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⑥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④不逾矩________(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日: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可以为师矣C.而: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D.时:①学而时习之   ②元方时年七岁(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结合实际谈谈对你的启发。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各有所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每个人都要保持谦虚的态度。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八章①子日:“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②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③子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④子夏日:“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第19页共19页,⑤子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⑥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⑦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⑧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博学而笃志      ②即之也温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乙]戴安道①既厉操②东山,而其兄③欲建式遏④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戴安道:人名,即戴逵。②厉操:磨炼情操,使情操高尚,指隐居。③其兄:指裁逯。④式遏:指阻止害民之事,保卫国家。(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或短语。①寒雪日内集(________)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③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④家弟不改其乐(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9页共19页,A.[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简练词意隽永的特点,[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乙]文则没有。B.[甲]文先交代咏雪的背景,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层次分明;[乙]文则先叙事,然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C.[甲]文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乙]文则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志向。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刻画人物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4)[甲]文中太傅为什么“大笑乐”?(5)[乙]文中“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这表明了兄弟二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19页共19页,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D.华捉而掷去之/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理解:从话语中,可见友人是一个只会怪罪他人,不会反省自己的人。(4)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5)《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甲)(乙)(丙)文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三则故事。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最喜欢三则故事中的哪一个孩子,为什么?5.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诺,期返而食。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第19页共19页,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乙   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④不记录。檀越⑤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注释)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遽(jù):匆忙。⑤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2)下列画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C.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抵押)D.辄以金之半仰酬(酬金)(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②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4)甑彬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文中事例作简要分析。7.课外阅读蔡洪赴洛第19页共19页,   蔡洪①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③,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④握之璧⑤不必采于昆仓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⑥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⑦,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蔡洪:字叔开,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有才名。②仄陋:同“侧陋”,指出身卑微。③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吴人,西晋灭吴,所以这样说。④盈:满,满满的。⑤璧:圆形的玉。⑥常:通常的、固定的。⑦邑:城市、县。⑧苗裔:后裔、后代。(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采贤俊于岩穴/贤哉,回也B.亡国之余/亡处亡气C.有何异才而应斯举/逝者如斯夫D.何必常处/将复何及(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3)选文中的蔡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面对无礼的刁难都能有力回应。请分析两人的回应方式有什么不同?第19页共19页,答案解析部分一、文言文阅读1.【答案】(1)同"悦",愉快;竭尽自己的心力;自我检查、反省;越过(2)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②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C(4)(示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按时复习,不断巩固,才能够真正掌握,理解其中深意。(示例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宽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自己,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朋友。(示例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交往要有信用,对待朋友要守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滋养友谊让友情长长久久。【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语境,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如“说”为通假字,同“悦",愉快。(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①知,了解。而,表转折,却。愠,生气,恼怒。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君子,指有才德的人。②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可以,可以凭借。为,做。(3)A.每天/日子。B.替/做。C.都是连词,表顺承。D.按时/当时。(4)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写出句子对自己的启示,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交友修养等方面来谈。故答案为:(1)1、同"悦",愉快2、竭尽自己的心力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2)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②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C(4)(示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按时复习,不断巩固,才能够真正掌握,理解其中深意。(示例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宽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自己,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朋友。(示例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交往要有信用,对待朋友要守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滋养友谊让友情长长久久。第19页共19页,【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字词的含义。(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答题步骤是: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2.【答案】(1)坚定;接近(走近,靠近)(2)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3)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4)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为政》)②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③孔子说:“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才能,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公》)④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子张》)⑤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里仁》)⑥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学而》)⑦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⑧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坚守道义,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卫灵公》)【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1)要结合语境解释词义。①句译为“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去向”,笃,坚定。②句译为“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即,接近,靠近。第19页共19页,(2)解答此题,要遵循“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①要抓住关键词语的解释:两个“而"均表转折,译为“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②要抓住关键词语的解释:“讷",说话谨慎寡言;“而”,表转折,译为“但是";“敏",敏捷。(3)解答本题,先了解“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然后在选文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第③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意思是: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才能,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最后分析第③章中君子具有的品德:“不病人之不已知”表现了君子不重名望,“病无能”表现了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4)由第⑦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看出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由第⑧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这便是小人和君子的不同之处,分别总结概括即可。故答案为:(1)1、坚定2、接近(走近,靠近)(2)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3)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4)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在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悟文本,理解文意,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3.【答案】(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相比;不如,不及;我弟弟(2)①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②你们兄弟二人的志趣事业,为什么那么不同(悬殊)呢?(3)D(4)因为侄女将大雪比作乘风起舞的柳絮,生动传神有艺术韵味,所以他高兴地“大笑”。(5)哥哥戴逯积极进取,渴望保家卫园,建功立业;弟弟戴逵洁身自好,追求个人身心修养。这两种人生态度都值得肯定。【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第19页共19页,【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內集:把家里人聚集起来。②句意为: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③句意为: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未若:不如,不及。④句意为:舍弟却改不了那种乐趣。家弟:舍弟,我弟弟。(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有:骤:紧;欣然:高兴的样子。②志:志趣。业:事业。(3)D.有误。[乙]文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根据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明确“公大笑乐”的原因是: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文中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在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5)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人生态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即可。从“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可知,哥哥戴逯积极进取,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从“戴安道既厉操东山”“家弟不改其乐”可知,弟弟戴逵洁身自好,追求个人身心修养。故答案为:⑴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相比3、不如,不及4、我弟弟⑵①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②你们兄弟二人的志趣事业,为什么那么不同(悬殊)呢?⑶D⑷因为侄女将大雪比作乘风起舞的柳絮,生动传神有艺术韵味,所以他高兴地“大笑”。⑸哥哥戴逯积极进取,渴望保家卫园,建功立业;弟弟戴逵洁身自好,追求个人身心修养。这两种人生态度都值得肯定。【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第19页共19页,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章,读懂文意,结合文章的具体事情或语句进行分析阐述。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通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与人物有个的语句和事情进行分析,注意文中对人物评价性的语句的把握。【参考译文】【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这就是谢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戴安道已经在东山隐居磨炼情操,而他哥哥则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太傅谢安对戴逯说:“你们兄弟俩的志趣事业,为什么如此悬殊啊?”戴逯回答说:“我如果处于贫困境地,就会经受不起忧苦;我的弟弟虽隐居贫困,却能不改其乐。”4.【答案】(1)D(2)C(3)D(4)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观看。(5)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聪慧、机智和外显的才气,令人佩服。示例二:我喜欢元方。一个七岁儿童,能够在玩耍时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面对失信失礼的友人骂父,能据理反驳,最后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我希望能成为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人。示例三:我喜欢管宁。管宁不论是锄地还是读书,总能表现心神专一的一面。见到金片完全不为所动,可见他淡泊名利。当知晓身边人并非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时,他毅然决然地和伪朋友划清了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他爱憎分明的一面。【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解析】【分析】(1)A.王凝之为人名,不能分开,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B.应在主语谓语之间分开,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为两个动词短语,应为:对子/骂父;故选D。(2)A.日子/每天;B.年纪/年华;C.离开;D.代词,指金子/助词,的;故选C。(3)A.翻译错误,应为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B.理解错误,从前文“俄而雪骤”看出雪下的不小;C.理解错误,“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敬辞;故选D。(4)本题句中重点词语:故,像原来一样;废,放下。第19页共19页,(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人物特点。无论选谁,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说明喜欢的理由。如果选谢道韫,就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等语句分析,可以看出谢道韫是非常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如果选元方,就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等语言和动作来分析,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落落大方又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如果选管宁,就从“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宁读如故”等动作分析,可看出他具有做事专一,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甲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丙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故答案为:⑴ D;⑵C;⑶ D;⑷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观看;⑸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聪慧、机智和外显的才气,令人佩服。示例二:我喜欢元方。一个七岁儿童,能够在玩耍时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面对失信失礼的友人骂父,能据理反驳,最后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我希望能成为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人。示例三:我喜欢管宁。管宁不论是锄地还是读书,总能表现心神专一的一面。见到金片完全不为所动,可见他淡泊名利。当知晓身边人并非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时,他毅然决然地和伪朋友划清了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他爱憎分明的一面。【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附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第19页共19页,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然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5.【答案】(1)fǒu;shí(2)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3)C(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考点】常用字字音,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①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假字,同“否”,故读fǒu。②诺,期返而食:好,到时再回来吃饭。食,吃的意思,shí。(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约定。②相委而去: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委,舍弃。③故人来,方与之食: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才。④恐其自食其言也: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恐,担忧,害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A.期(约定)/日中(在中午),故A错误。B.对子(对着儿子)/骂父(辱骂父亲),故B错误。C.下车(下车)/引之(拉他),故C正确。D.故人(朋友)/至暮不来(到晚上没来),故D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过,超过。中,中午。舍,放弃。去,离开。乃,才。至,到。②昔,过去。出,出门。故人,老友。止,使动用法,使…停止。之,代词,老友。食,吃。(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甲文中,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友人不守信,连一个孩子都要批评他,看出诚信是为人受到尊重的基础;乙文中,结合“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吴起怕失信,一直不吃饭的等待友人,而他的守信成为使军队信服的理由,获得了将士的拥戴,看出守信是成功的基础。第19页共19页,故答案为:⑴fǒu、shí⑵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⑶C⑷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⑸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⑸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参考译文】【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第19页共19页,6.【答案】(1)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2)D(3)①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②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啊。(4)甑彬:拾金不昧。主动将藏于苎麻中的五两金子送还给西库,且坚决不收作为酬谢的一半金子。【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整篇文章意思,根据分句意思断句。后赎苎(后来赎回苎麻)/于束中得金五两(在苎麻里发现五两金子)/以手巾裹之(用一条手巾包着)。(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辄以金之半仰酬: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酬,作为酬谢(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吾,我。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志,志向。②乃,却。见,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归,归还。恐,恐怕。(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①结合“彬得金,送还西库”可知,甄彬把不小心在自己的物品里发现的金子归还,看出他具有拾金不昧、诚实的品格。②结合“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面对他人赠与的作为感谢的钱也不接受,看出甄彬是一位不贪图金钱、品格高尚的人。故答案为:⑴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⑵D;⑶①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②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啊;⑷甑彬:拾金不昧。主动将藏于苎麻中的五两金子送还给西库,且坚决不收作为酬谢的一半金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⑵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第19页共19页,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甲】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乙】 有一个叫甄彬的人,很有度量。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在苎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得到金子后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人非常吃惊,说:“早先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当时仓促未能记录下这件事,你却能在见到后归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事。”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7.【答案】(1)C(2)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3)蔡洪:连举事例,从侧而回应,给对方有力的反击,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手法,增强语言气势。陈元方:针锋相对,从正面直接回应友人的无信无礼。【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解析】【分析】(1)A.贤:名词,才能、德行好的人/形容词,贤德;B.亡:灭亡/同“无”(wú),没有;C.斯:代词,这;D.何:代词,为什么/副词,怎么;故选C。(2)本句意思是:“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下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这是两个并列的分句,故“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与“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之间首先要断开。其次,从语法上看,“夜光之珠”是主语,“不必出于孟津之河”是谓语,中间要断开;“盈握之璧”是主语,“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是谓语,中间要断开。故本句停顿为: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面对友人“非人哉”的怒骂,直接反驳到:“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他的反驳是针锋相对,有理有据;《蔡洪赴洛》中,蔡洪面对洛中人“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这样的讥讽,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先用“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来进行类比说理,然后举了“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的事例来进行有力证明,最后以“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巧妙有力地反击了对方。故答案为:⑴C;⑵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⑶蔡洪:连举事例,从侧而回应,给对方有力的反击,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手法,增强语言气势。陈元方:针锋相对,从正面直接回应友人的无信无礼。【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第19页共19页,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附参考译文】   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对他说:“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的人当中寻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征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亡国之人,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征召呢?”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下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之士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莫非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吗?”第19页共19页,试卷分析部分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总分:117分分值分布客观题(占比)0(0.0%)主观题(占比)117(100.0%)题量分布客观题(占比)0(0.0%)主观题(占比)7(100.0%)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大题题型题目量(占比)分值(占比)文言文阅读7(100.0%)117(100.0%)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序号难易度占比1容易0%2普通100%3困难0%第19页共19页,4.试卷知识点分析序号知识点(认知水平)分值(占比)对应题号1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16(3.4%)12常用文言虚词16(3.4%)13文言文翻译117(24.7%)1,2,3,4,5,6,74常用文言实词89(18.8%)1,2,3,5,65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34(7.2%)2,66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17(3.6%)2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49(10.3%)3,4,78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21(4.4%)39文言文断句51(10.8%)4,5,610一词多义28(5.9%)4,711常用字字音18(3.8%)512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18(3.8%)5第19页共1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23 20:20:45 页数:19
价格:¥8 大小:44.3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