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1.能比较利用显微镜观察的信息,找出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2.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教学重点 显微镜观察,找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教学准备 课件、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一、利用迁移,导入新课1.出示高楼大厦图片提问:你们知道建房子需要哪些材料?(出示单个砖头图)2.出示积木搭成的楼房模型图提问:你们知道这幢大楼是由哪些材料组成?(出示单个积木图)小结:在非生命的物质世界里,小物体搭建成大物体的现象很多。那在动物、植物、微生物这些有生命的世界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搭建起这些生命体的“积木”呢?如果把我们自己的身体比作房子,那么搭建生命体的材料又是什么?3.教师小结细胞是生命体的微小结构,他们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课1.借助工具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1)提示:不要把洋葱汁溅到眼睛上。(2)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教师提前调好传统的显微镜,并说明这是在放大几百倍时的样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预设: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构成,这一个个的小格,就是细胞。(多媒体出示,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显微图片)(3)观察:观察下面的细胞图片,说说你的发现。预设: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2.观察图片,交流发现出示下面两幅细胞的图片,继续说说你的发现。学生交流汇报: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师生总结: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体的微小结构,他们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3.观察不同形状的人体细胞,说说其形状的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细胞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学生汇报:神经细胞——放射形,红细胞——圆盘形。
学生汇报:骨细胞——圆形,肝脏细胞——杆形。总结: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有些细胞却很大,如动物的卵黄。各种生命体的细胞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同。(视频资料介绍)三、回顾历史,感受进步1.介绍胡克发现细胞师生交流:刚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过程跟几百年前的一位科学家的经历有几分相似。他当时使用自制的显微镜去观察一些物体,结果有了很重要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2.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资料——胡克的发现自学汇报: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谈谈自己的体会。四、拓展运用,服务生活1.介绍白细胞的功能讲解:构成我们人体的细胞也有很多种。共同维护生命体的生命活动。在我们的血液里有一类有着特殊功能的细胞——白细胞。2.交流你们课前查阅的相关白细胞的资料
预设: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播放白细胞杀死细菌动画)讲述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3.课后延伸阅读资料: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他就是病毒。病毒比细菌小很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特别提醒:感冒常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类药是不能杀死病毒的,不要乱用抗生素。拓展:课后请大家了解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哪些及其传播途径和预防传染病的办法,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交流。2.微小的生命体教学目标1.能认识到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命体,在自然界广泛分布。2.知道微生物在形状、大小方面是不同的。教学重点 了解微生物在形状、大小方面是不同的。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制作的小水塘。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显微镜除了能观察细胞以外,还能观察什么呢?预设:生自由回答。(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利用时机引导学生聚焦到本节课主题上)谈话:微小世界里的一切,我们眼睛睁得再大也难以发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显出它们的容颜。今天,我们就再来探究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师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制作“小水塘”并观察(1)制作:提前3周制作“小水塘”。(2)要求:①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②把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树叶、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进一把土。③把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3周后,用放大镜观察水里的变化。2.观察“小水塘”的一滳水(1)观察前准备:师组织学生分好小组,提供显微镜并调节好。(2)要求:正确使用显微镜,边观察边记录。
(3)观察:生分组有序观察。(4)练习:生完成活动手册部分内容。(5)提问: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什么?(6)交流:生小组内交流分享发现。(7)汇报:师出示教材上“一滴水”中含有的微生物图片,让学生找找自己是否观察到它了。预设:钟钓虫、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8)总结:我们把这些微小的生物叫作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3.观察微生物——草履虫和变形虫(1)出示图片:师出示显微镜下观察的微生物图片:草履虫和变形虫(2)观察:生逐幅观察,说说看到的草履虫和变形虫样子。4.阅读资料:“列文虎克与微生物的发现”(1)阅读思考:列文虎克是怎么发现微生物的?他的发现有什么意义?(2)交流:生小组内交流问题。(3)讲解: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5.观察微生物形状、大小的不同
(1)出示图片:引起疟疾的疟原虫、酸奶中的乳酸菌、感冒病毒,生认真观察。(设计意图: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学生进行观察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出示图片:新冠病毒、痢疾杆菌、海洋中的硅藻,生认真观察。(3)问题:说说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4)练习:生完成活动手册相关内容。(5)交流:生小组内交流分享。(6)汇报:生汇报,师记录。(7)总结:微生物的形状万千。6.观察比较微生物大小的不同(1)出示图片:它们是微生物吗?为什么?所有的微生物都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吗?(2)讨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3)交流:师生共同交流。预设: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把它们归为微生物,是因为它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三、拓展阅读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四、全课总结
1.交流收获2.师生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微小世界的生命——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形状不一。3.发霉与防霉教学目标1.知道馒头发霉的条件,了解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方法。2.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馒头发霉条件的方案。3.了解发霉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食物发霉的条件,了解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方法。教学难点 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馒头发霉条件的方案。教学准备 道具:保鲜袋、馒头等。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水果、食物和饮料等发霉的情境)生活中,有些食物由于保存不当可能发生霉变现象,那么食物为什么会变质?我们又应该如何保存食物呢?预设:学生交流说出食物变质一般是由发霉引起的。教师小结:
食物变质一般是由于发霉引起的,防霉就是防止食品变质的有效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部分内容——发霉与防霉。(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1.发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什么是发霉?①出示发霉的馒头、橘子、鞋子的图片。②学生讨论、汇报。③师生共同小结:发霉是一种因霉菌生长而使食品、衣物等变质、变色的自然现象。(2)提出问题:发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①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讨论发霉的影响。②学生小组汇报:发霉使食物、物品变质,无法食用或使用。(3)物品发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许多不利影响及霉菌对生活有利的方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甜面酱、酱油、豆腐乳、红油豆瓣酱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食品制作过程中都需要用到霉菌,霉菌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有利方面?(学生思考、交流、汇报。)(4)出示资料卡
霉菌对人类有功有过,有些霉菌会使人和动植物得病,如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在人体内积蓄过程,可能导致癌症;有些霉菌能在酿造行业大显身手,如毛霉菌用于制造豆腐乳,曲霉菌用于制造酱、酱油,青霉菌用于制造青霉素。①教师提问:你们从资料卡中知道了哪些知识?②学生汇报,师进行评价。2.馒头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霉(1)引导回顾:回忆生活中慢头、衣服、苹果等发霉的现象,思考馒头在什么环境中容易发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师生小结: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湿度有关。(2)引导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馒头发霉的条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出示方法指导:控制好实验条件,每天按时观察,把馒头发霉的情况记录下来。(学生设计观察记录单,进行实验探究。)(3)学生观看使馒头发霉的实验视频。(4)实验总结分析: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5)讨论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设计的过程,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设计时有哪些好的做法,有哪些忽略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小组的想法、做法有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什么是好的实验设计。
3.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1)引导回顾:生活中有哪些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做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做法为什么能够防霉。(2)出示图片:师出示真空包装、加干燥剂、低温保存、紫外线杀菌、微波烘烤、阳光暴晒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防霉的方法,思考这些方法是怎样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的。总结:保持干燥、降低温度、隔绝空气等可以防止食品、衣物等发霉。因此,防止发霉可以采用加干燥剂、低温保存、真空包装等技术。三、拓展活动教师布置课下任务:搜集资料,了解生活中有哪些防霉新技术。4.微生物的“功”与“过”教学目标1.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他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2.通过调查知道微生物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学重点 1.知道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2.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教学难点 能够尝试自己做酸奶。教学准备 道具:米饭、馒头、培养皿等。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微生物既有“功”,也有“过”。并且和学生一起探讨它的“功”体现在哪里?“过”又体现在哪里呢?(师生共同交流,汇报。)二、探究活动1.学会自己动手做酸奶教师介绍做酸奶的方法。(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加热至60℃左右。待温度降到37℃左右,往鲜牛奶中加入2勺酸奶,并搅拌均匀。(2)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保温8-10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3)教师要提醒学生做酸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消毒、加盖。(4)学生小组汇报制作情况。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消毒过的容器装加热过的鲜牛奶?为什么要往鲜牛奶中加酸奶并保温?(学生讨论、交流。)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克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抗生素,以及向学生们介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强大助力。(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4.教师提问你们通过资料卡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汇报)三、拓展活动1.提问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我们应该做好哪些防护措施?2.阅读资料阅读并讨论如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5.生物的启示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和学习,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单科学模型。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仿生产品的信息资料。教师准备:葱叶、纸、双面胶、剪刀、苍耳、粘扣、蛋壳,一、游戏导入,探究仿生奥秘
1.玩葱叶,找发现⑴出示大葱,玩吹葱叶游戏。学生分组做吹葱叶游戏,汇报结果:葱叶很难被吹弯。谈话:为什么葱叶不容易被吹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葱叶,想一想,小组进行讨论,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种外形特点,能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那这样一种结构就叫做“薄壳结构”。鸡蛋这种薄壳结构有何作用呢?来做个实验。⑵小组合作,观察特点:带着“葱叶为什么很难吹弯?”这个疑问,观察葱叶有什么特点。⑶汇报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发现。预设:我发现葱叶是筒形的,可能葱叶吹不弯跟这个特点有关系。我发现葱叶是筒形的,中间是空的,葱叶吹不弯的原因与葱叶筒形的形状,中间是空的有关系。教师小结:同学们认为葱叶吹不弯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筒形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把葱叶切开,再试一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活动。⑷班上交流发现:说说小组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⑸活动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刚才的活动,对比葱叶的前后变化,你有什么发现?班上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大家的猜测是对的,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了葱叶吹不弯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筒形结构的,很显然筒形的葱叶比剪开后的条形葱叶承受能力更强。其他物体是不是也有这种特性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2.玩蛋壳,找发现教师玩铅笔撞击蛋壳的游戏,学生找发现。设疑:把蛋壳的凸面向上,让铅笔从15cm的高度自由下落,撞击蛋壳,猜猜它能不能碎?如果把蛋壳的凹面朝上,让铅笔从同样的高度自由下落,猜猜会怎么样?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发现,班上交流。3.大胆猜想谈话:刚才我们玩的两个游戏,葱叶为什么吹不弯?而剪开的葱叶为什么容易变弯?凹面向上的蛋壳容易击碎,而凸面向上的蛋壳不容易碎。你们猜这是为什么?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它们的形状有关。谈话:通过我们观察葱叶和蛋壳,发现筒形结构不容易变弯,拱形结构承受能力强。二、建立模型,感受仿生的过程1.设计方案设疑:是不是用其他的材料制成的筒形或拱形也不容易变形呢?你们想研究吗?怎样证明?(做实验)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成葱叶模型或蛋壳模型?(把一张纸卷成筒状)小组讨论,讨论方案,教师参与其中。2.讨论汇报预设:(1)提问:我们组准备用一张白纸(平面形)吹一下,看能不能吹弯?再把它卷成筒形试试,能不能吹弯?(2)观察对比:先将一张白纸展开,代替剪开后的条形葱叶,将钩码放在白纸上,观察结果,再将白纸卷成筒形,用胶水粘好,代替筒形葱叶,然后挂上钩码,观察结果。这样就可以对比出哪种结构的白纸承重能力更强。(3)思考:我们组准备将一张白纸放在两个木块中间,往上面放棋子,直到变弯,然后再把它变成筒形,放上同样的棋子,看能不能变弯?小结:同学们的主意都不错,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大家设计的都是对比实验,通过葱叶模型对比出平面材料和筒形材料各自承重能力的差别。我们再看看本次实验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4)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小组长领实验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谈话: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学生汇报。)3.得出结论谈话:通过我们前面对葱叶结构性能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实验同学们都发现了与平面材料相比,筒形材料不容易弯曲,圆筒型结构承受力比较强。三、总结提升,研究产品的开发回顾刚才我们进行的两个探究活动,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先是发现生物(葱叶)的结构性能(筒形的葱叶比剪开后的条形葱叶承重能力强);再根据生物结构特点(葱叶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纸筒);接着做承压对比试验检测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最后根据检测结果研制、开发新产品。这就是仿生的过程,什么是仿生呢?老师引导总结并板书:葱叶筒形——纸筒——承压实验——钢管人们模仿生物的特性,研制产品,这就是仿生。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生活中的仿生实例简介补充材料,拓展提高(结合课件介绍)小草的启示
相传我国古代的著名工匠鲁班,他在土木工程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由带锯齿的小草发明了(锯),你知道锯的发明与谁有关吗?(学生讲述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五、课后总结正是由于仿生学的发展,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仿生发明创造,已经惠及人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从生物身上学到很多知识,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已经发明了很多物品。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出更多先进的物品。6.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仿生学以及仿生学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2.让学生通过对鸡蛋壳的揭秘研究以及对一些简单且著名的仿生学成果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3.了解拱结构、薄壳结构在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教学准备 鸡蛋壳、弹簧秤、作业纸、鸡蛋、云彩纸、易拉罐、剪刀等。一、游戏激趣1.猜一猜尖尖脑袋圆圆肚,母鸡身体藏着多。咯嗒咯嗒屁股落,孵出小鸡真可爱。2.展示
(教师示鸡蛋)同学们,这是什么?老师想请同学上来捏住鸡蛋,使劲捏,看谁能捏碎它?预设:(满脸通红,牙齿都咬得嘎嘣响)小小的鸡蛋都没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二、研究探索1.谈话同学们,你可别小瞧了这鸡蛋。其实无论你怎样使劲用力的捏,都不能把鸡蛋捏碎,鸡蛋呈椭圆形,外表光滑,表面有细微的气孔,内部有一层薄膜。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糖酸钙,并不坚硬。易碎。通常情况下蛋壳厚度只有0.38毫米。但可这么薄,为什么禁得住这样挤压?为什么呢?做一次大胆的猜测。2.交流鸡蛋可承受重压的原因(1)眼睛直接观察。(2)借助放大镜观察(3)用手摸、捏、压发现:鸡蛋凹面朝上容易戳破,凸面朝上不易戳破。明确:凸面朝上,受力均匀,蛋壳没破。凹面朝上,受力不均,蛋壳破裂。鸡蛋表面的曲面结构能够很好的分散所承受的压力,因此鸡蛋壳虽然很薄,但是承受外界冲击的能力较强。3.教师解说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得捏,无论怎样用力都不能
把鸡蛋捏碎,鸡蛋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这样一种外形特点,能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那这样一种结构就叫做“薄壳结构”。4.做实验体验鸡蛋薄壳结构的作用拿三个半圆形的蛋壳然后逐渐放上书本,把书放在塑料袋称一称,试试看这几个蛋壳到底能承受多大重量。三、动手实践1.欣赏并说一说观察这些建筑的外形,它们和鸡蛋有什么相似之处?欣赏运用薄壳结构原理设计的建筑图片,并用几句话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张图片。2.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创作欲望出示学生运用薄壳原理设计的艺术作品,激起创作的欲望。3.小组合作设计运用薄壳结构原理,小组合作设计完成一个作品。4.作品展示四、简单介绍仿生学1.介绍仿生学人们模仿蛋壳的外形特点——薄壳结构,设计创造一些建筑物品,这个过程科学上叫‘仿生学’。我还了解到苍蝇与宇宙飞船,电鱼与福特电池等,越来越感受到仿生学的神奇。2.出示有关仿生学的例子
⑴蛋壳与薄型结构蛋壳呈拱形,跨度大,包括许多力学原理。虽然它只有2mm的厚度,但使用铁锤敲砸也很难破坏它。建筑学家模仿它进行了薄型结构建筑设计。这类建筑有许多优点: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薄壳建筑并非都是拱形,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则像一组泊港的群帆。⑵长颈鹿与飞行服飞行员加速爬坡时身体的大量血液从心脏流向双脚,大脑产生缺血,怎样解决这种问题?科学家从长颈鹿的身体构造得到启发,长颈鹿的脖子很长,要使血液输送到头上,血压要高,但当它低头喝水时,血液却没涌向头部,原因是它身体表面的厚皮紧紧扼住血管,限制血压。依照长颈鹿皮原理设计了抗荷飞行服,飞行员穿上后起到了限制血压的作用。当飞行加速时,抗荷飞行服还能压缩空气,也能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就此而言,比长颈鹿的厚皮更高明一步。⑶电鱼与电池自然界很多生物都能产生电,鱼就有五百多种,人们将放电的鱼叫做电鱼。电鱼放电的奥秘在哪里?科学家发现,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这种发电器官由许多电板或电盘组成,电鱼这种非凡的本领引起人们的兴趣。19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伏特电池。⑷水母
在自然界中,水母在五亿年前就已经在水中生活,但是水母和顺风耳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在蓝色的海洋里,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是风暴来临前的预告。这种次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而对水母来说易如反掌。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水母的耳朵里长了一个细柄,柄上长个小球,球内有块儿小小的听石。科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与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以上四个例子都运用了仿生学。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学,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同学们要善于运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未来还等着同学们去探索。五、总结通过这次查找,明白了什么是薄壳原理,同时也明白了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也要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惊喜。薄壳就是利用了蛋壳结构原理,由于这种结构的拱形曲面可以抵消外力的作用,从而使得结构更加坚固。龟壳的背甲呈拱形,跨度大,包括许多力学原理。虽然它只有2mm的厚度,但使用铁锤敲砸也很难破坏它。建筑学家模仿它进行了薄壳建筑设计。7.海豚与声呐教学目标1.学习海豚回声定位现象,了解声呐探测目标的原理。
2.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体验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3.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升认知水平。4.游戏体验,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的实验,知道海豚通过回声来定位目标。教学难点 了解声呐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 白纸(注明海豚、小鱼角色)。一、导入新课1.师播放视频:海豚的声呐2.仔细观察书上图片并思考海豚被蒙上眼睛,依然能够避开障碍物和准确捕捉事物,说明什么问题?二、游戏互动1.指导学生做游戏模仿海豚用嘴巴和耳朵捕捉小鱼2.游戏要求在模拟游戏中,要注意对各角色的约定,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个小组作为示范,对学生进行游戏指导。三、阅读资料,了解海豚探路给人类的启示1.了解海豚探路海豚可以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2.海豚回声定位3.声呐原理
声呐—发出超声波—物体—反射—接收反射波—确定物体形状和位置四、学生交流与汇报不强求学生能画下蝙蝠、猎物等图画,可以用文字代替,关键在于能画出声波传播和回声声波的传播。声呐系统和超声检查仿照此思路答题。五、扩展阅读蝙蝠与回声定位(资料)六、全课总结1.学生互相交流本节课自己的收获2.师生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图片、游戏、阅读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拓展、对比,知道了海豚回声定位的奥秘——海豚通过回声来定位目标。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通过游戏,模拟海豚回声定位,感受通过声波定位目标,深入了解海豚通过回声定位的过程。8.我们来仿生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仿生。2.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3.通过学习,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学重点 通过仿生案例,了解仿生设计。教学难点 进行仿生设计。
教学准备 硬纸板,剪刀,铆钉,胶带,绳子,动物卡片,彩笔。一、导入课件展示小鱼与潜水艇的视频、雄鹰与滑翔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潜水艇与滑翔机的设计,与小鱼和雄鹰是否有关系?学生自由回答。(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可以引导到动物的启示,模仿动物等与本课有关的主题上)。谈话:大家看,我们人类使用的很多工具都是在动物的启示下发明的,也就是仿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研究手臂,制作手臂模型,了解假肢手臂仿生设计1.引导学生屈曲手臂并观察2.观察假肢手臂图片,了解假肢手臂仿生设计3.制作手臂模型剪两块硬纸板,其中一块是另一块的两倍宽。将宽纸板沿长边对折,将窄纸板的一端剪圆。把剪圆的纸板夹在对折纸板的一侧,用铆钉连接,再把“手”固定在对折纸板的另一侧。用胶带将两根等长的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硬纸板上。拉动绳子,带动整个“手臂”运动。学生按照要求制作。4.学生展示手臂模型5.展示其他基于手臂仿生的装置(机械臂、机器人手臂)
三、做游戏,体验和了解保护色的作用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蚂蚱、蝴蝶、菜青虫、青蛙等小动物卡片,彩笔.涂色,并剪下,选一条树丛边的小路,各组将小动物卡片沿途放在其中,以正常速度走过小路,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卡片被发现的最少。2.引导学生讨论什么颜色的卡片容易被发现?树丛边的小路什么颜色?3.展示不同颜色的迷彩服,讨论适用于哪种环境四、阅读与观察,了解一些仿生制品1.展示图片并思考教师展示蚂蚁、竹节虫图片以及爬行视频,蚂蚁、竹节虫都有三对足,在爬行时总是以三条足为一组,以三角形支架结构交替前行。这种步态具有什么优势?(稳定性、机动性)。2.对比讨论六足仿生机器人图片展示,与竹节虫图片进行对比,鼓励学生讨论。3.展示锥形瓶与烧瓶思考交流:用普通刷子在清洗烧瓶时会有什么不方便。4.教师展示河豚鼓气的视频师生交流:技术人员从河豚获得启示,发明了形状可变的试管刷子(展示图片或视频),可以满足不同烧瓶的形状。
五、观察与模仿生物,设计一种仿生产品教师展示一些动物图片(象,翠鸟),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一些仿生实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探讨两种仿生设计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设计一种仿生产品。六、仿照示例观察身边的生物,设想仿生两件物品序号 身边的生物 仿生的物品 原理分析学生交流:鸭子的蹼有助于它划水——模仿鸭蹼的形态和功能设计脚蹼原理分析:鸭子划水十分轻松,模仿鸭蹼发明脚蹼,可以为人们游泳、潜水提供前进动力。七、全课总结1.交流收获2.师生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仿生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仿生设计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9.昼夜交替教学目标1.知道由于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2.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难点 能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准备 课件、地球仪、手电筒。一、故事导入,揭示主题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白天与黑夜的光线不同,古代中国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他们认为,太阳是住在东边海上的一只三足金乌,金乌从海上飞出,就迎来了白天,当它休息时就是黑夜。提问:关于这个解释,你提取到哪些信息?小结:古中国人意识到昼夜的形成与太阳有关,太阳出现就是白天,太阳消失就是黑夜。二、模拟实验一:昼夜现象的形成1.交流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和太阳都是球体,我们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来代替(师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提问:太空中的环境是明亮还是黑暗?(关灯、拉上窗帘)2.演示打开手电-亮(白天),关闭手电-暗(黑夜)。(师将圆环卡纸挂在挂钩上,作为区分昼和夜的虚拟分界线,在地球仪的中国位置贴上贴纸)3.思考讨论昼夜每天交替一次,好像没问题,这个神话传说似乎确实能够解释昼夜的形成?4.小结
古中国人对于地球的形状没有概念,更不知道地球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国家,所以他们只能从自己生活周围的自然现象进行推测,做出了片面的解释。5.介绍不可否认,地球上有昼有夜确实与太阳的照射有关。但仅仅只是照射,能解释这个现象吗?(视频:太阳东升西落。)6.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的运动速度和光线的变化)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又从西边慢慢落下。(追问:白天和黑夜的变换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太阳升起,从黑夜变为白天,太阳落下,从白天变为黑夜。(追问:光线如何变化?)7.思考我们地球上的人每天看到的是:清晨,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傍晚又从西边慢慢落下,昼夜交替,周而复始。所以,古希腊科学家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这个解释是否合理?三、模拟实验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1.师生交流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2.介绍“日心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认为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如何证明到底哪种解释是正确的?3.实验(1)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支架、贴纸。(2)活动提示:①创造黑暗环境,在地球仪上的中国位置贴上贴纸;②将手电筒放在支架上,调节与地球仪之间的距离,让光斑大小与地球仪大小大致相同;③观察并思考:地球仪的向光面和背光面分别代表什么?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光线是什么样的?4.小组模拟:不同转动方式产生昼夜交替的情况5.交流汇报地球仪的向光面和背光面分别代表白天与黑夜;(师介绍:昼半球和夜半球)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光线较弱,缓慢过渡;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是一天中的清晨和傍晚;和中国一样处于昼半球的国家是白天,处于夜半球的国家是夜晚;这几种转动方式都能够产生昼夜交替;
它们产生的昼夜交替,星体走过的路程长短不同、绕过的圈大小不同;6.数据分析,寻找证据无论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走过的路程都很长,但地球自转走过的路程短,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天(24小时),所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应该与地球的公转无关,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四、模拟实验三:模拟地球的自转1.活动准备及步骤(1)活动材料:转椅、“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位卡、卡片*2、模型卡(太阳);(2)学生活动: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将自己当做地球,手持“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位卡,眼睛两侧贴上卡片,另一位同学手持太阳模型卡;(3)第一次实验:坐着的同学保持不动,让太阳绕着他做“东升西落”运动;(4)第二次实验:太阳保持不动,坐着的同学顺时针或逆时针慢慢转动,仔细观察,哪一种转动方式和第一次实验时看到的“东升西落”现象一致;2.小结当逆时针转动时,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所以,地球自转的方向应该是逆时针。
3.思考你能够判断清晨和黄昏了吗?由夜晚逐渐过渡到白天的那段时间是清晨,由白天逐渐过渡到夜晚的那段时间是傍晚。五、拓展与延伸拓展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南北两极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吗?10.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知道昼夜对植物产生的影响。2.通过观察与阅读,了解植物的开花时间。3.根据不同植物的开花时间,编制花钟。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随昼夜交替产生的变化和开花的时间,编制花钟。教学难点 观察记录夜晚开花植物的开花过程。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花钟模型的材料(卡纸、剪刀、植物图片)、资料卡。一、情景导入谈话: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课前老师已经布置每个同学选择一种植物,观察并记录植物昼夜不同的样子。这是一部分同学的观察记录(记录表见活动手册第10页观察并记录周围植物昼夜的不同样子),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的发现。
揭题:看来呀,昼夜对植物会产生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板书:10.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二、探究新知1.了解自然界中受昼夜影响的植物变化(1)出示图片引导:出示更多植物随昼夜交替而产生的变化图片,引导同学们结合课前观察及这些图片,具体说说看,昼夜对植物的哪些行为产生影响呢?(2)教师板书:(3)引导:同学们归纳出昼夜变化对植物产生的影响有这些。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4)谈话: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谁来说说看你的想法?2.了解林奈花钟,并编制花钟三、布置作业选择一种夜晚开的花,观察并记录它的开花过程。昼夜对植物有影响,对动物是否也有影响呢?请同学们也可以观察身边的动物,并做好相应记录。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知道昼夜对动物作息时间的影响。2.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夜行动物有适应夜间活动的特殊本领。3.通过阅读、查资料,知道昼夜对人类的影响,了解人为改变昼夜长短对生物的生理习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昼夜交替对动物作息时间、特殊本领及生理习性的影响。教学难点 观察动物夜间的活动。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收集资料。一、谈话导入1.联系旧知同学们,还记得昼夜对植物有哪些影响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举例说明。学生回答。2.师总结昼夜使得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有些动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动。下面老师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你知道它们的“作息时间”吗?二、讨论交流1.出示图片刺猬、蛾子、蝴蝶,生观察并交流。2.生汇报,师记录白天活动,夜晚休息:蝴蝶、公鸡、蜜蜂。白天休息,夜晚活动:刺猬、蛾子、狐、猫头鹰、蝙蝠。4.深化认知
提问:蜜蜂和蝙蝠会相遇吗?为什么?猫头鹰和公鸡会相遇吗?为什么有的动物喜欢白天活动有的动物喜欢夜间活动。解答:蛇需要靠太阳光来升高体温,增加活动力,所以他喜欢白天活动。飞蛾喜欢的食物都来自植物,但这些植物都喜欢在夜间开花,所以它也就在夜间活动。蝙蝠喜欢在夜间活动,他主要靠发出超声波来寻找食物。昼夜变化让动物产生了昼伏夜出或夜伏昼出的生物钟规律。三、做一做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会干什么?1.出示观察周围各种各样小动物的方法架上摄像机,记录有哪些小动物来过。撒点石灰,观察留下了哪些小动物的脚印。2.视频演示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视频,生观察辨认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四、深入探究了解夜行动物有哪些适应夜间活动的特殊本领。(学生提前收集好资料)1.学生汇报
教师分别请学生说一个自己收集的夜行动物的特殊本领,其他学生看和自己收集的是否一样。2.分享资料卡(1)夜行动物有适应夜间活动的特殊本领。比如,爬行动物的代表蛇类,在夜间也能准确地攻击猎物。蛇有一套特别的系统,能感受温血动物发出的红外辐射,它们能在辐射能的电磁波段内看到猎物的成像。这个系统就是蛇的红外眼,也叫红外窝形器官,具有监测热的功能。哺乳类动物中,只有蝙蝠类有飞行的能力。蝙蝠具有面积很大的翼膜,后肢连接薄而无毛的皮膜,利于飞行和倒挂。大多数蝙蝠的翼膜质表皮在飞翔时还可用作冷却身体的“散热器”。因为这样精巧的装置在阳光照射下会导致体温过热,故蝙蝠选择夜间出行。猫头鹰的视觉中枢神经系统和大部分的鸟类是不一同的,一般鸟类视觉神经以锥状为主,而猫头鹰的则是以杆状为主,所以白天的光对于猫头鹰是很刺眼的,夜间捕食田鼠的时候行动敏捷白天则寸步难行。猫头鹰在昏暗的光线环境中,能探测到70多米外活动的老鼠。(2)动物喜欢夜行的缘由。
实际上,动物夜间活动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如刺猬虽然对环境适应性很强,但刺猬有喜静怕光、昼伏夜出的习性。鼩鼱类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高,需要摄入足够的食物,所以它们昼夜不停地觅食。有些种类如蜥蜴、蛙类等,为了避开日间强烈的阳光、减少身体水分散失而选择晚间活动。有些是因猎食的动物喜欢夜间出没,因而这些捕食者也随着猎捕对象的活动节律,选择了夜间活动。如以鼠类、昆虫为食的蜥蜴、猫头鹰等动物在夜间显得特别活跃。有些种类则受限于视觉系统而只能于晚间活动,如蜂猴或蝙蝠等。夜出和晨昏活动的哺乳动物通常忍受阳光直接照射不超过1小时,如田鼠、小家鼠等在强光照射下超过半个小时就会死亡,所以,许多对光照忍受能力低的动物,选择了夜晚活动。3.总结由此可见,动物的夜行行为是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不同物种展现了夜间活动的能力,每个物种发挥各自的适应夜行特性,在昼夜节律交替的空间中,获得各自生存的最佳利益。所以,在大自然系统中,不管是夜间活动还是白天活动的动物,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昼夜生活方式维持生命。4.了解生物都有生物钟(1)出示图片提问: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蛋的场蛋量吗?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2)合作交流。
(3)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有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4)想一想:如果人为改变昼夜长短对生物的生理习性有哪些影响。五、课后小结大自然真的非常神秘而又有趣,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留心观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探究更多大自然的奥秘。12.四季循环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知道一年四季中的气温、降水、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2.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四季的成因。3.通过探究,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成因,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教学难点 了解四季成因。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材料。一、情景导入谈话:古诗是大家的拿手好戏,谁能一口气背出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诗来。学生争先恐后的背诵诗歌。
小结:同学们背的很好,让我们观察四季的美丽景色吧。(演示课件)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回答。二、材料引导提问:那怎样区别四季呢?学生回答五花八门。讲述:每个地方,一年四季中的气温、降水、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四季循环的知识。三、探究四季循环的知识1.出示图片课件出示“云南省昆明市月平均气温和降水图”、“北京市日出、日落和昼长时间表”、“台湾省嘉义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图”。2.观察发现学生分别对这些图观察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讨论。3.生汇报,师记录4.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现象周而复始的出现?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合作探讨。
四、四季更替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当我们出现了这么多看法,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要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应该怎么办呢?1.实验验证(1)研究地球倾斜与直射、斜射的关系。①准备材料:皮球、牙签、灯泡②步骤:用一个皮球代表地球,在两端各粘一根牙签,代表地轴:再在“地球”的“赤道”和“北半球地区”分别粘一根牙签。在桌子上点亮一个灯泡代表太阳,先让地球直立着绕“太阳”转动一圈,再让“地球”倾斜着绕“太阳”转动一圈,观察“赤道”和“北半球地区”牙签影长的情况。③小组汇报④总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使“北半球地区”牙签影长有规律的变化。(2)研究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①准备材料:两个温度计、两个信封、强光。②步骤:将温度计分别插入两个信封里。一个信封竖放,另一个信封平放,用强光照射两个信封。③观察相同时间内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不同。④汇报情况⑤总结:阳光直射、斜射是导致温度差异的原因。
正午太阳高度达,地面接收的太阳热量多,气温就高,因此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气温高。太阳斜射、斜射程度越大,气温越低。2.结论——四季更替的产生(1)播放视频: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随之移动画面。(2)总结:由于地轴倾斜,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太阳过度角大时,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就少,因而形成了四季。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五、地球自转和公转1.视频播放地球自转公转2.介绍地球自转公转地球绕太阳逆时针转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绕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3.出示课本图片,判断地球的运动4.教室模拟地球自转公转六、拓展活动1.教师演示实验转动地球仪,让电筒照着北半球,观察北极有什么现象?2.讨论并汇报你能想象出这时的南极有什么现象吗?4.介绍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奇特的自然现象。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白天越来越长,直至太阳全天不下落,及全天24小时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做极昼。而在一年中的另一段时间,夜晚变得越来越长,直至太阳不再升起,及全田小时都是夜晚,这种现象叫做极夜。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极昼和极夜情况是相反的:当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时,南极地区就出现极夜;反之也一样。七、总结归纳观看示意图,学生介绍本节课所学知识。生:形成四季的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倾斜);正因为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公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顺序交替的现象。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相同,为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与自转方向相同。师:同学们,神奇的宇宙世界还有很多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积累文化知识,从小树立科学观念,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相信未来的你们会给人类带来更得惊喜与震撼。13.撬重物的窍门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活动,知道什么是杠杆。2.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杠杆的作用。3.了解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的定义和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杠杆省力的秘密。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资料;课前准备平衡尺、钩码等实验材料。一、导入新课1.出示木柜子图片,引出问题师引导观察并提问:这个柜子有50多公斤重,若想把它搬离原来的位置,你都有哪些方法?2.学生自由发言,解决问题3.师总结,引入新课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但是哪种方法最实用,最省力又省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撬重物的窍门。(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活动一:讨论交流,比较不同1.出示图片幻灯片出示教材首页两幅图片,引导生认真观察比较。2.提出问题
同学们思考一下下面两种搬动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提示:从人数、工具、是否省力等方面比较。)3.解决问题(1)自主学习。生按照提示进行独立学习。(2)合作交流。学生组内交流,代表汇报发言,师记录:不用工具,需要四人,费力;使用工具,一人,省力。(3)认识杠杆。师:如果让同学们选择一种方法,你会选择哪种呢?(生回答第二种)。师:对,第二种借用工具既省力又省事。那么,第二种方法中用的工具是什么呢?它有哪些特点呢?(师出示杠杆撬重物示意图,请同学们观察思考。)生小组内交流问题。师结合示意图讲解:①像这种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②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师追问: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大家知道杠杆这种工具有什么作用?如果单独一根木棒能叫杠杆吗?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秘密(1)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①师出示平衡尺,讲解其组成和操作方法。②师出示实验任务: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秘密。③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问题:平衡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平衡?实验设计:步骤一:调节平衡尺,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二:在支点左侧10厘米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步骤三:分别在支点右侧5厘米、10厘米、20厘米处挂钩码,观察需要多少个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步骤四:将左侧的钩码移到15厘米处,在右侧怎么挂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实验记录:钩码 支点左侧 支点右侧位置/厘米 10 5 10 20数量/个 2实验结论: 。 (2)生分组按方案开展实验,做好记录。预设:实验记录:钩码 支点左侧 支点右侧位置/厘米 10 5 10 20数量/个 2 4 2 1
(3)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①把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右边的钩码看作提起重物所需的力。②在平衡尺左边10cm处挂两个钩码,那么在右边5cm处需挂4个钩码平衡尺才能平衡。(费力)③在平衡尺左边10cm处挂两个钩码,那么在右边两格处也需挂2个钩码平衡尺才能平衡。(既不省力也不费力。)④在平衡尺左边10cm处挂两个钩码,那么在右边20cm处需挂一个钩码平衡尺就能平衡。(省力)(4)师生共同得出实验结论:使用杠杆时,当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当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时,费力。(5)师提问:你找到杠杆省力的秘密了吗?生小组内交流。2.讨论交流(1)师出示杠杆应用情景图片,引导观察分析: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费力杠杆不省力,为什么还要用它?为什么有不省力的杠杆?(2)生逐幅观察,思考交流问题。预设:①费力杠杆:扫把扫地、剪子、镊子、勺子
②费力杠杆可以节省动力移动的距离,这样在移动很小的情况下,可以使另一段的距离移动很多,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虽然费力,但是动力移动距离比阻力移动距离小,省了距离。3.体验杠杆的用处(1)出示跷跷板图片,生小组内交流问题。师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的经历,并思考问题:成人坐在哪里,跷跷板另一端的小朋友怎样做才能翘起他?(2)小组合作,体验杠杆的用处。活动三:动手做一杆小秤。1.师讲解小秤的组成部分、作用及称量方法。2.合作学习(1)制作小秤,并用做好的小秤称量东西。(2)讨论交流小秤称重物的原理。(3)生汇报,师讲评。三、拓展运用14.拧螺丝的学问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知道轮轴省力的原理。3.能够寻找出与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教学重点 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分析了解省力的原理。2.举例轮轴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导入】认识轮轴1.出示两把粗细不同的起子,一块木板,两只相同的螺丝钉。提问:哪一把起子可以更省力地将螺丝钉旋进木板里?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在木板的两头进行实验。2.出示门的把手的图片。提问:如果要把门打开,手放在什么位置旋转把手比较省力?3.你还见过哪些和起子、门把手作用方式相似的机械呢?4.引出轮轴的概念。二、【讲授】探究原理1.同样是起子,同样都可以省力,但不同的起子省力的大小却不同,那么影响轮轴的因素有哪些呢?2.讨论、交流。3.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假设,可以怎样去做呢?4.设计实验。5.交流、改善实验。6.实验、记录、交流、小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三、【练习】知识拓展1.生活中的哪些物品运用了轮轴原理?它的轮和轴分别在哪里?2.评价拓展四、【作业】应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去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的原理。15.升旗的方法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2.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教学难点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准备 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一、导入新课1.有谁做过升旗手?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二、合作探究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7.讨论实验。8.交流、改善实验。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11.讨论。12.实验验证。三、知识拓展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2.生活中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使用滑轮,所以这里再讨论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较适合用滑轮,比如前面讲到的搬箱子上卡车,就不适合使用。16.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通过观察,学生能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教学重点 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螺旋式斜面的变形。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设置情景,引入斜面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om二、【讲授】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21世4.讨论:影响斜面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om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来源:21·世纪·教育·网】三、【活动】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呢?2.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3.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4.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问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四、【活动】认识斜面的变形1.实践操作活动:将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五、【练习】学习应用,迁移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六、【作业】布置作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