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0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河北张家口期末)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这种变化(  )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2020湖南怀化二模)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主张“万乘之主(注:指君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由此可知(  )A.儒家与法家都重视道德B.三者均认同国家一统C.孔孟和韩非均推崇霸道D.儒法都主张王权独尊3.(2020云南昆明“三诊一模”)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君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这主要是因为(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C.灾异解释缺乏权威性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4.(2020广东湛江一模)汉代,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谥号以复谥为主,且第一个字都用“孝”字。如汉惠帝谥号孝惠皇帝、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A.“独尊儒术”已经成为定势B.儒学逐渐实现了世俗化C.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D.君权受到宗法关系制约5.(2020山西二模)宋代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最多时达300多所,成为文人思想传承与交流的主要阵地,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书院的大量出现(  )A.确立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格局B.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崇尚空谈C.说明宋代官学发展严重滞后D.推动了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6.(2020湖南衡阳一模)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披戴头巾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以名士命名所戴头巾,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北宋程颢曾戴此巾,因此得名。南宋林景熙有诗云:爆竹声残事事新,独邻临镜尚儒巾。这表明(  )                   A.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B.文人风气崇尚浮华C.主流意识向服饰渗透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n7.王阳明曾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他还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的思想(  )A.忽视了对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彻底复兴C.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体现D.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8.(2020江西赣州摸底)黄宗羲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A.中学突破传统窠臼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9.(2020山西运城期末)顾炎武提出“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天子之所恃以平治天下者,百官也”。顾炎武这一言论实际上(  )A.描绘了限制君权的构想B.否定了君主的至上权威C.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理论D.体现出对选官制度的不满10.(2020山东济南三模)《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后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道:“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一言论(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11.(2020四川德阳二模)乾隆时期,《红楼梦》开始流传,此后更有《续红楼梦》《后红楼》《幻梦红楼》等近十种《红楼梦》系列书籍被刻印,“曼衍支离,不可究诘”。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  )A.红学流派崛起B.印刷技术革新C.市民阶层壮大D.文学形式单一12.(2020贵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测试)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提到一段著名书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其意在强调(  )A.时代特征影响书法特色B.市民阶层兴起促进书法演变C.中国书法艺术成果丰硕D.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福建泉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n材料一 古代中国对“士大夫精神”有很多定义,如:“学以居位曰士”“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守,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了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激励万民起而救亡图存。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其后,无论是蒙元、还是清入主中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系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等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贤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豪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及明清“士大夫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原因。(12分)\n14.(2020陕西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长达两千年,对于中国古代的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不言而喻,儒家思想经历了孔孟、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学派的流变,每种流变都对个体意识的发展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时而促进,时而抑制,时而保守,时而反弹。从孔子的承认个体意识的存在,到孟荀时的有所发展,再到董仲舒和朱熹时代的限制和压制,后经明后期的短暂觉醒,最后重归理学的禁锢。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个体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也是深受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的。——摘编自李浩《儒家思想流变对中国古代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至少论证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1.C “师”“儒”流入民间,助推民间私学兴起,不同阶层及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私学得以学习交流,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察举制出现于西汉,时间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教育体系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完备教育体系”说法欠妥,排除B项;“师”和“儒”流入民间,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项逻辑错误,排除。2.B 从材料中孔子称赞齐桓公“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韩非子主张“其兼天下不难矣”,可知三人都认同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三人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认识,没有涉及对道德的重视,排除A项;孔子和孟子主张用“仁”“德”治国,不赞同法家的用武力和法律治国的霸道主张,排除C项;三人相同的主张是都肯定争霸带来的国家统一的局势,没有体现对于诸侯国君是否享有独尊权力的看法,排除D项。3.A 据材料“君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可知“天人感应”学说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反而统治者可以随意解释,这是由于皇权不断加强,故选A项;董仲舒的理论设计可以限制皇权,只是实际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排除B项;因为皇权不断增强,所以君主的灾异解读具有权威性,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皇权的加强,并不是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排除D项。\n4.C 据材料“第一个字都用‘孝’字”可知当时对孝观念的重视,即以谥号这一政治行为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故选C项;材料“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可知与“独尊儒术”无关,“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提出的,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提及的是君主谥号,与儒学世俗化无关,排除B项;谥号是君主死后对其进行的评价,与能否获得君位无关,也与君权的大小无关,无法得出君权是否受到宗法关系的制约,排除D项。5.D 在宋代私人讲学风气盛行,书院数量多,并且在书院中“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通过自由辩论,人们的理性精神得到发展,故选D项;题干没有涉及政府重文轻武,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文人自由辩论的具体内容,不能推断出他们“脱离现实崇尚空谈”,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宋代官学的发展情况,不能推断出此时期“官学发展严重滞后”,排除C项。6.C 从材料中可知头巾能够彰显风雅,程子巾因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程颢而得名并风行于世,且被称之为“儒巾”,说明儒士的儒学文化融入到服饰之中,故选C项;南宋末期理学才被采纳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头巾仅是文人头上的简单装饰,并非浮华厚饰,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南北方的头巾样式或佩戴方法的互相影响,无法得出文化交流的加强,排除D项。7.D 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主张学问和道不是某个人的专属,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通过“求诸心”来获得,故选D项;王阳明认为学问和道不是某个人的专属,不涉及对先秦儒学的传承,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形成已经实现了儒学的复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阳明对学问和道的主张,属于其心学的内容,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8.D 明清之际思想家注重经世致用,有利于《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籍的传入,故选D项;中学突破传统发生在近代,排除A项;学习西方书籍无法说明中西文化全面融合,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思想家代表不了整个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9.B “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天子之所恃以平治天下者,百官也”通过君主的能力范畴来说明不应该君权至上、君主专制,但没有说明对其权力的限制,故选B项,排除A项;顾炎武的理论不属于资本主义理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D项。10.B 大医的标准是“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这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理学是宋代才出现的,排除A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西汉并趋于成熟,排除C项;材料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不是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排除D项。11.C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的小说广泛传播,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故选C项;题干只是反映了《红楼梦》系列的书籍被刻印,不能反映红学流派的崛起,排除A项;清朝印刷技术并没有革新,仍然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排除B项;明清时期文学形式多样,小说只是当时的主要文学形式,排除D项。12.A 不同朝代的书法有不同的侧重点,这表明时代特征影响书法特色,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兴起与书法演变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朝代的书法特色而不是强调书法的艺术成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不能说明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基本内涵:崇尚知识;维护道义;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人格(或坚强意志);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与时俱进,有远大理想(或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文化价值:成为中国社会道德修养的高尚准则;激发国民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或树立高尚的人格标准);推动国家文化认同(或形成民族凝聚力);维系中华文化的传承延绵不断。(2)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士人阶层力量提升;君主专制的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儒学的新发展和变化(或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和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思想家的推动。\n14.参考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影响。论证:①春秋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秩序观对个体意识的抑制。孔子又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仁”的观点,反映出孔子要求君子要尽量克制个体意识在合理的范围内。②春秋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秩序观对个体意识的承认。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即是承认“己”的存在、个体的存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存在。③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思想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都强调个体意识的作用,促进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社会需要个体意识,思想上“百家争鸣”,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都为个体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也需要国家统一,所以会出现压抑个体意识、强调国家意识的思想。④汉朝时期对个体意识的规范和僵化。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不强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服从,阻碍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原因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朝初期“七国之乱”,不利于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⑤程朱理学对于个体意识的压抑。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压抑个体意识。原因是,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中央集权衰落,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并流,社会信仰多元,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⑥心学促成个体意识在传统社会的反弹。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的利益与价值,对于人的发现和人的个体意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原因是,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社会矛盾尖锐,儒家学者进行反思。⑦明清之际出现的所谓“异端”思想促进个体意识的发展。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反传统思想,肯定了个体意识,促进个体意识的发展。原因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统治阶级的腐败,社会变革。⑧清朝时期,理学僵化对个体意识的压制。原因是,清朝入主中原,为了维护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反专制思想的出现。解析:据材料“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等信息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时而促进,时而抑制,时而保守,时而反弹”,体现了因时而变的特点,并且材料就这一特点分阶段进行了阐述,因此提炼材料观点为: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中的阐述以及中国古代史的其他阶段分期进行论证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4:32 页数:6
价格:¥3 大小:71.7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