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9

2/49

剩余4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初探九寨沟林非①比起黄龙这一方方小巧玲珑的水塘,九寨沟的一百零八个湖泊,都显得浩森和寥廓。如果说黄龙是由鬼斧神工雕成的精致盆景,那么九寨沟就是大自然本身浑厚涵茫和无比美丽的表现。那一片碧绿澄澈的水,汪洋恣肆,十分壮观,正是凭着它雄奇而又秀美的姿势,才衬出了群峰的挺拔和天空的高远。那一朵朵翱翔的白云,那一株株突兀的大树,那一簇簇鲜艳的野花,掉在多少湛蓝的湖泊里,留下了深沉而又缥缈的痕迹。②那逶迤相连的树正群海,是多么迷人的去处,沿着它绵延十余华里的长堤,一汪汪都是深蓝色的流水,有时被山峦掩映得幽深深的,泛出了暗沉沉的光;有时从一排柳树顶端泻下的日光,又将它照成柔嫩的绿色。瞧这波光粼粼,浓淡辉映,像是谁在调色板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河滩上红黄相间的野花,又给这蔚蓝色的湖泊镶上了缀边。在这云蒸霞蔚的氤氲中,真使人目迷五色,像是飞进了一种无限神秘的境界。正陷入美妙的幻想时,从山坳里垂下的瀑布,白花花的,轰隆隆的,猛的把我惊醒了,又细细地品味起这变化无穷的景色来。③往前走不多远,我瞧见了更宽阔的犀牛海。好多从香港前来的男女青年,正在这碧蓝的水面上驾舟航行,欢声和笑语在湖面上升腾,顷刻间就融在鸟声与风声里。听河滩上几个香港的小伙子聊天,说是老困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瞧不见广阔无垠的土地,瞧不见山山水水和葱茏的树木,从弹丸之地的小岛,来到这九寨沟的美景中,简直太使人陶醉了,说着话他们就唱出了喜悦的歌。 ④有个在上海留学的美国青年,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告诉我,他几乎游遍了北美洲有名的湖泊,却还没有找见过这样湛蓝的水。他神往地眨着一双大眼,藏在眼眶里那一对碧蓝的瞳仁,闪烁出一阵多么热烈的光芒。这些游人们自然都要回到大城市里去的,不过我深信他们必定会将这山壑和湖泊的美,深藏在自己心里,并且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污染、噪音、人口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怎么能够在现代的大城市里,也听到清脆的鸟声,也看到明亮的湖泊,也在密密的大森林里徘徊?如果每个旅游者都能从九寨沟带回这样的启示,也许会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城市的福音吧。⑤我继续走到了诺日朗瀑布,只见那数不清的银练,有粗有细,有浓有淡,从一株株杉树背后的山崖顶上飞腾而来,沿着陡立的峭壁,往布满了沙柳树的山沟里泻去。这一道道雪白的水光,有的扭结在一起,像一朵朵垂直的云;有的分成不少支脉,像一把把寒光逼人的剑。峭壁上凹凸不平的岩石,弹出了一阵阵的水珠,像飞起纷纷扬扬的细雨,透过树叶的阳光,落在朦胧的浓雾中,折射出彩虹的颜色。我恋恋不舍地走出丛林,来到了一个分开的岔道旁边,左侧的则查洼沟,走到尽头是浩荡的长海,右侧的日则沟,走到尽头是苍翠的藏马龙河沟原始森林,听说都得长途跋涉十七公里,才能够分别抵达目的地。⑥今天已经走得很累了,我得在诺日朗瀑布底下找个住宿的地方,听一夜风声、雨声和瀑布声,等黎明时分听到鸟声的奏鸣曲,再沿着蓊郁的山峦,去寻找湛蓝的湖泊。(选自林非《九寨沟纪行》)(1)眼中的风景有特点。作者分别到了九寨沟的哪些地方?说说它们的特点(每处景物特点至少2个词语)。(2)眼中的风景有美点。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瞧这波光粼粼,浓淡辉映,像是谁在调色板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画线词语的运用)②这一道道雪白的水光,有的扭结在一起,像一朵朵垂直的云;有的分成不少支脉,像一把把寒光逼人的剑。(修辞的角度)(3)别人眼中的风景有看点。文中为什么要提到从香港前来的男女青年和上海留学的美国青年?(4)作者一边描摹眼中的风景,一边渲染心中的风景。请根据示例,完成下表。 摘抄语句抒发情感眼中的风景那一片碧绿澄澈的水,汪洋恣肆,十分壮观,正是凭着它雄奇而又秀美的姿势,才衬出了群峰的挺拔和天空的高远。表现作者对九寨沟自然风光的喜爱。心中的风景①②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野菊花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⑦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⑧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⑨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有删改)(1)从全文来看,野菊花野性的勇敢和进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该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药渣①我和哥都得了肺痨,家里没有钱为我俩一起治病,只能救活一个。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纸团,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说:“谁抓住的纸团上画有圈,就给谁看病;啥都没画的,也别怨爹狠心。”紧接着对哥说:“你当哥的,就让弟先抓吧。”②我从桌上抓起一个纸团,上面没有画圈。哥刚要伸手去抓另一个纸团,父亲突然一把把纸团抢走了,神色惊慌地说:“你弟的纸团上啥都没有,你就不用抓了。”③抓了纸团后,哥就开始大包大包地喝中药,我继续带病读书。一天傍晚,哥突然把我喊到东屋,悄悄对我说:“二柱,哥是真喝不下这碗药了,你能不能替哥喝了?”看着哥一脸痛苦不堪的样子,我端起那碗汤药喝了。哥叮嘱我:“这事千万不能让爹知道。”④一天我放学刚进家门,父亲就劈头盖脸地问:“你是不是偷喝了你哥的药?”我怯怯地说:“没有。”父亲一巴掌打在我的脸上,恶狠狠地说:“你这个孩子不老实,做了错事还不敢承认?”父亲抬起手又要打我,母亲拦住了。母亲泪眼婆娑地对我说:“二柱,你哥是为了给你治病,才骗你说喝不下那些汤药的。”我在心里发誓,从今往后,再也不替哥喝药了。⑤然而,哥又想出了新的招数。一天中午,哥把我喊到他的房间,指着桌上的汤药对我说:“二柱,哥有钱给你看病了。”我说:“我再也不上你的当了。”哥说:“不信,让爹给你说。”他隔着窗喊了父亲。我果然听到父亲在外面闷闷地说:“让他喝吧。”⑥一天晚饭时,父亲突然问母亲:“最近咋没在门口看到你倒的药渣?”母亲说:“我天天倒的,可能是被风刮跑了吧。”父亲不再说啥,但是脸上写满了怀疑。晚饭后,母亲去倒药渣,我悄悄跟了出去。母亲刚转身回家,我就看到有一个身影从家门口闪了出来,是哥。只见他来到母亲刚刚倒掉的药渣旁,蹲下身,把地面上的药渣全部扒拉到一块布上,然后兜起就走,像做贼似的。我尾随哥回到家,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哥在“偷”吃药渣!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父亲。父亲质问哥:“你不是说厂里给你钱叫你看病,为啥还要吃那些药渣?”哥很平静地说:“那是骗你们的,我怕你们不给二柱治病。他比我有出息,将来一定能混出个人样来。”⑦哥的话噎住了父亲,母亲泪如雨下。哥的话也真的救了我的命。直到半年后哥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我才知道另一个更大的秘密,原来_______________。 (1)哥哥是怎样两次骗“我”喝中药的?(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父亲突然一把把纸团抢走了,神色惊慌地说:“你弟的纸团上啥都没有,你就不用抓了。”(3)本文题目有什么作用?(4)本文的情节曲折,根据你的理解,为第⑦段横线处补写一个能体现这一特点的结尾,写在下面。 二、小说阅读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老 壶褚福海①锦溪镇上的竹匠老薛家里有把一手大的“合欢”紫砂壶,据说是出自清康熙年间制壶名人之手,被他爷爷视作宝物,传到了他手上。②老薛没琢磨过那玩意,压根就不懂,所以从不把那壶当回事,平常总若无其事地将那壶搁在竹器店的小方桌上,干活干得累了渴了,便停下来小憩片刻,顺手捧起壶吸上几口。③老薛从年轻时起养成一种古怪的习性,早晨喜欢花六分钱买烧饼包油条,就着刚泡的那壶烫嘴的红茶,津津有味地啃噬,一年到头起码有300天这样吃,边吃还边不停地将手上的油腻往壶身上擦,仿佛那壶也要吃一样。时日长了,那壶被他擦抹得油光水滑,丰盈和润,并渐渐滋养出了一层厚实的包浆,惹人喜爱。④竹匠是个苦行当,赚不到大钱,老薛愣是靠他那双机敏灵巧的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竹制品,换来些零碎钱,聊以填饱全家老小的肚皮。实诚的老薛没什么奢望,只要家中的人没被饿死,老少平安无事,就十分知足了。 ⑤入冬后,是竹器店的淡季,手头的活不多,老薛便坐在自制的太师椅上眯着眼睛打盹,但耳朵始终是清醒的,待在店内守株待兔,或许能遇上客人卖出几件余货。偶尔兴致勃发时便邀约几个老弟兄到店里来闲聊胡侃,喝茶打牌,日子过得甚为闲适。⑥那天晌午,几个老弟兄正玩得兴酣时,有个台商模样的大肚子在两个马仔的簇拥下途径石碑巷,路过老薛门口时,那大肚子倏然收住脚步,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壶看,老薛面朝门外,见有人在看稀奇,颇觉好笑,心里暗忖,真是少见多怪。大肚子瞥见老薛注意到他了,便轻声询问:“大叔,你这壶可卖?”老薛抬起眼皮瞄了他一眼,油头粉面,装腔作势,心里就感觉别扭,于是便戏谑道:“有合适的价,卖。”“八万如何?”大肚子边用浓重的闵南腔说道,边张开大拇指与食指,做出个手势。老薛先是一怔,继而扔下手中的纸牌,端过那壶,左看看,右瞧瞧,最后不温不火吐出二字:“不卖!”⑦那拨人见老薛回得那么干脆利索,估猜是价位出低了,大肚子转而用近乎恳求的口吻说:“大叔,你开个价。”“我不卖!”众人眼望没戏,无趣地离开了。⑧夜里,老薛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用一坨紫泥团捏起来的疙瘩,自己用了近六十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茶壶,不承想现在竟有人要以八万元的价钱来买它。老薛虽没文化,可人不傻,明事理,能一开价就肯出八万的东西,说明其实际价值要远远大于这个价格。⑨以往他坐在椅子上喝茶,每次几乎都能闭着眼睛熟门熟路把壶放回小方桌,而现在只要稍微听到点响动,他就要聚焦眼力看壶是否还安在,这让他时时有种惊魂不定之感。⑩更让老薛啼笑皆非的是,当镇上的人知道他有一把昂贵的古董级茶壶后,纷纷登门追询老薛还有没有其他宝贝,有的厚着面皮开口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擅自悄悄潜进门来“寻宝”。⑪老薛原本富有规律的生活被彻底扰乱了。⑫次日清早,老薛的店刚开门不久,那拨心存侥幸的人,拎着装有十五万元现金的密码箱,再次登门求壶来了,老薛冷冷地问:“你果真想买?”“大叔,为表我之诚意,在下愿出十五万现金。”老薛听闻,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堵,他招来俩隔壁的邻居,将壶放到地上,举起他挥斩自如的竹刀,正砍下去之际,被大肚子一把挡住:“大叔,你怎么有钱不赚,非要砸壶呢?”老薛略显愤愤:“此壶已老,不堪纷扰,弗如让其回归来处。”言罢,当着众人的面,用竹刀背砸了下去,“当”,刀响壶碎,那把陪伴了他一个甲子的紫壶瞬间成了一堆碎片。 ⑬日子终又恢复了平静,老薛依旧在他的店里卖稻箩、竹匾、锄头柄等。空闲时斜倚在竹椅上,听听收音机,用真空玻璃杯喝着茶水,满脸的自在,那天一打听,方知他已八十八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1)根据文章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变化,完成填空。①爷爷传下茶壶,老薛_______________②台商初次求购,老薛戏谑惊讶③_______________,老薛失眠不安④众人前来打探,老薛啼笑皆非⑤台商再次求购,老薛_______________⑥日子恢复平静,老薛_______________(2)根据提示赏析文章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①以往他坐在椅子上喝茶,每次几乎都能闭着眼睛熟门熟路把壶放回小方桌,而现在只要稍微听到点响动,他就要聚焦眼力看壶是否还安在,这让他时时有种惊魂不定之感。(修辞角度)②言罢,当着众人的面,用竹刀背砸了下去,“当”,刀响壶碎,那把陪伴了他一个甲子的紫壶瞬间成了一堆碎片。(描写角度)(3)请阅读文章第⑬段,简要谈谈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二乘以三得八赵 新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哈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梁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删改) (1)说说本文标题“二乘以三得八”的妙处。(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①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赏析画线字的表达效果)②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3)“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4)赵泰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课内文段阅读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作“doll”。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1)在这一天里,“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请你具体说说有什么变化?转变前:_______________转变后:_______________(2)莎莉文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什么特点?(3)作者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4)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①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④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⑤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⑥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⑦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⑧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⑨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⑩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⑪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⑫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⑬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⑭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⑮b.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⑯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c.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⑰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⑱自此,我家永不养猫。(1)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我”冤枉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留下了深深的悔恨。B.a处画线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而冤死,心里内疚后悔、难过痛苦。C.b处画线句表达了“我”因无法补救自己的过失而无比愧疚的心情。D.c处画线句表明“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3)联系全文说说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1)【示例】树正群海:逶迤相连,流水幽暗碧绿,波光粼粼,浓淡辉映;犀牛海:宽阔,热闹,和谐,湖水湛蓝;诺日朗瀑布:形状各异,充满动感和力道,水雾朦胧;分开的岔道:尽头是浩荡的长海,苍翠的原始森林。(2)①“跳”指“弹跳、跳跃、闪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流水以人的动作,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水波荡漾的动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了作者对树正群海瀑布美景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扭结的水光”比作“垂直的云”,写出了聚拢的瀑布水流的外形扭曲,颜色雪白;把分成“支脉”的瀑布水流比作“寒光逼人”的剑,写出了分散的水流的外形笔直,充满力量,让人心生寒意。此句重在写外形和状态,写出作者丰富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诺日朗瀑布雄奇的赞美之情。(3)侧面描写/对比。香港青年的话体现了大都市的病症:污染、噪音、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美国留学青年追寻山川和湖泊的美,把大都市与九寨沟对比,从侧面烘托出九寨沟的自然、和谐、美丽、让人心生向往;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的期望:希望游人们将九寨沟的美,深藏在心里,并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4)①示例一:这些游人们自然都要回到大城市里去的,不过我深信他们必定会将这山壑和湖泊的美,深藏在自己心里,并且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污染、噪音、人口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示例二:怎么能够在现代的大城市里,也听到清脆的鸟声,也看到明亮的湖泊,也在密密的大森林里徘徊?如果每个旅游者都能从九寨沟带回这样的启示,也许会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城市的福音吧。②示例一:希望游人们将九寨沟的美,深藏在心里,并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示例二:人类与大自然必须和谐共处,在利用大自然造福自己的同时,还必须自觉保护和滋养自然。2. (1)①绝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②不禁锢自己;③不固守现状。(2)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菊花野性的勇敢和进取,表达作者对野菊花的欣赏和赞美。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野菊花金黄花朵绽放的姿态比作开放的拓展的金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菊花开放得张扬热烈,表达了作者对野菊花的欣赏和赞美。(3)①本文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②作者借写野菊花野性的勇敢和进取精神/野性美,表达了对在生命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境界的赞美。3.(1)①哥哥骗“我”说喝不下那些汤药,求“我”替他喝中药。②哥哥骗“我”说有钱给“我”看病了,并骗得爸爸为他作证。(2)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父亲担心纸团中的秘密被发现的紧张,表现了父亲的大爱。(3)①充当本文的叙事线索。②能揭示全文中心。③表现人物的形象。(4)示例:哥是父亲捡来的,并非父亲的亲生儿子。4.(1)①不当回事,③得知壶价值不菲,⑤愤然砸壶,⑥悠闲自在(2)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薛发现壶价值不菲后内心不再宁静、生活不再平静的状况。②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老薛希望再次获得平静生活而砸壶时的坚决。(3)①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点明了写作中心,揭示出只有消除欲望,看淡钱财,人的内心和生活才能得到真正平静、安宁的主旨。5.(1)以一个错误算式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是故事情节的叙事线索;标题巧妙揭示了文章内容:没有上过学的“我”很愚笨,赵泰爷爷通过这种方式提醒父亲让“我”上学。(2)①这两个画线的动词表现了赵泰爷爷对“我”的关心和疼爱。②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赵泰爷爷得知父亲不让“我”上学后的焦急与愤怒,同时也表现了赵泰爷爷对“我”的关心和疼爱。 (3)激动:赵泰爷爷在困难时期,不顾仁义,不看同宗,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感慨:赵泰爷爷作为有文化之人居然以二三得八的伎俩欺骗不识数的“我”,道德品质差。叹息:没有文化终将被人欺负。(4)①赵泰爷爷是个有文化、关心关爱孩子的人。从赵泰爷爷的穿戴中可见其有文化;从得知“我”没有上学的原因后,很是愤怒,可以看出他关心孩子。②赵泰爷爷是个表面似乎没有良心、小气而实际上有远见、善良、有情义的人。赵泰爷爷故意通过二乘以三得八这样的欺骗方式激怒父亲,让父亲送“我”上学,然后把少找的钱退还。6.(1)“我”整天处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到来。(2)莎莉文老师富有耐心,讲求教育方法的艺术,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的智慧和情感,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3)莎莉文老师用“水”打开海伦·凯勒智慧和情感的大门。“水”使海伦·凯勒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情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4)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什么是“爱”。所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7.(1)愤怒,难过,悲痛(或:悔恨)(2)B(3)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是写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及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久”不养猫。表达了“我”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 1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1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博学而笃志笃:(2)静以修身以: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4、(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15、(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3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其母引刀裂其织()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4.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5.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古文阅读】(12分)【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山门圮于河圮:(2)竟不可得竟:(3)佛作引手取物状引:(4)乃悟其盘中之丸悟:1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之下流/乃悟其盘中之丸B.山门圮于河/有买者,先祷于佛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其术乃败D.以为顺流下矣/先以一铜佛置案上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15.阅读两篇短文认真思考,从甲文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乙文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21小题。(12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三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4分)(1)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3)去兵_______(4)亲戚畔之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4.(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是什么观点?(2分)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七里之郭民信之矣B.然而不胜者于斯三者何先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环而攻之而不胜必不得已而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13.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1分)多不接世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4)意与日去: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6.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用原文回答(2分)【古文阅读】【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2.请用“/”给下边句子划分节奏。(句子只标一处)(1分)其一犬坐于前。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一狼洞其中洞:(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贻: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①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④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①隶:属于。②收族:团结宗族,和同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④泯然:消失。1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2)未尝识书具()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者不至也。13.【甲】【乙】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各是什么?(4分)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答案版(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1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1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博学而笃志笃:(2)静以修身以: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4、(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15、(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2分) 1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2.(1)坚定(2)用来,表行为的目的13.(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14.静躁15.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3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其母引刀裂其织()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4.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5.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12、(1)常常(2)拿起 13、(1)心中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4、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故事明理,自然巧妙。15、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古文阅读】(12分)【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山门圮于河圮:(2)竟不可得竟: (3)佛作引手取物状引:(4)乃悟其盘中之丸悟:1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之下流/乃悟其盘中之丸B.山门圮于河/有买者,先祷于佛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其术乃败D.以为顺流下矣/先以一铜佛置案上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15.阅读两篇短文认真思考,从甲文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乙文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2分)(二)古文阅读12.(4分,每题1分,)(1)圮:倒塌(2)竟:终了,最后(3)引:伸(4)悟:明白;醒悟13.(2分)C14.(4分,每小题2分)(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15.(2分,每小题1分)甲文的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结合实际,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意思对即可)乙文的启示: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骗术终究会被揭穿不能长久;遇到问题要善于探究(思考、分析)(答出任意一点即给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21小题。(12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三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4分)(1)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3)去兵_______(4)亲戚畔之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4.(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是什么观点?(2分)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七里之郭民信之矣B.然而不胜者于斯三者何先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环而攻之而不胜必不得已而去12.(1)兵器(2)离开(3)军备(军队)(4)同叛,背叛13.(1)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14.【答案】C15.【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重点强调的是“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乙: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古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13.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1分)多不接世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4)意与日去: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6.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用原文回答(2分)13.多/不接世14.示例:(1)老师传授的知识  (2)胳膊 (3)品德   (4)离去评分标准:(4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15.示例: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②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16.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评分标准:(2分)﹙意思对即可﹚【古文阅读】【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2.请用“/”给下边句子划分节奏。(句子只标一处)(1分)其一犬坐于前。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一狼洞其中洞:(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贻: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12.其一/犬坐于前。 13.(2分)(1)挖洞(2)遗留、留下、招致14.(4分,每小题2分)(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15.(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1分)。【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①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④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①隶:属于。②收族:团结宗族,和同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④泯然:消失。1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2)未尝识书具()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者不至也。 13.【甲】【乙】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各是什么?(4分)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10.示例:(1)明确志向(2)曾经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12.示例:⑴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⑵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收到后天的教育。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13.示例:观点:要考后天坚持不懈,否则难以成材。根据:甲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乙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评分标准:(4分)每问2分,符合要求,表达清楚即可。14.甲文从反面(或否定角度)论述观点,乙文借事说理。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一、《咏雪》比较阅读(13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C.“看书竟”的“竟”解释为“竟然”的意思。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2.翻译句子。(4分)(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3分)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13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县,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注释】①山阴:古县名。在会稽以北。②剡(shàn):古县名。③造: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1)期日中_________(2)太丘舍去_________(3)尊君在不_________(4)人问其故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过中不至/经宿方至B.元方时年七岁/时戴在剡C.公欣然曰/四望皎然D.若出其中/未若柳絮因风起3.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4.同样是访友,陈太丘的友人不见太丘便暴怒,王子猷却跋涉一夜到友人门前,未见友人便回去了,这体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一种性格?(3分)三、《论语》八章(13分)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博学而笃志()⑵即之也温()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3分)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4分)四、《诫子书》比较阅读(15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诸葛亮)【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遺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诲其学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A.诫子书以获画地学书B.将复何及及加冠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淫慢则不能励精则死者与我皆无恨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险躁则不能治性。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4分) 五、《狼》比较阅读(14分)【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一狼洞其中()(2)止露尻尾()(3)夸父与日逐走()(4)饮于河、渭()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3.用文中的词句填空。(3分)【甲】文中“一狼洞其中”“前狼假寐”的用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 4.面对动物界凶恶狡猾的狼,屠户依然要与之斗争;面对自然界中的太阳,夸父仍然要与之比拼。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作为学生,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精神?请结合目前的学习生活加以说明。(5分)六、《穿井得一人》比较阅读(17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__(2)及其家穿井______ (3)谓魏王曰______(4)市之无虎明矣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王信之乎友人惭,下车引之B.夫市之无虎明矣逝者如斯夫C.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温故而知新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翻译下列句子。(5分)(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4.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谣言?(6分)七、《杞人忧天》比较阅读(15分)【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嘿然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选自《笑林》)【注】①绐(dài):哄骗。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嘿,同“默”。③赍(j):携带。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若屈伸呼吸(ruò,你)B.若躇步眦蹈(chǐ,踩、踏)C.乃厌倦不堪(kān,忍受)D.吏遂缚诣县(fù,绑) 2.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3分)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___________”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绐云:‘不见。’”。(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4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卷答案版(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一、《咏雪》比较阅读(13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C.“看书竟”的“竟”解释为“竟然”的意思。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2.翻译句子。(4分)(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公说话时的)神态举动,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3分)表现了欢乐、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机智、聪明的性格特点;乙文主要突出谢安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特点。【乙】参考译文: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13分)【甲】第49页共49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县,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注释】①山阴:古县名。在会稽以北。②剡(shàn):古县名。③造: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1)期日中约定(2)太丘舍去舍弃(3)尊君在不通“否”(4)人问其故原因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D)A.过中不至/经宿方至B.元方时年七岁/时戴在剡C.公欣然曰/四望皎然D.若出其中/未若柳絮因风起3.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汉语。(4分)(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4.同样是访友,陈太丘的友人不见太丘便暴怒,王子猷却跋涉一夜到友人门前,未见友人便回去了,这体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一种性格?(3分)任诞放浪、不拘形迹。【乙】参考译文: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三、《论语》八章(13分)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49页共49页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博学而笃志(坚定)⑵即之也温(接近;走近,靠近)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3分)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4分)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②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③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④子夏说:“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庄严可怕,靠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⑤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⑥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⑦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⑧孔子说:“君子在处于穷途末路时,仍然能够保持君子的节操;无道德的小人,在穷途末路时,就会胡作非为。”四、《诫子书》比较阅读(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诸葛亮)【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遺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第49页共49页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诲其学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D)A.诫子书以获画地学书B.将复何及及加冠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淫慢则不能励精则死者与我皆无恨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C)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解析】“并”是“比肩”之意。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得分点:“险躁”“治性”)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得分点:“而”“恨”)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4分)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答对3点即可,每点1分)第49页共49页 【乙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篓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遺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不到啊!’我说:可以让他活下来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我)经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常常是让他死啊!’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五、《狼》比较阅读(14分)【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一狼洞其中(挖洞)(2)止露尻尾(仅)(3)夸父与日逐走(跑)(4)饮于河、渭(黄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此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人的。3.用文中的词句填空。(3分)【甲】文中“一狼洞其中”“前狼假寐”的用意分别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河、渭不足”。 4.面对动物界凶恶狡猾的狼,屠户依然要与之斗争;面对自然界中的太阳,夸父仍然要与之比拼。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作为学生,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精神?请结合目前的学习生活加以说明。(5分)勇敢的精神。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解决它们,我们就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六、《穿井得一人》比较阅读(17分)【甲】第49页共49页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2)及其家穿井待,等到(3)谓魏王曰对……说(4)市之无虎明矣清楚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2分)A.王信之乎友人惭,下车引之B.夫市之无虎明矣逝者如斯夫C.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温故而知新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翻译下列句子。(5分)(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现在赵国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4.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谣言?(6分)“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谣传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谣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自身素质。【乙译文】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第49页共49页 七、《杞人忧天》比较阅读(15分)【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嘿然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选自《笑林》)【注】①绐(dài):哄骗。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嘿,同“默”。③赍(j):携带。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A.若屈伸呼吸(ruò,你)B.若躇步眦蹈(chǐ,踩、踏)C.乃厌倦不堪(kān,忍受)D.吏遂缚诣县(fù,绑)2.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3分)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天,是聚集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空气。(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废寝食者”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经日,乃厌倦不堪”的情况下“绐云:‘不见。’”。(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4分)杞人:消除疑虑后的高兴、放心的心态楚人: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第49页共49页 【乙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种树叶,来摘取它。这种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种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第49页共4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08 21:35:06 页数:49
价格:¥12.88 大小:90.4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