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2.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这说明当时()A.宗法制影响深远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制度逐步完善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4.西周时期,周王朝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具有浓厚宗教色彩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神权与王权的结合D.实现权力高度集中5.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B.民族交融频繁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D.宗法观念淡化6.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7.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说明他们都()A.努力恢复西周政治秩序B.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D.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9.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奖励军功B.废井田开阡陌C.推行县制D.什伍连坐制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11.“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法律体系不断完善B.政治体制的变动C.法家成为正统思想D.思想束缚的加强12.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A.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C.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D.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13.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14.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A.完善了官僚政治B.废除了郡国并行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精简了地方行政机构15.汉代,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史称“上封事”。比如汉光武帝曾下诏,“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有司修职,务遵法度”。据此分析,“上封事”()A.强化了对基层机构的控制B.体现了严刑峻法治国理念C.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D.保障了政令的传达和效率 16.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A.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B.阻碍商品经济发展C.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D.受黄老思想的影响17.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断的正确结论是()材料甲材料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D.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18.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A.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B.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D.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19.受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灾异发生时君主发布“罪己诏”在汉武帝时形成了制度。孝文帝是北魏时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这说明北魏()A.君主权力受严重制约B.灾异现象多于西汉C.治国理念受儒学影响D.战乱频繁政局动荡20.如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代大运河。这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 A.推动了政治中心的转移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21.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兵部2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23.“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24.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5.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征收赋税困难,唐王朝推行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26.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A.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B.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C.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27.佛像在隋唐以前是额宽鼻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具有印度风格。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文化趋向本土化B.中外艺术风格多样C.三教并行局面的形成D.佛教吸收儒家思想28.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A.理学受到官方推崇B.思想呈现多元特征C.佛教影响经济发展D.道教成为思想主流2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A.郭守敬——《梦溪笔谈》B.孙思邈——《伤寒杂病论》 C.吴道子——《洛神赋图》D.贾思勰——《齐民要术》30.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一历史时期是()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1.宋朝时,曲辕犁、水力筒车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B.促进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转变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32.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33.宋代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A.士族阶层日益走向衰落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进步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D.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方针34.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尸,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堤高C.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35.北宋时期,真宗作《劝学诗》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大臣韩琦也说:“东华门外唱名(科举状元)者,方是好男儿。”据此可知,当时()A.科举更加公平B.理学受到官方推崇C.择偶观念改变D.文治得到大力提倡36.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37.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其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38.元初的杂剧内容主要体现人道意识、个体欲求,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到了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思想发生了蜕变,以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主。这一变化是由于()A.程朱理学影响的加深B.阶级矛盾的缓和C.民族压迫政策的调整D.市民阶层的壮大39.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40.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作为侍从顾问,影响皇帝决策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41.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A.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B.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C.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D.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4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献(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表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掌管决策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43.“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A.奏折制度B.司礼监C.内阁制度D.军机处4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开元盛世——使唐初经济恢复和发展B.王安石变法——北宋实现了富国强兵C.明朝修长城——彻底解除了蒙古族的威胁 D.雍正设立军机处——封建专制皇权空前强化45.下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46.议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下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宜政院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理藩院D.①安西都护府②宣政院③理藩院二、非选择题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初惩藩镇的跋扈,思召诸节镇入朝,赐第留之京师,而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以分其权。具令亦命京朝官出知,以削藩镇之权。而重亲民之选。特设的使官最多。其重要的,如转运使,总一路的财赋;发运使,漕淮、浙、江、湖六路之粟。他如常平、茶盐、茶马、坑冶、市舶,亦都设立提举司,以集事权于中央。太宗命诸路转运使,各命常参官一人,纠察州军刑狱。真宗时,遂独立为一司,称为提点刑狱,简称提刑。是为司法事务,设司监察之始。——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宋初解决藩镇制据的举措,并指出其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惩治藩镇的影响。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家治理的五大方面特点(一)大一统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的措施(二)“民惟邦本”的思想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三)选贤任能的措施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四)社会治理的措施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五)“华夷一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隧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选取表中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特点,结合汉朝或唐朝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中国史前文明遗址。根据材料“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A项正确;“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信息,排除C项;“新石器的大量出土”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这说明当时()A.宗法制影响深远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制度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可知,当时墓葬大小规格不一,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也日益明显,B项正确;西周时期产生宗法制,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阶级分化,未体现手工业技术高低,排除C项;当时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制度逐步完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材料反映的奴隶社 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周王代表国家占有土地,B项正确;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而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井田制下的土地归以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各级贵族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排除C项;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4.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具有浓厚宗教色彩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神权与王权的结合D.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题干材料“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可知,周王除了是国家政治首脑,还是天之元子,体现了当时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项正确;“天子”称谓只带有一些神权色彩,看不出宗教色彩,排除A项;宗法制体现了西周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信息看不出血缘关系,排除B项;秦朝才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5.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B.民族交融频繁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D.宗法观念淡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到战国时期。据题干可知,战国早期,地方诸侯墓葬品使用了天子规格礼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因此地方诸侯墓葬品破坏了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涉及天子与地方诸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私有财产出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答案】B 【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B正确;材料无关体现实现统一的信息,排除A;民族矛盾不可能完全消除,C表述错误,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7.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说明他们都()A.努力恢复西周政治秩序B.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D.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诸子百家围绕治理国家、稳定社会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以期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D项正确;诸子百家总体上都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了新的政治主张,特别是韩非主张改革变法,并非努力恢复西周政治秩序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排除A项、C项;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利益,排除B项。故选D项。9.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奖励军功B.废井田开阡陌C.推行县制D.什伍连坐制【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君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C项正确;奖励军功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事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什伍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统治,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郡县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法律体系不断完善B.政治体制的变动C.法家成为正统思想D.思想束缚的加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诽谤”的作用由批评别人过失成为皇帝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B项正确。“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法家成为正统思想”是在秦朝,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思想束缚的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A.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C.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D.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尊崇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宽刑薄赋的政策,故A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取代了”表述错误,排除;黄老之学是道家思想,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D错误。13.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及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官员资历浅但参与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不再参与决策,目的是让内朝和外朝之间互相牵制,从而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D项正确;中外朝制仅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发生了变化,决策的流程并未优化,所以无法据此得出提高中枢决策效率的结论,排除A项;内朝官和外朝官分别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会导致中央行政紊乱,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朝制并不是为了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A.完善了官僚政治B.废除了郡国并行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精简了地方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对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力一步步丧失,而逐步由中央掌控地方任官权,体现了当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即中央集权加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央削弱地方诸 侯,完善官僚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诸侯王”体现郡国并行制依然在实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地方官吏任免权归属问题,并未说明对地方机构的裁减,看不出精简了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15.汉代,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史称“上封事”。比如汉光武帝曾下诏,“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有司修职,务遵法度”。据此分析,“上封事”()A.强化了对基层机构的控制B.体现了严刑峻法治国理念C.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D.保障了政令的传达和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封事”为汉代群臣直接上书皇帝、秘密参与国家大事的议政和监察开辟了一条便捷的特殊渠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C项正确;“上封事”是君臣间政治关系的一种形式,与控制基层机构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上封事”制度下虽然群臣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但此举无法保障政令的传达和效率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16.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A.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B.阻碍商品经济发展C.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D.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可知,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官营”不代表其不进行市场流通,并不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就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D项。故选A项。17.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断的正确结论是() 材料甲材料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C.南方是当时政治中心D.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西汉时,江南地区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时,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地方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江南的开发过程,没有涉及北方经济,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江南从汉朝到南朝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8.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A.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B.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D.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最后由隋朝统一全国,体现了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B项正确;同源共祖观念体现在民族交融方面,与材料中政权变迁无关,排除A项;图示信息不涉及政权建立者,看不出民族矛盾激化,排除C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且最后隋朝统一全国,排除D项。 故选B项。19.受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灾异发生时君主发布“罪己诏”在汉武帝时形成了制度。孝文帝是北魏时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这说明北魏()A.君主权力受严重制约B.灾异现象多于西汉C.治国理念受儒学影响D.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受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孝文帝是北魏时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可知,西汉时儒家正统地位确立,孝文帝接受了儒家思想,发布“罪己诏”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对北魏治国理念影响较大,C项正确;孝文帝发布“罪己诏”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君主统治,且材料看不出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排除A项;灾异次数从材料中无从得出,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相对安定,且材料没有说明孝文帝下“罪己诏”的原因,看不出战乱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20.如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代大运河。这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A.推动了政治中心的转移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隋朝和元朝大运河都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隋朝政治中心在长安,元朝在大都,但是政治中心先转移,元朝才对大运河进行改道,该说法因果倒置,排除A项;元朝并未因大运河而灭亡,排除B项;元 朝大运河并未以洛阳为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21.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兵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可知徵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B项正确,排除AC项;兵部负责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23.“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取士”“计首授爵”是秦国的政策,“郡国孝廉,古之贡士”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因此正确顺序是①③②④,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24.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25.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征收赋税困难,唐王朝推行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项正确;早在唐朝天宝年间均田制就已经无法推行,排除A项;两税法下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并未完全废除人丁这一收税标准,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26.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 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A.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B.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C.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算学博士,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这些信息表现的都是唐朝文化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没有描述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的影响,而非唐吸收周边国家文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唐朝文学是否已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27.佛像在隋唐以前额宽鼻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具有印度风格。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文化趋向本土化B.中外艺术风格多样C.三教并行局面的形成D.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本题材料“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像在中国传播早期具有印度风格,但是盛唐时佛像具有中国特点,这体现佛教文化趋向本土化,A项正确;本题主旨为“佛教文化的本土化”,“中外艺术风格多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三教并行局面”在材料中没有相关论述,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8.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 A.理学受到官方推崇B.思想呈现多元特征C.佛教影响经济发展D.道教成为思想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援佛入儒”,在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B项正确;理学是宋代的官方哲学,与唐代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既有佛学,又有道学和儒学,并没有体现佛教影响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多元化思潮,并没有涉及道教成为思想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2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A.郭守敬——《梦溪笔谈》B.孙思邈——《伤寒杂病论》C.吴道子——《洛神赋图》D.贾思勰——《齐民要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齐民要术》是北齐时期的贾思勰创作的,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的沈梦溪创作的,不是郭守敬,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创作的,而不是孙思邈,排除B项;《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创作的,而不是吴道子,排除C项。故选D项。30.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一历史时期是()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可知这一历史时期是宋代,C项正确;秦朝、唐朝、明朝没有转运使这一级官吏,排除ABD项。故选C项。31.宋朝时,曲辕犁、水力筒车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B.促进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转变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可知,宋朝时期,适合南方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A项正确;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材料中提到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信息是有关南方经济发展,未重点描述南北农业交流,排除C项;南稻北粟格局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32.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33.宋代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A.士族阶层日益走向衰落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进步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D.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时,南方人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完成之后,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也带动了南方教育与文化的进步,B项正确;士族阶层在东晋之后逐步走向衰落,至宋代时,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士族阶层已基本消亡,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南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没有涉及“政府放松对社 会的控制”,排除C项;“崇文抑武”是宋代重要的政策,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4.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尸,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堤高C.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可知,在宋代,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体现了当时门第观念的淡化,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男女婚姻由谁决定的问题,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商人经济地位提高,政治地位无从体现,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平等体现在贱民阶层减少等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5.北宋时期,真宗作《劝学诗》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大臣韩琦也说:“东华门外唱名(科举状元)者,方是好男儿。”据此可知,当时()A.科举更加公平B.理学受到官方推崇C.择偶观念改变D.文治得到大力提倡【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书中自有颜如玉……六经勤向窗前读……东华门外唱名(科举状元)者”,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治得到大力提倡,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反映科举制更加公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理学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文治的提倡,排除C项。故选D项。36.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7.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其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时期在行省设置上之所以采用“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较弱地理天险的影响力,削弱地方势力,从而防范地方出现割据,A项正确;主要意图是为了防范地方据险割据,而不是为了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以及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排除BD项;元朝政府要加强的不仅仅是边疆地区的管理,而是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出现地方割据,排除C项。故选A项。38.元初的杂剧内容主要体现人道意识、个体欲求,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到了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思想发生了蜕变,以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主。这一变化是由于()A.程朱理学影响加深B.阶级矛盾的缓和C.民族压迫政策的调整D.市民阶层的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加深,元杂剧的内容,从元初的主要体现人道意识、个体欲求,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转变为元代后期的以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元杂剧内容的变化,无法体现阶级矛盾是否缓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杂剧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宣扬程朱理学的主张,未体现民族压迫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9.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削弱相权,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40.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作为侍从顾问,影响皇帝决策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申时行只得遵旨”可知,明朝时内阁首辅有票拟权,但在皇帝施压之后,更改意见体现了内阁首辅需要服从君权,D项正确;内阁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且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其影响皇帝决策,相反是皇帝对其施压,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且材料与军国大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内阁首辅先拟定了意见,在皇帝震怒之后修改意见,因此并非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且其没有批红权,排除C项。故选D项。41.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A.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B.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C.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D.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期推行朝贡贸易,中国政府以优惠的待遇与各国政府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物资交流,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C项正确;郑和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不是经贸交流,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B项;“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与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献(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表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掌管决策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届时则提奏”“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处是中枢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但参与政务需要皇帝同意,体现了参与政务、秉旨办事的特点,B项正确;军机处地处内廷,但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设有官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机构完备也不涉及,排除C项;“专理刑狱”与史实不符,军机处负责处理机要文书等,排除D项。故选B项。43.“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A.奏折制度B.司礼监C.内阁制度D.军机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符合材料中提到的“特务性质”,A项正确;司礼监不负责秘密言事,排除B项;内阁是中枢秘书机构,并未具有“特务性质”,排除C项;军机处是中枢秘书机构,负责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并非“秘密言事”,排除D项。故选A项。4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开元盛世——使唐初经济恢复和发展B.王安石变法——北宋实现了富国强兵C.明朝修长城——彻底解除了蒙古族的威胁D.雍正设立军机处——封建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军机处的设立促使封建专制皇权空前强化,D项正确;“开元盛世”出现时,唐朝处于全盛时期,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 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排除B项;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长城并未解除蒙古族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45.下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清朝时,为了加强西藏的治理,清政府制订出《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其中制定了了金瓶掣签制度,西藏位于西南地区,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46.议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下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宜政院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理藩院D.①安西都护府②宣政院③理藩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元、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①对应安西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②对应北庭都元帅府;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③对应 伊犁将军,B项正确;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排除A项;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C项;元朝时,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初惩藩镇的跋扈,思召诸节镇入朝,赐第留之京师,而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以分其权。具令亦命京朝官出知,以削藩镇之权。而重亲民之选。特设的使官最多。其重要的,如转运使,总一路的财赋;发运使,漕淮、浙、江、湖六路之粟。他如常平、茶盐、茶马、坑冶、市舶,亦都设立提举司,以集事权于中央。太宗命诸路转运使,各命常参官一人,纠察州军刑狱。真宗时,遂独立为一司,称为提点刑狱,简称提刑。是为司法事务,设司监察之始。——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宋初解决藩镇制据的举措,并指出其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惩治藩镇的影响。【答案】47.举措:派文官任地方官;增派官员,分化事权;创设转运使、发运使、提举司等官职削夺地方财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根本目的:实现宋朝的长治久安(巩固宋政权)。48.影响: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冗官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而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派文官任地方官;根据材料“特设通判,以分其权”可知,增派官员,分化事权;根据材料“特设的使官最多。其重要的,如转运使,总一路的财赋;发运使,漕淮、浙、江、湖六路之粟。他如常平、茶盐、茶马、坑冶、市舶,亦都设立提举司”可知,创设转运使、发运使、提举司等官职削夺地方财权;根据材料“是为司法事务,设司监察之始”可知,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第二小问根本目的,根据材料“以集事权于中央”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现宋朝的长治久安(巩固宋政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初惩藩镇的跋扈”并结合所学可知,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权力分割过细,造成了北宋冗官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家治理的五大方面特点(一)大一统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的措施(二)“民惟邦本”的思想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三)选贤任能的措施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四)社会治理的措施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五)“华夷一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隧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选取表中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特点,结合汉朝或唐朝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选取的国家治理的特点:(一)大一统的措施;(二)选贤任能的措施;(三)“华夷一家”。对应历史时期:汉武帝时期。史实论证:①在大一统的措施方面,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等,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②在选贤任能方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依据品德、才能、名望等因素选拔人才,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③在开疆拓土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选择表中国家治理的三个特点,如选择(一)大一统的措施,(二)选贤任能的措施,(三)“华夷一家”。其次,选定历史时期,如选择汉武帝时期。最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民族交融方面进行说明,如结合所学可知,大一统的措施方面,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等;选官方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依据品德、才能、名望等因素选拔人才,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在民族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如选择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7 08:25:01 页数:29
价格:¥2 大小:710.1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