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含解析202303221110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二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40分钟 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西南四省八校联考)《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以民为本C.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D.主张克己复礼【解析】选A。从材料可知,孔子强调天时与人的结合,体现了他的思想中有人文主义色彩,更加关注人的命运,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天子权威的问题,排除C;D与主旨无关,排除D。2.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解析】选D。材料中“体政”“正民”“礼之可以为国”“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等信息表明,礼乐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国家和统治集团的秩序和利益,在加强对人民统治方面与刑政具有同样的社会影响力与政治功能,彰显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作为齐家治国的方式,故选D;B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君臣间的关系,故排除;A、C的表述均无法体现题目中的父子间、兄弟间、夫妻间等关系,故排除。3.(2021·安顺模拟)《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先代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加强对人民约束的法家思想,故B正确。\n4.下表为儒家与法家的吏治观,据此可知( )儒家吏治观法家吏治观贤者居位:德治强者为王:刑治从道不从君君主至上“出于公心”的荐贤制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内举不避亲”厉行回避制主信忠臣以私制私,设事防事A.两者奉行相似的选官标准B.儒家吏治目的在于维护民权C.两者对人性的理解不同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解析】选C。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与法家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从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君主统治,故C正确;A错误,儒家主张“出于公心”的举荐制,“内举不避亲”,法家主张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厉行回避制,两者奉行不同的选官标准;B错误,儒家吏治目的不在于维护民权;D错误,两者没有优劣之分。【易混易错】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5.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该思想家属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选C。材料信息“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说明该思想家主张顺应自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道家思想,故C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故A错误;法家主张严厉的刑罚,故B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D错误。6.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说明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n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解析】选D。“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作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多次劝说君主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不听劝,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他更贤明的人当君主,可见A、B、C与题干意思不符,错误;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君与臣要“道”相同,故D正确。【拓展延伸】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荀子指出“天行有常”,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既不具有目的性,也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荀子对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作出了可贵的理论贡献,为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的天人之辩奠定了唯物论的思想基础。7.《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声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解析】选B。题干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强调声乐及相信命运造成的铺张浪费和人的懒惰,而这并不是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根源应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适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故A错误;墨家批判儒家的铺张浪费,主张节俭,这说明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故B正确;儒墨社会关注点都是如何稳定社会,故C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D错误。8.(2021·曲靖模拟)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n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才能稳定社会秩序,韩非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的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被统治阶层,排除C。9.(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 )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D.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结果【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私学兴起使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从而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故B正确;春秋时期私学没有取代官学,排除A;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与私学兴起无关,排除C;私学兴起促进了百家争鸣,D因果倒置,排除。10.《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这一做法旨在( )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解析】选A。由“《仲尼弟子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可以看出学术的变化以及继承的关系,故A正确;“《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不能体现体例的完整,故B错误;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错误;“《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只是讲了这个著作的一个编写原则,无法体现多元化,故D错误。11.《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国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这反映了当时( )A.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B.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C.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nD.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解析】选D。由材料中“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可知周代有专门的官职来负责医药事务,还有针对医师的考核政策,故D正确。材料强调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不同的级别和俸禄,而不是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故A错误。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排除。邦国认同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C排除。12.《诗》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解析】选C。《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诗》在孔子之后逐渐成为“经”,成了承载儒家正统观念的载体。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经》。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六)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摘自《论语》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摘自《荀子·大略》材料三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周文疲敝”。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的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n——牟宗三(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2)据材料二,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8分)(3)根据材料三,“周文疲敝”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敝”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敝”的主张?(9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问,《法经》产生的时代是战国时期,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回答。第(2)题,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概括。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回答;第二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第三问,结合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回答。答案:(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法律精华;以刑法为主。(4分)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法轻礼。(4分)(2)特点:孔子:重德轻刑(德主刑辅);荀子:刑德(礼法)并重。(8分)(3)涵义:宗法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崩溃。(2分)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3分)主张:儒家提倡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4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n【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2分)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这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10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