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1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1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博学而笃志笃:(2)静以修身以: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4、(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15、(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2分)第15页共15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3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其母引刀裂其织()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4.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5.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古文阅读】(12分)【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第15页共15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山门圮于河圮:(2)竟不可得竟:(3)佛作引手取物状引:(4)乃悟其盘中之丸悟:1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之下流/乃悟其盘中之丸B.山门圮于河/有买者,先祷于佛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其术乃败D.以为顺流下矣/先以一铜佛置案上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15.阅读两篇短文认真思考,从甲文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乙文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21小题。(12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15页共15页 (《<孟子>三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4分)(1)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3)去兵_______(4)亲戚畔之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4.(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是什么观点?(2分)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七里之郭民信之矣B.然而不胜者于斯三者何先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环而攻之而不胜必不得已而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15页共15页 —《论语》 13.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1分)多不 接 世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4)意与日去: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6.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用原文回答 (2分)【古文阅读】【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第15页共15页 12.请用“/”给下边句子划分节奏。(句子只标一处)(1分)其一犬坐于前。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一狼洞其中洞:(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贻: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①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④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①隶:属于。②收族:团结宗族,和同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③第15页共15页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④泯然:消失。1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2)未尝识书具()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者不至也。13.【甲】【乙】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各是什么?(4分)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答案版(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节选自《<论语>十二章》)第15页共15页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1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1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博学而笃志笃:(2)静以修身以: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4、(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15、(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2分)1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2.(1)坚定(2)用来,表行为的目的13.(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14.静躁15.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3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第15页共15页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其母引刀裂其织()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4.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5.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12、(1)常常(2)拿起13、(1)心中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4、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故事明理,自然巧妙。15、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古文阅读】(12分)【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第15页共15页 【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山门圮于河圮:(2)竟不可得竟:(3)佛作引手取物状引:(4)乃悟其盘中之丸悟:1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之下流/乃悟其盘中之丸B.山门圮于河/有买者,先祷于佛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其术乃败D.以为顺流下矣/先以一铜佛置案上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15.阅读两篇短文认真思考,从甲文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乙文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2分)(二)古文阅读12.(4分,每题1分,)(1)圮:倒塌(2)竟:终了,最后(3)引:伸(4)悟:明白;醒悟13.(2分)C14.(4分,每小题2分)(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15.(2分,每小题1分)甲文的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结合实际,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意思对即可)乙文的启示: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骗术终究会被揭穿不能长久;遇到问题要善于探究(思考、分析)(答出任意一点即给分)第15页共15页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21小题。(12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三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4分)(1)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3)去兵_______(4)亲戚畔之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4.(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是什么观点?(2分)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七里之郭民信之矣B.然而不胜者于斯三者何先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环而攻之而不胜必不得已而去12.(1)兵器(2)离开(3)军备(军队)(4)同叛,背叛13.(1)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14.【答案】C15.【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重点强调的是“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乙: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第15页共15页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13.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1分)多不 接 世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4)意与日去: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6.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用原文回答 (2分)13.多/不 接 世14.示例:(1)老师传授的知识  (2)胳膊 (3)品德   (4)离去 评分标准:(4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15.示例:①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②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第15页共15页 16.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评分标准:(2分)﹙意思对即可﹚【古文阅读】【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2.请用“/”给下边句子划分节奏。(句子只标一处)(1分)其一犬坐于前。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一狼洞其中洞:(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贻: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12.其一/犬坐于前。13.(2分)(1)挖洞(2)遗留、留下、招致14.(4分,每小题2分)(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第15页共15页 15.(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1分)。【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①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④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①隶:属于。②收族:团结宗族,和同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④泯然:消失。1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2)未尝识书具()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者不至也。13.【甲】【乙】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各是什么?(4分)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10.示例:(1)明确志向(2)曾经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12.示例:⑴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第15页共15页 ⑵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收到后天的教育。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13.示例:观点:要考后天坚持不懈,否则难以成材。根据:甲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乙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评分标准:(4分)每问2分,符合要求,表达清楚即可。14.甲文从反面(或否定角度)论述观点,乙文借事说理。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第15页共1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08 21:36:04 页数:15
价格:¥5 大小:100.0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