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4

2/44

剩余4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43 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探究实践]会正确使用酒精灯[态度责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开始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引入(一)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认识温度计的作用。1.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2.认识温度计的作用。我们用手直接感知比较不同水温,有时会存在误差,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用手指初步感知不同的水温,发现存在误差,从而顺势引出温度计及其作用。二、探索(一)学习并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的水温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43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2.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冷水:______摄氏度温水:_______摄氏度热水:______摄氏度(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的变化规律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方法:1.安装好测温装置。2.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了解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及其用途1.出示图片: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计2.说说这些温度计的用途和优点。通过介绍并示范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切实感受到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读数。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每隔2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水温,将测得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绘制成曲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绘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全面提升其科学素养。三、研讨小结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四、拓展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教学后记】2.热涨冷缩【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43 一、导入(一)感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1.操作:分别将两支温度计放入冷水和热水中2.提问:观察这两支温度计的变化,想一想温度计是怎么工作的?通过观察温度计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思考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二、(二)研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水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2.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5.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三)研究气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把气球嘴套在玻璃瓶口。2.把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3.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结果:(四)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介绍酒精灯的使用。(1)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4)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2.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2)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3)铜球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实验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温度计制作原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三、研讨小结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四、拓展提问:你能找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进行解释说明吗?【教学后记】43 3.水受热以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科学思维]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探究实践]做冰融化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做水沸腾实验,观察并描述水沸腾的过程[态度责任]安全使用热水加热装置【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比较冰、水、水蒸气的异同1.提问: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2.交流并总结: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交流冰、水、水蒸气之间的异同点。运用多感官,将冰、水、水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三者的异同点,同时发现三者间的联系,从而发现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一)冰的融化1.揭示: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融化。2.提问: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设计实验探究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问题:假设:实验步骤:(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2)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摄氏度时为止。(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曲线图。实验结论:4.提问:(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冰融化时的温度时多少?43 (3)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冰融化后,温度是怎样变化的?(二)水的沸腾1.提问:你见过水沸腾现象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2.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情况。实验步骤:(1)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2)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记录所得数据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3)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3.交流(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3)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否持续上升?(4)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何变化?做冰融化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知道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建立融化的概念。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面、温度和气泡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要得出全面的结论,需要学生准确的实验操作和细致地观察。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况下,给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四、拓展水烧开后的现象及原因提问: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会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三态变化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五、练一练3.水受热以后一、选择题1.水在温度不断升高时可能会发生()。A.融化B.凝结C.沸腾D.液化2.水结成冰以后()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了固体。A.物质B.形态C.颜色D.气味3.下列关于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B.在一般情况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C.水沸腾以后,继续加热,温度会继续上升D.水沸腾后温度会保持不变4.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A.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B.加热完成后,用嘴吹灭再盖上灯帽C.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D.酒精灯中的酒精要保持满瓶才可使用5.兰兰在室温为24℃的实验室里倒了一杯62℃的热水,两个小时后这杯水的温度可能是()。A.82℃B.62℃C.24℃D.0℃二、判断题1.水沸腾以后,在停止加热前,水的温度持续上升。()43 2.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3.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4.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5.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参考答案1.C2.B3.C4.C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水遇冷以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探究实践]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态度责任]安全使用冷冻装置【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二、猜谜导入,初步了解露水的形成1.猜谜: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已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露水)2.提问:你见过露水吗?什么时候见过?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3.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43 4.露水的形成: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初步了解露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二、(一)探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设计实验(1)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纸上开一个小洞。(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2.提问:玻璃棒上流下来的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3.小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三)探究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设计实验(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摄氏度时为止。(3)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2.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3.交流:(1)水开始结冰时温度时多少?(2)在水结冰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开始变化的?做水蒸气遇冷实验,观察并描述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讨论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建立凝结概念。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四、拓展水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创设情境,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凝结和凝固现象,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得出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A.凌晨看到露水B.装冰的瓶子外壁有小水滴C.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D.冬天遇到的雾天2.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壁时()成了水珠。A.融化B.凝结C.蒸发D.升华3.冬天,挂在阳台上的衣服结了一层冰,太阳下冰融化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B.冰和水都会流动,都有固定的形状C.冰和水状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D.冰和水的体积是不变的4.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时,水会结冰。A.100℃B.10℃C.1℃D.0℃5.水结冰时,体积会()。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一定二、判断题43 1.水蒸气遇冷后会从气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2.水蒸气是气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冰是固态的水。()3.夏天时,野外草叶上的露水多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候。()4.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镜片上会出现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5.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参考答案1.C2.B3.A4.D5.A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科学思维]了解生活中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事实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态度责任]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地球是球体【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球是球体。【教学准备】[教师]PPT、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小船模型等。[学生]地球仪、小红旗、橡皮泥、红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了解下地球。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43 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这个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地球。对,就是地球。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同学们,谁能说出最初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像一个方形的棋盘,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锅,是半圆的;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也称为“盖天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到这里,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地球是平的了。后来随着虽然人们对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变化吗?谁知道?我国汉代的张衡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认为宇宙像个鸡蛋,天体如蛋壳,大地如蛋黄。这种说法被称为“浑天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2.用实验解释观点你们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有没有一些案例可以帮助你解释这些观点?下面老师要抽选几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模拟船只进出港。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地球是球体演示仪”。操作中,老师会把小船沿着球体缓慢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选同学操作,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情况和上面一种(第一种情况)是一样的。实验发现: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人物----麦哲伦,听过的同学举手。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说说看。请大家阅读活动手册上相关内容。然后,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细红线按航行的路线把小旗连接起来。取下这些小旗和细红线组成的图形。观察细红线,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细红线围成了一个圆圈,这说明,麦哲伦围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方。这一个伟大的创举也说明了地球是球体。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在认识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没有办法实际进行观察,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我们从外太空观察到实际的地球了。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在宇宙中亲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观察成了证明地球形状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让我们自信的看一下地球的样子。照片上白色、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可能是什么?白色的云,蓝色是海洋,咖啡色是黄土、沙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绿色地方是植被密集覆盖的区域。43 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蓝色的面积大于绿色大于咖啡色。接下来,给大家一个挑战,请大家仔细观察地球仪,待会老师发给你们地球上的几大板块贴纸,你们有没有信心把板块贴纸准确贴到相应位置?学生领材料,动手操作。选出全对的小组进行讲解,鼓励大家进行修正。本环节为学生梳理了人们对地球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几种典型观点。把学生课前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了明晰和强化。本环节通过生活中海边生活的人们所熟悉的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这一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在课堂上重新演示,以具象学生的认知。本环节通过人人参与的动手实验,研究麦哲伦航海路线,从而发现路线的特征,从侧面认识到其中的道理。本环节是介绍现代人观测到的地球。是人类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最现代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阶段。本环节是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对地球几大板块的特征认识。三、研讨小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今天所讲的人们认识地球的几个阶段吧。出示课件中的表格。地球附近还有一个小星球,你们知道是谁吗?月球.嗯,说的对,就是我们夜晚看到的月亮。四、拓展课后请大家阅读关于月球的知识,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着你分享哦。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太阳系中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星球是()。A.月球B.地球C.火星D.水星2.下列说法正确的()。A.帆船行驶时,能始终看到船帆和船身同时出机B.当帆船回港时,先看到船身,再看到船帆C.当帆船回港时,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D.在不同位置看到船帆和船身先后顺序也不同3.下面最能验证地球是球体的是()。A.张衡提出的“浑天说”B.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度阴影进行的推测C.卫星拍摄到地球的照片D.自古传说的天似穹庐4.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到地球大部分是蓝色,蓝色部分可能是()。A.陆地B.森林C.冰川D.海洋5.地球质量足够大,围绕太阳运行,自身不发光,是一颗()。A.恒星B.卫星C.行星D.彗星二、判断题1.海面上驶来的船只,人们总是先看到船身。()2.安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球的。()3.地球仪上蓝色部分代表的是陆地,绿色部分代表的是海洋。()4.地球仪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提供了方便。()5.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参考答案43 1.B2.C3.C4.D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月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思维]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实践]能持续观察月相,会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态度责任]通过图片欣赏、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持续观察记录月相,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手电筒、篮球、铝箔纸包裹的网球。[学生]沙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块、月相记录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了解下月亮。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月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有各种形状、不会发光、球体。对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球。(板书课题)出示月亮的图片直接导入课题,引导学生的认知从原先意识中的“月亮”转变到“月球”。二、1、月球上的环形山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索从未停止过。43 400多年前,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又研究出了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或陨石撞击而形成的。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征?——外围一圈隆起、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模拟实验: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陨石怎样撞击会形成这些不同特征呢?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问题:环形山的大小、深浅和陨石的什么有关。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器材有沙盘、细沙,它们代表了月球表面;还有石块,代表宇宙中的流星和陨石。陨石的质量和撞击速度怎么来表示?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进行交流:大小不同的石块表示质量不一的陨石,石块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撞击速度不一样。出示实验步骤:(1)在两个盘子里分别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高度往其中一个沙盘中丢相同大小的石子。(3)从同一高度往另外一个沙盘中丢不同大小的石子。(4)轻轻将石块取出,观察被石块砸过的坑。同学们已经有了实验思路,接下来请大家讨论小组分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工的?——A负责将细沙铺在沙盘里;B负责挑选大小相同的石块,使其从不同高度坠落;C负责挑选大小不同的石块,使其从相同高度坠落;D负责将石块取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问题——操作过程要严密、实验器材轻拿轻放、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手松开时让小石子自由下落。那就开始动手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看到的实验现象。——石块越大,砸出的坑就越大。石块下落越高,砸出的坑就越深。老师还给每组同学准备了手电筒,请把手电筒打开,直射或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你观察到了什么?和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阴影一样吗?2、地球的卫星——月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知道它是一颗行星。月球和地球是什么关系呢?——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所以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到月球旅行,需要带哪些东西?同时月球不会发光,只会反射太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亮其实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又叫——月相。3、模拟月球的公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月相是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呢?这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有关。接下来老师来演示一下月球的公转,我用打开的手电筒表示——太阳,用一个篮球表示——地球,用这个包裹着锡箔纸的网球来表示——月亮。请一位同学拿好手电筒站在一侧,关灯,让“月球”绕“地球”转动,观察“月球”的明暗变化情况。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4、观察月相并记录。知道了不同月相的形成原因,老师今天要发布一个任务——每天晚上6点去观察一下月亮。容易忘记怎么办?——每天定好闹钟,让闹钟来提醒我们。43 仅仅观察还不够,还要学会记录月相。这是我们的活动手册,可以将我们看到的月相画在表格里。怎么画呢?第一种方法:直接画出亮面形状。首先我们要判断亮面在左还是右,我们来看这张图中的月亮,它的亮面在右侧。第二步:画出亮面的形状,一个弯弯的月牙。接下来我们试着画两个月相。这种方法对画画的要求比较高。介绍第二种方法步骤:涂阴影法(1)在记录纸上画好相同大小的圆圈(2)观察月相,找出明暗分界线。(3)圆圈上点出分界线的两个顶点,画线连接两顶点。(4)将不明亮的部分涂上黑色。注意:写好日期,也可以加上日历上的农历日期。实事求是,如遇天气不佳就空着。在观察月相时,同时观察月亮出现的位置。第二课时:1、根据形状认识月相名称。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同学们坚持观察月相并且做好记录,老师为你们点赞。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观察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也和大家一样,观察和记录了月相,其中有几个月相图片(课件出示),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介绍几种月相名称:新月: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这时是农历初一。峨眉月: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上弦月: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初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凸月:到了农历十二、十三,月球圆面上绝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称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满月以前的凸月称为“渐盈凸月”,又称“上凸月”,。满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凸月: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农历十九、二十的凸月称为“渐亏凸月”,又称“下凸月”,明亮部分朝向东方。下弦月: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峨眉月: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在你们的记录单上把上面的几种月相圈出来。2、整理月相记录单,总结月相变化规律。投影展示一些学生的月相记录单,请大家对比分析。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并加以视频给学生带来直观视觉体验,同时尝试用语言描述月球表面的状态。学生通过该模拟实验能直观感受到月球上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教材上只是给出了实验方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验转移到实际,即和陨石的大小和撞击速度有关系。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图片展示为主。模拟月球的公转情况,可以直观感受到月相变化产生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教室里通过演示实验看到的月相变化和我们在地球上真正看到的是不一样的。43 观察月相后需要记录,首先要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是什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徒手画,但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而涂阴影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记录月相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间会受天气、自身等诸多影响。让学生交流遇到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同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认识几种常见的月相名称是和二年级的知识点相互呼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认识月相名称的环节,是知识的进阶记录单上有35个空格,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至少观察35天的月相,更容易找出其变化规律。在分析月相变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按照农历时间将月相排列好。三、研讨小结课件出示月相记录汇总,指导学生总结变化规律:上半月,亮面逐渐变大,亮面在右侧(西面);下半月,亮面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如果继续观察下去,月相会是怎样的?是的,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两次新月大约间隔多少天?——30天。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四、拓展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其实关于月球还有更多有趣的知识,大家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留待课后继续探究,好吗?思考:月亮出现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在发布观察月相任务的时候,让学生同时注意观察月亮出现的位置。但对于位置的记录和描述都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已经发现其规律的学生老师及时给与表扬,暂时说不出来的学生鼓励其继续观察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是()。A.月球B.地球C.火星D.水星2.古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中的“三五”指的是()。A.农历初八B.农历十五C.农历二十D.农历二十八3.月相为满月的时间是()。A.农历初一、初二B.农历十五、十六C.农历十八、十九D.农历二十五、二十六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描述的月相是()。A.峨眉月B.满月C.新月D.朔月5.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的循环周期是()。A.24小时B.半个月C.一个月D.三个月二、判断题6.一个完整月相周期大约是30天。()43 7.根据月相变化情况,两次满月大约间隔60天。()8.月球在晚上是静止不动的。()9.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流星或陨石撞击形成的。()10.月球上至今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参考答案1.A2.B3.B4.B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7.太阳【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及太阳的运动特征;知道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规律[科学思维]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探究实践]测量太阳高度角,发现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态度责任]意识到地球自转对时间影响【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和太阳高度角;【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测量太阳高度角。【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量角器、线(如:棉线)【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究太阳的影响。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猜谜语吧,记得举手抢答哦。老师待会叫最快举手的同学回答。一个球,圆溜溜,夜里人人不见,43 白天家家有。说的没错,就是太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角----太阳。谜语中还能调取学生头脑中关于太阳的已有知识。二、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表面温度约为5500℃,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这个温度可是很高很高的呢,把水烧开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把铁融化的温度是1500度左右。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感觉到了太阳的温度有多高了吧。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这么大。因为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其位置的变化,人们称这样的天体为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白天在地球上唯一能看到的恒星。太阳虽然很大,但是相对于银河系来讲,它就像是很小的一颗尘埃。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光每秒钟的传播距离为30万千米。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光的速度是极快的,为了更好的感受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接下来,请你计算一下,此刻照在你身上的太阳光是什么时候发出来的?500秒!约8分钟,这样的数据真实太让人惊讶了。目前,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中,飞机是最快的了,拿时速是1000千米的飞机来对比,你能算出假如人类乘飞机去太阳那里,大概需要多久吗?如果换成宇航员乘坐的速度更快的火箭呢?火箭的时速达到了40000千米。当我们计算过之后,能够得出坐飞机大约需要连续飞行17年;坐火箭的话大约要连续飞行5个月。这样的数据不经让我们感叹太阳离我们真的是太远了。我们知道太阳每时每刻都是改变自己的位置,比如: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太阳在头顶偏南的方向,傍晚在西方。初次之外,同学们还关注了太阳的哪些变化呢?太阳的高度变了吗?变了。说的没错,太阳的高度也是变化的。比如:早上和傍晚的高度比较低,中午的时候高度最高。但是怎样才能清楚地表述太阳的高度变化呢?请大家思考。用直尺能行吗?不可以,说的没错,刚才的数据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那应该怎么表示太阳的高度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法。当我们(或者其他可以遮光的物体)站在太阳下的时候会产生影子。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我们把它命名为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角度越大说明太阳高度越高,角度越小说明太阳高度越低。那具体怎样测量太阳的高度角呢?谁愿意尝试一下?请学生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操作演示。同学们,你觉得他们做的对吗?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吗?老师在这里有一个友情提示: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红色为量角器的中心点,蓝色为常见的错误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接下来,我们将分发材料,外出进行实际观测。出发前,老师提醒大家:轻声讨论、及时记录任务分工,听从安排多做几次,避免失败完后观测,及时返回观测后,请大家汇报你们观测的结果。有数据和其他小组差异较大的请思考问题出在哪里。43 介绍太阳的基本特征和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据作为对比,为学生理解这些枯燥的数据做好铺垫,感受宇宙的广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数据的理解记忆。太阳的变化包括了很多方面,之前低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部分内容,本节课从高度入手,并应发思考,从而顺势推出“太阳高度角”的概念。操作上有一些易错点,要伺机给学生买下埋伏,让学生及时发现,自我发现,以便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切实理解,深刻记忆。用实际观测来强化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吸收,但是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把问题中三个时间点都测出来,只能放在课后,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这样既延展了课堂,又增加了学生的锻炼机会。三、研讨小结同学们,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太阳的相关特征,太阳距离地球的长度以及可以告诉我们太阳高度的太阳高度角。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我感到非常高兴,谢谢大家!下课。四、拓展请大家利用几天学到的方法,测量上午9:00,中午12:00,下午3:00的太阳高度角,并把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思考这个问题: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数据汇报和答案讨论。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小明和同学要测量太阳高度角,一定用到下列哪种器材()。A.手电筒B.直尺C.量角器D.绳子2.()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它给地球上的万物提供了光和热。A.太阳B.电灯C.蜡烛D.月亮3.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星球是()。A.太阳B.地球C.月球D.火星4.太阳是一颗()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A.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B.自身不能发光发热的气体C.自身能发光发热的固体D.自身不能发光发热的固体5.()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A.太阳B.月球C.金星D.水星二、判断题6.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是不动的()7.太阳和月球是一样大的,所以我们看到它们是一样大的。()8.阳光强烈时,不要直射太阳。()9.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的多。()10.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小,因为在天上看起来很小。()参考答案:1.C2.A3.A4.C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3 8.太阳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科学思维]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后,研究太阳照射下影子的的长短和方向随太阳位置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规律[探究实践]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态度责任]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日晷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制作日晷【教学准备】[教师]PPT、手电筒、铅笔、橡皮泥、竹篾等。[学生]硬卡纸、胶水、剪刀、笔。【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太阳的影响。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同学们,在探究上节课的问题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它们比中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角要小。对我们的探究问题: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大家有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角的顶点、开口方向是不同的。还有就是影子的方向也是不同的。这就要和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有关了。(板书:太阳钟)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下两节课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连贯性,探究活动有基础。1.研究影子方向与长短的变化与光源的关系让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一幅是下午3点测量太阳高度角时拍摄的照片,一幅是用手电筒照射一根竖立的木条,观察它们的影子。请大家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教师引导出:光源、遮挡物、屏说的没错,左面这幅图中,光源是什么?太阳人是遮挡物,屏是草坪。43 同学们,现在我们用手电筒来照射竖立的木条,观察它的影子。我们发现了人的影子也在变化,现在你能改变木条的的影子吗?请同学们拿出实验器材,寻找方法。汇报改变影子方向和长短的方法。总结一下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非常棒,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其他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吗?竖直向下照射!既然已经知道了影子会变化,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继续研究的方向吗?下面我们来模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从而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样改变的。太阳是东面升起,西面落下,在天空中变化的轨迹呈现半圆形,我们可以用竹篾模拟太阳运行的轨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把手电筒放在竹篾上贴合移动。在竹篾上分别标注7:00;9:00;12:00;14:00;17:00时间的位置,手电筒分别放在这样一些位置。手电筒照射方向面朝木条上部。请大家及时记录5个位置的影子大小和方向,可以把影子绘制在底板上。实验中,老师提醒大家,绘制的时候每个影子旁边都要标注好对应的时间点,便于后期对比是进行区分。操作时把数据记录在我们的活动手册上。汇报记录情况根据大家记录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太阳位置变化时,物体影子也随之发生变化;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最短。2.介绍太阳钟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请大家观察图片,左侧是地平式日晷,右侧是赤道式日晷,你认为这些日晷是怎么工作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的没错,日晷正是利用了太阳的位置变化对物体的影子的影响是有规律的原理做成的。他们之间有的是平铺在地面的,有的与地面成一定的夹角。3.制作日晷了解了日晷,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日晷,亲自去室外计时。做日晷需要使用的器材有:半圆形硬卡纸、三角形硬卡纸、胶水、直尺、笔制作的步骤是:1、在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刻度示例图标明刻度和方向。2、按成品效果图,把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3、确定好方向后,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请同学们注意,三角形硬卡纸要竖直粘贴。否则影响计时准确度。学生动手操作成品展示,错误指导。同学们,下课之后,大家可以尝试着在阳光下计时,计时结果和教室的钟表核对,看一看自己制作的日晷是不是能准确地计时。如果计时不对,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课后可以咨询老师。(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基本概念的学习。看似无目的的观察,却能够给学生建立起稳固的关于影子的概念,还能够从“无目的”中发现很多不同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实验探究,发现太阳变化时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为下面引出太阳钟做好铺垫。43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日晷正是一个人类的需求的设计作品,这也正说明了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学生普及科学史,感受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感受日晷之类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人类进步道路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增加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体现stem的教育理念。三、研讨小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知道了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带来影子方向和长短规律性变化,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的影子最长;我们感受了古代人的聪明智慧,知道了日晷,制作和使用了这样一个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四、拓展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实际计时操作,作为课后拓展,把你的收获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比如你的爸爸妈妈和同学们。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我感到非常高兴,谢谢大家!下课。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古代中国被称为()。A.太阳钟B.日晷C.怀表D.影钟2.下午,小明测量学校旗杆的影子长5米,1小时后他再去测量旗杆的影子,影长()。A.小于5米B.等于5米C.大于5米D.不确定3.对于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角,说法正确的是()。A.方向角度都相同B.方向角度都不同C.方向相反,角度相同D.方向相同,角度不同4.可以清楚地表示太阳的高度在一天内变化的量是()。A.太阳的大小B.太阳与地球的远近C.太阳高度角D.一天的温度5.孔子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离我们最近,而到中午时离我们远,因为早晚太阳看起来大,中午小。另一个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我们远,而到中午时离我们近,因为早晚冷而中午热,孔子觉得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在这个故事里,一天中早晚和中午冷热的不同的原因是()。A.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不同B.太阳的高度不同C.天气特征不同D.太阳放射的热量二、判断题6.日晷是记录温度的工具。()7.一天之内,太阳的高度是变化的。()8.可以用尺子直接来测量太阳的高度。()9.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造出的计时工具是日晷。()10.阳光下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同。()参考答案:1.B2.C3.C4.C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3 第三单元昆虫9.庞大的“家族”【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昆虫“庞大”的意义[科学思维]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探究实践]助昆虫模型的建构,进一步了解并应用昆虫的特征,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教学准备】[教师]优化爱牛PPT[学生]昆虫标本、昆虫卡片、放大镜。【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开始探究昆虫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体会“庞大”引出课题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2.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3.提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4.总结:没错,它们就是(PPT出示):昆虫。5.引导: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补充板书:昆虫)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2.引导: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3.提问: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提问: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43 5.谈话: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书),虽然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不相同,但数量是一定的,都是?6.谈话:没错,昆虫都有一对触角。而昆虫的脚称为“足”(板书),请你结合图片或手里的昆虫标本数一数,它们有几只脚?7.提问:除此之外,有些昆虫还长有翅膀。通过图片的观察,我们掌握了昆虫身体上的一些基本特点,想一想,昆虫的这些器官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生长的位置有没有什么规律呢?8.谈话: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更仔细,老师为每一组提供了昆虫标本以及一些昆虫模型来帮助你们观察。但昆虫标本体型小,要想观察的够清楚,你认为应该怎么办?9.活动:用放大镜观察,并请小组进行分享。10.提问:你观察到昆虫的触角长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足和翅膀又长在哪个部位呢?11.提问:昆虫的身体只由这两部分构成吗?12.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总结,我们发现昆虫的身体由3部分构成:(PPT)从上到下依次是:头、胸、腹。(板书)。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多数有1对或2对翅膀。三、学以致用1.判断:掌握了昆虫的共同特征,请大家判断一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小动物:蜘蛛。它是昆虫吗?2.分析判断:真会学以致用,蜘蛛不是昆虫。老师这里还带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昆虫吗?(PPT出示,学生判断)3.谈话: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的成虫满足昆虫的共同特点,因此它是昆虫。蚕也是蛾的幼虫,因此也是昆虫。四、探究甲虫的共有特征1.谈话导入:昆虫种类繁多,形态不一,但在它们的种群中,有一类昆虫数量最多,你知道它们是谁吗?2.提问:不错,就是甲虫,仔细观察这些甲虫,它们和其它的昆虫,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吗?3.总结:观察的可真仔细,甲虫的虫体外表似装甲,因此而得名。甲虫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视频:甲虫展翅)4.提问:通过视频,你知道了些什么?三、研讨小结如果用韦恩图来表示动物、昆虫和甲虫的关系: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昆虫,而昆虫中数量最多的是甲虫。四、拓展1.谈话:看来不同的昆虫有着自己不同的形态特点,老师这里想要考考同学们,根据教师描述猜测是什么昆虫。2.活动:你们可真聪明,挑战升级,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些有关昆虫的小卡片,请你根据上面的描述,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昆虫,并猜测出它的名称,比赛看哪一组最厉害。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昆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A.头、胸、腹B.头、胸、尾C.头、四肢、尾D.头、胸、尾2.下列昆虫中属于甲虫的是()。A.蚯蚓B.蜻蜓C.七星瓢虫D.蜜蜂3.昆虫头部有()对触角。A.一B.二C.三D.四4.()是数量最多的昆虫,它们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A.蝴蝶B.蜻蜓C.甲虫D.蜜蜂5.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万种动物。43 A.80B.200C.150D.10二、判断题6.所有的昆虫都有翅膀,所以都能飞。()7.蚕丝可用于织制各种绸缎和针织品。()8.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9.昆虫的种类现在有120种。()10.蜜蜂有四对足。()参考答案:1.A2.C3.A4.C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0.养昆虫【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从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来了解昆虫的一生[科学思维]能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探究实践]能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态度责任]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教学准备】[教师]优化爱牛PPT[学生]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放大镜。【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昆虫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1.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昆虫的特点,下面谁来说一说,昆虫的特点是什么?43 2.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下面,让我们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他一生的变化。(板书课题:10养昆虫)活动一:养蚕(或者菜青虫),给蚕宝宝(菜青虫)记观察日记1.教师引导:如果让大家去养昆虫,你们打算养什么昆虫呢?2.教师出示蚕宝宝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昆虫吗?(蚕宝宝)这一次,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养蚕,通过养蚕来了解蚕宝宝的一生的变化。3.学生初步了解养蚕的一些知识。(1):在春天天气变暖以后,留意蚕卵的变化,等待蚁蚕孵出。养蚕的时间:春天天气变暖以后,气温一般达到20°C以上就可以了。可以根据当地昆虫食物情况灵活调整。(2):在纸盒里铺上干净的纸,在盒盖上扎几个孔。蚕宝宝的家:准备好一个纸盒,里面放上干净的纸巾,盒盖上打几个孔,方便透气。(3):放入洗净擦干的桑叶,再用毛笔将蚁蚕轻轻扫入盒内。挪动和取食: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笔轻轻扫。桑叶必须洗净擦干再给蚕宝宝吃。(4):每天清除粪便、换桑叶,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情况。4.讨论交流:我们如何给蚕宝宝己观察日记呢?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记观察日记呢?(1)观察产卵和蚁蚕的样子;(2)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3)记录蚕宝宝的蜕皮过程;(4)记录蚕宝宝吐丝结茧;(5)记录飞蛾破茧而出。5.交流讨论问题1:蚕宝宝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问题2:蚕宝宝的寿命大概有多长呢?活动二:整理观察日记1.提问:刚刚我们了解了蚕的一生,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总结蚕的一生?2.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蚕的一生,大家想一想,除了养蚕,我们还可以养些什么?3.菜青虫和面包虫的饲养是不是和养蚕一样的呢?4.教师引导:虽然我们饲养的昆虫不一样,但是饲养的要求是一样的,都需要我们精心饲养,仔细的观察,并且坚持不懈的做观察日记,这样我们才能从养殖活动中有所收获。5.教师小结:虽然不同的昆虫整理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在整理时,都要围绕昆虫一生的几个主要阶段进行。活动三:用自己的方式把蚕的一生画下来。三、研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饲养蚕宝宝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知道蚕的一生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蛾(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给蚕宝宝记日记。四、拓展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饲养我们的蚕宝宝,坚持养蚕日记。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养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蚁蚕孵出后要用毛笔将蚁蚕轻轻扫到桑叶上B.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C.蚕宝宝一定要在密封的盒子里饲养D.蚕卵孵化受温度影响,蚕蜕一次皮就会长大2.下列关于养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莴笋叶能代替桑叶喂蚕43 B.要每天清除粪便、换桑叶C.如果蚕宝宝不吃不动了,就是死了D.供给干燥新鲜的桑叶3.同学们计划研究“蚕宝宝是否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研究时他们用()比较科学合理。A.1条蚕B.2条蚕C.15条蚕D.30条蚕4.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A.螳螂B.蜈蚣C.蜗牛D.蛇5.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时,“有的已经出壳,样子像蚂蚁”这句话是描述()。A.蚕卵B.蚁蚕C.蚕蛹D.蛾二、判断题6.蚕在蜕皮前不吃也不动。()7.很多科学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会从日积月累的日记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8.刚出生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蚁蚕。()9.蚕宝宝不吃桑叶,身体变得洁白,还有些透明。这说明它要蜕皮了。()10.挪动蚁蚕时,可以用手轻轻拿放。()参考答案:1.C2.C3.C4.A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七、板书设计10.养昆虫住:纸盒、纸、打孔行:毛笔、刷子、食:桑叶记日记:日期、天气、外形、长度…【教学后记】11.探究昆虫的奥秘养昆虫【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知道昆虫可以感知外界环境,并思考昆虫的本领和习性,能否影响我们人类生活、是否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科学思维]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探究实践]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态度责任]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43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教学准备】[教师]优化爱牛PPT[学生]小饲养盒、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昆虫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1.引入: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知道了很多关于蚕宝宝生长发育的秘密。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条蚕宝宝,你们看,是不是长的很健康?老师告诉你们哦,我每天都给它们换新鲜的桑叶。可有一次老师桑叶不够,忘记去摘了,有个邻居告诉我:没有桑叶时,可以用这种菜叶喂蚕(出示莴笋叶)你们认识吗?你认为可以用莴笋叶喂蚕吗?2.“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老师想先请你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猜测一下。3.那到底“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大家猜测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做实验)没错,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吧!(板书1:探究昆虫的奥秘)利用“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具体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昆虫的奥秘”。二、1.关于探究“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你们想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呢?学生独立思考,一边引导讲述,一边贴图片板贴。2.还有两位同学也设计了实验方案,我们一起看看,请你评价一下轩轩(1个饲养盒,前十天桑叶,后十天莴笋叶)和晨晨(2个饲养盒,分别装1条蚕宝宝)的实验方案。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为什么?(由学生说出理由,言之有据)3.小结:我们和阳阳同学的实验设计合理的理由是,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以外,保持了其他因素的一致:1.两个饲养盒;2.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在数量上,一条蚕宝宝会存在偶然性,十条更具说服力。4.根据师生最终讨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全班共两个饲养盒,各10条蚕。补充“实验设计图”和“我们的发现”“研究者”等信息,形成一张研究单的完整板贴。教师出示记录单,征集记录员,课后坚持记录,教师课后提醒。“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实验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继续喂养,拭目以待!5.刚刚啊,同学们一起发挥智慧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来解决“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的问题,大家的表现真棒,真是一群又聪明又有耐心的小孩!6.这位同学也和大家一样,爱思考,对蚕宝宝十分好奇。出示同学的实验方案,“蚕宝宝喜欢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你们认为她的方案怎么样。确实,同学既考虑了实验的公平性、也考虑了重复性、准确性、爱护小动物等。7.小结:看来啊,设计实验不仅可以考验我们的智慧,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到真实答案,探究实验真是非常的重要!三、思考: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1.生活中,不仅蚕宝宝有趣,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昆虫,等下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常见昆虫的视频,请你仔细观看,并安静思考,关于视频中的昆虫,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能不能想到一些问题,让我们同学能通过实验来探究,找到答案的。2.提问,学生小组讨论,一个组一张问题单,汇总成小组问题记录单。43 3.问题单展示:展示每个小组的“问题单”,汇聚成全班“问题单”。四、设计实验: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发现1.每位同学独立选择一个最想研究的问题,每人领取一张实验报告单,设计自己的实验。2.完成好自己的活动单之后,小组内按照序号接龙式传递“实验设计单”,可以在别人的“实验设计单”上继续补充或修改,1→2→3→4→1,这样循环一遍后,每张实验设计单上可以汇聚所有小组成员的智慧。教师及时巡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3.小组内评选,找出一张设计最好、可行性最强的实验单。4.汇报:展示每个小组的优秀实验设计,其他小组评价并提出建议。利用三位同学的不同实验方案,让学生甄别,明晰“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合理的”。在前面甄别的基础上,进行遴选:什么样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三、研讨小结同学们都已经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探究方案,也展示了小组最佳方案。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尝试实践探究,看自己实验方案能不能施行,看看实验结果会怎样,有问题可以咨询老师和同学。四、拓展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方法来探究昆虫的秘密,那你们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昆虫的吗?播放视频,科学家研究蜻蜓的飞行方式、眼睛、“蜻蜓飞行器”等。2.关于昆虫,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菜青虫冬天去了哪里?蝉是怎么发声的?……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走进昆虫世界吧!(播放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视频)。【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繁殖12.用种子繁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种子是由前一代植物开花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能孕育植物新的生命。[科学思维]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和种子的结构;会使用镊子解剖经过浸泡的各种植物种子,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态度责任]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观察、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教师]优化爱牛PPT、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途径。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表。43 [学生]浸泡过的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镊子、放大镜。塑料盒、棉花、水、土壤、黑布或者黑纸。【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究植物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1.谈话:许多植物都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种子的内部有什么?为什么能生长出新的植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2.分别观察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在观察记录表上用绘图和语言描述种子的外形和结构。3.边讲述边绘制简图: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的主要由种皮和胚两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玉米种子由果皮和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4.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说一说,这些种子有哪些不同之处?5.小结: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蚕豆、黄豆种子没有胚乳。6.比较不同的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1)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小结: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都有胚芽、胚根和子叶。7.提问:植物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新的植物?猜一猜,种子的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根?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芽?通过观察解剖后蚕豆、玉米种子的内部构造,知道种子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每个结构可以发育成植物的哪些器官。进而知道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二、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推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根据学生猜测板书: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2、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提问:刚才同学们猜测种子萌发可能需要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这5个条件,那么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大家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2)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汇报设计方案。(4)分小组开始实验。(5)将观察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提醒:观察一周后。(6)汇报实验现象。(7)分析各小组实验结果,说一说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8)小结: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3.将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式摆,观察根的生长方向。4.探索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43 研究果实和种子的产生与传播。1、提问:观看书本第16页第一行图片,说一说,每当植物开花时,花丛中总有蜜蜂采花蜜。这对植物有什么帮助?(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3)小结:蜜蜂采蜜时,可以传播花粉,这样开花的植物才能结出果实。2、认识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1)观看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2)提问:说一说这些果实和种子外形和结构上都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特点有什么功能?通过对比实验了解种子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通过两类种子发芽的过程,体会种子萌发的生长条件。阅读资料了解各种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体会种子的传播方式与种子结构的关系。三、研讨小结玉米依靠风力传播,蒲公英依靠风力传播,苍耳依靠动物传播,莲蓬依靠水力传播,黄豆依靠弹力传播。四、拓展课后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种子的内部构造不包括()。A.种皮B.子叶C.胚芽D.胚根2.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时,把蚕豆种子正放,倒放,横放等不同方向摆放。对种子萌发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根物不同方向生长B.芽朝不同方向生长C.根总是向下生长D.根总是向有光的方向生长3.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把蚕豆种子倒放在土中,发现根的生长方向是()。A.向上的B.向水平方向的C.向下的D.各种方向4.种子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动物传播、风力传播等。根据果实的形态特点,推测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植物是()。A.蒲公英B.苍耳C.野葡萄D.凤仙花5.下列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都属于依靠动物传播的是()。A.凤仙花、绿豆B.蒲公英、悬铃木C.野樱桃、苍耳D.油菜、葡萄二、判断题6.只要把种子埋进土里,无论多深都可以出苗。()7.观察种子内部构造时,要用手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种子。()8.悬铃木靠风力传播的方式与它种子的特点相适应。()9.种子萌发后,在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叶会慢慢干枯。()10.种子的传播方式与种子的特点相适应。()参考答案:1.A2.C3.C4.A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3 13.用根、茎、叶繁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植物除了可以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繁殖,并举例说明常见的利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以及繁殖方式。[科学思维]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探究实践]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态度责任]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教学准备】[教师]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植物繁殖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讨论常见植物的繁殖方式,引入新的繁殖途径。1.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植物依靠种子繁殖后代,植物除了依靠种子繁殖后代之外,还可以依靠什么来繁殖后代呢。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用种子繁殖引入植物更多的繁殖方式,点出植物的营养器官也可以用来繁殖,引入课题用根、茎、叶繁殖。二、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1.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包括根、茎、叶。提问:哪些植物可以分别利用自己的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呢?2.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了解图片上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6种植物分别利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图片1: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图片2: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图片3: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图片4: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发芽、开花;图片5: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图片6: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3.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植物分别利用的是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的?43 第1行的红薯和蓟是用根繁殖后代,第二行的生姜和水仙是用茎繁殖后代,第3行的植物幼芽、长寿花是用叶繁殖后代。4.交流讨论:除了书上列举的这6种植物之外,还有哪些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用根繁殖的植物:蔷薇、茶花、杜鹃、胡萝卜、郁金香……用茎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来香、杜鹃、山茶花、吊兰、草莓、荸荠、山药……用叶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莲花、长生草、宝石花、神刀、玉扇、万象……5.出示胡萝卜、郁金香、桂花、山药、宝石花、燕子掌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利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的植物。用根、茎、叶繁殖植物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哪些植物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的,下面,我们就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植物。2.用红薯的根繁殖出示红薯的图片,了解红薯的根的特点,明确红薯是利用根来繁殖后代的。介绍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把红薯浸在水中,当长出小牙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并且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利用红薯的根繁殖红薯植物。3.利用菊花或其它植物的茎繁殖欣赏菊花,交流:同学们,如此美丽的菊花,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繁殖的吗?(菊花的茎。)描述:菊花是利用茎来繁殖后代的。我们只要从一棵健康的菊花主茎上剪下一根枝条,插入一盆松软的土中,精心照料,就可以长出一盆新的菊花了,大家愿意试一试吗?教师发放菊花的茎,学生准备好花盆、泥土、水等等,然后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将菊花的茎插入土中。教师小结:我们的菊花已经栽种下去了,接下来的几天,请同学们认真照料我们的菊花,相信不久之后,我们的菊花就会成活了。4.用宝石花等多肉植物的叶繁殖引导学生观察宝石花,说一说宝石花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预设:宝石花的叶子比较肥厚。教师引导。宝石花被称之为多肉植物。很多同学家里都长着宝石花,大家知道宝石花是依靠什么来繁殖的吗?(叶子。)描述:宝石花是靠叶子来繁殖后代的。大家知道如何利用宝石花的叶子来繁殖后代吗?学生介绍利用从宝石花的里子繁殖后代的方法。讲解:从宝石花植株上摘下一片叶子,摆放在花盆的土上,浇上水,过几天宝石花的叶子上就会长出小根,一颗新的宝石花就长出来了。5.教师小结:其实除了宝石花,其他的很多多肉植物,都可以用叶子来繁殖后代。阅读资料了解利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拓宽知识面。利用典型的植物,开展实际栽培活动,深入体会植物利用营养器官的繁殖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植物的兴趣。三、研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还可以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课后,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植物的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相机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两个星期之后我们来交流。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如何用营养器官繁殖。为接下来动手栽种做准备。四、拓展两个星期之后的交流活动1.学生出示自己繁殖的植物,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拍摄的图片。2.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活动记录,说一说自己繁殖的植物是什么?是用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的?再说一说自己记录的繁殖过程,在交流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活动记录。43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活动记录,并且讲解自己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的过程。交流利用植物的一种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兴趣,生命的伟大。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植物繁殖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靠营养器官繁殖的植物不能靠种子繁殖B.靠种子繁殖和靠营养器官繁殖没有区别C.靠营养器官繁殖有时可以更高效地繁殖D.玉米是通过茎来繁殖的2.下列植物中通过叶繁殖后代的有()。A.蓟B.长寿花C.菊花D.落地生根3.宝石花通常是用()来大量繁殖的。A.茎B.根C.叶D.种子4.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是用柳树的()进行繁殖的。A.根B.叶C.茎D.种子5.下列关于植物繁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蓟的根钻出地面,可以长成一株新的植物B.绿萝可以用茎来繁殖C.生美块茎上的小芽不能继续萌发D.靠营养器官繁殖有时可以更高效地繁殖二、判断题6.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7.用种子繁殖栽种的植物一定比用根、茎、叶繁殖的好。()8.多数绿色开花的植物可以通过种子进行繁殖,除此之外,有些植物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繁殖。()9.红薯不能用根繁殖。()10.马铃薯和红薯的繁殖方式是一样的,都是用根繁殖。()参考答案:1.C2.D3.C4.C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4.动物的繁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植物除了可以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繁殖,并举例说明常见的利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以及繁殖方式。[科学思维]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43 [探究实践]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态度责任]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教学准备】[教师]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植物繁殖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讨论常见植物的繁殖方式,引入新的繁殖途径。1.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植物依靠种子繁殖后代,植物除了依靠种子繁殖后代之外,还可以依靠什么来繁殖后代呢。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用种子繁殖引入植物更多的繁殖方式,点出植物的营养器官也可以用来繁殖,引入课题用根、茎、叶繁殖。二、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1.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包括根、茎、叶。提问:哪些植物可以分别利用自己的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呢?2.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了解图片上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6种植物分别利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图片1: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图片2: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图片3: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图片4: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发芽、开花;图片5: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图片6: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3.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植物分别利用的是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的?第1行的红薯和蓟是用根繁殖后代,第二行的生姜和水仙是用茎繁殖后代,第3行的植物幼芽、长寿花是用叶繁殖后代。4.交流讨论:除了书上列举的这6种植物之外,还有哪些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用根繁殖的植物:蔷薇、茶花、杜鹃、胡萝卜、郁金香……用茎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来香、杜鹃、山茶花、吊兰、草莓、荸荠、山药……用叶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莲花、长生草、宝石花、神刀、玉扇、万象……5.出示胡萝卜、郁金香、桂花、山药、宝石花、燕子掌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利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的植物。用根、茎、叶繁殖植物43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哪些植物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的,下面,我们就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植物。2.用红薯的根繁殖出示红薯的图片,了解红薯的根的特点,明确红薯是利用根来繁殖后代的。介绍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把红薯浸在水中,当长出小牙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并且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利用红薯的根繁殖红薯植物。3.利用菊花或其它植物的茎繁殖欣赏菊花,交流:同学们,如此美丽的菊花,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繁殖的吗?(菊花的茎。)描述:菊花是利用茎来繁殖后代的。我们只要从一棵健康的菊花主茎上剪下一根枝条,插入一盆松软的土中,精心照料,就可以长出一盆新的菊花了,大家愿意试一试吗?教师发放菊花的茎,学生准备好花盆、泥土、水等等,然后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将菊花的茎插入土中。教师小结:我们的菊花已经栽种下去了,接下来的几天,请同学们认真照料我们的菊花,相信不久之后,我们的菊花就会成活了。4.用宝石花等多肉植物的叶繁殖引导学生观察宝石花,说一说宝石花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预设:宝石花的叶子比较肥厚。教师引导。宝石花被称之为多肉植物。很多同学家里都长着宝石花,大家知道宝石花是依靠什么来繁殖的吗?(叶子。)描述:宝石花是靠叶子来繁殖后代的。大家知道如何利用宝石花的叶子来繁殖后代吗?学生介绍利用从宝石花的里子繁殖后代的方法。讲解:从宝石花植株上摘下一片叶子,摆放在花盆的土上,浇上水,过几天宝石花的叶子上就会长出小根,一颗新的宝石花就长出来了。5.教师小结:其实除了宝石花,其他的很多多肉植物,都可以用叶子来繁殖后代。阅读资料了解利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拓宽知识面。利用典型的植物,开展实际栽培活动,深入体会植物利用营养器官的繁殖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植物的兴趣。三、研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还可以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课后,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植物的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相机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两个星期之后我们来交流。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如何用营养器官繁殖。为接下来动手栽种做准备。四、拓展两个星期之后的交流活动1.学生出示自己繁殖的植物,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拍摄的图片。2.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活动记录,说一说自己繁殖的植物是什么?是用什么营养器官来繁殖的?再说一说自己记录的繁殖过程,在交流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活动记录。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活动记录,并且讲解自己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的过程。交流利用植物的一种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兴趣,生命的伟大。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孔雀开屏”属于鸟类的哪一繁殖行为()。A.育雏B.求偶C.交配D.孵卵2.下列有关动物繁殖的说法正确的是()。A.燕子和猫的繁殖方式相同B.鲸和金鱼的繁殖方式相同43 C.企鹅用自己的体温孵化卵D.海马是胎生动物3.下列属于胎生动物的是()。A.海马B.海豚C.海葵D.海肠4.下列不属于动物的繁殖行为的是()。A.觅食B.求偶C.生产D.交配5.哺乳动物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全身长羽毛B.吃妈妈的乳汁长大C.妈妈孵化长成小动物D.出生时有壳二、判断题6.蛋黄上有明显的小白点,不能孵出小鸡。()7.任意一枚鸡蛋都可以孵化出小鸡来。()8.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9.动物求偶后交配,会以不同的繁殖方式产生后代。()10.所有的动物在产卵以后,卵都会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孵化。()参考答案:1.B2.C3.B4.A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生物和周围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科学思维]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判断是否符合生物的概念[态度责任]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维恩图、课件、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放大照片[学生]探究学习报告单43 【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生物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一)导入新课1.上课一开始,让我们一起欣赏自然界的一段景色,并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花、树、鸭子、蝴蝶、山、水、石头等)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物体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3.自然界有两大类物体,分别是生物和非生物。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与非生物》。[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地球上的物体有生物和非生物并揭示课题]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用种子繁殖引入植物更多的繁殖方式,点出植物的营养器官也可以用来繁殖,引入课题用根、茎、叶繁殖。二、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点1.过渡:刚才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生物,接下来请学生完成活动记录的表格,植物和动物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呢?2.对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植物会生长、都需要阳光和水;动物会繁殖,会生长,需要食物,还会动)3.把植物的特点写在左边的椭圆里,把动物的特点写在右边的椭圆里。请大家思考,两个椭圆重叠的部分可以表示什么呢?4.是的,这部分表示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点,其实就是生物的共同特点。请大家拿出活动记录单,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活动手册上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5.学生活动后汇报(都会生长、都能繁殖,都需要水,食物…)6.播放视频《生物的共同特征》7.总结: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生物都能够生长变化、会繁殖,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三)判断它们是生物吗1.过渡:大家总结了生物的共同特征,要学以致用,(出示塑料花和鲜花)请看图中的两束花,你认为哪个是生物?2.(再出示狗和机器狗的图片)请看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看来同学们挺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那老师就请你们帮我解决个难题,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种物体,它的名称叫石笋。它的特点是会长高,也会长出小石笋,会对环境做出反应,但是不需要阳光。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5.播放关于石笋的介绍视频后学生再次交流,认为石笋不是生物。6.(出示青苔的图片)请同学们认一认这个是什么?谁知道青苔有什么特点?它会生长吗?你们认为它是生物吗?7.小结:看来同学们是真的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了。(出示地衣、松萝、水绵)请同学们看,这三种是大家比较陌生的物体名称分别是地衣、松萝、水绵,我们先来观察地衣谁来说说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再来观察松萝,觉得它是什么样的?最后还有一个水绵,谁来形容一下它的样子?8.通过初步的观察和描述,你们觉得他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还需要做什么?43 9.是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继续了解他们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活动单,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判断。10.学生活动后交流。11.播放《地衣、松萝、水绵》视频,确定它们都是生物,因为它们都会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阳光等。思考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1.过渡:生物生存环境的周围,也有着很多非生物,比如空气、水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景色,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先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生物?学生交流。(老鹰,一群羊,树,小草,小乌龟)3.在这个自然景色中,除了有同学们刚刚说的一些生物,还有哪些非生物的存在呢?4.学生交流(太阳、高山、水流、土壤、空气、石头、雪、白云)5.过渡:这一群山羊要能在这个环境中能很好的生活,它们会需要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存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贴)6.小结:山羊的生存,与草地上的草、周围的空气、阳光和水,都有很大的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按照老师刚才的方法,先找出一个生物,然后把与这个生物有关系的物体都找出来,进行连线。比一比,哪一小组能够找的准确并全面。7.出示活动要求:①小组成员一起找出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用黑笔写出生物的名称,铅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②逐一思考每种生物与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③用连线的方法,把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联系起来。④要认真思考、分析,实事求是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完成活动单。8.学生小组内活动并展示。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思维工具图,对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比较和分析两者不同点与共同点的基础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学生对生物的共同特征了解后,现学现用,通过查阅资料并一一对照判断陌生的物体是不是生物。可以巩固学生对生物共同特征的理解。思考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非生物。三、研讨小结生物的生存依赖着非生生物,生物的行为也会引起周围非生物的变化。关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后面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四、拓展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校园一角或者菜园一角、小河一角,看一看这些地方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想一想这些生物和哪些非生物之间存在关系,又存在怎样的关系?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非生物的是()。A.地衣B.青苔C.机器人D.蚂蚁2.下列不能证明水绵是生物的是()。A.能够长大B.能随着水流运动C.能繁殖D.有细胞核3.下面不属于生物的是()。A.白菜B.石钟乳C.病菌D.蚯蚓4.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A.地衣B.石笋C.海藻D.青蛙5.下列都不是生物的是()。A.土壤、溪水B.地衣、水绵C.石笋、竹笋D.青草、乳酸菌二、判断题6.许多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并不断地长大,这体现了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7.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43 8.机器人属于非生物。()9.河水一直在流动,所以河水也是生物。()10.摘下来的绿叶是没有生命的。()参考答案:1.C2.B3.B4.B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6.动物的庇护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科学思维]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探究实践]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态度责任]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教学准备】[教师]相关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动物庇护所图卡。[学生]寻访调查记录表、鸟巢设计图纸、树叶、树枝、草茎、棉线。【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生物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动画中讲述了什么故事。生:是猫和老鼠的故事。师:观看得很仔细哦。谁能描述一下刚才动画里的情节?43 师:老鼠为了躲猫,最后怎么办了?师:老鼠洞有什么作用?师:老鼠为了躲避猫的追击,最终躲进了自己的庇护所---老鼠洞。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躲避天敌的方法呢?生:假死、躲到树枝下。师:大家知识面真广!动物为躲避天敌,更好地繁衍后代,练就了很多本领,其中一项就是“搭建”属于自己的小窝。小窝是干什么的呢?师:我们下面来学习第16课--《动物的庇护所》。利用熟悉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动物为适应大自然”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动物的庇护所”二、新课探究1.认识动物的庇护所师:是啊,动物需要特定的场所作为自己的庇护所。观察几幅图,说说这些动物的庇护所用什么材料制成?生:松鼠的家安在树洞里,燕子衔泥做巢师:大自然为动物们安家提供了各种材料。仔细观察,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材料?举例,动物们把家安在了哪里?为什么放在这里?生:松鼠的家在树洞里。它们平时喜欢在树林里活动、采食物、游玩,所以把家安在树洞里,很方便。(这里要引导学生大量的交流、分享,总结,老师从中选择重点的词语进行强调和规划。)2.寻访动物的家师:刚刚举例认识了多种动物的家。不同的动物,对家的要求不同。它们喜欢有光照、通风、柔软的家。师:小时候,我们爱听一首歌«小燕子»,谁会唱?小燕子不但美丽,还是有名的“建筑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小燕子是怎么建造家的?一起观看视频。生:小燕子真厉害,用嘴巴衔泥和枯草,就能建成自己的窝。我老家屋檐下就有它们的家。师:是啊,燕子很熟悉,很亲切。那么,你们还观察过哪些小动物的家呢?下面,请你选择一种动物的家,仔细观察,完成记录单。这个任务课前已布置,请大家积极交流展示你的成果。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师生点评。学生交流小结,寻访过程的注意事项,形成经验,以期下次做得更好。观察注意:(1)慢慢接近(2)静静观察(3)不要伤害和惊吓小动物展示图片:蚯蚓和蚂蚁的家师:蚯蚓和蚂蚁同样生活在土里,但它们的家却不一样,为什么?生: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通过认识各种动物的家,对各种家的建筑材料做了解,为后面理解动物对家的不同需要做铺垫,同时,也为最后设计鸟儿的家做知识准备。在寻访动物的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观察、描述的重要性,养成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出问题:蚯蚓和蚂蚁同样生活在土里,但它们的家却不一样,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而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存,渗透生物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三、研讨小结师:大家一起观看不同鸟儿的家,说说它们是怎么建成的?学生设计一个鸟巢。说说设计过程要注意什么?师:我们来看一下设计流程。明确问题是什么?注意不是任意动物,而是鸟的家。生:我想设计燕子的家。师:前期,同学们查阅资料,寻访它们的家,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呢?生:燕子的家用泥和枯草做成。43 师:同学们,课前要求大家动手画一画它们的家,我们来展示并点评。我们来像工程师那样,体验设计过程。谁来介绍下你的设计图?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师:大家动手做一做,并对照鸟巢评价项目表,测试改进。学生动手做并展示作品。师生交流,注意事项。最后总结设计注意事项。课堂总结:动物的庇护所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方便动物繁衍哺育后代。大自然为动物及人类提供了各种条件,我们应该和自然和谐共处。通过设计鸟巢活动,对本课知识做总结提升。知道生物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四、拓展蚂蚁一般都会在地下筑巢,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它有着良好的排水、通风措施。一般工蚁负责建造巢穴。而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十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其次也有用来通风的洞口。巢穴里的每个房间都有明确分类。它们也喜欢潮湿温暖的土壤。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我们在修建藏羚羊必经的一段青藏铁路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A.修建的材料B.修建的成本C.设计动物的额迁徙通道D.材料的运输2.在池塘边水里,我们可能会找到()的家。A.蚂蚁B.蝌蚪C.兔子D.鹦鹉3.观察小动物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把小动物从它的家中赶出来B.抓住小动物回教室观察C.耐心地在小动物的家旁边等待观察D.用棍棒驱赶4.如果你是一只小喜鹊,你会把巢筑在()。A.电线杆上B.屋檐下C.高大的树木上D.悬崖边5.下列小动物中,()不是在土壤中安家的。A.蚂B.蚯蚓C.蝴蝶D.蜈蚣二、判断题6.修建水库是为了造福人类,不用担心水中生物的生存。()7.小动物都有自己生活的地方,不能随意去打扰它们。()8.小鸟会筑巢是它与生俱来的本领。()9.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因此它们对庇护所要求也不同。()10.有些动物可以利用泥土、枯树枝和杂草等材料搭建自己的巢穴。()参考答案:1.C2.B3.C4.C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3 17.环境变化以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四季交替、旱季湿季交替时,动植物形态和习性的变化[科学思维]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探究实践]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态度责任]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准备】[教师]相关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料。[学生]学习单。【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生物的世界。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气温怎么样?(生:很冷)2.你是怎么应对寒冷的天气的?(生:穿厚的衣服,戴手套)从学生熟悉的寒冷天气导入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二、季节交替对生物的影响1.你知道动植物是怎样应对寒冷的天气吗?(生:迁徙;换羽;冬眠;增加毛发和脂肪等)2.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下面让我们展开讨论。3.首先,请这位同学介绍关于动物冬眠的相关知识。(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介绍)通过介绍,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呢?(生:减少能量消耗)冬眠的动物到底有哪些呢?这位同学列举了很多。(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介绍)蛇是常见的冬眠动物,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蛇的冬眠。(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自行阅读)。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生1:蛇冬眠时盘成盘,头在中间,尾巴在外圈。生2:蛇在温度很低的条件下,即使冬眠也无济于事。)4.季节交替,鸟类会出现换羽的行为。下面让我们通过该生的作业分享具体了解。(投屏该生的作业,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有什么收获?(生1:鸟类冬季长出丰厚的绒羽,成为冬羽。春夏季为了吸引异性,会换上漂亮的夏羽。)43 除了鸟类的换羽行为,这位同学还给我们介绍了雪兔的换毛行为。通过两张图片对比,有什么发现?(生1:冬季雪兔的毛变白了,夏季毛色变成了深色。)除了颜色变化,老师这里还有不同季节雪兔的图片。对比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生2:冬季的雪兔比夏季雪兔要胖,脂肪要多。)5.鸟类除了进行季节性换羽,这位同学还和我们分享了鸟类的另一种季节性行为?(生:迁徙)我们将季节性迁徙的鸟成为“候鸟”。通过阅读,候鸟为什么要迁徙呢?(生:为了繁殖和寻找食物)鸟类要迁徙,其他动物呢?(生:斑马、蝴蝶)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帝王蝶和斑马迁徙的壮观景象!(观看相关视频)6.这位同学的分享有点特别,他分享的是什么呢?(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自主阅读)植物怎么应对季节交替?(生1:知道了秋冬季植物落叶是为了将营养输送给枝条。生2:植物通过枯萎缩减体内水分,防止被冻伤。生3:植物冬季体内会产生抗冻物质。)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千年银杏秋天的美。(观看相关视频)…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1.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组同学分享的图片。(一起观看图片)2.这些动物遭遇了什么?(生:森林大火)森林大火会有怎样的后果?(生1:破坏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动物无家可归。生2:动物数量产生长期影响,有些动物因此灭绝。)这位同学的分享很有深度,让我们一起阅读并发现。(生1:森林火灾除了对生存在其中的动植物找出影响,森林大火产生大量泥沙被带到下游会引起河流淤积,影响河水质量,进一步影响河中生物。)3.这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了洪水对动物的影响。(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自主阅读)大家有什么收获?(生:洪水会造成大量动植物的尸体腐败,腐败的尸体会污染水源,滋生媒介生物,如蚊虫等,进而造成传染病流行。)4.地震对动植物的影响又如何呢?让我们从这位同学的分享中找答案。(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自主阅读)(生1: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对动物的栖息地造成威胁。)地震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吗?(生2:地震对某些品种是一种机遇,地震使一些物种突破环境限制,获得发展。)是的,我们要看问题要全面,自然灾害既具有摧毁性,但是它也能够摧毁动植物的天敌,使他们获得发展壮大所需的资源。认识人为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的影响1.人类生活依赖自然,人类活动会对自然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面让我们先从同学分享的图片中进一步了解。(生观看图片)2.看完图片有何感受?(生1:猪生活在垃圾堆里,身上会有很多有害的细菌病毒,同时这样的猪也会得一些怪病。如果长期吃这样的猪肉,人也会生病。生2:人类向海洋里随意丢弃塑料垃圾,海洋生物误食之后,会对他们的生命产生威胁。)3.除了人类垃圾的危害,石油泄漏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也不小。请看这位同学的作业分享。(投屏该生作业)哪位同学来说说?(生1:泄漏的石油会对影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区域内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生2:对沙滩生物产生直接影响。生3:对海鸟的正常活动和生命安全产生威胁。)4.目前,人为灾害性事件主要这位同学分享的以下5种: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④光污染⑤化学激素(投屏该生作业)。5.同学们,保护环境你打算怎么做?(生1:有从内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生2: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模拟温室效应1.按照书本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温室效应的影响条件。43 2.当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时,温度有怎样的变化?动植物适应季节交替的方法,属于比较基础的知识,本环节教师设计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和手中的智能终端去寻找答案。从教师教变成了学生主动学,锻炼了学生收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自然灾害对于环境和环境中的生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的视觉带来巨大震撼的同时,给他们的心理也带来了震撼。而且这些图片是学生自己有目的地去找的,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本环节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生活在垃圾堆中的猪,给学生带来强烈视觉震撼的同时,引起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引发的对生物的威胁。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让学生更加切实的体会到人为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三、研讨小结今天,我们和大家讨论了季节交替、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引起的环境变化,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去适应环境变化,这样才能够适者生存。四、拓展课后请大家在书本列出的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本领。A.北极熊有厚厚的脂肪B.雷鸟变换羽毛颜色C.绵羊长有坚硬的角D.为了适应秋冬季节,麻雀体态变胖、羽毛量增加2.下面不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的是()。A.秋季一些树木会落叶B.石笋会“长高”C.青蛙冬眠D.仙人掌没有叶3.目前,海洋污染日趋加剧,以海洋石油污染尤为严重。石油泄漏的主要危害是()。A.海洋生物大量死亡B.温室效应加剧C.扩大了土壤耕地D.影响经济4.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会影响鱼类的洄游,人们多采用()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A.建设鱼道B.定时开闸C.人工运输D.不用解决5.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的生物学家是()。A.达尔文B.哥白尼C.袁隆平D.牛顿二、判断题6.秋季一些树木的叶子会变黄、飘落,这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7.如果要在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路上修建一条铁路,要考虑的问题有如何设计动物的迁徙通道。()8.枯叶蝶是一种叶子长得很像蝴蝶的植物。()9.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洄游通道。()10.动物会运动,所以环境的变化不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参考答案:1.C2.B3.A4.A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2-08 16:56:04 页数:44
价格:¥8 大小:194.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