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0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质检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山东德州期末)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  )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2.(2020湖北武昌区调研)张之洞在刊行于1898年的《劝学篇》中说:“今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基于上述认识与实践,张之洞(  )A.反思了甲午战败的原因B.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倡议C.推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3.(2020湖北四地七校联盟期末)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在谈到“中体西用”时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该言论(  )A.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B.是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张C.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D.表明中体和西用互不关联4.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  )A.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B.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C.维护了官方正统意识形态D.开启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5.(2020安徽合肥一模)梁启超主张用“趣味”培养国民的审美鉴赏力和感受力,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味”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梁启超的主张(  )A.是根治国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B.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C.旨在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D.体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特征6.(2020广东肇庆一模)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写道:“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B.批判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C.倡导文化平民化D.认识到思想革命的必要性\n7.1915年,陈独秀撰文表示:“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  )A.法律应保障个人自由平等权利B.借鉴苏联的经验以实现自由平等C.实行分权制衡以维护宪政成果D.实现主权在民必须根植中国传统8.(2020广东惠州三模)1917年4月,李大钊发文认为要解放国民,如果还要死守西方18世纪的遗物,那真“乃无异于自绝”。1919年12月,陈独秀发文也认为不仅中国古代的旧道德要革新,就是西洋近代的道德也要革新。两人的思想(  )A.否认了新文化运动的成就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动摇了儒家旧道德的地位D.批判了西方代议制的弊端9.(2020福建福州适应性练习)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A.民主革命内涵不断丰富B.国民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孙中山转变为共产主义者D.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10.下表为毛泽东部分文章摘要,这反映出毛泽东(  )文章摘要《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1939年)对大多数人有益处的,叫做仁;对大多数人利益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当,叫义《愚公移山》(1945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A.通过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思想B.借助中国智慧阐释革命大义C.强调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D.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1.(2020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观点(  )A.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意在批判“左”倾冒险主义危害D.表明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12.(2020北京海淀期末)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以上材料说明中国(  )A.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正全面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C.全面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nD.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湖北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某些有识之士主张向日本学习,“科学”一词也于1897年前后由日本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在他早年所译《国计学》残稿的按语中说:“故即使治此学者……不可谓人事为无因果,抑科学之无此门也。”其后他又在《原富》翻译稿中多次使用“科学”一词。1901年钟观光、林涤庵等人创办“科学仪器馆”于上海,并有《科学丛书》的出版。1902年,“科学”一词已为部分报纸、书籍所使用。1903年章太炎、谭嗣同、鲁迅等人均已使用“科学”一词。1904年,湖北张难先等人用“科学”掩护组建团体“科学补习所”。1907年有留学日本的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出版了《科学一斑》。1915年有留美学生组织的科学社出版了《科学》杂志。这个刊物在中国的影响较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摘编自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异同,并分析“格致”一词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流传的概况及其影响。(12分)\n14.(2020四川广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示意图——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单元质检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1.B 通过题干中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可知,他对该制度持肯定态度,说明其对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经有所认识,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一些看法,不能扩大为“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排除A项;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持肯定态度,并不等同于他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而题干之意主要是论述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没有抵抗西方的侵略之意,排除D项。2.C 张之洞认为向外洋学习有利于练兵事业的发展,能推进晚清的军事近代化,故选C项;张之洞论述的是教育和向西方学习与军事的关系,并没有反思甲午战争,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张之洞是清政府官员,练兵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3.A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体现了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即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该言论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信息不符,\n排除B项;该言论仍主张只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并未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C项;该言论主张引进西学维护中体,二者并非互不关联,排除D项。4.A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放眼世界”是为了拯救危机,故选A项;“世界意识”的增强并非丰富“中体西用”的内涵,排除B项;“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集中体现了对外的态度,却无法说明统治意识形态的改变,排除C项;“外交理念的近代化”从19世纪中后期已经开始,排除D项。5.D 提升“新民”精神内涵有利于促进思想启蒙,从而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根治”说法欠妥,排除A项;“全面嫁接”说法欠妥,排除B项;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所在,排除C项。6.D 据材料“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陈独秀已经认识到要想解决政治问题,就要解决民众的思想觉悟问题,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失败,而是在思考共和、立宪能否持续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觉悟是政治觉悟,倡导觉悟也是为了共和、立宪的持续发展,而非批判封建礼教,排除B项;文化平民化确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但主要表现在白话文运动方面,材料中主要倡导新思想,与文化平民化无关,排除C项。7.A A项表述与题目中“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相符,故选A项;苏联是1922年成立的,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分权制衡,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国法与个人自由、权利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8.B 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李大钊、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再据材料“如果还要死守西方18世纪的遗物,那真‘乃无异于自绝’”“西洋近代的道德也要革新”可知,两人主张与时俱进,学习马克思主义,因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B项;两人并未否认新文化运动的成就,而是将新文化运动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排除A项;据材料“西方18世纪的遗物”“西洋近代的道德也要革新”可知,材料中两人强调的是西方近代的思想道德的更新,这有利于向西方学习的深化,但并不能体现动摇了儒家旧道德的地位,排除C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两人的主张主要表现在思想层面,并不包含对西方代议制的批判,排除D项。9.A 题干述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个转变,即由“英雄革命”转变为“国民革命”,并且在“国民革命”的内涵中重视了工农的力量,说明其思想内涵在五四运动之后不断丰富,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重视工农的力量,其革命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除B项;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重视工农的力量,并没有提及民众的革命觉悟问题,排除D项。10.B 两篇文章皆发表在抗战期间,毛泽东通过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观念及赞扬愚公精神来激发国人为持久抗战而奋斗,故选B项;毛泽东意在服务持久抗战,而非改造国民思想,排除A项;毛泽东强调“仁”“义”的观念及愚公精神意在为持久抗战服务,而非仅仅强调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排除C项;两篇文章摘要皆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D项。11.B 由材料“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可知,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主张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选B项;《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于1930年,这一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已初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批判的不是“左”倾冒险主义,排除C项;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D项。12.A 材料“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表明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初级阶段,故选A项;全面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通过\n三大改造,排除B项;全面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同:探究事物,明天下之理。异:宋朝,偏重于明道德之善;明末清初,偏重于求科学之真。原因:19世纪中期国难深重;经世致用的复兴,理学的空谈逐渐失去民心;西方科学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2)概况:甲午战后,“科学”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等人在其著作中开始使用“科学”取代“格致”;20世纪初,众多报纸、书籍、名人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科学”一词,较多社会组织使用“科学”一词为组织命名。影响:成为部分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加快了中国近代新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14.参考答案:示例一见解:中体西用论开启了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大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纲常名教和封建统治。在纲常名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体西用论为“西学”的引进开启了一条通道。正是在“中体西用论”的框架下,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用”的认识,逐步从坚船利炮,到机器工业,到教育体制,甚至零星触及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最终冲破“中体”藩篱,孕育出学习西方制度的现代化思想。示例二见解: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中,补充“俄(苏)化论”这一流派。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新思想的主流,“以俄为师”成为时代的响亮口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苏联为榜样,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解析:据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示意图可知,中体西用论之后出现了中西互补论与西化论并分别呈现出两条发展路径,故可提出“中体西用论开启了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大门”这一观点,结合所学从中体西用论产生的背景、对中国近代社会在政治与思想上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振兴历程中历经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再到走自己的路,故可在西化论的路径中提出“补充‘俄(苏)化论’这一流派”的见解,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指导中国革命历程进行阐述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4:34 页数:6
价格:¥3 大小:104.0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