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技文教含解析202303221138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十九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技文教(40分钟 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陈云在谈“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比例时认为,轻工业增产问题主要受制于原料而非投资,并肯定轻重工业投资比例适当。周恩来也认同该论断。这表明当时( )A.发展农业和重工业的现实迫切性B.轻工业比例过低制约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已经积重难返D.部分领导人高估了当时经济形势【解析】选A。轻工业的原料和设备主要来自农业和重工业,所以陈云、周恩来当时判断是科学的,中国必须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否则在没有原料和设备的情况下,即便是增加轻工业投资建立了工厂,轻工业产品也无法生产出来,故A正确,D错误;材料没有论及轻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B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可以通过投资政策引导改进的,故C错误。2.(2021·铜仁模拟)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每家一个粮本,凭粮本供应粮食,禁止粮食自由买卖。这项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土地改革的完成C.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展开D.保证了市场的粮食供应【解析】选C。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目的是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故选C;粮食统购统销,禁止粮食自由买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B;粮食统购统销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不能保证市场的粮食供应,排除D。【加固训练】\n当时,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军工44个,机械24个,冶金20个,化工7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能源工业52个,项目覆盖了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C.基本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可以推断,“当时”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再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这些重大项目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且覆盖范围广泛,所以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工业实力,有利于新中国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存在国民党经济封锁的现象,排除A;解放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事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并没有提到农业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所以无法看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否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排除D。3.(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如图为我国1952年底到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标志(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解析】选A。据材料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故A正确;B到1965年基本完成,排除;C不是经济变化方面的内容,排除;本题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故D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4.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nA.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稳步中前进B.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C.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D.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解析】选B。1960年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引水上山抗旱生产,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故选B;工业化稳步前进不符合经济困难的史实和材料主旨,排除A;生产关系改革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与水利无关,且20世纪60年代农村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间错误,排除D。5.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计算单位计划最终完成比计划增长%拖拉机标准台514612000133.2机耕面积万亩7582754263.3据表中信息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解析】选B。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产量和机耕面积都比计划要增长若干倍,再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可知,表中信息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B;题干提及了拖拉机的产量,这不是工业布局问题,排除A;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C;在“大跃进”时期,生产领域出现了冒进现象,排除D。6.(2021·文山模拟)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n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B.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C.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D.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解析】选C。由于“大跃进”运动,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工农业比例失调,国民经济出现巨大波动,导致城市的就业、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国家不得不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市镇建制。1962年的规定提高了设市的标准,实际上是八字方针的表现,调整已经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故C正确;A时间不符;B错在“中断”;D中“停滞”错误。7.(2021·贵阳模拟)“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的56个项目,大部分是重工业,绝大多数是中国新兴部门的企业,其中国防工业占相当大比重。这些项目的引进( )A.根源于苏联发展模式影响B.服务于实现三大改造C.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短板D.奠定了经济发展格局【解析】选C。由“绝大多数是中国新兴部门的企业”可以判断,“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华项目有利于填补中国工业的空白,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由此可以弥补经济发展短板,故选C;苏联援华项目是苏联政府应中国请求对华援助,其根源是中国生产建设的需要,而非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故排除A;“一五”计划是三大改造政策出台的现实动机之一,故排除B;经济格局包括经济重心、工农业布局等内容,受到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远非一些外资项目的引进所能改变,故排除D。8.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B.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n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解析】选C。根据材料“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可知,描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倾向,故A错误;同理,这种简单美化与“双百”方针相悖,故B错误;根据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可知,强调文艺对社会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故C正确;根据材料“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可知,并不能表现科学和文学的繁荣,故D错误。9.(2021·贵阳模拟)下图的老照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开展扫盲学习的作品,该作品( )A.展现了农村落实新中国全面教育的方针B.描绘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义务教育发展C.体现了在科教兴国方针引领下自主学习D.倡导教育是为工农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解析】选D。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农村开展扫盲运动是此方针的一个体现,老照片的时间是1951—1952年,D符合题意;全面教育方针是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时间不符,A排除;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义务教育,时间不符,B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时间不符,C排除。10.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 )时间1949年1953年1956年文科学生占比10%14.90%9%A.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n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解析】选A。据图表信息可知,1949—1956年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是受到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故选A。材料强调文科生占比不断降低,并不涉及教育体制,排除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表述的是国家调整高校专业而不是国民经济,排除D。11.1977年9月邓小平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说道:“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结果B.贯彻“双百”方针的结果C.受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D.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解析】选D。1977年邓小平提出要重视科学、教育,这是“文化大革命”后对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D正确。1978年5月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C;“双百”方针是繁荣学术和文艺的方针,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1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以后,充分利用这些新闻媒体,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由此可知,新中国( )A.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C.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解析】选C。根据材料“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可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的管理,故选C;材料的主旨是党和政府对舆论的重视和意识形态的管理,排除A;同理,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事业,排除B;根据材料“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可知,党和政府重视对新闻媒体的管理,排除D。\n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他们有内外号之分,内号的工匠于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则在家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外号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部分,但要优先完成领织的劳役,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匹数量不足,行文各地织染局,在常额之外增派“急缺段匹”,专供内府喜庆及皇帝颁赏之用,“其段有纶丝、纱罗、绫绸、绢锦;其色有大红、浅色;其花样有彩桩、织金、闪色、蟒、龙、飞鱼、斗牛缠身胸背,工甚烦琐”。——摘编自张忠民《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材料二 1951年上海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大部分丝织厂均系接受中国蚕丝公司的加工代织。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造工厂的生产装备。织绸业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保持了每台丝织机年提供出口绸超万米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成本、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按定额完成率优劣给予合理分配,使生产厂不因品种安排难易和单位产品利润不合理而受到影响,从而使这一时期各项经济指标都创历史最好水平。——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丝绸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上海国有丝织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其与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相似之处。(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得出其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沉重压迫;根据材料一“内号的工匠于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则在家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外号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部分”得出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匹数量不足,行文各地织染局”得出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等。第二问影响,根据材料一“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得出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一“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得出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第(2)题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951\n年上海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得出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根据材料二“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造工厂的生产装备”得出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二“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得出注重业内分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第二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二“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成本、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可得出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根据材料二“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可得出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根据材料一“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可得出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答案:(1)特点:工匠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沉重压迫;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6分)影响: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6分)(2)原因: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注重业内分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9分)相同之处: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4分)14.(12分)(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畅销书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同类书中销量最大、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它是时代的符号和标志,是反映历史特征、历史主题的载体,是记录时代精神、大众心态的媒介。1949年10月至1957年5月的部分畅销书统计表种类书名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累计印刷量政治理论宣传《婚姻法图解通俗本》1951年华东人民出版社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1150万册 《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1952年中南人民出版社艾寒松1000多万册 《毛泽东选集》1951年人民出版社毛泽东1000多万册 革命文学《铁道游击队(连环画)》195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刘知侠著、丁斌曾、韩和平绘画3651万册 《把一切献给党》1953年工人出版社吴运锋408万册《保卫延安》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杜鹏程238万册\n外国文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195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苏)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209万册《牛虻》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爱尔兰)伏尼契222万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苏)奥斯特洛夫斯基207万册工具科普《性的知识》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文斌915万册《一九五二年新历书》1951年华东人民出版社本社编830万册《农民识字课本》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张星五300万册传统古典文学《三国演义》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罗贯中646万册《西游记》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吴承恩379万册《红楼梦》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曹雪芹284万册现代文学《呐喊》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333万册《彷徨》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326万册《家》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154万册 ——据易图强《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历史活动课堂讨论话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话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提炼出主题为1949-1957年畅销书目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时代特征。论述时结合1949-1957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展开,每一部分都注意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相联系,如“一五”\n计划、三大改造、“双百”方针、“一边倒”等。同时要联系到国际背景,最后总结得出主题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时代阶段特点相符。答案:示例一:话题:1949-1957年畅销书目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时代特征。(2分)1949-1957年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中政治理论、政策宣传和革命文学类出版量最大,现代文学中也以进步作家批判旧社会的作品为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主题,以及培植广大民众的革命英雄崇拜情结,传播爱国爱党爱人民,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外国文学中苏联作品大量出版与畅销反映了在战后两极格局和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下全国学习苏联的热潮。在古典文学中四大名著出版量最大,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兵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旧小说与传统文化得以继承。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民众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体现在科普工具畅销书目中。(8分)综上,1949-1957年的畅销书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整体上呈现生动活泼的气象,反映了此时期废旧立新,“百花齐放”的时代状态。(2分)示例二:话题:1949-1957年苏联文学作品畅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2分)新中国建立于战后两极格局下,由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的政策,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战略,因此在对外关系上,将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放在第一位,首先与苏联结成同盟;苏联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在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上有充足的经验,这些是50年代的新中国需要主动学习和借鉴的;新中国建立初文化建设刚刚展开,符合社会主义新思想新精神,体现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文艺作品相当稀少,而苏联革命文学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因此需要引进苏联文学;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新中国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给予积极的帮助,新中国各界人民掀起了向苏联全面学习的热潮。(8分)综上,在20世纪50年代大量引进出版苏联的图书文集是历史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国内的时代阶段特点。(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