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教化移人性情观与德国现象学移情说对人格构造的重视有相似之处。比如,学者施泰因就非常强调移情对人格构造的重要作用,她承认,“‘我’是在感受行为中被构造的,这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传统”,她没有否认人格构造论源于心理学传统,同时又认为,人格构造是一种“陌生人格”,而“陌生人格是通过移情在被体验到的行为中构造的”。儒家教化“移人性情”观最早体现在儒家人性论当中,有去欲复性和移情去恶两种不同的人格建构方式。儒家对教化移人性情功能的认识,因其人性论基础的不同呈现出复杂的状态。追索教化移情观念的演变,无论哪种方式均体现接受教化的主体内在的异己性感知,从总体上体现出“性待教而为善”的伦理价值取向。孔子的人性论较为接近性朴论,即性本无善无恶。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要求以人先天的质朴之性为基础,实施教化,从而建构起“君子”的人格精神。孟子持性善论,强调吾善养吾之浩然正气,由此建构起“有赤子之心”的“大人”“大丈夫”的人格内涵。荀子虽并未明言人性本恶,然则更为重视人性中的恶,强调移情去恶。西汉董仲舒从性有善有恶的角度出发,申明教化移情的必要性。在他看来,上天施放阴阳二气,而人天生亦有贪婪和仁爱二性;阴阳二气应当互不相犯,人身亦须控制情欲的作用。只有“损其欲而辍其情”,才能顺应自然天道;董仲舒亦是以“善”为人格构造的核心内涵。淮南王刘安的思想儒道杂糅,他对移人性情持否定性态度。《淮南子·精神训》有云:“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高诱注曰:“雕琢其天性,拂戾其本情,以合流俗,与世人交接也。”而刘勰“雕琢性情”“陶铸性情”之说,虽受刘安思想影响,然其内涵却转为肯定性的价值判断,更接近荀子移情去恶的观点。 中唐以后,孟子地位逐渐上升,至宋代,孟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宋真宗非常推崇《孟子》一书,王安石亦明确将《孟子》与《论语》相提并论,将其列为儒家第十三种经典著作。王安石认为尽性的关键是去情却欲,“去情却欲”,即是一个“移情”的过程,移情的目的在于养人之本性,从而使人达到“趋圣人之域”的理想人格境界。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与王安石的学说虽有很大差别,但在尊孟这个问题上颇为一致。这对朱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而“朱熹的学生们在确认了二程是孟子的继承者之后,又进而申明朱熹是二程道统的继承者”。可以说,宋明理学,谈“克己、正心”,皆以孟子性善论为基础,并亦可向上追溯到孔子的学说。而“克己、正心”,亦即移人性情,其目的正在于建构理想的人格精神。明初理学家胡居仁论人格建构亦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教化正情养性、节欲成德,意在回归人的善良天性。“情性一体”则是王夫之人格建构的基本框架。王夫之论情性之关系曰:“喜怒哀乐之发,情也。情者,性之绪也。以喜怒哀乐为性,固不可矣,而直斥之为非性,则情与性判然为二,将必矫情而后能复性。”矫情、逆情皆为移情之义,王夫之亦强调移情“复性”的人格建构内涵。综上所述,儒家教化的人格构造必然通过移人性情才能得以实现。(摘编自汪群红《“移人性情”与“移情”——现象学视域下的儒家教化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是去欲复性还是移情去恶,在儒家人性论当中都体现了移人性情观。B.孔子与孟子的人性论并不一样,孔子的人性论较为接近性朴论,孟子持性善论。C.王安石的“去情却欲”和宋明理学的“克己、正心”在根本目的上相差很大。D.胡居仁认为教化可以使人回归善良天性,这和荀子强调移情去恶有不同之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把儒家的教化移人性情观与德国现象学移情说进行对比,论证两者具有相似之处。B.文章第二段通过总括性的梳理,论证儒家对教化移人性情功能的认识呈现复杂的状态。C.文章第三段引用《淮南子》的内容和相关注释,论证儒家的教化思想对刘安的影响。D.文章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论证只有通过移人性情才能实现儒家教化的人格构造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国学者施泰因认为人格构造是一种“陌生人格”,这表明了她认识到了移情对人格构造的重要作用。B.西汉董仲舒认为上天施放阴阳二气,而人天生亦有贪婪和仁爱二性,比较科学地解释了人性有善有恶。C.王安石将《孟子》与《论语》相提并论,将其列为儒家第十三种经典著作,这对抬高孟子地位很有作用。D.明代王夫之认为,直接把喜怒哀乐说成是人的本性,是不对的,情是人性的头绪,情与人性关系密切。【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C.“根本目的上相差很大”错误。由原文“王安石认为尽性的关键是去情却欲,‘去情却欲’,即是一个‘移情’的过程,移情的目的在于养人之本性,从而使人达到‘趋圣人之域’的理想人格境界”“而克已、正心,亦即移人性情,其目的正在于建构理想的人格精神”可知,王安石的“尽性”和宋明理学的“克己、正心”在根本目的上都是想建构理想人格,是一致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京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对比”错误。应是类比。B.“论证儒家对教化移人性情功能的认识呈现复杂的状态”错误。对文意第二段的分析没有抓住重点。第二段重点在结尾一段一部分,儒家从总体上体现出“性待教而为善”的论理价值取向。C.“论证儒家的教化思想对刘安的影响”错误。文章第三段引用《淮南子》的内容和相关注释是为了论证刘安对移人性情持否定性态度,而儒家的教化思想是肯定移人性情的。从原文“淮南王刘安的思想需道杂糅”可知,这应是刘安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比较科学”错误。就本文来说,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在人性论上是不一致。董仲舒的见解也只是一种看法,文章没有对此表示肯定的意思。并且,推理也并不科学。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图1图2材料二:按照传统的说法,小麦起源于西亚。先由野生一粒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天然传粉,进化成二粒小麦;二粒小麦又与粗山羊草“通婚”,才得到穗大、籽粒多的普通小麦。在西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着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粗山羊草。按照考古学家在中亚许多地方发掘的小麦遗存推论,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一万年以上。 判定农作物的起源栽培史,一方面靠历史文献记载。另一方面靠所发掘的古代文物资料和与这种作物亲缘关系密切的野生种的分布情况等。从考古学和实际情况看,中国也可能是小麦的发源地之一,只不过较之西亚稍晚而已。从许多出土小麦文物不难看出,中国最早的小麦栽培证据距今至少已有5000年,在距今4000—3000年前,小麦不仅在中国西部已有广泛栽培,而且在南部,东部和中部也有种植。当然,仅以出土小麦文物来断定中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地。似乎有些太武断,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发现野生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但若中国不是小麦的原产地,在黄河中游和伊犁河谷许多地方,却早就有大片的粗山羊草原生群落,在西藏高原亦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而且周代还有《麦秀歌》,湖北当阳有“麦城”、山东商河有“麦丘”等地名,这些又作何解释呢?看来中国是否是小麦的原产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摘编自谈宜斌《我们天天吃的小麦从哪里起源》)材料三:2021年一场罕见秋汛,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了大概15天,小麦晚播,加大了用种量,施肥量这两项成本。面对秋汛影响,各地千方百计稳住冬小麦播种面积。河南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县级“三夏”指挥长,对贻误农时未完成播种任务的,追责问责;河北对“立冬后种麦”的每亩补助150元,全省冬小麦面积不仅没有减少,比上年还有所增加。努力耕作,能播尽播。最终全国冬小麦面积基本保持与去年相当,为丰收奠定了基础。2021年11月,小麦刚播种,中央财政就向主产区下达专项资金14亿元。2022年3月,在返青拔节期,中央财政先后安排16亿元和20亿元支持小麦生产,并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200亿元补贴。5月夏粮收获前夕,中央财政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100亿元补贴。一波波真金白银的支持,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稳住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小麦生长要受农时节律的支配,也更考验科技的精准度。回顾2022年小麦生产历程,有一场硬仗可以说是产量争夺战的关键。这就是2022年小麦苗情管理上的“促弱转壮”。农业农村部紧急组织专家制定小麦促弱转壮技术方案,小麦一返青,100多名机关干部和中国农科院30个科技小分队,就深入到全国11个主产省的田间地头,指导小麦田间管理。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力量也都压到生产一线,指导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在“准”字上下功夫。比如说,过去小麦播种后常常浇“蒙头水”,现在得看是一类苗、二类苗还是三类苗,不同种类,浇水的时机也不一样。再比如施肥,一块地面积有多大?小麦长得怎么样?产量目标是多少?根据这些要素,绘制出小麦长势图和施肥处方图,再按照这两张图专门配制肥料,就做到了“订制”施肥,一点不少,也一点不浪费。科技正以令人惊叹的姿态出现在粮食生产领域,为“中国粮”强韧性,抗压力提供了强劲动力。(摘编自仲农平《中国粮食自信从哪里来》)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6年到2021年的六年中,我国小麦产量和种植面积均有波动,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是呈正比关系。 B.2016年到2021年的六年中,2019-2021三年中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连年下降,但是小麦的产量稳中有升。C.小麦产业上游农药,化肥与机械的投入,决定了小麦的存活率和播种收获效率等问题,是小麦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D.小麦的下游应用行业十分丰富,下游产业包括面粉、酿酒、饲料等行业,为小麦的价值增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说法认为,小麦起源于西亚,这种说法最关键的证据是,今天在西亚广泛分布着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粗山羊草。B.小麦的栽培史超过一万年,中国最早小麦栽培证据距今至少5000年,不能仅从出土小麦文物来断定中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地。C.中国是不是小麦的原产地的问题,至今尚没有定论,但从考古和实际看,中国可能是较之西亚稍晚出现的小麦的发源地之一。D.周代的《麦秀歌》湖北当阳有“麦城”以及山东商河有“麦丘”等地名,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国是小麦起源地的历史文献或文化资料。6.中国粮食的自信可以理解为中国粮食具有韧性,请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小麦生产保持韧性的原因。【答案】4.C5.A6.①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补贴机制稳住小麦播种面积;②政策支持,帮扶到位,缓解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稳住农民种粮的积极性;③制定技术方案,指导小麦田间管理。绘制出小麦长势图和施肥处方图,指导小麦生长管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决定了小麦的存活率和播种收获效率等问题”表述绝对,“是小麦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于文无据,遗漏了小麦上游最重要的行业——种子。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种说法最关键的证据是,今天在西亚广泛分布着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粗山羊草”错误,根据材料二“在西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着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粗山羊草”“另一方面靠所发掘的古代文物资料和与这种作物亲缘关系密切的野生种的分布情况等”“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发现野生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等信息看,有野生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的分布也是小麦起源最关键的证据。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三“各地千方百计稳住冬小麦播种面积”“河南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县级‘三夏’指挥长,对贻误农时未完成播种任务的,追责问责”“河北对‘立冬后种麦’的每亩补助150元”“最终全国冬小麦面积基本保持与去年相当,为丰收奠定了基础”等信息可以得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补贴机制稳住小麦播种面积。根据材料三“小麦刚播种,中央财政就向主产区下达专项资金14亿元。从补贴到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一波波真金白银的支持,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稳住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等信息可以得出政策支持,帮扶到位,缓解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稳住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三“农业农村部紧急组织专家制定小麦促弱转壮技术方案”“根据这些要素,绘制出小麦长势图和施肥处方图,再按照这两张图专门配制肥料”等信息可以得出制定技术方案,指导小麦田间管理。绘制出小麦长势图和施肥处方图,指导小麦生长管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多雨的南方吕锦华南方常常下雨。下雨的天气我的心情会出奇的宁静。不再去想外面那个闹闹嚷嚷的世界,也不再去井台上洗刷什么。我时而找些书来读读;时而,又合上眼睛靠在沙发上,走进那些永远也无法从心灵上抹去的雨天的回忆里。 南方的许多古老的集镇。那里曾经繁荣过鼎盛过。就像曾经花容月貌般迷人而又终于无法抗拒地走向暮年的老人。它们都曾年轻过,快活过,爱过,梦过。它们都有一页值得炫耀的很古的历史。关于古镇的记忆总和外婆、总和雨天连在一起。高高瘦瘦的外婆,下雨天总戴一顶很破很旧的笠帽在小街上晃动。时而去打醋买盐啦;时而去河边淘米洗菜啦;当然,还要去洗刷我们踩脏了的衣裤鞋子。很远很远的,我便能从人堆里认出这熟悉的背影。谁也不知道外婆心中的寂寞。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外婆走了这么长长一段路。外婆在刚生下我母亲才几个月时便失去了丈夫。虽然那时家境优越,外婆不用为生活操心,但是在高墙深院里苦捱时光的寂寞绝对不是好受的。一个在该爱时,该被人爱时却过早地匆匆地失去了这一切的女子,她所企求的绝对不是生活的温饱,不是吃穿的不愁。外婆年轻时很美,很漂亮。但外婆一直没有再嫁人。外婆如花似玉的青春就这样悄悄葬送了吞噬了。小时候啥也不懂也就没有问外婆。如今想问了,外婆早已去了黄泉树下。我不知道外婆有没有怨过恨过哭过盼望过;但我知道外婆肯定度过了一段长长的孤寂岁月。江南有许多精雕细刻的贞节牌坊。小时候见了充满了敬意。如今明白个中的滋味。如今做了女人被人爱了才知道那用无数女子的青春幸福换来的一种殊荣该更辛酸更沉重也更是一种讽刺。当然还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鄙规俗律,多少女子为它流干了泪。外婆后来和我们住在了一起。外婆年岁大后脾气不太好,脸上总是冷漠的阴沉的,很少有笑容。但她仍不停地为我们忙碌着操劳着帮助母亲一起拖着生活这艘沉沉的船。外婆闲着时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缝缝补补什么,从不出去串门。偶有找上门来聊天的老太。外婆也是既不冷落也不太热情,客客气气扯上一会。外婆后来在最困难时期倒在一个闪电雷鸣风雨交加的闷热的夏夜。躺在床上时她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长久地望着我们,似乎想说什么又终于什么也没说。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睛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又终于懵懵然然什么也没弄明白。现在细想起来,外婆当时想说的话一定很多很多。多少年来一直无从说起也无可告人的秘密,在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该是无所顾忌,她一定想痛痛快快说出来。①她的不幸,她的爱情,她的遗憾,她的思慕;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神里该读懂一部可歌可泣的女性之书;我在外婆那被一层层失望痛苦裹得严严实实的冷漠的外表下该看到一颗脆弱善良的女人心呵!外婆是伟大的。外婆的伟大在于她总是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奉献,然后默默走完她的一生。而外婆的悲哀也正在于此。父母对外婆是十分敬重体贴和关心的。我看不出周围邻居中有谁比外婆更幸福,但我也看不出有谁比外婆更寂寞。多雨的南方常常使我想起外婆。而每每想起外婆,许许多多和外婆经历了同样命运的南方老太便一个个向我伤心走来。外婆的年代当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外婆身上那种又脆弱又坚强,又冷漠又善感、又暴躁又善良,又孤独又热烈的复杂极了的性格,不已化成了血液渗透到了她的儿女身上么?多情善感的,知书达理的而又脆弱无比的南方女子呵!清新温馨的、纤巧灵秀的而又充满了淡淡忧郁,淡淡惆怅的美丽的南方女子呵! 常常梦见外婆笑吟吟向我走来。梦中的外婆和逝去的外婆截然不同。梦中的外婆生活得很快活很幸福。常常梦见我和外婆艰难地走在一条风雨飘摇的小路上。外婆不时给我鼓劲打气,鼓励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醒来时总有说不出的眷恋和激动。我比外婆幸福多了。我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又觉得我仍在重复走着外婆的路——②默默地忍受创作的艰辛,默默地奉献微薄的光热,然后。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当然,我的那份甘苦外婆是永远也体味不到的。我应该比外婆活得更好呐!因为我的脚下,乃是无数外婆的血肉之躯和殷殷之心滋润的南方大地呵!文本二:我热爱这个生我养我哺育我长大的世界。兴致所至,我也喜欢写一些清新抒情的散文和凝练隽永的散文诗。但与之相比,我更希望能用自己那颗鲜蹦活跳的心去观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为他们抒志。为他们画像。为他们留下情感之河流过的痕迹。因为我从他们中间走来。我生活的周围,总有许多许多的人和事让我失眠。不把这些写下来,好像欠了一笔债。因此,我的散文是生活的馈赠。苦苦甜甜该都有。虽欠醇厚,却淌自一片心田。我常琢磨,作家的使命是什么?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该不该考虑?我想,在还没有找到答案前,作家首先应是一个正直的人。该把生活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奉献给读者。同时,又把灵魂深处那些引起共鸣的情感写下来,把一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提出来。作家不应该昧着良心糊弄笔墨,更不能昧着良心扭曲生活。生活需要真诚。心灵需要沟通。作家可因才气大小而写作,但绝不能丢了人格去糊弄人。(节选自吕锦华《我以我血写散文》)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不已化成了血液渗透到了她的儿女身上么?”一句运用反问,借代手法表达对子孙因袭外婆多元,复杂性格这一现象的质疑。B.文本一由“多雨南方”而及“外婆”,进而联想到与“外婆”同样命运的许许多多的“南方老太”“南方女子”等,深化了意境。C.文本一末尾用虚写手法叙述自己梦见外婆“笑吟吟向我走来”,“不时给我鼓劲打气”等情景,表达了对外婆深挚的眷恋与感激之情。D.文本二中“不把这些写下来,好像欠了一笔债”一句,一方面表明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表明生活是散文写作的源泉。8.请从句式选用的角度赏析文本一画波浪线①处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本一画波浪线②处的语言表达特点。9.文本二指出“作家首先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把生活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奉献给读者”“把灵魂深处那些引起共鸣的情感写下来”。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上述主张的。【答案】7.A8. ①处,将短句、长句交织。同时运用感叹句。参差错落,酣畅淋漓、真切、深沉地抒发“我”对外婆“不幸”的深切感受与“脆弱善良”的“女人心”的悲悯。②处,运用反复,排比的手法,一唱三叹,强调自己的创作之路的艰辛与甘于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9.①《多雨的南方》这篇散文体现了吕锦华有关作家应“正直”为人、“真诚”写作的主张,其散文是对生活馈赠的虚心接纳与深入挖掘。②《多雨的南方》对“外婆”这一形象的塑造,既突出其勤劳善良、隐忍坚强、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等“闪光的东西”。表达深挚眷恋与感恩;也对外婆的孤独,痛苦、不幸深表同情、悲悯,更对造成外婆不幸命运的封建礼教文化这一弊端的批判。③作者既肯定外婆(乃至无数像外婆一样的南方女性)的伟大,也揭示她的“悲哀”,更毫不隐讳地抨击“看不见摸不着的鄙规俗律”对女性的伤害。这些形象的刻画与情感的打发,都发乎真诚,引人共鸣,发人深思。(答出两点即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运用反问,借代手法表达对子孙因袭外婆多元、复杂性格这一现象的质疑”错误,这一句运用的是反问、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外婆多元、复杂性格传承给子孙后代这一事实的认同。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处,从句式角度看,将短句、长句交织在一起,句式整齐又有了变化,产生一种灵动的美。“她的不幸,她的爱情,她的遗憾,她的思慕”运用了一组短句,连续排出四个“她的……”,使外婆的命运与不幸展现出来;“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神里该读懂一部可歌可泣的女性之书!我在外婆那被一层层失望痛苦裹得严严实实的冷漠的外表下该看到一颗脆弱善良的女人心呵!”这是一组长句,又是一组感叹句,长句长于抒情,再加上强烈的感叹语气,突显了“我”对外婆“不幸”的深切感受与“脆弱善良”的“女人心”的悲悯。②处,从修辞角度看,反复使用三个“默默”,突出艰辛和奉献的一生,有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奉献……”“默默走完……”三个句子句式相同,结构一致,形成排比句,增强了语势,也强化了创作之路上持之以恒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和分析文学作品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能力。从命题形式上看属于观点评述题,解答此类题型,先要把握题干中给出的文本二相关观点的含义,然后再回归文本一,找出与该观点对应的具体装现,加以阐述,题干中的引文包含的语意要点:作家须“正直”为人,“真诚”为文;直面生活,深入挖掘等。 结合文本一《多雨的南方》,不难看出作家坚守的创作理念。《多雨的南方》取材于作家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通过追溯、叙写南方古镇上的外婆的命运遭遇,刻画其勤劳善良、隐忍坚强,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等优秀品质,“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神里该读懂一部可歌可泣的女性之书”“外婆是伟大的。外婆的伟大在于她总是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奉献,然后默默走完她的一生”,这些是“生活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同时“我在外婆那被一层层失望痛苦裹得严严实实的冷漠的外表下该看到一颗脆弱善良的女人心呵”“我也看不出有谁比外婆更寂寞”也揭示外婆的孤独、悲哀,凄苦,不幸的一面,表达自己的同情,悲慨,以及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鄙规俗律”的抨击、控诉,这些都是在“灵魂深处”的“引起共鸣”的情感。从文中取材、剪裁及表达看,作家做到“正直”为人、“真诚”为文,对亲身体验的人事、生活等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写出能引人共鸣、发人深思的美文。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①,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②,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③。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④,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节选自《史记•货殖⑤列传》,有改动)【注】①眇论:精妙的理论。②澙(xì)卤:盐碱地。③繦(qiǎng ):穿钱的绳索。辐凑:车辐聚集于毂。④三归:台名,一般为诸侯所有,这里指管仲地位之高。⑤货殖: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B.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C.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D.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文中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经”。B.“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与“犹蒙矜育”(《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字含义相同。C.“原小则鲜”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鲜”字含义不同。D.女功,即女红。指女子所做的纺织,刺绣等传统技艺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夏以来,社会向前发展,作者从耳、目等多个方面写人们的欲望,并认为对欲望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B.作者认为,社会物质的生产和交换活动,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尽管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却受到政令教化的约束。C.作者引用《周书》里的内容,叙述史实,肯定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阐明了货殖之事的重大作用。D.文章最后,进一步申说,上至王侯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担心贫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同正当谋利求富的做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2)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答案】10.D11.B12.B13.(1)贫穷或者富足的道路。没有人能夺取或给予,然而聪明的人富裕有余,笨拙的人贫穷不足。(2)所以齐国衣带鞋帽遍布天下。东海与泰山之间的人都束好衣袖前往齐国朝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求得自己所需要的。各自势力从事自己的行业,乐于做自己的事,就像水流趋向低处,日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征召就自动前来,不用强求民众就会生产出物品来。“其能”做“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无休”指的是“日夜”,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两句中的‘矜’字含义相同”错误。“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中的“矜”意思是“夸耀”,“犹蒙矜育”中的“矜”意思是“怜悯”。“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意思是“而心里夸耀着权势的荣华”,“犹蒙矜育”的意思是“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社会物质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却受到政令教化的约束”错误。都是国中人民喜好的,是俗话说的穿着饮食、养生送死的物品。由原文“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可知,因此要依赖农民种地来生产,依赖掌管山林水泽的虞人送出,依赖工匠制造,依赖商人流通,这些难道要有官府的政令教化来调发征召约期相会吗?由此可知,生产和交换活动,不受政令教化的约束。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道”,道路;“莫”,没有人;“巧者”,聪明的人。(2)“故”,所以;“履”,遍布;“岱”,泰山;“敛袂”,束好衣袖。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事,是我不知道的。至于像《诗》《书》所记述的虞、夏以来的情况,是耳目要极享音乐女色的美好,嘴巴要尝尽肉食的美味,身体安于闲逸快乐,而心里夸耀着权势的荣华。用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很久了,即使用美妙的理论挨家挨户的劝说,终究不能感化,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顺应他们,其次是因势利导,其次是教诲他们,其次是整顿约束他们,最下等的方法是和他们相争。山西盛产木材,竹子、玉石;山东多出鱼、盐、漆、丝;江南出产楠木、梓木、生姜、桂花、金、锡;龙门、碣石以北多有马、牛、羊;铜、铁则是在千里之内,山中往往出产,矿山星罗棋布。这是物产的大致情况。都是国中人民喜好的,是俗话说的穿着饮食、养生送死的物品。因此要依赖农民种地来生产,依赖掌管山林水泽的虞人送出,依赖工匠制造,依赖商人流通,这些难道要有官府的政令教化来调发征召约期相会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求得自己所需要的。各自势力从事自己的行业,乐于做自己的事,就像水流趋向低处,日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征召就自动前来,不用强求民众就会生产出物品来。《周书》说:“农民不种植就会使其粮食缺乏,工匠不制造就会使其器物缺乏,商人不贸易就会使三宝隔绝不通,虞人不生产就会使财物变少。”财物匮乏而山林水泽就不能开发了。这四个方面,是人民穿衣吃饭的本源。源大就富饶,源小就匮乏。上就可以使国家富强,下就可以使家庭富足。贫穷或者富足的道路,没有人能夺取或给予,然而聪明的人富裕有余,笨拙的人贫穷不足。从前太公望受封在管丘,土地盐碱,人民稀少,于是太公鼓励那儿的妇女从事女红,使其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又开通了鱼盐贸易,于是百姓和财物归向他,像襁带相接车辐集聚一样前来,所以齐国衣带鞋帽遍布天下,东海与泰山之间的人都束好衣袖前往齐国朝拜。那以后齐国中道衰落,管子修订整治,设置管理财物钱币的九府,于是齐桓公因此称霸,会合诸侯,匡正天下;而管氏也有了三归台,地位虽在陪臣,却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因此齐国的富强延续到威王、宣王时代。所以说:“仓库富实从而知道礼节,衣食丰从而知道荣辱”礼仪从富足中产生而在贫困中废弃。所以君子富有,就好施行他的仁德;小人富足,就会发挥他的能力。水深了鱼就生在那里,山深了野兽就前往那里,人富了仁义就会归他。富人得势更加显赫,失势了门客就没有归宿,因而不高兴。谚语“家有千金的子弟,不会在闹市被处死。”这不是没凭据的话。所以说,“天下纷纷扰扰,都为求利而来;天下哄哄闹闹,都是为求利而来。”那些拥有千乘战车的君王,封有万户食邑的列侯,享有百家封地的君子,尚且担忧贫困,何况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呢?(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城南感怀呈永叔①(节选)苏舜钦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②。此物近亦尽,卷耳③共所资。昔云能驱风,充腹理不疑。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注】①永叔,欧阳修,字永叔。欧阳修与苏舜钦既是政治上的盟友,又是文学上的朋友。②凫茈(fúcí):荸荠。③卷耳:多年生草本植物。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赠人之作,赠送的对象为欧阳修,是诗人有感而发向好友倾诉。B.诗歌写到田野上到处都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在进行繁忙的田猎活动。C.人们凭借“卷耳”充饥,结果肠胃出现了病症,极写群众生活的艰难。D.诗歌语言平易,在对生活近似纯客观的描述中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感伤。15.本诗与《观刈麦》都写到了田野上的活动,但在详略上并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本诗写田野上的活动极其简略。连用“斫”“掘”“寻”三个动词,表现出人们的繁忙和辛苦。在田野上采卷耳的活动甚至隐而不见,只能让读者想象,②《观刈麦》对田野上的活动写得非常详细。有细节描写,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有心理描写,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有语言描写,如“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他们在进行繁忙田猎活动”说法错误。从诗中“斫掘寻凫茈”“卷耳共所资”可知,诗中的老幼并非“进行繁忙的田猎活动”,而是在挖野菜。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在本诗中,作者写道人们无论老幼都在田野中采挖野菜,直接描写只有“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一句,其中连用“斫”“掘”“寻”三个动词,表现出人们的繁忙和辛苦。而作者后面还提到了卷耳这种野菜,但并没有描写采挖的场景,只是说“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对采卷耳的活动只能让读者想象。所以说本诗写田野上的活动极其简略。 而《观刈麦》对田野上的活动写得非常详细。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农人们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这些细节描写了劳动条件的艰苦。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则是对农人们当时的劳作心理进行了描写,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想多干些农活。还有语言描写,如“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是拾麦的农妇对自己家世的讲述,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齐谐》中的句子,用两组数字写出了鹏击水之远、腾飞之高。(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出了自己怀念故友和物是人非之感。(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切地批判秦国贪婪搜刮又肆意挥霍财富的无耻行径。【答案】①.水击三千里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击、抟、扶摇、赋、翻、烂柯、奈、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不难看出,经过时间河床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被赋予了多重意义。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点。传统的节俗,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①,即使岁月流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依旧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润泽。2022年的端午节,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一些地方把民俗活动由线下转到线上,让祛病防疫的节日内涵进一步彰显。直播里体验端午习俗,云端观美景,线上听讲座,即使不能②,也不妨碍人们领略厚重的文化韵味。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既来自中华文化五千年③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④,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期待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创意,赋予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提高人们的精神力量和心灵滋养。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时间河床”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答案】17①息息相关②身临其境③源远流长④历久弥新18.示例:我们期待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创意,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的心灵滋养。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节俗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关系十分密切,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第二空,语境是线上过端午,也就是不能亲自到那里去,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第三空,语境强调“中华五千年”,是说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时间久远,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四空,语境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填“历久弥新”。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句式杂糅,“赋予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可改为“赋予传统节日新内涵”或“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搭配不当,“提高……精神力量和心灵滋养”不能搭配,可改为“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的心灵滋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时间河床”运用了比喻手法。A.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 B.运用比喻的手法,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婉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流转。C.运用对偶手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D.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洁白的浪花比作“雪”。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种语言夹杂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这就有必要认识一下人类的大脑。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部分,左脑主要以语言,逻辑,分析计算等活动为主;右脑则与灵感、节奏、音乐、图像和幻想等有关。虽然它们有明确的分工,但是,①。它们之间有3亿多个神经细胞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交换系统,并不断地平行输入信息,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研究还发现:②,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随着年龄的增长,左脑会逐渐变为“自身脑”,从而取代右脑成了主宰,最终让右脑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越依赖左脑,记忆力会减退。可见,()。但是,真正善于使用右脑的人并不多,因为人人都有惰性,潜意识里不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因为,大脑遵循的是“用进废退”的原则,③,就能多开发右脑,成绩自然也能很快得到提高。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用多种语言开发右脑,才能增强记忆力B.要增强记忆力,只有用多种语言开发右脑C.用多种语言开发右脑,只能增强记忆力D.要增强记忆力,就得用多种语言开发右脑【答案】20.①两个半脑并不是独立的(或:两个半脑是相互合作的)②人的左右脑记忆力悬殊③所以多种语言夹杂使用21.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部分”,告诉我们此处谈的是关于“左右脑”的话题;后文说“它们之间有3亿多个神经细胞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交换系统,……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说明人的左右脑是相互合作的,并不是独立的。再结合“虽然它们有明确的分工,但是……”,此处可填“两个半脑并不是独立的”。第二处,后文说“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说明人的左脑和右脑的记忆力差别很大,故可填“人的左右脑记忆力悬殊”。 第三处,本段材料开门见山,第一段段首即点明话题“‘多种语言夹杂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故材料结尾处应进行总结归纳,结合后文语境“就能多开发右脑,成绩自然也能很快得到提高”,此处可填“所以多种语言夹杂使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前文语境“右脑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记忆力会减退”,此处谈的是关于“记忆力”的话题,据此排除AC;B.“只有用多种语言开发右脑”表述太绝对。故选D。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萌萌哒”“吓死宝宝了”……如今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能听到一些人随口说出这样的“萌言萌语”。如今,互联网用语大行其道,满屏皆是yyds、u1s1、awsl、绝绝子等网络热梗,想要进一步表达时却难以言表。在“网生代”中,“文字失语”已经是普遍现象。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网上,还曾出现过一个“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里面竟然有多达30万名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直面失语,溶解失语——“文字失语”之我见有一天,我们拿起手机想发条微信朋友圈,我们打开微博想评论一个热点。明明脑中想了一下要说什么,可真正动手的时候,却发现突然之间,我们的脑中仿佛电光火石一般,触到一朵微妙的火花。于是,那种陌生而又熟悉的疏离感从手指一路麻痹到嘴唇、到大脑:我们该说什么呢? 是啊,我们突然“失语”了。又或者说,我们正一直“失语”着。此时此刻,我们才发觉,我们遗忘的,又何止是文字、是词语呢?曾几何时,“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还是儿童们的必备读物,我们表达赞叹,可以说炉火纯青、妙手天成、鬼斧神工、惊为天人、美轮美奂……而如今,事事可“YYDS”,人人可“绝绝子”。那些完美的开场白、恰到好处的起承转合、意蕴深长的告别语,恍若一座大厦精妙的内部结构,而我们傻傻伫立在外,焦灼而不得其门。心中千言万语,提笔只余“呵呵”。其实,网络热词看似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如今我们大多数网民,却已进入现代语言交流贫瘠的荒漠里。我想,也许是因为时代发展太快,网络新词的出现太迅猛太频繁,生活要求我们走得太快。于是我们往往来不及化解心中过多的细腻情绪。诞生的新词、热词过多,于是我们随手可用,无须自己再绞尽脑汁想一个。于是,脑子越不用越不灵。网络热词随处可用,高兴时可以“呵呵”,郁闷时可以“呵呵”,谦逊时可以“呵呵”,冷漠时亦可以“呵呵”。于是我们懒得去思考那些陡然出现的网络热梗背后,蕴藏的是怎样的丰富含义。所以,想要治愈“文字失语”顽疾,需要我们多想,多练。怎么多想呢?当然是多观察生活。只有观到这世界的千奇百怪,察到这社会的光怪陆离,我们才能触发多想善思的契机。当然,不止生活可以让我们多想,多读也可以让我们多想,多看看前人在想什么,多看看同时代的人在想什么,也能触发我们脑中那根思想之弦。多练,毋庸置疑,自然是多下笔了。此处的下笔,当然不是再多抄一遍“绝绝子”“YYDS”,而是尝试着脱离所有的热词氛围,自己尝试着写一遍自己看到的东西形态如何、如何运动,尝试着明确地表达出自己这一刻的观点,自己又缘何有这样一个观点。曾经看到一位老师这样描写烧火:“真正的硬柴是短短的火焰,紧紧缠绕着木头的边缘,慢腾腾地舔着锅底。好的老木头还散发着香气。烧了一段时间,木头全身都红了,开裂了,火焰从开裂的地方吞吐,有时候窜出来,像一匹红绸子,瞬间裹住了炒米机粗笨的黑身子。”试想,若不是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思考,若不是经年下笔练就的文字功底,又如何能将烧火写得如此生动呢?时代永远在快步发展,网络词语必将只增不减,我们不应恐惧网络热词,而应做好传承祖国语言文化的准备,积极挖掘汉字独特的舒缓悠扬、意蕴丰富之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向我们展示了现今网络世界中各种“萌言萌语”,即网络语言的丰富与广泛。而第二部分却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今有很多人存在“失语”问题,甚至还曾出现过一个“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这充分说明“失语”问题的严重。这两则材料看似矛盾,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缩略语、表情包来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说话”的不是我们,而是缩略语和表情包在利用我们进行传播。高度模式化的梗,以同质化、复制化的形式传播,让语言和文字的生命力被大大削弱。人们自己也慢慢地失去了鉴赏文字优劣的分辨力,更磨灭了表达自我的能力。渐渐地,我们对表达产生焦虑感、挫败感,表达力的下降也扼杀了表达欲,当代人也就被困在了难以表达的沉默角落里。文字失语的根本原因是不积累、不思考。文字的表达需要文字阅读的激发,说到底,再精彩、再有知识含量的短视频、网络和朋友圈的文字,都是代替不了纸质经典阅读的。要多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著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知识的冲动、锤炼文字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就要对这一现象展开思考。我们应当从这看似光怪陆离的网络语言中看到,过于方便、快捷、丰富的语言环境反而会助长我们的惰性,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反复打磨的勇气与毅力,因此会助长我们的“失语”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或者真正做到,把网络只是作为我们表达的部分工具,而不是全部依靠。当然,我们也可在作文中结合自身经验适当阐述,应当如何做才能实现前面所述的目标。立意:1.过度丰富的语言素材并非好事。2.对抗失语,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3.把网络语言素材当成工具而非全部。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新未来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新未来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四)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22:50: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1.3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