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精练提分1选择判断要精准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4

2/54

3/54

4/54

剩余5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n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精练提分1选择判断要精准\n1高效突破·强技法2易错清零·免失误\n高效突破·强技法\n古诗鉴赏选择题题型特点考查角度一是微观角度,考查对古代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二是宏观角度,对诗歌的主题或写法进行综合评价及赏析。考查形式4选1客观选择题。选项设置一种是对词句的理解,设误或为曲解,或为无中生有;另一种是对诗词中个别诗句技巧的赏析。设误形式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情感分析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n古诗选择题涉猎面非常广,涉及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各个层面,实为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要熟知选项设置和设误形式,熟练掌握读诗的正确方法,精准判断,突破诗歌选择题。一、精准判断古诗鉴赏选择题五注意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考查点很细,覆盖面很广。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须从整体到细节,仔细阅读,先内容后手法,逐字逐句琢磨分析,并注意如下角度:\n1.知人。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注意诗歌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创作倾向、作品风格特点等。除时代信息外,我国古代士子的人生之路,也有许多带有共性的地方,对其作品写作的人生阶段的把握,也能给我们提供解读诗歌内容情感的思路。2.知言。古代诗歌语言“别是一家”,凝练、概括、含蓄而富有跳跃性,间或有倒装、意象铺陈等特点,即所谓“诗家语”。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一扫而过,否则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由字词到句意,由句意到全诗,边读边想,力求还原诗歌画面。\n3.知体。诗歌的体裁不同,题材不同,内容和手法也不相同。如果是写人叙事诗,则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形象性;如果是写景抒情诗,则从所写的景物入手,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4.知法。对诗歌的鉴赏,除要注意正确的读诗方法,从标题到作者,从正文到注释,全面细读外,还要知道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表现技巧等。\n5.知结构。诗歌结构的不同,分析时有不同的技巧,我们要确知诗词的结构特点有哪些。律诗常见结构:①四分法(一般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②二分法: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绝句常见结构: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词的常见结构,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n二、精准判断古诗鉴赏选择题有效解题步骤解题步骤阐释第一步: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细读四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出的词语与四要素进行对应分析。\n解题步骤阐释第二步:运用知识作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运用前面所讲知识,结合诗歌进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①逐一比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②综合比对。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第三步: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对四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比如在判断D的时候,要联系A、B、C理解、判断。还要用好排除法。\n(2021·长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n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但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n第一步: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但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n第二步:运用知识作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选项对应的诗歌内容分析推断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这两句描写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写出了刺史的尊贵和威严,结合后文“自惭”诗句来看,不是自夸,而是揭示“自惭”的原因。\n选项对应的诗歌内容分析推断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这几句的意思是: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凉。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写出了宴会环境及自己久病初愈的欣喜轻松心情。\n选项对应的诗歌内容分析推断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结合注释,知道“理会”指通达事理,再结合“遣”“忘”等字词,基本就理解了这两句诗的内容: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n选项对应的诗歌内容分析推断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全诗内容“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说法是对的,如“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是描写,“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是叙述,“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是议论。本诗表现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一句是说刺史地位的尊贵,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n第三步: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闲适的情趣”分析错误。【答案】D\n易错清零·免失误\n古诗鉴赏综合选择题主要从形象、语言、内容情感、表达技巧方面设误。1.形象画面的判断。设误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考生往往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造成失误。易错盘点不清楚古代诗歌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不会巧妙比对\n2.鉴赏语言方面。设误类型:词句解释错误、语言风格(特色)错误。考生不会借助语境理解词句意思;不会根据诗歌语言,判断风格(特色)。3.内容感情判断。设误类型: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考生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造成失误。\n4.考查表达技巧。设误类型: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考生对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足,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造成失误。\n【增分有术】熟知古诗鉴赏9大设误方式,识破“答题陷阱”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n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9大设误方式设误方式错项示例原诗错用分析判别技法1.错解词语意思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2.错解诗句意思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n设误方式错项示例原诗错用分析判别技法3.艺术手法辨析错误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池上早秋①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注】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4.思想感情分析错误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5.忽视注释致误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之情。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n设误方式错项示例原诗错用分析判别技法6.形象特点(或景物气氛)概括不当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意境特点“清新明亮”概括不当,应为“凄清孤寂”。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7.典故分析错误“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注: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8.主旨意图理解偏差“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不能回国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9.语言风格表述不当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错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n角度一 内容感情判断【设误类型】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失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n【对症演练】(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n【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n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n【满分攻略】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意在强调祖国山河的壮丽和英雄人物的辈出,并没有“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望其早归”理解错误,该典故是鼓励友人建功立业的;D项,“儿女泪,君休滴”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勉,不是“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答案】A\n角度二 形象画面的判断【设误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失误原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n【对症演练】(2021·襄阳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南乡子陆游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n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词表现词人早年进入京都,广交名人雅士,踌躇满志的情怀。B.词中一个“梦”字,写出了词人无尽的心酸和对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C.“客路萧萧两鬓秋”,词人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生活艰辛是其华发早生的根本原因。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词人壮志难酬、愁苦不堪的形象。\n【满分攻略】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分析。这里词将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早年青春年少,而今年老体衰。早年结交名人雅士,志得意满,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壮志难酬,万事皆休。C项,联系词人所处的山河破碎的南宋时代和以抗金报国、收复失地为己任,却总被闲置不用而愁苦的生平,不难得出“词人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生活艰辛”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词人“两鬓秋”的根本原因。“两鬓秋”主要应该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所导致的。【答案】C\n角度三 表达技巧的判断【设误类型】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失误原因】或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足,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n【对症演练】(2021·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游凤林寺西岭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n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调轻快。B.颔联描写了雾霭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C.颈联对仗工稳,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意款洽,逸兴遄飞。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n【满分攻略】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对诗歌表达方式及其内容的分析。分析诗歌的题目以及诗歌的内容,考生可以看出此诗叙述了诗人与友人游山、玩水、品酒、歌咏之乐事。A项,首联点题,点出春游之事,“共喜”等词清新、轻快。B项,颔联是对山中景色的描写,从“烟容”“远树”“春色”“幽山”等关键词,可知描写的具体内容。且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诗人心情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nC项,颈联,“壶酒”“琴歌”是诗人同友人游玩中发生的乐事——品酒、歌咏,“朋情洽”“野兴闲”是对情感和心情的直接抒发,故“借景抒情”理解错误。D项,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诗人与友人春游之事,意境清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答案】C\n角度四 语言特点的判断【设误类型】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类型。【失误原因】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n【对症演练】(2021·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①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n【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n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看似寻常,但特别点明的“手种”“二百”却表现了诗人对柑树的喜爱。B.“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如在目前,也直接点出诗人遍览城隅的兴致。C.“喷雪”“垂珠”都是想象之景,分别比喻怒放的花朵和累累的硕果。D.“闻”将花开的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n【满分攻略】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B项,“直接点出诗人遍览城隅的兴致”错误。诗歌通过种柑树一事,反映了诗人贬官柳州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首联表现诗人对柑树的喜爱,“遍”字陈述的对象是柑叶,写其在春天生长的繁盛之状,暗示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颔联一正一反两个典故,赞赏柑树不慕荣利的坚贞品质;颈联“喷雪”“垂珠”出于想象,先写怒放的花朵,再写累累的硕果,渲染繁盛景象;尾联故作达观之语,暗含受贬委屈之意。【答案】B\n1.(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刘长卿①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欃枪②懒息机。\n【注】①刘长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写此诗正值安史之乱。②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此处喻指叛乱、动乱。\n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了题目,“陷百重围”的意思是作者的家乡已陷入了严重的战乱之中。B.颔联所写之景阔大,其“万里无人去”“千山空鸟飞”带有很浓郁的荒凉意味。C.颈联描写了孤舟在水面上行进、远方树木苍苍之景,暗示作者即将乘舟归乡。D.尾联中的“白鸥”“渔父”都是田园生活的意象,这表明作者原有弃官之意。C\n【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暗示作者即将乘舟归乡”有误,依据尾联“未扫欃枪懒息机”,表示不扫除战乱绝不停息。此处以景渲染诗人内心的凄凉。故选C。\n2.(2021·浙江省高三1月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 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n【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所住的宫阙。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员。②慵:懒。\n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B.词人以“插梅花醉洛阳,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D.“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C\n【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错,此处词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0 09:00:06 页数:54
价格:¥3 大小:1.1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