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上)12月能力摸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2.试题总分100分3.试卷页数4页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可知,良渚遗址墓葬随葬品的差距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差距,进而可以证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B项正确;材料材料没有涉及稻作农业和养蚕缫丝技术,且河姆渡文化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排除A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良渚文化尚未进入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政教合一C.分权政治D.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将国家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A项正确;“政教合一”与题意不符,没有体现宗教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分权政治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周时最高执政集体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A项。 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农业产量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经济也有明显的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井田制度的瓦解B.铁犁牛耕的推广C.土地买卖的加剧D.变法运动的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农业产量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经济也有明显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源,B项正确;井田制度的瓦解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相伴相随的,并非其根源,排除A项;土地买卖的加剧是铁犁牛耕推广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变化,并非根源,排除C项;变法运动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并非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4.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田制改革是重点内容,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尽地力之教”、晋国的“作爰田”、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等。由此可知,当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变革生产关系B.打击旧的贵族C.实现国家富强D.推动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鲁国“初税亩”是依靠田地亩数收税,齐国“相地而衰征”是依据土地的好坏收税以及晋国、楚国和秦国的田地改革等都是承认土地私有的体现,实质上是土地由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变法重点内容是田制改革,因此主要目的是变革生产关系,A项正确;打击贵族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实现国家富强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转型是其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5.如图为“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是() ①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秦朝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③这一制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④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相权归属于丞相,并未被一分为三,②项解读不正确。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这些制度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因素,③项解读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项解读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④项解读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项解读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6.钱穆曾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这一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君主专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A项正确;君主专制主要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不能起到维系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央官制,因此其不是大一统局面长久维系的原因,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7.长沙国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废除,共存在209年。前129—前124年三次分封长沙国定王子15人为侯,一国变成了多国。定王子所封的侯国,有在长沙国境内的,也有在其他郡者。据此可知,当时()A.长沙国参与了七国之乱B.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C.西汉帝王注意强化皇权D.儒学思想成了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以长沙国为例,反映了地方诸侯实力受到削弱,说明的是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B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此时处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8.如图所示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北魏经济发展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C.动摇汉族门第观念D.减少移风易俗阻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战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为鲜卑贵族定门第,并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因此并未动摇汉族门第观念,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北魏经济发展、推动北方民族交融、减少移风易俗阻力,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9.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腔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D.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笑入胡姬酒肆中,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里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史实,也反映了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的民族包容风气,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史实,排除A项;胡风诗歌只是唐代诗歌文学的一个部分,并非当时的文学主流,排除B项;胡骑、胡乐、胡姬酒肆只能说明唐朝当时包容的社会风气,并没有指出丝绸之路对其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0.《隋书·高祖纪》中记载,开皇七年(587)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山阳渎由今江苏淮安县东,向南直达长江,大体是循着东晋南朝以来不断修整的邗沟故道。据此可知,隋文帝此举()A.沟通了南北大运河B.开启了经济重心南移C.保障了国家的赋税D.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山阳渎由今江苏淮安县东,向南直达长江,大体是循着东晋南朝以来不断修整的邗沟故道”可知,隋文帝在位时期,通过修整邗沟故道,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D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大运河才开通,排除A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B项;隋文帝时期大索貌阅和租调制保障了国家赋税,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新唐书》、《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该现象反映了()朝代望族公卿子弟占比小姓子弟占比寒素子弟占比唐朝71%13.1%15.9%A.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特权B.科举制之下考试风气不正C.科举制选官模式尚待完善D.科举制极大促进阶层流动【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表格材料反映唐代进士出身望族公卿子弟占71%,寒门子弟占比仅15%,反映出科举制早期受士族政治影响,士族子弟因家学传承更容易入仕,反映出该制度有待完善,C项正确;唐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已经废止,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望族公卿子弟在进士中占据大部分比例主要原因是科举制不完善,并非考风问题,排除B项;唐朝望族公卿子弟在进士中占据大部分比例,科举制并没有“极大促进”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唐)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则送尚书省执行。”这一制度反映出唐朝()A.中枢权力运转高效合理B.皇帝专制权力遭到削弱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产生D.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枢决策运行机制为: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会发送尚书省执行,这一机制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反映了唐政府对决策科学性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该运行机制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而非推动中枢权力高效运转,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枢决策的运转,与制约皇权无关,且当时皇权专制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与原始民主政治无关,且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13.观察下图,宋代女子面孔长圆,细眉开目,在化妆上不像唐代女子那样奔放艳丽、而偏向清新、质朴、淡雅,并富含收敛与含蓄之美。与图1相比,图2中的女子形象()A.冲破了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B.深受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C.证明了古代女子地位的提高D.得益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根据材料“宋代女子面孔长圆,细眉开目,在化妆上不像唐代女子那样奔放艳丽、而偏向清新、质朴、淡雅,并富含收敛与含蓄之美”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理学兴起,其中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因此女子形象内敛含蓄反映了宋代理学思想对绘画艺术的影响,B项正确;理学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伦理观念,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古代女子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唐代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4.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A.国家统治危机的根源所在B.理学思想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C.重文轻武与战事频发间的矛盾D.王安石变法举措的影响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因此文人士大夫“耻言兵”,但是宋朝时期,周边民族关系紧张,又不得不“士大夫人人言兵”“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说明的是重文轻武与战事频发间的矛盾,C项正确;国家统治危机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理学思想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王安石变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据司马光记载:“(宋)市易司法,听人赊贷县官货财,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一。”这一规定()A.利于规范市场金融秩序B.表明经济法规臻于完善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市易司法,听人赊贷县官货财,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可知,允许人们以田宅或金帛为抵押,向政府赊贷,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利息标准和罚款标准,这有利于规范市场金融秩序,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市易法,不能说明经济法规臻于完善,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6.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B.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C.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D.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统一的行省制度,行省官员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征纳赋役,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B项正确;元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存在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元朝的边疆稳定主要得益于行之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主要作用是传递政令和信息,这并非元朝加强地方控制的最重要制度和方式,排除C项;宣政院主要管理西藏地方事务,不能解释元朝对西藏以外边疆地区实施稳定控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7.以下表格列出的是唐宋时期主要省份公共工程数目表。这从侧面反映了()朝代陕西河南山西直隶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3211322418442029北宋127252043861845金以及同时期的南宋42144741853663A.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B.北方经济呈现衰退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国家公共工程包括水利灌溉工程、文化建设工程、运河道路工程等,由表中数据可知陕西、河南山西、直隶等北方省份工程数量呈减少的趋势,而南方省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的公共工程量增多,且差额逐渐拉大,侧面反映了经济重心的转移,D项正确;国家公共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是一种正常现象,材料并没有涉及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排除A项;从材料公共工程的数量无法得知北方经济呈现衰退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8.《明神宗实录》记载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的奏疏:“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一奏疏强调()A.秘书机构是内阁的常规状态B.内阁强化了皇帝对官僚的控制C.内阁有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D.内阁制度有利于杜绝贪污腐化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内阁在职能上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内阁强化了皇帝对官僚的控制”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司礼监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不是内阁,排除C项;“杜绝贪污腐化”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9.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扩大了中央官员的权力B.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C.强化了官员行政的监督D.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可知,获得密奏权的官员多,奏事内容广泛,通过皇帝御览,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这些官员是中央官员,排除A项;强化对官员监督只是密折奏事制度的作用之一,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在人治社会的古代,密折制度不能确保朝廷决策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20.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妇,倘真能“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学说意在()A.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解放B.格物致知以达圣贤之道C.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D.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可得出,王阳明的致良知,是通过自身内心的反省,破除留存于人内心的不良欲望,发现存在于内心中的理,而这个“理”就是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与道德秩序,因此“致良知”学说意在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C项正确;王阳明并不提倡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这是李贽的主张,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理学家的方法论,王阳明是心学,排除B项;其致良知的主张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而不是批判,排除D项。故选C项。21.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B.考察范围深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C.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茫然无知D.试图修正旧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在文献记载中延续传统观念将葡萄牙写入南蛮范围,体现出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未出现明显变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在学术研究中重视实证,排除A项;茫然无知的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试图修正旧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排除D项。故选B项。2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通过战争手段强迫清廷屈服,排除B项;允许公使进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由如表数据可知() 中国近代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户数统计(1837年,1894年)1837年1894年产量(万市亩)260.5468.17种植面积(万亩)521936.36茶农户数(万户)130.25234.09茶农人口(万人)651.351170.45A.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B.茶业生产仍是传统模式C.茶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解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近代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茶农户数以及茶农人口,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结合近代中国的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茶叶的商品化趋势加强,对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一定的冲击,D项正确;没有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排除A项;材料仅介绍茶业的信息,并不能得出茶业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仅从表格,无法得出茶业生产的具体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24.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死生存之系之”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拍卖”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使西方列强通过铁路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便于其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D项正确;外人在华修筑铁路虽有助于推动中国交通的近代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5.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班固《汉书·高五王传》材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班固《汉书·主父偃传》材料三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完成下列任务:(1)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其作用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答案】25.原因: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造成七国之乱,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6.对策:推恩令。作用:分化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7.原因: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迎合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意义: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儒学的发展等。【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可知,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造成七国之乱,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对策:根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和所学可知,汉武帝针对诸侯国,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推恩令分化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所学可知,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迎合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意义:根据材料“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和所学可知,可从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及有利于儒学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26.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材料二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材料三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及特点?(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到了封建末世,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4)综合上述材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答案】26.继承与创新: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27.思想:理是万物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融合佛道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等。28.继承与创新:承袭先秦儒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29.现实意义: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继承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因此继承和发展的表现体现为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的主张是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的特点可从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和理论化、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融合佛道思想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继承与创新:根据材料“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可知,承袭先秦儒学;根据材料“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可知,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小问4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现实意义:结合儒学的发展和所学可知,关于现实意义可从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 材料二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1)根据材料一,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和具体方法,并结合所学,指出实践该思想的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答案】27.目的: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方法:先购买,再仿造。历史事件:洋务运动。28.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加剧;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实践;日本迅速崛起的刺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剿发捻”指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勤远略”指的是抵御西方的侵略,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方法:根据材料一“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知坚持先购买,再仿造的方法。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所以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二“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可知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加剧;根据材料二“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实践;根据材料二“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可知日本迅速崛起的刺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11:45: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501.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