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B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B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曾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但到了宋代,出现了明显的反对的声音,李觐明确指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言”,批评孟子的言论有失偏颇,王安石也明确反对传统儒家“耻言理财”的主张,他们皆认为利欲“可言”。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理学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价值观念C.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遭到排斥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并发展壮大2.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3.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日益见长。杂家《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主要折射出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B.儒家独尊地位萌芽C.政治统一趋势日益明显D.传统文化体系确立4.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下列对这一主张最合理的解释是( )A.重视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和接纳C.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D.消除了天命对人事的影响支配5.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神话小说中的“八仙”均为凡人得道,分别代表着男、女、老、\n少、富、贵、贫、贱,是晚近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这种现象表明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外来宗教传播B.民间文化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D.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性特色浓厚6.《荀子·富国》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春秋繁露·奉本》则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两人观点A.完全相反B.如出一辙C.相互攻击D.彼此欣赏7.《论语》中记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钓而不纲,不射宿(君子钓鱼而不用网去捕鱼,射鸟不在他们睡觉的时候)”。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A.“仁”B.“礼”C.“道”D.“理”8.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9.董仲舒对汉武帝明确提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并提出将“废德教而任刑罚”更改为“任德教而不任刑”。这表明董仲舒主张A.清除法家的法治理论B.加强对老百姓的教化C.德治为治国唯一方法D.德刑并重以维护统治10.《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nB.蔡邕所书的石经字体一律采用小篆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11.汉武帝派董仲舒弟子吕步舒办理淮南狱案,吕步舒根据《春秋》断狱,无须奏请朝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这表明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B.汉代政治深受儒学影响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伦理成为日常规范12.宋代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最多时达300多所,成为文人思想传承与交流的主要阵地,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书院的大量出现A.确立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格局B.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崇尚空谈C.说明宋代官学发展严重滞后D.推动了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13.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记载了1192年朱熹与陆九渊进行学术辩论的“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材料反映了朱熹与陆九渊的重大差异是A.是否承认天理是宇宙本体B.是否注重品德修养C.对儒学研习的思路和方法D.是否受佛道的影响14.公元1181年,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感动不已,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陆九渊的讲习最能感动朱熹和众学生的应当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伦理纲常D.经世致用1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此文反映A.朱熹格物致知B.王阳明心外无理C.李贽革故鼎新\n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6.“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下列各项,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A.《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C.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D.黄宗羲曰:“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17.朱熹认为“理是条理,有文路子。至所以然,乃理也。……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各自各全具一太极耳”。据此可知,朱熹认为“理”A.是普遍规律普遍法则B.是本心和良知C.是万物本源是主观的D.主要是三纲五常18.清末维新人士谭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革命党人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明白宣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孙中山等则抽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分发革命同志。这主要是因为王、黄、顾的思想A.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性质B.打破了宋明理学的官方统治地位C.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D.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19.程朱理学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主张存天理,灭人欲B.饮食是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D.认可一部分私欲,主张个性适度自由2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云:“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己刻者皆追板烧之。”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A.崇尚思想自由、鼓励文化多样B.权力对思想文化的控制\nC.反对皇权专制、鼓吹士人议政D.鼓吹“早期民主思想”2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喜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揭露正统理学家的虚伪和欺诈C.要求破除对于孔子思想的迷信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22.“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该观点的是A.“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B.“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23.司马迁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绝不流于世俗的一个儒者,这与其他的儒家人物有本质区别。比如他反对在科学知识上附着宗教迷信,认为这会使人“拘而多畏”,他常批评“巫祝禨祥”的思想……这实际上挑战了A.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思想24.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n非这理。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材料四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3分)(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4)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3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26.【滚动考查欧洲启蒙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等方面已臻于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识,倒是我们传授给她们的;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她们的学生了。——伏尔泰《哲学辞典》材料二应该看到,科学和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狄德罗《狄德罗全集》(1)孔子思想的有哪些?(2)伏尔泰和狄德罗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n(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明是有结构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涵盖了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精神表现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是为文明素”。——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曾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但到了宋代,出现了明显的反对的声音,李觐明确指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言”,批评孟子的言论有失偏颇,王安石也明确反对传统儒家“耻言理财”的主张,他们皆认为利欲“可言”。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理学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价值观念C.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遭到排斥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并发展壮大【答案】B【解析】与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重义轻利”的思想明显不同,宋代李觐、王安石等人认为利欲“可言”,这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价值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是在南宋时确立的,与材料时间背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李觐只否定某个观点,没有排斥孟子思想,排除C项;工商皆本是明清时期的黄宗羲最早提出来的,排除D项。【点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n2.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选项D正确;材料强调统治者的驭人之术,严刑峻法并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选项B答非所问,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3.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日益见长。杂家《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主要折射出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B.儒家独尊地位萌芽C.政治统一趋势日益明显D.传统文化体系确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各学派思想趋于调和,体现了战国后期局势由局部统一走向大一统的政治趋势,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排除。B项,西汉时期在董仲舒的倡导下儒家走向独尊,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传统文化体系的确立,排除。4.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下列对这一主张最合理的解释是( )A.重视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和接纳C.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D.消除了天命对人事的影响支配【答案】A\n【解析】墨子反对天命决定命运,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可见其强调主观力量,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A正确;墨家学说并未得到统治阶级重视,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D表述绝对,排除。5.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神话小说中的“八仙”均为凡人得道,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是晚近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这种现象表明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外来宗教传播B.民间文化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D.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性特色浓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道教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神仙代表都是以普通平民百姓的形象出现的,也具有不同的身份象征,可以看出其由“神”向“人”不断世俗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外来的宗教文化通常需要借助传统民间思想的外衣进行传播,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显示了民间文化的特点,但没有显示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冲击,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地域性的特点,而是强调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排除D。6.《荀子·富国》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春秋繁露·奉本》则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两人观点A.完全相反B.如出一辙C.相互攻击D.彼此欣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贵贱有等,长幼有差”体现了荀子主张要求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材料“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说明了董仲舒也主张维护封建等级观念。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荀子、董仲舒7.《论语》中记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钓而不纲,不射宿(君子钓鱼而不用网去捕鱼,射鸟不在他们睡觉的时候)”。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nA.“仁”B.“礼”C.“道”D.“理”【答案】A【解析】材料中“爱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对孔子行为的描述,表达了孔子的仁爱之情。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分析可知,“礼”“道”“理”都不符合题意,排除。8.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的重视,秦国重视的是法家思想,故可排除A;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所以B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一信息可知,在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C;思想专制局面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D。9.董仲舒对汉武帝明确提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并提出将“废德教而任刑罚”更改为“任德教而不任刑”。这表明董仲舒主张A.清除法家的法治理论B.加强对老百姓的教化C.德治为治国唯一方法D.德刑并重以维护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任德教而不任刑”突出的是道德教化对百姓的重要性,B选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治国思想特点是外儒内法,A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唯一”,排除;材料未涉及刑法,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n10.《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蔡邕所书的石经字体一律采用小篆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意,蔡邕认为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俗儒牵强附会,会贻误后来的学子,所以就上书请求勘定“六经”上的文字,灵帝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立于太学门外成为后世儒生学习的标准,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提及焚书坑儒对儒家经典的影响,故排除。小篆为秦朝通行字体,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在于西汉时期,蔡邕所处东汉时期,故排除。11.汉武帝派董仲舒弟子吕步舒办理淮南狱案,吕步舒根据《春秋》断狱,无须奏请朝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这表明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B.汉代政治深受儒学影响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伦理成为日常规范【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吕步舒的行为是以儒家经义断案决狱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虽符合汉代的史实,但与题意不符;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12.宋代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最多时达300多所,成为文人思想传承与交流的主要阵地,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书院的大量出现A.确立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格局B.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崇尚空谈C.说明宋代官学发展严重滞后D.推动了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书院的大量出现有助于推动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与传播,“\n自由辩论的氛围空前浓厚”能够推动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故选D;两宋重文轻武格局的出现与当时的统治政策有关,与书院的大量出现无关,排除A;书院的大量出现并不一定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和官学发展严重滞后,排除BC。故选D。13.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记载了1192年朱熹与陆九渊进行学术辩论的“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材料反映了朱熹与陆九渊的重大差异是A.是否承认天理是宇宙本体B.是否注重品德修养C.对儒学研习的思路和方法D.是否受佛道的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反映出朱熹与陆九渊对儒学研习的思路和方法的不同。故答案为C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天理是宇宙本体、注重品德修养、受到佛道的影响,排除AB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点【名师点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点表现在:(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心外,先有理后有物;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心即是理”,理在心中。因此,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4.公元1181年,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感动不已,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陆九渊的讲习最能感动朱熹和众学生的应当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伦理纲常D.经世致用\n【答案】C【解析】本题实质考查朱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相同点,朱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都认为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都极力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C正确;A项不符合心学的求理方法,其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不是格物致知,这是二者的区别,所以排除A、B两项;D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排除。点睛:根据关键信息“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判断得出题目实质是让回答朱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相同点,然后有选项中选出二者思想的相同点即可。1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此文反映A.朱熹格物致知B.王阳明心外无理C.李贽革故鼎新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君子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不能只做些诗文等这些没有什么好处的雕虫小计,体现的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A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改革,故C项排除。16.“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下列各项,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A.《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C.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D.黄宗羲曰:“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人、桥、明月、窗子,自然天成,但风景相互依赖,体现道教学派顺其自然的思想。A讲求道德,积极有为,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老子属于大家学派学派创始人,材料体系那了事物逐渐的相互依赖关系,符合题意,故选B;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材料强调了为仁的方法,排除C;D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服务社会的积极有为的思想,排除D。点睛:本题的在于挖掘题干的哲理,从而确定思想派别,然后根据选项的思想派别来判断。\n17.朱熹认为“理是条理,有文路子。至所以然,乃理也。……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各自各全具一太极耳”。据此可知,朱熹认为“理”A.是普遍规律普遍法则B.是本心和良知C.是万物本源是主观的D.主要是三纲五常【答案】A【解析】“而万物各有禀受,各自各全具一太极耳”体现的是朱熹认为的理是大自然法则,故选A;BC选项是心学的主张,排除;D选项是董仲舒的思想,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18.清末维新人士谭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革命党人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明白宣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孙中山等则抽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分发革命同志。这主要是因为王、黄、顾的思想A.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性质B.打破了宋明理学的官方统治地位C.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D.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三人的思想具有早期民主启蒙作用,所以得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推崇。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早期民主启蒙19.程朱理学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主张存天理,灭人欲B.饮食是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D.认可一部分私欲,主张个性适度自由【答案】C【解析】\n根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而超出道德允许的范围的欲望则要消灭,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强调饮食是人欲,但“人欲中自有天理”,天理即纲常伦理道德,说明程朱理学对饮食是有道德要求的,故B项错误;认可人的私欲不等于主张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2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云:“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己刻者皆追板烧之。”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A.崇尚思想自由、鼓励文化多样B.权力对思想文化的控制C.反对皇权专制、鼓吹士人议政D.鼓吹“早期民主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己刻者皆追板烧之”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文化专制,专制权力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专制,没有体现崇尚思想自由、鼓励文化多样,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反对皇权专制、鼓吹士人议政,而是强调文化专制,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鼓吹“早期民主思想”,而是强调文化专制,排除D。2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喜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揭露正统理学家的虚伪和欺诈C.要求破除对于孔子思想的迷信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答案】D【解析】据材料李贽称赞“喜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等信息表明,李贽反对重男轻女、君为臣纲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不仅体现其反对重男轻女,而且还有自由恋爱、农民起义等观点,A片面;材料没有涉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的批判,故B与材料无关;破除对于孔子思想的迷信是指李贽宣称“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而材料未体现,C错误。22.“\n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该观点的是A.“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B.“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答案】C【解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的是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得失荣辱安危的胸怀,强调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气节,是中华民族性格中的积极因素,C项正确;“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是理学造成的弊端,A错误;B项主张平等,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排除。【点睛】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理学的积极作用。23.司马迁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绝不流于世俗的一个儒者,这与其他的儒家人物有本质区别。比如他反对在科学知识上附着宗教迷信,认为这会使人“拘而多畏”,他常批评“巫祝禨祥”的思想……这实际上挑战了A.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思想【答案】B【解析】题干体现了司马迁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与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背道而驰,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4.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答案】D【解析】\n试题分析:从对“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和“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可知该思想家应当是王夫之。在以上四位明清思想家中,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论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为D。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排除AB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材料四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3分)(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4)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3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n【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3)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4)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1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1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应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原则;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等)(2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材料一内容非常简单,三句话三个观点。第一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表明观点是主张实行仁政。第二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表明老子的无为观点。第三句“明法者强,慢法者弱。”表明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2)第二问,本题考查理学发展的特点。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是因为汉唐儒学出现了统治危机,原来的神学思想受到了挑战,所以宋代的儒学家们重新整合了儒学,把儒家的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高度,符合当时的统治需要,后来逐渐确立统治地位。(3)第三问,材料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4)第四问,有关于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内容来分析归纳。李贽是反对神圣孔孟思想的,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关于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的问题,注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问题来分析整理即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26.【滚动考查欧洲启蒙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等方面已臻于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识,倒是我们传授给她们的;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她们的学生了。——伏尔泰《哲学辞典》材料二\n应该看到,科学和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狄德罗《狄德罗全集》(1)孔子思想的有哪些?(2)伏尔泰和狄德罗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答案】(1)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2)伏尔泰赞扬甚至美化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视为楷模。狄德罗贬斥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伏尔泰: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不提倡神学、倡导理性和仁政思想可以为其理论提供依据,因此高度赞扬中国文化。。但也存在过度美华中国文化,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弊端。狄德罗:从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及社会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中国文化,贬斥中国文化,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成就。分(酌情给分)(3)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思想成果是一道识记性问题,主要包括仁和礼、有教无类等。(2)伏尔泰是赞美中国文化而狄德罗则批判中国文化,这是因为二者看待中国文化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伏尔泰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理性和仁政思想,而狄德罗则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中国文化。(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回答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明是有结构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涵盖了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精神表现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是为文明素”。——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n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结构.论点:古代中华农耕文明主要由儒家价值观、人本精神、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组成.论证:从文明的精神层面看,战国时儒家的仁礼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宋明理学强调人的道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都体现了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文明的价值层面看,西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宋明以来,理学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从文明的方式来看,春秋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产生方式.秦以后确立的中央集权制适应了经济基础的需要,历代不断加以完善发展,成为古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政治制度.示例二论题: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构论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主要由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人文主义精神、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和民主代议制组成.论证:从文明的精神层面看,近代西方文明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文明的核心价值看,西方文明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从文明的方式来看,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确立了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工业化.在自由平等观念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并逐渐完善,成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基本政治制度.【解析】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一)论题(2分)。论题须围绕“文明的结构”展开,才可得2分,如果跑题,不得分。(二)论点(2分)。论点也就是结论。结论须说清楚文明的代表及其组成的要素(2个以上要素),才可得2分。(1)如果论题包含了论点,可得4分。(2)如果只有论题并没有观点,只可得2分。(3)由于答题习惯,考生的观点往往放在行文末尾,如合符要求,同样给分。(三)结合史料,有2-3个史实做支撑(4分)。(四)具体论证(4分)。紧扣论题和论点,论证有逻辑,史论结合。\n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示例一:第一.根据材料文明的结构包含方式、价值、精神三方面,以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结构为例,概括观点为古代中华农耕文明主要由儒家价值观、人本精神、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组成。第二.围绕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关于文明的精神层面可从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关于文明的价值层面可从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方面进行分析;关于文明的方式层面可从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升华总结为由儒家价值观、人本精神、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组成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示例一:第一.根据材料文明的结构包含方式、价值、精神三方面,以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构为例,概括观点为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主要由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人文主义精神、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和民主代议制组成。第二.围绕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关于文明的精神层面可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关于文明的价值层面可从西方文明最核心的价值--自由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关于文明的方式层面可从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升华总结为由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人文主义精神、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和民主代议制组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辉煌灿烂、影响深远。(考生还可选取古希腊罗马文明、近代中国文明、新中国文明、苏联社会主义文明等论题来进行阐述,论述结构包含方式、价值、精神三方面,答题时分别答出三方面的内容即可,注意要史论结合,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古代中华农耕文明主要由儒家价值观、人本精神、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主要由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人文主义精神、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和民主代议制”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版带解析)
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十五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课时规范练36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B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A卷(Word版带解析)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2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401280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07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08
页数:21
价格:¥3
大小:41.5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