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2.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材料表明老子A.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B.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C.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D.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3.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4.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n5.《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6.《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A.丰富了民本的内涵B.发展了孝道的思想C.强调了仁爱的意义D.突出了德治的主张7.《论语》中孔子认为西周继承发展了夏、殷两代的制度,开创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因而十分推崇周制。三代文明对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A.构建了信而好古的历史观B.塑造了敬天远神的天命观C.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礼文化D.树立了修己安邦的责任感8.某思想家认为:“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下列论述与该主张一致的A.“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B.“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10.明代王艮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据此判断,对王艮思想影响深刻的学者应该是A.程颐\nB.王守仁C.王夫之D.顾炎武11.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写道:“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钱乘旦教授评价的是()A.法家学说B.董仲舒的新儒学C.宋明理学D.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12.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理学与心学代表齐聚信州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陆九渊在会上批评了某位思想家的主张:“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以下属于陆九渊所批评的思想家的主张是()A.事异则备变B.弱者道之用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13.宋代士大夫群体普遍意识到:“士之所官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由是出现一批以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为代表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的新型士人,自觉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主导国家政治方向。这说明宋代A.科举制造就了新的社会阶层B.士人群体锐意推进改革的努力C.士人群体的崛起制约了皇权D.强化了修齐而治平的士道精神14.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A.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B.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C.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D.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15.韩非子“观往者得失之变”,创作了《孤愤》《五蠹》。秦始皇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n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A.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B.适应潮流最早提出法治主张C.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D.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16.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A.心外无物B.知行合一C.万法唯识D.格物致知17.《朱子家礼》是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在书中朱熹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葬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朱熹的做法A.保证了理学确立的原则深入社会B.促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有利于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D.抵制了佛道思想的影响18.“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导致此思想潮流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衰落B.市民阶层广泛兴起的需要C.宋明理学思想束缚被打破D.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壮大19.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主张体现出A.反对道学已成为思想界的主流B.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到思想领域D.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对世俗文化的强烈需求20.明末清初有学者评当时学风:“五胡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针对此种学风,他主张\nA.工商皆本B.气在理先C.兴办学校D.经世致用21.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以下各项属于《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议论的是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2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这反映出顾炎武的思想是()A.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B.主张思想自由,批判虚假说教C.反对君主专制,但又尊崇传统D.主张主权在民,但又有复古情结23.黄宗羲认为“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这表明其A.代表市民利益向封建君主抗议B.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第一人C.抨击“家天下”,倡导公天下D.否定当时政治制度,提倡民主24.浙江历史上名人辈出,王守仁、黄宗羲、鲁迅就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一学生收集了他们的相关言论,下列有关他们的言论分析不正确的是:甲:“发窍之最深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A.甲为王守仁,“灵明”是人的心,主张人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B.乙为黄宗羲,其主张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的时代特点C.丙为鲁迅,“吃人的礼教”对封建礼教罪恶的揭露出自其短篇小说《祝福》D.上述言论反映儒学经历了宋明的改造融合、明末清初的批判启蒙、民国初期的彻底否定\n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卷》请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试分析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18世纪,中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是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黄宗羲等人及思想推崇备至。材料一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n与君,名异而实同矣。——摘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材料二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定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请你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黄宗羲的思想。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请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答案】A\n【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提出的不同主张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分化加剧。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2.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材料表明老子A.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B.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C.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D.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答案】D【解析】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可以看出,老子认为天地和圣人都主张顺其自然,而不是通过过多的干预而使其摆脱了自然的状态,故选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3.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答案】B【解析】【详解】“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只有统治实行仁政,把民众放在首位,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施行“仁政”,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三项都与材料“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不符,故排除ACD三项。4.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n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材料中“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表明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中“与下交流、转换”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故C项正确;“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是解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5.《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可知,墨家认为任人唯亲,不利于国家治理,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故选C;材料与“兼相爱”“非攻”“节俭节用”无关,排除A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联系所学墨子的主张分析解答。6.《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A.丰富了民本的内涵B.发展了孝道的思想C.强调了仁爱的意义\nD.突出了德治的主张【答案】B【解析】“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是对孝敬的理解。荀子认为在孝敬父母或者君王要遵守“道义”,说明荀子的主张是对孝道的发展,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本思想,A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孝道思想,不是仁爱思想,C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德治思想,D错误。7.《论语》中孔子认为西周继承发展了夏、殷两代的制度,开创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因而十分推崇周制。三代文明对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A.构建了信而好古的历史观B.塑造了敬天远神的天命观C.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礼文化D.树立了修己安邦的责任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论语》中孔子认为西周继承发展了夏、殷两代的制度,开创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因而十分推崇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代文明对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礼文化,表现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等级秩序,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8.某思想家认为:“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下列论述与该主张一致的A.“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B.“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材料“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气生灾害起”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也体现了“天人感应”,故A正确;“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反映了法家思想,故B排除;“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反映了儒家思想,故C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n【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人感应”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厚葬风气盛行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独尊儒术,受主流文化和选官制度(察举制以“孝廉”为主)的影响,D项正确;西汉诸侯奢靡攀比不是“(黎民)发屋卖业”争相厚葬长者,以博取“孝”名的原因,A项错误;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是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形成的重要原因,B项错误;土地兼并不是西汉时期厚葬风气的形成的原因,C项错误。10.明代王艮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据此判断,对王艮思想影响深刻的学者应该是A.程颐B.王守仁C.王夫之D.顾炎武【答案】B【解析】根据“良知还自觉”,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心学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明王艮思想受到王阳明思想影响,故B正确;程颐不是心学代表,不符合“良知还自觉”,排除A;王夫之批判理学,总结前人哲学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选项C排除;顾炎武反思宋明理学,提出经世致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符合“良知还自觉”,排除D。11.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写道:“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n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钱乘旦教授评价的是()A.法家学说B.董仲舒的新儒学C.宋明理学D.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明理学穷尽世界一切真理的主张特点,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12.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理学与心学代表齐聚信州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陆九渊在会上批评了某位思想家的主张:“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以下属于陆九渊所批评的思想家的主张是()A.事异则备变B.弱者道之用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案】C【解析】由所学过的宋明理学的知识可知,“鹅湖之会”上陆九渊批评的思想家是朱熹,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故选C项;A项出自韩非子的《五蠹》,体现了法家要求变革的思想,排除A项;B项出自老子《道德经》,体现了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思想,排除B项;D项是李贽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批判,排除D项。13.宋代士大夫群体普遍意识到:“士之所官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由是出现一批以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为代表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的新型士人,自觉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主导国家政治方向。这说明宋代A.科举制造就了新的社会阶层B.士人群体锐意推进改革的努力C.士人群体的崛起制约了皇权D.强化了修齐而治平的士道精神【答案】D\n【解析】宋代的士大夫普遍意识到为官之道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认为儒家学术的精髓在于治理国家的方法,才是读书人应该努力学习的方向,因此出现一批既擅长文章、经术,又自觉参与国家政事、主导国家政治方向的文人,从而达到强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精神,故选D;材料没有说明因科举出现新的社会阶层,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改革,B错误;士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没有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C错误。14.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A.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B.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C.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D.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答案】D【解析】材料“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表明王守仁的心学讲究知行合一,故选C项;王守仁的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排除A项;材料中“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可见王守仁的心学没有绝对脱离现实,排除B项;材料是从学术评论王守仁的心学,而不是从其影响上,排除D项。15.韩非子“观往者得失之变”,创作了《孤愤》《五蠹》。秦始皇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A.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B.适应潮流最早提出法治主张C.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D.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答案】A【解析】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的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适应了当时秦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n农耕经济,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的要求,故A项正确;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在总结李悝、吴起、商鞅等思想家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故B项错误;韩非子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正确的,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秦始皇感叹的原因主要是韩非子的治国主张,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6.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A.心外无物B.知行合一C.万法唯识D.格物致知【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他们探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心学中的“心外无物”,故A正确;“知行合一”指的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万法唯识”是佛家用语,指的是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D错误。17.《朱子家礼》是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在书中朱熹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葬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朱熹的做法A.保证了理学确立的原则深入社会B.促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有利于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D.抵制了佛道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朱熹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儒学原则的世俗化和生活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朱熹做法的结果;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不是理学的官方化;D选项错误,朱熹的做法未能抵制佛道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n18.“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导致此思想潮流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衰落B.市民阶层广泛兴起的需要C.宋明理学思想束缚被打破D.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壮大【答案】D【解析】明清工商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从而促进了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启蒙思潮的兴起,经济因素是其兴起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不是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此时封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A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兴起推动了追求个性自由思想的兴起,但相对于经济因素而言,这是次要原因,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思潮,旨在打破宋明理学的束缚,而不是被打破后的结果,排除C项。19.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主张体现出A.反对道学已成为思想界的主流B.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到思想领域D.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对世俗文化的强烈需求【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李贽对孔子的权威地位的否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等人的反传统思想,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思想活跃,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先进的思想家反对理学,而不是反对道学成为思想界主流,故A错误;明清时期儒学仍占主导地位,故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世俗文化的发展,故D错误20.明末清初有学者评当时学风:“五胡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针对此种学风,他主张A.工商皆本B.气在理先C.兴办学校D.经世致用【答案】D\n【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学者认为魏晋时期的分裂动荡源自于东汉清谈之风,故借此批判明清时期理学占统治地位下学术研究的僵化与空洞风气,提倡经世致用,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工商皆本的主张,排除D项;气在理先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主张,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兴办学校教育的主张,排除C项。21.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以下各项属于《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议论的是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是李贽的言论,故A错误;“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黄宗羲的言论,是否定君主专制而肯定民权,与卢梭《民约论》的反映的思想一致,故B正确;“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是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思想,故C错误;“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言论,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2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这反映出顾炎武的思想是()A.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B.主张思想自由,批判虚假说教C.反对君主专制,但又尊崇传统D.主张主权在民,但又有复古情结【答案】C\n【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治其事”可以分析出主张用分权的方式限制君权,是批判君主专制的;由“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可以看出他又受到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所以C项正确;A项经世致用材料没有体现;B项思想自由与材料无关;D项错在“主权在民”,这是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主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23.黄宗羲认为“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这表明其A.代表市民利益向封建君主抗议B.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第一人C.抨击“家天下”,倡导公天下D.否定当时政治制度,提倡民主【答案】C【解析】由材料“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直接抨击“家天下”,倡导公天下,故选C;黄宗羲代表工商业者向封建君主抗议,排除A;李贽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第一人,排除B;黄宗羲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也没有达到近代民主的高度,排除B。24.浙江历史上名人辈出,王守仁、黄宗羲、鲁迅就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一学生收集了他们的相关言论,下列有关他们的言论分析不正确的是:甲:“发窍之最深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A.甲为王守仁,“灵明”是人的心,主张人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B.乙为黄宗羲,其主张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的时代特点C.丙为鲁迅,“吃人的礼教”对封建礼教罪恶的揭露出自其短篇小说《祝福》D.上述言论反映儒学经历了宋明的改造融合、明末清初的批判启蒙、民国初期的彻底否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王守仁、黄宗羲和鲁迅。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A、B、D项的言论分析都\n是正确的,故排除。“吃人的礼教”对封建礼教罪恶的揭露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而非《祝福》,所以C项的分析不正确,故选C。【点睛】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一切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卷》请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试分析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1)核心:“仁”、“礼”。(4分)\n(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6分)政治:董仲舒的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家中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2分)经济: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分)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2分)其他答案: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和大一统观念适应皇权至上的需要;(2分)(3)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时代特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等(2分)政治:君主专制不断被强化(2分)思想:(1)程朱理学(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时代特征: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性质的思想产生(2分)其他答案:封建制度日趋衰落,(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结合所学,可以答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可见作者是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之所以这样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归纳。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也要结合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互动来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可见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则可以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作答。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李贽【名师点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一直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和热点。如何突破?首先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指儒家思想。然后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来龙去脉准确掌握,以此来夯实基本功。在做题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审题的环节。通常而言,涉及到的文言文并不可怕,只需要明白大意即可。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18\n世纪,中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是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黄宗羲等人及思想推崇备至。材料一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矣。——摘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材料二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定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请你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黄宗羲的思想。【答案】(1)“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以民为本,“天下主,君为客”;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君臣分治);宣称皇帝是天下厉害;君臣平等;限制君权;法治取代人治等思想。(回答其中的3点即得)(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黄宗羲“以民为本”的思想,超越传统“尊君重民”式的民本思想,具有民主启蒙的性质,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黄宗羲“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具有显明的早期民主色彩和思想解放的作用,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也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时代要求。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未能从根本上冲击儒学主流地位,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解析】(1)关于“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由材料“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可体现民本思想、保留君主制;关于“新见”,指不同于以往的思想见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可以体现反对君主专制;“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体现君臣平等思想。(2)第一小问,由材料“若以为其所定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n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否则难免有失偏颇。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要客观全面,不可片面绝对。第二小问,既要指出黄宗羲“以民为本”的思想,承前启后,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同时要指出,在资本主义萌芽程度低下的情况下,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黄宗羲的思想并未根本上冲击儒学主流地位,无法推动中国社会转型。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请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必须从中国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中国文化特征:重和谐与统一:说明: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贵和尚中”“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宋代张载,程颢,朱熹等都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一物”。评价:人在天地间需要调整、引导自然地功能,又必须遵循自然地变化规律。这种关系协调说不失为一种全面而辩证的观点。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的和谐。说明:儒家倡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存天理,灭人欲。评价:这种文化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和谐。这种文化特别强调家长的权威,强调子女对父母、妻子对丈夫、家庭成员对家长的绝对服从关系。把这种家长制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就是君主专制,君主是有绝对权威。由于以家庭和社会为单位,个人权利容易被忽视,容易压抑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利于个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地发挥注重实用说明: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言之必可行也”。《中庸》说:“是故君子耻有其言而无其行”。朱熹说:“理在事先,,故人须先“穷理”,王阳明针对理学偏离“现实”倾向提出“\n知行合一”。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评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四大发明”即是“实用技术”高度发达的证明。在造就有效的人生哲学和先期发达的实用技术的同时,也阻碍了思辨理性的发展和理论科学的进步,限制了竞争和冒险。西方文化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说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注重对自然的探讨,主张“天人相分”,注意深入事物的内部,探讨本质上的东西,尤其是重视理论上的总结思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展体现了西方人敢于冒险、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到18世纪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9世纪雨果的《海上劳工》、20世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人怎样在自然的征服中证明自我的价值。评价: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促使了自然科学的诞生。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引起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价值观的剧烈变化。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推崇理性精神说明:西方自古希腊起就发展出了鲜明的理性精神,它是西方哲学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即“爱智慧”,是对知识对理性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是向传统宗教神权、封建专制宣战的有力武器,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则把纯粹理性推向了极致。评价:理性精神的主轴是向自然索取,以技术为手段,以人与自然互动的每一轮先进认识,发达新一轮挑战。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哲学是人的理性发展的产物。推崇理性精神容易导致自大与傲慢的增长,利己主义和物质利益驱动下的竞争意识泛滥。个人至上【解析】本体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用历史对比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本题要求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必须全部加以论述,不是任选其一。此外我们要注意结合具体史实,不能空议论,要言之有物,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08 页数:22
价格:¥3 大小:43.1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