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6届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粮食酿酒附着物。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此时()贾湖先民曾在折断处的笛壁上钻了十四个孔,并用细线缀合后继续使用①原始的畜牧业开始产生②剩余产品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④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骨笛“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音乐,反映出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③正确;根据“有粮食酿酒附着物”可得出农业有所发展,而制作骨笛子制作体现了手工业的发展,所以能反映出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没有畜牧业,①错误;材料中没有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信息,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A.玉器制造工艺高超B.专制集权不断加强C.分封制度等级森严D.神权与王权结合紧密【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关键信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等,可知,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人所持有的玉不同,公、侯、伯、子、男之间的分别是森严的等级,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玉器制造工艺,排除A项;专制集权出现在秦朝之后,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神权,排除D项。故选C项。3.《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存在集体耕作方式B.生产工具革命性进步C.土地私有制占主导D.以民为本观念已萌发【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行集体耕作方式,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发展,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以民为本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有学者认为:“在荀子之前,儒家虽然是‘显学’,但其总停留在‘学’上,对政治没有很大影响。但经过荀子的调整,探索将儒学应用于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使儒家有了新的生气。”材料中荀子的“调整”主要是提出()A.君舟民水B.人性本恶C.“制天命而用之”D.隆礼重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荀子的调整,探索将儒学应用于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使儒家有了新的生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对于儒家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学应用于政治实践中,他提出的“隆礼重法”既主张儒家的核心思想,由考虑当时的社会实践,推进儒家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君舟民水”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儒学与政治实践”,“人性本恶”强调人性的善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制天命而用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 5.战国时期,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变法规定已传至三代以上贵族封君的子孙者收回爵禄;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未立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这些规定()A.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B.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的时代需要C.推动了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D.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支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吴起变法规定已传至三代以上贵族封君的子孙者收回爵禄;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未立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列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土地私有制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他们要求打击旧贵族特权,进行兼并战争,提高其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于是列国变法纷纷打击旧贵族,吸纳新兴的地主阶级进入政权,这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的时代需要,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推动了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支持”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6.战国时代,秦人风俗与东方各国有较大差别,尤其是楚、齐、赵等地。秦统一天下后,秦王朝以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以“匡饬异俗”,急欲实现“大治耀俗”。这一做法()A.加快了秦朝统一的步伐B.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C.不利于政治认同的构建D.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统一天下后,秦王朝以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以‘匡饬异俗’急欲实现‘大治耀俗’。”可是秦以法律为强制手段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这种严厉的文化控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政治认同的构建,C项正确;此时秦朝已经统一,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监察体系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百姓徭役负担的加重展开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7.北京税务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套小巧而又极其珍贵的秦权——咸阳亭秦权。咸阳亭又叫咸亭,是秦朝首都咸阳专门管理工商业和市场的机构。这套咸阳亭秦权共有11枚,其中一些刻有咸阳亭、咸亭或咸亭半两的铭文(下图),铭文中的“半两”,指的是这枚秦权的重量,这样的秦权主要是用于称量秦半两的重量。据此可知,秦朝() A.重视规范经济活动B.商业活动受到政府鼓励C.商业投机活动盛行D.六国货币依然广泛流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咸阳亭又叫咸亭,是秦朝首都咸阳专门管理工商业和市场的机构。”与“铭文中的“半两”,指的是这枚秦权的重量,这样的秦权主要是用于称量秦半两的重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重视经济管理并且通过统一度量衡来规范经济活动,A项正确。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不会鼓励商业活动,排除B项;“商业投机活动盛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秦朝在统一中国后,以“半两”为官方货币,六国货币被废除,不在流通,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8.西汉时期将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为()A.河西走廊B.百越C.匈奴D.西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D项正确;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在阳关以东,排除A项;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排除B项;匈奴是民族名称,不是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9.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A.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B.催生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C.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C项正确;题干主要介绍的是董仲舒对夷夏之辨的理解,即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非对地方诸侯的态度,而且观点本身不能削弱诸侯国实力,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董仲舒承认夷夏之辨,说明其继承了先秦的民族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10.《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尊崇儒术B.秦始皇焚书坑儒C.诸子“百家争鸣”D.班固的史学素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的《诗》《书》,成为官方史书的第一大部类“六艺略”,A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在秦朝,而且是对儒学的打击,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班固的史学素养,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A.受到统治者重视B.注意观察与实验C.服务于农业生产D.系统总结先代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九章算术》中收录的运算程序与我国先民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体现了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点,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统治者对科技的态度作出准确判断,排除A项;古代科技属于传统科技,B项属于近代科技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九章算术》对先代成果的总结,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下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历史时期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高门一般士族寒门曹魏61.66.332.1西晋54.235.610.2A.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升B.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C.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D.察举制顺应了时代潮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至西晋时期(中国)。根据图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可知,士族的比例扩大,而寒门的比例下降,说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世家大族逐渐掌握官场,寒门上升渠道受阻,这体现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B项正确;“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3.鲜卑拓跋部在拓跋珪建国之前,一直保持着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拓跋珪定都平城后,下令“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同时推行“息众课农”,“计口授田”的政策。上述措施()A.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B.激化了社会矛盾C.壮大了鲜卑族的实力D.意在推动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拓跋珪定都平城后,下令‘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同时推行‘息众课’”,‘计口授田’的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定都平城后,打破部落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对民众实行户籍管理,推行农业,授予土地,这壮大北魏鲜卑贵族的实力,C项正确。“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此时北魏还没有完成封建化,排除A项;“激化了社会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意在推动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4.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南渡的东晋朝廷存续了汉魏以来的各种文物典章制度。而到北魏后期,出现了“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的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主要相关的是()A.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B.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C.世家大族推动文化传播D.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而到北魏后期,出现了‘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后期,北方文化发展水平超过了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并不代表北方民族政权已经完成封建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世家大族对传播北方文化作出的贡献展开论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江南地区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15.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下列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B.汉光武帝C.唐高祖D.康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谥号是皇帝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所以汉光武帝称号中的“光武”是对刘秀的评价,属于皇帝谥号,B项正确;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和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排除A项;唐高祖属于庙号,排除C项;康熙属于年号,排除D项。故选B项。16.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胡汉民族交融促成了大唐气象B.儒家思想丧失了正统地位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确立D.游牧民族重建了中原文明【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恽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汉民族经过长期交融,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相互影响和渗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呈现大唐盛世气象,A项正确;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不断发展的,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恽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反映的是中原文明吸收了游牧文明的优点,而不是游牧文明重建中原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17.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这一记载说明隋朝()A.政府重视粮食储备B.大一统局面加强各地经济联系C.国强民富实力大增D.暴政导致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表明这些都是隋朝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表明隋朝的仓库储粮丰富。这一记载说明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A项正确;材料说明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未涉及各地经济联系,无法得出统一局面加强了经济联系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能看出政府对于粮食储备的重视,没有其他信息,如人口数、农田数量和粮食产量等经济数据,无法对隋朝是否国强民富作出准确判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没有涉及隋朝暴政,没有关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18.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A.手工业的快速发展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C.江淮是全国经济重心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继续北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 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手工业快速发展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辟,排除B项;此时全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9.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上述措施()A.削弱了藩镇势力B.凸显了专制集权C.强化了分封体制D.导致了宦官专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C项;这一做法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历史的写照,下列诗句中不能反映唐代选官制度的是()A.“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采取的是科举制进行选官,“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反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唐太宗时期学子热衷于科举考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考取进士功名的困难,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唐朝诗人孟郊的诗句,反映的是学子在科举考试中考得功名后愉快的心情,与科举制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1.唐朝贞观年间,将突厥、西北诸蕃及其他“内属蛮夷”的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令其“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这一做法()A.导致了藩镇割据B.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C.增加了财政来源D.旨在维护少数民族首领的利益【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及所学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交融,起到了稳定边疆地区的作用,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藩镇割据出现在安史之乱后,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会增加财政来源,排除C项;材料做法目的不是维护少数民族首领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22.陆贽评价唐朝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认为唐朝两税法()A.增加了农民负担B.改变了征税标准C.简化了税收名目D.增加了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是取历年中收入最多,粮食产量最高的那年作为标准,依照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并且出现了许多莫名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加重了百姓负担,A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简化税收名目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两税法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并不是陆贽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23.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草书B.楷书C.行书D.隶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字体规整有度,所以应该是楷书,B项正确;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行书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 项;隶书是汉代书法艺术,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24.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C.隋唐统治者推崇佛教D.佛教在中国传播受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逐渐融合吸收,渐趋本土化,B项正确;材料与封建礼教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隋唐时期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作出准确判断,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得到传播,非佛教受挫,排除D项。故选B项。2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隋朝也不过二十几年,两个均为“短命”王朝,其灭亡原因具有相似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经济凋敝,民生艰难B.藩镇割据,刑法严酷C.大兴土木,穷奢极欲D.制度僵化,不思进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朝、隋朝。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和隋朝灭亡根本原因是实行暴政,两朝的统治者都大兴土木,穷奢极欲,C项正确;“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并不是两者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藩镇割据是唐代后期的局面,与秦朝和隋朝的历史不符,排除B项;“制度僵化,不思进取”与秦朝和隋朝制度创新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主观题(该部分共有两道大题,其中26题13分,27题12分,共计25分)26.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点也是不错的。——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尚书省的职权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的三省制。【答案】(1)不同:西周对贵族层层分封,形成从天子到士的贵族等级序列。汉初分封对象只有王室成员,一层分封,郡国并行。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变化:从可以参与决策到只行使执行命令之权。评价: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有利于加强统治和提高行政效率;规范了行政程序,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不同:根据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可分析出西周对贵族层层分封,形成从天子到士的贵族等级序列;根据材料“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分析出汉初分封对象只有王室成员,一层分封,郡国并行。后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时期恢复分封制,在一些重要的地区分封诸侯,独立性较大,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地方诸侯的力量也逐渐壮大,并威胁中央集权,因此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力量,以加强中央集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得出从可以参与决策到只有执行命令之权;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度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即将完整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多个宰相共同商议国家大事,有利于加强统治和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得出三省制规范了行政程序,一定程度上对专制皇权有限制约束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对中国秦汉到隋唐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时期特征秦汉帝国的成立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隋唐世界帝国开明开放请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示例一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论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 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示例二: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论述: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示例三:论题:隋唐时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开明开放时期。论证: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对外交往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中国文化对新罗、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既反映出世界帝国的特点,也展现出先进性特色。隋唐时期,既有中国文化影响亚洲各国,影响世界,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开明的政策之下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文化在唐代都曾产生一定影响,展现出开明性和开放性特色。可见,隋唐时期是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开明开放时期。隋唐的盛世与繁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的产物。【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任选一个时期,围绕其时代特征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根据材料“秦汉”“帝国的成立”,可拟定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等方面予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可拟定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乱、文化上佛道流行和儒学受到冲击等方面阐述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可从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等等。要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7 09:50: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203.1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