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A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2.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伊始,即设有印书处,“所译之——天文、算理、化学、生理者,装潢精美,分途政府衙门,但不出售。”清廷此举A.若眼于改变传统的封建体制B.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C.促进了中国社会西学的普及D.导致文化自主权利丧失3.魏源一生坎坷,参加抗英斗争,被投降派排挤,还被朝廷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等罪名革职,郁郁而终,但其《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甚大。魏源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A.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完全打破B.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步履维艰C.《海国图志》侵害了统治者利益D.日本的明治政府阻挠中国走向富强4.李鸿章说:“自嬴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A.反对改变中国的传统B.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C.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D.反对西方的革新活动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n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B.“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C.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D.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6.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甲午战后,各方人士包括梁启超、陈宝箴、盛宣怀等人,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其“突破”主要体现在A.转向对西方制度的学习B.宣传西方学说开启民智C.促使政府开始走向改革D.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7.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这是福建省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推动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B.我国的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萌发于福州C.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D.新式学校取代私塾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主流8.孙中山认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私之耶!”为此,他提出的土地政策是A.自由买卖B.平均地权C.土地私有D.节制资本9.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中表达该报的宗旨:“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他在此强调A.传统的四书五经隐含维新之意B.提高国民思想觉悟的重要性C.创办报刊是维新变法的前提D.中国落后源于国民公德的缺乏10.康有为在《三月廿七日保国会上演讲辞》中指出:西方“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皆与儒家经义相合,故致其强大;而清朝的经济、教育及政治制度皆与儒家经义相反,専致其弱。康有为上述论述的主要目的是\nA.维护传统儒家思想B.推动民众觉醒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减少变革阻力1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A.统治者个人喜好B.当时的经济状况C.文人学者的喜好D.现实政治的需要12.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指出:“阅二千年岁月日时之绵暖,……咸奉伪经为圣法,诵读尊信,奉持施行,……于是夺孔子之经以与周公,而抑孔子为传。于是扫孔子改制之圣法,而目为断烂朝报。”这表明康有为A.不敢触动传统封建思想B.以维护孔子为根本目的C.借助孔子权威宣传变法D.全盘否定传统思想文化13.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D.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14.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持其说。”该想法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B.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D.本质上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15.“公车上书”中提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强并立之势治天一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这体现了维新派A.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B.推翻封建制度的决心\nC.要求变法的迫切心理D.渴望获得列强的支持16.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中国社会矛盾尖锐复杂B.文学革命方兴未艾C.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D.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17.“数年来,创造共国、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材料说明A.新文化运动历史必要性B.袁世凯掀起了复古的逆流C.民主共和思想日渐占据主流D.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18.陈独秀明确指出,新文化运动真正的敌人并不仅针对旧的思想信仰,“我们的真正敌人是“成见',是‘不思想’。我们向旧思想和旧信仰作战,其实只是很诚悬地请求旧思想和旧信仰势力之下的朋友们起来向'成见'和“不思想'作战"。可见,陈独秀意在A.推动新文化运动实现转型B.促进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全面吸收西方的社会理论D.启迪民众运用理性来看待世界19.清末民初,林纾以文言文翻译《茶花女》、《鲁滨逊漂流记》等西方小说,畅销全国,一时洛阳纸贵。但在而后被“重估一切价值”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其译著方式又被中国文坛批判为守旧。这一变化说明A.传统价值观难以适应社会变革B.追求新文学形式成为风尚C.西方小说流行遭到了国人抵制D.读书人文化品味根本改变20.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A.中国社会和平繁荣B.社会上层未能警醒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D.士大夫醉生梦死\n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特有的矛盾因此而获得了一种理论上的解决。陚予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社会主义前途,承认了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同时又压抑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下列选项,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中国的国情要求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B.材料中的“理论”是指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材料中的“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D.中国特殊国情决定须先完成民主革命任务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思想解放D.计划经济体制退出舞台23.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A.“左”倾束缚亟待突破B.社会舆论“百花齐放”C.开放精神已深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24.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该路线认为,若没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就会停止;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动力。材料表明邓小平理论具有A.批判继承性B.反复印证性C.辩证统一性D.相对独立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n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n——邓小平南巡讲话摘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点火”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人们的观念上,显现出取代自由主义的两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即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同时有些思想家、种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却把“生存斗争”的一套规律用到了人类历史之上,这些情况使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了一种时髦。——整理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社会思潮与人类发展”的角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观点,并对该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魏源主张发展海军,认为掌握海权就能够达到“制夷”的目标,认为海洋对民族国家的稳定安全非常重要。这是从海洋文明的角度来看待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A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发展新式海军,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魏源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理论的层面,排除C;魏源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起到彻底解放思想的作用,他不可能成功扭转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排除D。\n2.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伊始,即设有印书处,“所译之——天文、算理、化学、生理者,装潢精美,分途政府衙门,但不出售。”清廷此举A.若眼于改变传统的封建体制B.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C.促进了中国社会西学的普及D.导致文化自主权利丧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前期的经济与教育。京师同文馆组织译书,宣介西方自然科学,为洋务运动创造了人才智力条件,故正确答案为B项;清政府不可能改变传统的封建体制,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不选;译书“不出售”,不利于西学的普及,排除C项;清廷译书旨在吸收学习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成果,不涉及“文化自主权利”,排除D项。3.魏源一生坎坷,参加抗英斗争,被投降派排挤,还被朝廷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等罪名革职,郁郁而终,但其《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甚大。魏源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A.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完全打破B.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步履维艰C.《海国图志》侵害了统治者利益D.日本的明治政府阻挠中国走向富强【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魏源的一生充满坎坷,这与其提倡“向西方学习”有一定关联,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步履维艰,B项正确;“完全被打破”的观点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海国图志》主要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地理信息,其主张本质上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没有侵害统治者利益,排除C项;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4.李鸿章说:“自嬴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A.反对改变中国的传统B.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C.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D.反对西方的革新活动【答案】B\n【解析】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李鸿章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说明变法使国家富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蒸蒸而上,中国不变法就会败亡。所以材料说明李鸿章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B.“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C.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D.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答案】C【解析】材料郑观应强调修筑铁路不会夺民生计、毁坏庐舍坟墓,批驳反对修筑铁路的保守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排除D。6.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甲午战后,各方人士包括梁启超、陈宝箴、盛宣怀等人,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其“突破”主要体现在A.转向对西方制度的学习B.宣传西方学说开启民智C.促使政府开始走向改革D.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思想。甲午战后,各方人士突破“中体西用”思想仅对西方科技的学习,转向向西方制度的学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宣传西方学说开启民智是思想层面上的内容,不是主要突破,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清政府开始走向改革指的是洋务运动;D选项错误,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不是各方人士突破洋务派对“\n中体西用”解释的共同特征。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这是福建省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推动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B.我国的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萌发于福州C.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D.新式学校取代私塾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主流【答案】C【解析】“《圣经》为主,自然科学”属于西方文明,说明由于西方文明传播导致近代教育内容变化,C正确;洋务运动此时还没有开始,A错误;近代思想开始于林则徐和魏源思想,B错误;新式学校并不是当时社会主流教育思想,D错误。8.孙中山认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私之耶!”为此,他提出的土地政策是A.自由买卖B.平均地权C.土地私有D.节制资本【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即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政策,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自由买卖和土地私有都不是孙中山为此提出的土地政策;D选项错误,节制资本也是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办法之一,但不是土地政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中表达该报的宗旨:“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他在此强调A.传统的四书五经隐含维新之意B.提高国民思想觉悟的重要性C.创办报刊是维新变法的前提D.中国落后源于国民公德的缺乏【答案】B【解析】\n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根据“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可知梁启超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10.康有为在《三月廿七日保国会上演讲辞》中指出:西方“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皆与儒家经义相合,故致其强大;而清朝的经济、教育及政治制度皆与儒家经义相反,専致其弱。康有为上述论述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传统儒家思想B.推动民众觉醒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减少变革阻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根据材料“设议院以通下情皆与儒家经义相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把东西方的政治经济与儒家经义思想结合的主要目的是为变法提供依据,减少变革阻力,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材料所述论述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儒家思想,而是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A选项错误;康有为材料所述论述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推动民众觉醒,而是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护了清王朝统治,而不是推翻清王朝统治,故C选项错误。1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A.统治者个人喜好B.当时的经济状况C.文人学者的喜好D.现实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根据上述事实的时间节点不难得出与政治需求相关。故D正确。12.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指出:“阅二千年岁月日时之绵暖,……咸奉伪经为圣法,诵读尊信,奉持施行,……于是夺孔子之经以与周公,而抑孔子为传。于是扫孔子改制之圣法,而目为断烂朝报。”这表明康有为A.不敢触动传统封建思想B.以维护孔子为根本目的C.借助孔子权威宣传变法\nD.全盘否定传统思想文化【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时期,由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利用孔子的权威进行变法,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B不是康有为变法目的;D中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是新文化运动主张。13.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D.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文化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排除B项;胡适提倡白话文,但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根据“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你递给我,我递给你”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出现的思想盲目和浅薄的现象,故选D。14.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持其说。”该想法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B.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D.本质上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持其说”可以看出,维新思想利用孔子来宣传,这样做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和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A项是袁世凯为称帝而采取的措施,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不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D项排除。【点睛】\n“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持其说”是关键信息;明确维新思想的特点,就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15.“公车上书”中提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强并立之势治天一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这体现了维新派A.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B.推翻封建制度的决心C.要求变法的迫切心理D.渴望获得列强的支持【答案】C【解析】康有为等人在“公车上书”中强调,形势不允许中国守成、无为,必须要“开创”、必须要学习西方,争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体现了维新派要求变法的迫切心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揭示清政府的“腐败”,A项错误;推翻封建制度的决心与维新派主张改良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派渴望获得列强的“支持”,D项错误。16.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中国社会矛盾尖锐复杂B.文学革命方兴未艾C.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D.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答案】C【解析】根据“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可以看出,当时国人并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还没有真正地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C正确;AB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排除。17.“数年来,创造共国、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材料说明A.新文化运动历史必要性B.袁世凯掀起了复古的逆流C.民主共和思想日渐占据主流D.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n【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可以看出材料主旨强调改造国民的思想文化,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袁世凯掀起了复古的逆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项错误。18.陈独秀明确指出,新文化运动真正的敌人并不仅针对旧的思想信仰,“我们的真正敌人是“成见',是‘不思想’。我们向旧思想和旧信仰作战,其实只是很诚悬地请求旧思想和旧信仰势力之下的朋友们起来向'成见'和“不思想'作战"。可见,陈独秀意在A.推动新文化运动实现转型B.促进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全面吸收西方的社会理论D.启迪民众运用理性来看待世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新文化真正的敌人是“成见”,即旧有的思维观念,而非旧的思想信仰,其希望秉持旧思想和旧希望的人能改变观念,说明陈独秀意在启迪民众运用理性来看待世界,D正确;陈独秀是希望通过文化运动来转变旧的思想路径,而非让新文化运动本身转型,排除A;题干中并未提及民主政治,排除B;题干主旨与“全面吸收西方的社会理论”无关,而且陈独秀认为新文化并不是针对旧思想信仰,排除C。19.清末民初,林纾以文言文翻译《茶花女》、《鲁滨逊漂流记》等西方小说,畅销全国,一时洛阳纸贵。但在而后被“重估一切价值”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其译著方式又被中国文坛批判为守旧。这一变化说明A.传统价值观难以适应社会变革B.追求新文学形式成为风尚C.西方小说流行遭到了国人抵制D.读书人文化品味根本改变【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清末民初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鲁滨逊漂流记》进行重新认识,认为早期的译著方式守旧,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重估一切价值”,就是重估一切的事物,重新认识世界,追求新文学形式造成的,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变革,A错误;国人对小说译\n著形式批判,不是抵制,C错误;对译著方式的批判不能说文化品味的根本改变,D错误。20.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A.中国社会和平繁荣B.社会上层未能警醒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D.士大夫醉生梦死【答案】B【解析】材料中文字“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於目前”说明鸦片战争之后统治阶级中上层并未真正觉醒,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愿正视现实,故B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表述不恰当,“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并不能说明士大夫醉生梦死,排除。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特有的矛盾因此而获得了一种理论上的解决。陚予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社会主义前途,承认了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同时又压抑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下列选项,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中国的国情要求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B.材料中的“理论”是指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材料中的“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D.中国特殊国情决定须先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答案】D【解析】整个材料强调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革命要分两个步骤,必须经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因此题干中“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社会主义前途,承认了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指的是必须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领导权的问题,排除A;根据题干可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BC错误。故选D。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n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思想解放D.计划经济体制退出舞台【答案】C【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C项正确;A是1984年;B项时2001年;此时仍有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23.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A.“左”倾束缚亟待突破B.社会舆论“百花齐放”C.开放精神已深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说明当时存在的左倾错误束缚亟待突破,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应排除;改革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之后,故C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4.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该路线认为,若没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就会停止;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动力。材料表明邓小平理论具有A.批判继承性B.反复印证性C.辩证统一性D.相对独立性【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路线认为经济建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缺一不可,双方都对彼此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具有辩证统一性,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n并未体现邓小平理论批判继承前人思想;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反复印证同一个内容;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经济建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缺一不可,不是相对独立的。因此C选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答案】(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n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解析】(1)背景:西学中源,根据“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概括,进一步结合明清时代特征回答;中体西用,由“‘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千年变局”“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概括得出;表现:根据洋务运动的内容回答即可。(2)影响:“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都是思想解放的表现,可联系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影响回答,再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存在的不足;认识:可根据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回答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邓小平南巡讲话摘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点火”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答案】(1)作用: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n想准备。(2)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含义是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灭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先富帮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设想也为改革开放指明目标方向。【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可以得出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根据“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可以得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得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2)通过图片所示可直接得出总体趋势为上升。根据所示时间1978—1992,结合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特征可以得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当然要从政策和实践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工作重点转移);此后对内加快、深化改革,对外加快开放;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等。关于对邓小平的评价可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来考虑,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考点: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国特色道路的开辟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人们的观念上,显现出取代自由主义的两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即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同时有些思想家、种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却把“生存斗争”的一套规律用到了人类历史之上,这些情况使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了一种时髦。——整理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社会思潮与人类发展”的角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观点,并对该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观点: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都影响了人类的发展。\n论证: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借口,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但也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要求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由即可。由材料“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即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了一种时髦。”,可见材料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都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关于前者,可以由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明,关于后者,可以由社会达尔文主义推动资本主义世市场的最终形成和进化论成为期末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武器来说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09 页数:20
价格:¥3 大小:39.0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