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外交含解析202303221136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十八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外交(40分钟 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陈毅同志曾写诗赞道:“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B.重庆谈判C.解放南京D.开国大典【解析】选D。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天安门”“红五星”“山河改”可知,这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故D正确;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2.(2021·玉溪模拟)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由此可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的职能是(  )A.会议代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B.由“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特邀”等组成C.具有广泛性、民主性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解析】选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故D符合题意;“各个阶层”表述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B、C只是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的构成及特征,不符合题干中“职能”的设问,故不符合题意。【加固训练】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这反映出新政权(  )A.实行多党执政方式B.是无产阶级的政权C.实行包容性的民主D.得到全国人民拥护\n【解析】选C。据材料“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可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体现了多党团结合作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具有包容性的民主,故选C。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体现了多党团结协作建国,而非多党执政,排除A;依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来源,而未涉及全国人民的拥护,排除D。3.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尽管人民对选举没有了解,但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这说明(  )A.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日益扩大B.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C.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可以得出,民主的主体广泛,故选C。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这是为全国人大召开做准备,排除A;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是改革开放后,排除B;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这是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做准备,进而完成宪法的制定工作,不属于依法治国,排除D。4.工业化时期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解析】选A。“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正确;B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排除;C、D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均排除。\n5.(2021·铜仁模拟)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解析】选C。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是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必须走出去”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再是内向性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非日内瓦会议后,所以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只能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逐渐变成正常化的外交,故C正确,D错误;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不是华夷外交,“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错误,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错误。6.1954年7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门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毛泽东十分同意这个看法,他说:“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C.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D.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解析】选A。1953年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描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体现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下我国积极展开外交,故选A;“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可见苏联对中国有很强的影响力,排除B;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7月,排除C;“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D。7.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下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n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B.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解析】选D。“《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表明美国当时仍然坚持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拒绝与中国代表接触,故选D;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排除A;漫画没有涉及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排除B;新中国在建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排除C。8.牛军在《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解析】选C。材料表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中国外交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C正确;A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属于新时期外交特点;D为倒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9.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表明新中国(  )A.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B.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C.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D.已经和美国改善关系\n【解析】选B。A说法很明显不符合事实;C指的是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D中美关系改善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答案为B。10.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外交成果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解析】选C。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可知这些成果是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下取得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选C;不结盟外交是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排除B;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所以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排除D。11.(2021·贵阳模拟)1960年11月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但到了1970年,美国国务卿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美大使级会谈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举行,并在讲话中反复说了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官方发言人第一次使用这个正式名称。这种变化反映了(  )A.美国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中美外交关系逐步走向缓和D.中美关系必将一直一帆风顺\n【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与题意相符,故选C;1970年,美国并未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故A错误;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符,故B错误;中美关系改善之后曲折发展,故D错误。12.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伊朗、比利时等9国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解析】选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材料中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后,故A错误;材料中提到的是尼日利亚等9国与中国的建立,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B错误;1971年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落后,故C错误;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持,有助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大主席,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材料二 1964-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会议通过反对弃权1964年4057131970年5149251971年763517材料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8分)(2)材料二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9分)(3)材料三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应如何理解?(8分)【解析】本题围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曲折过程命题,注意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有机关联。第(1)题“政治要求”从材料一中可以找到答案;原因可结合课本知识回答。第(2)\n题要注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应抓“恢复”说明是“历史上的转折点”。答案:(1)政治要求: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原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8分)(2)变化: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的支持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主张正义的国家的支持。(9分)(3)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动摇。(8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演变一、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1.两岸关系的发展(1)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2)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3)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1)国际因素(2)中共对台政策(3)台湾内部因素3.两岸交流的现况4.当前的两岸问题的焦点:统独之争材料反映了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目录。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所谓“修改”,即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如本题从政治角度来看,可以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理由是美苏全面冷战,台海分裂;可以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n理由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角度回答。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角度回答。答案:建议1: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4分)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8分)建议2: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4分)理由: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台海分裂程度。(8分)建议3: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4分)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8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31 页数:8
价格:¥3 大小:154.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