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5

2/75

剩余7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难点 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一、导入新课回顾: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思考:你知道什么是温度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越冷,温度越低;越热,温度越高)二、讲授新课1.感受水的冷热差别,形成温度的概念。猜测:你能判断出1号杯和3号杯,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吗?,方法 观察现象1号杯 3号杯体验: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1号杯热水和3号杯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放入2号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放入热水中的手指感觉冷,放入冷水中的手指感觉热。同一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并不一样。仅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总结:怎样可以准确地知道水的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2.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并熟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认识结构:曾经学过用来测量气温的寒暑表,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包括液泡、液柱、刻度等。)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专门是用来测量液体温度的。它的结构和寒暑表一样,包括三部分:液泡、刻度和液柱。温度单位:摄氏度(℃)【资料】摄氏温度的由来:摄氏温度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摄尔修斯,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观察量程:温度计的量程不同,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回答:,①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是多少?②测量温度超过最大值或最小值会怎样?③温度计上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使用方法: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②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③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资料】歌谣测量温度要注意,轻拿轻放不易碎;液泡全插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和壁;等到液柱不动时,视线要与液柱平。练习使用:测一测前面三杯水的温度,然后记录下来。3.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变化的规律。(1)提出假设: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匀速下降,还是先快后慢地下降,或是其他?请做出自己的假设。(2)实验器材:铁架台、烧杯、热水、温度计、秒表、石棉网、三脚架(3)实验设计:,①摆好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把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②在烧杯内倒上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③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2分测量水温,知道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每2分钟记录一次,连续记录6次。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温度(摄氏度)(4)实验结论:热水变凉的过程,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5)实验讨论:①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②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量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③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我的预测是水温继续下降,直到与室内温度相同为止。)三、拓展提高观察各种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生活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红外线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仅凭感官不能准确判定物体温度,必须借助实验用的温度计。我们探索出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先快后慢。                 2.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 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一、导入新课回顾: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观察:把两支刻度一样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热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上升;冷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下降。),原因:液泡和玻璃管中装着红色液体。当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液面会随着水的冷热变化而变化,从而显示水的准确温度。想一想,红水增加或减少了吗?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璃管里,红水不可能增加或减少,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是怎么回事呢?)猜测:液泡里的红水受热时体积增大,遇冷时体积变小。二、讲授新课1.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吗?(1)实验材料:红墨水、水、热水、冷水、带塞的玻璃瓶、细管等(2)实验设计:①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可以自制)和配套的烧瓶。②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③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④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⑤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3)实验记录表1液体名称 液体受热时发现 液体遇冷时发现,液面变化 体积变化 液面变化 体积变化红墨水像水这样受热体积就增大,受冷体积就缩小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4)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你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吗?(1)实验设计:①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②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③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2)实验记录表2瓶子所在地方 热水中 冷水中气球变化(3)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观察演示实验回答:①观察常温下,铁球能否刚好通过铁圈。,②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③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2)实验记录表3物体名称 常温下 加热后 冷却后气球变化(3)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温馨提示:①铜球加热后不要触摸,以免烫伤。②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按正确的方法操作。(5)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③用外焰加热物体。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6)酒精灯结构:酒精灯由灯帽、灯芯和盛酒精的灯壶三部分组成。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內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7)讨论: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物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播放视频),三、拓展提高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1.夏天轮胎容易爆胎(轮胎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2.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球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五、作业布置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热胀冷缩现象?3.水受热以后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教学重点 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 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实验记录单。一、谈话导入 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2.猜测水受热以后的变化。水受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汇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后二、探究新课1.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出示图片对比分析从冰、水、水蒸气三者的转化现象判断,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2.分组实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分组活动,步骤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步骤2: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时为止。实验注意点:强调酒精灯的使用。强调温度计的使用。学生动手实验完成活动手册3页第一题。问题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问题2.冰融化时的温度是()问题3.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分组汇报结果。小结:冰融化前,温度度持续上升。冰融化时的温度是0℃。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再次分组实验: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讲解: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分组活动步骤1.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步骤2.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步骤3.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学生动手实验完成活动手册3页第二题。分组汇报结果。问题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问题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问题3.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实验注意点:在本次实验中,给水加热到沸腾状态,一定要注意安全。分组汇报结果。小结: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不再继续上升。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说明产生了水蒸气。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对于凝结,只要能说出有水珠出现即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受热以后形态的变化,认识了融化,沸腾等这些现象,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和原因。现在,请谈谈今天的学习让你有哪些收获?又产生了哪些困惑呢?4.水遇冷以后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实验记录单。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打一自然物)。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谜底:露水)2.师生交流: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那同学们知道露水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露水的科学知识。3.板书课题:4.水遇冷以后二、探究新课1.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出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1.在烧杯中加温水,用铝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步骤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步骤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避免意外的发生,时刻注意安全,不要被水蒸气烫伤。(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作相应的指导。(3)全班交流总结。组织学生围绕“从玻璃棒上流下了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展开分析,交流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从而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像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作凝结。2.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出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步骤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步骤3.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教师强调:在本次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的底部和内壁,水要浸没温度计底部的红色液泡。完成试验后,要在活动手册上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问题1.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问题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作相应的指导。(3)全班交流总结。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3.解释生活现象。(1)看图思考。出示课本第12页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以下这些现象。(2)交流总结。问题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时凝结成水珠。)问题2.屋檐下挂满冰凌。(融化的雪水在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问题3.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室内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问题4.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0℃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问题5.瓶里的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水结冰后体积变大)问题6.冬天水管容易爆裂。(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总结: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3)拓展运用。你能从生活中再找出水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例子吗?学生自由汇报。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遇冷以后形态的变化,认识了凝结和凝固现象,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和原因。现在,请谈谈今天的学习让你有哪些收获?又产生了哪些困惑呢?学生汇报总结。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教学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教学准备 课件、模拟球面实验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打一自然物)。有个圆球真好看,不用发动自己转。一天能行八万里,春夏秋冬轮流变。(谜底:地球)2.师生交流:同学们,你了解地球吗?地球到底有多大?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呢?地球上有哪些资源?你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地球,探索其中的奥秘。3.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究新课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出示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4页有关文字,结合插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思考:这些解释是否合理?(2)师生交流。学生思考后师生交流: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为符合观察,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是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圆之间如何结合;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超越了人眼所见;张衡的浑天说和现代宇宙观最接近,但是难以解释日月星辰的周期运动现象;亚里士多德的推测是有依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观,知道古人因为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古人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2.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1)教师引导,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师出示蓝色卡纸和小船,引导: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学生发言,师补充:我们首先把卡纸两端往中间收拢形成拱桥状来模拟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操作员开船的速度要慢;同时为了观察得更准确,观察员要在操作员的对面,平视观察。(PPT出示实验记录单)(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同学们,你们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帆船回港先看见 后看见球面 船帆 船身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验证了古希腊人的推测是对的,地球是球形的。3.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1)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资料,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活动手册第5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随着老师的引述,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结合学生准备情况作出,如下适当提醒:起点是欧洲的西班牙,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巴西。一路南下航行4个月发现一个平静的港湾,命名为“圣胡利安港”。探险船队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麦哲伦海峡”。穿过海峡,便到达了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那里,麦哲伦和当地的土著发生冲突不幸身亡。船员们继续未完成的航程,横渡印度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历时1082天,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3)交流总结。咱们用红绳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起来发现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到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又进了一大步,证实了地球是球体。4.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1)出示文字资料。出示教材第16页关于介绍地球的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地球作概括性的描述,如近似球形、自转、围绕太阳公转等。(2)出示地球和太阳关系图。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行星应该如何定义?生自由发言。(3)出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组织学生讨论。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可能是什么?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大?(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5.在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上的海陆构成。学生比较蓝色气球和地球仪的异同,明确要在气球上贴什么。学生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贴各陆地板块贴纸,贴好后比较分布情况,并说说自己的发现。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了自古以来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从来没有停止过。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猜想。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照片进一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说法。6.月球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 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手电筒、排球、月相图。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打一自然物)。三四五,像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二十八、九便送终。(谜底:月亮),2.师生交流: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离我们最近的星球,那月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月球。3.板书课题:6.月球二、探究新课1.做环形山形成和阴影变化的模拟实验。(1)出示阅读资料。出示教材第17页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伽利略观察到月球表面有什么?伽利略通过自制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月球表面的许多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才得出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而形成的。(2)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实验器材:托盘、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试验方法:①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②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③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的石子。,注意事项: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分别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较沙盘里沙坑的情况。实验现象: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的。2.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相变化。(1)出示教材第18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实验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实验步骤:①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②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③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④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教师强调: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实验结论:①我们可以看到8个方向的排球受光部分的情形;②可以知道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绕地球公转。3.阅读月球的相关资料。(1)出示文字资料。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是能够反射太阳光。(2)出示月球图片。出示教材第18页中间有关月球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再看一看,结合有关月球的介绍,进一步体会月球的知识。(3)讨论交流。出示教材第18页下面一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景。讨论交流:假如我们要登上月球或者参加月球基地建设,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需要带哪些物品?4.连续观察月亮并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总结月相变化规律。(1)连续观察月亮。出示教材19页连续观察月亮的要求:①每晚6点对月亮进行观察;②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位置记录下来。,指导学生月相的画法:先画一个圆,再通过圆心画圆的一条中心线,阴暗部分涂上黑色,光亮部分涂上黄色,这样一个月相就记录好了。教师强调:每天观察月相要在固定的时间观察,要记录月亮的相对位置,因为月亮和太阳一样,也会东升西落,同一天中晚上6:00、9:00和夜里12:00,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因此,每天观察月亮的时间要固定。(2)整理月相观察日记。出示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月相观察日记的整理要求:①认识下图中各种月相名称。②将你的记录的月相对照下图进行归类。③根据月相观察日记,数一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出示教材第19页各种月相名称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各种月相名称及月相变化顺序: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3)讨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经过月相的观察记录整理,每天固定观测,月亮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总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部天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圆,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或者看不见(一天比一天出现得晚);下半夜则相反,上弦月基本看不见,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模拟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接着我们又模拟了月球的公转,观察了月相变化,了解月相变化规律。课后,请大家坚持每天观察月相,做好观察记录。7.太阳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大小和温度,知道太阳是一颗会自己发光、发热的恒星。2.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关系。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在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教学重点 能够探究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太阳高度角。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课件学生材料:量角器、棉线。一、认识太阳1.谜语导入:早晨跳出东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夏天我们躲着它,冬天人人都喜欢。(谜底:太阳)2.探究新知:,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关于太阳的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都知道一些关于太阳的信息,下面请各组阅读资料,谈谈自己对太阳新的体会。小组阅读资料。3.小组汇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700℃,内部温度可达1600万℃,那可不就是一个大火球嘛。像太阳这种自己发光发热的星球,科学家称为“恒星”。师:太阳到底有多大呢?在太阳系中,各个星球大小差别挺大的,我们可以给各个星球按大小排个顺序,4.过渡:太阳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似再熟悉不过的太阳对于我们来说又是那么陌生,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始终是那么平静,那么明亮,但假设能靠近更多,我们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太阳。最近在欧洲有一架太阳望远镜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照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视频)5.小结:是啊!看了视频,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太阳的灼热感,流光溢彩的动感让我们看到金子一般的太阳表面。除此之外,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下有一条淡云薄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银河从侧面看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盘状,正面看是旋涡形,太阳就处在离银河2.3万光年的旋臂上。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结合星图讲解),二、体会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之远1.提问: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但我们知道实际上太阳离地球很远很远,那是有多远呢?生:1.5亿千米。2.测算活动:1.5亿千米?那有多远呢?我们可以以我们学校的操场来换算一下:绕操场一圈是200米,150000000000除以200等于多少圈呢?生:750000000圈。(学生有惊讶之声)师:我们如果绕着操场跑这么多圈肯定是累的不行不行的,得换一个速度比较快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快的速度是谁的?生:光速30万千米每秒。师: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乘坐一种光速飞行器飞向太阳的话,需要多长时间?生:1.5亿千米除以30万千米每秒等于500秒。师:那就是说此刻照在身上的太阳光是现在发出来的吗?什么时候发出来的?生:不是此刻发出的,此刻照在我们身上的光是太阳500秒(约等于8.3分钟)前发出来的。3.总结:那我们可以再来试想一下,排除掉其他因素,假设我们可以乘坐速度为1000千米/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为40000千米/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5个月。,师:假如我们从地球上开车出发去太阳呢?需要多久能够到达呢?——165年!三、测量太阳高度角1.提问:你们知道早晨6点,中午12点,傍晚6点的时候,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呢?生自由答(关注方向和高度)2.刚才大家都用了自己语言描述了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如何才能更准确的描述呢?科学家用了“太阳高度角”来描述,太阳高度角就是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3.师提问:太阳高度角怎样测量?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后回答。生1:数学课上测量角会使用到量角器,太阳高度角的使用是不是也可以用量角器测量?师:数学课上的角是有两条射线和一个交点组成的,那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只要找到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和交点就能进行测量。生2:太阳高度角的定义是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那就是说地面可以看作其中的一条边。生3:另一条边是阳光,但是阳光是看得到摸不着的,怎样去测量呢?,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怎样解决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阳光照射到的地方与照射不到的地方有什么区别?生4: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一片光明,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留下一片阴影。4.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用棉线和影子可以确定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在测量时需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呢?(1)实验时为了安全,实验者要背对太阳,以免眼睛被刺伤。(2)棉线从头顶拉到地面一定要到人影前端,并且拉直。(3)量角器使用时要平放在地面上,眼睛与读数保持同一平面。(4)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相互配合。5.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1)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定。    (2)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测出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角度,做好记录。(3)一天中选择至少3个时间段进行测量,观察太阳高度角一天的变化。6.小结: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是有规律的变化的。四、小结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了太阳,地球上才有了昼夜变化与四季的变换,有了太阳,我们才有了光与热。那太阳还会在哪些方面影响到我们呢?我们下节课将会学习,利用太阳高度的原理而发明的——《太阳钟》。,8.太阳钟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知道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与光照射的位置有关。2.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3.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教学重点 知道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与太阳的位置有关。教学难点 利用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与太阳的位置有关制作太阳钟。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手电筒、铅笔、橡皮、竹篾、小棒、指南针、硬卡纸、白纸、直尺、笔和指南针、剪刀、双面胶。一、导入新课出示皮影戏图片,提问知道这是什么吗?说明: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这是我国的传统艺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问:你知道皮影戏是怎么表演的?提问:你觉得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明确:需要有光照射物体。(板书:光、物体)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子。,二、探究新知1.说明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出示一个固定好的铅笔,然后拿出一个手电筒。2.提问:如果我用手电筒来照射这支铅笔,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可以演示给学生看一看)说明铅笔下面会出现影子。3.接着提问:那如果把手电筒移到这边来照射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觉得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4.明确:长短方向可能会发生变化。研究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与什么有关。1.提问:你觉得我们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2.提问:那老师给你们提供手电筒和铅笔,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设计这个实验?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学生回答。3.再追问:那你觉得手电筒的位置该怎么变化?明确:需要改变手电筒照射的方向和高度。4.提问:谁能完整的说说实验的方法?学生小结实验方法: 可以把铅笔放在桌上,然后用手电筒在不同的位置照射铅笔,并记录下影子的长短和影子的方向。5.教师说明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6.实验结束,交流汇报:,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单。教师提问: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铅笔的影子有什么变化。提问:影子方向是怎样变化的?影子的长短呢?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你能不能总结出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有什么特点?三、太阳钟1.认识太阳钟提问:刚刚我们发现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你觉得我们的发现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呢?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想法?2.出示赤道日晷提问:看这是赤道日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作用?说明:它是赤道日晷,是太阳钟的一种。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做太阳钟了吗?学生小结回答:因为它是根据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说明,下面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太阳钟。(板书太阳钟)3.教师说明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在汉朝,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使用日晷计时了。到了明朝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4.认识日晷(1)微课介绍日晷的构成(2)让学生根据微课标注出日晷图片的各部分名称,并简要说说它的使用方法:日晷是由晷针和晷面两部分组成,晷面是圆型的石制的,有刻度晷针是铁制的安在晷面中心,晷针的影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而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在晷针在晷面上的刻度,确定当时的时间。5.制作日晷刚刚看了这么多日晷,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日晷?小组讨论,制作日晷需要哪些材料?有什么好办法?提问:你设计的日晷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提问: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指南针和硬卡纸,你觉得怎么做一个地平日晷?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需要做用卡纸做出晷面和晷针。引导学生小结出实验方法:在一张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左下图标明刻度和方向。如右下图所示,把一张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   确定好方向后,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6.交流汇报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四、归纳巩固(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4)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完善你们小组制作的“太阳钟”。9.庞大的家族教学目标1.昆虫具有三个基本特点。2.制作昆虫模型、描述昆虫特点,熟料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3.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昆虫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 甲虫与普通昆虫的区别。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一、导入新课昆虫它们的家族很庞大,,大到超乎你的想象!从天空到草地,从沙漠到森林,从高山到平原,从河流到海洋……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猜猜看看,它们是昆虫吗?二、讲授新课1.昆虫特点(1)你能说出这些昆虫的名字吗?(2)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①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②它们各有几只足③这些足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昆虫观察记录表明确: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对或两对翅。(3)知识卡片,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80%以上。昆虫的体形一般都很小,体长一般为0.5-3厘米之间,翅展(双翅展开时,两前翅翅尖之间的直线长度)一般在1.5-5厘米之间。最小体长还不足0.2毫米,最长的竹节虫的体长可达26厘米。2.甲虫(1)昆虫中种类最多的是甲虫。独角仙:头部长有一支两边对称、双分叉的巨型觭角。幼虫是以腐叶土或朽木形成的腐殖质为食,成虫还以树木伤口流出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为食。生命周期约1年。常被作为宠物饲养。金龟子:成虫一般雄大雌小。体壳坚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属光泽。前翅坚硬,后翅膜质,多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天牛是人们熟知的一类昆虫。当你抓住它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企图挣脱逃命。若在其腿上缚一根细线,任其飞翔,还能听到"营营"之声。象鼻虫:大多数种类都有翅,体长大致在0.1公分到10公分左右。其中"鼻子"占了身体的一半。看到这类昆虫令人不由得想起大象的长鼻子,因为它们的口吻很长,所以这类昆虫被人们称为象鼻虫。(2)甲虫有什么相同之处?①身体外部有硬壳②前翅是角质厚而硬后翅是膜质三、做一种昆虫模型①准备一些枯树枝、开心果果壳和热熔胶。,②用热熔胶把头、胸、腹三部分连接起来,把果壳粘在背部,把触角粘在头部。③在胸部的两侧粘上三对足。【温馨提示】①先观察某种昆虫的形态结构。②每部分材料的两端用剪刀剪齐。③每对触角和每对足的长短要一样。④头、胸、腹的大小分别为小、中、大。四、我描述,你来猜描述一种你熟悉的昆虫,让小组其他同学猜。比比看,谁描述的准确,谁猜得快。例如,它的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它不仅可以向前、向后、向两侧飞,还可以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蜻蜓)它常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利于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螳螂)五、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动物属于昆虫的是()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A.2B.3     C.4(二)判断题1.蝗虫胸部有三对足,所以它属于昆虫类。(),2.蜜蜂、蝗虫、蚊子等都属于昆虫。()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尾四部分。()4.我们平时所见的虫子都是昆虫。()六、拓展提高:知识卡片(1)身体小的不一定是昆虫,例如蜗牛、蚯蚓。(2)有很多只脚的不一定是昆虫,例如蜘蛛、蜈蚣、蜘蛛、蝎子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所以不是昆虫。蜈蚣、马陆的腿就更多了,几乎每一环节(体节)上都有1~2对足,当然就更不是昆虫了。七、作业布置用放大镜观察各种昆虫,你还会发现哪些特征?(比如触角、口器、眼睛等10.养昆虫教学目标1.昆虫一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不同。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个阶段。蚕与所有动物--样都要经历出生一成长一繁殖一死亡的过程。2.通过自己亲自养蚕(或菜青虫、面包虫等),坚持观察,记录蚕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整理观察日记,归纳蚕的四个阶段及其不同特点。3.养成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认识到生命不息,种族不断繁衍。教学重点 观察蚕一生不同阶段的形态、生活习性。。,教学难点 通怎样记好养昆虫的观察日记。教学准备 课件和视频  蚁蚕  桑叶  纸盒  毛笔。一、导入新课(1)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80%以上。昆虫具有哪三个特点?明确:①为头、胸、腹三部分②头部一.对触角,胸部三对足③多数有一对或两对翅(2)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让我们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它一生的变化。选择:任选一个来饲养:养蚕养菜青虫养面包虫二、新知探究1.观看课件后回答,你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昆虫吗?(这些都是同一种昆虫——蚕,是不同阶段的蚕。思考:蚕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不同的形态,生活习性一样吗?让我们从养蚕开始吧。注意观察记录蚕的一生,在形态、习性上所发生的变化。,2.养蚕步骤①在春天天气变暖以后,留意蚕卵的变化,等待蚁蚕孵出。②在纸盒里铺.上干净的纸,在盒盖上扎几个孔。③放入洗净擦干的桑叶,再用毛笔将蚁蚕轻轻扫入盒内。④每天清除粪便、换桑叶,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情况。3.温馨提示很多科学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会从日积月累的日记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通过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也会有很多发现。4.注意事项①保持空气流通②最佳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③最佳湿度60-90%,不要暴露在阳光底下5.播放视频蚕在生长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同的变化。让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它的一生。三、 观察日记1.蚕宝宝在不断成长,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活动要求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日记2.小组汇总观察结果。形成日记卡片,择一个阶段的观察日记向班级介绍3.把日记卡片粘贴到黑板相应的位置。,4.知识讲解。(1)观察蚕卵和蚁蚕的样子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蚕卵近似椭圆形,浅灰色,中间凹陷,看上去认真听讲、回习性。很像细芝麻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受精的蚕卵,在温度25'C左右,经过2周左右的时间,开始孵化出幼虫。刚出壳的幼虫体躯细小,呈黑褐色,布满细毛,形似蚂蚁,-般只有2-3毫米,所以习惯上称为蚁蚕。(2)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它是怎么钻出来的?请看视频。播放视频。蛾,是蚕的成虫,全身都是白的,胖胖乎乎的,头上长一对触角。蚕蛾羽化不久就会交尾,一般交尾 3~4小时后,雌蛾就会产下受精卵。蚕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卵,产卵后不久它们就会相继死去。四、观察讨论(1)可以从哪些方面整理你的观察日记(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2)用你的一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3)你发现蚕的寿命有多长?明确:,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五、课堂练习(1)小明养的蚕不吃桑叶,身体发黄发亮,这是因为蚕()A生病了B.要皮了C.要叶丝了(2)蚕新的生命是从()开始的。(3)蚕的一生经历经时间最长的是()A成虫期B.幼虫期C.蛹期(4)蚕的一生经历的阶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蚕蛾——幼虫——蚕卵——蚕蛹B.蚕卵——蚕蛹——幼虫——蚕蛾C.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六、拓展提高1.比较下面两种昆虫,它们一生的变化与蚕相比有什么异同?明确:昆虫一生的两种发育形态:一种是像菜粉蝶、蚕一样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一种是像蜻蜓那样不经历蛹的阶段。七、课堂总结:这节课, 通过养蚕,观察蚕的一生成长变化, ,我们了解了昆虫的一生经历着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不同的特点,也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懂得坚持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学目标1.除了通过观看、分析和整理观看日记,还可以通过试验探究昆虫更多的隐秘。2.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观看和试验找到答案的。3.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讨论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4.能依据试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学重点 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讨论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学难点 选一个自己想讨论的问题写出试验设计和讨论发觉。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小饲养盒、蚕宝宝、桑叶、莴笋叶。学生材料:pad、、小饲养盒、试验记录单。一、承上启下,导入新课,(1)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的一节课,我们通过观看记录日记的方式,探索了有关蚕宝宝的知识,知道了许多关于蚕宝宝生长发育的隐秘。处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呢?今日老师也带来了几条蚕宝宝,你们看,是不是长的很健康?老师告知你们哦,我每天都给它们换新奇的桑叶。可有一次老师桑叶不够,遗忘去摘了,有个邻居告知我:没有桑叶时,可以用这种菜叶喂蚕[出示莴笋叶]你们认识吗?你认为可以用莴笋叶喂蚕吗?[生:能,不能](2)“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老师想先请你们依据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猜想一下。(3)那到底“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做试验]没错,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试验来探究。今日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设计试验,来探究昆虫更多的神秘吧![板书1:探究昆虫的神秘]二、操作与探究活动一:讨论交流谁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1.教师引导:一次科学课上,老师提出了“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去探究一下。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实验。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同学的设计更为合理?2.学生想一想:分别出示课本33页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学生认真读一读,比较这三维同学的实验设计,并想一想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为什么?3.全班交流: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更为合理的实验设计,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4.教师小结:在这三名同学的实验设计中,**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这份实验设计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第一,两个饲养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1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而10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则更具有说服力。活动二: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1.教师引导:对于昆虫,我们有许多奥秘想要去探究。但是,有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通过实验去探究,而有一些问题不太适合通过实验探究。因此,我们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2.出示课本34页上面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这三个问题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而提出的问题?想-想这三个问题哪个问题通过实验研究?问题(1):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问题(2):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问题(3):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3.教师引导: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是我们现在通过实验就预设:第1个问题,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4.教师强调: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也是这个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活动三: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你的发现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列举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讨论讨论交流,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2.关于探究:“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你们想设计一个怎样的试验呢?学生独立思索。3.学生讨论:还有两位同学也设计了试验方案,我们一起看看,请你评价一下轩[1个饲养盒,前十天桑叶,后十天莴笋叶]和晨晨[2个饲养盒,分别装1条蚕宝宝]的试验方案。哪个试验方案更合理?为什么?[由学生说出理由,言之有据]发觉蚕宝宝数量,放在怎样的地方饲养[相同且适合的地方]。4.小结:我们和阳阳同学的试验设计合理的理由是,考虑到了试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以外,保持了其他因素的一致:①两个饲养盒.②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在数量上,一条蚕宝宝会存在偶然性,十条更具劝说力。5.教师引导:依据**同学也和大家一样爱思索,对蚕宝宝十分好奇。出示**同学的试验方案,“蚕宝宝喜爱光明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你们认为她的方案怎么样。的确,乐乐同学既考虑了试验的公平性、也考虑了重复性、精确性、爱惜小动物等。6.小结:看来啊,设计试验不仅可以考验我们的智慧,还可以关心.三、思索:还有哪些可以通过试验讨论的问题1.思考:生活中,不仅蚕宝宝好玩,还有许多其他有意思的昆虫,等下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常见昆虫的视频,请你认真观看,并清静思索,关于视频中的昆虫,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能不能想到一些问题,让我们同学能.↑过试验来探究,找到答案的。[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2.提问:学生小组商量,一个组一张问题单,汇总成小组问题记录单。3.问题单展示:展示每个小组的问题单”,汇聚成全班“问题单”四、设计试验:选择一个你想讨论的问题,写出试验设计和发觉1.设计实验:每位同学独立选择一个最想讨论的问题,每人领取一张试验报告单,设计自己的试验。2.小组评选:找出设计最好可行性最强的试验单。3.汇报:展示每个小组的优秀试验设计,其他小组评价并提出建议。4.小结:同学们都已经设计了自已的试验探究方案,也展示了小组最正确方案。老师盼望同学们课后能.尝试实践探究,看自己试验方案能不能施行,看看试验结果会怎样,有问题可以咨询老师和同学。12.用种子繁殖教学目标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教学难点 猜测种孝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银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上的一首小诗:(在大屏幕上显示)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想,在这首小诗里面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东西?预设:这首小诗主要向我们描述了蒲公英、柳树、小鸡繁殖后代的方法。蒲公英的种子飞向各地,到处安家。春天,把一根柳枝插在河边,它就会长成-棵小柳树。小鸡从蛋壳里孵出来了。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板书课题:12用种子繁殖二、探究新知活动-: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教师引导: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种子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2.出示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引导学生看-看,初步了解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玛的外部特点。提出要求:用铁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3.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并且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全班交流,学生说-说自己解剖种子之后,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种子的内部构造。 活动二: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种子的内部构造,那么种子究竟是怎样萌发的?对于种子的萌发,大家义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2.学生提出对于种子的萌发感兴趣的问题。预设:种子的根都会向下长吗?种子要埋在土里多深才会发芽?种子发芽需要要哪些条件?没有土壤,种子也会发芽吗?3.教师引导:看来,关于种子的萌发,大家有很多问题要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两个方面的问题。4.问题--: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1)出示-粒蚕豆的种子,引导学生看-看,引导: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种蚕豆的时候,是随便把蚕豆种下去,还是特意的把蚕豆横着或竖着摆下去?大家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吗?学生回答:种蚕豆的时候,蚕豆是被随意放进泥土中去的。那么随意种下去的蚕豆,根都会向下长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2)首先,请大家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预设:根都会向下长。(3)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看--看,读--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及方法(4)全班交流:实验材料:透明的瓶子、蚕豆种子、水、纱布等等。,(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瓶子中种下蚕豆的种子。(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发芽的蚕豆种子,并且说一说得出的实验结论。预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褂人向上生长。(7)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种子,不管怎样摆放在泥土中,种子萌发的时候,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的。5.问题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1)教师引导:葵花子就是向日葵的种子。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请同学们先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预测。(2)学生预测,教师引导:我们仍然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3)出示课本37页下面有关葵花子的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认真读--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及方法。(4)全班交流:实验材料:葵花子、水、盆子、泥土等实验方法: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②2粒葵花子为-,-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④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将葵花子按照要求种在盆子里。(6)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葵花子的发芽情况,并且填写好种植记录。活动三: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1.教师引导: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传播种子的方式是不-样的2.出示课本38页上面的5幅图,学生仔细观察,分别了解凤仙花、蒲公英、椰子、野樱桃、鬼针草等5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凤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弹力传播种子的;蒲公英是借助风传播种子的;野櫻桃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野樱桃的种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鸟比较喜爱吃,小鸟吃进野樱桃的果实,会排出种子一鬼针草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鬼针草种子的外面长着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利用这一点,鬼针草才得以传播种子。1.出示课本38页悬铃木、苍耳两种植物的种子,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预设:悬铃木种子外面长有冠毛,容易被风吹走。苍耳种子外面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处。,2.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种子传播的方式与种子本身的特点存在着关系,可以这样说种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种子传播的方式。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种子的内部构造,探究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且还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13.用根茎叶繁殖教学目标1.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来繁殖。2.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3.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教学难点 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一、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植物依靠种子繁殖后代,植物除了依靠种子繁殖后代之外,还可以依靠什么来繁殖后代呢。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来繁殖。,板书课题:13.用根茎叶繁殖二、学习新课活动一: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知道,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之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来繁殖。那么,植物的营养器官有哪些呢?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包括根、茎、叶。2.提问哪些植物可以分别利用自己的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呢?出示课本39页上面的6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图片,了解这六幅图片上的植物分别是什么?了解这6种植物分别利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图片1: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图片2: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图片3: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图片4: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发芽;图片5: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图片6: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3.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植物分别利用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第1行的红薯和蓟是用根繁殖后代,第2行的生姜和水仙是用茎繁殖后代,第3行的落地生根、长寿花是用叶繁殖后代。,4.交流讨论除了书上列举的这6种植物之外,还有哪些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预设:用根繁殖的植物:蔷薇、茶花、杜鹃、胡萝ト、郁金香……用茎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来香、杜鹃、山茶花、吊兰、草莓、荸荠、山药……用叶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莲花、长生草、宝石花、神刀、玉扇、万象……活动二:用根、茎、叶繁殖植物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哪些植物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的,下面我们就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植物。2.用红薯的根繁殖出示红薯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红薯的根的特点,明确红薯是利用根来繁殖后代的。出示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把红薯浸在水中,当长出小牙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并且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利用红薯的根繁殖红薯植物。3.利用菊花或其它植物的茎繁殖,引导:同学们,如此美丽的菊花,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繁殖的吗?(菊花的茎。)是的,菊花是利用茎来繁殖后代的。我们只要从一棵健康的菊花主茎上剪下一根枝条,插入一盆松软的土中,精心照料,就可以长出一盆新的菊花了,大家愿意试一试吗?教师发放菊花的茎,学生准备好花盆、泥土、水等等,然后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将菊花的茎插入土中。教师小结:我们的菊花已经栽种下去了,接下来的几天,请同学们认真照料我们的菊花,相信不久之后,我们的菊花就会成活了。4.用宝石花等多肉植物的叶繁殖教师出示一盆宝石花,引导学生观察宝石花,特别引导学生观察宝石花的叶子,说一说宝石花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预设:宝石花的叶子比较肥厚。教师引导:宝石花被称之为多肉植物。大家知道宝石花是依靠什么来繁殖的吗?(叶子。)是的,宝石花是靠叶子来繁殖后代的。大家知道如何利用宝石花的叶子来繁殖后代吗?预设:从宝石花植株上摘下一片叶子,放在花盆的土上,浇上水,过几天宝石花的叶子上就会长出小根,一颗新的宝石花就长出来了。5.教师小结其实除了宝石花,其他的很多多肉植物,都可以用叶子来繁殖后代。,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还可以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课后,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植物的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两个星期之后我们来交流。四、两个星期之后的交流活动1.教师引导上一次我们布置大家利用植物的一种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今天一起交流。2.学生出示自己繁殖的植物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拍摄的图片。3.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活动记录,说一说自己繁殖的植物是什么?是用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的?再说一说自己记录的繁殖过程,在交流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活动记录。4.小结教师对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植物成功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引导繁殖失败的同学思考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且鼓励这一部分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重新再做一次。14.动物的繁殖教学目标,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教学难点 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教学准备 介绍动物求偶的视频资料、动物繁殖图、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受精的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两课我们探讨了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种子繁殖后代,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营养器官,也就是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大家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板书课题:14.动物的繁殖二、教学新课活动一:交流动物的求偶方式1.出示课41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2.学生认真读一读,了解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1)交流: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是什么?(雌雄结合)(2)提问:动物的繁殖又包括些行为呢?,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动物的求偶方式。3.出示课本41页的四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四幅图片上分别描述了哪4种动物?他们是利用什么方式求偶的?教师引导:动物求偶成功之后,就会进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活动二:观察打开的鸡蛋,看蛋黄上有没有一个明显的小白点。1.教师引导鸡蛋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也是鸡繁殖后代的卵。是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够孵出小鸡来呢?3.教师出示两枚鸡蛋,引导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枚鸡蛋,一枚是可以孵出小鸡的,另一枚是孵不出小鸡的。下面老师将这两枚鸡蛋打开,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枚鸡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师打开两枚鸡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两枚鸡蛋的不同之处:预设:一个鸡蛋黄上有明显的小白点,另一个鸡蛋黄上没有小白点。活动三;给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排序1.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结合之后生下来的,大家知道我们在妈妈肚里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吗?2.出示课本42页下面的5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在妈妈肚里的生长发育情况。3.提出要求这五幅图片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请按照发育的先后给这些图片排序。4.学生观察这五幅图片初步了解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情况,且把这些图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预设:把上面5幅图片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编号为1-5,则排序的结果是25431。5.播放人类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发育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生长发育的情况。6.认识胎生和卵生(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小鸡的孵化过程和我们人类在妈妈了宫里的生长发育的过程。大家想一想小鸡繁殖后代和人类繁殖后代的方式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预设:小鸡繁殖后代是用鸡蛋繁殖,而人类繁殖后代是直接生出婴儿。(2)教师出示卵生和胎生的概念,像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3)出示课本43页上面4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辨别这四幅图片中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卵生还是胎生?图片1是鳄鱼卵和小鳄鱼,鳄鱼是卵生的。图片2是青蛙卵,青蛙是卵生的。图片3是鸟蛋和刚孵出来的小鸟,小鸟是卵生的。图片4鲑鱼正在产卵,鲑鱼是卵生的。(4)除了鳄鱼、青蛙,小鸟、鲑鱼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卵生的预设:鸭、鹅、企鹅、蛇等。(5)教师出示鸭子、鹅、企鹅以及蛇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动物,进一步认识卵生。教师出示一些胎生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胎生动物。活动四:阅读介绍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1.教师引导有些动物产卵以后,卵会在适合的环境里自然孵化,而有些动物产卵以后,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护卵、孵化卵。2.出示课本企鹅孵化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企鹅孵化卵的辛苦。引导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恶劣气候以及企鹅孵化后代的辛苦。,3.教师引导很多动物的父母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哺育任务,还要教会小动物生存的本领。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知道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是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胎生和卵生两种。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繁殖后代的知识,去看一看。15.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2.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关系。3.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难点 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教学准备 学习资料、景色图片、教学视频。一、创设情景、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头脑风暴激活生活经验:说一说植物、动物的生命特点(用我是……我需要……)说一说举例:,我是西红柿,我能长大,我能繁殖,我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我是小狗,我能长大,我能繁殖,我需要吃食物、喝水、呼吸空气、还会运动……植物组: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动物组: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我要辨一辨:教师出示石笋和青苔的资料图片,请学生判断谁是生物,并说出理由。小结: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所以青苔符合生物的特征,它是生物。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上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不是自身发生了变化,所以石笋不符合生物的特征,它属于非生物。总结: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我要说一说:说说你认识的生物与非生物,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小结:看来同学们是真的会推断生物和非生物了。(出示地衣、松萝、水绵)请同学们看,这三种是大家比较生疏的物体名称分别是地衣、松萝、水绵,我们先来观看地衣谁来说说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再来观看松萝,觉得它是什么样的?最终还有一个水绵,谁来形容一下它的样子?通过初步的观看和描述,你们觉得他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要想做出正确的推断,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是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继续了解他们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接下来,请同学们课前自查资料,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推断。观看:播放《地衣、松萝、水绵》视频,确定它们都是生物,因为它们都会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阳光等。二、完成学习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出示课内景色图片,让学生分类,并说明依据生物 依据 非生物   依据 疑惑 补充松树      岩石山羊      高山青草      白云鱼          阳光乌龟       空气老鹰         雪         溪流         土壤过渡:这一群山羊要能在这个环境中能很好的生活,它们会需要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存在?(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贴),小结:山羊的生存,与草地上的草、四周的空气、阳光和水,都有很大的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根据老师刚刚的方法,先出一个生物,然后把与这个生物有关系的物体都找出来,进行连线,比一比,哪一小组能够找的精确并全面。出示活动要求①小组成员一起找出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用黑笔写出生物的名称铅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②逐一思索每种生物与四周环境中其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③用连线的方法,把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联系起来。④要仔细思索、分析,实事求是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完成活动单学生小组内活动并展示。通过同学们的沟通,我们发现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的冗杂而亲密的关系。思索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亲密而冗杂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四周的非生物。小结: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探索,我们发现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生物的生存依赖着周围的非生物。生物的行为也会引起周围非生物的变化。三、课内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物(物体)的存在,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你的依据是什么?请把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记录下来。姓名:生物:依据:非生物:依据:我的新发现:我的疑惑:判断:有一位小姑娘碰了墙壁,她会疼因为她是生物,墙壁不会疼因为它不是生物,对吗?你还能举出什么样的例子证明你的观点?四、课后作业1.和好朋友一起组织一场生物辩论赛。2.逐步累计自己的观察记录本,做一个善于观察周围世界的孩子(长期作业)备注:以上作业可以任选也可以都做。五、阅读推荐《海底两万里》《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写的,一部潜入海底、环游世界的科幻小说。写了海底知识与海洋生物的同时,书中还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同时,重视防止被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的行为。                 16.动物的庇护所教学目标1.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2.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3.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4.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教学重点 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教学难点 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树枝、绳子等。一、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师生交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动画中讲述了什么故事。生:是猫和老鼠的故事。师:观看得很仔细哦。谁能描述一下刚才动画里的情节?抽生描述故事情节。师:老鼠为了躲猫,最后是怎么做的?老鼠洞有什么作用?,生自由发言。师:老鼠为了躲避猫的追击,最终躲进了自己的庇护所---老鼠洞。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躲避天敌的方法呢?生:假死、躲到树枝下。师:大家知识面真广!动物为躲避天敌,更好地繁衍后代,练就了很多本领,其中一项就是“搭建”属于自己的小窝。小窝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2.板书课题:16.动物的庇护所[设计意图:利用熟悉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动物为适应大自然”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动物的庇护所”]二、新课探究1.认识动物的庇护所(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出示课本第48页图片,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野生动物的家?学生自由发言。(2)师生交流师:和人类一样,动物也需要特定的场所作为自己的庇护所。观察几幅图,说说这些动物的庇护所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生:松鼠在树木主干的松软处挖一个洞,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躲避天敌、遮挡风雨;燕子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多是将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黏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蜜蜂会用蜂蜡筑造成六角形的巢房,然后拼合成蜂巢,以便蜂王产卵、储存蜂蜜、养育幼虫等;黄鳝常在稻田、小溪、池塘等处的淤泥里自己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石洞中穴居和冬眠。(3)思考交流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安家的秘密,它们为什么把家安在了哪里?生自由发言。(这里要引导学生大量的交流、分享,总结,老师从中选择重点的词语进行强调和规划。)2.寻访动物的家(1)师生交流师:刚刚举例认识了多种动物的家。不同的动物,对家的要求不同。它们喜欢有光照、通风、柔软的家。师:小时候,我们爱听一首歌«小燕子»,谁会唱?小燕子不但美丽,还是有名的“建筑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小燕子是怎么建造家的?一起观看视频。生:小燕子真厉害,用嘴巴衔泥和枯草,就能建成自己的窝。我老家屋檐下就有它们的家。师:是啊,燕子很熟悉,很亲切。那么,你们还观察过哪些小动物的家呢?下面,请你选择一种动物的家,仔细观察,完成记录单。这个任务课前已布置,请大家积极交流展示你的成果。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师生点评。(2)引导总结,学生交流小结,寻访过程的注意事项,形成经验,以期下次做得更好。观察注意:①慢慢接近;②静静观察;③不要伤害和惊吓小动物.(3)思考交流师展示图片:蚯蚓和蚂蚁的家。提问:蚯蚓和蚂蚁同样生活在土里,但它们的家却不一样,为什么?生: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各种动物的家,对各种家的建筑材料做了解,为后面理解动物对家的不同需要做铺垫,同时,也为最后设计鸟儿的家做知识准备。在寻访动物的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观察、描述的重要性,养成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出问题:蚯蚓和蚂蚁同样生活在土里,但它们的家却不一样,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而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存,渗透生物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3.设计一个鸟巢(1)出示图片及问题出示课本第50页插图,思考: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哪里?它们的家用哪些材料来搭建?是什么样的?生自由发言。,(2)给鸟儿安个家师:假如给鸟儿安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生自由发言。师引导学生展示并介绍课前画的鸟儿的家草图。学生根据草图动手做一做,并对照鸟巢评价项目表,测试改进。师生交流,总结设计注意事项。三、课堂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动物的庇护所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方便动物繁衍哺育后代。大自然为动物及人类提供了各种条件,我们应该和自然和谐共处。[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鸟巢活动,对本课知识做总结提升。知道生物要与自然和谐共处。]17.环境变化以后教学目标1.适应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3.能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破坏。4.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教学重点 认识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教学难点 能以鱼道为例,依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记录单。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冬天气温怎么样?(很冷)你是怎么应对寒冷的天气的?(穿厚的衣服,戴手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环境变化以后(板书课题)。二、探究新课1.季节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1)师生交流师:你知道动植物是怎样应对寒冷的天气吗?生:迁徙;换羽;冬眠;增加毛发和脂肪;落叶等。(2)组织讨论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下面我们围绕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投屏学生资料,并让学生介绍关于动物冬眠的相关知识。从而了解: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呢?(减少能量消耗)冬眠的动物到底有哪些呢?(青蛙、蛇、乌龟······)师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蛇的资料,了解:蛇冬眠时盘成盘,头在中间,尾巴在外圈;蛇在温度很低的条件下,即使冬眠也无济于事。),投屏学生资料,了解其他动物应对寒冷天气的相关知识。鸟类换羽:阅读资料,有什么收获?(鸟类冬季长出丰厚的绒羽,成为冬羽。春夏季为了吸引异性,会换上漂亮的夏羽。)雪兔换毛:通过两张图片对比,有什么发现?(冬季雪兔的毛变白了,夏季毛色变成了深色。)除了颜色变化,老师这里还有不同季节雪兔的图片。对比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冬季的雪兔比夏季雪兔要胖,脂肪要多。)鸟类迁徙:我们将季节性迁徙的鸟成为“候鸟”。通过阅读,候鸟为什么要迁徙呢?(生:为了繁殖和寻找食物)鸟类要迁徙,其他动物呢?(生:斑马、蝴蝶)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帝王蝶和斑马迁徙的壮观景象!(观看相关视频)投屏学生资料,了解植物应对寒冷天气的相关知识。植物怎么应对季节交替?(生1:知道了秋冬季植物落叶是为了将营养输送给枝条。生2:植物通过枯萎缩减体内水分,防止被冻伤。生3:植物冬季体内会产生抗冻物质。)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千年银杏秋天的美。(观看相关视频)2.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生物还能适应吗?它们会面临哪些挑战?生思考。,(2)讨论交流这些动物遭遇了什么?(生:森林大火)森林大火会有怎样的后果?(生1:破坏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动物无家可归。生2:动物数量产生长期影响,有些动物因此灭绝。)洪水对动物的影响:洪水会造成大量动植物的尸体腐败,腐败的尸体会污染水源,滋生媒介生物,如蚊虫等,进而造成传染病流行。地震对动植物的影响又如何呢?(生1: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对动物的栖息地造成威胁。)地震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吗?(生2:地震对某些品种是一种机遇,地震使一些物种突破环境限制,获得发展。)3.认识人为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的影响(1)出示图片,观察人类生活依赖自然,人类活动会对自然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面让我们先从同学分享的图片中进一步了解。(生观看图片)(2)交流感受看完图片有何感受?(生1:猪生活在垃圾堆里,身上会有很多有害的细菌病毒,同时这样的猪也会得一些怪病。如果长期吃这样的猪肉,人也会生病。生2:人类向海洋里随意丢弃塑料垃圾,海洋生物误食之后,会对他们的生命产生威胁。)除了人类垃圾的危害,石油泄漏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也不小。请看这位同学的作业分享。(投屏该生作业)(3)总结,目前,人为灾害性事件主要有这位同学分享的以下5种: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④光污染⑤化学激素(投屏该生作业)。同学们,保护环境你打算怎么做?(生1:有从内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生2: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4.分析评估鱼道的合理性人类活动确实对生物生存带来了影响,如修堤筑坝影响了鱼类的正常洄游。为了缓解问题,人类在鱼类洄游河段设计了鱼道。下面这两种鱼道的相关信息老师课前已经以ppt的形式发给大家。现在请大家交流它们的优缺点。(生1:原生态鱼道更合理,它还原鱼类的洄游路径,鱼类能很快适应。生2:横隔板鱼道设计比较合理,能够通过调整过于孔的大小,选择让不同的鱼通过,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和大家讨论了季节交替、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引起的环境变化,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去适应环境变化,这样才能够适者生存。课后请大家完成全景课堂中完成在藏羚羊必经之路设计铁路的任务。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4-06-20 23:20:01 页数:75
价格:¥9 大小:77.53 KB
文章作者:zjl16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