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8课)(2020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8

2/38

剩余3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7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科学探索目标]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教学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教学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2、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二、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二、摸脊椎活动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提示:首先找准脊椎位置。2、体验交流: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摸上去是一节一节的。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37 (一)做脊椎模型1、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2、制作步骤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3、试一试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二)研讨1、脊椎有什么作用?明确: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2、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整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明确:身体不能自由活动。四、课堂练习1、找找这些动物的脊椎,用彩色笔描绘出来。2、你能像生物学家一样,将这些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吗?五、拓展提高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提问:它们都是脊椎动物吗?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教学目标】,我们知道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它能使身体自由活动。生物科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把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爱护它。【教学后记】2.鱼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脊椎动物中鱼类的共同特点2、鳃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科学探索目标]1、观察鱼是怎么游泳的,进而探究鳍的运动作用。2、实验探究水进出鱼身体情况,进而得知鱼的呼吸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鱼的种类非常多,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2、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37 3、科学实验要适应自然规律。【教学重点】鳃和鳍的作用【教学难点】实验观察鱼的运动及其呼吸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各种各样的鱼类,占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你见过哪些鱼?(播放视频)2、教师展示图片,提问鱼的名称。明确:鳜鱼:体侧扁,性凶猛,生活在淡水中,味鲜美,是中国特产。亦作“桂鱼”,有些地区称“花鲫鱼”。黑鱼: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大,离水能生活3天之久,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花鲢鱼:周身黑白相间,肉质雪白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鲫鱼: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居群行,肉质细嫩,肉营养价值很高。3、这些鱼有什么共同特点?活成活动手册任务。4、还有一种鱼,也是脊椎动物,是软骨的。例如鳗鱼、鳐、河豚等。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有一种特产——面条鱼,就是一种软骨的脊椎动物。回答交流鱼的共同特点鱼是脊椎动物,一种脊椎骨是硬的,一种是软的。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二、讲授新课一、鱼的鳃和鳍1、鳍和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鳍和鳃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画出你观察到的鱼的外形,并标出鳃和鳍。2、观察鱼的鳍都生长在哪些部位?3、观察鱼鳃有什么特点?明确:丝状,红色(充满毛丝血管)4、猜猜鳃和鳍有什么作用?猜测归纳:鳃:呼吸鳍:运动二、实验观察(一)观察鱼是怎么游动的1、观察要求①鱼游动时各部位的鳍是怎么动的?②前进时哪些鳍在动?③拐弯时哪些鳍在动?2、观察发现鱼游动时,不是一种鳍在运动,而是多个鳍相互作用。鱼前进时尾鳍摆动,鱼拐弯时胸鳍摆动。结论:鳍是鱼的运动器官。(二)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1、实验材料水槽、鲫鱼、小烧杯、红色液体、滴管、水2、实验步骤和方法①把鱼放在一个狭小的水槽里。  ②在一个小烧杯里装上清水,用红色食用色素把清水调成红色液体。  37 ③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并滴到鱼嘴前方  ④观察红色液体是从鱼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3、温馨提示①鱼停在水中不动时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所以要尽量将鱼控制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②使用颜色较深的红色液体,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4、先看视频《演示实验》,然后小组实验观察。5、实验观察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归纳: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红色液体从口中进入,再从鳃下流出来。6、讨论红色液体为什么从鱼嘴中进入从鳃盖后流出?明确:水进入口腔后与鳃丝接触,鳃丝中充满毛细血管,吸收水中的氧气,排出体内二氧化碳,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完成鱼的呼吸作用。7、鱼是怎么呼吸的?三、拓展提高:趣味回答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鲫鱼开腔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理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请问:(1)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岸上空气中氧气含量比水中溶氧量要高的多,鲫鱼为啥还会憋死?四、作业布置小组合作,捆绑某一部分鱼鳍,观察鱼在水中的变化,注意不要剪掉鱼鳍。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了解鱼类的共同特征,知道鳃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鳃的呼吸作用和鳍的运动作用,激发我们对鱼的研究兴趣。【教学后记】3.鸟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鸟类是脊椎动物。2、鸟类具有共同特征。3、鸟的羽毛适应飞行需求,具有保温作用。4、鸟喙的形状与取食有着密切关系。37 5、鸟足的形状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科学探索目标]1、观察鸟的图片,认识鸟类,寻找鸟类共同特点。2、通过资料、实验、观察,了解鸟羽的特点,探究其作用。3、观察鸟喙和鸟足的不同特点,探究其怎样适应环境的需求。[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观察、合作的良好习惯。2、认识到鸟类的外形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鸟类生存环境。【教学重点】1、识别鸟类,了解鸟类共同特点。2、了解鸟的羽毛、鸟喙和鸟足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学难点】鸟的外形特点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嘴巴小,尾巴翘,不会走,只会跳,飞到树上喳喳叫。(这是什么动物?)2、鸟的种类很多,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21世纪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光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猜谜语:鸟二、讲授新课一、认识鸟的共同特性1、展示图片,认识鸟。画眉鸟:眼圈白色向后延伸像眉纹家燕:飞行时尾巴像剪刀老鹰:嘴黄色,上嘴弯曲鸽子:翼上及尾端有黑色横纹翠鸟:羽毛翠蓝发亮孔雀:有特长的尾屏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有喙和足,有翅膀会飞,有羽毛,卵生,等等。3、这是是鸟吗?展示鸵鸟、企鹅、鸭子和鸡的照片。明确:是鸟。但翅膀退化,不会飞翔。二、 研究鸽子的羽毛鸽子的羽毛主要有两种:正羽和绒羽。1、知识卡片:鸽子的羽毛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绒羽紧贴鸟的身体,细小而柔软。2、研究鸽子的羽毛(1)器材准备:正羽、绒羽、剪刀、滴管、放大镜、水。(2)观察活动37 ①观察鸽子的正羽,你有什么发现?明确:正羽轻、薄、大。②将正羽羽根剪断,里面是什么样的?明确:羽根是空的,可以减少飞翔的重量。③在正羽上滴一滴水,水会被吸收吗?明确:不会。鸟类身体的尾部有尾脂腺,分泌的油脂常被鸟用喙啄取涂于羽毛上,有防止羽毛变形和被水浸湿的作用。④用放大镜观察,绒羽是什么样的?明确:绒羽细小而柔软,一片一片的,紧贴鸟的身体,起保温作用。(3)鸽子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起什么作用?三、研究鸟喙和鸟足(一)鸟喙1、提出问题:这些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归纳:特点:长而直形状:像镊子食物:小鱼小虾代表鸟类:沙锥鸟、丹顶鹤特点:末端有钩形状:起钉器食物:小动物代表鸟类:秃鹫、老鹰特点:粗壮短小形状:钳子食物:谷物、坚果代表鸟类:松鸡、北美红雀特点:细长形状:细针食物:花蜜代表鸟类:蜂鸟2、活动手册将这些鸟喙与它们各自适合的食物连线。(二)鸟足这些鸟的足有什么特点?它们各适合在什么环境生活?归纳:特点:趾间有蹼生活环境:适合在水中游泳代表动物:鸭子特点:趾端有长而锐利的钩爪生活环境:适合在山地丘陵中抓捕小动物37 代表动物:老鹰特点:粗壮生活环境:适合地面奔跑代表动物:鸵鸟特点:细长生活环境:适合在浅水中摄食代表动物:丹顶鹤四、拓展提高视频:鸟的七大种类五、作业布置查阅资料,了解更多鸟喙和鸟足的类型,说说它们与食物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知道脊椎动物中除了鱼类就是鸟类数量最多,了解了鸟类的共同特点,明白鸟的外形特点,包括羽毛、鸟喙和鸟足等,与鸟的飞行、觅食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教学后记】4.哺乳类【教学目标】1、了解哺乳类动物有哪些,知道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懂得哺乳动物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他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2、通过实验,体验和探究哺乳动物脂肪的保温作用。3、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方式,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教学重点】1、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各种方式,体验哺乳动物的特点,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哺乳动物脂肪的作用。【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哺乳动物脂肪的作用。2、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等方面的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动物油脂、冰水、学生活动手册等等。【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哺乳动物1、出示课本第11页上面的5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五幅图中分别画的是什么动物?图1:大鲸鱼和小鲸鱼图2:老虎和小老虎图3:猫和小猫图4:猪和小猪37 图5:牛和小牛2、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预设:生1:这些动物统称为哺乳动物。生2:他们身体有毛,是胎生的,用肺呼吸。生3:这些动物小时候吃妈妈的奶长大,他们有牙齿。3、除了书上的这些动物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它们一样,也是属于哺乳动物?预设:人类、小狗、蝙蝠、狼、老鼠、猴子、斑马、狮子、刺猬、兔子、熊猫、北极熊等。4、教师小结:在我们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的哺乳动物,下面我们来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活动二:北极熊是怎样保持体温的1、出示课本11页下面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哺乳动物的恒温特点。哺乳动物是一类恒温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他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恒温特点。所谓恒温,就是外界的温度不管发生什么变化,温度变高或者温度变低,这些恒温哺乳动物的体温,始终是相对稳定的。3、引导学生猜测:既然哺乳动物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作为哺乳动物,北极熊是怎样保持体温的呢?预测一: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毛。预测二:北极熊身体有厚厚的脂肪。4、教师引导: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北极常年覆盖着冰雪,气温非常低,北极熊身体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毛,可以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北极熊身体里厚厚的脂肪,也能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活动三:体验脂肪的作用1、出示课本第12页上面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2、材料:一块动物油脂、一杯冰水3、操作方法:把一块动物油脂绑在一只手的食指上,然后将两只手的食指同时浸入一杯冰水中,体验两根食指的不同感觉。4、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体会脂肪的作用。5、全班交流,说一说将两根食指同时浸入冰水中的不同感觉,并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觉,体会脂肪的作用。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我们体会到将两根手指同时进入冰水中的不同感受,一根手指有了脂肪的保护,没有寒冷的感觉,而另一根手指没有脂肪的保护,因此感觉非常寒冷。由此可以看出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7、北极熊能够生活在北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体表有一层厚厚的毛,同时还因为他的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这层厚厚的脂肪起到保温作用,使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而感觉不到寒冷。活动四:探究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1、教师引导:地球上的哺乳动物有很多,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2、出示课本第12页下面的4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中画的是哪些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预设:图1,猎豹,它的运动方式是奔跑。图2,袋鼠,它的运动方式是蹦跳。图3,蝙蝠,它的运动方式是飞行。图4,鲸鱼,它的运动方式是在水里游动。37 3、不同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在地上行走奔跑的哺乳动物:熊、猫、狗、马、羊在树上爬行的哺乳动物:松鼠、猴子、猿猴、猩猩在水里活动的哺乳动物:鸭嘴兽、水獭、海豹、海狮、海象、海豚活动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哺乳动物,了解了哺乳动物的特点,知道哺乳动物是怎样保持体温的,还了解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教学后记】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5.运动与位置【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运动,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用小诗和图片引入了解学生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前概念;第二通过寻找运动物体的共同点来寻找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是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第三运动物体的位置,通过教学目标学会准确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第四通过对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加深理解来思考到底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将学生的思路向前推进。【教学目标】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学会判断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难点]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并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师]运动物体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各种各样的运动1、展示一首小诗风儿起了,穿过柳林,枝条轻轻摇曳。鸟儿飞了,37 掠过湖面,水面泛起涟漪。船儿起锚,驶离港湾,留下片片浪花。提问:这首小诗描写了哪些物体?他们都在干什么?(这首小诗描写了风儿、鸟儿和小船三个物体。风儿穿过柳林,鸟儿掠过湖面,小船驶离港湾。)2、谈话:这三个物体都在运动,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呢?3、出示运动图片,提问: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图1,一个女生在操场上散步。图2,一匹马,在草地上奔跑。图3,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图4,竹笋从地里钻出来。图5,荷花慢慢的开放了。图6,种子发芽,钻出了地面。图7,飞机在空中飞行。图8,动车在高速行驶.图9,轮船在海上行驶。图10,小溪哗哗流淌。图11,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图12,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谈话:我们刚才列举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的运动。[设计意图]这一节通过阅读小诗和观察图片两个活动来引入整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判断小诗里图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二)判断物体的运动1、展示两幅图片,提问:仔细观察,并对比这两幅图,看一看这两幅图中的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你又是这么判断的?(汽车是在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草地的一边行驶到了草地的另一边。骑自行车的人是运动的,他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天空中的老鹰是运动的,他从一棵树的上空飞到了另一棵树的上空。河里的鸭子是运动的,他从湖的中央游到了湖的边上。路上的玩具小车是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改变。)2、提问:刚刚我们分析了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请大家想一想,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并不算难。那么就可以带学生发现我们判断出的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也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的判断依据。3、总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面两幅图中的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天空中的老鹰、河里的鸭子、小路上的玩具小车等物体,他们的位置相对于这块草地上的两位小学生来说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说他们是在运动的。(三)情境再现1、出示图片,提问:看一看,并想一想怎么判断电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运动了没有?你为什么这样认为?37 (电梯上的人相对于电梯旁边的物品来说,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电梯上的人是在运动的。这个小女孩是在上电梯,另外两个人是在下电梯,另外两个人相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判断电梯上的两个人是运动的。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相对于路边的小树、电线杆等等物体来讲,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乘客是运动的。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坐在座位上,乘客相对于另外的乘客来说,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乘客又不是运动的。)(四)运动物体的位置1、出示地图,提问:你能描述图中的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2、小组讨论:小汽车的位置是在乘客的哪个方向?小汽车的位置距离乘客还有多远?小汽车开到乘客的位置,还需要多长时间?总结:我们在描述一个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时,要准确的说清楚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五)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谈话:我们发现,平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却是静止的,不过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发现物体都是运动的。那么,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呢?我们的地球在转动时,房子和树运动了吗?(地球在转动时,房子与树相对于月球来说就是运动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设计意图]这一节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他们的认识层次其实是往前推进了一步,在课程前部分学会了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接着通过思考到底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来对物体的运动有一个新的认识。2、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认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教学后记】6.不同的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在本单元中的第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像是,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寻找物体的运动轨迹认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二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通过单一物体利用不同材料展现不同运动形式,同一物体也包含不同的运动形式来展现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最后通过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目标】知道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37 比较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了解它们不同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了解这些物体运动中包含了哪些运动形式。【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认识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难点]了解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他们的不同特征,并且用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教学准备】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形式的材料【教学过程】(一)物体运动的轨迹1、谈话导入:同学们都有乘电梯的经历,我们乘着电梯从楼上来到楼下,这就是我们运动的路径。2、展示图片,提问:物体运动的路径是什么,试试能不能用线把它们的路径画下来谈话:像这样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出示图片,提问:在这两幅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轨迹分别是什么样的?4、提问:观察图片,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不同(运动轨迹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5、谈话:我们把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把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提问:在我们身边,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哪些运动是曲线运动?[设计意图]由生活中常见的电梯的运动路径进行导入,再将学生画出的不同物体的运动轨迹进行对比来引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二)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物体运动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大家见过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呢?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不同的运动形式(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上升、下降。)3、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三)选择合适的物体做不同形式的运动1、谈话: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很多,我们刚刚了解了一些,下面我们选择合适的物品,来做一做这些形式的运动。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三种形式的运动。活动材料:毛线、电池、凤尾夹、橡皮筋、风车等等2、学生分小组活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分别摆动、滚动、旋转三种运动形式,并且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体会这三种形式的运动的特点。3、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选用恰当的材料所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4、引导:物体运动的形式除了摆动、滚动和旋转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运动形式,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出这些运动形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试一试。[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选择性选取物品进行相应的运动形式,在过程中聪明的学生也可以体会到其实同一个物体利用不同的材料也能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四)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1、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往往包含了几种运动形式。37 出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直升机的飞行包含哪些运动形式?(直升机本身是向前前进的,这是一种前进的运动形式。直升机上的螺旋桨,一直在旋转,这是一种旋转的运动形式。)[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直升机包含的多种运动形式,从而认识到就算是一个物体也能包含不同的运动形式,让学生再次体会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2、出示图片,提问:来看看这些物体运动包含哪些运动形式?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运动包含两种以上的运动形式,请大家来举举例子。4、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可以把物体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物体的运动有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一些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中往往包含几种运动形式。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教学后记】7.运动的快慢【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概念,在之前的课中学生已经会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也了解了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但对于判断某种物体的运动快慢还需学习。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认识速度,通过了解运动员赛跑的评判标准来初步认识速度的概念;第二通过不同的方法测一测自己走路的速度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第三通过科普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还有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教学目标】懂得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通过和同伴互测走路的速度,进一步体会速度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同一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冲击力也越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控制好速度,注意安全。【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生活中的安全。[难点]体会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冲击力越大,明白不能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不能高空抛物的原因。【教学准备】展示图片计时器【教学过程】(一)认识速度1、出示一张运动员赛跑的图片,提问:体会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情景,想一想在赛跑的时候,为什么要设置起点和终点呢?2、引导:同一场比赛,我们要想比较运动员的速度可以设置起点和终点,不是同一场比赛的运动员,怎么比较它们的快慢呢?37 (看他们跑完相同的路程,用了多少时间。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就快,谁用的时间长,谁的速度就慢。)3、谈话:那么什么是速度呢,课件展示速度概念让学生阅读。(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讲解:这里的单位时间,一般是指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运动员赛跑为什么要设置起点终点来提起学生对比较运动快慢的研究的兴趣。(二)测一测自己走路的速度1、谈话:了解了速度这个概念,下面我们来测一测我们自己走路的速度,看看我们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是多远。2、活动要求:两人一组,一个人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测量所用的时间;另一个人用正常的步伐走5秒钟,测量所走的路程。比较一下,你和同伴走路的速度一样大吗?速度测试记录表同学路程时间速度学生A5米()秒()米/秒学生B()米5秒()米/秒全班交流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去测试固定时间走的距离和固定距离所需的时间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三)认识常见物体的速度1、谈话:在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都有自己的速度,有的物体运动的快,速度就大,有的物体运动的慢,速度就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初步了解民航飞机、动车、自行车、台风、沙尘暴、海豚等物体的运动速度。2、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快有慢,有大有小,同一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大,运动速度越小,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小。3、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不能从楼梯上快速的跑下来?为什么不能高空抛物?(四)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非常大。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亿米/秒2、谈话:而有一些物体看上去似乎一动不动,其实他一直在运动,比如说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天上的白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判断出他们是在运动呢?3、谈话:可以根据长出指甲部分的长短看出生长运动;可以以树木或是房屋作为参照物观察月亮是否在运动。这种方法可以判断月亮、白云、星星等物体是运动的,不过运用这种方法要有耐心,因为月亮、白云、星星等物体离我们比较远,看起来运动的非常慢,所以就算用这种方法我们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判断出他们是在运动的。4、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来描述,同时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大,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大,因此我们上下楼梯时一定要慢步行走,也不能高空抛物,时刻注意安全问题。【教学后记】37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8.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一课。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引领开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起概括作用。第一部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交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哪些力有关,从而揭示出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力,如摩擦力、风力、磁力、弹力、浮力等。第二部分,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的快慢的关系。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第三部分,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车的运动方向。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前一个活动是定量研究,认知拉力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力;后一个活动是定性观察,认知磁力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的力。两者结合,让学生全面地感知到不同的力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合作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3.通过实验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车的运动方向。【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教学准备】小车、棉线、钩码、秒表、滑轮支架、记号标签、铁质玩具小车、斜坡轨道、白纸、磁铁、记号笔。【教学过程】(一)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1.出示力与运动的图片,思考这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力有关。提问:这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力有关?(摩擦力、风力、磁力、弹力、浮力等)2.揭示概念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思考这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力有关,了解生活中不同的力。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谈话和提问,揭示力的概念,初步感知力与运动的关系。(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活动一: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的快慢的关系(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假设: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不变量:小车的载重、小车行驶的距离改变量:小车的拉力实验步骤:a.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桌子边缘固定一个定滑轮,在棉线一端系上小车,另一端挂上钩码,将棉线置于滑轮凹槽内。确保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能自由前进。b.画好起点和终点,先挂1个钩码,记录下小车行进固定路程的时间。c.重复上述步骤两次,记录小车行进的时间,计算平均值。d.分别挂2个、3个钩码,多次实验记录小车行进时间并计算平均值。注意事项:不要挂太重的物体;小车在桌面行进的路程与桌面的高度要进行一定的控制,行进路程最好不要超过桌面高度。37 实验记录:结论: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有关。拉力大,小车行进快,反之则相反。(2)思考:如果拉力不变,往小车里加重物,那么小车前进的速度又会有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思考如果拉力不变,往小车里加重物,小车前进的速度是否会改变,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2.活动二:探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车的运动方向(1)实验步骤:用手推动小车,记录小车沿直线前进的路径和终点;在路径的一侧放一块强磁铁;再次推动小车,观察它的行驶路径和终点。结论:(2)思考:小车为什么会改变方向?[设计意图]上一个活动比较直观,因为拉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学生较容易理解。本活动涉及到的磁力,不直接作用在物体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却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该活动是在上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感知到力不但能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教学后记】9.弹力【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二课。本课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感知弹力、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会使用它测量生活中物体。本课从认识弹性开始,逐步深入地安排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弹性、弹力。通过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撤去外力后物体恢复原状,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在此基础上挖宝握力器与拉力器,体会弹力的存在。第二部分,研究拉力和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弹簧拉伸长度随着拉力的增加有规律的变化,这也是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测量提起物品所需的力。第四部分,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弹力玩具,会正确运用弹力。【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具有弹性,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3.能够使用弹簧测力器测量力的大小。4.能够根据物体的弹性做一个弹力玩具,更好地感受弹性与弹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体的弹性与弹力,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难点]研究弹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橡皮筋、钢尺、海绵、压簧、握力器、拉力器、拉簧、钩码、弹簧测力计、文具、鞋、水杯、气球、弹性丝袜、弹跳球、铁丝、指甲剪、橡皮、竹片等【教学过程】(一)认识弹性与弹力1.玩橡皮筋、钢尺、弹簧、海绵37 操作: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撤去所用的力。提问:这些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去掉外力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按、压、拉物体,使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或同时改变),撤去力后物体恢复原来形状,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2.玩握力器、拉力器操作:玩握力器、拉力器谈谈你玩后的感受。发现:握力器、拉力器的形状发生改变后,在紧握握力器时手受到向外的压力,在拉拉力器时手受到向内的拉力。3.揭示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弹性。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弹力。[设计意图]手对握力器的压力向内,手对拉力器的拉力向外,而弹力的方向与之相反,让学生初步感知弹力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概念。(二)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问题: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有关假设:拉力越大,弹簧拉伸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越短。实验步骤:数据分析: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规律吗?2.推测:挂4个钩码时,弹簧拉伸长度会是多少?挂6个呢?挂16个呢?3.小结:人们根据弹簧拉伸长度随拉力大小变化的规律,制成了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通过做出假设、做实验、收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伸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三)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1.观察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2.思考: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时,要考虑哪些问题?(看量程、调零、平视读数)3.小组内每人选择一种物品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构造。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事项和方法。最后,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的物品。(四)做一个弹力玩具课后拓展:自选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弹力玩具。【教学后记】10.摩擦力【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37 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三课。本课从认识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地安排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生活经验出发,认识什么是摩擦力。第二部分,从一个实际测量活动,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既可以感知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又为下面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做技术铺垫。第三部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与阻力大小的因素。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定量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活动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定性研究从物体的在液体下沉的速度间接地看阻力的大小。通过两个活动认识到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流速中物体的形状等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第四部分是综合应用,分析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观察生活实践、分析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际运用。【教学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2.知道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并能够分析现实中的某些行为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3.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4.能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大小受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影响。5.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知道把物体做成流线型是减小液体或空气阻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摩擦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难点]研究如何减少液体的阻力。【教学准备】塑料瓶、洗洁精、橡皮泥、棉线、弹簧测力计、木块、砂纸【教学过程】(一)认识摩擦力1.出示图片,思考三个问题:(1)摩擦力产生于何处?(2)摩擦力是怎么产生的?(3)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设计意图]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知道除了固体与固体之间,固体在液体、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二)测量摩擦力1.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0”刻度线2.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物体,使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3.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对物体的拉力大小,它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设计意图]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认识到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在测量过程中引出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反之则相反。不变量:物体本身和接触面的面积改变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实验设计:在桌面上用测力计水平拖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测力计的拉力,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在细沙上用测力计水平拖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摩擦力并计算平均值;在粗砂纸上做同样的实验,记录摩擦力并计算平均值。实验记录:改变的条件摩擦力平均摩擦力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在桌面上拖动在细砂纸上拖动在粗砂纸上拖动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37 [设计意图]研究影响固体间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让孩子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完整的实验探究步骤,提升科学探究的素养。(四)生活中的摩擦力1.生活中摩擦力的好处和坏处2.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摩擦力(1)在一个塑料瓶里装大半瓶洗洁精。(2)用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的模型。(3)将这些模型同时放入塑料瓶,比较它们下沉的速度。[设计意图]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具体事例,能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可视化的实验操作,将不可测量的液体阻力大小通过相同质量、不同形状物体在液体中的下沉速度显示出来,从而认识到流线型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时阻力较小。讨论如何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所受的阻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比相同质量、各种形状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速度。【教学后记】11.浮力【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四课。本课从感知浮力开始,逐步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感知浮力,揭示概念。通过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的概念。通过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暗含可利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通过结构性材料,选择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以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对比发现那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第三部分,综合运用浮力。从理论层面讲,阅读曹冲称象的科学故事,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奥秘。从实践层面讲,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浮力。【教学目标】1.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2.能根据结构性的材料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3.能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实验,更好地体验浮力的大小。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浮力并初步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难点]通过结构性材料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教学准备】水槽、玻璃球、塑料尺、苹果、土豆、泡沫块、铁夹、蜡烛、测力计、小石块、天平、空心塑料球、橡皮泥、A4纸、1元硬币。【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揭示浮力概念1.将一些物体(木块、金属、塑料、玻璃、石头、泡沫)放入水中,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先预测后实验)2.提问: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37 3.揭示概念: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由物体的沉浮现象,揭示浮力概念,从感官表象到科学概念,由表及里,便于学生接受。(五)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1.提问:如果浸没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如果浸没在水里的石块受到浮力,测力计的读数会发生变化吗?2.实验: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3.改用其他物体重复上述实验。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重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组织学生用图示表示石块在水中的受力。做完石块的实验,可以再用其他下沉的物体试一试,更有利于得出普遍的结论。(六)研究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的因素问题一: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一样吗?实验材料:空心塑料球、橡皮泥、一盆水实验设计:1.给三个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2.1号球内装满橡皮泥,2号球内装一半橡皮泥,3号球内装四分之一橡皮泥3.把三个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你的发现:问题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一样吗?实验材料:空心塑料球、橡皮泥、天平、一盆水实验设计:1.给三个大小不一的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2.在空心塑料球中装入橡皮泥,用天平称量,确保装入橡皮泥后三个塑料球的质量相等3.把三个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你的发现:讨论: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设计意图]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取决于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的大小,而浮力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沉浮状态受到液体和物体密度大小的影响。在小学阶段,不涉及密度的概念,只需认识到同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小越容易上浮;同样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这为初中物理密度相关知识的教学目标作下铺垫。(七)让A4纸在水里承载更多的硬币1.出示万吨巨轮的图片,思考轮船这么重,又装了这么多货物,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上?2.小组竞赛游戏:用相同的A4纸,看谁装的硬币多?3.交流讨论你用什么方法使更多的硬币承载在A4纸上。4.科学阅读:曹冲称象5.小结:你能解释曹冲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吗?[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一个取材方便、实用性很强的STEM环节,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教学后记】37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12.点亮小灯泡【教材分析】亲手点亮小灯泡对学生来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一个简单电路是由哪些基本元件组成的,掌握正确连接这些基本元件的方法。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猜测活动和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通过猜测手电筒的内部结构,用“小灯泡怎样亮起来的”这一问题直接揭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主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课的教学目标。活动二,通过将电池、小灯泡和导线连成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然后比较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以此让学生知道闭合电路的共同特点,即需要形成一个能让电流通过小灯泡的闭合回路。教材既呈现了这些材料的实物图,也呈现了学生画的电路示意图,渗透着由实物图向抽象的电路图的过渡。活动三,用回形针、木板和图钉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用它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路的闭合和断开对小灯泡亮和灭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把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试试。活动四,观察手电筒的内部结构、让学生知道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一开始的猜测活动形成呼应,以巩固和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学情分析】让灯亮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电珠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电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电珠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去让灯亮起来。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电珠亮起来。学生经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1、通过将小灯泡点亮的探究活动,学会正确连接简单电路,并画出电路示意图。2、尝试在电路中接人不同的用电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用常见物品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所起的控制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自主探究,学会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正确连接方法。[难点]能够用语言归纳描述闭合电路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电路示意图。【教学准备】[教师]手电筒、小灯泡剖面图。[学生]电池、导线、小灯泡、电池盒、小灯座、木板、图钉、回形针、发光器(LED灯)、小电机、小电铃、制作手电筒套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新课活动1观察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工作时的样子,猜一猜它里面有哪些部件,说一说这些部件分别起什么作用。你们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呢?[设计意图]手电筒是学生经常见到或是玩过的一种照明小电器,是由电池、导线、开关、小电珠组成的一个简单电路。用手电筒作为本单元的切人点,再合适不过。通过观察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直接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主题: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二、学习新知活动2连接简单电路1.提问:如果想让小灯泡亮起来,需要哪些器材?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发实验器材。2.课件出示小灯泡的刨面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灯泡由哪儿部分组成,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37 3.学生思考:小灯泡哪个部分会发光?小灯泡为什么要有两个连接点:这亮点亮小灯泡有没有关系?4.引导学生观电池。知道电池有正负极。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上的两个连接点是否有联系。5.给学生提供数量不同的导线。(1)不提供导线,让学生直接将小灯泡和电池连接,说说为什么点不亮。(2)提供两根导线再次进行尝试。(3)挑战性的任务:用一根导线将小灯泡点亮。6.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连接方法,然后进行交流、比较和分析,从而认识到不同连接方法的共同之处就是形成了一个闭合电路。7.注意事项:提示学生不能直接用导线将电池正负极相连,以免造成电池短路。要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连接方法,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小灯泡是如何点亮的。8.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试着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连接简单电路: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发现电路的共性、理解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形成一个闭合电路。活动3制作一个简单开关1.提问:怎样可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呢?2.增加一个开关”的操作活动。出示一个实验室用的电路开关,接入电路,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让学生观察开关的基本结构,说说它的工作原理。引人电池座,灯座等器材。3.学生讨论:怎样使用导线、木板、回形针和图钉制作个简易开关?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制作一个开关,并尝试接入简单电路。4.注意事项:使用图钉时要注意安全,以免手被钉尖刺破。提醒学生在做电路实验时,只能使用电池,不能从插座接电,渗透安全用电教育。[设计意图]制作开关,并尝试接入简单电路,形成完整的简单电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活动4不同用电器构成的完整电路1.将LED灯、小电铃、小电机等用电器接入简单电路,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正确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2.认识更多的电路元件,用纽扣电池代替一般干电池。3.学生分析在新的用电器工作时,是如何形成闭合电路的。4.注意事项:有的用电器(如LED灯)接入电路时要区分正负极。[设计意图]将小灯泡换成LED灯,小电铃、小电机等,认识更多的用电器,有利于拓展认识。活动5拆解和组装小电筒1.教师提供多个外形不同的手电筒给学生分组观察和拆解。2.学生小组内讨论各部件的作用,教师总结。3.教师讲解开关。4.教师总结:手电筒的各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电路是一样的。[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学生学习简单电路知识后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三、延伸拓展观察生活中常见用电器,你还知道哪些用电器的原理,和家长说一说。【教学后记】37 13.导体和绝缘体【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2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单元以“简单电路”这个概念为主题,通过多个科学探究活动来落实主题,并介绍有关电的来源、电的用途、安全用电等知识。本课的内容以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为主,展开课堂活动。在活动中结合前一课的简单电路,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经常直接使用或熟悉的物品——木条、金属、橡皮、硬币等物品预测它们的导电性能;指导学生做检测物体导电性能的实验,总结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辨别生活中的工具或电工材料,进行推测性分析;让学生针对构造进行分析,并判断推测分析是否正确。进一步检测人体、不同的水的导电性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导体和绝缘会转换;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知道电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有时又具有危险性,电的安全使用与人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电的世界里,四年级学生对于电是有一定认识的。如:空调、电扇、电脑等都必须使用电才能工作,我们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电源等等。通过前面《点亮小灯泡》,学生知道了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知道了怎样连接简单的电路让小灯泡发亮。形成了对电路的科学认识,也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一个闭合电路才能工作,但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本课就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并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生活中安全用电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将不同物品接入简单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的活动,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判定依据是它们导电性能的强弱。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工具或材料,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物品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体安全。3.借助验电球、LED发光器等材料作为检测工具,知道人体、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教学难点】认识人体和自然界中的水也是导体。【教学准备】[教师]验电球、螺丝刀、胶布、烧杯、电池、电池盒、导线、盐、水、课件。[学生]铅笔芯、塑料尺、硬币、橡皮、铁钉、竹签、木筷、瓷勺、铝箔、玻璃、导线、电池、电池盒。【教学过程】一、聚焦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师:你们都帮爸爸妈妈干活吗?如果爸爸在家正在修理电器,需要你帮忙拿一个螺丝刀,你会拿给爸爸那个呢?(一个有保护胶皮,一个没有。)师:你为什么会给爸爸拿这把呢?(有胶皮的不会导电)2.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哪些材料能导电。请大家观察桌上的导线,它们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各起什么作用?生观察并交流(导线里面的铜丝是为了导电,导线外面的塑料是为了防止漏电)37 3.课件出示物品:这些物品能够导电吗?请学生预测并将预测的结果填在实验记录单里。师:请一个学生说出预测的结果,并请其他学生补充或提出质疑。师:要知道生活中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生:可以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已经知道有关电路的简单知识。这节课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教学目标兴趣,再引导学生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先预测再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二、学习新知(一)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我们可以利用上节课连接好的简单电路来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导电。怎么检测物品呢?(启发学生思考,并说出:拿这些物品连接两边的导线,看小灯泡是否发亮。如果灯泡发亮说明这个物品导电,如果不发亮说明物品不导电。)提问:做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做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的简单电路只能用电池,不能用交流电(如家中电器用电)。(2)连接检测材料前先断开开关,连接好检测材料才合上开关。(3)连接时必须确保接触良好。(4)尽量用新电池,确保小灯泡能发亮。(5)注意用电安全。[设计意图]在做实验之前启发学生思考检测方案并一起制定出注意事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教师要在学生说后修改并完善,并特别强调用电安全:只能用电池做实验。1.分小组安装检测装置。2.安装检测装置。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安装好检测装置,确保线路连接正确,通电过后小灯泡是亮的,为下一步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做好准备工作。3.结合同学们说的注意事项,老师提出几点要求。出示实验要求:①每次检测前都要确认检测装置是否能正常工作,看小灯泡是否发亮。②将物品接入电路进行检测。遇到小灯泡不亮,不能马上下结论,应多接触几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③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在记录单中做好记录。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5.学生汇报,共同记录。6.学生汇报后,教师问:我们可以把这些物品按是否导电怎样进行分类?先请学生说。7.小结:像铁钉、铝箔这些物品,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木筷这些物品,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设计意图]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出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可以直观看出导体绝缘体的共性,再次加深学生印象并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揭示课题,强调关键词。8.课件出示钳子、胶布、插座等图片,请学生说出这些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和工具,它们的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酌情补充。9.小结:凡是需要传输电流的地方,都应该用导体,通常还需要在导体外加上绝缘体。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人体容易接触的部分加上绝缘体呢?(为了防止人体触电)提问:那你觉得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生回答。[设计意图]明确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再次理解导体和绝缘体,说出它们的作用,从而引出“那你觉得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问题,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能。(二)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能37 1.检验人体的导电性能我们一起来检测人体是否是导体。学生检测装置检测,汇报检测结果。再用更加灵敏的仪器——验电球来检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验电球”检测,强调要用手接触到球上面的触点。然后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拉手,再次用验电球进行检测。最后请所有的学生手拉手(其中两人接触到球上面的触点),感受人体是否是导体。小结: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人体是导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电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用人体直接接触交流电,如果有人触电,其他人不能直接用手去拉。[设计意图]从一个学生用验电球检测,到一组学生手拉手检测,最后全部学生手拉手检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人体也是导体,再次强调用电安全。并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人触电,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拉。2.检验水的导电性能教师演示实验:用四节电池的电路分别检测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生根据实验情况汇报。体温:这些没有点亮小灯泡的水是否真的不导电?我们用更加灵敏的仪器“验电球”来试试。教师演示,得出结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导体。[设计意图]教师先演示用四节电池的电路检测各种水的导电性能,再用验电器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导体。三、拓展延伸:安全用电教育1.师:之前我们用小灯泡电路检测了干木条,现在我们用更灵敏的“验电球”看看它导电吗?2.教师演示:干燥的木条用验电球进行检验;然后把它们浸湿,用验电球再次检验。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结: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条件下会转换成导体。补充:玻璃在高温下也会变成导体,老化的塑料也易导电。[设计意图]前面检测了水的导电性能,再用验电器检测干木条和湿木条,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湿木条也导电。拓展活动导体和绝缘体的转换也就能更加容易理解。3.师:如果因电引起火灾,能用水去灭火吗?(生:不能)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安全用电!4、课后思考;课件图片上的救人方法对不对?【教学后记】14.电路暗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个点流到另一个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了一电的通路。2.了解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过程与方法]37 1.会用检测装置检测电路暗箱各触点之间的通断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初步推测电路暗箱内导线的连接情况。2.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能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进一步推测电路暗箱中的电路连接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用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知道如果电能从一个点流到另一个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了一电的通路。【教学难点】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能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进一步推测电路暗盒中的电路连接情况。【教学准备】电池(12)、电池盒(12)、导线(若干)、小灯泡(12)、灯座(12)个,科学记录表一张、初级电路暗箱(内部只有导线连接)、高级电路暗箱(增加灯泡和电池等电器元件)、螺丝刀【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1)课前教师出示一根导线,同时PPT出示导线图片,回忆: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预设:外面用橡胶做的,不导电,里面是铜,能导电......(2)教师小结,同时展示上节课[科学概念]:像铁钉、铝箔这些物品,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这些物品,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2.新课引入(1)教师手握导线,追问:通过上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能清楚的了解了导线各部分的材料和作用,那么怎样判断握在老师手握着的导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呢?预设:①把老师的手掰开来看看......师:掰开来看只能看到导线的外层,那导线的内部呢?②检查一下......师:怎么检查?用什么方法检查?教师出示简单电路,正确连接后小灯泡发光发亮,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说明路什么?预设:看到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教师小结:电能从电池的正极出发,流经导线、小灯泡、导线,再回到电池负极,构成了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教师手倾斜,边指简单电路图边讲解)(3)教师追问:现在,同学们知道怎么检查老师手握着的导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吧?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哦....将导线接入简单电路,如果灯泡亮了说明导线是连着的,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导线是断开的。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慢慢建构断路和通路的[科学概念]。二、新授活动一:检测电路暗箱的触点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初级暗箱)情景引入,现实生活中如果电路出问题了,我们就要从大型配电柜检查出现问题的区域,再逐步排查问题,PPT出示大型配电柜,大型配电柜都是有一个个的小箱子组成的,从外观上,我们无法看出内部连接情况,我们把这些小箱子叫做电路暗箱。出示任务:为了锻炼同学们的科学思维,老师课前为同学们设计来几个简单的电路暗箱,在不打开暗箱的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用图中所示的检测装置依次检测后,猜一猜电路暗箱的触点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并把可能的情况画在科学记录纸吧!解暗箱提示:①这个电路暗箱有37 4个触点,触点之间可能连接了导线,根据外接小灯泡的反应,判断暗箱里面两个触点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②依次按顺序检测,不遗漏。(亮打√)③将可能的连接情况画在科学记录纸上。小组活动。学生展示,教师适时讲解。设计意图:引入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电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建立通路和断路的这一[科学概念]。活动二: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出示简单电路图,提问:在简单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或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猜想,教师演示。画图总结小灯泡亮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通路和断路后,引入不同连接的电路,为后续更加丰富和准确的解暗箱提供参考。活动三:检测电路暗箱的触点间的连接情况(高级暗箱)任务出示:为了挑战同学们的科学局限,老师课前还为同学们设计了几个高级的电路暗箱,在不打开暗箱的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检测电路暗箱的触点间的连接情况。①这个电路暗箱4个触点,触点之间可能连接了导线、小灯泡或电池等,根据外接小灯泡的反应,判断暗箱里面两个触点之间的情况。②依次按顺序检测,不遗漏。(亮打√)A—BA—CA—DB—CB—DC—D亮不亮更亮更暗③将可能的具体情况画在科学记录纸上。(除导线外根据情况添加灯泡和电池等。)2.小组活动。3.学生展示,教师适时讲解,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正面积极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前面两个活动所学知识,让学生能更加丰富和准确的解电路暗箱。三、课堂小结1.学生谈一谈通过本堂课的学生,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2.师:在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中,同学们用于挑战,缜密推测,但事实只有一个,我们只有一次次的的假设和验证才能更加接近科学事实,勇攀科学的高峰。【教学后记】15.生活中的电【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电》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在学习了前面三课后,对简单电路有了比较完整的认知。本课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前面所学到的有关电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从调查家用电器的电源展开活动,区分直流电和交流电。了解交流电从哪里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交流电。并在学生充分了解了作为生活中常用的电源直流电和交流电后,指导学生应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做一个水果电池。最后强调生活中有关电和用电的安全知识。37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直流电和交流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陌生,但交流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却并不全面,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呈现交流电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便于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教学目标】1.知道电池里的电是直流电,插座里的电是交流电。2.交流电来自发电厂,发电厂通过电网把交流电输送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工农业的发展,现代交通的便利以及我们的生活都需要交流电。3.知道安全用电。【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交流电是从哪里来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交流电。[难点]利用铜片、锌片和水果做一个水果电池。【教学准备】[学生]铜片、锌片、橙子、导线、小灯泡、水果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备用铜片、锌片、橙子、导线、小灯泡,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新课1.课件出示图片:电脑、取暖器、电饭煲、电视机遥控器、计算器、遥控汽车、电子表等。2.分类游戏。下面这些物品,哪些是用电池里的电?哪些是用插座里的电?(抽两名学生上前拖动屏幕上的图片快速分类)3.教师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我们熟悉的物品都需要用电,有的是用电池里的电,有的是用插座里的电。它们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电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生活中的电。(二)师生互动学新知1.直流电和交流电(1)教师讲述:我们把电池里的电叫做直流电,插座里的电叫做交流电。为什么不同的用电器要选择不同的电源?(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小结:用电器的功率不同,它所选择的电源也不同,功率小的可以用直流电;功率大的只能用交流电。2.我们知道一般所用的家庭用电为220V的交流电。那么交流电是从哪里来的?(1)小组讨论汇报。(2)教师小结:交流电来自火电厂、太阳能电站、核电站、水电站、风力发电厂等。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发电厂和电站去了解一下。(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分别介绍各类发电厂)火电厂: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例如燃煤发电、燃油发电、燃气发电。(资源枯竭、污染环境)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蕴藏丰富,不会枯竭,安全干净,环保)现阶段最理想的新能源。核电站:核能发电是利用核裂变反应所释放的的能量产生电能的发电厂。(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会产生放射性物质,要避免泄露)水电站:水力发电将水能转化为电能,可以综合利用水能资源,发电成本低,效率高,不污染环境。风力发电厂:风力发电是把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小结:发电厂产生的电能通过电网输送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电能输送的途径:发电厂——升压变压器——高压电网——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3.哪些地方要用到交流电?37 抽生回答,交流。教师小结:工业、农业、交通、居民小区等都要用到交流电,电能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三)动手做一做1.学习了那么多有关电能的知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铜片、锌片、橙子、导线、小灯泡、水果刀(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个水果电池并点亮小灯泡吗?应该怎么做?(1)小组讨论制作水果电池的方法,交流,汇报。(2)教师补充小结:制作方法:①用水果刀把橙子切开(注意安全,小心不要切到手)。②把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在橙子的两边,水果电池就做好了。③用两根导线的一端分别连接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另一端分别连接铜片和锌片,一个利用水果电池作为电源的简单电路就完成了。④如果小灯泡不亮,再多用几个橙子。(3)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动手试一试。(4)为什么用橙子可以做水果电池呢?教师讲解:水果电池的发电原理是利用金属片置换出水果中酸性物质的氢离子,从而产生电荷。橙子酸性较大,所以可以做水果电池。我们在选择水果做水果电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酸性较大的。(5)换成其他水果或蔬菜可以吗?例如苹果、西红柿、马铃薯。自己回家动手试一试。(四)安全用电下面的做法对吗?怎样做才安全呢?为什么?1.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对,一旦下起雨来,风筝线缠绕电极极易造成线路间的短路,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风筝容易挂上高压线或变压器,如遇到阴雨天致使风筝线绝缘能力降低,放风筝的人还可能当场触电。要是引下雷电,后果更加不堪设想。2.下大雨时到树下躲雨:不对,下雨天,大树相当于是避雷针,因为尖端放电原理,大树吸引雷电容易造成雷击。3.用湿抹布擦拭电灯:不对,用湿抹布擦拭电灯不安全,容易触电。4.我们在家里使用电器时,也要注意安全用电,不要把许多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不要连续使用较长时间,以免引发火灾。【教学后记】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16.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37 本课选自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第一课。教材按照从面到点的逻辑顺序,安排了四部分内容。首先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的岩石,介绍地球上岩石的分布,初步了解岩石的概念。其次从学生的经验入手,让他们通过感官观察,选择恰当的词语对岩石特点进行描述,选取了四种典型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和石灰岩,总结出描述岩石特征的角度:颜色、颗粒大小、划痕颜色、敲击的声音、气孔、条纹以及动物痕迹等。紧接着任选一种常见的岩石,仿照对花岗岩的描述方式进行介绍,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岩石。最后,再回到大自然,了解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和方法。【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观察常见岩石的标本,了解岩石的外形和特点。选择一种常见的岩石,仿照花岗岩的示例,使用科学的语言对岩石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学会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岩石,通过观察,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的描述岩石。[难点]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的描述岩石。【教学准备】:各种岩石的图片和视频,常见岩石标本: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放大镜、滴管、水、白色无釉瓷板。【教学过程】(一)根据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岩石1.提问:你在哪里见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的?2.播放各种各样岩石的视频和图片。3.小结点出[科学概念]: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岩石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哪里有岩石,什么是岩石,了解岩石分布的广泛性。(二)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特点1.学生先自行观察四种岩石标本: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2.描述观察的岩石,并指出你所采用的观察方法,完成岩石观察记录表。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我是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我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点?我怎样描述岩石的特点?岩石观察记录表岩石名称观察方法岩石特点3.小结点出:观察岩石的常见方法,以及如何描述岩石的特征。4.根据讨论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特征再次分别观察和描述这四种岩石的特征。(1)利用放大镜观察断面上有几种颜色?颗粒是大还是小?(2)两块岩石相互敲击听声音是清脆还是浑浊?(3)观察是否气孔、条纹?(4)能看到植物或者动物的痕迹吗?(5)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擦划,观察条痕的颜色。(6)用胶头滴管在岩石上滴加一滴水,观察吸水性如何?[设计意图]强调科学课对探究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全面的观察岩石,如手摸、鼻闻、轻轻敲打等,使学生把感觉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思考观察的结果,因为描述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化观察结果,更好地把握岩石的特征。(三)学以致用,描述特征,识别岩石1.阅读花岗岩的描述方式。2.任选一种岩石,仿照对花岗岩的描述方式进行介绍。3.同伴根据你描述的特征寻找岩石。37 4.延伸阅读:岩石科学家常常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泽熙观察岩石薄片的成为和颗粒组成,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设计意图]学会利用所学内容,描述岩石的特征,并通过你说我猜的方式加深观察和描述岩石的方法。(四)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1、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的兴趣和欲望。2、科学阅读:岩石科学家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3、小结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搜集→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对自己收集的岩石进行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然后形成岩石标本。5、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完成的岩石标本。[设计意图]收集并制作岩石标本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体验岩石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对岩石的兴趣。【教学后记】17.认识矿物【教学目标】本课选自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第二课,这一节课的活动内容是知道学生观察、描述矿物的特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比岩石和矿物,指出岩石和矿物的关系,揭示矿物的概念。第二部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描述矿物的特征,包括条痕、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硬度。矿物和岩石不同,因此观察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或内部构造不同,因而能反映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形态特征。【教学目标】1.观察和描述一种矿物,要从多个角度(特征)去加以分析、判断,不能盲目的下结论。2.【教学目标】观察、描述矿物条痕、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硬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教学准备】花岗岩、长石、石英、黑云母、白砂纸、石墨、赤铁矿、放大镜、石英、萤石、方铅矿、水晶、石膏、手电筒、方解石、褐铁矿、钥匙、小刀、玻璃。【教学过程】(一)回顾描述岩石特征的方法,揭示矿物与岩石的区别和联系1.图片展示花岗岩,请学生描述花岗岩的特征,小结回顾岩石的特征。2.图片展示几种矿物,提问:这些矿物有哪些不同于岩石的特征?3.揭示概念:大自然中,成分集中且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作矿物。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4.再次观察花岗岩,举例说明岩石与矿物之间的关系。矿物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花岗岩中,每种颜色的颗粒就代表一种矿物。[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结岩石的特征引入描述矿物特征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比,阐释矿物与岩石之间的关系,揭示矿物的概念,并利用花岗岩与长石、石英、黑云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什么是矿物,提示观察矿物的角度和方法。37 (二)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描述矿物的特征。1.根据上节课观察描述岩石的方法,组里讨论得出如何描述矿物,以及你所采用的方法。2.观察描述矿物的条痕(1)投影图片:不同色彩的矿物(2)让学生根据矿物的色彩命名。(3)师解说:很多的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矿物却具有相同的色彩。投影图片:石英(不同色彩)、金矿、黄铜矿、黄铁矿(4)观察铅笔的条痕A、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B、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5)亲历对矿物条痕观察的活动A、用石墨和赤铁矿分别在白砂纸上划线,你有什么发现?并记录B、学生实验C、学生交流描述矿物的条痕D、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E、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F、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3.观察描述晶体的形状(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4.观察描述矿物的光泽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A、学生动手排列B、交流反馈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5.观察描述矿物的透明度(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D、交流汇报(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37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A、交流反馈B、师小结6.观察描述矿物的硬度引入:在三年级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材料硬度的?(1)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A、用木头和金属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B、用木头、金属、塑料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C、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D、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互相刻划)(2)比较矿物的软硬A、你有办法比较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矿物的软硬?B、学生用互相刻划的方法实验。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并填入表中。C、汇报交流D、你还有其他方法进行比较?E、学生讨论确定: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分别在三种矿物上刻划,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的软;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的较软;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的较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的硬。F、学生实验观察云母、石英、花岗岩的硬度G、学生描述云母、石英、花岗岩的硬度H、小结:有的同学说花岗岩硬,有的同学说石英硬,这个结果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比较矿物软硬的方法。有哪些方法?生:可以矿物与矿物互相敲击、刻划。生:也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划。(3)知道矿物的软硬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矿物观察记录表矿物名称观察方法矿物特点[设计意图]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和重要特性:条痕、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硬度。有两个部分重点设计,一个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根据之一,很多矿物有着自身独特的颜色。而很多矿物的条痕与颜色一致,但也有“表里不一”的情况,如黄铁矿的颜色与黄金近似(所以黄铁矿也被称为愚人金),但条痕却是黑绿色。其次矿物的硬度比较固定,因此在鉴定上意义重大,科学上经常用摩氏硬度计来作为硬度试验的标准,但在教材中,采用了便于操作的刻画法,这也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更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学后记】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37 本课选自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第三课。本课内容设计的主要目的让学生知道矿物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知道目前地球资源的及紧缺和保护矿产自愿的重要性。首先从常见物品入手,介绍矿物的用途。其次将学生带入从矿物到产品的生产过程,渗透工程实践的内容。紧接着以石膏为例,探讨矿物性能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保护矿物资源的意义。【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矿物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2.知道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矿物资源。3.认识到矿物是地球上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交流、整理有关信息,知道矿物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知道岩石对我们人类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难点]认识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懂得保护和合理利用矿物资源。【教学准备】石膏、水、搅拌棒、药匙【教学过程】(一)观察身边的物品,了解矿物的特性和用途1.图片展示几种常见的物品和矿物。提问:下列物品来自哪种矿物?利用了这种矿物的什么特性?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是由一些矿物制成的,同学们能够来举举例子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身边的物品,初步建立矿物的性质决定矿物的用途的观点,同时感受从矿物到产品之间的距离,引入下一个从矿物到产品生产过程的活动。(二)以铁制品为例了解,从矿物到产品的生产过程1.图片出示常见的铁制品提问:①自然界中能找到这些铁制品吗?②铁是由什么矿物提炼而来的呢?③铁矿石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铁制品的?2.以家中常见的锅为例,了解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出示课本55页的上面铁的生产过程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开采铁矿→粉碎铁矿石→高温炼出铁水→分离铁水和矿渣→浇铸冷却成型→加工成铁制品3、小结从原料、材料再到物品的过程。点出资源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置于生产生活中,了解身边的每一个物品的来之不易,体会科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三)体会石膏的作用1.讨论生活见到的石膏,介绍你所知道的有关石膏的知识。2.提问:你知道医生用石膏给骨折病人固定的原因吗?描述生活中见到的现象,提出猜想。3.小组实验,验证猜想。①.将石膏加水调成糊状。②.把一根手指插入石膏中,再取出。③.过一会儿,观察发生的现象。4.揭示概念:指出石膏的性质与石膏的用途之间的关系,拓展石膏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应的用途。5.小结:矿物的性质与矿物的用途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为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了解生活中石膏的常见用途,进一步寻找使用石膏的原因引入石膏的性质,进而点出石膏的性质决定了石膏的用途。再者利用石膏实验体验石膏其中的一个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加深矿物的性质决定矿物的用途的观点。最后体会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进步。(四)了解开采矿石活动,保护矿产资源。1.科学阅读:历史上开采矿石的活动。讨论:这些开采方式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危害?37 2.介绍矿产资源的作用,以及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储量。3.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矿产资源?[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不良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带来的危害,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合理有效的开采矿产资源,以及保护日益枯竭的矿物资源的重要性。【教学后记】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做一个LED手环【教材分析】本册的工程实践专项活动主题通过提出“做一个LED手环”的任务,提出“能发光,有个性”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聚焦“怎样让LED亮起来”、“怎么加入开关”、“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做装饰”等问题,进行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按步骤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完成制作的过程中强调按图纸进行,按步骤进行测试改进,最后向同学们介绍作品并演示。本学习活动主要由前后相连的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不同职业类型的工程师具备了哪些共同的素养,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和人的需求有关,因此,工程师还需要懂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了解决想要一个LED手环的问题,提出做一个能发光、有个性的LED手环的工程任务,通过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最终向同学们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像工程师一样,经历“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这样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学做小小工程师。在这两部分中,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续,是主体活动。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本册的活动是螺旋上升的第二阶段,抓住工程活动的六个主要环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体验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教学目标】l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定设计方案,制作出满足需求的LED手环,经过测试改进,最终向同学展示,互相评价;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六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体验像工程师那样工作;通过设计制作LED手环和了解工程师具备的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愿望。【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并制作满足需求的LED手环。[难点]按照前期研究、制作模型和展示交流的环节要求完成整个工程实践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介绍工程师素养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导电胶布、发光二极管、纽扣电池、电路开关、剪刀、双面胶、彩色胶带、彩色细绳、彩色丝带等。【教学过程】(一)工程师会干什么?1.不同职业类型的工程师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素养。你知道是什么吗?可以举例说明。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工程师具备的共同素养。37 2.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和人的需求有关,因此,工程师除了上述素养之外,还需要积累哪些知识和技能?可以举例说明。教师出示课件:工程师还需要懂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3.工程师可真伟大,你有没有想过成为哪个种类的工程师呢?4.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小小工程师,模仿工程师设计一个作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了解不同职业类型的工程师具备的共同素养,发现工程师需要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工程师这个职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二)做一个LED手环1.明确问题(1)很多同学喜欢佩戴手环,甚至希望晚上戴时也能闪闪发光。于是,各种LED发光手环应运而生。教师出示课件,出示各种LED手环的图片。(2)我们也来尝试制作一个能发光、有个性的LED手环。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明确工程任务与要求。[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理解工程师的工作方法,需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重点对六个环节进行指导: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首先要明确问题。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了工程任务——做一个能发光、有个性的LED手环。在真实情境下提出的任务会让学生更加投入。2.前期研究(1)要会列出完成这个任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①怎样让LED亮起来?②怎么加入开关?③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做装饰?(2)会用多种方法查找有助于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会使用搜索引擎和互联网搜索信息,会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将信息和资料分类整理、保存。)教师出示纸电路作品的图片和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动手尝试、提出初步想法。可组织学生查阅电路、纸电路、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①怎样让LED亮起来?——电路怎么连接?(像前面学过的简单电路一样,做实验来探究正确的连接方法;初步设计电路,画电路图,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②怎么加入开关?——开关、导电胶布和电池怎样连接才能既美观又安全可靠?(尝试几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同时注意电路安全;查查资料,看看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导线和开关。)③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做装饰?——选择装饰材料时应注意什么?(①注意不要选择具有导电性的装饰材料。②佩戴手环有哪些习惯?尽可能让佩戴者舒适、方便。③到商店里看看,那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装饰手环的)(3)想一想这些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启示。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初步想法。[设计意图]聚焦“怎样让LED亮起来”、“怎么加入开关”、“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做装饰”等问题,进行前期研究。3.设计方案(1)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材料和工具做一个LED手环。这些材料和工具分别是导电胶布、发光二极管、纽扣电池、电路开关、剪刀、双面胶、彩色胶带、彩色细绳、彩色丝带等。根据刚才的前期研究,选择其中几个材料和工具进行设计、制作。①设计方案时,首先要经过头脑风暴,就是小组内成员要充分、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注意:方案内容包括选择的材料名称和个数、制作步骤、注意事项、对LED手环外形和功能的设计、电路图等)②根据任务中的要求,选出最好的想法。37 ③用表格和画图的方式呈现设计方案。(注意:填写选择的材料名称和个数,根据佩戴者的喜好、个性要求和手腕粗细设计LED手环的尺寸、颜色、形状、装饰方式等,注意若装饰材料较多,对手环尺寸的把握就要考虑多个因素。以上内容在设计图上应进行详细标识,建议做一个使用说明书,内容包括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安全提示等。)[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材料、选择材料、考虑所用材料和制作步骤,制定完整的设计方案,强调根据需求进行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提升合作学习意识。4.制作模型总体要求制作的模型可以检测未来产品的实际效果。(1)准备材料和工具。(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2)按设计方案进行连接。(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确定模型的大小、应重点呈现的部分等)(3)测试时注意安全。[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制作LED手环,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提升合作学习意识。5.测试改进注意安全,一定不能套在手上进行测试!(1)首先依据任务要求,共同商定一个测试方法。(LED手环是否能实现设计的功能、稳定性怎样、尺寸是否合适、外形设计是否美观大方且满足佩戴者的个性要求、脱卸是否方便)(2)然后进行反复多次的测试,根据测试得到的信息,判断是否满足任务要求。(3)对达不到要求的部分进行改进。[设计意图]先制定测试方法,再进行反复多次的测试,对达不到要求的部分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学生迭代的工程思想。6.展示交流现在请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中需要:①可以采用PPT、模型、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②交流的内容包括:完成任务的程序、实际制作的步骤、测试改进的过程等。③要解答他人的疑问,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按什么标准来评价别人的作品?手环的功能、外形、创意、使用体验等)[设计意图]向全班同学演示产品并互相进行评价。“做一个LED手环”仅是专项学习的内容载体,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工程技术的全过程,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切勿操之过急,影响活动的开放性。(三)总结全课1.我们学着像工程师那样工作,经历了哪六个过程?每个过程中有哪些要求?2.这次设计、制作LED手环,你有什么感受?3.在学生活动手册上针对此次专项活动进行自评。[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巩固所学知识,回顾与梳理整节课的工程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工程实践过程的认识。在学生活动手册上针对此次专项活动进行自评,了解自己在整个工程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哪些环节和细节上还需注意,今后努力做到更好。【教学后记】3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11 09:00:44 页数:38
价格:¥3 大小:209.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