运动员科恩因为一次偶遇开启了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称为“乒乓外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这说明“乒乓外交”A.结束了中日两国隔绝的局面B.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C.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D.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6.如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1972年外交高峰形成的原因是A.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D.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17.新时期以来,中国参加了世界上主要的国际组织和数千个非政府组织,参与和签署了300多项国际条约、协定和议定书。在联合国等舞台上,积极开展高层外交,维护我国利益与形象;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反映出,当今中国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拓展多边外交B.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C.开始参与全球外交,融入国际社会D.加强经济外交积极融人国际经济体系18.据统计,从1993年到1998年3\n月,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有129件,通过法律85件,通过有关决定33件。国务院和全国各地还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这些举措A.加强了“依法治国”的基础B.旨在完善立法工作C.主要是为了开展普法教育D.树立了法律的权威1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表明中国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坚决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C.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2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一外交主张出现的背景是A.战争威胁已经消除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两极格局已经解体D.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和谐21.“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可见,“和平统一国两制”①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④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完全自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2.“……深刻的反省。口口口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制的一部分。口口口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口口口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A.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B.《中美联合公报》C.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D.《中日联合声明》23.1982年9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这说明中国A.积极引进外资建设社会主义B.利用美国对抗苏联的霸权主义C.外交政策调整为不结盟政策D.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与结盟\n24.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20分)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材料三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6分)(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连续性和中国疆域的拓展变化是一致的。秦汉王朝致力于边疆的开拓,在夏商周疆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对我国版图的莫定和疆域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倡导“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并在全国各民族当中广泛传扬,使这一观念成为其完成统一事业的思想基础。至此,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时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连续性及疆域的延续性基本保持着向心力。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必须伸展到整个中国文明的广阔疆域,必须包纳所有作为中国文明的分子的全体子民,不论其属于哪一个民族。中国的政治形式,也从未受到过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否定或严重挑战。——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和历代疆域的关系》等材料二从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一词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之下,无数国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高度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明确提出来的新概念并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而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新中国”名词出现和内涵发展中,更是无数中国人探索国家未来的结果的具体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献,使“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主要旗帜。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毛泽东又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时建立“新中国”的途径问题也有了思考和转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摘编自史宏波等《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在探索救亡图存过程中对“新中国”未来的政治构想,并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的重大意义。(8分)27.(18分)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9年6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人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学籍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美帝国主义是新中国最危险的敌人,迫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秦榆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n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岐,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摘偏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来同存异到维护准界的多样性》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4分)(3)据材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调整和发展的基本认识。(4分)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外交发展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这一“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村民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一党制”、“多党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项正确;B、C、D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n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把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国家根本大法中规定下来的。上述内容摘自A.《新民主主义论》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过渡时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54年宪法的颁布正是在这一时期,故选B;AC项都处于新中国成立以前,排除;D项出现于三大改造以后,排除。故选B。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这些观点最能解读我国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依法治国的理念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构想【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与法治建设无关,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排除C项;“一国两制”关及国家统一问题,与题干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4.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事件意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D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nA.AB.BC.CD.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C项正确;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此法律性文件并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原则,故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平反冤假错案及法制建设提供了基础,故D项错误。5.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实现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A.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B.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C.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D.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主要注重与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重与新兴民族国家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局限,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还未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A项错误;这时期第三世界力量还未崛起,因此材料所述内容不存在壮大第三世界力量的问题,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颁布时已经宣示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方针,因此独立自主的方针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的转变,D项错误。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C.日内瓦会议的成果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A【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n提出的、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故选择A项;不结盟政策不是中国的“重大创举”,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排除C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也没有体现“国际法治精神”,排除D项。7.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以来,我国的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包括1975年、1978年、1982年的三次全面修改,1979年、1980年对1978年宪法的部分修改,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1982年宪法的部分修改。这反映了A.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进B.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不断发展完善C.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写入国家宪法D.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多次修订宪法,体现了我国宪法的不断完善,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是1999年,只是修订宪法的个案,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主旨,排除C;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不能全面涵盖材料涉及的多个时期修订宪法行为,排除D。8.从1956年开始,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对象逐渐有选择地从苏联转向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甚至美国也隐约成为被关注的目标。这--演变的主要原因是A.中苏关系的恶化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C.美苏关系的缓和D.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以后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拓展了“向外国学习”的视野,B项正确;中苏关系的恶化不是中国学习对象增多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当时美苏处于紧张的争霸时期,C项错误;1956年中国外交政策没有明显转变,D项错误。9.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n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与军事及其他援助”。2001年,中俄两国所订立的条约中有“缔约双方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的表述。比较这两个条约的内容,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中心B.中日两国的历史积怨己经化解C.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大国关系D.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孤立政策威胁,为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中国选择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强调国与国的关系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而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中日两国历史积怨,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俄关系是重要的大国关系,但不是“最重要”,故C选项表述错误。10.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A.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B.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C.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D.是新时期基层民主的发展的有力保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可知材料认为应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选拔并任用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这样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排除A项;1947\n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排除C项;题干与发扬基层民主政治无关,且此时中国处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并非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B。11.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C.爱国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在代行人大职权,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的调整体现的是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A选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出现曲折是在1966年——1976年的文革时期,B选项排除;爱国统一战线在1954年之前就已经形成,C选项排除;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结束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D选项排除。12.“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成就是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C.制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目标【答案】D【解析】“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说明法律面前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法制观念不强,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目标,故D正确;材料信息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主党派,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法制观念不强,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公平,与宪法的制定无关,排除C。13.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n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城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说明A.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B.区域经济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D.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答案】C【解析】根据“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发展,故选C;材料说明中国重视区域经济合作,不仅仅是重视睦邻友好外交,排除A;B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夸大了中国的作用,排除。14.某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而此前基本被局限在半个舞台上,同时,这一扩展也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意义,是此后一系列国内政策转变的先导。该学者意在强调A.外交政策转向有深刻的国内背景B.外交突破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C.对外开放以中美建交为基本前提D.不结盟政策有利于扩大外交空间【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影响国内政治,成为国内政策转变的先导,这一说法强调了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落实,B项正确;外交政策转向有深刻的国内背景与(外交活动范围的)“扩展也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意义”不符,A项错误;对外开放的前提是平等互利,不是中美建交,C项错误;不结盟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D项错误。15.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与美国运动员科恩因为一次偶遇开启了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称为“乒乓外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这说明“乒乓外交”A.结束了中日两国隔绝的局面B.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C.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D.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答案】C\n【解析】1971年的“乒乓外交”轰动国际舆论,推动了中美两国政府的接触,促成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乒乓外交”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C项正确;乒乓外交之前,中日之间已有民间交往,A项错误;乒乓外交没有直接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重大影响,B项错误;1971年乒乓外交和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只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端,D项错误。16.如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1972年外交高峰形成的原因是A.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D.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中国迎来了建交高峰,选项B正确;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选项A排除;1972年两极格局尚未结束,排除C;选项D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17.新时期以来,中国参加了世界上主要的国际组织和数千个非政府组织,参与和签署了300多项国际条约、协定和议定书。在联合国等舞台上,积极开展高层外交,维护我国利益与形象;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反映出,当今中国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拓展多边外交B.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nC.开始参与全球外交,融入国际社会D.加强经济外交积极融人国际经济体系【答案】A【解析】考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中国的全面外交、多边外交,A项正确;B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外交策略,与材料不符合;C项表达的“开始”是指改革开放初期,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仅体现经济方面,排除18.据统计,从1993年到1998年3月,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有129件,通过法律85件,通过有关决定33件。国务院和全国各地还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这些举措A.加强了“依法治国”的基础B.旨在完善立法工作C.主要是为了开展普法教育D.树立了法律的权威【答案】A【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材料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和全国各地还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都体现出“依法治国”的理念,A正确;材料中的措施的目的并不是完善立法工作,B错误;材料的立法措施也不是普法教育,C错误;树立法律权威不符合材料中“依法治国”的思想,D错误。1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表明中国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坚决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C.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答案】B【解析】根据“绝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可知中国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和利益,B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与外交政策没有必然联系,体现的不是外交政策的内容和变化,排除AC项;习近平的话反映的是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并不是侧重于国际交往,排除D。故选B。20.从20世纪80\n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一外交主张出现的背景是A.战争威胁已经消除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两极格局已经解体D.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和谐【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论断,由此确立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由此可知,B是这一外交主张出现的背景;当今战争威胁依然存在,故A错误;1991年两极格局解体,故C错误;D项说法错误,中国与有些国家的关系并不和谐。21.“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可见,“和平统一国两制”①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④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完全自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和平统一国两制”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①②③正确,故选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台湾地区受中央的统一领导,不是完全自治,④错误,故排除BCD。22.“……深刻的反省。口口口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制的一部分。口口口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口口口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A.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B.《中美联合公报》C.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D.《中日联合声明》【答案】D【解析】日本曾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因此,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有日本对发动侵华战争的深刻反醒,故选D;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不符合“政府”“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BC不符合“深刻的反省”,排除。【点睛】\n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深刻的反省”“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联系中日建交的史实分析解答。23.1982年9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这说明中国A.积极引进外资建设社会主义B.利用美国对抗苏联的霸权主义C.外交政策调整为不结盟政策D.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与结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宣布“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后调整了外交政策,提出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外资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利用美国对抗苏联的霸权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但不会结盟,故D项排除。24.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n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20分)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材料三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6分)(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答案】(1)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2)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答人民民主、主权在民等皆可)。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3)国家:民主联合政府。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n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析】(1)依据材料一出处可知应从孙中山的观点主张中去找答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问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建立的原因,或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民主的政权,第二问需要回归教材,1931年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展开土地革命,翻身的农民阶级踊跃参军参战支持革命。(3)从材料可知要求建立的是民主联合政府,也可以结合中共七大来回答该题,依据书本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性质为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小问要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类容来思考,抗战结束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逐渐失去了民心;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连续性和中国疆域的拓展变化是一致的。秦汉王朝致力于边疆的开拓,在夏商周疆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对我国版图的莫定和疆域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倡导“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并在全国各民族当中广泛传扬,使这一观念成为其完成统一事业的思想基础。至此,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时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连续性及疆域的延续性基本保持着向心力。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必须伸展到整个中国文明的广阔疆域,必须包纳所有作为中国文明的分子的全体子民,不论其属于哪一个民族。中国的政治形式,也从未受到过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否定或严重挑战。——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和历代疆域的关系》等材料二从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一词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之下,无数国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高度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明确提出来的新概念并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而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新中国”名词出现和内涵发展中,更是无数中国人探索国家未来的结果的具体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献,使“新中国”\n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主要旗帜。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毛泽东又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时建立“新中国”的途径问题也有了思考和转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摘编自史宏波等《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在探索救亡图存过程中对“新中国”未来的政治构想,并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的重大意义。(8分)【答案】(1)特点:统一是主流;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巩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共同缔造等。成因:内向型的地理环境;统治者对“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宣扬;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民族政权和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战争;民族迁徙等。(2)政治构想: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要求;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制的诉求;中共的构想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义:这种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解析】(1)特点:由材料“秦汉王朝致力于边疆的开拓……对我国版图的莫定和疆域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由材料“到了清代……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带来巨大的影响”可知,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巩固;由材料“历史上的各个民族时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连续性及疆域的延续性基本保持着向心力”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结果;由材料“中国的政治形式,也从未受到过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否定或严重挑战”可知,古代中国统一是主流。成因:由材料“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倡导“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使这一观念成为其完成统一事业的思想基础”可归纳为统治者对“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宣扬;由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必须伸展到整个中国文明的广阔疆域,必须包纳所有作为中国文明的分子的全体子民”可归纳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另外再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民族、地理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上看,民族政权和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民族上\n看,民族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因素加速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从地理上看,中国身处内向型的地理环境,这种内向型的区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2)政治构想: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先后出现了这么一些政治派别,包括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等,它们对未来的政治构想分别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内外两个角度论述它们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27.(18分)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9年6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人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学籍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美帝国主义是新中国最危险的敌人,迫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秦榆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岐,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摘偏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来同存异到维护准界的多样性》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4分)(3)据材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调整和发展的基本认识。(4分)【答案】(1)\n原因: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采取的不同政策;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2)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4)认识:外交政策契合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人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并结合所学民主革命相关知识可知,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采取的不同政策;根据材料“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相关知识可知,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2)目的:根据材料“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岐,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外交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原因∶根据材料“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可知,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可知,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根据材料“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知,体现国际法治精神。(4)认识:开放性试题。从外交政策契合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等角度回答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10 页数:23
价格:¥3 大小:80.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